2019年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
批复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
批复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展规划纲要》〔1 月 7 日批复〕到 2022 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初步形成科学开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开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到达 80000 元,效劳业增加值比重到达 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假设干意见》〔5 月 14 日〕到 2022 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根抵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者到达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江苏沿海地区开展规划》〔6 月 10 日〕到 2022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40000 元,产业开展根抵更加坚实,先进创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到达 55%摆布,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4.《横琴总体开展规划》〔6 月 24 日〕横琴未来的开展将以高端效劳业为主导,经过 10 到 15 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兴旺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到 2022 年,人口规模为 12 万人,人均 GDP 为 12 万元;到2022 年,人口规模为 28 万人,人均 GDP 为 20 万元。
5.《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展规划》〔6 月 25 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22 年,都市区人口开展到 1000 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 800 平方公里以内。
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创造业基地。
6.《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展规划》〔7 月 1 日〕到 2022 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50000 元。
国务院全国主功能区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目录四大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国家省级两层编制构想如何出台全文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国家建设部网站昨天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
《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
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
《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2015-2018年全国城市群规划批复的情况
2015-2018年全国城市群规划批复的情况2015-2018年全国城市群规划批复情况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2年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及“十三五”规划要求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哈长、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19个城市群。
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
2015年至今,国务院已批复11个城市群规划。
图表全国19个城市群规划国务院批复情况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城市群区域分布状况图表中国19大城市群范围界定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图表19大城市群分布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19个城市群以25%土地集聚75%人口,创造88%的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78%。
目前大部分城市群依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培育。
城市群更具生产效率,更节约土地、能源等,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本刊特稿】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刘应杰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10-04收稿日期:2020-11-09作者简介:刘应杰,男,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组长,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1000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几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doc
2009年以来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月7日批复)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月14日)到2012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6月10日)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4.《横琴总体发展规划》(6月24日)横琴未来的发展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到2015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GDP为12万元;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人均GDP为20万元。
5.《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6月25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6.《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7月1日)到2012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2月发布的国家战略,涵盖了东莞、佛山、广州、惠州、江门、珠海、汕头、深圳、中山、澳门和香港等11个城市,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中国境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城市群。
区域规划大湾区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空间布局:主要分为城市轴线和城市群。
城市轴线是以深圳为中心向周边推进的纵向城市发展带,包括了深圳、惠州、东莞三个城市。
城市轴线充分发挥了深圳的引领作用,同时又和周边城市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城市群则是以珠江口东岸城市为核心,通过陆海联通的方式向外扩展,包括了珠海、佛山、广州、韶关、湛江、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依托广泛的人文、文化、旅游等资源,形成了一个内部有机联系、外向开放的现代化城市群。
二、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四潮流”战略。
“四潮流”战略是广东省和深圳市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包括了先进制造、自主创新、派遣人才和法治建设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的深入实施将促进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提升大湾区的竞争力。
三、支持政策:以扩大开放为主要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化、高科技化、创新化等优势,因此,扩大开放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为了促进大湾区的发展,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包括减税降费、简政放权、扩大服务贸易、支持教育创新等。
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打造国际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业基地。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和创新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业基地已成为了一项战略重点。
未来,大湾区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区域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友好的生态环境。
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大湾区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世界级的机场、港口等设施,同时,与此同时,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安全、和谐的城市环境。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课内知识
一 建设主体功能区
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的含义: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 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2.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的: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 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3.综合考虑的因素(划分依据):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 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地 理背景。
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 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 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 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 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 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 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 代化新型首都圈。
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还是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
业地带。工业基地沿江分
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
的“工业走廊”。同时也是
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之一。
江汉平原的农田
苏州开发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优势条件 •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区域内城市分布密集,数 量超过全国城市数量的 1/3。人口众多,人才荟 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 与管理先进。居民收入水 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 求较大,市场广阔。
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
4.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 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 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 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水平、巩固国防。”
13个区域规划升为国家战略
13个区域规划升为国家战略★记者/吴文龙“正在履行报批程序。
”7月22日,针对正在进行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编制工作,发改委地区司—位官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不仅如此,记者还获悉。
中部省份河南也在编制规划。
