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措施初探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困难立地是指生长环境极端、生态脆弱、土地类型复杂或地形险峻、气候干旱或寒冷等因素导致人工造林难度较大的土地。
在困难立地上进行植被恢复造林就需要针对其特殊环境因素,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效益。
1、选生植物适应环境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的可行性要首先考虑生长环境是否适宜生长,然后再选择适合环境的植物种类。
比如,如果土地地形陡峭、土壤瘠薄,则可以选择一些耐旱、抗寒、耐贫瘠的灌木、高山植物作为造林的主要植被,例如苔藓、杜鹃、野萝卜、松柳等。
另外,还要结合所选植物的生长特点和对土壤水分、养分的要求,综合考虑选用单一种植法还是混交种植法,以达到最佳的生长生态效益。
2、适宜的造林技术为提高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的成功率,必须采用适宜的造林技术,比如:营造良好的树窖、加强管理,保持良好的树木发展环境;采用人工跳钻、悬索跳、手工铲土的方式来保证树苗的定植质量等。
其中,树窖营造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中一项重要的技术,能够为树苗提供保温、保湿、保护和养分等多种生长因素,使之顺利生长并取得好的成活率。
此外,还要注意土壤保肥保墒措施的实施,以保证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造林效果。
3、科学的施肥技术困难立地的土地性质大多是酸性、瘠薄、贫瘠,且通常缺乏养分,所以在植被恢复造林时施肥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施肥技术也存在差异。
在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中,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施肥时间和方式。
如,对于缺乏磷的困难立地,要选用磷肥作为基础肥,辅之以适当的钾、氮肥进行养分补给;而对于较酸的土壤,可选择萘乙酸钾等酸基肥进行调节。
总之,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的实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制定策略,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理。
只有针对场地特点及环境因素,细致制定方案,严格把控植树造林质量,才能够有效提高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成功率。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探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滇中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和恢复滇中地区的植被,开展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滇中地区的困难立地主要指的是土壤贫瘠、水分匮乏、光照不足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实现植被的恢复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改善土壤质量是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关键。
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壤改良措施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持水分。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有机肥的施用、石灰和磷、钾等微量元素的添加。
可以通过植物秸杆覆盖、植物秸杆堆肥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保水能力。
选择适应困难立地环境的植物种植是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关键。
在滇中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许多植物很难在此地存活和繁衍。
选择适应这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植是非常重要的。
在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旱、耐寒、耐贫瘠等特性的植物,如杨树、柳树、柠条等。
合理的灌溉和水源管理也是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
在滇中地区,由于地势较高,水资源紧缺。
要想恢复植被,需要合理利用已有的水资源,并采用节水灌溉措施。
可以引导降雨水源进行灌溉,采用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也是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途径。
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避免二次破坏。
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为植被恢复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土壤改良、植物种植、灌溉和水源管理、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等综合措施。
只有全面考虑和合理运用这些技术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滇中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探究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探究◎武志会摘要: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的生态脆弱带上,从全省范围看,北部、西部和西北部区域由于土地受风蚀或水蚀危害极为严重,生态脆弱特征显 著。
其中吕梁山区域不仅是经济落后的国家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同时也是土壤侵蚀、缺林少绿极为严重的一大区域。
对此,本文主要对吕梁 山生态脆弱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吕梁山;生态脆弱区;造林技术吕梁山区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沟壑纵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
为了将此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使生态安 全得到维护,山西省在2013年对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正是开始了八年的林业生态治理工程,规划造林面积48.33万公顷,平均每年造林6.67万公顷。
然而因为立地条件不好、气候干旱、林牧矛盾等因素,加大了管护和造林的难度,对造林工程质量以及生态建设成效造成了严重影响。
所以,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对其引起高度重视,采用有效解决措施,这对促进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困难立地造林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 改善意义极为重大。
一、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地处山西西北和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顺着吕梁山脉主脊两侧,北从宁武开始,南到吉县结束,跨越了 26个县(市)的边缘地区,南北长430千米,东西宽90千米。
地理坐标为北讳35° 41_〜39° 40•,东经为110° 15’〜112〇 20*,包含四个国有管理局辖区,分别为吕梁山、关帝山、黑茶山和管渗山,是山西省西部的的一大主要林区。
