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故

合集下载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
中医药相关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讲述了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的神农,遍尝各种
草药,以辨识它们的药性和毒性,为百姓找到治病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与中医药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密切相关。

2.扁鹊卢医:扁鹊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医者,他的医术高超,尤其擅长
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据传,扁鹊曾化名“卢医”,在渤海郡郑地行医,并治好了赵简子和太子的疾病。

后来,人们就将“扁鹊卢医”作为对医术高超者的赞誉。

3.悬壶济世:这个典故来源于《后汉书·费长房传》,讲述了一个老翁
在集市上卖药,他总是将药壶挂在集市的一棵大树上。

人们前来求药时,他就从药壶中倒出药来治病。

由于他的药非常有效,人们称他为“壶公”,并将“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

4.杏林春暖:三国时期的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接受
财礼,只要求治愈者在门前种一棵杏树作为纪念。

数年后,他的门前竟然有杏树数十株,蔚然成林。

后人用“再世华佗”、“妙手回春”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这些典故不仅传承了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也彰显了中医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医学典故成语

医学典故成语

医学典故成语1、讳疾忌医原出于韩非子写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

扁鹊神医,众所周知;这蔡桓公确与齐桓公混称,许多人还不明白。

蔡桓公,姬姓,周武王之弟叔度之后,是春秋时期蔡国的国君,公元前714~前695年在位。

都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

齐桓公:齐国国君,田齐(公元前400年~前357年),因迁移国都至河南上蔡又称为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前407~前310年)。

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名医。

可见这里的蔡桓公与齐桓公是一个人——田齐。

“讳疾忌医”文出战国末期韩国人韩非子,他著《韩非子·喻老》,收杂文五十五篇,是法家的重要文献。

关于“讳疾忌医”之文大意:有一天,名医扁鹊朝见蔡桓公,站着仔细打量了一会儿,说:“君王有病,在表皮部位,如果不治疗恐怕会越来越重。

”桓候说:“我什么病也沒有。

”等扁鹊出去以后,桓候对他左右的大臣嘲笑扁鹊说:“医生总喜欢医治那些没有病的人,来邀功求赏。

”过了十天,扁鹊又见到蔡桓公,说:“君王的病已到肌肉里面了,若不治疗,将更加深入。

”桓候没有答理,等扁鹊走后,桓候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多天,扁鹊又遇到蔡桓公,说:“君王的病己进入脏腑,若再不治,恐怕就来不及了。

桓候还是不理采。

”扁鹊走后,桓候不耐烦地说:“这种邀功的医生,真讨厌。

”又过了十多天,桓候觉得有些不舒服,欲问下扁鹊什么原因。

可扁鹊远远见到蔡桓公,转身就走了。

桓候觉得奇怪,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扁鹊说:“如果病在表腠,服点汤剂,热敷一下,病就会好;病在肌肉内里,用针刺、艾炙也可治愈;病在肠胃脏腑,用药物解毒中和,还可以排除;病入骨髓深陷,有生命危险了,医药也不能治愈。

现在恒候的病已进入骨髓深层,神医也无能为力了。

”果然,过了五天,桓候病势大发作,立即派人去寻找扁鹊,而扁鹊早去了秦国……不久蔡桓公就死了。

注:“讳疾忌医”故事,反映了中医诊治疾病“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原则,现代叫“治未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黄帝内经》:古人云:“生气勃勃,不得病痛。

”这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强调了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的重要性。

2. 《伤寒论》:张仲景的这部典籍,记载了许多中医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剂,尤其是对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汉代张仲景所著,主要收录了治疗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临床经典之一。

4. 《神农本草经》:以黄帝作为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典籍,记载了大量草药的性味功效和应用。

5. 《难经》:这部典籍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了观察病情和辨识病因的重要性。

6. 《本草纲目》:李时中所著的这部草药学巨著,记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和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针灸甲乙经》:记载了针灸疗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8. 《千金方》:孙思邈所著的这部医学经典,记载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

9. 《温病条辨》:明代吴鞠通所著,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0. 《医学入门》:这是一本初学者必读的中医入门书籍,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初学者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些中医十大典故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们代表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和理论体系,对于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精髓和治疗原则,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黄帝内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中的医药经典,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础。

2. 《神农本草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神农本草经》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

3. 《难经》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难经》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医学中论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重要著作。

4. 《伤寒杂病论》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中的医药经典,被认为是中医以外科疾病为主的重要著作。

5. 《金匮要略》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中的医药经典,详细记载了中医诸经验的方剂,被视为中医临床方剂的宝库。

