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基础知识共191页文档
土壤肥料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土壤与土壤学
第二章土壤形成、分类第三来自土壤有机质第一节土壤生物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
第三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
第四章土壤孔隙性、结构性和耕性
第一节土壤孔隙性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第三节土壤耕性
第五章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第六章土壤养分和供肥性
第一节土壤养分
第二节土壤的供肥性
第七章土壤酸碱性
肥料是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供给养分的物料。施肥能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产品品质,增加植物产量。根据肥料的不同性质与特点,可将常用肥料分为三大类,一是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如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硫酸钾、过磷酸钙和磷矿粉等;二是有机肥料,又称农家肥料。如人畜粪尿、绿肥、堆沤肥、饼肥等;三是生物肥料。如根瘤菌剂以及各种生物制剂等,是一种间接性肥料。
二、土壤的重要功能
土壤有三个重要的综合功能,即土壤肥力、土壤净化力和土壤自动调节能力。
l、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质的属性,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肥沃的土壤能够充足、全面、持续地供给植物所需的各种生活因素,能调节和抗拒各种不良自然条件的影响,能调节各肥力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以达到适应和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五、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
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有独特的创造和经验。特别是在土壤科学方面,累积了十分丰富的识土、用土、评土、改土经验,为建立和发展土壤科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控制水土流失的梯田修筑、耕作制中的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的粮豆套种、农家肥料的沤制与使用、保墒保肥的耕作措施等,都居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前列,成为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后魏期间,就已总结出了在农业生产中所取得的经验,有的至今仍不失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参考价值。其中著名的农书如《禹贡》、《管子·地圆篇》、《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另外,在其他古籍书中也有不少关于农业发展,特别是关于土壤知识的记载。在《禹贡》中叙述了当时关于土壤分类问题,描述了九州土壤的特征、地理分布和肥力状况,是世界最早的土壤分类及肥力评定的科学著作。在《管子·地圆篇》中提出了因土种植的土宜概念。《汜胜之书》中还提出要因土耕作,在不同的土壤上采用不同的耕作方法。《齐民要术》叙述了以深耕为中心结合耙、耱、镇压的耕作制,以及种植豆科绿肥的经验。在这些书中还提出了“多粪肥田”“弱土而强”“粪田宜稀”等土壤培肥的基本理论。在宋、元、明、清时代又出现了不少农书,如:《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王祯农书》中的“粪壤篇”提出土壤虽异,治以得宜,皆可种植,以及“地力常新壮”等用土改土的科学观点。根据以上我国大量农业科学书籍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土壤的认识、利用、改良和培肥已经奠定了我国土壤科学的基础。对于土壤科学中主要内容如土壤分类、土壤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土壤肥力的性状、培肥原理、土壤改良、控制水土流失以及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等均提出了科学论证,至今仍为我国进行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和根据。
完整word版,土壤学重点归纳,推荐文档
Importance for AkiPart1名词解释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H+的解吸及吸附的H+、Al3+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
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土壤的基本知识
素。
人为干预后,土壤肥力的高低并不能单独决定作物产 量,而是各肥力因素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存在 着一个有机协调的问题,这样就引出了土地生产力的概 念。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三)土地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是指特定的耕作制度下,土壤能够生产 某种或某些作物的能力。 土地生产力的高低,首先决定于土壤肥力的高低及 与外界环境条件协调的能力大小。 其次,土地生产力的高低将直接通过作物的产量高 低体现出来。作物产量越高,土地生产力越高。
养分 砂土
有机质(%) 0.1~0.2
质 地 组 壤土
0.3~0.6
粘土
0.6~1.0
全氮 (%) 全磷 (%)
全钾 (%) 速效钾(%)
0.01~0.03 0.07~0.11
1.5~1.8 0.005~0.015
0.02~0.05 0.11~0.15
1.8~2.3 0.01~0.02 5~15
0.05~0.08 0.08~0.20
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 潜力,将会使土壤能为人类制造出更多的物 质财富,是农业科学的首要任务。
第一章 土壤及其基本组成
§1-1 土壤的形成及其物质组成 §1-2 土壤矿物质 §1-3 土壤有机质
§1-1 土壤的形成及其物质组成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二、土壤的形成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10mm 粗:10-3mm 细:3-1mm 砂粒 粗:1-0.25mm 细:0.25-0.05mm 粉粒 粗:0.05-0.01mm 细:0.01-0.005mm 粘粒 粗:0.005-0.001mm 细:<0.001mm 石块 石砾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二)土壤颗粒分级依据 1.各组土粒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土壤学知识点
绪论1.土壤五大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其中矿物质含量最多.2.土壤肥力、高产与高肥的关系。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和不断地供给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高肥不一定高产,若要高产需要注意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4.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5.土壤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一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这种能力以植物生物量或收获产量来衡量。
第一章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浆岩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的指示矿物:酸性岩——石英。
超基性岩——橄榄岩。
3、岩浆岩的概念及类型概念: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岩石。
类型:侵入岩、喷出岩或火山岩。
???4、岩石的类型:一类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第二类是由沉积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水成岩),第三类是由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质变的变质岩。
5、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风化作用:是指露出表面的矿物质岩石在地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崩解和化学变化的现象。
7、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哪个容易风化?玄武岩色泽易吸热,矿物成分复杂,且铁镁类矿物多。
易于化学分化,大部分成为黏粒物质。
分化产物多黏细,岩基含量丰富。
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分化物及土壤层次深厚、黏重,保水保肥,易培育成高产稳产的农田。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组成复杂,中粒、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垂直节理发育。
