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ea373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9.png)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孔子和他的儿子孔子有一个儿子,出生时正逢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
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并不溺爱他,从小就教导他、督促他要勤奋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
”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
”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
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
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
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演琴自娱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1c637a57fd5360cbb1adb39.png)
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一起来看看孔子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故事一】:孔子唱歌。
古代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人们娱乐的来源。
孔子喜欢"乐",他不但喜欢演奏乐曲,而且还喜欢唱歌;他不但喜欢自己唱,他还喜欢听别人唱,当然别人也要唱的好听才行。
很多时候,孔子遇到一个唱歌唱的很好听的人,他必然会要求那个人唱完之后再唱一遍,而且自己也跟着唱。
所谓"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不若与众。
"孔子就是这么一个愿意与大家一同作乐的人,多么可爱的小老头啊!《论语》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故事二】:朽木不可雕。
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成才比例2.4%,不达者太多了,宰予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天,宰予这个家伙大白天的躺在屋里睡觉。
孔子看见了,很气氛,就骂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砌,简直没救了嘛"。
骂人朽木,骂人粪土之墙,骂的有水平,骂的精彩,骂的可爱。
《论语》原文: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故事三】:无所取材。
孔子有句名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句名言被后世很多人引用来证明孔子的壮志难酬,其实这是断章取义,孔子的意思并不是如此,他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而逐浪于海的,他只是拿此来教育他的大弟子子路。
孔子说:"如果我的道理行不通了,那我就搞一个筏子,乘着它到海上去。
如果有人跟随的话,我想子路会跟我去吧。
"大弟子子路听见了,很是高兴,以为老师很器重自己。
然而孔子接着又说:"子路啊!你这个人,勇气可嘉,但是除此之外,无所取材啊!"意思是说,我要你跟着我,是因为你比较勇敢,那么我到了海上,你就可以保护我了。
[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8292fd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9.png)
[孔子和弟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子的励志小故事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孔子的励志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孔子的励志小故事篇一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孔子的励志小故事篇二《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
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
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
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
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80773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6.png)
孔子的小故事【经典9篇】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
孔子的10个经典小故事
![孔子的10个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ab8dc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4.png)
孔子的10个经典小故事(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孔子的10个经典小故事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9de2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4.png)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7篇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1)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
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
”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有间,又顾谓子路。
子路又对如初。
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精选篇2)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__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
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
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901d5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d.png)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7篇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篇1】颜子要到西部游学,临行前来询问孔子说:“怎么样才能安身立命呢?”孔子告诉颜子说:“只有四个字:恭敬忠信。
”颜子说:“敢请夫子详细说一下。
”孔子说:“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诚地拿出来去对待别人,这样也就能避免被众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别人,这样也就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忠就是从本心出发而且有分寸地去说话做事,这样也就能使人们愿意合作;信就是真诚而且讲信用,这样也就能使人觉得可以靠得住。
能够得到众人的喜爱,人们愿意跟你合作,人们觉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祸患了。
”颜子说:“弟子铭记在心,今后就以此为座右铭来安身立命。
”孔子说:“做到这四个字,去治理一个国家都可以,何况个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呢?”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篇2】孔子请教桑雽“我屡遭非难,亲朋故交越发疏远,弟子更加离散,这是为什么?”。
桑雽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假国人林回逃难时,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只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
有的人问他:‘是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显然比宝璧小;是因为重量的原因吗?婴儿的负担又比宝璧重。
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而背着婴儿跑,这是为什么呢?’林__答说:‘那是因为利益的性质不同。