6. 《本草纲目》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本草纲目》中的医药经典,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系统、全面论述草药的巨著。

7. 《千金方》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千金方》中的医药经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主要收集了古代名医的医书经方。

8. 《名医别录》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名医别录》中的医药经典,详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名医的医术和方剂。

9. 《温病条辨》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温病条辨》中的医药经典,该书以热病为主题,对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做了详细论述。

10.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典故:指的是中医经典之一《医学
衷中参西录》中的医药经典,该书是明代张仲景所著的中医方剂学著作,对方剂的编写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有:
1.神农尝百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是中医的鼻祖之
一,他曾遍尝各种草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药性和治疗作用。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医中药学的象征。

2.橘井泉香:据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做董奉的名医,他经常
在福建一带游历。

有一次,他到达了一个小山村,发现村里的病人很多,便留下来为村民治病。

为了感谢他,村民们送给他一头牛和一斗米,但他没有接受。

相反,他要求村民们在村外种植一片橘树和竹林,以造福后来的人。

多年后,这片橘林和竹林形成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泉水清澈甘甜,能治愈许多疾病。

人们称之为“橘井泉香”,是中医治病救人的象征之一。

3.针灸铜人:在宋代,有一位叫做王惟一的名医,他发明了一种
针灸疗法,并制作了一个铜人模型来教授针灸技术。

这个铜人模型成为了中医针灸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之一。

4.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他著有《千
金方》等经典著作。

据说他非常注重医德和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人们尊称他为“药王”,并将其著作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5.刮骨疗毒: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叫做华佗的名医,他发明了外
科手术和针灸疗法。

据说在一次战争中,关羽中了毒箭,华佗为他治疗时采用了刮骨疗毒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医外
科手术的象征之一。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

和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1. 中医药的起源1.1 传说黄帝时代的医药故事•传说黄帝时代,医药起源于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第一位农耕和医药文化的始祖。

他亲身尝试着各种植物,发现了许多草药的药用特性。

•神农氏创造了许多医药的典籍,将草药的使用记录下来。

这些典籍被后人称为《神农本草经》,成为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基石。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药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开始形成奠基性的理论体系。

干将、蓝颜等著名医师纷纷涌现,他们对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的临床理论。

•《黄帝内经》诞生于战国时期,成为后来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文献。

其中包括了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药的流传2.1 外国文化交流对中医药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建立,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播。

其中,中医药的精华传到了欧洲,对西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针灸疗法传入了欧洲并逐渐得到了发展。

•葡萄牙人将中国传统草药带到了巴西,对当地草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巴西草药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2.2 中医药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中医药的知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得更加广泛。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开设课程等方式,加强中医药的推广与传承。

•目前,中医药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定医学专业。

3. 中医药的典故故事3.1 白居易的《千金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所著的《千金方》是一部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于一体的书籍。

其中收录了许多神奇的药方和中医药知识。

•《千金方》的流传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2 李时中的《骨董局中局》•《骨董局中局》是中国作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推理小说。

小说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推理,展现了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魅力。

•《骨董局中局》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中医药的重新关注,对中医药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常见的中医典故(精选6篇)

常见的中医典故(精选6篇)

常见的中医典故(精选6篇)篇1:常见的中医典故常见的中医典故汇总《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杏林:为医学或医术的誉称。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

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后遂将青囊喻医书。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橘井:以喻良药之典。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

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

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仁术、仁寿:喻指医术。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

”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

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

《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

”《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

《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

”《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

”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

《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

亦此意也。

”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

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

中医中药文化典故1.《黄帝内经》典故:《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典。

其中记载了许多医学理论和经验。

例如,“四时五脏”的理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脏腑与心理、情志的相互作用。

另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了“治未病”的原则,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2.《伤寒杂病论》典故:《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医学著作,集中了当时的临床经验和医疗方法。

其中流传着一些典故,如“推而行针”、“金针疗毒”等。

这些典故反映了中医的独特疗法和技术,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巧妙和高效性。

3.中药丹参的典故: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调经止痛等功效。

据说,在古代有位名医曾通过观察一只老鹿吃了一种叫做丹参的植物后,发现老鹿的伤口很快痊愈,于是将这种草药引入临床实践中。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药的研究发现往往源自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充满着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4.针灸典故: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有些典故与针灸有关,如《史记》中记载了华佗戟(即针灸)的典故。

据说,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师,擅长针灸疗法。

有一次,关羽受伤,华佗用针灸治疗后让关羽立即感到痊愈。

这个典故揭示了针灸的立竿见影的疗效和华佗高超的医术。

5.中药熟地黄典故:熟地黄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滋养肝肾、补血养心等功效。

据说,在古代有位名医曾通过实验发现,将生地黄熬煮后再煮熟,其药效显著增强。

后来,这种熟地黄成为中医中药的常用药材之一、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对中药的炮制和熟化有时可以提高药效,有时可以降低毒性。

