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2-1化学能与热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2-1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节化学能与热能第1课时【教学目标】⑴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⑵能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⑶掌握从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能量的变化(4) 了解能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掌握从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能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公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介绍] 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离不开它。

迄今为止,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学能、电能、以及核能等等。

但是,由于人类大量开发和浪费资源,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而引发了不可回避的能源危机。

在现代广泛使用的各种能源中,哪些与化学密切相关?面对能源枯竭的危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辟新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主要方向,在这方面化学能作出什么贡献?本章初步讨论这些问题。

[创设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问题] 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烃类等有机物(煤中含有大量的碳),它们燃烧时放出热能。

你一定想知道,这种能量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变成生石灰,高温提供的热能在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板书]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思考]不同的燃料其组成不同,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也不相等。

为什么不同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会不同?燃料在燃烧反应中产生的热能来自哪里?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⑴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为例,用化学键的观点分析反应的本质过程。

点燃H2 + Cl2 ==== 2HCl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⑵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点燃H2 + Cl2 ==== 2HCl吸收能量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变化规律- 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3. 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4. 物质的变化类型和规律第二课: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3.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4.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第三课:元素与化合物的符号- 目标: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表示物质- 内容:1. 元素符号的命名和规则2. 化合物分子式的命名和规则3. 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应用第四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内容:1. 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定义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6课时)第五课: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目标:熟悉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合物的离子式和分子式表示2. 化合物离子的正负电荷表示第六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不平衡第七课: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内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特征2.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3. 掌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应用第八课: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与解答- 目标:学会应用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 内容:1. 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应用2. 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3. 化学方程式应用与解答的综合例题第三节:物质的三态和分子热机械理论(8课时)第九课:物质存在的三态- 目标: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和相应的转化规律- 内容:1. 固态的特征和性质2. 液态的特征和性质3. 气态的特征和性质4.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十课: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 目标:了解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内容:1. 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思想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第十一课: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目标:掌握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和条件- 内容:1. 物质三态的转化条件和规律2.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 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4. 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第十二课:气体实际状态方程- 目标:了解气体实际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特性- 内容:1.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区别2. 气体实际状态方程的表示和推导3. 气体特性对比和应用的实例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和能量(以上内容不完全,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的详细内容安排。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目录(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20)第三节化学键 (33)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39)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39)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55)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62)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93)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自然的开发利用 (89)第一节开发和利用金属资源与海水资源 (89)第二节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98)教案课题: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 和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原子AZ X3、阳离子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1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3.2 共价键 教案(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3.2 共价键 教案(2)

第2课时共价键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共价键的概念;(2)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3)能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的能力;(2)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2)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领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

教学难点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平台:共价键形成的动画。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回顾氯化钠的形成,离子键的概念、实质、形成条件。

复习原子、离子、分子的电子式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书写。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Mg3N2、PH3、K2O导入新课我们知道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由于钠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然后钠离子和氯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氯化钠这种离子化合物。

那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共价化合物HCl的形成和NaCl的形成一样吗?H2和Cl2在点燃或光照的情况下,H2和Cl2分子分别被破坏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呢?是通过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吗?推进新课[分析]两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原子间并不是一方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一方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来形成相互作用力的,而是原子间共用最外层上的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以使原子双方均达到稳定的电子层结构。

共用电子对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吸引,从而将两个原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同双面胶把两个小球黏在一起。

[投影]氯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氯气分子的动画。

[分析]我们以氯原子为例来探讨一下氯分子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乙醇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及教材办理《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是新课标人教版一般高中化学必修 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选用了乙醇和乙酸这两个生活中典型的有机物,并对乙醇和乙酸的构成、构造、主要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节内容分 2 课时,第 1 课时介绍生活中常有的有机物——乙醇。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构成和构造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习的物质,又是典型的烃的含氧衍生物,所以,乙醇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节的要点。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成立起官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构成)构造→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为此后学习其余的烃的衍生物打下优异的基础。

本课时实验内容许多,经过实验能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操作能力、察看能力、剖析能力等。

为了使教课拥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处理以下:先联系生活及展现酒精灯,小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依据乙醇的分子式猜想乙醇的构造,并经过实验考证乙醇的构造,构造决定性质,再学习乙醇的性质,并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性质的学习。

