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与实现
4、算法实现
在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将算法实现为一套独立的程序,以便于在实际应用 中使用。具体来说,我们采用Python编程语言和OpenCV、TensorFlow等库实现 了一套可以实时检测驾驶员是否疲劳的程序。该程序可以自动识别驾驶员的脸部 和眼睛状态,并对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与展望
1、优化模型结构: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深度学习模型结构,以提高 模型的的特征提取能力和分类准确性。
五、结论与展望
2、增强模型泛化能力:我们将研究如何提高模型对于不同驾驶员和不同场景 的泛化能力,以使其更加适应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
五、结论与展望
3、结合多模态数据:我们将尝试将多模态数据(如音频、生理数据等)引入 到疲劳驾驶检测中,以提高检测方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实验讨论
1、高准确率: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提取驾驶员面部 图像中的特征,从而提高检测准确率。
实验讨论
2、高实时性:深度学习方法的并行计算能力较强,可以实现更快的检测速度, 满足实时检测的需求。
实验讨论
然而,该方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面部遮挡和复杂背景的适应性有待 进一步提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使用更加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如混合 注意力网络(MAnet)、 transformers等,以进一步提高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 率和实时性。
研究方法
4、模型训练:使用大量数据训练模型,调整模型参数,提高模型准确率和实 时性。
研究方法
5、模型检测: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实时监测,通过不断采集图像和生理信 号数据进行检测,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演示采用Khoramshahi等人的方法进行实验,使用CNN对驾驶员的面部图 像进行分析。实验数据包括清醒状态和疲劳状态下的面部图像,通过对这些数据 进行训练和测试,得出如下实验结果:
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
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疲劳驾驶是指由于长时间连续驾驶或睡眠不足导致驾驶者出现疲劳、反应迟钝甚至昏睡等状况,从而影响驾驶安全的现象。
疲劳驾驶在很多交通事故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识别驾驶者的疲劳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关于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前,研究疲劳驾驶辨识方法主要包括生理信号检测、行为检测和驾驶行为分析等方面。
其中,生理信号检测是通过监测驾驶者的生理信号来识别其疲劳状态。
常见的生理信号包括心率、脑电波、眼动等。
通过监测这些生理信号的变化,可以分析驾驶者的注意力、反应能力以及疲劳程度等。
目前,基于心率变异性分析和脑电波分析的方法较为成熟,已经在实际驾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行为检测是通过监测驾驶者的行为特征来判断其是否疲劳驾驶。
常见的行为特征包括头部姿态、眼睛闭合度、眼瞳大小等。
通过分析这些行为特征的变化,可以判断驾驶者是否疲劳或者是否专注于驾驶。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的发展,基于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的行为检测方法逐渐被引入。
通过使用摄像头对驾驶者进行监测,并结合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实时检测驾驶者的行为特征,从而判断其是否疲劳驾驶。
驾驶行为分析是通过分析驾驶行为中的一些特征来判断驾驶者的疲劳状态。
常见的驾驶行为特征包括车道偏移、加速度变化、转向角度等。
通过分析这些驾驶行为特征的变化,可以对驾驶者是否疲劳进行判断。
目前,基于车载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技术的驾驶行为分析方法较为常用。
通过安装车载传感器,可以采集驾驶过程中的车辆状态信息,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判断驾驶者的疲劳程度。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主要包括生理信号检测、行为检测和驾驶行为分析等方面,其中生理信号检测和行为检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然而,由于疲劳驾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的辨识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疲劳驾驶的发生机制,以及提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辨识方法,为疲劳驾驶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车辆疲劳驾驶研究方法综述
10.16638/ki.1671-7988.2018.07.059车辆疲劳驾驶研究方法综述牛晶(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摘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每年因为车辆疲劳驾驶所导致的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数量呈明显递增趋势,关注疲劳驾驶问题刻不容缓。
文章从分析产生疲劳驾驶的机理入手,详细研究了国内外研究车辆疲劳驾驶的各种测评方法,并指出了当前适合我国技术现状的车辆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数学模型和实用装置。
关键词:疲劳驾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U469.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8)07-192-03Overview of Research on the Driving with FatigueNiu Jing( Tianshui Noemal University, Gansu Tianshui 741001 )Abstract: Data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major traffic accidents caused by vehicle fatigue is increasing obviously at home and abroad now.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fatigue driving is urg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fatigue driving, this paper studied the various evaluationmethods of vehicle driving, pointing out the methods ofvehicle fatigue driving test,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practical devices.Keywords: fatigue driving; development trendCLC NO.: U469.7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8)07-192-03引言随着全球范围内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数量的急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提取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综述
提取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综述提取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综述摘要: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和道路交通量的增加,驾驶员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大安全隐患。
为了提高驾驶安全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面部特征来检测驾驶员疲劳状态。
本文对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驾驶员面部特征的表示方法、特征提取方法以及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驾驶员疲劳驾驶,面部特征,特征提取,疲劳检测系统1.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交通事故已成为十分常见的安全问题。
其中,驾驶员的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等问题,从而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