P348、硅铝率大小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硅铝率=二氧化硅/氧化铝,因此硅铝率越大,风化强度越弱。
土壤学基础知识
生羊粪
腐殖质
部分腐殖化
高度腐殖化
非腐殖物质是指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已 知的有机化合物。约占腐殖质20~30%。主要 有:碳水化合物、氨基糖、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蜡质、木质素、树脂、核酸、有机酸等。 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 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 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约占腐殖质60~80%。
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
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
不当的施肥造成土壤酸化
1、有机肥的分解造成酸化 2、过量施用铵态氮肥(包括尿素) 3、酸雨
土壤酸化的后果
因氢离子浓度过高造成的氢离子毒害;
因铝锰离子浓度过高引起铝锰毒害;
因 pH 过低降低大多数阳离子钼的可溶性,造成其缺乏; 因pH过低限制根系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根系易长线虫
土壤学的基本知识
张承林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
《土壤学名词》中将土壤定义为:土壤 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 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 的未固结层。
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
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
红壤剖面图
黄 壤
黄 棕 壤
黑 土
黑 钙 土
紫 色 土
高 山 草甸 土
1. 土壤的物质组成 ● 固体部分 矿物质:95% 有机质: 5% ● 孔隙部分 水分,气体
土壤质地: 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 型 , 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沙土
壤土
如何快速判断土壤的质地
砖红壤田间持水量的70%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
砂土 水 肥 气 热 透水快,蓄水难 养分缺乏,保肥力差,供肥快 透气性强 温差大,属热性土 粘土 透水慢,蓄水力强 养分丰富,保肥力强,供肥慢 透气性差 温差小,属冷性土 不易耕作,
(完整word版)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土壤学复习word精品
土壤学复习绪论:一:概念1: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风化体及其再搬运沉积体在地球表面环境作用下形成的疏松物质。
2: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上始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底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Atmosphere )、水圈(Hydr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和岩石圈(Lithosphere)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3: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皮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是地球表面随时空变化的景观连续统一体的一部分,具有水平、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处于陆地表面特殊位置,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将其与其他四个圈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它在各圈层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地球陆地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载体。
4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养分的能力(西方土壤学家)“土壤矿质元素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德国李比希)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土壤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养料和水分的能力。
(俄国威廉斯)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中国土壤》第二版)5: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Doran and Parkin,1994)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支承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 )。
6 :土壤剖面(profile):由若干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组成从地表面至母质的垂直面。
包括三个基本层: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或过渡层)、C层(母质层)7:单个土体(pedon):能代表土壤个体的体积最小的三维土壤实体,它足以包含各土层和它们性质的微小变化,其面积一般为1~10m2,,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
土壤学基础知识
各种生物:动:土壤圈(Pedosphere)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生物体的生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圈与陆地生态系统: ①土壤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物质迁移转化界面。 ②土壤圈本身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可变性的特征。其中包含着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现象,这使得土壤圈本身永远不 可能处于一种静态,而处于一种平衡。 ③当前关注重点: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土壤圈作为地理环境变化的记录体具有以下特性: ①广泛性和相对稳定性 ②综合性和聚集性 ③滞后性 气相 0.3天~30天;液相 3天~10年;固相10年~10万年;
page11
8、土壤的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 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 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 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 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 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 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 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 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 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 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土壤学完整版.doc
(完整版)土壤学完整版.doc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土地因素需求的能力。
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两种。
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矿物: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半透明、不透明;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裂开后形成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破裂面称为断口)、相对密度。
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
岩石: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产状:深层侵入岩、浅层侵入岩、喷出岩。
岩浆岩的结构: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划分(等粒状、斑状)、根据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显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隐晶质结构)根据结晶程度划分(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岩浆岩的构造: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分类:根据矿物成分和硅酸的含量变化规律,将岩浆岩分为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超基性岩(橄榄岩、辉岩)。