第 2 课时介绍乙酸,包括乙酸的分子构造特色、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酸的用途等,乙酸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课要点,特别是酯化反响的特色是要点难点。

经过联系生活引出乙酸,学习乙酸的构造,再学习其性质,要点剖析酯化反响。

●教课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构造变化,重申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脑筋中逐渐成立烃基与官能团地点关系等立体构造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舞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说常有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我设计的教课模式和学习方式以下:1、实验法:充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经过设计问题,实验研究,展现获得知识的过程,按“疑问→实验→思虑→指引→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课,从而调换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去研究知识; 2、情形激学法:创建问题的境界(酒精汽油的推行、饮酒脸红、酒后驾驶的查验等),激发学习兴趣,调换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境界中主动研究科学的奇妙。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煤的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煤的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煤的利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煤的干馏及其产品;2.了解煤的气化和液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煤干馏产品和用途,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煤的产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化学学习的热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煤的干馏及其产品以及煤的气化和液化。

【难点】煤的干馏及其产品。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引导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几张工业生产的图片。

引出工业生产离不开能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都在使用哪些能源。

学生回答:煤、石油、天然气、风能等。

教师总结:传统能源为工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进而引出今天的“煤的综合利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讲解:煤的构成元素。

教师提问:煤最常见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答:煤燃烧。

教师引导:煤的这种使用方式的效率高么?有没有什么弊端啊?学生回答:效率不高,煤中含有氮、硫等元素,造成环境污染等。

教师:为了实现煤的综合利用,可通过干馏、煤的气化和液化等方式。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学习煤的干馏。

请同学们浏览教材找到相关概念。

学生回答: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煤干馏又叫煤的焦化。

PPT展示: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和用途。

教师:煤干馏过程中,煤中的有机质随温度升高逐渐被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以气态或蒸气状态逸出,成为出炉煤气和煤焦油,而非挥发性固体剩留物即为焦炭。

出炉煤气包括焦炉气、粗氨水、粗苯。

教师提问:同学们浏览教材,请回答每种产品对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交流:焦炉气成分、粗氨水成分、粗苯成分、煤焦油成分、焦炭主要成分教师:每种产品因其成分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

教师引导:干馏和蒸馏的区别是什么啊?学生:蒸馏属于物理变化;干馏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回答的非常正确,干馏属于化学变化,而蒸馏属于物理变化。

环节三:巩固小结过渡:引导同学来总结下你都学到了哪些内容。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必修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第一课时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能够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计算。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阐述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3. 能够运用速率方程式和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反应速率慢。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影响速率的因素。

总结: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并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速率的理解。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答题评价学生对速率的掌握程度。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 温度
- 浓度
- 表面积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自主研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选修)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选修)酸碱中和滴定教案

酸碱中和滴定【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1.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2.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3.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简单计算4.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二、命题落点本节的命题落点: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及有关仪器的使用、酸碱中和滴定中常用指示剂、酸碱中和滴定中的实验误差分析。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借中和滴定的有关实验原理和计算,以“滴定”为载体,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以信息题的形式,进行如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络合滴定等进行知识的迁移。

【典例精析】例1:例1、某稀NaOH溶液的浓度大约在0.07-0.08mol/L之间,实验室现有①0.1mol/L、②1.0mol/L;③5.0mol/L的三种标准盐酸溶液,若要通过中和滴定法确定NaOH的准确浓度,则应选用的标准盐酸溶液是()A.①B.②C.③D.①②③均可解析:酸碱中和滴定时,酸碱溶液中的c(H+)和c(OH-)的浓度值越接近,则测出的待测液浓度越准确。

若标准液的浓度比待测液浓度大得多,那么同样的体积偏差所造成的待测液浓度大得多,那么同样的体积偏差所造成的待侧液浓度偏差就大;若标准液的浓度比待测液浓度小得多,往往容易造成滴定管中的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已接近最大值,但尚未使指示剂变色,这时就需要第二次灌装标准液继续滴定,由于求得标准液的消耗体积时多次读数,而每次的读数都不是绝对准确的,故最终容易造成更大的体积偏差,继而造成算出的待测液浓度偏差也大。

