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格式 2012

合集下载

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

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

鱼与熊掌的取舍由《特洛伊》谈名著改编电影的情节取舍《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和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古希腊社会的图景,为此我们应当深深感谢盲诗人荷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导演们通过电影,用光与影的手段,为我们重现了《伊里亚特》中那场宏伟的战争。

观看电影《特洛伊》时,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置身于达达尼尔海峡旁那座雄伟的伊利昂城下,满怀激动的看着阿基里斯和赫克托的决斗……然而对比《伊里亚特》和电影《特洛伊》,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它们在内容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看到《伊里亚特》时的感觉: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看完!所以多年过去了,我始终都没去触碰这本书。

直到看完电影《特洛伊》,怀着对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基里斯无限的喜爱和崇拜,我毅然捧起这本书,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

看完之后,我对特洛伊战争和阿基里斯都有了新的认识。

电影与原著的差别巨大,要将这本500多页的书浓缩在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里,编剧必须对原著进行大幅的取舍、删改。

究竟怎样去删改,这是很值得讨论的。

电影中完全删去了原著中关于希腊神话的描写。

《伊里亚特》中那场因神的争执而起,几乎完全由神来左右的战争,在电影里变成了以阿基里斯和赫克托为决定因素的两部族战争。

摒除了奥林波斯山的众神,的确更适应这个无神论社会的需求,但这样也造成了剧情连贯性的缺损。

不去提阿波罗和波塞冬帮助建立伊利昂的事,不去提阿基里斯半人半神的身份,单就金苹果之争和阿基里斯之踵,电影缺少了这这两点剧情,便显得突兀了许多。

试想那小王子帕里斯就算再怎么样浪荡不羁,也绝对没有胆量去拐骗奥拉莫涅斯之妻海伦,而最后为伊利昂城献身的赫克托也绝不会仅仅因为对弟弟的爱而纵容帕里斯这样做,他很清楚这样的结局是什么。

所以少了美神阿弗洛狄忒的帮组,战争的起因是唐突的。

同样的,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捷足的阿基里斯就那样随意的死在懦弱的无能的胆小的帕里斯手中,而且就仅仅因为脚后跟的那一箭,这简直让人觉得虚假。

电影赏析课期末论文规范

电影赏析课期末论文规范

衡水学院
《英文电影赏析》学期论文
中文题目:(黑体,三号)
英文题目:(字体Times New Roman,三号。

注意,英文电影名要斜体,不用书名号,也不用
引号)
学生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年级
授课教师李春燕
学期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文章题目(宋体,三号,加粗)
摘要:(50-100字,宋体,四号)
关键词:(3—5个,宋体,四号)
正文
(3500字左右,宋体,小四,行距1.5,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模板如下:
…………获得资料渠道很多,像打工、参加社会活动、听演讲都是,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一份以上的综合性报纸,尤其是评论性的文章可扩大自己视野与观点看法。

还有专业性的杂志一定要看,除补己之不足外,可就记者或学者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增加自己的认知内涵。

纯休闲式的课外读物,一样充满人生经验、生活智慧以及常识。

参考数目:(格式如下)
1.蔡东东,《当代英美电影欣赏》,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年8月。

英文电影题目
(字体Times New Roman,四号,英文电影名要斜体,不用书名号,
也不用引号)
Abstract (小四)英文摘要
Key words(小四)英文关键词。

论经典文学与电影作文

论经典文学与电影作文

论经典文学与电影作文英文回答:Classic literature and movies are both forms of artthat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society. They offer unique ways of storytelling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aspects of human life. In this essay, I will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ic literature and movies.One similarity between classic literature and movies is their ability to captivate and engage the audience. Both mediums have the power to transport us to different worlds and make us emotionally invested in the characters andtheir stories. For example, when I read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I felt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struggles. Similarly, when I watched the movie adaptation of the book, I was drawn into the story and felt the same emotions.Another similarity is the use of visual and auditory elements to enhance the storytelling. In classic literature, authors use descriptive language to paint vivid pictures in the reader's mind. For instance, in 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the author'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extravagant parties and lavish lifestyles of the characters create a visual feast for the reader. Similarly, in movies, directors use cinematography, music, and sound effects to create a visually stunning and immersive experience. The movie "The Lord of the Rings"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how visual and auditory elements can enhance the storytelling and bring the fictional world to life.However, there are also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ic literature and movies. One major difference is the level of detail and depth that can be achieved. In classic literature, authors have the freedom to explore complex themes and delve into the inner thoughts and emotions ofthe characters. For example, in Leo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he author delve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s of war and love. In mov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a time constraint, and directors haveto condense the story into a limited timeframe. While movies can still convey powerful messages and emotions,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fully capture the depth and complexity of the original literary work.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classic literature, readers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process of imagining the characters, settings, and events based on the author's descriptions. This allows for a more personal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In movies, however, everything is visually presented, and the audience's imagination is limited to what is shown on the scre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y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director's vision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ctors. For example, in the book "To Kill a Mockingbird" by Harper Lee, readers may imagine the characters and settings differently compared to how they are portrayed in the movie adaptation.中文回答:经典文学和电影都是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艺术形式。

