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汇编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的详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8c1c9f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3.png)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的详细归纳语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语文学习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阅读知识,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1. 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文学作品包括人物、情节、主题等基本要素。
人物是作品中的角色,他们通过行动、对话展开故事。
情节是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和发展。
主题是作品所探讨和思考的中心思想。
2. 描写方法描写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语言技巧之一。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心理等。
通过准确、生动的描写,作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故事和人物。
3. 文学常识了解文学常识对于理解文学作品非常重要。
文学常识包括了解各类文学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以及了解各类文学名著和著名作家。
通过对文学常识的学习,可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4. 形象的理解文学作品常使用形象来展示和传达思想感情。
形象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而呈现出来的。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需要从字面上理解,同时也要发掘其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推理和判断能力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具备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推测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判断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隐含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重要途径。
6. 文化积累语文阅读涉及到广泛的文化领域,如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等。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了解各类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7. 阅读策略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对于提高阅读效果十分有帮助。
例如,可以先了解文章的结构,抓住重要段落进行重点理解;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帮助记忆和思考;可以多解读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等。
8. 主旨概括对于一篇文章,掌握主旨概括的能力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通过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信息,归纳总结文章的核心思想。
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对于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语文阅读的知识点总结初一
![语文阅读的知识点总结初一](https://img.taocdn.com/s3/m/fa76f0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4.png)
语文阅读的知识点总结初一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初一语文阅读知识点的总结:一、文学常识1. 文学概念:文学是人们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是语言文字艺术的综合体现。
2. 文学体裁:古代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词、赋、曲、文;现代的文学体裁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剧本等。
3. 文学题材:文学的题材广泛,包括人生、自然、爱情、家庭、友情、社会等各个方面。
4.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包括对作品主题、情节、形象、语言、结构等多方面的鉴赏。
二、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文言文的构词规律、句法特点、修辞手法等基础知识。
2. 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要注重词句的理解和翻译,同时要理解作者的思想。
3. 文言文名句背诵:背诵文言文名句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1. 现代散文:散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议论为辅,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鉴赏要注重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议论部分的把握。
2. 现代小说:小说是一种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手法为主的文学体裁。
阅读小说要注重对情节、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3. 现代诗歌:诗歌是一种以语言韵律和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体裁。
阅读诗歌要注重对韵律、形象和意境的理解。
四、古代文学名篇阅读1. 古代诗词: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包括唐诗、宋词等。
阅读古代诗词要注重对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古代散文:古代散文有《庄子》、《韩非子》等名篇,阅读古代散文要注重对作者的思想和语言的理解。
3. 古代小说:古代小说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篇,阅读古代小说要注重对情节、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五、阅读策略1. 阅读理解:要注重对文章主题、结构、内容的理解,对生词、短语的翻译。
2. 阅读速度: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语文阅读知识点初中总结
![语文阅读知识点初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d58c8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8.png)
语文阅读知识点初中总结语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通过阅读能够拓展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初中语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学习。
一、文本理解1. 文本类型文本类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每种文本类型有其特定的体裁和语言特点。
学生应该通过不同类型的文本,了解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方法,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 文本结构文本结构通常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结构,理清主题和内容的脉络,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
3. 阅读技巧阅读技巧包括快速阅读、重点阅读和细读等,学生需要根据文本类型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准确度。
二、语言运用1. 词语理解词语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词语的词义、词性和用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语言风格。
2. 句子理解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和语法,理解句子的意义和逻辑关系,把握作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3.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者在写作中使用的一种表达手段,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语言意图和情感色彩,提高对文本的审美欣赏能力。
三、阅读策略1. 阅读速度阅读速度是影响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逐渐培养快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2. 多角度阅读多角度阅读是指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对同一文本进行多次阅读和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思考的目的,提高阅读深度和广度。
3. 阅读批判阅读批判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观点、论据和结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提高对文本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健康的思维习惯和意识。