答案:A例2:(1)甲乙两份体积均为25mL的0.10mol/L的NaOH溶液,把甲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2)用已知浓度的盐酸中和上述两份溶液,若中和甲溶液所消耗的盐酸的体积为V甲,中和乙溶液消耗盐酸的体积为V乙,则:①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时,V甲与V乙的关系为;②以酚酞为指示剂时,V甲与V乙的关系为。

解析:(1)NaOH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因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使NaOH减少,故溶液的pH减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

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提问]:投影元素周期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学生回答]:112种,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思考与交流]:为什么这个表要称为元素周期表呢对“周期”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回答]:[讲解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1636页解释,“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讲解]: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思考与教流]: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期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一、教学背景(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干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特别要求去寻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甲烷》内容挑选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知道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知道,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处,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条件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处,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控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处。

2.掌控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控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固、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

4.知道取代反应的概念。

进程与方法:1.通过视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产生取代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知道,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在重点掌控甲烷化学性质的进程中,逐渐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化学反应的速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速率,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继化学能之后,本节教材从化学反应的快慢这一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知道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采用小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协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学会从化学反应快慢的这一视角来认识化学反应。

(2)学会从化学反应的快慢这一角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温度、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模糊、不系统,实验操作设计能力较差五、主要教学方法引导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情境法六、教学工具教师利用传统方法教学,配以部分图片资源进行讲课,利用实验室开展探究。

七、各阶段时间分配第一环节:5 min;第二环节:5 min;第三环节:30 min;第四环节:5 min八、教学流程图开始老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组,引学生查阅资料,思考并回答导学生阅读思考所提问题老师运用迁移,帮助学生理解概学生自学总结,锻炼提念升自学概括能力老师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思考回答,用实验来验证猜测学生思考解释,课后查老师举例练习,布置作业阅资料结束说明开始或结束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九、教学过程环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节称第创1、给出工业制硫酸的图片~讲1、课前阅读本节课的内容以工业制一设解制硫酸的历程~提出两个并查阅有关资料硫酸生产条件环情问题: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2、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的优化为背景节景硫酸的生产发展,我们今天问题展开内容~并加,学习的知识对硫酸的工业生以图片效果的引产有什么意义呢, 感染~使学生产导2、展示焰火、爆炸、青铜器生生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根据建构主义和STSE基本原理,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纸牌游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化学学科中元素导入新课;接着将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利用图表请学生观察并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其中原子半径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穿衣服为喻进行理解,化合价的变化通过之前学习的碱金属与卤素进行知识迁移;然后,用实验对钠、镁、铝的金属性进行探究,进而学习金属性与非金属的变化规律;最后补充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并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

二、前期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第五章《物质结构》的第二节,共两个课时。

本节课为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以及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所呈现的具体规律等内容。

课程在前面几节已经介绍了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并系统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其中的知识内容及初步体现的分类思想,为本节课元素周期律中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相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更为接下去元素周期表和其他元素及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做铺垫,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重点:知道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教学难点: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二)、学习者分析学生在课程的前面几章学习了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易于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律。

而对于碱金属和卤素等具体元素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中的分类思想,另一方面也具备了部分元素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规律,易于进行知识迁移。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消费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及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挪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消费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消费条件。

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此根底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进步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两个讨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消费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详细地分析^p 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

此外,还结合合成氨消费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消费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进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根底上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进步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2. 化学原理: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氧化还原等。

3. 化学实验:酸碱中和、电解质、气体实验等。

4. 化学分析: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2. 实验法:通过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器材和物质,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的认识。

3. 实验: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4. 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 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2.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展示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和要点,请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

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 ------ 原子结构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 H—He2 12 Li—Ne 8 23 Na—Ar 8 3长周期4 K—Kr 18 45 Rb—Xe 18 56 Cs—Rn 32 6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

2、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

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

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

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

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

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三) 元素周期表与碱金属Na 银白色,柔软0.97 97.81 882.9 0.186K 银白色,柔软0.86 63.65 774 0.227Rb 银白色,柔软 1.532 38.89 668 0.278Cs 银白色,柔软 1.879 28.40 678.4 0.265【总结】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

元素符号色、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Li 均为柔软小大高低高低Na 银白K 银白Rb 银白Cs 略带金黄【归纳】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4、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金属性越强。

