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语法比较
语言的演变
先写和详写的是语汇。
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 最显著,最有研究价值,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
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8--10
8--18
11--15
13--15
8
9 10
11--12 13
13 14
15
16-17
16--18
18
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 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吕 叔 湘
【解题】
本文的题目为《语言的演变》,“演变” 表明本文是一篇阐述汉语古今变化发展 规律的 学术普及型的学术论文。(论述文) 也有些教参认为: 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 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 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 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 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 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使用受到限制。
3、古时的意义现在
已经不用。
四个字
不能单用 受到限制 已经不用
(字义差别)具体的三种情形。
①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
一个成分。
不能单用
②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受到限制
③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
意义还用。
已经不用
2、字义差别(具体):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 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语汇的变化
3
、 ⑴词语替换
事 物
a.单音词变多音词
名
b.一个单音词换了另一个单音词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
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
“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
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
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
”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
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
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
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
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
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
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
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古今言殊(人教)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 丈夫”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与“丈夫”相 对。 学者必有师 古之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 就的人。 就的人。
义变
P10 T2
法变
句 式 变 化 词 类 变 化 语 序 变 化 语法演变类型 判断句 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而君幸于赵王。 省略句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 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一鼓作气, 而衰, 而竭。 锦还乡。 沛公军霸上。 衣锦还乡。/沛公军霸上。 吾得兄事之。 风餐露宿。/吾得兄事之。 例 句 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如:照──照耀 赠──赠送 ──照耀 ──赠送 ──抛弃 ──纯粹 弃──抛弃 粹──纯粹
形变(词形变化)
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双( 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双(多)音节词所替 代。
如:伐──攻打 乖──违背 ──攻打 ──违背 ──河流 ──大腿 川──河流 股──大腿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 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河 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古义指“悲痛出声” 大声曰哭, 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 细声有涕曰泣” 大声而无泪的叫“ 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词义缩小。 古为“房屋” 今为“宫殿” 词义缩小。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 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
行李之往来,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者。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南召一中翟杰(474650)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
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教学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
页码如下: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状谓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
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
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与、以与、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
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
论古汉语中语气词的发展及古今对比【内容摘要】我国传统文学渊源悠久,说话艺术从古至今也是不断变化的,古人说话方式和现代自然是不同,这一点,单单从语气词的发展中便可略见一斑,本文从语气词的发展变化角度来探讨一下古今汉语在说话上的语法变化。
该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这一观点:一是语气词的发展;二是造成这种发展的原因;三是古今语气词的比较。
【关键词】语气词发展原因古今对比一、语气词发展历程在书面语言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在说话了,交谈了。
据神话传说,人类的第一个声音是“吒”。
但这只是传说,我们要从真实的史料中来得出有一定的说服力的观点。
所以本文就从有文字记录后的历史开始讲起。