为了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性,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驾驶员面部特征来检测疲劳驾驶状态。
本文对提取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总结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2.驾驶员面部特征的表示方法驾驶员面部特征的表示方法是研究疲劳驾驶检测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表示方法主要有面部形态特征和面部运动特征两种。
面部形态特征包括眼睛状态、眼睑位置、嘴部形状等,可以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获取。
面部运动特征则是指面部肌肉的运动情况,可以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获取。
这些表示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来反映驾驶员疲劳程度。
3.特征提取方法特征提取是将驾驶员面部特征转化为可用于疲劳驾驶检测的数值特征的过程。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小波变换、局部二值模式等。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降维方法,可以将驾驶员面部特征降维到较低维度。
小波变换可以提取面部特征的频域信息,具有较好的时频局部性。
局部二值模式是一种用于图像纹理分析的方法,可以提取面部特征的纹理信息。
通过合理选择特征提取方法,可以提高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
4.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设计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的设计是实现驾驶员疲劳状态监测的关键。
设计一个有效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数据采集、特征提取、分类器选择等。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疲劳驾驶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驾驶者在长时间连续驾驶后,容易出现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从而导致驾驶失误和事故发生。
为了预防和减少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监测驾驶者的生理指标和行为特征,有效地评估其疲劳水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并探讨它们的优缺点。
一、眼动仪检测方法眼动仪是一种常用的疲劳驾驶检测工具。
通过追踪驾驶者的眼球运动和注视点,眼动仪可以评估其注意力水平和疲劳程度。
眼动参数,如注视持续时间、注视频率和眼球运动速度等,可以用于判断驾驶者是否出现疲劳状态。
眼动仪检测方法具有高准确性和实时性的优点。
它不依赖额外的设备,使用简便,适用于不同驾驶环境。
然而,该方法需要驾驶者佩戴眼动仪设备,可能对其驾驶行为产生干扰,且设备本身成本较高。
二、生理信号检测方法生理信号检测方法通过监测驾驶者的生理信号,如心率、皮肤电阻和血压等,来评估其疲劳水平。
这些参数在疲劳状态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可以用于判断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生理信号检测方法准确度较高,可以提供定量的评估结果。
然而,该方法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的支持,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此外,生理信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和身体状况等,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误差。
三、行为特征检测方法行为特征检测方法通过监测驾驶者的行为特征,如方向盘运动、车道偏移和车速变化等,来评估其疲劳水平。
这些行为特征在疲劳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于判断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行为特征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侵入性和实时性等优点。
它可以不需要额外的设备,通过现有的车载传感器来实现疲劳驾驶检测。
然而,该方法对驾驶行为的评估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交通状况和驾驶风格等,可能导致判断结果的不准确。
综上所述,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是科学家们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
眼动仪检测方法、生理信号检测方法和行为特征检测方法是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1. 内容描述随着现代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车辆数量的日益增长,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疲劳驾驶作为一种常见的危险驾驶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开发一种高效、准确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方法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通过采集驾驶员的面部表情、眼部状态、头部运动等生理和行为特征数据,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识别,从而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与传统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在具体研究中,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疲劳驾驶和正常驾驶的样本数据,并进行详细的标注和处理。
选择合适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对这些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
通过不断地优化模型结构和参数,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车辆监控系统或驾驶辅助系统中,实现对疲劳驾驶行为的实时检测和报警。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还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该技术还可以拓展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智能家居、医疗健康等,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保障。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疲劳驾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长时间行驶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原因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现象,从而降低驾驶员对道路环境的感知能力,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研究疲劳驾驶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方法,已经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概念和危害,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传统检测技术、生物学方法和交通事故预防研究等方面的现状。
本文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引言:驾驶员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由于身体和心理疲劳而出现的驾驶能力下降的现象。
驾驶员疲劳驾驶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驾驶员疲劳驾驶,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传统疲劳检测技术传统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对驾驶员的眼部表现、身体姿态、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检测。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生理变化,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疲劳驾驶。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精度不高、实时性不强等。
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一种通过监测驾驶员的生物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等)来检测其疲劳状态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时性,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复杂的处理算法。