6.《千金方》典故:《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的医书,为宋代孙思邈所著,记录了大量的方剂和医疗经验。

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典故,如“奄忽停风”,讲述了孙思邈治疗风寒感冒的经验方剂。

这些典故体现了中医的经验教训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对后世医生的医疗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中医中药文化典故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医中药的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古代中医医案小故事
故事1:扁鹊救命
古代中医典籍《内经》中记录有一位中医名医叫做扁鹊,传说他具有神奇的治病能力。

有一次,扁鹊曾收治了一名月经不调、胸痛、喘息,每晚醒来,胸口似有千斤重压在上面的女子。

扁鹊按摩她的背部并按压穴位之后,用中药治疗1个月,女子病情完全得到了改善。

这位女子后来成了扁鹊的忠实朋友和信徒。

故事2:太医伏羲的治病良方
据传说,古代伏羲在治疗妇女痴傻症中发明了采用鸡蛋治疗癫痫的方法。

他首先将鸡蛋煮熟,然后打成膏状,搽在患者的脚心和腋下,能治疗癫痫。

故事3:华佗一针见血
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医师华佗,据说他有一次治疗一位瘫痪的患者,仔细观察后发现病根在坐骨神经上,于是他产生了一个收纳长针的器具,通过骨间隙进行治疗,结果那位患者当即起身而行,名扬天下。

尹文推赞他:“语出华佗,锋出马超,画出张良,神仙有三。

华佗最著,别具医术。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中医古人卓越的医术和医德。

中医讲究以治未病为理念,强调预防、治疗和健康的整体性和个性化,在传承中不断取长补短、创新发展。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1. "扁鹊见蔡桓公":相传扁鹊是古代有名的医圣,他见到蔡桓
公以手摸石壁,通过感受来判断疾病,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

2. "扁鹊让梨":扁鹊治病时使用的让梨方法,即用一只梨来诊
断病情,通过观察梨的状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3. "岐黄之术":相传黄帝以岐伯和黄帝的名字命名中医学派系,代表了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4. "扁担李逵":李时中是明代中医名医,他有一次用扁担赶走
了一只蝎子,因此得名。

5. "虎橀之术":虎橀是一种中草药,以其去风、活血的功效而
出名,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中。

6. "运气方":运气方是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人体的体质和疾
病表现,给予适当治疗的方剂。

7. "百草之王":指中药学中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草药,被誉为
百草之王。

8. "冲剂":冲剂是指将中药研磨后加水浸泡,煮沸后喷洒于疾
病部位外治的方法。

9. "草木之灵":中医理论认为植物也有灵性,能够提供药用价
值,这一观念在中医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10. "皇帝问药":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对医学和药物非常关注,他们亲自询问医治方法,探讨药物疗效,体现了对中医学的重视和推广。

中医博大精深典故

中医博大精深典故

中医博大精深典故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中蕴含着许多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中医相关的典故,以展示中医博大精深的魅力。

一、扁鹊治病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被誉为中医的鼻祖。

传说他能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患有胃病的病人,他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发现他的面色苍白,眼神无神,脉搏虚弱。

扁鹊判断出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需要进行调理。

于是他采用了针灸疗法和草药煎汤的方式治疗病人,最终使病人康复。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等来判断病情,并针对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扶正祛邪中医理论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调理人体的正气,使其能够抵抗外邪的侵袭。

这个原则来源于一则典故。

相传古代有一位医生,他通过观察病人的病情发现,病人体内的正气虚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于是他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调理病人的正气,使其能够抵抗外邪的侵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治疗疾病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正气是人体抵抗外邪的重要保护因素,只有通过调理正气,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草木皆养生中医理论中强调草木皆养生,也来源于一则典故。

相传古代有一位医生,他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草木,发现它们生长茂盛,抗病能力强,而且一些草木还能够治疗疾病。

于是他总结出"草木皆养生"的原则,即通过食用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中医注重从自然界中汲取养生的智慧。

自然界中的草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

中医十大典故1、神农尝百草。

神农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远古时候,百姓吃野菜、喝生水,采树上的果实充饥,吃螺蚌肉果腹,经常受到疾病和毒物的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神农氏遍尝百草,每天遭受无数次的毒害,辨识植物是否有毒及其药性,让百姓避开有毒的植物,并为百姓治病。

