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看李世民
史海钩沉: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史海钩沉: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公元626年9月3日,大唐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登基。
1376年前的今天,即公元626年9月3日,这一天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可算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那天一早,长安城皇城东宫显德殿内,鼓乐喧天,万方齐奏,弦颂不断。
文武百官身着鲜洁朝服,结队赴南郊圆丘柴燎告天。
柴燎告天是皇帝即位时的一种仪式,据说这种柴是特选的,燃烧时冒出的烟扶摇直上。
告天仪式结束后,大臣们回到显德殿内,朝贺新天子登基。
这位新天子就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即唐太宗。
按照古代封建礼制,“生有名,死有谥”,皇帝死了,在太庙供奉牌位,还要立个庙号刻在牌位上。
李世民生前名世民,死后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史书常常根据称谓的习惯和方便称谓帝王,隋以前多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明清多称年号,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
这就是唐太宗称谓的由来。
开创统一的大唐唐太宗在古代帝王中,可以说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
他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公元599年元月23日,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
《旧唐朝书》说,他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外,三日而去”。
4岁时遇一书生,自称善相面,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日后“必能济世安民”,因此李渊为他起名“世民”。
16岁,娶13岁的长孙氏为妻,即方德皇后。
长孙皇后的贤德仪淑影响了李世民的家庭生活和政治作为,为后来的大唐“贞观之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隋朝末年,炀帝昏暴,百姓饿馁,哀鸿遍野,人们不得不死里求生,起义造反。
李世民预感隋祚将终,便在太原“密招豪友”,交结刘文静、裴寂等,共同劝说李渊起兵。
其实,李渊也早有此意,一直暗中准备,只是此举干系重大,未敢轻易外露。
李世民告诉父亲时机已经成熟。
李渊让刘文静伪造炀帝诏书,征发太原、西河、雁门等郡20至50岁男子为兵,约定年底汇集涿郡,扬言朝廷将再次东征高丽,以激怒民众。
这时,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李渊假借讨伐刘武周,派李世民到各地募兵,又秘密派人到长安召回大儿子建成、小儿子元吉及家眷,还派人到长安召女婿柴绍回太原,以对家人采取保护措施。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愉快得差点蹦起来,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玄武门之变〕是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民争太子之位的故事。
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之间使用非常狠毒的手段相互残杀。
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民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可是他们在李世民的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本来也不会喝酒,喝了一点就倒下了,回去的时候吐了很多血,正好把毒药给吐出来,救了李世民一命。
后来,李世民为了当上皇帝,他在玄武门设计,安排了杀手,把太子李建民和齐王李元吉都杀死了。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他的兄弟,做了皇帝以后,把唐朝治理得很好,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了明争暗斗,李元吉则支持李建成。
不但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就连宫中的妃子也与李世民作对。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但向唐高祖诬陷李世民,还数次想除掉他。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丧命,李世民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这篇文章中的李建成,放不下心中的仇恨与忌妒,到最后不但丢掉了太子的位置,连命也搭上了,实在是不划算。
他当初下定决心想超过李世民,如果采纳正当的手段,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景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仇恨自己的对手,要感谢。
因为是对手让我们充满斗志,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懒散,是对手让我们生龙活虎,霸气十足。
放下那颗仇恨的心,用正当手段赢得对手。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今年寒假,我读完了〔资治通鉴〕。
其中这篇〔玄武门事变〕让我记忆颇深。
唐公李渊自公元618年打下天下开始,建成,元吉,世民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建成和元吉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秦王世民。
幸好秦王觉察了,躲过一劫。
自此,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
秦王手下的一帮大臣沉不住气了,劝秦王动手。
秦王却犹豫不决。
直到建成和元吉让一群猛汉奔出来时,秦王才动手剿灭敌军,先帝让出帝位。
这就是唐太宗。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禁为秦王捏了一把汗,也为他的犹豫不决而焦急,要是当时建成和元吉将秦王害了,那结局将不堪设想。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本文导读: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治下海内升平四夷宾服,贞观之治被誉为垂风万代。
然而帝者无亲,霸者无情,尸山血海铺就漫漫帝王路,从来不止是敌人的,也包括自己血亲骨肉的。
兄不兄、弟不弟、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俱在一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对决双方集团的真正主角,正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代英主。
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的遭遇当然令人惋惜同情,却仅仅是一个第一配角罢了。
一、李世民的势力基础:天策府集团。
武德年间的李世民,远不止是个朱棣式的带兵亲王,也不止是个韩信式的开国功臣。
哪怕他真是唐朝的朱棣+韩信,李渊堂堂开国之君,要收拾他也不会太难。
可惜李世民早已超过了这个层次,彻底尾大不掉。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