“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关键位置。
”河南大学教授王发曾表示,区域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河南也不愿被遗忘。
事实上,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被圈定,在此之前的一两年内,区域经济规划已鱼贯而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陆续划定,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些区域性政策的制定,绝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说地方的领导一跑,就能够上升到国家战略。
”在最近一次国新办新闻发布后,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告诉记者。
据范恒山透露,作为国家战略的区域规划,并非是简单的地方博弈结果,而是始终按照三条线索来推进:加快重点地区发展、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地区区域开拓空间。
在新经济地图形成之时,各个区域内部的整合、提升、嬗38祖国2010.8.上变,区域发展从来都是—部大戏,小圈I劐带动大圈圈发展的大戏,且已形成东、中、西部并行的新区域经济版图。
中国不断呈现新经济地图“首先,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规划所选择的地区,体现了国家战略指向;其次,体现了地区的比较优势。
”范恒山曾撰文指出,长三角就是把国家要求落实到了地方规划中。
而发改委已公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成为未来5到10年中部地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将把中部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最近几年,国家较多地使用了区域政策,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场罕见的高层级行政区划调整,目标则直指行政为经济让路。
“与上一轮县改市不同,此轮区划调整的行政层级更高。
”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劲松认为,在一个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集群、城市群等过渡形式,政府必然会给予一些促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国”字号规划不会遍地开花“下一步,西部大开发将掀起新—轮的高潮。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发改基础〔2019〕1333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发改基础〔2019〕1333号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9〕67号),现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加快通道和物流设施建设,提升运输能力和物流发展质量效率,深化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交通、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请相关省(区、市)人民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深化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加强省际协商合作,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在重大项目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适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督查评估,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
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_百讲解
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实施效果“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不但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在提高区域内外一体化程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个“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规划的落脚点最终都在建设项目和优惠政策两个方面。
首先,区域规划主要还是以发展为导向,经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发布的重点区域规划大多会有区域重点建设项目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抓手带动区域的发展;其次,体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区域相关优惠政策的配置,尤其是作为先行先试试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地区优惠政策成为规划的核心。
目前,由于“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全面评价“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中建设项目和优惠政策效果的条件并不具备,本报告只是对此作初步的分析。
——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近年来出台的区域规划一个重大作用就是通过一些重大项目的部署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新区、综合改革区的设立和区域规划的发布都直接带来了一些重大项目的落实,直接推动了规划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如上海“迪斯尼”项目、天津飞机制造项目、北部湾石化项目等都是在区域发展规划背景下,获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成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除了直接吸引项目外,区域规划还为地区发展构建了一个平台,增强了地区的政策吸引力,为地区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国家战略区域规划出台的当年或第二年,地区经济一般都会有较大规模的跃升。
区域规划推动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增长极。
随着我国国家战略区域规划的密集出台,区域发展格局由主要依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少数区域驱动,逐步向东中西多极驱动转变。
通过“国家战略性”的区域规划,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有助于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
如中西部的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地区。
中西部新增长极的培育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异。
国家战略
上升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中国的政策经济依然很明显,国家让你哪里发展,你哪里就能得到迅速发展。
深圳就是最具说服力的典型,同样类似的例子更是多的不胜枚举~~~中国经济是政策主导经济,因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无疑在发展的道路上要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国目前从国家层面获得批准区域有 21个,按照从东向西、从北向南依次为:1、图们江合作开发经济区(东北)2、沈阳经济区(东北)3、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4、天津滨海新区5、黄三角地区6、江苏沿海地区7、长三角地区8、海西经济区9、珠三角地区10、北部湾经济区11、海南岛国际旅游岛12、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转移示范区(中部)1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部)14、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中部)15、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中部)16、成渝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17、关中天水经济区18、浦东新区19、深圳特区20、珠海新区21、澳门横琴经济区22、中原经济区从图上不难发现:1、中国经济的开发区,依然集中在东部,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喊了十几年,国家层面的开发区依然为数不多。
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区数量均衡,三个开发区,但两个集中在辽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属东北,辽宁的发展目前确实比吉林和黑龙江高了一层次。
(可以参见GDP,2009年辽宁7、黑龙江16、吉林19)3、中部六省中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均有国家层面的经济开发区,唯独山西和河南没有。
尤其是坐拥一亿人口、地处交通十字口、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的河南,关于城市群的概念早于很多省份提出,至今仍未批复。
4、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贵州也属于政策上塌陷的地区。
被众多的开发区包围。
1、图们江区域合作区: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长吉图”是指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
据公开的信息显示,长吉图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
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与区域发展态势
一、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与区域发展态势(一)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政策的走向自1999年以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基础上,又先后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见表4),由此形成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
总体上看,以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大区域为地域单元,对全国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将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新格局。
然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单元没有细分化和类型化,推动战略实施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往往以四大区域为地域单元,由此将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区别对待,难以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无论是中西部还是东北地区,其内部差异都非常大,既有较发达的城市地区,也有落后的贫困地区,还有面临诸多问题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等。
因此,如果忽视这种地域差异性,任何针对整个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的“普惠性”政策措施,都将难以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二是容易产生不公平问题。
比如,享受政策支持的东北地区并非都是老工业基地,而其他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虽然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却不能享受国家老工业基地政策。
2007年1月,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中部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比照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但至今仍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案,而且未包括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如重庆、包头等。