后人托其名著成《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2、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患了重病,到秦国求医,秦桓公派一位叫缓的医生前去。

在缓未到之前,晋景公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说:“缓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才能躲避它?”另一个小孩说:“我们住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缓到了晋国,给景公诊视了一番后,对他说:“您的病没有办法医治了,因为您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不可以用攻法治疗,补的药物又到达不了,我也无能为力了。

”缓的话与景公的梦境完全吻合,这让景公又佩服又惊讶,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现实了。

“病入膏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引申为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3、扁鹊起死回生。

有一天,扁鹊带着两个弟子经过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到半日,还没有装殓。

扁鹊问明情况,判断太子并未真死,于是说自己能让太子“复活”。

国君听闻,亲自出来迎接,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是得了叫“尸厥”的病,并没有死。

于是扁鹊让一个弟子针刺太子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扁鹊又让另一个弟子为太子做药熨,太子竟然坐了起来。

又进一步用汤剂调和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扁鹊却说:“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这个人并没有死,我只是把他的病治好罢了。

”4、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西汉年间,今湖南郴州人苏耽,在乡里以仁孝闻名,苏耽得道成仙,飞升之前,对母亲说:“明年此地将有大疫流行,咱家的井水和橘树可以治疗。

若有患病之人,可以给他一升井水和一片橘叶,煎汤服下后就可以痊愈。

中医典故20则

中医典故20则

中医典故20则以下是中医典故 20 则:1. 神农尝百草:传说神农氏为了了解药物的性能,曾经亲身尝遍百草,从而得出了百草的规律。

2. 扁鹊论医:传说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的医术非常高明,被誉为“神医”。

3.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4.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记录了中医的一些经典方剂和治疗方法。

5.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记录了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6.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草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等方面的知识。

7.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温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8. 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9.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10.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针灸疗法的理论、穴位、操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11. 医灯续焰:医灯续焰是清代余无言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12. 儒医:儒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流派,强调儒家思想和医学理论的结合。

13. 伤科汇纂:伤科汇纂是明代徐春甫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伤科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经验。

14. 中风论:中风论是明代王肯堂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记录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理论和方法。

15. 脾胃论:脾胃论是元代李东垣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强调了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源的重要性,主张治疗脾胃疾病应注重调理脾胃。

16. 龙砂医学:龙砂医学是清代龙砂学派的代表医学流派,强调辨证论治,重视病因分析和辨证施治。

17. 伤寒钤法:伤寒钤法是清代伤寒学派的代表医学流派,主张治疗伤寒应以伤寒钤为主,结合辨证施治。

中药典故案例

中药典故案例

中药典故1.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神农氏为了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亲尝各种草木果实,鉴别其药性,开创了中药的先河。

他因尝毒草而牺牲,但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

2. 华佗与五禽戏: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了“五禽戏”,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3.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遍访各地,采药验方,撰写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4. 人参寻踪:古人认为人参有神奇的回阳救逆之效,典故中有深山老林采参人不畏艰难险阻,历经千辛万苦只为获取珍贵的人参的故事。

5. 甘草解毒:据传古代有位医生用甘草成功救治误食乌头中毒的患者,从此人们认识到甘草具有良好的解毒功能,并被誉为“国老”。

6. 龙骨疗伤:在古代战争中,士兵发现某些骨头(后被称为龙骨)对伤口愈合有益,由此开启了对龙骨等动物化石入药的研究。

7. 枸杞延寿:相传枸杞子是西王母赐予人间的仙果,长期服用能延年益寿,此故事反映了枸杞在中国传统养生中的地位。

8. 当归调经:古籍记载,一名男子为妻子寻找治疗月经不调的良药,跋山涉水终于找到当归,因其疗效显著,被广泛用于妇科病治疗。

9. 阿胶补血:关于阿胶的来源,有传说是秦始皇派遣大将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带回了一种可以熬制成胶状的驴皮制品,即为现今的阿胶,具有补血滋阴的功效。

10. 黄连苦口良药:黄连味极苦,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寓意黄连虽苦,却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1. 王不留行的由来:根据典故,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一种名为“王不留行”的草药,由于牛羊吃了这种草籽会迅速离开,不会停留产仔,因此得名,它在临床上常用于通乳消肿。

12. 桔梗的爱情传说:民间故事中,桔梗花象征永恒不变的爱,源于一位名叫桔梗的女子与恋人之间生死离别的悲剧,使桔梗成为表达相思之情的象征,而桔梗本身也是一味重要的止咳化痰中药。