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的气候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常年干旱,雨水量不足,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从南向北慢慢减少m。
因为最近几年吕梁山区不断加大了矿产和能源开发的力度,尤其是过 度乱垦滥伐、埋压土地、煤矿采掘等人为活动,导致经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面大面积塌陷等,造成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变成全省以及全国人口较多、过度放牧、土地过度垦殖、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地区。
渭北旱塬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初探
渭北旱塬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初探赵亮(宝鸡市金台区林果技术推广站,陕西宝鸡721001)摘要:随着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林业产业不断发展,但在具体的营造林过程中受气候因素、水资源匮乏、水利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影响,林业生态建设面临林分退化、造林成活率低等各种问题,制约了林业建设的成效。
本文就开展复合经营、抗旱造林技术研究、乡土树种应用等多方位的基础工作,在困难立地造林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经验。
通过科学整地、适地适树、覆草盖石、间作套种等综合技术措施,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
关键词:渭北;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12-0168-02渭北旱塬缺水、土层薄,金台区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实验推广各种造林实用技术,造林成活率逐年提高,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金台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的突破对渭北旱塬困难立地造林意义重大。
1基本现状(1)气候状况:金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920.1h。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41.7℃。
年均降水量669.7mm,7-9月为主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
主要气象灾害有春、秋季节连阴雨,冰雹,春季晚霜期和干热风。
近年造林后受气候影响,新栽苗木遭受干旱死亡的情况较为普遍。
(2)土壤状况:金台区土壤主要有褐土、黄绵土、红土、黄潮土、新积土和水稻土,土壤pH为7.3~8.1。
褐土占土壤面积的23.8%,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和二级阶地的局部。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黄土丘陵边坡地带,pH为8.1左右。
肥力偏低,耕性较好,通气透水,土壤侵蚀较重,为低产土壤。
红土主要分布在塬坡区域的陡坡地带,为劣质低产土壤。
潮土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区域,属高产土壤。
新积土和水稻土主要分布在川道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域。
(3)森林植被:金台区森林植被以暖温带植物为主,主要有柏类、栎类、刺槐、杨树等,林下多为落叶灌木。
关于困难地造林技术措施的探讨
关于困难地造林技术措施的探讨关于困难地造林技术措施的探讨发布时间:2011-05-19来源:林业技术推广站访问次数:6 2007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启动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工程实施三年来,全省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地大部分已经绿化,剩余的还有约400余万亩的造林困难地,这些困难地地处山区偏、远、难地段,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其恶劣,岩石裸露,土壤瘠薄,自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缺水路难,树木不易成活,造林绿化难度大、成本高,是多年造林绿化剩下的"难啃的硬骨头"。
探索和推广困难地造林技术措施,对于提高困难地造林存活率,扎实稳步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意义。
一、困难地造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树种选择不当,苗木质量低下。
苗木是造林的重要物质基础。
由于作业设计不科学,树种选择不当,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没有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一些行政领导干预严重,树种单一,乡土树种使用率低、林木良种推广率低,苗木质量低劣,不按设计栽植,擅自变更树种造林,最终造成林木生长不良,苗木存活率低。
2、整地不规范,改善立地效果差。
整地可以起到改善立地,提高土壤墒情,促进苗木成活生长等重要作用。
由于整地不科学,没有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整、适树适整、讲求实效,整地质量低,被动应付,改善立地效果差,保水蓄水能力低,起不到应用的作用。
有的则过于大搞形势主义,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又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3、造林初植密度小,栽植质量差,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苗木生长量小,存活率低,林分质量差。
4、幼林抚育和管护滞后。
由于水源、运输、劳力、财力等因素,苗木栽植后不能及时充足浇水,林权不清,抚育管护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苗木的存活。
5、缺乏科技支撑和系统管理,难以确保工程的最终建设质量。
二、困难地造林模式1、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采用水平沟等集流节水措施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为耐灌木经济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增强林业自我发展的潜力,使困难地造林得以顺利实施。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困难立地指的是环境条件差、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状况严重的地区,通常难以支持植被的生长或恢复,造林恢复的难度较大。
如何在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中科学地运用技术、方法,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动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科学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体会,浅谈一些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一、合理选木合理选木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核心问题之一。
选木的原则是具有抗逆能力强、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植树种,以彰显造林效果。
