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二战后西欧与东亚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东西方两大势力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对立,被称为冷战。

在这场冷战格局中,东西方的对立愈加明显,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走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立。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作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利益。

二战期间,苏联在欧洲东部取得了重要胜利,而美国则通过全球投送兵力和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最终战胜了日本。

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加剧了东西方势力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冷战的特点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苏联代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而美国则代表了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2. 领土扩张:苏联试图通过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来保护国家安全,将东欧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形成了所谓的“东欧铁幕”。

而美国则试图阻止苏联的扩张,并通过援助和军事干预来支持西方国家。

3. 军备竞赛: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期间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军备竞赛,积极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以维持相对的军事平衡。

4. 赛制争夺: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通过支持不同国家的竞争,试图扩大自己在全球的影响力。

他们选择了在不同国家的内战或冲突中扮演一方,以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

三、冷战对全球政治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的对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全球政治的格局:1. 联合国的形成:为了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再次爆发战争,东西方国家于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

但由于东西方国家的分歧,联合国的决策机制常常陷入僵局。

2. 超级大国的干预: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都在全球范围内干预他国的内政。

例如苏联干预了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权更迭,美国则援助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这些干预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

3. 各地冲突的升级:冷战期间,东西方站在不同阵营的国家之间发生了多个地区冲突,如韩战、越战和阿富汗战争等。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含答案)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目的:提高国际地位。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浅析近代东西方衰落与兴起的原因

浅析近代东西方衰落与兴起的原因

浅析近代东西方不同发展历程的原因班级:历史1001 姓名:冉标学号:100201122摘要:从十六世纪起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经过一系列的重大变革,逐渐走上了崛起的道路,而这时的东方——穆斯林世界和东亚世界正沉醉于天朝大国的迷梦之中,正逐步走向衰落。

这一发展趋势的最终结局是东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从属于西方。

引起这一人类历史巨大变迁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它是地理条件、宗教因素、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东西方世界地理条件思想文化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类历史大约在1500年前后开始了全球史的进程,这主要得益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从那时起,东西方世界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密切起来。

通过这些或主动或被动交往,西方各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东方却显得较为稳定,东西方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更是呈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这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的那样,“世界与西方之间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

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了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近代世界的世界格局产生如此巨变呢?本文试图从地理条件、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方面来探讨这一巨变的原因。

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正。

一、地理条件差异对东西方世界发展的影响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5月新1版,第10页。

西方大国的崛起有自身的因素,欧洲的发展以伊比利亚的强盛为开端,而后延伸到波罗的海、北海沿岸。

欧洲是一片半岛大陆,是大陆的尽头、海洋的开始,而且海岸线蜿蜒曲折拥有众多良港,这使得欧洲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很发达。

欧洲文明是以古希腊为源泉的海洋文明。

地中海是亚、非、欧的贸易场所,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在这一片海洋中相互往来。

海洋文明培育了人们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思想,还富于向外求生之本能。

中考历史 九下 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科技复习讲学稿

中考历史 九下 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科技复习讲学稿

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科技
执笔审核教研组长授课日期第9周班级姓名
课题:九年级下册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及科技单元复习
考纲要求:1、战后美国经济的主要特征;2、欧洲联盟;3、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4、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5、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6、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7、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8、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9、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10、“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
学习内容
材料二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可避免要导致与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
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
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精讲质疑)
模块三:巩固内化
本①美国的扶持、援助;②利用先进的科
D
.“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某班同学编辑历史小报的标题分别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模块四:随堂训练----《赢在中考》P101-102 P105-107。

试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图强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试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图强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1.试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图强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世界经济经历美国掌握霸权到美欧日三足鼎立到多极化发展过程。

第一,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却遭到严重破坏。

美国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放缓、衰退、“滞胀”、复苏、繁荣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曲折过程。

第二,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欧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西欧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繁荣和区域经济联合的历程;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第三,日本的崛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德国的发展都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世界经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美国、西欧和日本。

发展原因①外部因素:美国的大力援助。

战后美国加大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虽是为了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一步巩固资本主义阵营,以对付苏联,但在客观上为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②内部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和恰当的经济政策。