13. 何首乌长寿之谜:何首乌的名字源自唐朝时期一个叫何田儿的老者服食后头发变黑且长寿的传奇故事,从此被视为抗衰老、益精血的良药。

中药的典故

中药的典故

中药的典故
01车前草
车前草是相传,当尧舜禹时期,战争激烈时,河水淹没了农田,百姓的生活遭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帮助百姓,舜帝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

02杏林
董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种杏树时不用钱,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

重症愈者种了五棵杏树,轻者只种植一棵。

数年后,杏树成林,红杏累累。

03、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请为一位重病人诊治。

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

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

”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

”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

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

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

”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

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

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

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

04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是指神农炎帝为了寻找治病救人的良药,遍尝百草,辨识植物的毒性,并写下了《神农本草经》。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和中医相关的故事

和中医相关的故事

和中医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华佗与曹操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针灸和汤药,被誉为“神医”。

曹操患有头痛,听说华佗的医术高明,便请他来治疗。

华佗诊断后,建议用刀刮骨的方法治疗,但曹操误以为华佗要加害他,将华佗投入了监狱。

后来,曹操的儿子曹冲生病,华佗再次被请来,但这次他拒绝了治疗,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曹操的猜忌和残忍。

最终,华佗被曹操杀害,但他的医术和医德却传承至今。

故事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继承和发扬了扁鹊、华佗等前人的医术,写下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疾病治疗原则的著作。

张仲景的医术精湛,他曾治疗过许多病人,其中包括当时的官员和将领。

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即在病情轻微的时候就要开始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故事三:李时中和《本草纲目》
李时中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他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整理和编撰了《本草纲目》一书,这是中国药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各种药物的性状、功效、用途和产地等信息,对于后世的医学和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中的医术和药学研究都非常出色,他曾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并被誉为“神医”。

中医药文化的典故

中医药文化的典故

虎守杏林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

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

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

”老虎点头走了。

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

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

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再世华佗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

《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

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青囊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

《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曰:‘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

’吴至金城,取又藏之。

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

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曰:‘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

’”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

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生命。

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工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

”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中医典故

中医典故

【中医典故】杏林春暖三国时期,尤为德高望重的老医生董奉,专门为穷苦人看病,却不收任何报酬。

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董奉就叫他们在附近种植杏树。

病重的人身体完全养好以后,种植5课杏树;病轻的人只要种植一颗杏树,董奉用这个方法作为纪念,在他周围渐渐地杏树成林。

不出十年,杏树结了果实。

董奉把收获的杏子全部都换成粮食,用来救济穷苦的人民。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要行业的代名词。

【中医典故】悬壶济世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

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

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闲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

于是,便在酒店挂葫芦处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

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

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

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中医典故】薏苡之谤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

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着。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

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

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诗句。

【中医典故】菊井泉香郴州古时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人们最大的希冀是摆脱病魔的折磨。

传说中的苏仙,是个叫苏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

他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

橘树可以说全身包括枝叶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等部位的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典故】
杏林春暖
三国时期,尤为德高望重的老医生董奉,专门为穷苦人看病,却不收任何报酬。

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董奉就叫他们在附近种植杏树。

病重的人身体完全养好以后,种植5课杏树;病轻的人只要种植一颗杏树,董奉用这个方法作为纪念,在他周围渐渐地杏树成林。

不出十年,杏树结了果实。

董奉把收获的杏子全部都换成粮食,用来救济穷苦的人民。

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此,许多中药店都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也逐渐成了中医要行业的代名词。

【中医典故】
悬壶济世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

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

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闲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

于是,便在酒店挂葫芦处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

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徒,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

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

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

【中医典故】
薏苡之谤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

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

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着。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

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

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诗句。

【中医典故】
菊井泉香
郴州古时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人们最大的希冀是摆脱病魔的折磨。

传说中的苏仙,是个叫苏耽的放牛娃,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

他的药方主要一味是橘叶。

橘树可以说全身包括枝叶都是药,能治疗肺、胃、肝等部位的疾病。

这个放牛娃经常跟着山中采药的郎中,发现了橘树的疗病功能,并用屋门前的井水煎熬,救济前来求诊的病人,分文不取。

苏耽的离奇的出生、离奇的经历和跨鹤升天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心理中,做好事的人死后应该做神仙的,成了神仙就要有香火,于是就了苏仙观,山也改名苏仙岭。

苏仙成仙升天之前,交待母亲一橘叶、一碗水疗一人治瘟疫之法。

【中医典故】
对症下药
华佗是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除两个不同的处方。

两位病人心生疑惑:为什么患的是同一诊状,开的药方却不同的处方。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处理问题。

【中医典故】
杯弓蛇影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

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

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

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由。

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

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