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成为职业读书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应该成为职业读书人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该成为职业读书人。

现在的教师几乎都是科班出身,学历没有达标的少之又少。按理说我们教师的知识技能应该到位了,应该是合格的教师。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新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某些教师与理想的教师相比,似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如果借用通俗的概念可以说是缺了点“钙”。

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中普遍缺钙,下至小孩上至老人都要补钙。为什么?因为缺钙的人是站不起来的,萎缩、萎靡、软弱,会痛苦、消极。那么,我这里说的“钙”是什么?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包括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思想见识。我们教师如果缺“钙”同样站不起来,在学生面前站不起来,在同行面前站不起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丛书《学会生存》中指出:“那种想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教育的这个根本准则正在崩溃。”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突飞猛进,一个人早年学习的东西毕竟有限,如果不继续学习,多读读书,补补知识这个“钙”,就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教师更是如此,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前不久,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有个小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在上公

开课,听课的老师完全被课堂气氛抓住了、入迷了。课后有人请教这位名师这节课准备了多久?名师回答说:“为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是啊,理想的教师一辈子都在积淀知识,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成为职业读书人。我做校长的时候,曾给教师提过这样的希望:我们做老师的,要少几分烟酒味,多几分书卷气;在读书中发现自我,在读书中提升自我。教师应该成为构建书香校园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成为好学的楷模。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品质和阅读技巧。阅读面要宽些,不能只读两本书,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要读教育经典,要读人文书籍,还要读同行写的书,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不仅要经常读书,还要经常读“脑”。什么是读“脑”?所谓读“脑”就是听专家报告,向名师请教,与同行交流,直接吸收人们脑海中新的东西,从而产生碰撞,激活大脑,启迪思维,提高思想见识。唯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跟上时代的脉搏,向理想的教师迈进,向名师靠拢,最终成为名师。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大事者,无不都是好学者,孔子、徐特立、毛泽东、马克思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他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当时许多人都表示惊讶,但徐特立却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不妨我们听

听他当时是怎么说的。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了?”听了徐特立先生的这番话,不知大家有何启发?反正我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我们教师应该把读书学习作为一个长期的、永不间断的工作来做,不仅从书本中学,而且从教学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从生活中学。

我们教师应该成为职业读书人,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生活,成为时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