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西欧在人才、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对外经济联系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先后投资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技术后,极大的促进了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同时,西欧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3)西欧走向联合①欧共体的成立及原因:60年代西欧成立“欧共体”组织。

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联系不断加强。

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②欧洲联盟的成立:原因: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甘心在国际舞台扮演次要角色。

专题十四:二战后东西方世界的发展变化

专题十四:二战后东西方世界的发展变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 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俄罗斯”“毁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实 行的使苏俄经济得以恢复的政策,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运动 是斯大林实行的使苏联崛起的措施,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政
局混乱,最终解体。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选D项。
②北约
③欧洲联盟
④欧洲
A.④⑤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苏 联 的 改 革 与 解 体 赫鲁 晓夫 改革 特点(失败原因):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但是并未根本改变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果: 1、导致政治体制发生巨变:由一党制转变为 多党制 2、 国家权力分散 3、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民族分离主义侵害加 剧 时间:1991年底 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日本 20世纪70
年代中期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以后
速度减缓
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科技立国
【点拨】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美国的援助、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启示: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
人才,积极引进技术,大胆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2011·山西学业考)下列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实的搭配,
不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实施新经济政策 B.卡斯特罗——领导古巴民族解放运动 C.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比较能力。赫鲁晓夫针对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与东西方对立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与东西方对立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与东西方对立冷战是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期间,由于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立而导致的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国际关系紧张局势。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东西方两大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争夺全球霸权,这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与东西方对立的原因、影响和转折点。

一、原因1. 意识形态对立二战结束后,苏联采取了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而美国则坚守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冷战的主要原因,冷战时期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明显分界线。

2. 领土争端与势力范围苏联在二战期间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并试图将共产主义政权传播到其他国家,美国则担心苏联在欧洲和亚洲的扩张对其地缘政治利益造成威胁,因此加强了对西欧和东亚的地缘战略控制,这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对立。

3. 军备竞赛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争相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军备竞赛。

双方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军事对抗的升级,进一步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

二、影响1. 分裂世界格局冷战导致世界分裂为东西两个阵营,西方国家组成了北约,东方国家则与苏联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这两个军事政治组织的形成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影响到了世界各地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2. 空前的核威慑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器,它们通过相互威慑保持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这种平衡威慑减少了全球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人类面临核灾难的风险。

3. 隔离主义日益严重冷战时期,东西方封锁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各自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和文化体系。

东西方之间的对立使得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受到了冲击,国家主义和隔离主义的思潮在全球蔓延。

三、转折点1. 苏联解体1989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政治变革,苏联解体成为冷战的关键转折点。

苏联的解体使得东西方对立局势得以缓和,全球的国际关系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 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正式结束。

马歇尔计划战后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比较

马歇尔计划战后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比较
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传统中的“集团意 识”、“团队精神”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的劳 动者被西方人誉为“工蜂” ;我们的医生忙于抢救 “与过和老1谐9死”70”在,的大展1病阪9期7举0人1年8行…3世天的…界,万博共国览有博会6览5在0会0日主万本题人大是参阪“观人。类的进步
中国借鉴
• 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 系;
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 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 化的根本动因。
到1952年,西欧地区工业产量比二战前上升35%,农业 产量比战前提高10%,经济完全得到恢复。
《欧洲经济史》
西欧的联合
加入(欧共体)欧盟 的国家 加入(欧共体)欧盟 的时间
1991年,欧共体12国首脑在荷兰的 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1月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诞 生,简欧称体洲成欧共立盟同。
六国会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93年欧盟成立
从欧共体到欧盟
1965年和1993年美国与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其他 49%
西欧 16%
美国 35%
警钟长鸣
其中有个日本学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 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 国会把基隆和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 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 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 上中国的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这是石油生 命线。中国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 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 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 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 在就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抗

二战后的冷战格局与东西方对抗二战的结束并没有为全球带来和平与安宁,相反,它只是引发了一个更为复杂、更为紧张的历史时期——冷战。

冷战是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持续了数十年,并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形成冷战格局的原因二战后,欧洲和亚洲的势力重心发生巨大的转变。