是以才给他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 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王囚帝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玄武门之变》是一部以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政变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小说以玄武门之变为主线,展现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对唐朝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以玄武门之变为主线,通过描写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的斗争,展现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李世民是一个有抱负、有智慧、有魄力的人,他在政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而李建成则是一个心怀不轨、野心勃勃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与兄长相争,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血腥厮杀和国家的政局动荡。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除了政治斗争,小说还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宫廷生活、士族家庭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唐朝,宫廷生活奢华而腐败,士族家庭注重门第和家族荣耀,而平民百姓则过着艰苦的生活。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命运多舛,让读者对唐朝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对历史小说总是持有一种偏见,认为它只是一种娱乐性的文学作品,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但通过阅读《玄武门之变》,我发现历史小说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总的来说,阅读《玄武门之变》让我对唐朝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对政治斗争、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唐朝的历史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历史小说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篇1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有变,准备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呼唤他们,李元吉箭射向李世民,没有射中。
李世民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
尉迟恭赶到,射中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
李世民坐骑受惊,李世民坠马。
李元吉赶到,夺弓准备勒死李世民。
尉迟恭赶来,李元吉逃跑,尉迟恭放箭将他射死。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冯立得知建成身死,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敬君弘驻扎在玄武门,与其对抗,战死。
薛万彻准备进攻秦王府,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篇2我相信只要是有一定历史头脑的人,都应该知晓玄武门之变之事。
他所讲述的是唐代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争雄之事。
相传,高祖皇后产下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露(早亡)、四子元吉。
本来吗,李建成是长子,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理所应当是大唐的继承人。
但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却因为屡建奇功,深得民心,而且野心又大,也想当皇帝。
因此他们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帝位之争,在双方斗争中,四子齐王李元吉站在长子建成一边。
就这样,双方相互斗了两年。
最终,次子李世民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玄武门门口,将长子建成与三子元吉杀害,而登上皇位。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唐太宗。
在他的治理下,国运昌盛,人民安家乐户,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时代。
而这些都败于李世民的雄心之下。
但是,虽说雄心能成霸大业,还必须得有确实的实际行动。
不然,你去想,如果说有雄心就能成霸大业,那么可以这样说,凡要这人是活的,心是活的,那么他就一定有雄心。
一国之主(总统)的雄心在于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据宝座,四海升平;在歌坛、演艺圈的,都希望自己一夜爆红;商人希望生意888(发发发),办事666(顺顺顺),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人,也都处处表现了雄心。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玄武门之变作为一次关键的政治事件,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准备、经过和影响,探究这一事件的真实历史意义。
一、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有了相当的政治经验。
他曾经率军平定了各种叛乱,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在朝廷内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李建成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这种内部矛盾使得李世民处于危险的境地,也加剧了政治局势的紧张程度。
二、玄武门之变的准备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开始积极准备玄武门之变。
他秘密地招募了一支精锐的士兵,并准备了充足的军需物资。
同时,他还与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将领和官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世民选择了玄武门作为事变的发生地。
玄武门是唐朝皇宫的入口,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三、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向士兵们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士气。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率领士兵们迅速占领了玄武门。
在战斗中,李世民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亲自率军攻占了玄武门。
太子李建成的部队在这次攻击中被迅速击败,李建成也被杀。
随后,李世民控制了皇宫,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
四、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结束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使李世民得以顺利登基。
这次政变加强了唐朝皇室的权力,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首先,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局势。
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政治局势。