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四) 卤族元素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卤族元素卤素原子结构示意图:1、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在结构上: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资料卡片卤素单质颜色和状态(常态) 密度沸点℃溶点℃溶解度(100g水中) F2淡黄绿色气体1.69g/l(15℃)-188.1 -219.6 反应Cl2黄绿色气体3.214g/l(0℃)-34.6 -101 226cm3Br2深红棕色液体3.119g/cm3(20℃)58.78 -7.2 4.17gI2紫黑色固体4.93g/cm3184.4 113.5 0.029g(4)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于非金属元素性也越强。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

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

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 1、 2、3、4、 5、6、7电子层符号 K、L、M、N、O、P、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层电子数K L M1 氢H 12 氦He 23 锂Li 2 14 铍Be 2 25 硼 B 2 36 碳 C 2 47 氮N 2 58 氧O 2 69 氟 F 2 710 氖Ne 2 811 钠Na 2 8 112 镁Mg 2 8 213 铝Al 2 8 314 硅Si 2 8 415 磷P 2 8 516 硫S 2 8 617 氯Cl 2 8 718 氩Ar 2 8 8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

原子结构示意图。

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练习】1、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A、B、C、D均错)A、B违反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排布规律,C的第一电子层上应为2个电子,D项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的排布规律。

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2 1 1~23~10 2 1~811~18 3 1~8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 大→小11-17 大→小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提问】怎样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呢?【回答】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1)电子层数: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2)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3)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趋势。

观察电子数,电子数多的,半径较大。

如氯离子大于氯原子。

其他都一样的情况下,就像坐座位,多一个电子就像多一个人,只能往外挤了,半径就变大了。

原子序数 3 4 5 6 7 8 9 10元素符号Li Be B C N O F Ne元素主要化合价+1 +2 +3 +4,-4 =5,-3 -2 +7,-1 0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元素符号Na Mg Al Si P S CL Ar元素主要化合价+1 +2 +3 +4,-4 +5,-3 +6,-2 +7,-1 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1) 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 最外层电子数≧4时出现负价(3) 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绝对值和为8(4) 金属元素无负价(5) 氟无正价对于稀有气体元素,由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因此,把它们的化合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三)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1234567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周期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 Si AsTe AtAl Ge Sb Po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FrF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推知: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氟(F),位于第一定的非金属性,如Al 、Si 、Ge 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化学键一、离子键方程式: 2Na+Cl22NaCl 现象:钠燃烧、集气瓶内大量白色烟1.定义: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时的这种静电的作用,叫作离子键。

从定义上分析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和构成粒子(1)、成键粒子:阴阳离子(2)、成键性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斥力)2、形成条件:活泼金属 M Mn+化合离子键活泼非金属 X Xm-3.离子键的实质: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所以一般离子化合物都很稳定。

不是只有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才能形成离子键,如铵离子与氯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也能形成离子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我们初中所学过的离子化合物。

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所以它们都含有离子键。

【提问】(1)所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都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回答】AlCl3、AlBr3、AlI3化合物中,铝与氯之间所形成的并非离子键,均不是离子化合物【提问】(2)所有非金属化合物都不能形成离子键吗?举例说明。

【回答】NH4Cl 、NH4Br 等化合物。

NH4+、CO32―、SO42―、OH―等原子团也能与活泼的非金属或金属元素形成离子键。

强碱与大多数盐都存在离子键。

二、电子式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如Na、Mg、Cl、O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1、表示原子Na××MgוCl •O•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讲解】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2、表示简单离子:阳离子:Na+Mg2+Al3+阴离子:[∶S∶]2-[∶Cl∶]-[∶O∶]2-【讲解】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②.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还应用[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③.阳离子不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只需标出所带的电荷数。

3、表示离子化合物NaF MgO KClNa+[∶F∶]-Mg2+[∶O∶]2- K+[∶Cl∶]-【提问]对于象MgCl2、Na2O之类的化合物应该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呢?‥‥∶‥+me-‥‥》‥‥‥‥‥‥‥‥‥‥‥书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时,相同离子不能合并,且一般对称排列.4、.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式或分子的电子式表示;课题:第三节化学键(二) 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