苏联以及东欧诸国成为共产主义势力的代表,而西方国家以美国为核心,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

两个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地缘政治竞争以及争夺战后重建和战略优势的冲突,成为形成冷战格局的主要原因。

2. 冷战的表现形式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对抗并没有发展成直接武装冲突。

相反,双方选择使用各种非武装手段对抗对方。

例如,信息战、经济制裁、谍报活动以及与盟国的合作和联盟等。

冷战期间,东西方国家之间形成了一个紧张而动荡的国际关系格局。

3. 战略导火索:柏林围墙与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期间,柏林围墙的建立和古巴导弹危机成为西方与东方冲突升级的重要事件。

柏林围墙的建立分割了东西柏林,并成为东西方阵营争夺核心城市的象征。

而古巴导弹危机则使西方国家与苏联陷入核战争的边缘,并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到最高峰。

4. 冷战的影响冷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导致了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巨大分化。

其次,整个世界被分为了两个阵营,造成了全球政治地理的重大变化。

再次,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加剧了核武器扩散及军事冲突的风险。

此外,冷战也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体系。

5. 冷战的结束与后果冷战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宣告结束。

此时,苏联的瓦解导致社会主义势力的衰落与西方的胜利。

然而,冷战的结束并没有消除国际社会的紧张与对抗。

相反,全球政治格局仍然不稳定,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仍持续存在。

总结起来,冷战格局和东西方对抗塑造了战后世界的格局,决定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发展。

冷战期间,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形成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和政治局势,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后国际形势转变原因

二战后国际形势转变原因

二战后国际形势转变原因
二战后国际形势转变原因:二次大战后,欧洲严重削弱,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按照战时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在美苏势力均势的基础上,建立起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体系。

由于国家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为取得世界霸权,在世界范围内了激烈的争斗,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二战后国际形式的转变原因需要先阐述二战开始的原因,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急需转嫁危机,将剩余商品销往国外,在国外获得资源。

以军国主义的战争形式里带动经济的发展
战争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极端而有效的方式。

战争的准备,包括了大幅度加深国内需求,加速了商品(无论是民用还是 ... )的流通,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充分的给养。

所谓的经济危机,并不是指地里不产庄稼,机器不能生产产品,商场不能销售,人们不能消耗。

而是因为商品经济规则限制而造成了社会生活资源的流通停滞。

而战争动员一开始,就以非经济规则的手段,强行推动社会生活资源的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整个经济的运作。

所以经济危机只是人为地形成了经济执行的限制和障碍,而战争则可以超越这个限制,直接推动商品(社会生活资源)的流通,从而恢复经济运作和发展经济规模。

2战后世界联络越来越紧密,相互合作,协作的的呼声高涨。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到来。

世界各国因经济利益,国家利益相互制衡。

探析战后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

探析战后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原因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均以发展或振兴本国经济为己任。

传统的"地缘政治"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经济政治"时代的到来,经济实力成为衡量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

但受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各国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差异,形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

一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由于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迥异。

特别是两德的统一,被看作是东西方对抗,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的标志之一。

两德的分裂是冷战的产物,它的统一固然受冷战结束的影响,但却是建立在两德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上。

"至1989年东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为联邦德国的33%"。

(1)人民生活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1988年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270东德马克;联邦德国为3850西德马克,按照1:1的比率计算,民主德国的平均月工资也只有联邦德国的三分之一"。

(2)由于东德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均赶不上西德,工作时间长、闲暇短,东德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大约只及西德的二分之一,生活水准也相应低于西德。

最终东德以一种羞辱的心态并入西德版图,放弃了自己坚持、宣传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口号。

而西德正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完成了祖国的重新统一。

从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何以两个同时起步的德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如此明显?难道仅仅是因为两德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吗?显然不是。

这就有必要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作多方面的探究。

一、国内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因1.地理环境资源的差异资源分布在东西两德之间存在着差异。

东德位于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国土面积仅为西德的1/3,境内自然资源贫乏,"全德出铁量仅占1.3%,煤占2%,钢占7%"。