他清洗了潜在的政治对手,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为唐朝的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玄武门之变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税收、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人,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强盛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开启的贞观之治,让后世对他传颂千年。
历史对他的描述大多是正面描写,但是唯有玄武门事变留下让人诟病的机会。
通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他的兄长和齐王,还将他的十个侄子也一起杀了。
后世大多对他评价是残暴不仁,不顾手足情谊。
比如王夫之所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历史为后世文人所写,里面颇多腐儒之言,不能片面的通过道德层次来评价此事。
所以,我将以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和对后代历史的影响方面对其客观论述:第一、道德方面唐太宗杀害手足并不是残暴不仁,冷酷无情,而是由当时朝野环境和自己生长环境影响。
要知道在当时形势危急,所有参与事件的人物都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成则生,败则死。
兄弟相残,这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帝王家是没有亲情,只有权利的纷争和人和人之间的怀疑。
明朝朱棣靖难之役,清朝康熙九子夺嫡,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兄弟之争的鲜明代表。
第一点:身在帝王家一个人没有亲情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慢慢的进行教育。
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做皇帝,而你有这么大的才华,你就会被你的兄弟嫉恨,从而杀害,在这种大的生长环境下已经注定了这个悲剧。
李世民的哥哥对他并无温情一说,李建成与李文吉在战争后因为自己的功名不如李世民,就不断排挤李世民,在战争中也是借用李世民的名义来进行剥削民众。
对于他们而言,李世民不像一个兄弟,而更像一个利用工具,根本没有亲情而言。
西汉名臣晁错,楚汉名将韩信,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利用的工具,最终被抛弃杀害。
第二点: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和李渊对于战后赏赐的处理不当推动了李世民的杀心。
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作为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收获了不少的军心与民心,在选取继承人时,理应偏向李世民,但是李渊却犹豫不决,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却将兵权给予李世民。
历史趣谈玄武门之变真相 李世民隐瞒了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玄武门之变真相李世民隐瞒了什么?
导语:玄武门算是唐朝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
在唐朝的近300年里,读与之有关的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
玄武门算是唐朝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
在唐朝的近300年里,读与之有关的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那么我们去看看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隐情呢?
一、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如今一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一酒色之徒,真是可怜!其实历史上的李世民比他可好色多了,而且还从不注意影响,于是“纳谏”之外留下“唐宗好色”的“美誉”。
李建成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这已是史学界公认的了。
但是他比不上李世民,我也这么认为,李渊他都比不上的。
不过治国理政的才能倒很难说,因为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就是武德年间打下的,只是当时李建成在老爹身边究竟做出了些什么贡献也不得而知。
而在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上,李建成恐怕就远不如李世民了。
这一来嘛,是因为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实在太强了,整个历史上都没几个能跟他比肩的,所以很难想象与之同时代的除了李靖竟还有一个李建成堪与其相比。
二来李建成本身在军事上也没有多大建树,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每逢战事就主动请缨,李建成就懒得跟他争了;另一方面则他提出过一个馊主意:迁都避突厥。
李渊当时头脑发热竟也一时同意了。
要真这么做,关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突厥兵来搜掠,幸亏李世民又积极劝谏了回去。
而政治上的谋略不怎么样,则是因为李建成跟李世民斗,主意
生活常识分享。
玄武门之变:唐朝政治制度变革的转折点
玄武门之变:唐朝政治制度变革的转折点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制度的影响在多个方面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皇权集中化: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篡位,成为唐朝皇帝,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化。
他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皇帝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控制。
这种皇权集中化的趋势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也为后续的唐朝皇帝奠定了权威基础。
3.4.5.官僚制度变革: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官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重视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担任官职,推行科举制度,使得更多有才能的人能够进入官场。
同时,他也整顿了官场风气,打击贪污腐败,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这些变革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6.7.8.继承制度变革:玄武门之变后,唐朝的继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李世民废除了以前的太子继承制度,改为世袭制,即皇位由皇帝的直系后代继承。
这一变革使得唐朝的皇位继承更加明确和稳定,避免了因皇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政治动荡。
然而,这种继承制度也加剧了宫廷政变的频繁发生,对唐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威胁。
9.10.11.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了调整。
他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同时,他也注重地方治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效能。
这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势更加稳定,也为后续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12.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皇权集中化、官僚制度变革、继承制度变革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等方面。