四、阅读境界1. 阅读情感阅读情感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常见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常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adf42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d.png)
初中语文阅读常见知识点总结语文这门学科是重点也是难点,语文的学习在于积累,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我们的平时学习中积累得到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阅读常见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转折式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如《烟台的海》第一个自然段: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这一段前后两句问虽无转折词,然转折关系一读便知.转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转折后的内容概括段意.上面这段可概括为由于烟台是我国少数北面临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通过上面对阅读理解转折式答题技巧的方式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总分式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如《爷爷的芦笛》第1自然段.在强强的相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水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这一段先总述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再具体描绘周围景色之美、芦笛曲调动听.再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通过上面对总分式组合自然段方法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e93e0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1.png)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语文阅读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是文学的重要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懂得区分不同的文学体裁对理解文章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2.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者为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而采用的一些手段,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了解并理解修辞手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名著导读:了解一些经典名著的内容和作者,对于理解相关知识点有很大帮助。
常见的名著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二、阅读技巧1.字词理解:学会通过上下文的提示来推测生词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有时候还需要根据文章的背景和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
2.段落概括:掌握读懂每个段落的主题和要点,能够准确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3.细节把握:在阅读中要注意抓住重要的细节信息,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等。
这些细节通常对理解整个故事或文章的大意起到关键作用。
4.推理能力:通过归纳、演绎等推理方式,能够在文章中找到一些隐含的信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义。
5.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速度对于理解文章内容非常重要。
适当的练习和积累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三、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的比较,增强所要表达的意思,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夸张:用夸张的手法来放大和强调某种情感或人物形象,以达到一种独特的表达效果。
3.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使其更具形象化和感情化。
4.排比:通过使用同类的词语或短语排列来修饰相同的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5.反问: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强调的语气和情感,引起读者的思考。
四、常见阅读题型1.主旨大意题:要求归纳文章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思想,能够客观地概括文章的核心。
初一初二初三课外阅读必考知识点
![初一初二初三课外阅读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78b5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3.png)
初一初二初三课外阅读必考知识点初一、初二、初三课外阅读必考知识点阅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而以下是初一、初二、初三课外阅读的必考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 认识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文学体裁,了解其特点和写作方法。
2. 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3. 熟悉世界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如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等。
4. 知道一些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二、名著阅读与解析1. 熟读《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我国古代经典名著,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
2.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小王子》等世界经典名著,掌握故事情节与主要主题。
3.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文笔特点和主题思想。
三、文学常识与经典诗词1. 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意境等。
2. 熟悉或背诵一些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
3. 学会赏析古代诗词,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感情表达和意境构造。
四、外国文学1. 阅读英语原版的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夯实基础词汇,理解作品的大意并谈论自己的观点。
3. 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拓宽视野和思维。
五、科普读物与报刊杂志1. 阅读与科学技术、人文地理、社会热点等相关的科普读物,了解世界的科学发展与变化。
2. 阅读报刊杂志,了解时事新闻,培养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3. 学会从科普读物和报刊杂志中引用或摘录相关内容,增强写作的充实度和可靠性。
六、文化知识1. 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2. 阅读相关的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地理科普读物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3. 学会用合适的语言描述和解释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增加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归纳-(最新版-已修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归纳-(最新版-已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200f6c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7d.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汇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一项规定,“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各项阅读理解的试题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
现在全国各地的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都在进行大的变革,体现在中考上有这么几点: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及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外,目前绝大多数省市只考课外篇目;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主观性试题,而且答案并不唯一,只需言之成理。
因此,现代文课外阅读实际上已成为初中语文的半壁江山。
目前来讲,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应试过程中,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关键是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示出来了,从平时列次考试结果情况分析来看,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