先秦时语气词状况,这里我找了几篇文章统计了下数据,如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也”7次,“焉”2 次,“乎”1次,“繄”1次;《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中,“也”15次,“焉”10次,“乎”6次,“矣”3次《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也”4次,“哉”1次,“乎”1次,“已矣”1次,“也与”1次,“也者”1次;《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也”28次,“焉”8次,“乎”3次,“矣”10次,“乎哉”1次,“与(欤)”11次,“然”1次,“夫”1次,“而已”1次,“而已矣”1次,“已”1次“盖”1次;《庄子·逍遥游》中“也”43次,“焉”4次,“乎”5次,“夫”5次,“哉”4次,“邪”2次“且”2次,“则已矣”1次,“而已矣”1次,“且夫”1次,”已矣“1次,”“为”1次,“者也”1次,“也夫”1次,“已”1次;《荀子·劝学篇》中“也”29次,“焉”8次,“乎”2次,“矣”3次,“兮”4次,“邪”1次。
由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至战国时,古汉语中所用到的语气词以基本出现,还有一些语气词如“而、尔、耶、云、”等差不多也是在这时间出现的。
有例可证:“而”:岂不而思?室是远而1;“尔”:定楚国,如反手尔2;“耶”: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圣亦无恙耶?3“云”:日云莫矣4等等。
古今“副词+名词”结构比较
古今“副词+名词”结构比较张纪花【摘要】汉语中“副词+名词”结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副词主要为否定副词、范围副词和情态副词,名词主要为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现代汉语所涉副词主要为程度副词,名词以抽象名词居多。
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名词,在结构中体现了它的关涉性语义成分,表示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内容,词义单一;现代汉语所涉名词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不但体现了汉语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也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
副名结构在古代汉语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单一的信息,发展至现代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有适应现代需要的语用价值。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 as a language phenomenon “adverb +noun” structure is prevalent .The ad-verb of this structure in ancient Chinese mainly involved negative adverb , scope adverb and modal adverb .There are general nouns and proper nouns on the part of noun .However , in modern Chinese , the adverb is maily de-gree adverb , and the noun is abstract noun in the majority .The noun in ancient “adverb +noun” structure em-bodies its essential feature , which means the objective content of the thing itself , and the meaning of the noun is simple.The noun in modern “adverb +noun” structure embodies its descriptive feature , and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combination of flexi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Chinese , but also shows economy and diversity in the expressing way of modern Chinese .“Adverb +noun” structure in ancient Chinese expressed single information in a concise form.Developed into modern Chinese , theybecome to express rich contents , and thus enhance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language , showing the pragmatic value of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modern times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副词+名词”结构;比较;类型;语义;语用价值【作者】张纪花【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3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里,语言有不同的特点。
福建师范大学14春学期课程考试《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古今汉语语法的异同》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晋灵公不君。
厚敛以彫墙。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者(2)。
宰夫胹熊蹯不孰(3),杀之,置之畚,使妇人载以过朝(4)。
赵盾,士季见其手(5),问其故而患之(6)。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7)。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8)。
”三进及溜(9),而后视之。
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稽首而对曰(1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1)。
’夫如是(12),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13),岂唯群臣赖之。
又曰:‘袞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14)。
’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15),宣子骤谏(16)。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7)。
晨往,寝门闢矣(18)。
盛服将朝(19),尚早,坐而假寐(20)。
麍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21)。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22)。
秋九月,晋侯(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23)。
其右提弥明知之(24),趋登(25)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6),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27),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28)?”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注释:(1)厚敛:加重赋税。
(2)彫:画。
(3)宰夫:厨子;胹:燉;熊蹯:熊掌;孰:熟。
(4)载:用车装。
(5)赵盾、士季:晋国大夫;其手:宰夫的手。
(6)患之:为这事忧虑。
(7)莫:没有谁;之:指赵盾。
(8)之:指士季。
(9)及:到;溜:通霤,指屋檐下。
(10)稽首:古代礼节。
(11)靡:没有谁;初:开始;鲜:少。
(12)夫:句首语气词。
(13)社稷:国家。
(14)袞:天子之服,指天子。
(15)犹:还,仍。
(16)骤:多次。
(17)贼:杀。
(18)闢:开。
(19)盛服:穿戴整齐。
(20)假寐:不脱衣冠睡觉。
(21)信:守信用。