这些变革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同时也加剧了宫廷政变的频繁发生,对唐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威胁。
为什么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
为什么李世民会发动“玄武门之变”首先,为了理解李世民为何会发动“玄武门之变”,需要了解唐朝初期的政治局势。
从唐朝成立开始,先后经历了三位皇帝,分别为李渊、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
其中,李世民在位期间最长,也最为出色,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
李世民的成就可以说是非常显著的,他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但是,他也曾经历过不少波折和挫折,在执政初期的时候,他曾多次受到当时的宰相魏征的压制和排挤。
为了摆脱魏征的影响,李世民开始积极寻找可信赖的臣子,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忠诚心腹——宇文化及、薛举以及李靖等人。
这些人都是他在征战中结识的将领,表现出色,被李世民所器重。
与此同时,李世民还选择了自己的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作为继承人,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有才干并且忠诚可靠。
而他的弟弟李元霸则并没有受到李世民的重视,甚至在一些场合中,李世民都不愿意与他相见。
由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认为是“废物”,在政治上的地位并不高,而李元霸则被视为不被重用的人才,所以,内外颇有不满情绪的官员和士兵们对李世民的继承人选择群情激愤,亟欲推翻之,并推举自己心目中的人物为唐朝新君。
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开始实施重要的政治变革,包括开展大规模的赏赐政策和加强官员的管治等。
然而,他也开始担心其他人的野心,并担心萌发叛变的念头的家眷和重臣的安全。
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李世民才会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以确保自己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的巩固地位。
那么“玄武门之变”是怎样被发动的呢?大致来说,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内外因素的压力:尽管李世民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仍存在一些政治风险。
他所采取的措施有些群众不满,并存在着一些人的野心,因此李世民需要采取极端措施来确保自己的地位。
2. 李靖和宇文化及等人的劝说:宇文化及和李靖是李世民的忠诚心腹,他们多次向李世民建议采取措施,以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玄武门之变的故事导语“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
从古至今,大部分历史学家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持理解、同情甚至赞赏的态度。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玄武门之变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故事概述】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
晋阳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
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故事内容】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
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
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
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
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
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
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
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
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玄武门之变
浅析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道明君,他开创的大唐盛世被后世因其年号誉为“贞观之治”而千载流芳。
但是在即位之前,他并不是高祖李渊的首选继承人,当时作为大唐储君的是太子李建成。
那么,李世民是怎样夺得太子之位,并名正言顺的成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件对初唐政局影响极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旧唐书·太宗本纪》载:“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
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叚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新唐书·太宗本纪》载:“初,髙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及取天下,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徳等,太宗功益髙,而髙祖屡许以为太子。
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
髙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東宮。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高祖李渊对李世民极为倚重,已有废立之心,太子李建成害怕被废,准备谋害李世民,结果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李世民先发制人杀死于玄武门之内。
表面看来,玄武门事件合情合理,可是我们也些许看出史书中有故意抬高李世民和贬低李建成之意,事情的原委果真是这样吗?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揭开这个历史疑案。
(一)篡改史书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来说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以在李渊葬礼举行的前十天,他便通知史官要亲自查阅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录》,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言谢绝,其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证史实记录的可靠性,不被当权者左右。
然而李世民并不甘心,又连续向房玄龄等提出要求,当时主管修史的房玄龄与许敬宗也知道皇帝最关注的是什么,就删略国史为《高祖实录》、《太宗实录》献上。
可见实录被篡改是无疑的,然而这还不能使李世民满意,他认为史官将“玄武门之变”写的过于隐讳,说:“当年周公杀了管叔、蔡叔而周室安定,季友毒死叔牙才为鲁国带来太平。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天地变色,王朝易代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变事件,发生在公元公元684年,具体在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