英文电影论文六篇

英文电影论文六篇

英文电影论文六篇英文电影论文范文1[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电影作为一个影响力渐渐扩大的而且是全世界观众都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对全世界各国人民而言都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的途径。

一部优秀的电影要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异国他乡取得胜利,电影片名的作用举足轻重。

为了更好地突出电影片名上述的作用,译者往往费尽心思,在两种语言及文化中寻求一个交点,或者是平衡点,使二者可以合理转化并被广阔观众所接受。

一、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电影片名的特征现在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外语电影,其中以英语电影居多,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广受欢迎,这其中一个好的片名翻译功不行没。

不同语言影响下的电影片名的特征也不尽相同,现简要论述。

(一)以英文为主的西方电影片名的特征1.是以英语为主的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表现西方国家的历史相对较短,而且由于西方国家近代以前很少形成较大的统一的国家,没有一个被广阔人民接受为主流的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各成一派。

由于各个方面的讨论历史不长,所以思维方式比较注意表象特征及其规律。

这样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表现在电影片名上就是比较简明扼要,也相对比较随便。

傅雷认为“西人重分析,微小,曲折,挖掘生怕不尽,描写生怕不周”[1]。

西方文化更加倾向于强调细节,看重局部要素的精度和细度,从分析局部进而扩展到全部,重分析、重局部的思维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文化导向反映在片名上就是常常采纳人名这个极具个人主义特色的线索作为电影进展主线。

个人主义在英文电影中得到了极大的反映,例如SUPERMAN(超人)、SPIDERMAN(蜘蛛侠)、BATMAN(蝙蝠侠)和007等各种一个人挽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西方国家经久不衰,整个故事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为了主角而编写,除了男女主角和主要的配角外,许多其他配角基本难以在电影中表现自身性格和特点,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英文片名结构相对随便英文电影的片名相对比较随便,短则一个单词(如Avatar),长则一句话(如The Englishman Who Went up a Hill but Came Down a Mountain),而且许多电影以人名命名,假如观众在看电影之前并不知道这个人的故事,那么就会有许多怀疑,直到看完电影才知道电影所讲内容。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雨果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雨果

一、一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论文 1500字就够了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们的手中。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

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

自私、阴险、不择手段。

而加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

在爱斯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

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

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不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二、求关于雨果和巴黎圣母院的论文~~~分析雨果和巴黎圣母院,我应该从《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

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

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精品

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精品

外国文学(论文格式范例)()-精品2020-12-12【关键字】英语、空间、模式、计划、传统、现代、合理、和谐、统一、发展、提出、研究、特点、突出、关键、意识、思想、力量、精神、氛围、权利、环境、方式、特色、设置、分析、吸引、借鉴、拓宽、满足、教育、好心、决心、创造性张如怡 201300051104 中文2班【论文摘要】:哥特小说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并由此掀起了一股哥特小说的创作热潮,许多作家或多或少地将哥特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艾米莉·勃朗特则把哥特风格淋漓尽致地融入到了《呼啸山庄》中,使这部小说充满了迷幻色彩。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哥特,《呼啸山庄》导论《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艾米莉·勃朗特则被誉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

《呼啸山庄》中充满迷幻色彩的哥特风格的描写更是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不少看点和值得品读研究的的细节。

但是它在出版之初并没引起太大反响,反而被一些学者斥为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一部作品,受到激烈攻击。

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的价值才逐渐被人们发掘,特别是其中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哥特式风格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紧张、刺激的阅读快感。

本文将从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情节、人物类型以及主题意识方面分析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及其影响。

有不少研究人员已经从上述几个个方面分析了哥特风格在《呼啸山庄》的运用:邓颖玲《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艾米莉在借鉴哥特传统的同时,在小说故事的场景构筑、主题、人物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对哥特小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拓宽了哥特小说的广度与深度;蒲若茜的《<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认为小说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小说的范式,触及了人性深处的非理性层面,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英文名著电影欣赏期末论文

