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考研大纲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

3
春
081
选
一
B000007
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
54
3
春
081
B000008
高等工程应用数学
54
3
春,秋
081
D类
D042001
现代信号处理
36
2
秋
042
D042002
雷达专题
36
2
春
042
D042003
通信信号处理
36
2
春
042
D042004
现代数字通信
36
2
春
042
D042005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与可测性设计
7
信息获取与处理
雷达与电子侦察信号处理
8
统计信号处理
信号检测、参数估计、滤波、识别技术
9
数字视频处理
数字视频描述,运动估计和分割,视频滤波、压缩与传输等
10
通信信号处理
多径衰落信道模型,MIMO,空时编码与空间复用,波束形成技术,多用户MIMO信号检测,无线资源管理与调试,合作通信
二、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二级学科名称 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 081001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航空电子信息技术081020
探测与成像081021
集成电路设计081022
一级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代码 0810
一、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
1
数字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通信网,扩频通信和各种多址技术,软件无线电,调制理论,通信信号检测,无线定位,无线通信网
2
编码理论及其应用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0810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0810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的优秀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要求学生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并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
同时还要求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与技能,注重能力的提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工作及生产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
本专业还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论文撰写能力。
二、研究方向1、网络通信技术研究内容主要是IP网络、多媒体通信网以及宽带接入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技术实现及应用开发,如VOIP、IP传真及电子商务、VPN等。
2、多媒体通信及应用多媒体通信的基础研究包括多媒体信息的编码技术、多媒体通信中的信息安全和保密通信;应用研究包括无线宽带多媒体的接入、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等。
3、通信器件本方向涉及光纤通信中的光电子器件、无源光器件及光波分器件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声表面波器件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在我系有着深厚基础的、是国内高校独有的研究方向。
三、招生对象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
四、学习年限两年半五、课程设置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2学分英语4学分B类:现代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类)3学分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3学分C类:通信系统工程3学分网络通信 3学分多媒体通信 3学分现代通信新技术 3学分D类:信息安全 3学分电子学进展3学分材料电子学2学分近代电子学4学分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网络4学分DSP与微控制器3学分模式识别3学分雷达成像3学分第二外语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A类、B类和大部分C类、D类课程的学习,第三学期在导师指导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作开题报告。
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考研综合复习资料整理

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考研综合复习资料整理本文旨在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考研学生提供一份综合复习资料整理,帮助他们高效备考,取得优异成绩。
一、导论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考研是一个涵盖广泛而又不断发展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到通信原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复习。
二、复习大纲1. 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的基础,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信号传输、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具备分析和设计通信系统的能力。
2.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技术,考生需要熟悉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 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考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等内容,还应具备网络配置和管理的实践能力。
4.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是现代通信领域的热门方向,考生需要熟悉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等知识,并了解无线通信系统的构建和优化方法。
5. 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是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理解数字信号的采样与重构、滤波和频谱分析等基本概念与方法,掌握常见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算法。
三、学习方法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考生应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和知识状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可以按照考纲逐个模块进行学习,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复习资料的选择对于备考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参考书、习题集、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3. 高效的复习方法考生应采用高效的复习方法,如做笔记、刷题和参加模拟考试等,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要坚持每天定时复习,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和积累性。
四、实践与应用通信与信息系统类专业考研还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实验、项目和实习等形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技能。
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考研分析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211)南京理工大学业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28/170(全国有170所院校招收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南京理工大学排名28名)。
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排名26/141,信号与信息处理排名25/152。