(22)触:撞。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古代汉语语法专题第一讲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_0
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概述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摘要:语法是语言中蕴含的使用规律,汉语文化延绵至今,其语法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不同之处,力图站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明晰两者的区别,以便促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比较研究任何语言的组合都不能缺少论文联盟一定的规则,所谓语法,正是语言表达习惯中所蕴含的规律。
伴随着时间的递进,语言在演进过程中其语法规律也会发生相应的流变。
从时间纵向轴上来看,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从中发展而来。
但受到各类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作用,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毕竟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规律也有着必然的差异性。
无论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应当把握住两者的规律,并正确认识古今汉语语法所存在的差异性,从而站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两者的本质理解。
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虽没有词汇、语音方面的差异大,但归结到词类、句式的微观层面上,可以发现两者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
在此,本文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古今汉语语法差异性的表现。
一、古今汉语词法上的差异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除了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之外,还包括一部分的代词,每类虚词的构成成分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不同。
除此之外,古今汉语中的实词活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法上的区别主要可表现为:其一,词类活用上的不同。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上也并不严格,存在词类分工不细、不明的状况,词类活用的使用较为复杂。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并不多见,而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范围则相对广阔许多。
例如:(1)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或者直接作状语。
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即为名词作动词使用。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王为使称王的意思,属于使动用法。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和文字、词汇等相比,古今汉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同的地方很多。
从词类方面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能够和别的词组合短语的词就是实词;反之,只表示句子中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是虚词。
实词大多通过词汇意义起作用。
虚词大多是通过语法意义起作用。
当然,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虚词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
这些特征,在古今汉语中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所谓词的语法意义,指的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一般把他们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态词、代词、数量词等,把虚词分为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
《马氏文通》中把“词”成为“字”,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是这样称谓的,如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中都是这样称谓的。
把“词”看作“字”,和汉语的特点密不可分。
作为表意文字,字既是表音单位,又是表意单位,有些字有数个不同的读音,每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一个音。
字有不同的写法,但在一种场合,只能写一种字体。
大多数字有独立的表意功能。
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现代汉语中虽然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但字和词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句子成分方面来看,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枝叶成分定语、补语、状语,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
因此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白话文一样,也分为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独立成分三大类。
这些成分的特点和划分,古今汉语中大同小异。
总体上看,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词类活用指某类词跟它通常的意义都不一样。
从语义上讲,它应该属于一种词义的引申,但与一般词义引申不同。
一般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是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语言运用中的常项。
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而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这不仅在汉语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的关联,主要是用语序来表现的。
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
不同的词造出来的句子意义不同,相同的词因排列顺序不一样,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古今汉语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这正是语言继承性的特征。
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稳定,更加准确,更不易引起歧义。
下面,本文主要就古今汉语语序某些不同或语序虽同而古汉语用得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表现在: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代,代词“是”作宾语常常前置。
这种句中的“是”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4、古代汉语中,动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是”、“之”、“焉”、“之为”等,名词、代词作宾语前置,而现代汉语少有这种用法。
