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作业1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作业(一)解答
一、填空题:
1.商品劳务交换分工
2.产生发展贸易利益
3.总贸易体系专门贸易体系
4.海外贸易
5.一般贸易体系特殊贸易体系
6.国境
7.关境总贸易
8.金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
9.出口总额进口总额顺差出超
10.逆差入超
11.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
12.原始社会末期
13.劳动力资本市场
14.劳动生产率垄断
15.对外贸易
16.经济增长发动机
17.社会生产力水平
18.生产力水平
19.国际生产关系
20.绝对成本理论
21.绝对成本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D 2 C 3 D 4 A 5 B 6 A 7 C 8 D 9 B 10 D
三、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额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大小,又称对外贸易值。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一定时期一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这两者之和即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
3.为剔除价格变动对以货币表示的对外贸易额的影响,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往往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价格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单纯反映对贸易的量,就叫对外贸易量。
4.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是反映一国的对外贸易是和哪些国家、哪些类型国家或哪些洲进行的,表明该国同这些贸易对象的贸易联系程度。
5.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用以反映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各类商品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6.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7.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叫收外贸易系数,它是一国对外贸易额(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四、问答题:(参考答案)
1.简述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联系
(1)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曾经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联系。
(3)从历史上看,对外贸易在劳动力、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简述国际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
国际分工经过了萌芽,发展与形成和深化的阶段。
(1)16、17世纪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资本进入原始积累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使国际分工进人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2)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发展与形成阶段。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工厂”与其他落后国家世界农村的分工。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是国际分工体系形成的阶段。以部门分工为主要特点。
(4)二次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使国际分工得到了深入发展。具体表现为:从分工的格局上,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从工业部门分工上,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如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化分,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从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分工上,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展,而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1)高新尖的复杂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如食品工业、胶合板工业、工艺品工业、农矿原料的初步加工工业等)的分工;(2)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生产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生产的分工;(3)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与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或工艺之间的分工;从国家的经济所有制上,不仅有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参加国家分工;从经济一体化上,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从分工类型上,从垂直型分工日益向水平型分工过度;从商品形成上,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趋势;从分工的性质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性质开始有所改变,但在总体是,国际分工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
3.简述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合理,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赫克歇尔一俄林以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和生产各种商品利用这些要素强度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的依据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各国商品价格的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商品价格的绝对差来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而生产成本的高低则是由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要素结合比例决定的。所以俄林认为,一国出口的应是它丰富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的应是它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交换,等于生产要素的转移。这样,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得到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价格也将逐步趋于均等。
4.对贸易部门是如何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发展的:
对贸易部门主要是通过“传递”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发展的,“传递”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的盛衰如何对另一国发生影响。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靠,各国经济的增长或衰退都会影响其余国家,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活动相互传递的重要渠道。各国经济通过对外贸易“传递”的过程是:①世界市场价格变动一国内开放部门(经营对外贸易部门)价格变动一国内非开放门市部价格变动。②国内价格变动一产量与就业变动。③产量与就业变动一整个经济的变动(上升或下降)。
19 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诺克斯认为:19世纪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增加了产量。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他认为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随后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外贸带动各部门经济增长作了进一步论证,认为出口的高速增长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
①出口扩大意味进口能力的提高。进口中的资本货物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规模经济利益。一国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总是狭小的。出口的扩大克服了国内市场的狭小性,生产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以达到最佳程度,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单位成本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④出口扩大还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一点对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其重要。
⑤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入。这对普遍缺缺乏资本的落后国家日益重要。外资的流入不但能解决国内投资不足的难题,而且会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传播。
③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激烈的斗争会使国内出口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5.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70 年代才出现的一种解释了同一产业部门产品之间相互进行贸易的原因和规模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所谓产业内贸易是与产业间贸易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各国部门内产品类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交换,这种交换是产业结构相同、消费结构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交易。该理论综合产品差异论、偏好相似论和规模经济三个理论来解释产业类贸易产生的原因。首先从产品差异论来说,产品差异是指产品的质量、性能、规格、牌号、设计、包装等不同,甚至每种产品在其中每一方面都有细微的差别而形成无数样产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