英文名著电影欣赏期末论文

人,往往好坏参半——《雾都孤儿》观后感人,往往好坏参半。

小时候的我们看电影时,很纯粹,很简单。

人物一出场,我们就能根据他的外形、眼神、动作等一系列第一印象猜对他扮演的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但是现在,不知道是我们的电影拍得越来越好,还是我们的想法越来越复杂,我很难对电影里的任务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好人或者坏人。

由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导演的《雾都孤儿》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里面是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我们对他们定义也往往很难用简单的好人和坏人来概括。

电影的主角还是那个叫奥利弗的孩子,他长得很漂亮如精玉雕琢一般,再加上忧郁的气质,十分惹人怜爱。

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在这个曲折的过程当中,他遇到了凶残的夏洛特和诺亚克莱博,碰到了好心给他吃住的老太太,还有两个这里要分析的圆形人物:费金和南希。

在电影中并不起眼,但是不能没有的人就是贼首费金。

费金选择的营生方式是充满罪恶的,他手下控制着一些十几岁孩子,教唆指示他们去行窃,自己坐地分赃甚至私藏小金库。

他利用孩子们的无知,教唆他们去犯罪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费金是罪不可赦的,这个恶贯满盈的盗首形象甚至成为英文中教唆犯的同义词。

后来奥利弗被布朗洛先生收留,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窃贼团伙害怕奥利弗会泄露秘密,费金用尽心机指使塞克斯和南希趁奥利弗外出还图书时将他重新捉回贼窟。

随后费金又用威胁、利诱、灌输等手段企图把奥利弗拉上贼船,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他还用幽闭让孤独忧郁去熏陶一个天真纯洁的心灵。

显然费金的行径是邪恶的、无人道的。

即使在盗贼团伙中费金也是十足的恶人,当孩子在街上出事奥利弗被抓时,费金大发雷霆、气势汹汹、甚至拳脚相加;当觉察南茜对奥利弗的恻隐之心后,他派人暗中监视南茜,最后不惜耍弄阴谋、陷害同伙,导致南茜被杀。

作为小说中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可以说是最龌龊、最令人厌恶和仇恨的,作者对他的描写从外貌到内心,从居住环境到营生方式无一不充满了罪恶与肮脏。

外国经典名著与电影欣赏论文题目及要求

外国经典名著与电影欣赏论文题目及要求

课程设想及教学安排(总32学时)
♣ 第一讲:人类童年时代的杰作,古代英雄的赞歌 第一讲:人类童年时代的杰作,古代英雄的赞歌——《荷马史诗 》及电 《荷马史诗》 特洛伊》欣赏( 学时 学时) 影《特洛伊》欣赏(3学时) ♣ 第二讲:文艺复兴背景下欧洲各国经典名著 第二讲:文艺复兴背景下欧洲各国经典名著——但丁《神曲》、莎士比 但丁《 但丁 神曲》 哈姆莱特》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及相关电影赏析( 学时 学时) 亚《哈姆莱特》、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及相关电影赏析(4学时) ♣ 第三讲:启蒙运动背景下的欧洲各国经典名著 第三讲:启蒙运动背景下的欧洲各国经典名著——英国:丹尼尔 迪福 英国: 英国 丹尼尔•迪福 鲁宾逊漂流记》 奥斯丁《 《鲁宾逊漂流记》,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德国:歌德《少年维特 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德国:歌德《 之烦恼》 浮士德》及相关电影欣赏( 学时 学时)) 之烦恼》、《浮士德》及相关电影欣赏(5学时)) ♣ 第四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名著:雨果《巴黎圣母院》,雨果《悲 第四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名著:雨果《巴黎圣母院》 雨果《 惨世界》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及相关电影赏析( 学时 学时) 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及相关电影赏析(6学时) ♣ 第五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 第五讲: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司汤达《红与黑》 高老头》 小仲马《茶花女》及相关电影赏析( 学时 学时) 克《高老头》,小仲马《茶花女》及相关电影赏析(4学时) ♣ 第六讲:英伦三姐妹及其代表作:夏洛蒂 勃朗特《简爱》,艾米丽 勃朗 第六讲:英伦三姐妹及其代表作: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艾米丽•勃朗 勃朗特《 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 爱格尼斯•格雷 及相关电影欣赏( 学 勃朗特《 格雷》 特《呼啸山庄》,安妮 勃朗特《爱格尼斯 格雷》及相关电影欣赏(5学 时) ♣ 第七讲:二十世纪美国经典名著:玛格丽特 米切尔《飘》,马里奥 普佐 第七讲:二十世纪美国经典名著:玛格丽特•米切尔 米切尔《 马里奥•普佐 教父》及相关电影欣赏( 学时 学时) 《教父》及相关电影欣赏(5学时) ♣ 结业论文