如:(1)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四年》)(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5、借“唯……是(之)……”格式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中的“唯”是副词,它不但强调宾语,而且还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可译为“只”、“只是”。
浅析古今汉语语法比较研究
个概念 。这种构词方式 , 直到现代汉语也都是最 常用 的 , 例 现代汉语 中 , 利用结构构词法构造 的复合词 , 当然会采用 现代汉语 的语法结构方式 。例 如主谓关 系“ 国有 ” 、 “ 兵变” 等,
可 以称为表述式 ; 动宾 关系“ 领队” 、 “ 吹牛 ” 等, 可 以称为支配
表示 田猎 的 ,到了农耕时代 ,人们在先前 田猎 的区域 进行种 通过 古今对 比, 我们就可 以明 白, 量 词 的丰富是逐步形 成 的 , 是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构造出意义有联系 的新词 ,可以叫
作音变构词 。例如 “ 好” 本来是 “ 美好 ” 的意义 , 读h a 0引申出 “ 爱好 ” 一义 , 读 ha o 。 单 音词 的词义 构词 和音变 构词 后来 不能 满足社 会 的需
见, 古代处 置式 中 , “ 把” 后 面可 以只出现一个单 个 的动词 , 现
代汉语则不行 。通过对 比, 我们可 以说 : 早期 的处 置式是表示 主语 对“ 把” 后 面的宾语施加某 种动作 , 至于是 否使“ 把” 的宾
语产生某种变化 ,并无 限制 ,而现代 的处里式则要求主语对 “ 把” 的宾语施加某种动作 , 使 宾语所指 的对象产生某种变化 。
古代汉语 以单音词为主 , 现代汉语 以双音词 为主 。
种是通过词义引申分化 出新词 , 可以叫词义 构词 。 例如“ 田” 在 甲骨文 中有“ 田猎” 和“ 农 田” 两个意义 。 推测起来 , “ 田” 本来 是 植, 才 由“ 田猎 ” 义引 申出“ 农 田” 义, 分化 出一个新词 。另一 种
三、 根据虚词进行 比较
把古今虚词进行对 比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虚词使用上 的
特点 。例如古代 的“ 相” 和现代 的“ 互相 ” 相当 , 但使用很不 同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说明:以下选题仅供参考,学生选题不能雷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
第一类:汉语言文字类1、某地(如安顺市、普定县等)社会用字规范情况调查报告;2、也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3、××(地点)方言的亲属称谓词4、汉字的发展与未来5、虚词和汉语的语法形式6、汉字简化问题的探讨(汉字回到繁体,还是坚持简化)7、网络语言研究(就某一方面进行探讨)8、广告语言与传统文化9、同音词在语言交际中作用10、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11、先秦某一专书的状语研究;12、《说文解字》的某一部首(如“木”部)的语义场研究1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4、某一部专书的语言现象研究15、×××县×××地的方言(词汇、语义、语法)研究16、初中(高中)语文中古文教学研究——以《×××》为例17、《×××》(某一部专书)的注释商榷18、“×”(某个虚词)的语法化过程探析19、(某一部首、某个)汉字和汉文化20、诗经中的特殊语法。
21、古书中的偏义复词22、古书中特殊的句式现象研究1、简述语言的社会性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体现2、新词初探3、从诗词欣赏看汉字的韵律美4、浅论修辞手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5、古今汉语语法比较6、简论繁体字的存在价值7、音位――汉语语音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8、浅说语境9、浅论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10、试论语言的间接表达11、屯堡方言调查12、复句简说13、成语中的大学问14、《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15、浅论汉语中的岐义现象16、怎样学习多义词17、汉语语法中两种析句方法的比较18、简论汉语学习与写作的关系19、汉语学习方法简论20、浅论标点符号于语言表达的关系21、网络语言特征初探22、浅论语句重音在朗读中的作用23、新闻流行词语的特点及其规范24、浅析手机短信的特征25、成语活用浅析26、标点符号的特殊功用浅析27、对联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8、浅谈文章标题的语言艺术29、谈浅广告用语的含蓄30、口语停顿的修辞功能31、汉语错别字浅析32、歇后语漫谈33、×××作家(作品)语言风格初探34、校园流行语浅析35、网络语言流行的利与弊36、人名、地名与修辞37、新辞格初探38、浅谈对偶的基础39、汉语幽默表达艺术40、汉语姓氏(姓名)表达的社会意义41、浅论语序与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作用42、浅谈语音(文字、词语)推敲的艺术43、简述数量词语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44、张爱玲小说比喻艺术之研究45、浅论汉语表达的委婉艺术46、浅论文章修改的修辞意义47、手机短信中修辞手法的运用48、汉语问候语及其社会意义49、猜谜――汉语字词的另类作用50、略论修辞的交际效果51、xxx方言调查52、社会用字调查53、汉语语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54、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病句修改55、多音字浅谈56、浅谈双关修辞格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57、公益广告的间接表达艺术58、简论汉语幽默的表达艺术59、中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语言和思维的作用60、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语言的影响61、汉语语词意义的转变和发展62、汉字简繁问题的探讨-—汉字应该回到繁体63、排比句初探64 坚持汉字的简化第二类:文学类(一)古代文学方向1、民间运用对联的习俗2、屯堡村民的祭祀风俗3、安顺的石头文化艺术4、苗族蜡染图纹的特征5、布依族的铜鼓文化6、安顺民间说唱艺术7、《氓》与《谷风》中的女性形象8、《离骚》中的屈原形象9、富于传奇美的冯谖10、阴险伪孝的郑伯11、苏秦与鲁钟连的形象比较12、《史记》中的项羽与刘邦13、刘兰芝的悲剧性美14、宋江的两面性格15、《左传》中的委婉语16、《战国策》的故事化手法17、原始神话的夸张与写实18、古神话在《九歌》中的作用19、《战国策》的外交技巧20、文辞清美的抒情小赋21、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22、柳永词的语言特征23、汉大赋的成就与不足24、《史记》、《汉书》之比较25、《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26、《史记》的记人叙事艺术27、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28、《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地位2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30、《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31、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2、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33、曹操与诗文革新34、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5、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6、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37、比较曹丕、曹植文学观的异同38、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39、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0、曹植诗风的衍变41、论“魏晋风度”42、论鲍照的七言乐府43、初唐四杰的地位