土壤学
水w %=
土壤样品干土重(Ms)
×100
计算土壤含水量时,以干土重为计算基础,这样才 能反映土壤的水分状况。 2、容积百分数(水v%) 土壤所含水分的容积总量占土壤总容积的百分数 水v%=水w%×土壤容重 根据水分的容积百分数可算出土壤中空气含量 并进而算出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
(4)质地 :质地愈粘重,愈难分解,腐殖化系数愈高。
(5)其它条件:土壤盐浓度低于0.2%,无重金属污染等。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一) 提供植物养分 有机质养分完全,是植物吸收C、N、P、S和微量元素的主 要来源,且肥效稳而持久。 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
量;
植物所需养分中 N 95%以上,P 20-50% ,S 38-94%是由有 机质分解供给的——促进有机物质矿质化。 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二) 促进养分有效化(effectuation)
OM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
酸,增加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溶解度;
(3)植物残体的碳氮比(C/N) 土壤微生物的C/N比值平均为8:1,即吸收1份N需要8份C,但 微生物代谢的C只有1/3进入微生物细胞,其余的以CO2释 放.因此,微生物同化1份N到体内,须要约24份的C。
当有机残体的C/N>25:1时,其N源不足,须从土壤中吸收无机
N来补充(氮的生物固定),造成与植物对N源的暂时性竞争, 有机质分解慢。 当有机质C/N降至25:1以下,分解加快,同时释放出无机N。
(1)土壤温度(temperature)
25-35℃条件下,M活动最为旺盛,利于OM矿质化分解,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绪论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前苏联威廉斯生态经济学角度)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汽相、液相。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5、风化: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
包括溶解、水化(矿物和水化合)、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6、风化产物母质类型: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母质类型:定积母质--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或称为残积物。
运积母质--根据不同搬运作用的外力方式,可分为各种自然沉积物。
[|坡积物流水运积母质{洪积物淤积物静水沉积母质运积母质积<1海水沉积母质风积母质重积母质'黄土及黄土性物质第四纪沉积物< 红土冰磺物7、土壤形成因素:[自然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人类生产活动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根据调查目的,有时土壤剖面深度可能会有差异。
(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
9、土壤发生层次:0层,枯落物层(L、F、H亚层)-A层,腐殖质层(A1、A2)-AB过渡层层-B层,淀积(B1、B2、B3)-BC过渡层-G层,潜育层-C层,母质层(CC\CS)-D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表土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学基础》
第三节 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作物的分类
三大类别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或工业原料作物
绿肥及饲料作物
八种类型
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作物 绿肥及饲料作物
第二章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土壤矿物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空气与土壤溶液
土壤的基本组成
犁底层和半熟化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
表土层 0~10cm 覆盖层(0~3cm) 种床层(3~10cm)
稳定层 10~20-30cm 根际层
犁底层 5-10cm 心土层
水田土壤的土体结构
耕作层 犁底层 潴育层 潜育层 母质层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定义: 欧美:土壤向作物供应养分的能力。(一元论) 前苏联(威廉斯):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不
微生物分解和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狭义的土壤有机质一般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后,
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 有机化合物,即腐殖质。 为了区别,常称前者为土壤有机物质,后者为土壤有 机质;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各种形态的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 两类。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其结构复杂,分子量高, 呈黑褐色胶体。
2、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自然界的任何土壤,都是由许多大小不同 的土粒,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种不同粒级组 合的相对比例或质量百分数,称作土壤机械组成。
土粒分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大 基本粒级,然后进行细分。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壤 类别。
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圈
岩石圈
风化壳
水圈
二、土壤与作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学
自然肥力:指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指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一起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而产生的土壤肥力潜在肥力:指当季不能供给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有效肥力:指当季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岩石➡️风化作用➡️母质➡️成土作用➡️土壤➡️成岩作用➡️岩石一,岩石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矿物分化释放石英:Si 正长石:K 斜长石:Ca 角长石,辉石:Fe,Ca,Mg 方解石:Ca磷灰石:P,Ca,Cl 赤铁砂:Fe 云母:K 粘土矿物:K岩石:矿物的自然集合体按集合方式可分为(由单种矿物组成的)单层岩和(多种矿物组成的)复成岩;按生成方式可分为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三种按岩石含SiO2含量分成酸性岩(含量65%以上,如花岗岩),中性岩(50%~65%,如安山岩),基性岩(45%~50%,如玄武岩),超基性岩(<45%,如橄榄岩)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改变的作用。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而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机械破碎过程。
影响因素:温度变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表里受热不同,胀缩不一致,岩石表面层状剥落;岩石矿物组成不同,胀缩系数不一样,使岩石崩解;水的结冰:水流入岩石节理缝隙,结冰膨胀挤压缝隙,长期以往使缝隙越来越大;冰川,流水,风的运动:一方面带走岩石表面碎屑,促进风化;一方面有磨蚀和破碎作用;化学风化:使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发生深度变化的作用过程。
影响因素:水,二氧化碳,氧气。
作用方式:水的溶解作用:岩石矿物直接溶解于水中水的水化作用:矿物与水结合成矿物·结晶水模式氧的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CO2溶解于水产生碳酸对岩石矿物产生作用作用结果:使岩石产生碎屑并进一步分解转化为相当于0.01mm的粘粒;使岩石矿物改变成分,生成新的物质;产生可溶性盐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土壤学基础知识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பைடு நூலகம்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