如在海岛退化困难立地,应选用适应性强、能够承受盐渍、长势快、木材高素质的树种,如海红树、红豆杉等;在荒山荒坡困难立地,应选用能够抗旱、抗风沙、生长迅速的树种,如马尾松、刺槐等。
二、加强施肥营养缺乏是影响困难立地树木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施肥是提高困难立地植被生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应根据土壤养分现状、树木品种等情况进行选肥,施以有效成分高、富含微量元素的肥料。
如在石漠化困难立地,应施以富含钾、镁、铁、锌等微量元素的腐殖质、石灰;在酸性土壤困难立地,应施以中性或碱性肥料,如石灰、基肥等。
三、加强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提高困难立地植物生长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有机质的施用、石灰或石灰石的撒布、过磷酸钙、硫酸铵等化肥的施用、土壤深松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促进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肥力和提升困难立地的耐旱、耐盐、耐寒能力。
四、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应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
例如,在高海拔雪线以上的地区,可以采用“拔刀式”造林,即利用雪片滑落的时机,在地面上开挖坑穴,并用一柄长杆子推土,将坑深达50厘米左右。
在坑中放入育苗,并覆盖雪,利用雪水融化后流入坑内的水分滋润幼树。
在旱熟化地区,可以选择“水分分区”的技术模式,即根据不同植树地的地质、生态以及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在植被生长适宜期内,将降雨分区灌溉。
综上所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科学妥善组合运用,选木、施肥、土壤改良、技术模式都比较重要。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困难立地是指环境恶劣、自然条件苛刻的地方,如荒漠、沙地、裸山等。
在这些地方进行植被恢复造林技术会遇到各种困难,包括水分匮乏、土壤贫瘠、风沙侵蚀等。
针对这些困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解决水分匮乏问题是关键。
在水分匮乏的地方,可以采用水源开发的方式增加水源供应,如引水灌溉、雨水收集等。
在植树造林时选择耐旱抗逆性强的树种,如柽柳、贵州苹婆等,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提高成活率。
改善贫瘠土壤是重要的一环。
在贫瘠土壤上进行植被恢复,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物肥料来改良土壤质量。
有机肥料的使用能够增加土壤的蓄水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
而矿物肥料则可以提供土壤中所缺乏的营养元素,增加树木的生长活力。
风沙侵蚀是困难立地造林的又一个难题。
在风沙频繁的地区,可以采取防风固沙的措施来保护植物。
在建树之前,可以先种植一些具有较强抗风沙能力的植物,如沙柳、沙柳皮等。
这些植物能够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风沙的冲刷。
种植沙障也是常用的防风固沙措施之一。
通过在沙地上种植一定密度的防护植物,形成一道屏障,能够有效减轻风沙的侵袭。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克服问题。
必须考虑到特定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并采取相应的水肥管理和抗风沙措施,才能提高造林的成功率。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恢复生态平衡,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防治沙漠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探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探滇中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地区,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许多地方的植被遭受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针对滇中地区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技术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从滇中困难立地植被的现状出发,探讨一些植被恢复的技术途径,以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滇中困难立地植被的现状滇中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多变,地势起伏,土壤贫瘠,是典型的“山高地荒”地区。
这个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荒漠化严重。
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影响,土壤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许多地区成为荒漠化地带。
2.植被遭受破坏。
人类的不合理开垦和砍伐导致了大量的植被遭受破坏,许多地区看不到一棵树。
3.水资源匮乏。
由于地势的影响,滇中地区的水资源十分匮乏,许多山区的农田都面临着缺水的问题。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支持来解决。
二、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技术途径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是植被恢复的首要问题。
通过腐殖质的添加和土壤养分的补充,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的肥力,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目前,可以采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有有机肥的施用、磷灰石的添加、人工还阳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植被的生长。
2.植被恢复技术植被恢复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核心问题。
目前可以采用的植被恢复技术有人工造林、植物栽培、土壤菌群的修复等方法。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在困难立地种植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树木和植物,实现植被的恢复。
3.高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也可以用来解决困难立地植被的恢复问题。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来监测植被的恢复情况,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培育适应当地条件的植物品种,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土壤的情况,为植被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造林技术要点
2020年第24期现代园艺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小、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较弱,在该地区造林必然会受到树种、苗木、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造林成活率较低。
因此,在造林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合理按照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情况,选择合理的造林技术,从而提高造林技术效果和造林成活率。