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e6f11f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9.png)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完整)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d96d982f01dc281e43af026.png)
语文知识点总结说明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语言(语言表达角度最主要的两点):平实生动2、说明文的顺序:(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
( 2)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3)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等)。
3、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4、说明文的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5、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事理。
⑦.列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注意: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ab9711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0.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汇总语文阅读理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意义,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知识点汇总。
一、主旨大意1. 阅读理解题目常常要求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以及每个段落的首尾句,从中找出主题词或主题句。
2. 在确定主旨大意时,我们要注意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而不是单纯的描述或细节。
3. 对于夹叙夹议、议论文等文章,要特别注意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二、细节理解1. 阅读理解题目常常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或提取相关的信息。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并关注与问题相关的部分。
2. 在寻找细节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来寻找答案,或者用排除法来确定正确答案。
3. 注意文章中的数字、日期、地点等细节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和回答问题。
三、推理判断1. 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出现推理判断的问题。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根据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断,并给出合理的理由。
2. 在进行推理判断时,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提示词或表达方式来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意图。
3. 注意文章中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以及线索的呼应,以便更好地进行推理判断。
四、修辞手法1. 阅读理解题目常常要求我们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比、设问等。
2. 在理解修辞手法时,我们要注重寻找被修饰的对象或比较的两个事物,并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 注意修辞手法与文章的主题、情感、目的等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和表达作者的意图。
五、态度观点1. 阅读理解题目常常要求我们理解文章的态度和观点。
我们要根据作者的语气、词句以及表达方式来判断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
2. 在判断态度观点时,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称呼、评价词语、修辞手法等来确定。
3. 注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和背后的意图,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语文阅读的知识点总结初中
![语文阅读的知识点总结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35fa734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2.png)
语文阅读的知识点总结初中一、语文阅读的基本概念语文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宣传资料等书籍,对其中的文字进行理解、分析、评价、感悟等一系列认知活动的过程。
语文阅读包括理解文段主题,把握文章段落结构,理解文章情节,领略作者情感,理解丰富的文学语言,体会作品的文学艺术特色等。
二、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1. 语篇理解能力:能够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文章段落结构,理解文章情节等。
2. 语言运用能力:理解丰富的文学语言,包括诗歌、文章、散文等不同文学形式的语言运用。
3. 情感领悟能力:通过阅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4. 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艺术手法,把握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的价值。
三、语文阅读的方法1.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细读文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文章主旨。
2. 把握文章段落结构:通过看文章标题,细读每个段落,理解文章段落结构。
3. 理解文章情节:通过仔细读懂文章情节,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
4. 领悟作者情感:通过仔细读懂作品,领悟作者的情感。
5. 理解文学语言:理解作品中丰富的文学语言,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
四、语文阅读的典型文学作品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面貌,以及现实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2.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传说故事的神魔世界。
3.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集大成之作,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作品,表现了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民生百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众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面貌,以及现实生活的种种悲欢离合。
五、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审美力与表达力,培养其深厚的人文情怀。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176eba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d.png)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知识点整理一、古诗文阅读1.古诗文的体裁:古诗分为诗经、楚辞、汉赋、魏晋乐府、唐诗、宋词等,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2.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古诗文的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意境深远,富有表现力。
3.古诗文的音韵规律:古诗文的韵律多采用平仄对仗的方式,讲究音节的节奏和脉动,这是整篇古诗文的灵魂所在。
4.古诗文的主题思想:古代诗人通过诗文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1.现代文的体裁:现代文可以分为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随笔等,每种体裁都有其特点和用途,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体裁。
2.现代文的语言特点:现代文的语言通俗易懂,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避免浮夸和雕琢,力求真实、贴近生活。
3.现代文的组织结构:现代文的写作注重结构的完整性和层次感,要有引言铺垫、中心论点、论证和总结等环节。
4.现代文的文体风格:现代文的文体多样,可以选择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选取合适的文体和风格。
5.现代文的主题思想:现代文反映当代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要求表达真实、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三、阅读策略2.主题概括:阅读文献时要注意理清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中心论点,概括出文章的核心内容,从而更快地理解文章。
4.经典句子背诵:背诵经典的句子和段落,有助于提高语感和修辞能力,培养写作的灵感和表达能力。
5.阅读材料分类: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包括文学作品、科技资料、历史文献等,便于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四、写作技巧1.字词运用:丰富词汇量,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句子结构: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连接方式,避免句式单一和呆板,增加句子的变动性和生动性。