交通事故预防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分析交通事故数据来预测和预防驾驶员疲劳驾驶。
这些研究通过统计和分析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和报警系统来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本文对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精度不高、实时性不强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现有的检测方法。
同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本质和机理,以及不同检测方法的内在和优劣比较。
还需要加强实际应用中的研究,以提高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该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研究和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提高其精度和实时性;需要探索新的检测方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再次,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本质和机理,为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需要加强实际应用中的研究,将检测技术应用于实际驾驶环境中,以提高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驾驶疲劳研究综述
近年来 , 我国交通事故率不断上升 , 交通安全 形 势 已然 十 分严 峻 。导 致交 通 事 故 发生 的因 素有 很多 , 其 中, 驾驶疲劳已成为最 主要的因素 。与此 探索和研度f l 2 】 。因此 , 人们能很好 的意识到 自己 驾驶行 为 和脑 电 图的 比较研 究 表 明 ,驾驶 时 问 的
1 . 驾驶疲劳 的相关概 念
1 . 1疲 劳
( 不 是身 体或 肌 肉 的疲 劳 ) , 它 的主 要 特点 是 : 不 愿
继续驾驶 、 瞌睡、 疲劳 、 动机降低[ 2 ] 。驾驶疲劳在生
理 上会 引 起大 脑 活 动 的变化 和 心 率及 眼球 运 动 的 L a l 和C r a i g 将 疲 劳定 义 为从 唤醒 到 睡 眠 的过 减少 ,驾驶疲劳还会导致认知和精神方面的表现
激 活水平 对疲 劳变化 也很 敏感 【 “ ] 。
2 . 2 自我评估
3 . 1 . 3 工作 时间
工作时间也是导致疲劳的因素, 并与单调情境
相互 作用 。超过一 定 的驾驶 时 间 , 尤其是 在单 调 的 在 一 些 夜 间或 睡 眠剥 夺 条 件 下 的研 究 表 明 , 条 件下 , 驾 驶表现会 变差 。 随着 时间 的推移 , 驾驶员 人 们有 能力 在驾 驶 过程 中 ,正 确评 估 自己表现 绩 有大幅度的矫正过度和横摆动作( 移动闪躲) 。 对
所 谓 驾驶 疲 劳 ,是 指 机动 车 驾驶 人 在驾 驶 车 劳 以及客 观上 出现 驾驶 机能低 落 的现象 [ 4 1 。驾驶 领
同时 ,国 内外 的研究 者 们对 驾 驶 疲 劳进 行 了众 多 辆时 ,由于驾驶作业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
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
1 疲劳 驾驶检 测方 法 1 . 1基 于 主观评 定 的检 测 方法
行综 合研 究。 1 . 2 . 3 基于 肌 电的检 测( E MG)
从 另 一 方面 看 , 很 多 生理 传 感 器 对人 体 肌 肤 有着 一 评 分方 法 , 它通过 一组 受过 训练 的专 家根 据驾 驶人 的面 部 不过 , 定 的有侵 人 性 , 这对 于驾 驶 员 的安 全 驾 驶 , 有 着 一定 的影 表情和 头部 姿态 等特征 对其 疲劳 状态 进行评 分 I 。 响 。 1 . 2 基 于 生理 参数 的检 测 方法 1 . 3 基于 驾驶 行 为参数 的检 测方 法 1 . 2 . 1 基于脑 电 的检 测( E E G) 基 于 驾 驶 员行 为特 征 的检 测 方 法 是 指利 用 驾 驶 人 的 基 于 脑 电信 号 检 测 的 方法 是 根 据 观 察 这 四种 波 ( 0 c I P { l  ̄ 、 嘴部 等 特征 的 变化规 律 判 断驾 驶 人 的疲 劳水 波、 1 3波 、 e波、 5 波 )出现 的数 量 多 少或 者 某种 波 的 变 头部 、 平 , 其 中驾驶 人 眼部特 征被 认 为是 反映疲 劳状态 的重要 特 化 来反 映驾 驶人 的疲 劳状 态 。具体 表 现 为 : 当驾 驶 员处 于
导致 精 力 不集 中 ,不 能很 好 的控 制 车辆 行 驶 的速 度 和 方 建 立 了驾驶 精 神疲 劳 状 态 分 类器 ,有效 识 别 驾 驶 员疲 劳 向。 近 些年在 疲劳 程度 检 测 方面 , 比较 成熟 的 方法有 以下 状 态 。 E C G信号 检 测 方法 具 有装 置可 随 身携 带、 简单 易 行 、 五种 : 有 望 实 现动 态检 测与 实 时 处理 , 但 其 不 ①基于主观评定的检测方法; ②基于生理参数检测的 非侵 入 式 等优 点 , 足之 处在 于诊 断性 和敏 感性 较差 , 应 结 合其他 分 析 方法进 方法 ; ③ 基于 驾 驶 行 为特征 的检 测 ; ④ 基于 车辆 状 态特 征
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研究
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研究一、概述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道路交通的日益繁忙,机动车驾驶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其中疲劳驾驶已成为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疲劳驾驶不仅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还可能导致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开展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研究,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在疲劳驾驶行为识别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通过对驾驶员的生理信号、驾驶行为数据等进行采集和分析,能够有效地识别出疲劳驾驶状态,为驾驶员提供及时的预警和提醒。
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疲劳驾驶状态的判断标准尚不统一,不同研究者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驾驶员个体差异、驾驶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疲劳驾驶行为的识别产生干扰。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提高识别精度和稳定性,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机动车疲劳驾驶行为识别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有望为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降低交通事故风险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 疲劳驾驶的定义及危害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连续驾驶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精神集中和身体劳累,导致生理和心理功能下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判断力减弱等症状,从而影响驾驶安全的一种状态。
疲劳驾驶不仅危及驾驶员自身安全,还可能给其他道路使用者和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员的警觉性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减弱,难以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
在紧急情况下,疲劳驾驶员往往无法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措施,从而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车载测试中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研究
车载测试中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长途驾驶还是日常通勤,驾驶员的疲劳度评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和司机健康,车载测试中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车载测试中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一、驾驶员疲劳度的危害性驾驶员疲劳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疲劳驾驶会导致反应能力下降、判断力减弱、专注力不集中等问题,影响驾驶员对道路状况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据统计,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酒驾。