一、南京理工大学2015-2017年复试分数线要求总结: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近三年复试分数线一年比一年高,同学们在选择这个学校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心里准备。
二、2017年拟招人数初试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三、2015-2017近三年拟录取名单初试成绩多,这三个专业录取的同学分数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四、2015-2017南京理工大学学院接受调剂信息总结:2015年的调剂信息查找不到五、复试复试细则如下: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不低于120%本学院复试包括:笔试、面试、外语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总分300分,其中:1、笔试:笔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2小时;2、面试:满分为100分;3、外语交流能力考核:满分为20分;4、实践能力考核:满分为80分;笔试和面试成绩计算及使用:复试总分=笔试分+面试分+外语交流能力分+实践能力考核分。
标准分计算公式如下:标准分=标准平均分+(原始分-原始平均分)/原始分方差*标准分方差成绩计算:初试规格化成绩= (统考总分/500)×100复试规格化成绩=(复试总分/300)×100综合成绩=初试规格化成绩×0.6+复试规格化成绩×0.4六、总结南京理工大学是江苏的211的学校,江苏的211分数要求都是挺高的。
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学硕初试分数要求超过A区国家线85分,专硕要求超过A 区国家线35分。
想要稳定能录取起码要超过A区国家线110分以上才有希望,所以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虽然说南京理工大学近三年除了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以外其他专业都是需要接受调剂的,但是调剂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二级学科名称 通信与信息系统 代码 081001

编码理论及其应用
信源编码理论,信道编码理论,语音信号压缩与处理,图像信号压缩与处理,TURBO码,LDPC码,MIMO编码与检测,网络编码
3
探测与成像
雷达系统理论与技术,智能天线,电磁兼容
4
电子智能
电子侦察系统理论与技术
5
雷达目标特征分析与控制
雷达目标特征分析,雷达目标特征控制
6
集成电路设计
电子系统集成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
航空电子信息技术081020
探测与成像081021
集成电路设计081022
一级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代码0810
一、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
1
数字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通信网,扩频通信和各种多址技术,软件无线电,调制理论,通信信号检测,无线定位,无线通信网
45
2.5
春
042
博士公共学位课(B类)
博士专业学位课(D类)
公共选修课
(E类)
专业选修课
(F类)
总计
学分要求
10
3
1
6
20
三、学位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授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
程
B类
B000001
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003
第一外国语(英语)
80
4
春,秋
B000006
现代分析及其应用引论
7
信息获取与处理
雷达与电子侦察信号处理
8
统计信号处理
(通信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通信与信息系统精编

(通信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通信与信息系统目录I 考查目标2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2 III 考查内容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壹考试通信系统原理考试大纲I考查目标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通信和信息系统专业硕士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壹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便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通信专业人才。
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通信系统组成模块及各模块功能、影响通信系统性能的基本因素及解决方法、通信系统性能的基本分析方法。
具体来说。
要求考生:1.掌握通信系统组成、各组成模块的基本功能。
2.掌握通信信号于通信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3.掌握基本的概率论及随机过程知识。
4.掌握基本的信号处理知识。
5.具有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通信系统性能的基本能力。
6.掌握制约通信系统性能的各因素。
7.掌握改善系统性能的基本方法。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允许使用计算器(仅仅具备四则运算和开方运算功能的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和题型结构总分150分,有以下俩种题型:简答题8~10题,共70分计算分析题8~12题,共80分III考查内容1.通信的基本概念。
2.通信系统的组成。
3.通信系统分类和通信方式。
4.信息及其度量。
5.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6.确知信号的类型。
7.确知信号的频域性质。
8.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
9.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10.平稳随机过程。
11.高斯随机过程。
12.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13.窄带随机过程。
14.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15.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16.信道分类。
17.信道的数学模型。
18.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19.信道中的噪声。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doc

自适应滤波(C类双语)
36
2
秋
042
新增
C042006
编码理论
36
2
秋
042
原F042010
C042007A
信道编码理论与应用
36
2
秋
042
新增,开放国内学生选课
C153001
航天测控系统
45
2.5
秋
153
C153002
卫星、移动通信工程
45
2.5
秋
153
C153003
卫星遥感技术
45
矩阵论
60
3
秋
081
C类
CE042001
信号检测与估计(C类双语)
54
3
春
042
CE042002
Hale Waihona Puke 信息论(C类双语)362
秋
042
C042003
数字信号处理
54
3
春
042
CE042003
数字信号处理(C类双语)
54
3
春
042
CE042004A
数字通信
54
3
春
042
CE042004取消,CE042004A开放国内学生选课
8
航天器导航与测控
航天器导航定位与制导技术、航天器遥测遥控、组网测控技术、深空遥测遥控与通信
9
天基网络信息系统
网络控制与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体制技术、星上交换技术、天基系统在C4ISR(指挥、计算机、通信、控制、情报侦察与监测)中应用
10
通信信号处理
多径衰落信道模型,MIMO,空时编码与空间复用,波束形成技术,多用户MIMO信号检测,无线资源管理与调试,合作通信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并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为一年,论文研究工作二年),提前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提前完成硕士论文的学生可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的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1. 数字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2. 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通信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3. 嵌入式通信系统(嵌入式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宽带传输技术)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指导方案及研究方向的需要为每个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总学分数不低于28学分,培养环节学分4学分。