这次政变所造成的影响深远,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公元684年,唐太宗李世民已经成功地统一了中原地区,为了稳定朝纲,李世民决定将皇位传给皇太子李建成。
然而,李建成的生性不羁,酗酒嗜杀,杨玉环之死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一片哗然。
与此同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另一位儿子李元吉也为夺取皇位而势在必得。
在李元吉的策划下,玄武门之变迅速展开。
政变的当天,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召入玄武门,舍弃了部分近卫力量的保护。
就在这时,李元吉派遣刺客乘机袭击太子。
太子李建成虽然奋力抵抗,但却不敌众多的刺客,最终惨死在玄武门之下。
玄武门之变以失败告终,太子李建成的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首先,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无视法度,夺取了太子的性命,使得人民对皇权的信仰受到了极大的动摇。
其次,这次政变导致其余的皇子们对皇位的争夺更加残酷,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最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内心深处对此次政变心存愧疚和悔意,这也让他的晚年备受困扰。
玄武门之变不仅对唐朝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政变后的唐朝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衰败的时期,国力衰退,对外势力的侵略也愈发剧烈。
其次,这次政变也标志着唐朝走向了衰落的不可逆转。
在后来的时间里,唐朝逐渐陷入政治腐败、军队腐败等问题,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尽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数百年前,但它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权力不能集中在个人手中,需要有一定的制衡和约束。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之争,正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政治家和统治者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发展。
总的来说,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变事件。
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发展轨迹,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一政治世家唐太宗李世民历史故事视频下载
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一)政治世家唐太宗李世民历史故事
(视频)
简介: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一)政治世家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一次政变,玄武门前,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秦王李世民从这里走向了皇权的最高峰,开创了后来贞观之治的盛世;这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一次惨剧,玄武门前,兄弟相残,人性异化,秦王李世民通过政变夺得了最高权力,在他心里,也留下了阴影。
而史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隐约含糊。
那么这段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手足相残的悲剧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为您讲述这段隐晦的权力之争上传者:bolibei。
看懂玄武门之变的感悟作文
看懂玄武门之变的感悟作文《读“玄武门之变”有感》历史的长河中,“玄武门之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场兄弟相残的宫廷政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被后世传颂的明君,在权力的争斗中展现出了果敢与决绝。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与兄弟兵戎相见。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令人痛心的。
同胞兄弟,本应相互扶持,却因皇位的诱惑,最终反目成仇,血溅宫门。
然而,当我们跳出单纯的亲情伦理框架,以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政变时,又会有别样的感悟。
在封建帝制的背景下,权力的争夺往往是残酷而无情的。
李世民若不先发制人,或许最终也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果断行动,虽然手段激烈,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唐朝带来了一个相对清明和繁荣的时代。
从“玄武门之变”中,我们看到了权力欲望对人性的扭曲。
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对李世民百般打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也不得不痛下杀手。
在权力的面前,亲情显得如此脆弱,道德的底线也容易被突破。
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不受约束的权力是多么可怕,它能让人丧失理智,抛弃最基本的人伦道德。
同时,这场政变也让我们明白,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复杂性和偶然性。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唐朝的命运或许会截然不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李世民的胜利成就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这也告诉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不能简单地以是非善恶来定论,而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玄武门之变”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人性的善恶、权力的诱惑和历史的无常。
让我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抉择。
从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夺位的基本条件
1998年第6期(总第44期)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13 N o.6从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夺位的基本条件杜文玉摘 要 玄武门之变的成功使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
这是他在占有军事优势、人才优势,控制中枢决策权,拥有强大的地方势力和社会舆论支持的条件下,有预谋有计划发动的一次军事政变,而不是被迫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仓促发动的冒险行动。
关键词 十二军 十二卫 天策上将府 行台省 中枢决策 政变分类号 K242武德九年六月发生的“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是一次军事政变。
秦王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不是仓促地冒险,而是有预谋有计划以夺取最高统治地位为目的的一次行动¹,其成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许多必然的因素,即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基本条件。