因此,准确评估驾驶员疲劳度对于提高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1. 主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
通常通过驾驶员自我报告或专家观察来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但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高。
2. 生理学指标法生理学指标法通过检测驾驶员的生理参数来评估其疲劳程度。
常用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眼动、皮肤电阻等。
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反映驾驶员的生理状态,但是设备成本较高,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三、新兴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1. 基于车载传感器的评估方法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车载传感器成为驾驶员疲劳度评估的新工具。
通过在车辆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生理指标。
通过分析驾驶员的车速、转向角度、加减速度等信息,结合生理指标如心率、眼动等,可以准确评估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2. 基于人工智能的评估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识别和预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主观性和主观评价法的局限性,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车载测试中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研究进展目前,车载测试中的驾驶员疲劳度评估方法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评估指标和算法,如驾驶行为特征提取、深度学习等。
防疲劳驾驶系统的研究方法
防疲劳驾驶系统的研究方法
防疲劳驾驶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学方法:通过监测驾驶员的生理反应,如心率、血压、体温等指标,以及眼部运动和脑电波等,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密切相关,可以用于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2. 行为学方法:通过监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如速度、方向、油门、刹车等,以及疲劳时的驾驶习惯和行为特点,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疲劳时的行为特点,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的防疲劳驾驶系统。
3. 机器学习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让系统能够自主地识别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高效的算法,但可以大大提高防疲劳驾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综合方法:结合生理学、行为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通过多方面的监测和分析,全面评估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高防疲劳驾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防疲劳驾驶系统的研究方法,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3-01-13T08:17:39.76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6期第8月作者:张显兵[导读] 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司机必须保持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容易引起驾驶疲劳,张显兵贵州省烟草公司六盘水市公司摘要: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司机必须保持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容易引起驾驶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警惕性降低、精神错乱等。
这使得驱动程序很难保持良好的初始技术水平,从而导致诸如停止操作、惯性或操作错误等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检测驾驶疲劳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基于以往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本文总结了当前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
分析了根据主观方法、心理、行为和生理参数确定驾驶员是否疲劳,对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疲劳检测;主观方法;行为参数;生理参数前言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驾驶疲劳。
如果司机驾驶疲劳,不仅他的生命会受到威胁,而且会给其他司机和车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因为交通事故不会在司机疲劳时立即发生,所以在司机疲劳时使用报警装置提醒司机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司机就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措施预防事故。
数据表明,在交通事故发生前,如果司机反应速度比疲劳时快0.5秒,60%的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1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概述1.1基于主观方法的疲劳检测主观性方法主要是从皮尔森疲劳抽样表、斯坦福睡眠量表、驾驶员自我注册表等问卷中评估驾驶员是否疲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皮尔森疲劳统计表将疲劳程度分为13级。
睡眠习惯问卷调查司机平时的睡眠状况,评估疲劳程度和心情。
由于驾驶目的、驾驶时间和驾驶习惯的自我评价,司机自我注册表格不能作为疲劳测试的标准。
这些主观调查问卷易于使用,但不太可靠,效率也较低,可以作为补充指标。
1.2基于心理参数的疲劳检测其他特殊实验使用声光响应时间、闪光融合频率、任务完成精度和完成速度等指标来确定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疲劳驾驶研究进展综述
价值工程0引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1],2002年,中国年汽车产销量为300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2000辆,而2013年,产销量双超2000万辆,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
迅速增长的汽车销量在带来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中国公安部交管局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发生3906164起交通事故,死亡65225人,受伤254075人,直接财产损失9.3亿元,这其中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事故约占18.9%[2]。
Maclean 发现20%的交通事故都与疲劳驾驶相关,德国保险公司协会估计德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25%由疲劳驾驶引起,法国国家警察总署经调查发现20.6%的死亡事故是由疲劳瞌睡引起的,日本交通事故中1.0%-1.5%由疲劳驾驶所引起[3]。
由此可见,驾驶员的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大原因,目前,疲劳驾驶研究已逐步成为国内外科研的热点领域,各汽车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个人等积极研究疲劳驾驶的识别技术和控制技术,申请了大量专利,发表了大量论文,很多高校研究生都以驾驶员疲劳驾驶为毕业研究课题,现有疲劳驾驶研究进展综述一般以疲劳识别方法或疲劳预警机制为对象[4-6],本文将以国内外疲劳驾驶研究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疲劳驾驶研究文献与专利进行检索与分析,分析出目前国内外疲劳驾驶安全发展水平与方向;然后对疲劳驾驶识别、预警与控制三大关键技术进行评述,剖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疲劳驾驶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为控制与降低疲劳驾驶风险奠定基础。
1疲劳驾驶研究现状文献检索及分析文献[7]提出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学术界存在着“驾驶员疲劳”、“疲劳驾驶”和“驾驶疲劳”三种提法,该文认为“驾驶员疲劳”包括“疲劳驾驶”和“驾驶疲劳”,疲劳驾驶可能是由于睡眠不足或者长时间从事其他劳动而引起的,而驾驶疲劳则是长时间驾驶或者是由于道路的单调所引起的。