表4 1999年以来中国实行的区域开发和振兴战略战略名称时间区域开发和振兴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01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年8月国务院西部办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2年2月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办发布《“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00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2006年5月国务院西部办等发布《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2006年12月国务院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07年8月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东西互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见》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3年1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战略200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200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2005年6月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发布《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土地和矿产资源若干政策措施》2005年10月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2005年11月国务院批复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上报的《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2006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战略2004年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2019年至2023年的中国大事记
2019年至2023年的中国大事记近五年来,中国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并概括2019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的重大事件,并探讨其对中国未来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和改革201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贸易摩擦和内部结构性问题。
然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中国依然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
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采取措施促进消费和刺激内需。
特别是在2020年,中国成功应对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并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税等措施推动了经济复苏。
二、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完成这一任务的国家。
同年,中国开始商用5G网络,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自动驾驶和医疗领域。
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19年,中国发布了《全民所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30)》,旨在平衡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0年,中国颁布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加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管力度。
中国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019年,中国成功完成了国家扶贫日程,8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20年,中国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和医疗等措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国际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互联互通,加强了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
国家七大区域规划
国务院今年批复7个区域规划新经济版图成型近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今年获批的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
其实,我国高层决策者在10年前就已经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区域经济管理机构,将目前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区域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统筹考虑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方向。
【前所未有】今年连批7个区域经济规划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7个规划。
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
记者发现,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在今年获批的区域经济规划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发动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被看做长三角的延长线;横琴的发展将成为珠三角又一个“助手”。
【前景展望】沿海经济区将连成“金项链”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火”珠三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拉动长三角;21世纪后,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和北部湾两地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3.29•【文号】发改基础〔2019〕599号•【施行日期】2019.03.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的批复发改基础〔2019〕599号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呈报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8-2024年)的请示》(豫发改城市〔2018〕619号)收悉。
经研究并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现批复如下。
一、为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支撑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原则同意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3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12号线一期、14号线一期等7个项目,规划期为2019-2024年。
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现代、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统筹城市开发进程、建设条件及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立体开发,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做好项目建设方案论证。
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应避开文物本体,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设的项目,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物保护。
进一步研究有关项目穿越高速铁路的建设方案,加强铁路路基、桥梁防护,尽可能减小对铁路运输的影响。
四、本期建设项目要与郑州火车站、郑州东站、郑州西站等主要对外交通枢纽做好规划衔接。
统筹做好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规划布局的衔接,做好换乘设计,提升旅客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
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立体开发,发挥土地增值效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五、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规划和权限审批(核准)项目,基本建设方案不得随意变更。
我国 “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
我国“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主要特点刘云中侯永志兰宗敏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1-17 5版近年来,我国针对典型经济区陆续出台了53项“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文件,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这些规划包括国家新区、区域规划、指导意见和综合改革区四种,涉及多个空间尺度。
按目标可分为:建设国际竞争力区域、推进重点地区发展和转型、推动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探索发展改革试点五种类型。
目前“国家战略”地区已经覆盖国土面积的38%,以东部居多,空间上呈现东中西大体均衡推进的态势,但重心逐渐向中西部倾斜,重点关注老少边穷、边疆和海洋经济三类地区。
此类规划打破了原有的发改、国土、建设系统“一级政府一级规划”的格局,丰富了既有的区域规划体系。
“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的界定区域规划是国家进行空间管治的重要手段,一般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基于地区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综合整治做出的总体部署。
或者说,区域规划是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或达到区域内特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某些战略、思路、布局方案和政策措施。
近年来,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
概括而言,“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有三个方面的标志:第一是由国家出台,即由国务院批复、发文或讨论通过,亦即近年来常说的“国家战略”;第二是具有典型的经济区域导向特征,是针对特定类型地区的规划,而不是针对全国的整体规划;第三是区域发展规划,而不同于原有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城市(城乡)规划和国土规划。
因此,很多由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地区产业规划和国土规划并不在本报告所分析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范畴。
根据以上的界定,以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开始,截至2012年9月6日南沙新区的获批,共有78项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剔除针对大区域(如东北、中部、西部等)或省区(如新疆、西藏、青海、广西等)的战略或指导意见以及部分针对同一地区的重复规划,主要的“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文件共53项。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进作者:郑建勋来源:《活力》2019年第04期【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对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协调;演进历程;核心内容;发展目标为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它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发展理念之一,又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中国区域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经济特区为先导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边缘化、经济区域封闭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趋同化问题,国家制定并实施了沿海特别是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任务,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直至内陆的开放格局,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第二阶段是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海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飞跃”的战略决策,开放13个沿边城市,增设一批经济开发区,扩大外商投资领域。