3.故事情节:写作故事类文章时要注意情节的铺设和高潮的处理,确保故事情节紧凑连贯,引人入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6c376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8.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一、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
(一)记叙文六要素。
1. 人物。
2. 时间。
3. 地点。
4. 事件的起因。
5. 事件的经过。
6. 事件的结果。
(二)记叙文的顺序。
1. 顺叙。
2. 倒叙。
3. 插叙。
(三)记叙文的人称。
1. 第一人称。
2. 第二人称。
- 用“你”或“你们”来叙述。
这种人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仿佛作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例如在一些抒情散文中,“你看那山川河流……”。
3. 第三人称。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
- 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用来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人物的经历等。
如“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跑步去学校”,这就是简单的记叙。
2. 描写。
- 人物描写。
-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服饰等外在特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他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通过外貌描写,初步勾勒出少年闰土的形象。
-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如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他的迂腐。
-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像“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进行描写。
例如“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了“我”对叔叔于勒复杂的情感。
-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物,如天气、季节、山川河流等。
其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的萧条、冷落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大全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b9e9c1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6.png)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大全1. 文言文阅读1.1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解读方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言文注重修辞和意境的运用,需要通过理解上下文和推敲词语的多重含义来解读。
•在阅读文言文时,合理切分句子,理清语法关系,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1.2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喻:用一个具体事物来描述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感。
•夸张:对特定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的描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对偶:通过对比来强调某种对立关系。
常见的例子有“风雨同舟”、“春华秋实”等。
•反问: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旨在引发读者的思考。
1.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注意词语的多义和句法结构的复杂性。
•学会总结归纳,提炼文言文的核心意思。
•多读经典名篇,进行模仿与仿写,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现代文阅读2.1 现代文的特点和解读方法•现代文是指现代汉语的书面和口语表达方式,与口语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现代文注重逻辑性和准确性,需要通过理解作者观点和表达方式来解读。
•在阅读现代文时,注意理解段落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2 现代文的修辞手法•比喻:用一个具体事物来代表或描述另一个事物。
•拟人:赋予无生命物体以人的性格和行为。
•对比:通过对比来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反问: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反方观点或引发读者思考。
2.3 现代文的阅读技巧•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关联,理清逻辑顺序。
•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会提炼主题词和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
3.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3.1 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和特点•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曲、赋、文言小说等各种文体。
•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需要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2 古代文学作品的常见手法•对仗:通过平仄的对称来表达音韵之美。
初中阅读理解常见知识点总结
![初中阅读理解常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6d140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d.png)
初中阅读理解常见知识点总结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以下是初中阅读理解常见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主旨大意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会提到文章的主旨大意,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要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需要通读全文,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态度和观点,以及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
有时候,主旨大意可能通过转折、对比等手法进行表达。
2. 标题判断阅读理解题目中虽然会给出文章的标题,但是同学们不应只依赖标题来判断文章的内容。
标题只是对文章的一个简要概括,真正理解文章要通过阅读全文。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逻辑关系,以便正确回答问题。
3. 词义猜测阅读理解题中会出现一些生词和难懂的词语,同学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猜测词义。
要注意上下文中出现的其他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利用常识和经验来对生词进行合理推测。
4. 内容理解阅读理解题的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事实细节、原因结果、因果关系等。
对于事实细节的题目,同学们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具体描述,对关键细节进行判断。
对于原因结果的题目,同学们需要从文章中找出具体的因果关系并进行分析。
5. 推理判断阅读理解题中会出现一些要求同学们进行推理判断的问题,需要根据文章中的暗示和线索来做出合理的推测。
同学们可以通过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描写手法来推断作者的目的、意图等。
同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项,选择最合理和最符合文章的选项。
6. 观点态度阅读理解题目中会涉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肯定、否定或中立。
要正确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需要细读文章,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观点的呈现。
有时候,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通过修辞手法、强调某些词语或句子进行表达。
7. 修辞手法阅读理解文章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达到表达的目的,同学们在阅读理解时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等。
要理解文章的意义,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整理.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60933cff242336c1eb95ed8.png)
叙文理解一、叙文的主要内容1、叙文六要素:、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果。
即:什么?什么地点??干什么?2、叙序及作用① 叙(按事情展先后序)作用:叙事有有尾,条理清晰,起来脉清楚、印象深刻。
② 倒叙(先写果,再交待前面生的事。
)作用:,制造念,情富于化,吸引者。
③ 插叙(叙事中断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充内容,丰富情。
照上文,或下文。
3、叙:①核心人物 ?②核心事物③ 核心事件④ 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如:文章以“⋯⋯” 索,中串写了“⋯⋯”、“⋯⋯几|”件事,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构,材典型,脉清晰,主旨明。
