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省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

交通运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要想富,先修路”的提法,就朴素的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我省的交通运输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目前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方式面临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我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快交通结构调整,需要理清和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关系。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目前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影响小,连续性好。问题和主要制约是修筑铁路造价高,建设周期长,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灵活性差。

公路:发展快,应用广,地位日趋重要,机动灵活,

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主要问题是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但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但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3、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性能及综合成本比较: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管道运输是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产量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成为陆上油、气运输的主要运输方式,近年来输送固体物料的管道,如输煤、输精矿管道,也有很大发展。

而水路运输是运能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并且航道整治投资也少,仅有铁路建设费用的1/3~l/5,但其发展受区域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利资源条件的限制。

对我省来讲,除了几个沿海地市外,可供选择的主要是公路、铁路、民航三种交通运输方式。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铁路运输成本分别是汽车运输成本的1/11~1/17、民航运输成本的1/97~1/267;铁路运输每千吨公里能耗为汽车运输的1/11~1/15、民航运输的1/174;

但铁路运输成本和能耗均高于海运和内河运输。我省铁路能耗在交通运输总消耗中只占18%,而完成的换算周转量达到50%以上,按照公路和铁路完成相同单位的运输量计算,铁路占地仅为公路的1/5。

二、我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截至2009年底,我省

公路: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枢纽,贯通各市、连接周边省份的“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的高速公路主框架,全省118个县市区通达了高速公路。公路客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超过了90%和70%,是保障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816公里(济南铁路局和地方铁路局管理的铁路里程合计),京九、京沪、兰烟和胶新等国家干线铁路自北向南纵贯全境,菏兖日、胶济和邯济铁路自西向东将内陆地区和煤炭生产基地与青岛、烟台、日照等港口和沿海城市相连接,已经形成“三纵二横”的铁路网基本骨架。承担了全省60%以上的煤炭运输和青岛、日照、烟台三大港口70%以上的货物集疏运任务,在中长距离旅客和大宗物资运输中起着骨干作用。

民航:省内拥有机场8个,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济南为枢纽机场,烟台、威海、东营、潍坊、临沂为支线机场

的发展布局,全省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889万人,完成货邮发送量24.3万吨。

水运:构建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半岛港口为主体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三个亿吨大港,沿海和内河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4.17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7.3亿吨,沿海港口承担着腹地60%以上的外贸物资运输任务,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体运能不足。铁路货车装车只能满足需求的40%左右,季节性电煤运输紧张局面始终没有根本解决,客运能力不足导致火车票难买问题十分突出;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的增长滞后于吞吐量的增长,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货物吞吐能力缺口达40%;高速公路网南北主要干线京沪、京福线交通量已接近或达到设计能力,服务效率下降。二是交通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衡造成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公路发展较快,港口、铁路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铁路运输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短腿”,铁路客运发送量市场份额由“八五”期间的10%左右,减少为“九五”期间的6~7%左右,而进入“十五”则下滑到只有 4.3%,目前仅占 4.17%,难以做到“宜铁则

铁,宜路则路,宜水则水”,使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自成体系,各种交通方式衔接不畅。在交通资源的优化配臵、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协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综合交通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距离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关键是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及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相对滞后。

三、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

1、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与交通需求的关系

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交通运输的发展重点和结构调整,总是要与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伴随着重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大宗货物的中长途运输,特别需要运力大、运距长的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等),而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空间利用形态呈现点—轴—带的(聚集)发展规律;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成熟期甚至是后期,经济活动更加强调个性化和差别化,甚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人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加开阔,各经济单元间的联系越来越忽略空间的限制,这时对高速公路和民航的需求加大。而水运作为运能最大、运输成本最低的交通方式,而且往往是发展外向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