’宝璧是身外之物,迫于战乱灾害时,只能抛弃;因为婴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必须倍加保护。
林回的观点:互相保护是亲情的天性,不会因为任何灾难祸害而互相抛弃。
亲情贵于金钱。
”然后又说:“君子的交谊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
然而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大凡无血缘关系而为利益结合的,遇到灾难时就会瓦解离散。
”孔子听后突然醒悟,说到:“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又悠闲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弟子没有一个侍学于前。
但这个求道举动也只是做了个样子而已。
这其实也是孔子的老毛病,从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也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显得很虔诚,对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里却还是不以为然。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4b600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2.png)
【导语】孔⼦的仁说,体现了⼈道精神,孔⼦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以下是为⼤家整理分享了三篇有关孔⼦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荀⼦·宥坐》,原⽂为:“孔⼦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问于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顾为弟⼦⽈:‘注⽔焉!'弟⼦挹⽔⽽注之,中⽽正,满⽽覆,虚⽽欹。
孔⼦喟然⽽叹⽈:‘吁!恶有满⽽不覆者哉!'”《注》:“宥与右同。
⾔⼈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孔⼦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个欹器,设计得⼗分巧妙,就问守庙的⼈说:“这是什么器⽫?” 守庙的⼈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的器⽫。
” 孔⼦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了就翻倒。
”孔⼦接着回头对他的学⽣⼦路说:“灌⽔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舀⽔往⾥⾯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有不空不满时器⽫就端正。
孔⼦很有感慨地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 古⼈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在座右来使⾃⼰警觉的铭⽂(格⾔等)。
“欹器”并不叫⼈⽆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不要⾃满,因为,灌满⽔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在紫禁城⾥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孟懿⼦问孝,孔⼦为何答“⽆违”?】 ⽆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在鲁国权势很⼤,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在祭祀时经常有越礼的⾏为。
⾝为⼤夫,有庭院多处,孔⼦54岁时,是鲁国⼤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没有实⾏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很⽣⽓。
据《左传昭公⼆⼗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臧⽒囚季平⼦,叔孙⽒家⾂救季⽒。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9ed3e3d80eb6294dc886ce8.png)
与孔子有关的故事(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a19b2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2.png)
和孔子有关的故事1.孔子与项橐论道:孔子东游时遇到一位名叫项橐的七岁孩童挡道,项橐以其聪明才智向孔子提出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孔子对其智慧深感惊奇,并尊称其为“小老师”。
2.孔鲤过庭闻训:孔子的儿子孔鲤有一次在庭院中走过,孔子当时正在弹琴,见状便对孔鲤进行教育,告诫他要学习《诗》、《礼》,这一典故后来被称为“过庭之训”,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严格教育。
3.颜回好学: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生活简朴却专心致志于学问,孔子曾多次赞扬他的勤学不倦和德行高尚,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杏坛设教:孔子在鲁国讲学的地方相传是在一棵大杏树下,后世将此地称为“杏坛”,象征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非常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翻阅次数太多,以致于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孔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6.诲人不倦:孔子对待弟子的教学态度始终如一,无论弟子资质如何,都能耐心教导。
冉求曾表达自己能力有限,但孔子鼓励他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7.子见南子:南子是卫国的夫人,名声不佳。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并应南子之邀相见。
此事引起弟子们的非议,孔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发誓说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天厌之!天厌之!"。
8.割不正不食:孔子主张饮食礼仪,有一次他的弟子发现祭祀用的肉切割得不够方正,于是孔子拒绝食用,以示对礼制的尊重和坚守。
9.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在参观周公庙时,看到一种叫做“欹器”的器具,当它空的时候会倾斜,水装到一半就直立起来,满了就会倾覆。
孔子借此教育弟子,人要谦虚自省,不能骄傲自满。
10.孔子论志向: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各自的志向,其中颜渊表示愿意安贫乐道,而子路则表示愿能治理一个中等国家使其百姓勇武善战。
孔子赞扬了他们不同的志向,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24a5919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7.png)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介绍几则关于孔子的故事。
1. 孔子的敬老爱幼之心孔子十分尊重和爱护老人,有一次他路过一座墓地,看见一个老人在墓前凄然痛哭。
孔子上前进行安慰,并询问原因。
老人告诉他,这是他先前在附近赶路时,脚受伤被一位陌生人搀扶走了一段路,这个人甚至还扶他进了镇上的旅店。
然而,当他在宾馆与这名好心人告别时,他忘记了问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戴着草帽。
现在他发现这名好心人已经去世了,这一切令他十分悲伤。
孔子感触颇深,他说:“你不必再哭了,因为我这个人愿意为这种情况承担责任。
今天我借宗庙燃香,并向祖先祈祷,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个指示,让你找到那名好心人。
”后来,孔子真的找到了那名善人,他名叫鲁哀公,孔子感激之余,还请求鲁哀公去看望那名老人,以慰他的心。
2. 孔子的学生有病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实用,他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年,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位生了重病,在病床上躺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好转,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担心,马上前往探病。
他发现学生瘦弱憔悴,孔子劝他多吃些水果,特别是柿子。
这位学生听后非常感动,但他告诉孔子,他从小就不喜欢柿子。