1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苗木要求1.1依据区域生态特性,精准选择树种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依据该地区域生态特性,选择最为合适的树林苗木,才能解决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困难问题。
因此,在选择苗木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干旱地区情况,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生态优先的要求,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立地难度较大的条件下应用造林技术,以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主,选择最合适的造林苗木。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性较强、土地瘠薄,要选择柠条、侧柏、樟子松、沙棘、油松、云杉等生长能力较强的苗木。
在造林过程中,要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在源头控制种植树木质量,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保证树木质量。
由于黄土高原干旱较为严重,还要积极推广干旱地区中造林优势和特征,鼓励干旱地区的民众积极参与其中,提高造林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干旱地区造林质量[1]。
1.2严遵苗木特性,保湿运输及时种植1.2.1保持造林苗木的自身水分。
在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树苗过程中,若想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保持苗木的自身水分。
苗木失水过多,其内部的水分失去自然平衡性,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苗木会出现自然死亡的情况,所以,在该地区造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随时用、随时起、随时运等原则,及时为树苗补充水分,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既能避免使用长期假植苗木,还能避免树苗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情况。
造林大多数集中在春季,但春季降水稀少,大风天气也较多,在苗木起挖、运输过程中,保证苗木自身的水分是保证其成活率的基础。
同时在苗木的冬储和假植期间,苗木的枝干易缺水,根系易出现腐根、烂根、干根等情况,会影响苗木成活率,尤其是对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苗木来说,保持苗木自身水分是提升成活率的关键。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是指在环境恶劣、生态条件差、土地质量差、缺乏水源及其他自然条件限制下,利用生态学、林学、土壤学等学科知识,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和措施,将不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造成可用于林业生产的良种林地的技术。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主要应用于山区、荒漠、沙地、半干旱地区和城市绿化等区域。
在这些区域,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常规的造林技术往往无法实施或实施后效果不佳,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植被恢复。
首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的关键在于土壤改良。
由于环境恶劣,土地质量较差,土壤中缺乏养分,水源也比较缺乏,因此要想让树木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土壤改良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生物肥料等方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搭建水源设施和改进灌溉方法,增加土地水分供应。
其次,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树种。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树种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生长,因此需要选用具有适应性的树种。
这些树种通常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抗逆能力,能够适应较差的土地质量和水分条件,并能够在生长过程中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第三,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采取合理的植树方法。
由于环境条件差,传统的植树方法往往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理想效果,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植树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盖沙覆土或者栽种草木联作等方式,保护树苗的生长环境,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最后,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
植树技术只是一个开始,后期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采取严密科学的管理方式,包括对树苗的保护、养护、修剪等管理措施,以确保树木能够良好地生长并最终形成森林。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困难立地是指环境条件较差、土地质量较低、气候恶劣、水源稀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
地区。
在此类地区实施植被恢复造林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气候、
水源等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
对于困难立地的土壤修复,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
这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施用,如石灰、有机肥料、磷肥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还可以采取土壤保水措施,
如构建梯田、堰塘等,用以集水并避免水分流失。
对于困难立地的气候条件,可以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进行造林。
在寒冷地区,可
以选择抗寒性较强的针叶树种,如松树、冷杉等;在干旱地区,可以选择耐旱性较好的灌
木和草本植物,如柽柳、沙柳等。
还可以通过建立遮荫网等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植物的存活率。
对于困难立地的水源稀缺问题,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
这包括滴灌、微喷灌、雨水
收集等技术手段,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确保植物的生存和发展。
困难立地的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破坏。
在进行植被恢复造林工程时,
需要加强生态监测和管理。
这包括定期巡查,防止滥砍滥伐、非法采矿等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禁止砍伐区等。