其中学位课和专业课不低于15学分。
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齐相应的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至少三门,课程成绩要记录在案,不计学分。
教学方式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能力培养。
五、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生应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按照学院和导师的安排,参加专题讨论,并至少提交一篇学术报告;每学期至少参加四次学术活动;必须助研,即参加导师组织领导的科研工作。
可以选择助教、和助管工作:助教即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助教其他教学环节;助管是协助学院研究生科、教学科等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硕士论文开题一般在研二的上学期进行,开题条件是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并且在导师指导下形成明确的论文题目,系统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
选题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研究生根据生产实际和科研任务提出。
研究生应先撰写出开题报告,再向学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开题申请。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考试大纲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考试大纲1、业务课(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通信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考试内容涉及现代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计算及设计等方面,主要包括模拟通信原理和数字通信原理两方面。
要求考生对相关概念及定理有较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各种通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1. 绪论1) 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系统模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及通信方式;2)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3)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 随机信号分析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及其数字特征(均值、方差、相关函数等);2) 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及其各态历经性,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3) 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正弦波加窄带高斯随机过程的定义及其统计特性;4) 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5)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3. 信道1) 信道的定义、分类及其数学模型;2) 恒参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多径传播对信号传输的影响;4) 信道加性噪声的统计特性;5) 信道容量、香农公式;4. 模拟调制系统1) 调制的目的、定义和分类;2) 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及AM、DSB、SSB和VSB的调制、解调方法;3)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4) 调频、调相的基本概念及角度调制的抗噪声性能;5) 频分复用技术;5.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2)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频谱特性;3) 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特性及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4) 部分响应系统;5) 眼图;6) 时域均衡;6.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1) 二进制数字调制、解调原理及二进制ASK、FSK、PSK、DPSK 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概念及4PSK、4DPSK、MSK信号的调制解调原理;3) QAM、GMSK 调制方式;7.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1) 模拟信号数字传输系统;2) 抽样定理;3) 脉冲振幅调制原理;4) 模拟信号的量化及其相关概念;5) 脉冲编码调制原理、差分脉冲编码调制原理及增量调制原理;6) 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8. 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1) 最佳接收原理及最佳接收准则;2) 匹配滤波器。
《通信原理》考试大纲

《通信原理》考试大纲
学院(盖章):负责人(签字):
专业代码:081001 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
考试科目代码:811 考试科目名称:通信原理
(一)考试内容
试题以樊昌信、曹丽娜编著《通信原理》(第6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为蓝本,内容涵盖该教材的第1~7、9、11章的内容都可能涉足到,试题重点考查的内容:
一、(第1章绪论)
1. 通信的基本概念
2. 通信系统的组成
3. 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
4. 信息及其度量
5. 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二、(第2章确知信号)
1. 确知信号的频域性质
2. 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
三、(第3章随机过程)
1. 平稳随机过程
2.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四、(第4章信道)
1. 信道的数学模型
2. 信道容量
五、(第5章模拟调制系统)
1. 幅度调制的原理
2.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六、(第6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和通信与信息系统考研大纲

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号与系统》大纲注:(Δ)表示重点内容。
参考书目:[1] 徐天成,谷亚林,钱玲. 信号与系统(第三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 信号与系统(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一、参考书目[1]大纲:第1章引言第2章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2.1信号的分类2.2 常用连续时间信号2.3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2.3.1 单位阶跃信号(Δ)2.3.2 单位冲激信号(Δ)2.3.3 冲激偶信号2.4信号的运算2.4.1信号的加减2.4.2 信号的乘法与数乘2.4.3 信号的时移、反褶与尺度变换2.4.4信号的微分与积分2.5信号的分解2.5.1偶分量与奇分量2.5.2 脉冲分量2.5.3 阶跃分量第3章连续时间信号的变换域分析3.1 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里叶级数3.1.1 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3.1.2 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3.1.3 周期信号的频谱及其特点3.1.4波形的对称性与谐波特性的关系3.2 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3.3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里叶变换3.4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Δ)3.5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Δ)3.5.1 线性特性3.5.2 对称性3.5.3 对偶性3.5.4 位移性3.5.5 尺度变换3.5.6 卷积定理3.5.7 微分与积分3.6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3.7 拉普拉斯变换3.7.1从傅里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3.7.2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3.7.3 典型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3.8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3.9 拉普拉斯逆变换(部分分式展开法)第4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4.1系统模型及其分类4.1.1系统的数学模型4.1.2系统的分类4.2线性时不变系统及其分析方法概述4.2.1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Δ) 4.2.2线性时不变系统分析方法概述4.3线性时不变系统响应的经典求解4.3.