《唐大诏令集》卷27“立秦王为皇太子诏”记载了李世民为太子前夕的官职,即“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
”李世民正是利用这些职务和在长期征战中扩充的军事实力,逐步创造条件,夺取皇帝宝位。
同时,探讨这些条件对进一步认识唐初政治斗争和政治制度的变化也有较大助益。
一唐朝在武德时期,府兵制度初创,其领兵系统颇为纷杂。
虽然十二卫组织已经恢复,其军将也常常在外领兵或镇守,但不是所有军队都纳入十二卫系统,如关内诸府就分隶于十二军,是唐初比较固定的禁卫军队。
十二卫、十二军之外,又有太子东宫诸率府和秦王、齐王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府、帐内府、分掌亲勋卫及外军º。
武德时期军事系统的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初建,制度草创,又处于战乱时期,有一个整顿稳定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外有突厥威胁,内有各地割据势力的存在,政局不稳,军权分属几个系统,互相牵制,力量均衡,有利于中央控制。
尽管如此,由于唐王朝当时在军事上对李世民的依赖和其显赫的战功,使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十二卫、十二军、诸王护军府等军事系统中都握有相当的权力,培植了私人势力集团,实际上已掌握了大部分军权,在军事实力上相对李建成、李元吉来说居于优势地位。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26年)。
这起事件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进程,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解决皇储问题,决定立自己的第三子李治为太子。
然而,李世民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元吉对此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是太子的合适人选。
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之位成了兄弟之间的争夺对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世民决定在玄武门举行宴会,邀请李建成和李元吉前来参加。
在宴会上,李世民试图通过让两个儿子共同拜见太子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然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不知情,他们误以为李世民要在宴会上废黜他们,因此决定提前发动政变。
在宴会当晚,李建成和李元吉率领手下士兵突然袭击了玄武门,企图刺杀李世民和太子李治。
然而,他们的行动并没有得逞,李世民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反应,派遣部下进行了坚决的镇压。
最终,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政变被镇压下来,两人也相继被杀。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是,李治顺利成为了太子,后来又继承了皇位,成为唐高宗。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政变失败,也为唐朝的稳定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血腥的政治斗争,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缩影。
这起事件对于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总的来说,玄武门之变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进程,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斗争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和人性的弱点,也警示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腐化和政治斗争的危害。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这就是说,齐王元吉曾是武瞾的表姐夫,武瞾的伯父武士逸曾为‘齐王府的户曹参军’,玄武门之变时,武家是站在太子、齐王一边的;而她本人之所以能够入宫,很可能是由于齐王妃杨氏的引荐!
作为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现代青年,我们自然是不能去相信什么因果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滴,但是面对历史如此惊人的巧合,恐怕任谁也不能不感叹一句冥冥中自有天意了。
承乾和李泰既被“两弃”,那总得再弄一个太子吧。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好事便落到长孙后的第三个儿子,诸子中排行第九的晋王李治头上。李治之所以得立,除了因为他是长孙后所生的嫡子以外,还有就是年龄尚幼,性格较为软弱,不曾结党营私,自成派系。没有私人势力,就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对李世民来说是大可瞩目的优点,因此最终舍弃了颇为“类己”而“名望素高”的第三子吴王李恪。而李治登基以后对李唐王朝的政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正面影响这里不提),需要跟他的皇后武瞾联系起来才能看清楚。
1、长孙无忌。玄武门之变的首席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列第一,长孙后的胞兄,李世民之妻舅。其结局,合《许敬宗传》与《长孙无忌传》可见全貌。《旧唐书·许敬宗传》:“(永徽)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而立武昭仪,敬宗特赞成其计。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并直言忤旨,敬宗与李义府潜加诬构,并流死于岭外。”《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其流放岭外后)敬宗寻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奭等死后,李世民贞观年间的政治影响,至此被清除殆尽。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一代英主李世民为了攫取皇权,设伏兵于玄武门,森列刀弓,静候自己的长兄和四弟入彀,又果断把侄儿们全部斩草除根,一个不留。然后逼迫老父高祖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三个月后把他一脚踢开,正式地“履至尊而制六合”,还笑纳了弟媳妇齐王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对她百般宠爱。至此,江山在握,美人在抱,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人生的得意,还能有逾于此的吗?太宗皇帝的魄力超越了前代所有帝王,做到了即便沾沾自喜如秦始皇、汉武帝都不曾去做的事——利用攫取到的权力亲自督导修改“国史”,以便操纵后人对他自己和唐初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评价。于是,太宗皇帝那楚楚可人的白莲花形象便巍巍然出现于史册中,迄今屹立不倒。——这是玄武门之变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正面作用,此为了解唐史的人所熟知,无烦赘言,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说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本人和李唐政治的负面影响。
历史趣谈血腥的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血腥的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导语: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秦王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间,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后世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皇位非常感兴趣,他的皇位确实得来不易。