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外国文学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外国文学作为我们学院新开设的研究方向备受关注。

在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如何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呢?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有关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一些范例及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范例解析1、《毁灭王朝》浅析中国独立电影《毁灭王朝》是一部描写年轻人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迷茫、孤独及探寻找寻自我的心路历程的作品。

通过对电影中主人公代表性形象的剖析,本文探讨了电影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该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形象各异,但对生活的态度却有些类似。

影片导演通过独具匠心的视角和手法描绘了年轻人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感到的种种压抑和不安,使得观众在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的同时,也领悟到影片所表达的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

本文既分析了影片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也探讨了影片表现主题的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文字与影像交织的阐述,让读者能够对影片有更加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2、《人间失格》中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人间失格》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文学作品,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抨击。

作品中的主人公阿Q使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深感伤悲,他的形象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道风景。

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解析,本文探讨了作者借助阿Q形象所表达的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反思。

论文中通过对坂口安吾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社会的背景,详细探讨了作者的用意与思想,这样的写作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写作技巧1、选好研究对象这是写好外国文学毕业论文的前提。

应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选择,以确保论文的深入性和研究价值。

2、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在选择好研究对象后,应对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其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确保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选好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应当立足研究对象,考虑对文学作品中具体情节、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人生观等方面的研究,营造出独具创意和思想性的论文。

英美文学与电影

英美文学与电影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英美文学与电影》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班级:2010级英语1班学生:谢宇清学号:20100931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年06月《断背山》小说与电影人物性格的差别摘要:由李安导演执导、改编自安妮·普露同名短篇小说的同性电影《断背山》形成一阵席卷全球的“飓风”,不仅在票房上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取得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和三项大奖,并且对学术、时装和乡村音乐等不同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个影响,在社会上掀起了对同性之爱的大讨论。

影片中唯美的西部风光和两个主角之间跨越性别但却深厚的爱情令人印象深刻,但两人厮守终身的愿望因主角杰克的意外死亡而破产不禁令人惋惜。

该影片题材“尖锐”,李安导演以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讲述了这个耐人寻味、令人惋惜的悲剧爱情故事。

本文将主要对比分析两个男主角在小说与电影中所塑造人物性格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对两个主角最后没有在一起的主要原因给了不同的理解:小说倾向于暗示是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极端不容忍造成了两人最后的悲剧;而电影更倾向于是两人性格上的差异最终使得他们以悲剧收场。

关键词:同性恋埃尼斯杰克性格悲剧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一天,安妮·普露走进怀俄明州的一个小酒馆。

她准备以西部风光为故事背景写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要讲述的将是一段奇特的爱情。

酒馆里的一个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他不像其他男人那样盯着漂亮的女人,而是非常紧张地看着一群正在玩游戏的年轻小伙子。

“也许他认识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或者他的儿子在那里,但是他的眼神让我在那一刻猜想——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者?”安妮后来回忆说。

从那时候起,安妮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同性恋倾向的孩子生活在40、50或者60年代的怀俄明州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在当时的怀俄明州,同性恋是遭人唾弃的。

一个同性恋者要和社会抗争,和被社会改造过的自身抗争,这将是一件非常艰难痛苦的事情。

Brokeback Mountain, 《断背山》是2005年由中国导演李安执导的美国同性恋片,改编自安妮·普露的同名短篇小说《断背山》,由好莱坞著名影星杰克·吉伦哈布、希斯·莱杰和安妮·海瑟薇倾情出演。

论经典文学与电影作文

论经典文学与电影作文

论经典文学与电影作文英文回答: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film are two distinct forms of art that have both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world of storytelling and entertainment. While classicalliterature has been around for centuries, film is a more modern medium that has gained popularity in the past century. Both forms of art have their own unique qualities and strengths, and they each have their own ways of portraying stories and characters.Classical literature, such as the works of Shakespeare, Jane Austen, and Charles Dickens, has stood the test of time and continues to be celebrated for its rich language, complex characters, and timeless themes. These works often delve deep into the human experience, exploring complex emotions, societal issues, and moral dilemmas. The beaut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lies in its ability to transport readers to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cultures, allowingthem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human condition.On the other hand, film has the advantage of visual and auditory elements, which can create a more immersive experience for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use of cinematography, sound effects, and music, filmmakers can bring stories to life in a way that engages the senses and emotions of the viewers. Additionally, film has the ability to reach a wider audience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have a more immediate impact due to its accessibility and popularity.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film often intersect, with many films being adaptations of classic literary works. These adaptations allow for new interpretations of timeless stories, and they can introduce these stories to audiences who may not have been exposed to them through traditional literature. Moreover,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a literary work into a film can br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insights to the original story, adding layers of complexity and depth.In conclusion, both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film have their own unique merit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of storytelling. Whil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fers rich language and timeless themes, film has the advantage of visual and auditory elements that can create a more immersive experience for the audience. Ultimately, both forms of art have the power to captivate and inspire audiences in their own distinct ways.中文回答:经典文学和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都对讲故事和娱乐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