(3)相对而言,"全德78%的矿山、84%的冶金铸造产品出自西部地区"。

(4)由于地理形势的影响和相对缺乏工业原料,造成东德强烈依赖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总结+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总结+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练习一、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2.、二战后西欧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二战后,西欧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加上欧洲的联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欧洲的联合1、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2、欧洲联合的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分裂对抗削弱欧洲实力(2)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3)为了提高西欧国际地位,维护欧洲安全3、欧洲的联合过程:(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4)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4、欧洲的联合特点: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5、欧洲的联合作用: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各国的国际地位。

6、欧共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联盟是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三、美国的发展1.二战后美国发展的原因:(1)战时的资本积累;第二次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

(2)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3)政府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2.二战后美国发展的阶段:(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日本的崛起:1、日本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扶持;(2)朝鲜战争为日本带来大量军需订单;(3)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3篇

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3篇

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3篇学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知识后,相信同学们对此知识又能更好的掌握学习了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之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外因:(1)美国的援助内因:(2)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3)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4)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5)成立欧盟2、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工业生产已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2)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3、欧洲一体化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2007年,欧盟已有27个成员国。

目前有27个成员国(2016年,英国脱离欧盟)4、欧盟成立的影响:(1)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发展;(2)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3)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5、欧盟性质: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二、日本的崛起1、日本崛起的原因:外因:①美国援助日本内因:②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发展教育和科技④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等2、现代日本崛起的表现:(1)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2)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3)1964年,日本东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拓展延伸1、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共同点:重视教育;善于引进先进科技;美国的援助;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中国借鉴:(1)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3)坚持改革开放;(4)制定适合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看材料,分析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原因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美苏争霸的加剧,欧洲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保证自己的安全,感到有必要加强合作。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下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附答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预习笔记一.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援助;③采用先进的;④制定恰当的。

2.西欧能够联合的原因:①欧洲有联合的传统;②为了提高自身的位;③各国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3.西欧联合的步伐: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六个国家组建,之后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②1967年,3个组织合并为,简称“欧共体”;③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了。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1.美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自身有一定的工业基础;②采用先进的;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70年代,美国出现“”危机,经济基本停滞。

到80年代,美国经济缓慢发展。

3.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日本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①非军事化和;②通过军需订单来支援日本;③外部环境有利于日本;④引进先进技术;⑤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5.日本改革的结果: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经济大国。

日本发展的局限:①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②军需开支不断增加。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3.20世纪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知识点一.欧洲的联合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原因:西欧国家借助原有的工业基础。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欧洲共同体建立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中考历史复习 第十七单元 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

中考历史复习 第十七单元 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发展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

A.伊拉克
B.黎巴嫩
C.伊朗
D.巴以
【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中东问题的焦点是巴 以冲突。
二、非选择题
14.(2011·莆田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图
材料二
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主要手段是购买技术专
利和图纸,在短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然
3.(2012·内江中考)国际主要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
(2012年1月)13日宣布下调法国等9个欧元区国家的长期信用评
级,称欧元区目前所出台的政策仍不足以遏制主权债务危机的 进一步蔓延。欧元区是( )
A.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 键是明确欧元区的含义。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 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根据含义,可以判断C项符
‘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第(3)题,考查分析 比较能力,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美国。 (2)引进先进技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对技术进行改造;重视
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答出其中2点即可)
(3)两国都善于学习他国的长处;都意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 重要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少走弯路。 (其 他言之有理也可)
【拓展延伸】苏联解体的原因 (1)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政 治新思维”是苏联解体最直接的原因。
(2)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
原因。高度集中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 发展和政治民主的实现,致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 到充分发挥。 (3)西方国家的干预、压力和“和平演变”战略,也是苏联解 体的重要外部原因。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含答案)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同时大肆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所谓“援助”。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量协助世界恢复至积极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材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1)材料一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

(3)材料三中公约组织的名称是什么?(4)上述三则材料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哪一政策的表现?这一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杜鲁门主义。

(2)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1947年,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里,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二“美国应该尽量协助世界恢复至积极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3)根据材料三“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是由欧洲和北美国家共同签订;在军事上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