孔子道:“你尝一尝,如果不好吃,我就不再要求你吃它。
”学生摘下一颗柿子放入口中,发现口感香甜,如蜜般可口。
从此以后,那位学生逐渐康复了。
孔子在春秋时期,逝世后被追封为“国子”,其墓也被称为“国子之墓”。
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秦始皇要将国子变为自己的陵墓。
作为古代文化的守护者,许多人都强烈反对,但秦始皇并不理会。
此时,孔子的后代也站了出来,希望保护祖墓。
然而,孔子的后代却发现,秦始皇不仅意图破坏和迁移孔子墓,连他寓居的庙宇也要毁掉,这让他们十分痛心。
但他们知道,要击败一个秦国这样的大国,非常困难。
因此,他们决定使用谦虚、忍让和智慧,希望以此打消秦始皇的作为。
他们将一只鸽子作为信使,写了一封信,让鸽子将信送到秦国帝王的手中。
孔子有趣小故事
![孔子有趣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0a7f1c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6.png)
孔子有趣小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孔子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智慧和学识,孔子也以他的幽默和风趣的人格魅力而闻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您分享一些关于孔子的有趣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和小和尚有一天,孔子遇见了一个年轻的小和尚。
小和尚很好奇地问孔子:“大师,您说一个人的美德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孔子微笑着回答:“小朋友,美德就像一颗树的根,它可以让树生长得更加茂盛。
”小和尚不解地问:“那大师,请问什么是美德的根呢?”孔子认真地说:“宽容是美德的根,它可以让我们心胸开阔,容纳更多的爱和善意。
”小和尚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问道:“那宽容是如何实现的呢?”孔子笑着说:“宽容就像一块海绵,它不会强迫你吸收所有的水,但它可以帮助你释放过多的压力和愤怒。
”小和尚恍然大悟,感慨地说:“原来宽容是如此重要!我会努力去理解和宽容他人。
”故事二:孔子的幽默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用幽默的方式传授知识。
一次,他正在向学生们讲解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问道:“如果有人偷了你的书,你们会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表示会去把书要回来或者报警。
孔子微笑着说:“那如果有人偷了你们的笑声,你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一时陷入沉默,然后纷纷笑了起来。
孔子解释道:“正是因为笑声是那么珍贵和宝贵,我们应该学会分享和传递快乐,就像我们应该学会分享和传递知识一样。
”故事三:孔子的谦逊孔子非常谦逊,他经常分享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人。
有一次,孔子去拜访另一位思想家。
这位思想家自诩为“千古一人”,并对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感到非常自满。
当孔子和他进行对话时,孔子虚心地请教这位思想家一些问题。
这位思想家不屑一顾地回答孔子的问题,并嘲笑他的无知。
然而,孔子并没有被打击住,而是保持了冷静。
他聆听了这位思想家的观点,并谦虚地表示自己理解的不足。
孔子没有恼怒,而是感谢这位思想家的指导。
正是因为孔子如此的谦逊和虚心,他吸引了无数的学生和信徒,人们都愿意向他学习。
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2c310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3.png)
孔子的故事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导语:孔子,大家都知道吧!那么,关于孔子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个关于孔子的故事(精选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是圣人,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
他是平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
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纥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重的万世之师。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
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
要知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
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
体现孔子思想的小故事
![体现孔子思想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e707b3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5.png)
体现孔子思想的小故事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那么你想知道一些关于孔子的思想故事吗?如果你感兴趣,就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思想故事1、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
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子像条丧家狗。
”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
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
”敢于正视自己的落魄,敢于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
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己,才能认识自己并剖析自己。
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2、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
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
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
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
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
当身边下属都非常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3、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
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
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
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
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4、仲弓向孔子问仁。
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
”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8aa5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4.png)
关于孔子的故事(通用21篇)孔子的故事篇1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
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
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
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无精打采,面有菜色。
而此刻,孔子却依然在室内,弦歌不止。
这时,弟子颜回在屋外择野菜,见子路与子贡两人在一起嘀咕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
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
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
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
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
