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印度概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思想文化专题(印度因明研究)
•目录:
•一、古代印度概说(2学时)
•二、古代印度贵霜与笈多王朝(2学时)
•三、古代印度与世界(2学时)
•四、古代印度与外部世界的交流(2学时)
•五、古代印度文化(2学时)
•六、因明学的产生、发展与东渐(2学时)
•七、因明学纲目与“四真”、“四似”(2学时)
•八、立宗(2学时)
•九、辩因(2学时)
•十、引喻(2学时)
•十一、古代三大辩学之比较以及佛教的过往与现在(2学时)
•十二、开卷考试(卷面100分占总成绩的70%)
•作业:
•(问答题十题任意选四题、交手写稿,每题25分,共100分)
•1、什么是“八门二益”?
•2、《梨俱吠陀》后期的颂诗里,出现了什么河?
•3、古代希腊人与印度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并为印希合璧的什么艺术风格产生影响?
•4、印度的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吠陀时期的什么和什么发展而来?
•5、公元645年玄奘带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卷其中包括多少部因明论回到长安?
•6、大乘佛教把学术分为哪五明(五类)?
•7、悟他和自悟各包括哪四门?
•8、宗有哪九种过失?
•9、广义的因包括哪些?
•10、什么是同喻、什么是异喻?
•(平时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30%)
一、古代印度概说
1.雅利安人与《梨俱吠陀》
早期雅利安人只是原始印欧人中的一族。《梵书》、《往世书》记载,印度第1位国王是摩奴。
考古发现:厡始印—欧人有一种共同语言,他们起源于里海地区和南俄大草原,随后逐渐分成许多部落,四处寻找牧场,向广袤的欧亚大陆辐射。有的去了希腊,有的去了小亚细亚,其中有1支来到了伊朗并在那儿居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吠陀语与伊朗语族有很多相似之处。公元前1500年左右,他们通过兴都库什山各隘口,移进印度西北部。
•《梨俱吠陀》是早期雅利安人部落的诗歌集,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加以神话来歌颂。
诗歌所描述的状况包含着创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它也是有关印度雅利安人最早的文献资料。
•“梨俱”意为“赞颂”,“吠陀”本意是“知识”或“明”,唱诗者自称“雅利安”。
一般认为,《梨俱吠陀》编成的年代是公元前1300年至1000年,是雅利安人在祭祀、祭神时用以歌唱神的,世代口传,成书是后人笔录的。
2. 五河时期的雅利安人
五河指印度河上游的五条大河,这些大河又有众多支流,遍及古代印度西北地区,雅利安人最早进入印度时落脚五河地区。雅利安人是以养牛为生的半游牧民,母牛是财富衡量的标准。
在长期的部落战争中,酋长演变成为国王,王位世袭逐渐成为必然,“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尽管对国王有牵制,但国王是最后决策者。
3、后期吠陀与史诗
印度古代典籍浩瀚,吠陀文献只是其中一类。吠陀经书狭义等于礼书,包括:所闻经、家苑经、法经(法论)。“吠陀经”的注释书是《梵书》。《梵书》又分为《仪规》、《释义》、《极意》。《极意》分为多部,以《森林书》为最重要,《森林书》又分为多部,其中以《奥义书》为最重要。印度教各派哲学大多从《奥义书》来,传《奥义书》有108部,现确认13部原始《奥义书》。
《奥义书》意为“奥深的论述”,完全是关于自然现象与事物的神学推理,是关于至上灵魂(梵天)的性质的推理。其中最重要的两部:《歌者奥义书》、《广林奥义书》。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两部史诗的故事基本上是公元前800年至前600年的事。
4、恒河流域的开发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雅利安人逐渐向东扩展。
《梨俱吠陀》后期的颂诗里,出现了恒河。
雅利安人进入恒河流域,已从半游牧状态演变为定居的农耕生活。铁器使用、牛耕、水利,除种大麦、小麦等作物外,还种水稻。
5、种姓制度初现
开始形成三个阶层:武士、祭司以及部落民。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打败达萨人后,雅利安人为把他们拒斥在社会之外,尤其是恐惧自己被同化,才开始了种姓制度的第一步。
“业”与“轮回”,这两概念是种性制度的基础,它们最早见于《奥义书》中。“业”与
行为有关,所做的事为“业”。“轮回”,即人生轮回或“尘世转动说”,是印度特有的概念。两者的结合形成惩恶褒善的“因果报应”。来生是幸福,是悲惨,取决于前生的所作所为。
西方宗教是上帝支配人,而印度的特点是,来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后来的宗教大多借鉴了“业”与“轮回”的概念,如佛教、耆那教等。因此这两概念在印度宗教和印度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二、摩揭陀王国的兴起
•1、从十六国到四雄争霸
•公元前600年左右,雅利安人部落散遍整个北印度并在各地定居下来。为了维系统治,政治组织出现了,有的君主制,有的是共和制。北印度形成小邦林立的局面。
君主制大多集中在恒河流域平原,共和政体围列在北部边缘,处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今天旁遮普的西北印度。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北印度开始了从小邦林立到统一政治国家的进程。
从喀布尔河流域到哥达瓦里河两岸,逐渐形成了十六国,其中九国为君主制,七国为共和政体。
•农业在许多地区是主要产业,养牛业已居次位,各国大部分的收入来自土地。这时大量城镇涌现,而且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河流构成运输网,港口遍布恒河流域,于是,恒河流域的几个大国崛起。到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北印度形成了四国争雄的局面,它们是恒河流域各据一方的阿槃底、跋沙、跻萨罗、摩揭陀。
2、摩揭陀统一恒河流域
•在四雄争夺恒河流域的战斗中,摩揭陀逐渐脱颖而出。它的第一位重要的国王频毗婆罗(也称瓶沙王)。约公元前493年,频毗婆罗的儿子阿阖世先(又名未生怨)弑父登位。他继续其父志向,通过军事征服完成统一大业。(阿阖世先建立的要塞后来就发展成为孔雀王朝的大都市华氏城,繁华了四百年之久。)公元前461年,阿阖世先去世。以后五个国王相继登位,据说都是弑父逆者,一度局势动荡,直到公元前413年尸修即位才稍稳定,但只维持了半个世纪,约公元前362年就让位于篡位的摩司帕德摩•难陀。难陀王朝虽然出身低卑,但一度是强大的王国。公元前321年,难陀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一位年轻才俊旃陀罗笈多的出现。
3、印度的百家争鸣
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印度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意识形态上,印度人对吠陀信仰产生了怀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认为有96派,耆那教认为有363派,究实质大体可分为三类:吠陀信仰;佛教和耆那教;异端与外道。
在印度人看来,“哲学”不仅是各哲学派别的理论,而且也代表宗教派别的主
张。当时哲学六派是:前思维派(弥曼差派)、后思维派(吠檀多派)、数论派、瑜珈派、正理派和胜论派。各派都以各自遵奉为经典的奥义书作为根据。佛教的创立者本名乔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