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4.3.2 微分方程的经典求解4.3.3 初始条件的确定4.4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Δ)4.4.1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4.4.2 零输入线性与零状态线性4.5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Δ)4.5.1 冲激响应的求解4.5.2 阶跃响应的求解4.6 系统的卷积积分分析4.6.1 卷积积分的物理含义4.6.2 卷积积分的计算(Δ)4.7 卷积积分的性质4.7.1 代数性质4.7.2 微分与积分4.7.3 与冲激函数或阶跃函数的卷积5 连续时间系统的变换域分析5.1 系统响应的拉氏变换求解5.1.1 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5.1.2s域的元件模型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Δ)5.2.1系统函数的定义5.2.2 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的关系5.2.3 系统函数的求解5.3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5.3.1零点与极点的概念5.3.2 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5.3.3 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5.4 零、极点分布与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关系(Δ) 5.4.1 频率响应特性的定义5.4.2 频响特性的矢量作图法5.5 典型系统的频响特性5.6 全通系统和最小相位系统5.6.1 全通系统5.6.2 最小相位系统5.7 系统模拟及信号流图5.7.1 系统的框图5.7.2 信号流图5.7.3 系统模拟(Δ)5.8 系统的稳定性(Δ)5.8.1 时域的稳定条件5.8.2 s域的稳定条件第6章傅里叶变换的应用6.1 信号的传输与滤波6.1.1 无失真传输6.1.2 理想滤波器6.3 信号的采样6.3.1 信号的采样的概念6.3.2 采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Δ)6.3.3 采样定理(Δ)6.3.4 从采样信号恢复连续信号6.4 调制与解调6.4.1 调制的概念及分类6.4.2 调幅信号的傅里叶变换6.4.3 解调的概念第7章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与变换域分析7.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7.1.1 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7.1.2 典型序列7.1.3 序列的运算7.2 序列的z变换7.2.1 z变换的定义7.2.2 z变换的收敛域7.2.3 典型序列的z变换7.2.4 z 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7.3 z逆变换7.3.1 部分分式展开法7.4 z变换的基本性质7.4.1 线性性质7.4.2 时移性质7.4.3 z域微分7.4.4 序列指数加权7.4.5 初值和终值定理7.4.6 卷积定理7.5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7.5.1 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定义7.5.2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的关系7.5.3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第8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与变换域分析8.1 离散时间系统与差分方程8.1.1 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8.1.2 差分方程8.2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8.2.1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时域经典法求解8.2.2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求解8.2.3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z变换法求解8.3 离散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和系统函数8.3.1 单位样值响应8.3.2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卷积和8.3.3 系统函数(Δ)8.3.4 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的关系8.3.5 离散时间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Δ)8.4 离散系统的频响特性(Δ)8.4.1 频响特性的定义8.4.2 频响特性的几何作图法8.5 数字滤波器的一般概念8.5.1 数字滤波器原理8.5.2 数字滤波器结构(Δ)第9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9.1系统的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9.1.1 线性时不变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一般形式9.1.2 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一般形式9.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Δ)9.2.1 系统状态方程的直观编写9.2.2 系统状态方程的间接编写9.3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Δ)9.3.1 根据给定系统的差分方程确定状态方程9.3.2 根据给定系统的框图或流图建立状态方程9.4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9.5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二、参考书目[2]大纲:第一章绪论1.1 信号与系统1.2 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1.3 信号的运算1.4 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1.5 信号的分解1.6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1.7 线性时不变系统(△)1.8 系统分析方法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2.1 引言2.2 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2.3 起始点的跳变——从0-到0+状态的转换2.4 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Δ)2.5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Δ)2.6 卷积(Δ)2.7 卷积的性质第三章傅里叶变换3.1 引言3.