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气候、水源
等多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以保证植物的生存和生长。
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恢复和改善困难立地的生态环境。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探
滇中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探滇中地区位于云南省中心,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然而,由于长期人类活动以及不当的经济发展,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土壤侵蚀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恢复该地区的植被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但是,由于该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植被恢复面临着许多困难。
例如,该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地形起伏大等。
因此,传统的植被恢复方法在该地区的效果非常有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发新的植被恢复技术来适应该地区的特殊环境。
一种新的、基于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的方法被提出,该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1:选择适合特殊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
在滇中地区的困难立地条件下,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方法是选择能够适应该地区的特殊环境的植物种类。
例如,在滇中地区气候干燥,土层薄,土壤贫瘠的条件下,选择能够快速生长、适应干旱环境和耐寒、耐旱的植物种类。
为了保证植被恢复成功,需要开发适合特殊环境条件的种植技术。
例如,为了适应滇中地区的干旱条件,可以采用雨水收集技术来增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然,为了使植物生长得更好,还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如加强土壤改良,采用有机肥料,保护植物根系等。
步骤3:监测和管理植被生长情况为了确保植被恢复效果,需要对植被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
例如,可以定期测量植被覆盖率、植物高度和根系大小等指标。
如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总体而言,基于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的方法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植被恢复方法。
通过适应特殊的环境条件和采用创新的种植技术,可以增加植被恢复的成功率,改善滇中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该地区的生态功能。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植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保障人类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中,植被恢复成为了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尤其是在立地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就该技术进行一些浅谈。
一、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背景在我国,由于过度开发和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问题也给植被的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尤其是在一些山区、沙漠化地区以及矿山等不适宜生长植物的地方,要想进行植被的恢复就显得更加困难。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1. 适应性原则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第一原则就是适应性原则。
即要根据立地环境的特点,选择一些对恶劣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植物进行种植。
比如在沙漠地区,应该选择能够耐旱、耐盐碱的植物进行恢复造林,而在山区则要选择耐寒、耐贫瘠的植物。
2. 生态原则困难立地植被恢复还需要遵循生态原则。
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要保护并重建当地的生态系统,确保新植被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达到更好的生态效益。
在进行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时,要注重多样性原则。
即通过合理植物种植组合,以实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多方面修复,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水土保持措施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先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恢复土壤的稳定性,为植被的种植奠定基础。
可以采取梯田、植草等手段,保持土壤的肥沃和不受侵蚀。
2. 种子与苗木选育在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中,选择合适的种子和苗木也非常重要。
要选择那些能够适应恶劣环境的品种进行选育和繁殖,确保种植的植物能够在压力环境中生长茁壮。
3. 土壤改良措施对于一些贫瘠的土壤,要进行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植物的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4. 生态修复技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勇于创新,开创困难地造林新篇章
勇于创新,开创困难地造林新篇章近年来,造林工作一直是全国各地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困难地区,由于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等自然条件的限制,造林工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克服困难,开拓新的造林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勇于创新,开创困难地造林的新篇章,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一、了解困难地区的自然特点在开拓困难地区的造林新模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特点。
困难地区往往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质量差等特点,传统的造林模式往往难以适用。
需要深入调研,了解困难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为之后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二、寻找适合困难地区的树种针对困难地区的自然特点,需要寻找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树种。
这些树种需要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对贫瘠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只有选用适宜的树种,才能更好地实现造林的目的。