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
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
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子路、子贡进屋。
子路抱怨地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行到这种步田地,可以说是末路穷途了吧!”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
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
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
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
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
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说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
子路闻后,也随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
子贡见此,愧然自叹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的时候是快乐的,失意的时候是幸福的。
他们所享受的与得失无关。
内外环境道德安慰有得有失,但作为寒暑风暴的替代,不足以扰乱自我心灵。
孔子的故事篇2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0bb86b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28.png)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
下面是关于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2评赎奴隶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3落水救人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7d3189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c.png)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人。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更能够启发人们的人生智慧。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几则关于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三人行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在路上行走。
路遇一个人,他向孔子请教:“子曰:‘无欲速,无见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你知道三人行的时候,必有我师在。
”那人听后不解,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你现在在这里向我请教,而我正跟着我的弟子们行走,所以我是你的师傅。
”那人听后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用心。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学问可求,就有老师可寻。
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从中不断地学习和取经。
故事二:达哲思孔子曾经对一个弟子说:“我有三个欲望,但都已经做到了。
”弟子不明白,就问:“三个欲望是什么?”孔子答道:“我有三个欲望,一是到达世界的尽头,二是垂钓而不用鱼竿,三是在高山上听到鸟语。
现在,我已经做到第一和第三个了。
”弟子不解地问:“您垂钓并没有用鱼竿?”孔子说:“我知道鱼是会上钩的,我无需用力,并且不必去操劳。
我已经领会了‘鱼即自来’的道理。
”故事三:谦逊如水孔子曾经说:“我欲无言,而沉默如寒潭之沉淀。
我欲有言,而如泉涌之不舍。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言语的态度。
言语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言辞之中也隐藏着众多的玄机和陷阱。
孔子认为,真理并非总是通过言语来表达,有时候,沉默胜于言语,不言之言胜于有言。
言语的谦逊和含蓄是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他倡导一个人应该“如水”般谦逊,顺从自然的规律。
这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精选
![关于孔子的经典故事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f70a12b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2.png)
【导语】孔⼦,⼦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今⼭东曲⾩)⼈,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夏⾢),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下⾯是分享的关于孔⼦的经典故事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孔⼦的经典故事篇⼀:【孔⼦拜师】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
年仅7岁就当了孔⼦的⽼师。
《孔⼦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孩正在玩,其中⼀个⼩孩⽤沙⼟堆成了⼀座城。
这个⼩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不了了。
可是这个⼩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样。
孔⼦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的⼝⽓说:“从古⾄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听了⾮常诧异,⼩孩如此能⾔善辩,⽽且象成年⼈⼀样镇定⾃若。
孔⼦对这个孩⼦产⽣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上没有⽯头?什么⽔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没法⽣⽜犊?什么马不能⽣马驹?什么⼑上没有环?什么⽕没有烟?什么样的男⼈没有妻⼦?什么样的⼥⼈没有丈夫?什么时候⽩天短?什么时候⽩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没有孩⼦?……”孔⼦⼀⼝⽓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井⽔,空门,泥⽜,⽊马,砍⼑,萤⽕,仙⼈,仙⼥,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孩......”这些问题涉及天⽂地理,⾃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内容⼴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不漏。
孔⼦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对的是⼈们所尊敬的孔⼦,就反问了⼏个问题,结果孔⼦⼀个也答不上来。
连叹到:“后⽣可畏也”。
孔⼦⼜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盘吧。
”谁知项橐⼀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孩⼦好赌博,该挨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孔子的小故事【三篇】
【一、欹器满覆】
这个典故出自《荀子·宥坐》,原文为:“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
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
子顾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孔子喟不过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注》:“宥与
右同。
言人君可置于坐右以为戒也。
”
译文: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参观,看见有一个欹器,设计得十分巧妙,就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是置于座右以警戒自己的器皿。
”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警器,空了就倾斜,不空不满就端正,满
了就翻倒。
”孔子接着回头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灌水进去试试看吧!”