第三阶段是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标志,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了第三次转移。
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
第四阶段是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阶段。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的资源枯竭、产业老化,新的主导产业未形成,东部、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比重高,中部地区发展迟滞、增长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中央作出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口、秦皇岛、沧州、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 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首都功能,注重“瘦身健体”,传统市场向河北转移,科 技企业抢滩天津和河北。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 运营示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侧重发展高端装备、电 子信息等新型产业。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 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序疏解 北京非首都功能,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 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重点建设好雄安新区。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第四章 区位发展战略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第四章 区位发展战略
1.运用资料,了解新时期国家的重大 发展战略。2.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 京津冀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认识其 基本概况。3.结合不同类型的专题地 图,分析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 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01
02
03
C O
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
“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 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 轴。 “两翼”: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向南北两侧腹地延伸拓展,依靠沪蓉和沪瑞 两大通道,提升南北两翼支撑力。
国家战略落地各省激发发展活力
国家战略落地各省激发发展活力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
回顾《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2019年工作任务要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一年来,雄安新区、东北振兴、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这些重要的国家战略,各省各地区落实情况如何?《小康》记者通过梳理2020年各省级两会召开情况发现,不少相关地区将中央各项政策与当地独特优势资源充分结合,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推动国家顶层设计乃至地方科学发展。
雄安新区生态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谋划“特殊政策”普惠化……粤港澳大湾区之广东:积极谋划“特殊政策”普惠化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热词。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今年将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将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扭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
梳理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小康》记者发现,广东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中央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细化实化了各项具体举措:充分发挥利好叠雄安新区生态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谋划“特殊政策”普惠化……相关地区将中央各项政策与当地独特优势资源充分结合,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推动国家顶层设计乃至地方科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2019年以来批复的国家战略区域规划一览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月7日批复)到2019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
2.《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5月14日)到201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3.《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6月10日)到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0元,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先进制造业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整体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4.《横琴总体发展规划》(6月24日)横琴未来的发展将以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把横琴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到2019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人均GDP为12万元;到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人均GDP为20万元。
5.《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6月25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2020年,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
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6.《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7月1日)到2019年,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
7.《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9月23日)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8.《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11月16日)到2019年,珲春市对外开放窗口功能显著提升,延(吉)龙(井)图(们)开放前沿功能进一步完善,长吉的腹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整体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长吉图经济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翻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
9.《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11月23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9年达到5300亿元左右,力争比2019年翻一番。
地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8∶30。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
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12月12日)到2019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
11.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该经济体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总体规划》围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社会建设,提出了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探索循环型农业模式,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项目和研发推广支撑技术,努力闯出一条资源型省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1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12月31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是,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1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9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14.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9年05月24日批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30号)、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是:到2019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策措施。
国务院在《批复》中强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策环境。
1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9年01月07日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9]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范围: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目标:到2019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16.成渝经济区规划获批(2019年12月发改委已批,正待国务院正式批复)欲成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根据初步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15个市和重庆31个区县,总面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
四川15个市分别为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和广安。
重庆31个区县除了包括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等23个区县在内的1小时经济圈外,还包含了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等8个区县。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这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地三大增长极。
但这三大增长极,无一例外地落户东南沿海。
在辽阔的西部,谁将承担起“引擎”重任,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成渝经济区呼之欲出。
按照规划,未来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增长极和经济高地,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
在具体发展中,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将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布局。
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庆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将是西部最具全国性增长极条件的经济区。
“这里自然环境优越,资源密集,人口密集,城镇密集,经济密集,交通发达,许多指标都可与东部媲美。
”从未来发展来看,成渝经济区将与沿海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呈东西犄角鼎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