三、开发新的种植技术在困难地区进行造林工作,需要开发新的种植技术,以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
可以结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深层灌溉的方式,降低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还可以尝试采用土壤改良技术,改善贫瘠土壤的条件,提高植被的生长率。
可以尝试利用新型的植物营养剂和生长调节剂,提高树种的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
所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助于改善困难地区的造林工作的效果。
四、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在困难地区进行造林工作,往往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
除了生态效益以外,如何实现造林工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可以尝试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比如发展林下经济或者生态旅游业,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尝试将困难地区的树木资源开发成为特色商品,进行加工出口,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只有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保障造林工作的持续发展。
五、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开拓困难地区的造林新模式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向当地居民宣传造林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生活的理念。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
简析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技术措施荒山造林是指对荒山进行植被恢复和保护,通过人工造林、植被修复等措施,使得原本贫瘠的山地变得绿树成荫,生机勃勃。
由于荒山的环境条件恶劣,造林成活率一直是个难题。
为了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下面就对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进行简析。
一、科学选地荒山造林首先需要进行科学选地。
选用适宜的地块进行造林对于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择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块,土壤肥沃、排水性好的地块更有利于植物生长。
其次要考虑阳光照射情况,充足的阳光照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础,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还需要考虑地形地势,选择平整且易于管理的地块。
科学选地是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基础。
二、选择适宜树种选择适宜的树种对于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至关重要。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树种也会有所不同。
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水分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同时还要考虑到树种的生长习性、抗逆性等因素,选择既适应当地环境又容易生长的树种。
只有选择适宜的树种,才能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
三、改良土壤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改良土壤。
荒山的土壤条件通常较差,缺乏养分且通常呈酸性。
需要通过施肥、石灰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的肥力和pH值,提高树木生长的条件。
还可以进行水土保持,使得土壤能够更好地保持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科学种植在进行荒山造林时,需要科学进行种植。
首先要注意种植的季节,选择适宜的季节进行种植,一般春季和秋季都比较适宜。
其次要注意树木的种植密度,过密的种植会导致树木间的竞争,影响树木的生长。
还需要适当进行树木整形修剪,促进树木的生长,保持树冠形态,提高成活率。
种植时还要注重树木的深植,确保树木牢固生长。
五、科学管理对于已经进行了种植的荒山,科学合理的管理对于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
管理包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疏枝修剪等。
在干旱的时候需要适当浇水,保持树木的生长需要的水分;适时进行施肥,为树木提供充足的养分;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保持树木的健康;适时进行疏枝修剪,控制树木的生长。
会泽特殊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探讨
置剑 麻这 一草 本 。
2 . 1 . 2整地、 造 林 。采用 穴状 整 地 , 整 地 时 间通 常选 择 在 进行造林之前的 l 2 ~ 1 4 个月。 按照各地块的造林类 型来确定
整地规格 。出于将林分郁闭期缩短的考虑 , 应该将初植密度 适 当增 大 。移 栽 乔木 袋 苗 的整 地规 格是 :每 1 株 的行 距 是 1 . 5 m× 2 m, 定 植穴 规格 要求 为 长宽 高都是 4 0 c m 。 灌木 直播 造 林 的整 地规 格 是 : 每 1 株 的行 距 是 l m×l m, 定 植 穴规 格要 求 是 长宽 高 均为 3 0 e a。在进 行 整地 的时候 , r 应该 清除 干净种 植
2 0 1 5 年第 2 期
现代园艺
会泽特殊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探讨
韩 发金
( 曲靖 市会泽 县矿 山镇林 业站 , 云南 曲靖 6 5 4 2 0 0 )
摘
要: 通过分析会 泽县的林地现状 , 提 出 了不 同困难 立地 条件造林 的树种 选择 技术措施 ; 分析会 泽县的林分现
物 体 内存 在严 重 水 分 失 调 的情 况 , 所以 , 造 林 存 在非 常大 的 难度 , 要 求 采取 相 关 的措 施 以及 对适 当加 大 资金 投入 才 有可 能对森 林植 被 进行 修复 。 2 . 1 . 1树种 选择 。 干热 河谷 区选择 树种需 要满 足一 定 的条 件, 就是要 具有 抗旱 性 , 而且 又可 以耐高 温和贫 瘠 。需要 遵循
差的面积也较大 , 难以确保造林的保存 和成活 , 要想使植被 全部 恢 复是 非常 困难 的。 本文 主要 便是 针对 这些 困难 立 地情 况, 来对 植 被恢 复造 林 技术进 行 分析 。
立地条件极差地段造林技术探讨
立地条件极差地段造林技术探讨沼泽滩地、沙荒地、沿海滩涂、石质荒地都属于立地条件极差的困难立地,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土能力差,造林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所以必须通过采取一定措施来提高造林成效,现就如何在立地条件极差的沼泽滩地、沙荒地、沿海滩涂及石质荒地进行植树造林进行分析。
标签:沼泽滩地;沙荒地;沿海滩涂;石质荒地;植树造林;技术分析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所以植树造林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立地条件不好的地段不能忽视,不能因为立地条件极差就不考虑进行植树造林,只有在一些沼泽滩地、沙荒地等地段都进行整地造林,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实现绿水青山的进度。