于是,学生舀水往里面灌。
果然,空了就倾斜,满了就翻倒,唯
有不空不满时器皿就端正。
孔子很有感慨地说:“唉!哪里有满了而
不翻倒的呢!”
古人将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为替戒之物。
所谓“座右铭”,就是放
在座右来使自己警觉的铭文(格言等)。
“欹器”并不叫人无所作为,因为空了就会倾斜;但更提醒人不要自满,因为,灌满水之后就翻倒,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
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
盈持满”的道理。
【二、孟懿子问孝,孔子为何答“无违”?】
无违,即不违背“礼”。
怎么样才叫不违背礼呢?
孟懿子在鲁国权势很大,根本不把鲁国王没有放在眼里,在祭祀
时经常有越礼的行为。
身为大夫,有庭院多处,孔子54岁时,是鲁国
大司寇,就要把他家多建的庭院给拆掉,但因其权势大,没有实行得了。
他家祭祀常常演奏帝王、诸侯才能演奏的歌曲,曾使孔子很生气。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鲁昭公联合郈氏、臧氏囚季平子,叔
孙氏家臣救季氏。
孟懿子见势不好,倒戈一击,三家合伙把昭公赶到
齐国,从此昭公客居齐国、晋国长达七年之久,最后客死异乡。
这么
长时间,鲁国国内一直处在没有国君的状态下。
其间,孟懿子还率兵
攻打过昭公。
在齐国的干预下,鲁昭公几次有机会回到国内,都被季
氏用卑劣的手段所阻止。
昭公的灵柩运回鲁国后,季氏甚至不让葬在
鲁国国君的寝陵里面。
直到若干年之后,孔子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昭
公的寝陵才得以迁葬。
整个事件,孟懿子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由
此看来,孟懿子可谓不忠矣,他又有什么资格问“孝”?!
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对于以三家为代表的卿大
夫的违礼现象非常不满。
另外,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曾感叹:“礼,人之干也。
无礼,无以立。
”希望两个儿子向礼学大家孔子学习。
孟懿子作为权臣,他问孝时,已经溢出了“孝”之家庭范畴,而
成了“忠”之国家范畴,因为,有国才有家。
孔子在这里的回答亦忠
亦孝,忠孝兼顾。
只有守礼,才不至于犯上作乱,流离失所,才能保
全家庭,故忠孝之事在守礼时得到了统一。
【三、俎豆礼容】
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
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病逝了,母亲颜征在带着哥哥伯尼和
孔子克勤克俭,在其父亲的接济下,温饱才得以保障。
孔子六岁时的某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
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打开大门,站在台级上朝远处张望。
只见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颜征在没想到,这次观看郊祭对孔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摸样逐节戏演。
颜征在觉得好笑,说:“傻子,你小孩子怎能学做得了。
”
“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争辩道。
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
“我不做管庙的官。
”孔子仰起脸说:“我要象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
母亲问道:“你不准备做管庙的官,为什么这么认真地陈俎豆、设礼容呢?
孔子回答:“母亲整天只管哥哥学习,不问我的事,我只能做陈俎豆的游戏了。
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即使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
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当然想了,母亲肯教我吗?”孔子显得很兴奋。
“好,明天就教你认字,开始学习读书就是学生了,不能象从前那样贪玩了,记住了吗?”孔子高兴地一个劲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