4、表达方式:叙、、抒情、描写、明。
5、叙文中的描写:作用人物塑造人物性格;推情展;揭示文章主。
描写境①表地域光,提示、季和境特点;②分①肖像描写①外貌描写③神描写④ 作描写⑤ 言()描写⑥心理描写正面描写、面描写、描写自然境描写描写推情展;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⑤突出、深化主。
①交代作品的代背景。
②在回答必合当社会境描写当地的代背景,指出文段中境描写的相关句揭示了什么的社会。
6 、写作人称的好 :第一人称 ,真可信 ;第二人称 ,切自然 ;第三人称 ,可以多角度描写 ,不受和空的限制。
常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7、常用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④表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②表插③表声音中断、延④表双关句:方法:一要答出本,二要答出深含;注意答格式:我喜⑤表意思xx 句,因它xx。
8、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 --使言形象生,增加言色彩。
② 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言形象生。
③夸 --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感受。
④ 排比--增言气,加表达效果。
⑤偶 --使言工整。
⑥ 引用--增言服力。
(既是修辞方法,也是明方法,是方法)⑦--引起者注意、思考。
⑧反--起作用,增肯定(否定)气。
9、十种常用写作手法:①人手法: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的效果.②比手法:形象生、凝地描写事物、解道理。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6b09bedd2b160b4e767fcfe2.png)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54dcc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8.png)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化知识的了解。
以下是初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一、文学常识1. 文学三大体裁:散文、诗歌、戏剧。
散文以散文片段形式表达主题;诗歌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表达为主;戏剧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表现为主。
2. 文学题材:作者借助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来创作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的题材特点。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段,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二、文本阅读技巧1. 精读与泛读: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精读和泛读的结合。
精读时要注重文字的细节分析,理解作者的意图;泛读时要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梳理出主题和思想。
2. 阅读态度:要以积极的态度阅读文学作品,用心去体味作品的内涵,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3. 分析与推理能力:阅读文学作品要注重分析,通过推理能力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阅读理解技巧1. 字词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生词和词语的理解。
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或者通过查找字典来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
2. 文章结构分析:要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分清主次,了解文章的结构框架,便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3. 推理题技巧:推理题是阅读理解题中的重要类型,通过细读文章,并且结合文章中的暗示和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四、修辞手法分析1. 比喻的理解:比喻是作者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或代表另外一种抽象的事物,通过比喻使得文章富有形象,更加生动。
2. 拟人的应用:拟人是赋予无生命的对象以人类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以达到增强表现力的目的,使得文学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3. 夸张手法的运用:夸张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各课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分类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各课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分类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dff0b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各课文阅读理解知
识点分类汇总
一、人物形象描写
- 对主要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述,如长相、身材、眼睛等。
-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描写,如乐观、勇敢、善良等。
- 对主要人物的行为举止进行描述,如微笑、哭泣、奔跑等。
二、故事情节介绍
- 描述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 引出主要事件,包括冲突、转折点等。
- 叙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三、背景环境描写
- 描述故事发生的地点,如城市、乡村、学校等。
- 描绘环境的气候和景色,如阳光明媚、花香四溢等。
- 描述环境对人物行为的影响,如热情、舒适等。
四、主题思想概括
- 总结课文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如友情、亲情、勇敢等。
- 概括课文中表达的价值观或教育意义。
五、语言表达特点
- 分析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 总结课文中的名句或警句,用以强调文学的艺术性、思想性。
六、情感态度分析
-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喜悦、悲伤、惊喜等。
- 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如赞美、反思、鼓励等。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各课文阅读理解知识点的分类
汇总。
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逻辑顺序: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第六部分七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八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记叙文阅读规则1.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 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 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 承上启下6.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 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 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 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 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 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 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 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阅读知识点(一)(要结合阅读来理解)1、一篇文章的体裁?此文是一篇记叙文(最重要的是事件背后的中心)、诗歌、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形象、中心。
)、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观点、道理、举例)等。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综合概括。
3、如何找主题句?(阅读题问这篇文章用一句话概括/引领全文的句子是什么/中心句/主旨句等都是找主题句)标题、开头或结尾,主要在尾部2个自然段的抒情和议论。
4、问文章中心/主旨/主题/深意都用什么样的中心公式回答?格式:三步走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或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或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或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注意:记叙了后面要把文章内容用几句话说清楚,不要只说题目。
表现了要写出文章的中心内涵,字面背后的真谛。
5、如何给文段划分层次?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④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文线索是什么?如何找线索?线索:记叙文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或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