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

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电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视听文化载体,电影具有一切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功能。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参考!关于电影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电影歌剧的创作及风格一、引言卡洛梅诺蒂于1911年7月7日在卡代格利亚诺出生,2007年2月1日去世,享年96岁。

梅诺蒂是美国史上第一个创造电影歌剧和电视歌剧的人,他曾与另一位歌剧家布里顿一起被人们称为“现代歌剧界里的双绝”。

他为电影歌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诺蒂在有生之年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电影歌剧作品,也因其新型的电影歌剧创作风格而被人们所熟知。

梅蒂诺在音乐的制作上非常巧妙地将意大利的经典作曲特点与伟大的作曲家G?威尔迪和G?普契尼的创作风情结合在一起,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梅诺蒂的电影歌剧事业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创作的开始、中期的发展到后期的成熟。

二、电影歌剧创作的开始梅诺蒂歌剧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是在1933年到1950年。

1933年梅诺蒂在美国的费城柯蒂音乐学院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毕业2年的梅诺蒂依靠自己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来的知识和自己对歌剧的理解写出了一部不朽的电影歌剧作品――《阿梅利亚赴舞会》,他也因此而被人们熟知。

可能因为这部作品是梅诺蒂前期的创作,尽管他在创作时运用了很多夸张的写作方式,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完美地表现出来。

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意大利的传统歌剧的影响,例如里面融入了许多普契尼式的、表现力极强的韵律,并以管弦乐为辅助,所以很多人把这部作品称为意大利式的电影歌剧。

在1937年,《阿梅利亚赴舞会》这部作品在费利茨?莱纳的指挥下,于美国的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第一次上演,几天后,在美国的首都纽约的新阿姆斯特丹再次由费利茨?莱纳指挥演出。

1954年在米兰斯卡拉剧院由尼诺?圣佐指挥上演。

接下来在许多国家陆续上演。

自此开始,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开始熟知这个伟大的歌剧家梅诺蒂。

英美经典小说与电影欣赏论文

英美经典小说与电影欣赏论文

英美经典小说与电影欣赏论文系别:外语系专业班级:商务英语1031班学号:201021701113姓名:吕芳芳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对英美文化以及他们的经济各个方面都有了近一步的了解,在上课期间老师经常为我们放一些在英美都比较知名比较经典的电影,每一部电影都可以让人得出好多的结论,同时,我们又可以通过这些电影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英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学期内我们看了好多的电影,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紫色”这部电影,它让我看到了很多的社会现实,演员也演得深入人心,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紫色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紫色这个词,因为本人就比较喜欢紫色,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其中的一个原因。

同时呢,在这部电影中茜莉最喜欢的颜色就是紫色。

所以可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我觉得这种颜色温柔平和,很美紫色,英文名是:purple,高贵而神秘的颜色,略带有种忧郁的色彩,让人不忍忘记的颜色,同时,他还代表着权威、声望、深刻和精神等含义,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是极佳的刺激色。

“紫色”这个意象比较模糊,很难明确其具体所指,只是在首尾互为照应地展现绿野紫花的乡村场景,开始是塞莉和南蒂拍手歌唱,结束是塞莉和萨格携手漫步,充满单纯温柔的女性之爱。

淹没在绿野中的紫花卑微稚嫩易受摧残,但最终还是坚强地存活下来,向天空轻轻吐蕊绽放。

又或者可以代表他们酱紫色的皮肤,有一种未开化的原始粗糙,也有一种接近生命本质的朴实温厚。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的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紫色似乎是色环上最消极的色彩。

尽管它不像蓝色那样冷,但红色的渗入使它显得复杂、矛盾。

由于它的透明度比较低,所以就构成了这一色彩上的再生伦理上引起的消极感。

但是由于它的里面含有大量的白色,所以就会显出需多层次的淡紫色,而每一层的淡紫色,都显得很柔美,动人,这也正显示出这部电影里面女主人公的柔美,同时,紫色又代表着永恒的含义,这也正说明了女主人公和自己妹妹那种身后的姐妹情谊,任分离和社会的压迫都不会抛弃对方的永恒的感情。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范文(2)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范文(2)