因此分别以“疲劳驾驶”、“驾驶疲劳”、“driving fatigue ”与“driver fatigue ”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本文所提及疲劳驾驶包含驾驶疲劳。
基于驾驶状态及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驾驶状态及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
疲劳驾驶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行为,严重威胁驾驶者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研究如何准确、高效地检测疲劳驾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基于驾驶状态及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首先,本方法通过对驾驶者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车速、方向盘转动、加速度等,来判断其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疲劳驾驶者常常会出现车速波动大、方向盘转动迟缓、加速度变化缓慢等特征。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疲劳驾驶的迹象,并提醒驾驶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休息或换班。
其次,本方法还通过对驾驶者的面部特征进行识别,来判断其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疲劳驾驶者往往会出现眼睛红肿、频繁眨眼、眼睛无神等特征。
通过使用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者的面部表情和眼部活动,可以准确判断其疲劳程度。
当检测到驾驶者出现疲劳迹象时,系统会通过声音、震动等方式提醒驾驶者,以避免潜在的事故风险。
此外,本方法还可以结合驾驶者的心率和皮肤电反应等生理特征来进行疲劳驾驶检测。
疲劳驾驶会导致驾驶者心率不稳定、皮肤电反应降低等生理变化。
通过佩戴心率传感器和皮肤电传感
器,可以实时监测驾驶者的生理指标,并通过算法分析判断其疲劳程度。
综上所述,基于驾驶状态及面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判断驾驶者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驾驶者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然而,该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不同驾驶者的适应性有限,以及对特定环境和道路条件的依赖性。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算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满足不同驾驶场景的需求。
驾驶疲劳识别方法研究综述牛亚尊
2012年7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uly2012 第13期总第263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13T o tal N o.263驾驶疲劳识别方法研究综述牛亚尊,张翠青(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驾驶疲劳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当前世界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疲劳检测方法和减少疲劳的主要对策,介绍了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驾驶疲劳;睡眠;疲劳因素 中图分类号:T 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13—0017—031 驾驶疲劳疲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很难定义。
疲劳与想睡和困倦常常被理解为同义。
在每年成千上万的撞机、受伤和死亡事件中,疲劳和瞌睡是主要导致因素。
基于导致疲劳状态的因素,可以把驾驶疲劳分为与睡眠相关和与驾驶相关的两种疲劳。
这对评估那些技术装置的有效性、技术特征性是非常重要的。
睡眠不足、长期的失眠和昼夜生理节律都将产生与睡眠相关的疲劳。
一些驾驶特征,比如驾驶条件和驾驶的持续时间将导致与驾驶有关的疲劳。
由昼夜生理节律、睡眠不足和睡眠限制引起的疲劳都属于与睡眠相关的疲劳。
睡眠/唤醒模式是按照人自身的自然昼夜生理节律或生物钟,使人在晚上睡觉,在白天醒着。
昼夜生理节律也使人警惕度下降,更容易在午后困倦、打盹。
很明显,在低谷的昼夜生理节律时驾驶操作性能下降。
比如,在凌晨2点到6点和下午2点到4点内,与睡眠相关的碰撞事件增加,这与低谷时的昼夜生理节律推断相吻合。
与驾驶有关的疲劳是由驾驶任务和驾驶条件引起的。
2001年Desm ond和Hancock提出了与驾驶有关的疲劳还可细分为主动驾驶疲劳和被动驾驶疲劳。
2006年,Gimeno,Cerezuela,M ont anes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关于人脸识别在疲劳驾驶方面的研究
关于人脸识别在疲劳驾驶方面的研究当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越来越高,机动车辆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必备工具,随之而来则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
其中,考虑到驾驶员的疲劳驾驶问题较为严重,如果不加以重视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
所以,疲劳驾驶所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通过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的研发,能有效减少由此发生的交通事故,降低由于疲劳驾驶而造成危害问题,能保障驾驶员和公众的出行的安全。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疲劳驾驶中人脸识别系统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发展结合疲劳驾驶的检测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的发展阶段。
对于早期的疲劳驾驶检测技术来说,关注的重点在驾驶员的生理参数指标方面,通过这方面的参数指标能够反映出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但在此过程中,需要驾驶员配置电极的头盔等设备,存在检测不方便的情况,还影响到驾驶员的行车状态。
随后,通过参数测量的方法,来对于驾驶员疲劳状态进行检验。
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克服上述通过生理参数为指标的技术的不足,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特别容易受到天气、路况、车型以及光线等自然条件的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应该重视这种方式的检测准确性问题,以更加符合实际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提升,自动化数字图像处理应用成为热门研究领域,并且呈现出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其中的技术涉及到监视、生物认证、安防、人机交互以及多媒体管理等多个渠道,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不断拓展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就会实现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成熟,更加符合实际的应用情况。
自从1997年,很多商业公司都开始涉足去开展人脸识别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其中,在分析人脸识别技术过程中,其主要的优势体现在人机交互方面中体现出无干扰、非接触式以及自然化的特点和优势,能符合人机工程的基本要求,体现出对用户友好型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检测识别发展来说,人脸识别系统并不需要借助于通过密码、识别码等来进行被检测者的用户身份的有效性识别,而通过直接化的描述方式来进行验证和身份识别,具有应用的便利性特点。
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疲 劳 驾 驶 检 测技 术 研 究 综 述
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S r e n F t u iig De e t n Me h d e e r h u v y o a i e Dr n t c i t o R s a c g v o
吴雅 萱 李文 书 施 国生 周 涛 (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30 1) 108
摘 要
分 析 了疲 劳驾 驶检 测技 术 的研 究难 点 , 绍 了 当前 世 界 上 几 种 具有 代 表 性 的 疲 劳检 测 方 法 , 出 了应 用 信 息 融 合 技 术 介 提 将 多种 检 测 方 法 进行 有机 融合 的检 测 方 法 , 并在 此 基 础 上 对 这 些 疲 劳检 测 方 法的 优 缺 点 进 行 了详 细 的 时 比 分 析 , 最后 对 疲 劳驾 驶 检 测 技 术 的 发展 趋 势进 行 了展 望 。其 中 , 接 触 性 、 非 车栽 性 和 实 时性研 究及 符 合 人 体 工程 学 和 心理 学 仍 然 是 疲 劳驾
驶 检 测 技 术 未来 发展 的 方 向 。 关键词 : 驾驶 员 , 劳 驾驶 , 劳检 测 , 息 融 合 疲 疲 信
Ab tac sr t
.