各国发展道路比较内容提要:随着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产生和发展,在思想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

在各方面共同作用下,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壮大。

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先进国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也纷纷改革,维护统治。

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和统一的整体世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了。

两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战争的影响,发展非常不平衡,垄断资本主要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极分化,20世纪60、70年代,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关键字:封建制度的解体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及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滞胀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不同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面的差别,不断扩大,改变,逐步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并在战争中改变着各国的力量对比,从二战后的“两极分化”,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

~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到冲击,资本主义曙光显现。

在这个时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方位发展。

~19世纪初,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时期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加快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封建国家的改革、殖民扩张、启蒙运动。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消费品工业的棉纺织业,然后再发展到其他经济部门。

英国急于在棉纺织部门采取新的技术,以便有价廉物美的产品问世投入市场。

英国棉纺织业中的重大发明是纺纱机和织布机的问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二战后西欧与东亚国家不同发展道路的成因中文摘要:二战后西欧各国百废待兴,面对美苏争霸以及欧洲各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西欧各国以联合的道路来谋求复兴,欧洲一体化历经半个多世界的发展,逐步摆脱了美国的影响,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

而在东亚,日本与韩国并没有联合起来,而是分别依附美国谋求发展,直至今日,日韩两国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美国的裹挟。

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与经济背景造成了二战后西欧与东亚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

英文摘要: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 undone, and a decline in the face of Soviet hegemony in Europe's international status,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to jointly seek ways reviv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after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become a force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becoming the most successful 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In East Asia, Japan and South Korea did not unite, but were dependent o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ir development. Until today, Japan and South Korea are still coerc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ifferent cultural,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I caused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关键词:二战欧洲一体化日本韩国发展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与东亚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战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后,欧洲国家整体实力普遍削弱,欧洲逐步丧失了其占据数百年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欧洲各国也同样面临着在逐渐形成的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宰的世界体系同时,统统沦为二等或三等的国家,并普遍陷入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之中。

这种状况使欧洲各国深刻意识到,面这种新的国际力量格局,联合自强是当时摆脱经济困境,重现昔日辉煌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欧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缓解在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的压力,在国际经济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因此欧洲不能再发生内部的纷争,必须联合起来,通过联合各国的力量,实现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欧洲才有出路,才能够复兴和繁荣。

对外而言,西欧处于东西方对抗的最前线。

西欧国家受到强大的外部压力,对抗东方阵营的需求是西欧国家内部凝聚力和欧洲一体化的动力。

对于欧洲内部而言,一战、二战均由德国挑起,如何解决战争问题,如何避免战争再次上演是摆在欧洲人民面前的历史难题,西欧国家出于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认为也只有通过实行联合将德国控制在一个联合体中展各自经济、重建国家的任务。

为了在经济上渗透德国,为了在军事上限值德国,为了限制联邦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总量,从而控制其军事工业的发展基础,法国提出了一个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方案,建议把法国和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

一些西欧国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也附和进来,他们同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起在巴黎共同签署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从这之后,各国精英阶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领导欧洲走向一体化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后,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合作领域最为广泛深入最为成功的区域合作组织。

二战之后,为应对当时的的国际形势,世界上多个区域先后谋求并努力进行区域合作一体化的尝试,但发展至今“欧盟”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

究其原因,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背景。

首先,在文化上,欧洲文明具有同一性,语言具有同根性,各国有着近似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渊源。

源于希腊的欧洲古典文明在罗马共和国晚期和罗马帝国早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这个时期的“希腊化”进程使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欧洲文明的构架。

基督教在欧洲的普世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

更重要的是基督教---这一普世的宗教成了欧洲人的主要精神支柱和代表文化。

在西欧还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领主概念的时候,欧洲各地人民可以自由走动,甚至连领主都是基本具有“外国”血统。

欧洲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文化认同中产生发展的。

且其联合的思想同样源远流长,15世纪哲学家卢梭说:“欧洲国家必须建立联盟,维护欧洲的和平。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欧洲的联合是历史的要求。