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范文(2)关于文学的学术论文范文篇二探讨英美文学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联系摘要: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很多文学作品都逐渐被引用到电影剧本中。

通过电影的拍摄来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立体化,这种行为使得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很多英美文学电影都是依照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拍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介绍几部英美电影来探讨英美文学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供大家参考。

一、电影和文学作品存在紧密联系的原因分析电影和小说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电影和小说作品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上。

电影和文学作品存在联系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通点,这些共通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电影和文学作品都是以可以感觉到的形象来表现编剧或作家希望表达的感情。

文学作品主要是以语言和文字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而电影则运用演员、布景和道具来塑造影视形象;2.两种艺术形式都包含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四大因素;3.两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叙事即叙述故事,对故事进行描述,其是作者将不同的情节联合进行描述。

文学作品和电影都包含四大因素,即人物、语言、情节和结构。

文学作品和电影都需要叙述,但是相比之下,电影艺术对故事和情节的要求更多;4.两者都具有假设性。

假设性属于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其主要是指以假乱真的表现方式。

艺术形象并不是直接复制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来源于生活又需要超越生活,这便是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假设性。

5.两者都属于时间艺术。

时间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因素,是这两种艺术形式不可或缺的条件。

以上五种便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通点,这些共通点决定它们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

英美文学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因此英美很多电影公司根据文学作品和电影之间的联系来拍摄优秀的电影作品。

二、文学作品为电影拍摄提供了经典素材随着电影业的飞速发展,很多电影都开始引入十分经典的文学作品。

随着这类电影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文学电影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

(英语毕业论文)小说《飘》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差异范文

(英语毕业论文)小说《飘》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差异范文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2 从女性主义解读《胎记》3 双关语的修辞功能及日常应用4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5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6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7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8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9 《最蓝的眼睛》中的自我迷失和身份寻求10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11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12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13 《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复活以及宽恕14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15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6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17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1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19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20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21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22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23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24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25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26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27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28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29 从大卫.芬奇《七宗罪》看宗教极端主义30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31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32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33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34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35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36 Enhance Listening Aptitude through Music3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3839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40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41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Qing Biao42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43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44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45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46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47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48 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特征49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 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50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51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52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53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54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55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56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57 论企业简介中文到英文的翻译58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59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60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61 关于英汉动物习语区别的研究6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63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64 双重人格——《化身博士》的启示65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66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67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68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69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7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71 论约翰.多恩诗歌中的张力72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73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74 《藻海无边》中边缘女性的生存与救赎75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76 论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77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78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9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80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81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82 Thackera 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83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84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85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86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87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88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89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90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91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92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93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94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95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月亮和六便士》96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97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98 Quest for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99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00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101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02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03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104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10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苍蝇》反映的人性创伤分析106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07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108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109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110 英语混成新词建构新解:多元理论视域111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112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13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114 词义的选择和商务英语的汉译115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16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17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118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19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120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121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122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123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24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125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126 希望失落的机械天堂——析《加算器》中的人性失落主题127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128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129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130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31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132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133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Written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134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135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136 大学生上网调查137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138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13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40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141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142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143 《简爱》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述评144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145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146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147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148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149 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150 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151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152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5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的形象分析154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155156 语境策略在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157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158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159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60 商务英语评论中的态度意义分析161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162 《洛丽塔》主题与艺术技巧之探析16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64 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65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166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167 英语新词的形成特征168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169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170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171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72 Cultural Mediation in Interpreting—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73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17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175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176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177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178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179 On Feminism in Persuasion180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181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182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词汇差异183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184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185 An Analysis of Dick Diver’s Tragedy in Tender Is the Night Based on Adler’s Individual Psychology186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187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188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189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190 英语前缀和后缀在初中单词教学中的应用191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19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93 中西见面礼节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194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195 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案研究196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197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198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99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200 排比的修辞功能在政治演讲辞中的应用。

电影文学赏析论文2000字_电影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电影文学赏析论文2000字_电影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电影文学赏析论文2000字_电影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电影文学赏析论文2000字(一):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电影文学赏析的作用论文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电影文学赏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但是,就现如今电影文学赏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

为此,对电影文学赏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几条解决策略,希望能给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同行带来一些启迪。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电影文学赏析一、电影文学赏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没能正确认识电影文学赏析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电影文学赏析对英语教学的作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将电影文学赏析引入自身的教学之中,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了解外国文化非常有益。

