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巧用教育智慧 升华有效生成
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首先,课前精心预设应留有生成空间,要追求开放化。因此教师在备课的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促进课堂 有效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 其次,课中及时调控生成空间,灵活应对,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 间。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 的精彩之举。 再次,备课关注教师“教”,预设基于学生“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 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随机应变,顺应学情,促进新的东西的形成。
03
PART 03
如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挖掘教材内容 合理预设教程
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 的预设。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精髓和要点, 把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要主动拓宽知识面,增加相关背景知识,为课堂的生 成创设基础条件。
二、 建立和谐关系 促进动态生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 用学生这个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给学生 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为课堂精彩的生成创造条件。
其次,通过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每 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 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参 与,积极互动的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动态生成的形成。
谢谢观赏
预设与生成
汇报人:谢玲义
日期:2017年5月16日
01 02
预设与生成的概念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目 录
03 04 如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参考文献
01
PART 01
预设与生成的含义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 划的设想与安排。 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 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 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02
PART 02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 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 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 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 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 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
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 如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 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 动活泼、师生互惠。
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 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 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 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 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 的落实。 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 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 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 性。
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 课堂生成理论为国内首创,最早是由叶澜教授提出的,是指在弹 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 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 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国定的线路和 没有激情的行程。” 于漪老师说:语文课堂缺乏了师生生命的涌动,这是不理想的 课。 有学者将理想的课堂生成分为三类; 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形成。 生成是预设的丰富、拓展。 生成是预设的批判、改变。
参考文献
[1] 吴玲,吴支奎.有效生存植根于精心预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7(7):13-17. [2]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9-10. [3]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8. [4] 陈运保.教学的生成性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06(3):49-51. [5] 熊生贵.生成植根于预设[J].四川教育,2005(12):19-20. [6]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7]祝中录.“预设”不可弱化—兼谈对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 (9) [8]孙莉.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 [D] .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814. [9]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J] . 课程·教材·教 法,2008,(2). [10]靖国平.“ 生成性课堂 ” 何以可能? [J] . 湖北教育,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