根据历史上记载,李世民真正继位是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
那么李世民到底与玄武门之变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李世民像李世民的父亲名叫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爱好酒色之人。
李渊在位期间对朝中政治事务漠不关心,听信谗言错杀良臣。
对于儿子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兄弟之间的矛盾未能及时化解,成了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导火索。
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玄武门之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边境来犯,太子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元帅,他想借机除掉秦王李世民。
没想到李世民知道了这个事情,他没有办法只好先发制人,诬告太子与李元吉在玄武门起兵造反。
没等皇帝李渊下旨处制,李世民在玄武门设兵将太子李建成杀害。
随后李世民命令手下进宫告知皇上,当时旁边的大臣见状十分害怕。
宫中军队也都受制于秦王李世民,李渊看到如此情形知道大事已去。
玄武门之变李渊无耐之下,写下了招书,全国上下军队都听令于秦王李世民,并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世民虽然在情急之下被迫发动政变,但是他对父亲李渊,只要李渊在世一天都孝顺伺候于他。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手上几乎没有了皇权,最后愿意早些退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也就是李世民继承皇位的经历。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战功最多,势力也最盛;但由于中国皇朝历来的地长子继承制,李建成名正言顺地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被册封为太子。
这也就为宣武门之变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认真地分析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与权力之争。
一,收罗天下人才,以丰满羽翼
李世民是个极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大批的人才对于谋取皇位的重要性。
于是,整个的统一战争的过程就成了他聚笼大批文人武士、极力丰满羽翼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南征北战,李世民的麾下逐渐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
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
这就为他日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实力保证。
正如尉迟敬德曾经跟李建成的使者说的:“我是秦王的部下。
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
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
”拒绝了太子的千金贿赂。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的收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二,致力舆论宣传,以天下收买人心
李世民又是个极富深谋远虑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嫡长子继承制之于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
于是,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丑化太子的形象,以美化自己,为最后的玄武门政变以及篡取皇位,准备舆论基础和民意支持。
李世民通过自己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极力地向公众透露这样的一种信息: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而李世民却没有这样做。
例如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
于是,宠妃们就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
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以达到丑化太子势力集团,美化自身形象的目的。
李世民还通过他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忌恨李世民屡立战功,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如‘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
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
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
李世民心里明白,
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的信息,以用来证明他后来发动的宣武门政变是迫于无奈而发动的自卫行为,争取到人们的理解。
这一切的宣传努力又进一步地说明了他在为日后的玄武门政变制造争取舆论优势和民意理解。
三,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
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
唐高祖任命李元吉做主帅后,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他指挥。
他们打算以此剥夺李世民的军事权力,消除李世民对于皇位的威胁。
李世民充分认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于是决定趁此机会,将计就计,突然发动蓄谋已久的玄武门政变。
当天夜里,李世民即进宫向李渊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李元吉怎么谋害他。
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并且在早已被李世民策反的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的配合下,成功发动了玄武门政变。
在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皇宫告诉李渊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
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又派当时的宰相萧瑀等进言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
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
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
到了这个时候,李渊已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在文逼武迫之下,他最终不得不早早地让出帝位,推出中央权力的舞台了。
或许历史是充满了许多的偶然,但当我们再次细细品味这场血腥的兄弟屠杀、骨肉相残的政变之时,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思考,究竟这是李世民的无奈之举还是蓄谋已久?当历史事实总是客观的,许多的证据证明了当初的那场兄弟屠杀、骨肉相残的政变,却是某人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而蓄谋已久的一次阴谋。
人文与传媒学院 08级历史系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