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一)三角傅里叶级数(二)指数傅里叶级数(三)函数的对称性与傅里叶系数的关系3.3 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3.4 傅里叶变换3.5 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3.6 冲激函数与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3.7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3.8 卷积特性(卷积定理)(△)3.9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3.10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3.11 抽样定理(△)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4.1 引言4.2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4.3 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4.4 拉普拉斯逆变换4.5 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 s域的元件模型(△)4.6 系统函数(网络函数))H(△)(s4.7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4.8 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频响特性(△)4.9 二阶谐振系统的s平面分析4.10 全通函数与最小相移函数的零、极点分布4.11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滤波、调制与抽样5.1 引言5.2 利用系统函数)H求响应( j5.3 无失真传输5.4 理想低通滤波器5.7 调制与解调(△)第七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7.1 引言7.2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7.3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7.4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7.5 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单位冲激)响应7.6 卷积(卷积和)(△)第八章 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8.1 引言8.2 z变换的定义、典型序列的z变换(△)8.3 z变换的收敛域(△)8.4 逆z变换(△)8.5 z变换的基本性质(一)线性(二)位移性(三)序列线性加权(四)序列指数加权(五)初值定理(六)终值定理(七)时域卷积定理8.6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一) 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关系8.7 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8.8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8.9 序列的傅里叶变换(DTFT)8.10 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Δ)第十一章反馈系统11.6 信号流图第十二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12.1 引言12.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12.3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一)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状态方程(三)由状态方程求系统函数12.4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12.5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变换域求解)(△)(三)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z变换解(四)用状态变量法分析离散系统举例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科目名:《数字电路》一. 考试内容1.数字逻辑基础(1)常用数制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数及其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考研大纲2014-08-14 10:21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考研网快讯,据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号与系统》大纲 注:(Δ)表示重点内容。
参考书目: [1]徐天成,谷亚林,钱玲.信号与系统(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一、参考书目[1]大纲: 第1章引言 第2章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 2.1信号的分类 2.2常用连续时间信号 2.3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 2.3.1单位阶跃信号(Δ) 2.3.2单位冲激信号(Δ) 2.3.3冲激偶信号 2.4信号的运算 2.4.1信号的加减 2.4.2信号的乘法与数乘 2.4.3信号的时移、反褶与尺度变换 2.4.4信号的微分与积分 2.5信号的分解 2.5.1偶分量与奇分量 2.5.2脉冲分量 2.5.3阶跃分量 第3章连续时间信号的变换域分析 3.1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里叶级数 3.1.1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3.1.2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3.1.3周期信号的频谱及其特点 3.1.4波形的对称性与谐波特性的关系 3.2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 3.3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傅里叶变换 3.4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Δ) 3.5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Δ) 3.5.1线性特性 3.5.2对称性 3.5.3对偶性 3.5.4位移性 3.5.5尺度变换 3.5.6卷积定理 3.5.7微分与积分 3.6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7拉普拉斯变换 3.7.1从傅里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 3.7.2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域 3.7.3典型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3.8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9拉普拉斯逆变换(部分分式展开法) 第4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4.1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4.1.1系统的数学模型 4.1.2系统的分类 4.2线性时不变系统及其分析方法概述 4.2.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Δ) 4.2.2线性时不变系统分析方法概述 4.3线性时不变系统响应的经典求解 4.3.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 4.3.2微分方程的经典求解 4.3.3初始条件的确定 4.4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Δ) 4.4.1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4.4.2零输入线性与零状态线性 4.5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Δ) 4.5.1冲激响应的求解 4.5.2阶跃响应的求解 4.6系统的卷积积分分析 4.6.1卷积积分的物理含义 4.6.2卷积积分的计算(Δ) 4.7卷积积分的性质 4.7.1代数性质 4.7.2微分与积分 4.7.3与冲激函数或阶跃函数的卷积 5连续时间系统的变换域分析 5.1系统响应的拉氏变换求解 5.1.1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 5.1.2s域的元件模型 5.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Δ) 5.2.1系统函数的定义 5.2.2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5.2.3系统函数的求解 5.3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 5.3.1零点与极点的概念 5.3.2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 5.3.3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5.4零、极点分布与系统频率响应特性的关系(Δ) 5.4.1频率响应特性的定义 5.4.2频响特性的矢量作图法 5.5典型系统的频响特性 5.6全通系统和最小相位系统 5.6.1全通系统 5.6.2最小相位系统 5.7系统模拟及信号流图 5.7.1系统的框图 5.7.2信号流图 5.7.3系统模拟(Δ) 5.8系统的稳定性(Δ) 5.8.1时域的稳定条件 5.8.2s域的稳定条件 第6章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6.1信号的传输与滤波 6.1.1无失真传输 6.1.2理想滤波器 6.3信号的采样 6.3.1信号的采样的概念 6.3.2采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Δ) 6.3.3采样定理(Δ) 6.3.4从采样信号恢复连续信号 6.4调制与解调 6.4.1调制的概念及分类 6.4.2调幅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4.3解调的概念 第7章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与变换域分析 