一、沼泽滩地植树造林东北林区的沼泽滩地约占全区面积的10%左右,主要分布在长白山林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
沼泽滩地就是由于低洼的地势、排水不通畅而使得长期积水形成的沼泽或者沼泽化土壤。
在沼泽滩地上进行植树造林,树种的选择是必须能够耐水湿的树种,比如杞柳、枫杨、湿地松、柳树、池杉、鸟桕、水杉等树种,都可以在沼泽滩地上生长。
在沼泽滩地上进行植树造林,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治理措施,改良一下沼泽滩地才能进行植树造林。
笪程治理的核心是排除积水。
排除沼泽滩地积水具体做法如下:1、圈围堤埝。
就是在沼泽滩地的四周,进行筑起堤埝,然后在堤内挖出排水沟,通过排水沟把积水排出去,使堤内减少积水;植树造林可以在堤埝上进行种植,通常可以在堤埝上种植的树种有楝树、桑树、榆树、刺槐、椿树、泡桐等等,在堤埝的里边可以种植一些比较耐水湿的经济林和用材林树种。
2、开沟整地。
就是挖排水沟,排水沟一般需要深度达80厘米到120厘米、宽度达120厘米到150厘米,通常间隔30米到50米挖一条,再将沟里边的土挖出来,修筑起来堆成畦,可以在堆出来的畦上进行植树。
沟里边还可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合理开发沼泽滩地。
3、在季节性积水的滩地上直接造林。
滩地如果是属于季节性积水的,可以不用考虑工程治理,而是直接进行栽植耐水湿的树种,比如湿地松、池杉、杞柳、柳树等等。
华亭市立地造林技术探究
华亭市立地造林技术探究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各地也纷纷开始进行立地造林工作,华亭市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积极探究立地造林技术,以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立地造林是指在原有地貌条件下,通过种植相适应的树木来进行绿化工作。
华亭市地处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干旱缺水,土壤贫瘠,对于立地造林工作来说,必须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技术探究。
针对干旱缺水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入抗旱树种,如杨树和榆树等。
这些树种对于水分的需求较低,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
还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水源,如水塘和水窖等,来提供树木所需的水分。
在选择树种和水源位置时,还需要考虑土壤的排水性能,以免造成水分积聚和根部腐烂等问题。
针对土壤贫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良土壤来提升植物生长的条件。
一种方法是施加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农家肥和畜禽粪便等,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另一种方式是进行土壤改良,如深翻土壤,加入适量的日光温厌土等,来改善土壤的质地和排水性能。
在施肥和土壤改良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的需求和土壤的特点,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针对立地造林工作中的技术细节,我们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在树木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用遮阳网和温湿度调控设备等措施,来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还可以采用合理的间距和株行,来提高树木的生长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还需要定期对树木进行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以保证造林工作的持续有效。
华亭市利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立地造林技术的探究,以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引入抗旱树种、建设人工水源、施肥改良土壤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立地造林工作能够在干旱缺水和贫瘠的条件下取得成功。
对于造林过程中的细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提高了立地造林工作的效果。
相信随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华亭市立地造林技术将不断完善,为地区的绿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浅谈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是指在极端环境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的技术。
这些环境条件包括极地、沙漠、高原、石漠化等不适宜植被生长的地方。
这些地区的极端环境条件导致了植被恢复的难度和成本增加,因此需要开发出一些专门的技术来应对这些挑战。
1、分级管理技术分级管理技术是指将种植区域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地区、不同植被要求等进行细致的管理。
这个技术可显著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及成长速度。
举个例子,当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植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种植区划分为不同的高度带,然后根据不同高度带的要求进行差异化管理。
2、土壤养护技术土壤养护技术是指对于恶劣环境下的土壤进行改良和管理,以助于植物生长。
因为恶劣条件下的土壤往往缺乏养分、容量小,所以需要使用各种方法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透水性等方面着手。
通过化学、物理等多种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提升栽培植物的生长条件。
3、移植苗木技术处于极端环境的地区,一些原生态的植株不能居住下去,那么移植苗木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将适应于极端环境生长习惯的树种苗木移植到不适宜生长区域的土地上,从而使得树苗适应环境的进程快速增长。
此技术使得极端环境的重建工作成为了一种相对容易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恶劣导致的生长率下降。
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是解决土地退化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将新的和有利于环境的树种引入它们适应的环境中, 而且对树木的小苗或幼嫩树木进行适宜的管理以保证它们成长,在不同植被生长阶段实施正确的管理有助于恢复植被,并可有效改善环境。
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探讨
2018 年第 11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93科研◎林业科学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探讨尉东峰最近几年,随着人工造林工程的实施,立地较好的宜林地已经基本实现了人工造林和人工绿化,剩余的荒山荒地多是立地条件较差,造林难度较大的困难立地。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分析了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该项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有一定帮助,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介绍如下:1 大同市阳高县困难立地类型1.1 干旱阳坡立地类型阳高县三面环山,冬季寒冷持续时间长,干旱是该地区的普遍现象,年均降水370mm 左右,而且主要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份,而年蒸发量为1900mm ,为年均降水的五倍多,基本上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
