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初探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独立的实体,教不能代替学,教必须促进学,教与学之间既是矛盾体,又是统一体。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是一堂课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应该说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实现教育双赢的过程。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最普通的故事

作为教师应该要从要宏观和微观方面把握教材。宏观方面: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力求做到横向和纵向的应用自如。微观方面:我们不能做教材的替身,照本宣科,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培养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寓情于教,师生互动。第一、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良好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就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再次,不能忽视每一章书的引言。第一、可作为课堂提问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接触到某些新的不大理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思维。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带有鲜明的问题性,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2:-对学生来说,一打开课本,首先看到的是语言精炼生动、又富于启发性的课前提示,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学生可带着课前提示中的问题一步步进入历史知识的王国。第二、指出了重点、

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第三、可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阅读提纲和教学提纲。可作为导语;可作为课后小结的依据等等。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多少年来,教师一直奉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在“传授”上,“传道”总是训化、劝诫,“授业”总是灌输、告诉。教学上是教师一言堂,学生一门灌。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教师预定的,学生没有自由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对知识加以被动的接受,不必用自己的力、不必有自己的思考,只需全盘接纳,只要机械记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知识结果的传授,忽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弊端,强调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落实以人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感情丰富的、最具创造力的人。而不是课堂上一个客观、抽象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三、要帮助学生架设历史和现实的桥梁

历史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的借鉴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古察今,以古知今,以古鉴今。因为现实社会的人文风俗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可以警醒后人。教师应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谈古论今,充实学生思想,教会学生做人。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我是这样安排的:1 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2 分别请学生把代表英、俄、德、法、日的虎、熊、肠、蛙、太阳等符号,插

画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上作为课堂练习;3 再挂出《时局图》烘托出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提出:“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为讲好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