可是,现如今不少学生都对这种教学方式存有偏见。

在这些学生看来,所谓电影赏析课就等同于看电影课,所以他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情节发展和语言画面,而没有就电影中的对话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样的电影赏析是很肤浅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本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同理,学生在进行文学赏析的时候,其关注点往往也只是汉语翻译以及故事的情节发展,很少有学生会去认真关注书中的遣词造句和语法运用。

这样一来,电影文学赏析便无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2.部分教师不重视电影文学赏析电影文学赏析中的电影赏析是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来实现的,这一点比较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口味。

因为相比较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电影赏析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此同时,还具备极强的趣味性,加之大多数中学生都喜欢看电影,该教学形式无疑会对中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教师将英文电影引入自身的教学中,能使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学生可以依据电影人物的对话提升口语能力和听力;再如,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英语字母提升阅读能力。

总之,电影文学赏析对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_西方文学作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文学作品论文1700字(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论文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以及英汉翻译(一)《圣经》故事方面英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特别是基督教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广泛。

通常西方人会把《圣经》作为他们的生活道德准则,《圣经》的内容深深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中。

在西方人的文学艺术以及日常语言中也会广泛应用到《圣经》故事。

比如,“godforbid”“oh,heavens”“forgodsssake”等已经成为西方人的口头常用语。

实际上,《圣经》不单单是基督教的一部正式经典,而且也是一部内容、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家常常为了丰富写作题材,进而巧妙地引用《圣经》中的词句、人物或者典故。

比如,“absalomsshair”,本意是指押沙龙的头发,潜台词是“美丽反而是一种致命伤”;“manna”在《圣经》中赐给以色列以及摩西人的食物,潜台词是代表意外收获。

圣经的典故以及故事也被常常应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其中英国诗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的《力士参孙》《复乐园》及《失乐园》中都采用了《圣经》里的典故。

(二)词汇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文化和词汇密切相关,每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中都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风俗民情、政治制度、经济、历史、地理及文化艺术等,但是如果文化背景不同的话,相同的词汇代表的涵义也会有所差异。

就日常生活称呼语而言就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比如,我们中国一直以来都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汉语中主要用“老”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尊敬,常常也会使用“老王”“李老”或者“老先生”。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年长通常代表着智慧、经验、身份,但是西方文化中,将“o ld”这个词汇表示过时、落后于潮流等意思。

并且在西方,年龄是个人的重要隐私信息,尤其是西方的女性非常忌讳他人询问其年龄。

因此,西方人一般不会叫对方“oldpeople”“grandma”等,通常会直呼其名。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人性回归探讨论文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人性回归探讨论文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人性回归探讨论文在好莱坞电影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国梦 ,美国人将自己敢于冒险、追求刺激的思想注入电影当中,并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传递给世界各地。

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精神内涵,才让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被大家所接受。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人性回归探讨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人性回归探讨全文如下:[摘要] 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魅力在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认知和思考,而每部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都凝聚着大量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都是新文学作品的诞生,即文学改编电影是一种再创造。

好莱坞改编的电影《安娜&middot;卡列尼娜》无疑是最好的诠释,电影侧重于人物刻画,通过对人物的探索来完成对环境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解析,在商业化充斥着全球电影界的时候,好莱坞文学改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无疑是对人性回归的最好阐释。

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每十部电影中至少有一半是改编自小说的。

电影改编对于原作来说是具有诱惑力的挑战,它把千丝万缕的情感用戏剧的方式表达出来,一通百通。

不得不承认一些人读不真切那些著作暗含的深意,好莱坞的导演们用自己的构想完成了对著作的升华,而如何理解就是观众们的个人感觉了。

电影和文学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在讲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某种人生故事。

但是不同的电影有不同的表达,下面我们来分析好莱坞文学改编电影的人性回归。

一、表演所体现的人性回归表演是一种艺术,是通过各种方式公开地再次呈现作品的风貌。

国内的文学改编,就像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是真正人性回归的作品,无论从思想或内涵,都是对原著的一种升华。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来广受人们争议。

如今好莱坞将其改编后拍成电影,更使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可以谈的故事。

除了前苏联本土拍过的电影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了。

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论文】

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论文】

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摘要]微媒体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当代审美文化观念的变化,传统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当代审美文化出现了大众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便是这一文化语境之下文化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的具体体现之一。

从外国文学名著到微电影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转换,其叙事模式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具有叙述话语的多维性、情节的碎片化与本土化、主题意蕴的解构性、审美的大众性等特点。

[关键词]微媒体;审美文化;外国文学;微电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微媒体平台的出现,当代审美文化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引发了当代审美文化观念的转型。

文化出现了大众化、快餐化、影像化等特点。

此种审美文化倾向对传统精英文化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就文学阅读与接受这一领域而言,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由文学纯文本的阅读向影视化鉴赏的转型。