再加上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夏秋季节,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导致区域干旱时常发生,呈现加强趋势。
通常情况下,春季干旱严重,频率高,夏季干旱次之,秋季干旱较少。
阳坡干旱程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不同,干旱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情况下,上部干旱最为严重,其次是中部和下部。
在该地区造林不宜成活的主要原因是干旱条件,由于极度缺水,林木成活率较低,在这些地区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是该区域造林绿化的关键。
1.2 石质山地类型石质山地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土壤条件,普遍存在立地条件较差,土壤含水率较低,土层瘠薄,质地比较差,适合生长树种较少的特点。
在石质山地造林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和林木保存率普遍较低,难以形成郁闭林。
为了有效解决该类内地的造林难问题,应该应用超常规造林技术,同时还要因地制宜的做好土壤改良,应用保水措施,科学选择树苗,做好苗木处理,并做好苗木栽植后的栽培、抚育管理等工作,通过应用综合措施来保障林木成活,确保造林成功。
2 困难立地造林技术2.1 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困难立地造林要确保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只有做到这样,才能确保在造林之后形成稳定的、抗逆性较强、生长速度较快、生产率较高的林分结构,才能确保整个造林工作应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难立地条件造林技术措施初探
近年来,随着“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已基本实现了绿化,剩余的荒山荒地多是岩石裸露的石质山地、土壤瘠薄的坡地,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
采取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解决矛盾,是突破韩城困难立地造林难的一项重大课题。
标签:困难立地条件;困难立地条件
1 石质山地造林技术
1.1 整地的原则。
不强求整齐划一,尽量保留原生植被。
挖坑时尽量避开原生灌木和大型草本植物。
生草表土也应就近原样覆于平缓小地形中,尽量保证其草存活。
保留原生植被可保持地表粗糙度,减缓地表风速,甚至可以为新植幼苗提供遮阴环境,有助于幼苗保持水分。
1.2 整地方法
根据本地降水分布的季节特点和土壤水分积累消散动态规律,整地时间应提前到集中降水前完成,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地可有效截留和貯蓄降水、保持土壤墒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1.2.1 窄幅梯田整地。
坡度在15°以下的中、厚层土的山坡、沟底及平缓的崮顶,应采用窄幅梯田整地。
田面宽1.3-3.0m,深0.5m,以便于整平田面为限。
1.2.2 水平阶整地。
坡度在15°以上、25°以下的应采用水平阶整地。
阶面宽
0.8-1.2m,深0.3m以上,长2.5-5.0m。
外砌石堰(或地堰),呈品字形排列。
1.2.3 鱼鳞坑或小穴整地。
坡度在25°以上的山坡或裸岩多的地方,应采用鱼鳞坑或小穴整地。
坑长径1.0m,短径0.6m,深0.3m以上。
外砌石堰(或地堰),呈品字形排列;小穴径0.5m,深0.3m以上。
鱼鳞坑或小穴整地,都要整成地下穴。
2 抗旱造林综合技术
2.1 科学选择造林树种。
山的顶部土层薄,立地条件差,可用人工挖鱼鳞坑可选松、柏类针叶树种和刺槐等优生树种;中部选择刺槐等,山的下部土层深厚可以选择经济林类;坡边地堰上可营造柿子、杏等;瘠薄山地或裸岩较高的地段可以选择松、柏类。
2.2 良种壮苗。
首先所选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科学培育适合当地困难立地的抗逆性强的先锋苗木,苗木质量要达到国家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的一级苗木标准。
试验证明,在困难立地条件下,容器育苗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5%~
35%以上。
所以,困难立地造林要尽可能选用容器苗。
2.3 根系保护处理技术。
一是要做好起苗、运苗、栽植各个环节根系的保护。
起苗前对苗圃地进行灌水,起苗时保证主要根系完整;运输时容器苗要保证容器袋完整,并用篷布遮盖,防止风吹日晒;运到栽植地后要立即进行栽植,做到随挖、随处理根系、随栽植。
当天栽植不完的苗木一定要做好保水工作。
二是栽植前对苗木土球进行生根粉溶液浇灌处理。
2.4 推广抗旱造林技术
2.4.1 灌草覆盖造林。
苗木栽植后,采用灌草覆盖5cm左右,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土壤含水量可提高10%~30%,温度可以增加20%~30%,起到保墒、保温、抑制苗木周围杂草生长作用,造林成活率可提高26%作用。
2.4.2 地膜覆盖。
全面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铺设方式采用斜面式覆膜、漏斗式覆膜,地膜要大于坑面,覆膜规格为0.6×0.6m;树干处于地膜中央打孔处,四周及豁口处用土压严、压实。
2.4.3 截干造林。
对萌生能力强的树种在造林时进行截干处理,截干高度因树种不同而略有不同,一般保留茎干长度8~10cm效果较好。
适宜截干造林的树种有刺槐、紫穗槐山杏等。
2.4.4 容器苗造林。
困难立地造林,一般选用2~3年苗龄的容器苗。
起苗前,在育苗地将容器苗全部浇透水,使培养基充分吸水,以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
运苗前将长出容器底部的根全部剪掉。
在搬动和运输容器苗时,忌使培养基松散,严防营养土松散。
回填土要压实,使土壤与苗木紧密结合。
2.4.5 穴底植苗造林。
采取开挖大规模栽植坑穴,将苗木栽植在坑穴底部,保留20~30cm深的栽植坑,以截贮大量径流。
2.4.6 施用保水剂。
保水剂的使用分为干施法和湿施法两种。
干施法:这种方法主要在雨季来临之前造林使用,根据树种及苗木大小,在植苗穴内将混有25~30g干保护剂颗粒的土壤回填植苗穴内,踏实即可,经过雨季的充分吸水后,在旱季可起到较好的保水作用。
湿施法:先将保水剂放入容器中充分吸收水分呈凝胶状态时,充分搅拌,再次充分吸水,然后和土壤在植苗穴内混匀后,用于苗木定植。
2.4.7 生化处理。
诸如利用ABT生根粉、根宝等处理苗木根系;施用抗旱保水剂(蘸根,浸种,拌土直施,运输保湿);喷洒抗蒸腾剂等。
3 幼林抚育与管护技术
幼林抚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的一项重要技术,应树立“三分造七分管”的意识,加强落实抚育管理技术。
每年应开展补植、培修树盘、除草、修枝
除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视情况每年各开展1~2次,特别是做好抗旱保苗技术的落实。
入冬前,在苗木根部围土堆越冬,防止鼠兔危害。
幼林管护主要是落实好管护责任,确保“栽得下,活得了,管得住,能长大”。
通过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加强管护督查,保证管护到位,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秉放“渭北黄土高原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措施”《防护林科技》2014年5月05期(总128期)
[2]林静王岩石吴惜春张弛“浅析彰武县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05期
刘晓林(1978年12月—),男,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及造林绿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