Ths i pa r an lz s t e fi l o ie ai e detct a d nt pe ay e h di cut f dr r f t v gu e i on.n i r odu es he cu r t ep e enat c t ren r r s t i detc i e h ds ve et on m t o an d detc i y t et on s sems. e Th me h o o g i om bn i f a i s m o t ig t od f r r anc c iat on o v r ou ni n m eho u ig nor a i fsi tch ol or t ds sn if m t on u on e n o— gYan te , d h de el m e r d f rv r a i e tt s m o t i i v op ntten o d ie ft gu sa u ni ng s or pr s ntd. n he bas o t s, e dv n a e e e O t e f hi t a a t ges n di・ h a d s a anag o tes t c i me h ds r co p ed.n dv t es f h e de e t on t o a e m ar a d f al t ten o ftg e i n i l he r d f a iu dr g d ecin s os eced.t dy n y vi et t i pr p t S ui e de e t if ma i fsi v a gue dr n f gu t c i nor t v at on, on u on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疲劳驾驶概述•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疲劳驾驶预警系统设计•实验与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疲劳驾驶的危害01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02传统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主要基于生理指标,如心电图、脑电图等,但这些方法具有侵入性,且受限于实验条件,难以在实际场景中广泛应用。
研究意义03研究新型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提高检测准确性和实时性,对于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通过分析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车辆行驶状态,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
收集实际驾驶场景下的车辆行驶数据,包括车辆速度、方向盘操作等。
同时,通过摄像头等设备记录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构建分类模型,对疲劳驾驶和非疲劳驾驶进行分类。
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评估模型的性能,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本研究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物流运输等领域,帮助企业和政府部门提高道路安全水平。
研究内容与方法数据采集模型评估与优化应用场景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02疲劳驾驶概述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车辆后,出现身体和精神状态下降,无法继续安全驾驶的情况。
疲劳驾驶是一种潜在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疲劳驾驶可能导致驾驶员反应迟钝、判断失误,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疲劳驾驶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使其难以应对突发情况。
疲劳驾驶的成因长时间连续驾驶,缺乏休息和睡眠。
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足,影响身体和精神状态。
工作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身体疲劳。
环境因素,如恶劣天气、道路状况等影响驾驶安全。
03疲劳驾驶检测技术总结词基于生理信号的检测技术是通过采集和分析驾驶员的生理信号,如心电图、脑电波等,来判断其是否疲劳。
详细描述该技术主要通过在驾驶员座位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驾驶员的心电图、脑电波等生理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动车疲劳驾驶辨识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分析了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的现状,介绍了使用最为广泛的几种检测技术以及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几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认为现有检测设备成本过高,性价比过低,不利于推广应用。
开展实车实验提出合理的疲劳分级标准,发展简单无接触,并基于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将是以后疲劳驾驶检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疲劳驾驶检测技术信息融合发展趋势0 引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由疲劳驾驶引起的交通事故占到总交通事故的37.91%[1]。
从很多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原因来分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驾驶员的过度疲劳驾驶,驾驶员在疲劳的状态下,会导致精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车辆行驶的速度和方向。
近些年在疲劳程度检测方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有以下五种:①基于主观评定的检测方法;②基于生理参数检测的方法;③基于驾驶行为特征的检测;④基于车辆状态特征的检测;⑤基于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
1 疲劳驾驶检测方法1.1 基于主观评定的检测方法主观评定法分为主观自评和主观他评,主要基于驾驶人主观感受、反应时间、面部特征等将驾驶人主观疲劳感觉进行分类量化。
主要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有卡洛琳斯卡睡眠尺度表KSS (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斯坦福嗜睡量表SSS(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和视觉类比量表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基于面部视频的专家评分方法,它通过一组受过训练的专家根据驾驶人的面部表情和头部姿态等特征对其疲劳状态进行评分[2]。