7.1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7.1.1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 7.1.2典型序列 7.1.3序列的运算 7.2序列的z变换 7.2.1z变换的定义 7.2.2z变换的收敛域 7.2.3典型序列的z变换 7.2.4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 7.3z逆变换 7.3.1部分分式展开法 7.4z变换的基本性质 7.4.1线性性质 7.4.2时移性质 7.4.3z域微分 7.4.4序列指数加权 7.4.5初值和终值定理 7.4.6卷积定理 7.5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7.5.1序列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7.5.2序列的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的关系 7.5.3序列的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第8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与变换域分析 8.1离散时间系统与差分方程 8.1.1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 8.1.2差分方程 8.2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 8.2.1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时域经典法求解 8.2.2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求解 8.2.3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z变换法求解 8.3离散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和系统函数 8.3.1单位样值响应 8.3.2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卷积和 8.3.3系统函数(Δ) 8.3.4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与时域响应特性的关系 8.3.5离散时间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Δ) 8.4离散系统的频响特性(Δ) 8.4.1频响特性的定义 8.4.2频响特性的几何作图法 8.5数字滤波器的一般概念 8.5.1数字滤波器原理 8.5.2数字滤波器结构(Δ) 第9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 9.1系统的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 9.1.1线性时不变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一般形式 9.1.2线性时不变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的一般形式 9.2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Δ) 9.2.1系统状态方程的直观编写 9.2.2系统状态方程的间接编写 9.3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Δ) 9.3.1根据给定系统的差分方程确定状态方程 9.3.2根据给定系统的框图或流图建立状态方程 9.4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9.5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二、参考书目[2]大纲: 第一章绪论 1.1信号与系统 1.2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示例 1.3信号的运算 1.4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 1.5信号的分解 1.6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1.7线性时不变系统(△) 1.8系统分析方法 第二章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2.1引言 2.2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 2.3起始点的跳变--从0到0状态的转换 2.4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Δ) 2.5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Δ) 2.6卷积(Δ) 2.7卷积的性质 第三章傅里叶变换 3.1引言 3.2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一)三角傅里叶级数 (二)指数傅里叶级数 (三)函数的对称性与傅里叶系数的关系 3.3典型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4傅里叶变换 3.5典型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冲激函数与阶跃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3.7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8卷积特性(卷积定理)(△) 3.9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10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11抽样定理(△) 第四章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4.1引言 4.2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 4.3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 4.4拉普拉斯逆变换 4.5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的元件模型(△) 4.6系统函数(网络函数)(△) 4.7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时域特性 4.8由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决定频响特性(△) 4.9二阶谐振系统的s平面分析 4.10全通函数与最小相移函数的零、极点分布 4.11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滤波、调制与抽样 5.1引言 5.2利用系统函数求响应 5.3无失真传输 5.4理想低通滤波器 5.7调制与解调(△) 第七章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7.1引言 7.2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7.3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 7.4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求解 7.5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单位冲激)响应 7.6卷积(卷积和)(△) 第八章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8.1引言 8.2z变换的定义、典型序列的z变换(△) 8.3z变换的收敛域(△) 8.4逆z变换(△) 8.5z变换的基本性质 (一)线性 (二)位移性 (三)序列线性加权 (四)序列指数加权 (五)初值定理 (六)终值定理 (七)时域卷积定理 8.6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一)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关系 8.7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 8.8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8.9序列的傅里叶变换(DTFT) 8.10离散时间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Δ) 第十一章反馈系统 11.6信号流图 第十二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12.1引言 12.2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12.3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一)用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状态方程 (三)由状态方程求系统函数 12.4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12.5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变换域求解)(△) (三)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z变换解 (四)用状态变量法分析离散系统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