同时由于现代人工作与学习的紧张性与快节奏,对于文学经典的影视化鉴赏甚至出现了快餐性,即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成了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之下文学鉴赏与接受的大众化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对于异域文化的鸿篇巨制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著而言,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下,更是成了微电影改编的对象之一。

“据统计,目前我国微电影年产量已达到两万多部,其中大学生作品占网络上传总量的三分之二,成为微电影创作的主流群体。

”[1]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主要是学院微电影改编,尤其是随着微媒体技术的发展与盛行,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大量涌现。

虽然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存在着对原著的某些偏离与解构,但在当代审美文化观念之下,它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当代审美文化趣味的转型。

“微电影的叙事应当有自身的特性,不能与院线电影一样讲求叙事的完整性、人物的鲜明性、主题的深刻性等。

”[2]总体而言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叙述话语的多维性(一)多维叙述话语运用的原因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微电影与原著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其呈现的模式相应地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论文格式2012-6-20 20:32
(请按以下顺序、格式组织文章内容)
扉页
(5号黑体) 分类号__________
(5号黑体) 单位代码___________
(5号黑体) 学号________ _
(5号黑体) 密级___________
(1号黑体居中) 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期中论文
(2号黑体居中加边框) (论文题目)
(小3号黑体) 院(系)名称
(小3号黑体) 专业名称
(小3号黑体) 年级
(小3号黑体) 学生姓名
(小3号黑体) 指导教师
(小3号黑体居中) 年月日
(Times New Roman体加粗) 数字和字母
1、单位代码
不填
2、学号
学号以在教务处管理系统录入的学号为准。

3、分类号
分类号需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后准确填写。

4、密级
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论文必须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型论文则可不注明密级)。

(具体见样张1)
论文页面设置
1、页眉

2、页边距
论文的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行间距为 1.5倍行距。

3、页码的书写要求
论文页码从绪论部分开始,至附录,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

扉页不编入论文页
一、题目
题目(黑体,加粗,3号,居中)
作者名(宋体,小4号,居中)
(班级专业及学号,宋体,小4号,居中)
[摘要](摘要两字:与班级专业学号间空一行,黑体,加粗,4号)(内容:宋体,小4号)
[关键词](关键词三字:黑体,加粗,4号)(内容:宋体,小4号,3-5个,以“;”相隔)二、正文
(空一行,开始正文部分,一栏排版,正文结束,空一行写注释,注释结束后,空一行写参考文献)
(正文:宋体,小4号,分段空两格起,单倍行距)
一级标题:一、(黑体,加粗,4号,顶格)
二级标题:(一)(黑体,加粗,4号,顶格)
三级标题:1、(黑体,加粗,4号,顶格)
(文中需用小标题的地方,请按照以下形式编排,:1、2、3、……;(1)(2)(3)……;①
②③……
三、注释与参考文献
注释:(“注释”二字,黑体,加粗,小4,顶格)
(注释统一采用尾注,正文中以上标“[1]”形式表示,正文结束后以相应序号对应标注,注释格式请参照参考文献格式。


(注意★注释不同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列于文末。

而注释则是作者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不要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字,黑体,加粗,小4,顶格)
(内容:宋体,5号,标点符号均为英文格式下的标点符号,英文作者名全部用大写字母形式)
(M—专著,C—论文集,J—期刊文章,N—报纸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各种电子文献类型标识: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1]作者.书名[M].版次(初版不写).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6-79.
[2]作者.题目[A].论文集完整名称[C].出版地(城市名):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詹成付.中国村民自治的现状和未来的基本走向[A].张明亮.村民自治论丛[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01-123.
[3]作者.题目[J].刊名(全称).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1](美)阿林扬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3-55.
[4]作者.题目[A].报纸(全称) [N].出版年月日,版次.
例:[1]杨玉圣.把书评当作学问来做[N].中华读书报,1996-10-09(2).
[5]著者.题名[D].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1]陆凯阳.当代中国县级政府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兼以湖北英山县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25.
[6]著者.题名[R].科技报告,报告号.出版地(或单位所在地):出版者(或单位).出版年.
例:[1]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1997.
[7]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1]MT/T748-2007.工业型煤冷压强度测定方法[S].
[8]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1]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剂植被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P],1989-07-26.
[9]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CD]. pub/ 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10]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1]何晓明.降落民间——21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管窥.“第十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论文[Z].武汉:湖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2000.8.
样张1
学校代码学号
分类号密级外国文学名著与电影期中论文
学院、系
专业名称
年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