1.2 基于生理参数的检测方法1.2.1 基于脑电的检测(EEG)基于脑电信号检测的方法是根据观察这四种波(α波、β波、θ波、δ波)出现的数量多少或者某种波的变化来反映驾驶人的疲劳状态。
具体表现为:当驾驶员处于疲劳状态时,θ波大幅增加,α波数量增多;当驾驶员处于清醒状态时,β波出现数量增多,其他波相对减少。
脑电信号检测被誉为疲劳检测的“金标准”。
王玉化[3]等在草原单调枯燥的驾驶环境下进行实车实验,发现β波和(α/θ)/β两项指标对驾驶员疲劳最为敏感且在行车90~110min 时段内,驾驶员疲劳趋势最为明显。
房瑞雪[4]等人采用驾驶模拟实验,通过对不同频带的EEG信号的平均功率的变化规律的研究,验证EEG信号作为疲劳检测指标的合理性,得出了各脑电指标与P80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的结论;张诚[5]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法对脑电信号中α、β、θ、δ特征节律进行分析,通过计算α、β、θ、δ各个特征节律的相对能量值,并求出疲劳指数,进而估计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EEG信号检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很好,其抗干扰性也很强,但是其成本高、结构复杂、需用专用仪器,测试条件苛刻、可扩展性较差,而且要在被测试者的相应部位安装传感器,对驾驶员的操作带来负面作用。
1.2.2 基于心电的检测(ECG)ECG主要被用于驾驶负担的生理测量中,当驾驶员疲劳时,心电信号会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下降,心电信号中的心率HR(Heart Rate)指标和心率变异性HRV(Hart Rate Variability)指标是判断疲劳驾驶的重要的生理指标。
郭孜政[6]等以驾驶行为绩效为客观测评指标,给出了驾驶精神疲劳状态的分级划分方法,以心率变异性的6 项指标作为疲劳识别特征因子,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驾驶精神疲劳状态分类器,有效识别驾驶员疲劳状态。
ECG信号检测方法具有装置可随身携带、简单易行、非侵入式等优点,有望实现动态检测与实时处理,但其不足之处在于诊断性和敏感性较差,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1.2.3 基于肌电的检测(EMG)一般来说,使用诱发电位的方法,测量EMG信号,具体的实施过程,是在驾驶员的肌肉表面,固定好一块电极,在产生肌电信号时,可以通过肌肉表面的电极传送到肌电图记录仪。
当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不断加深时,EMG的频率就会不断下降,幅值逐渐增大[7],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这种检测方法,是基于人体的生理指标,其结果比较客观真实,可以较好的反应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很多生理传感器对人体肌肤有着一定的有侵入性,这对于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有着一定的影响。
1.3 基于驾驶行为参数的检测方法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是指利用驾驶人的头部、眼部、嘴部等特征的变化规律判断驾驶人的疲劳水平,其中驾驶人眼部特征被认为是反映疲劳状态的重要特征。
基于眼动特征参数的检测主要集中于眨眼闭合率、眨眼频率、瞳孔直径变化等方面。
许少凡等[8]研发了DSP识别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根据驾驶员眼睛的瞳孔几何特征发生的变化,来对驾驶员的疲劳程度进行检测,从而判断其疲劳状况。
徐建君[9]在研究中,主要是设法采集驾驶员的眼部数据,并通过和正常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其疲劳程度,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灰度投影法、区域灰度特征、Hough找圆法等,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对驾驶员的面部特征、精神状态和肌肉紧张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对比数据分析结果,进而得出比较可靠的疲劳程度,提高驾驶员疲劳检测的准确性。
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直观、明显,可实现非侵入式测量,但检测识别算法较复杂,且检测结果受环境变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
1.4 基于车辆状态特征的检测随着疲劳水平增加,驾驶人对周围行驶环境的感知能力、形势的判断能力和车辆的控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导致驾驶人无法及时获取相关的驾驶信息,对车辆行驶状态的容忍误差变大、控制精度降低,从而驾驶人操作变量和车辆状态变量会出现异常波动。
因此,通过研究车辆的状态变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实现驾驶人疲劳水平的检测。
屈肖蕾[10]等提取描述疲劳操作特性的转向操作特征指标,采用序列浮动前向选择算法筛选最优的特征指标组合,最终建立了一种基于SVM的驾驶员3级疲劳的在线检测算法。
Friedrichs.F[11]等提取方向盘转角和车辆横向位置的11个检测指标,基于神经网络建立疲劳驾驶检测模型,达到了较高的检测精度。
基于车辆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虽然是一种非接触方式,不会对驾驶员的正常驾驶造成干扰。
信号容易提取且较精确、客观。
但测试条件易受到驾驶员个人习惯、具体的车型和驾驶环境的影响,特征参数疲劳程度的相关性难以量化。
1.5 基于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随着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疲劳驾驶检测中[12-13]。
王连震[14]等将驾驶环境属性、驾驶人个体属性和原始疲劳属性作为模型输入层变量,选择脑电指标、心电指标、眼动指标、驾驶绩效指标作为模型输出层变量,将清醒、轻度疲劳、重度疲劳三种驾驶疲劳程度作为隐含层变量,构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驾驶疲劳程度识别模型。
牛清宁[15]提取驾驶行为特征参数和驾驶员眼动特征参数,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建立自适应的疲劳检测模型,并达到了较高的检测精度。
成波[16]等融合驾驶人眼部特征和驾驶行为特征,基于Fisher和DS理论,实现了疲劳驾驶的检测。
汪澎[17]等基于多源信息,利用多智能体理论研究了驾驶人低警觉性检测系统。
2 疲劳驾驶检测产品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检测精度不断提高,已经完成从理论研究阶段到投入实际运用的过渡,研发出多款疲劳检测产品,投入实际运用中,现将其介绍如下[18]:比亚迪汽车在驾驶员的疲劳检测方面,推出了疲劳驾驶预警系统(BAWS),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根据驾驶员的生理图像反应,根据其面部运动和变化的不同特征,分析驾驶员的疲劳程度。