”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说:“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邦政府和一个欧洲议会,以消除欧洲国家之间的纷争,维护持久的和平。

”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经济一体化先行是一个主要因素,欧盟的原创国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资本主义。

这为西欧国家在进行经济合作时,加大了他们之间的融合性以及在制定政策时的一致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政治体制上,欧盟各国都是的资本主义国家,各国的政体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在本质上,两者并无太大的差别,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这种政治体制上的一致容易使各国形成政治上的认同。

而政治认同又为经济合作提供了保证。

总之,欧洲一体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二战和冷战是拖动此内因起作用的外在因素。

1947年美国的《马歇尔援欧计划》也要求欧洲的联合,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在从经济上援助欧洲。

马歇尔计划实施过程中,美国一直向欧洲施压,要求欧洲进行经济合作,组成一个地区经济集团,要求各国削减关税壁垒,取消贸易限额,实现自由贸易。

因此为了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欧洲必须走向一体化。

可以说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直接刺激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

欧洲联合经历了从煤钢联营、关税同盟到共同农业政策,从欧洲货币体系到统一大市场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发展演变,建立起了经济安全共同体。

它在自我强大的同时平衡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

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欧元的诞生和流通,它极大地促进欧盟在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体化进程,增强欧盟的实力和地位。

欧元这种超越主权的货币形式使世界对纸币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

欧盟区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它不仅吸引了西欧的众多国家参与,也吸引了许多中东欧转型国家,而且它为当前乃至以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区域合作一体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更重要的是,西欧在一体化进程当中,各国不断消除隔阂,缩小差异,求同存异,这对于当前世界某些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有重要启示。

欧洲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反观二战后的东亚,并没有像西欧一样通过联合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各自寻求不同的发展道路。

但相同点是都接受了美国的帮助与扶持。

欧洲一体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对美国的依附,而日本与韩国分别依附美国谋求发展,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东亚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是现存唯一延续不断的人类古代文明。

朝鲜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共通之处,二者都吸收和借鉴中华文化,也有改造、创新和发展。

日本,吸收唐朝的大量文化,但是后来经过他们的融合、改造,逐渐形成了国风文化,就是具有日本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

朝鲜古代也使用汉字,到15世纪的时候,朝鲜李朝的世宗大王,命令官员用汉字的笔画创造了一种表音文字,就是今天的韩文。

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对日本与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得东亚文化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感,为各国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但在19世纪东亚文明由盛极转衰之时,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和挑战,东西方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中、日、韩三国近代化启动的时候,基本上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尚有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机会。

三国统治者先后进行类似的近代化改革,如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朝鲜的开化运动。

然而到19世纪末,三国已经走上三条不同的道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朝鲜沦为殖民地,而日本却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中国是西方列强冲击的主要对象,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疯狂入侵,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愚昧无知,缺乏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鸦片战争后错失近20年改革机遇。

中国的近代化改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启动。

而洋务运动又是一场不触及封建体制根本的改良运动。

而韩国李朝统治者也产生过危机意识,但对危机反应也比较迟钝,最终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而日本在建立明治新政权后,利用国家的力量,全面地逐步地推行了资产阶级的改革,日本又在走上资本道路的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这与日本的“武士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社会存在着所谓的“武士阶级”,武家政权弘扬的就是一种武士道精神,它宣传的是“海外雄飞论”。

而近代日本屡次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得手致使野心膨胀,它不断地扩大对外侵略战争,“二战”时期,又勾结德、意法西斯,建立法西斯同盟,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妄图称霸世界。

二战刚结束时的东亚,已是满目疮痍。

日本利用战前工业化的遗产以及生产设备、技术优势,为它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为了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美国把日本看成是东亚的战略枢纽,看成是东亚的反共前哨和基地,所以对日本加以扶植。

美国为日本其提供美元贷款,削减赔偿,主导经济、民主改革。

战后又是世界资本主义上升和现代化浪潮兴起的时代,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除此以外日本重视科学教育和国民素质、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在这些内外因素合力的作用下,1979年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战后的韩国同样在美国的扶持下进行了改革,逐步确立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韩国经济开始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