该装置的主要构成部分是ECU和摄像头,在驾驶员开车时,摄像头对其面部的相关特征、眼睛的变化、头部的运动特征等,进行记录和分析,以此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大众汽车装备的疲劳识别系统,是通过记录和分析驾驶员在驾车行驶过程中,其操作行为发生的变化,从而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其中,驾驶员在驾车时的操作频率、实际驾车时间、转向灯使用情况、驾驶时间等参数等是比较重要的分析评判指标,通过复杂的融合算法计算驾驶员疲劳程度,当参数高于设定的阈值时,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就会在相应的仪表盘上显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提醒驾驶员注意休息。
奔驰汽车装备的注意力辅助系统,这种系统的工作状态下,通过使用71个传感器,能够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做出比较科学的检测。
沃尔沃汽车内部配备驾驶员安全警告系统(DAC),其主要构成部分是摄像头、若干传感器和一个控制单元。
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记录汽车的运动,控制单元储存该信息,然后通过紧密的计算,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的状态。
在驾驶员驾车的过程中,如果检测设备检测到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状态,或者有分心的迹象,就会通过声音信号警告驾驶员,同时在相应的仪表盘上还有文字警示。
现有的疲劳驾驶检测预警产品多是基于多种特征参数对驾驶员疲劳状态进行识别,识别精度得到了有效保证,市场上的疲劳预警装置均为附加装置,需要额外购买并安装,且价格不菲,这是造成驾驶疲劳预警系统未能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够利用常用硬件资源,实现疲劳预警的目的,这更加方便于疲劳预警的普及。
3 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①现有检测设备难以推广应用,要么检测效果不理想,出现误报;要么成本太高,如本文列举的检测系统仅在其高配车型中装配。
因此,提高检测设备的性价比,降低疲劳检测设备的成本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②现有检测设备所选检测指标难以客观量化,且只能表示清醒和疲劳两个状态,对清醒至疲劳的过度无法表示,也就无法判定驾驶员何时进入疲劳状态,不能根据驾驶员的疲劳状态给予相应的提示信息。
因此,提出合理的疲劳分级标准和准确检测疲劳等级以及确定与检测指标的关系并进行量化,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③现有研究多基于驾驶模拟器开展,但是模拟驾驶环境和真实的驾驶环境毕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能反映真实的驾驶情况,因此,提高相关仿真软件的有效性、检测精度与可靠性或直接进行实车试验将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④现有基于单一指标的检测方法的诸多不足已然表现出来,其无法克服空间、光照、天气等环境变化对检测精度的影响,这就导致了驾驶员疲劳检测存在较大的误差。
4 结束语本文分析了疲劳驾驶检测研究的现状,介绍了使用最为广泛的几种检测技术以及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每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认为现有检测设备成本过高,性价比过低,不利于推广应用;此外,开展实车试验提出合理的疲劳分级标准,发展简单无接触,并基于信息融合的检测技术将是以后疲劳驾驶检测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袁翔,孙香梅.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汽车工程学报,2012,02(3).[2]Saroj l,Ashley Craig.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sychophysiology of Driver Fatigue[J].Biological Psychology.2001,55:173-194.[3]王玉化,朱守林,戚春华,高明星.基于脑电信号的草原公路驾驶疲劳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27:286-290.[4]房瑞雪,赵晓华,荣建,毛科俊.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S1):124-126+141.[5]张诚.基于脑电信号的驾驶疲劳实时检测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10.[6]郭孜政,谭永刚,马国忠,潘毅润,陈崇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驾驶精神疲劳识别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08:118-121.[7]郑培,宋正河,周一鸣.机动车驾驶员驾驶疲劳测评方法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6(6):101-105.[8]许少凡,李凯钿,狄红卫,刘卓健.基于瞳孔几何特征的驾驶疲劳检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J].光学技术,2009,35(1):148-151.[9]徐建君.基于人脸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检测与识别系统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39-64.[10]屈肖蕾,成波,林庆峰,等.基于驾驶员转向操作特性的疲劳驾驶检测[J].汽车工程,2013(9):803-807.[11]Friedrichs F,Yang B.Drowsiness monitoring by steering and lane data based features under real driving condi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ignal Processing Conference,Aalborg,Denmark.2010:23-27.[12]朱淑亮.基于视频图像分析与信息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13]薄纯娟,徐国凯,宋鹏,李忠楠.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03:266-271.[14]王连震,裴玉龙.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驾驶疲劳程度识别模型[J].城市交通,2014,03:66-74.[15]牛清宁.基于信息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16]成波,冯睿嘉,张伟,李家文,张希波.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驾驶人疲劳状态监测及预警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9(S1):13-18.[17]汪澎,刘志强,仲晶晶.驾驶员注意涣散检测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7:82-88.[18]H://price.pcauto/qcbk/aqfz/aqzb/1209/2149462.html.作者简介:汪宴宾(1988-),男,四川安岳人,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