44、论李白的山水诗45、论李白的自由精神4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47、论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48、论王维与孟浩然诗歌的异同49、论李贺诗的怪诞50、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51、论白居易的新乐府52、论白居易的感伤诗53、杜牧的史论诗54、论韩愈散文的特点55、唐传奇的审美风格56、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57、唐传奇的叙事特征58、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59、唐传奇的抒情特征60、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1、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62、唐代散文家研究63、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64、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65、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66、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67、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68、论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69、元代散曲的情感趋向70、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71、《三国演义》:悲剧意识/战争描写艺术/叙事特征/人物论72、《水浒传》:作者与成书/叙事方式/语言风格/人物论73、《西游记》:孙悟空人生道路的哲学意蕴/戏剧色彩与幽默风格74、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5、“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经商题材与文人心态/冯梦龙的俗文学观76、论公案小说的价值定位77、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78、明代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文成就79、《聊斋志异》:痴情女性/书生形象/花妖狐媚与人物塑造80、从《聊斋》看中国民间信仰81、《儒林外史》:戏剧形式与悲剧内涵/讽刺艺术82、《红楼梦》:悲剧意义与文化内涵/妇女观/梦幻与色空/叙事方式/语言艺术/宝玉论/钗黛比较/续书与改编得失论83、《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谈84、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85、论某一地方戏86、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二)现当代文学方向1、论张恨水《啼笑因缘》中的爱情模式2、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3、《孔乙己》的叙事艺术4、试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5、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6、论艾青诗歌的忧郁色彩7、张爱玲小说的讽刺艺术8、戴望舒诗歌的情感倾向9、胡适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10、论郭沫若诗歌中的泛神论思想11、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2、论林徽因的小说创作13、论丰子恺散文的宗教思想14、沙汀小说的语言特点15、论夏衍的戏剧创作16、试析丁玲小说中的心理描写17、解放区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18、早期的封建复古派19、郁达夫身边小说的特征20、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21、从《论语》看孔夫子的悲情2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乐观23、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4、从孟子的书生气看中国的“士”及“知识分子”25、禅在中国艺术中的体位26、论鲁彦周的小说创作27、论杨绛的小说28、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29、论汪曾祺的小说30、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31、革命样板戏重评32、文革时期“红卫兵”写作研究33、论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异同34、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35、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36、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7、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8、论新生代诗歌中的荒诞主题39、评当代诗歌的叙事化和口语化现象40、论当代诗歌的民间立场41、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42、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43、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44、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小说45、评迟子建的小说46、评近年来的反腐小说47、论张中行的学者散文48、论李昂的新女性小说49、论当代文学中的生态意识50、网络文学的当代发展初探(三)外国文学方向1、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讲解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汉语词汇意义的比较以义项为单位。
2.古今词义差异的四种类型: ①古义与今义微殊; ②古义保留,但不常用; ③该词古义消亡,现代用另词替代; ④ 该 词不使用,书写形式保留以记他词。 (例见 83页)
3.古今近似义项的辨析 A 程度差异
缪公之怨此三人者入于骨髓。(《史记 · 秦本纪》) (怨,恨)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礼记》) (啼,放声大哭)
(2)从字的记词职能看: A.一字一词(即字词对应)。 如:山、木、目。(注意:木和树、目和眼, 虽曾记录相同的事务,但并非记录相同的词) B.同字异词 ①(甲)姜氏欲之,焉辟害? (乙)晨往,寝门辟矣。 (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异字同词 ②(甲)韩厥俛定其右。 (乙)执其干戚,习其俯仰。
第二章 词 汇
第一节 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
一、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1.字与词的区别 字和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是语言 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表意单位,字是记 录词的书写符号;词具有音义两要素,字 则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但只有形才是其自 身独有的,而音义则是从词那里承受的。
2.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1)从词的音节数量看: A.单音节词:一字一词。如:P378 B.多音节词:一词多字。如:网络、伊拉 克 C.合音词:一字二词。如:诸甭嫑������嘦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且汉字字形 所反映的本义往往与词义有关系,所以,古 人一般把一个字当成一个词,用“字”称呼 词,用“字义”指词义(古人只把虚词叫作 “词”),这样,字和词在古人观念中实际 上成为同一概念。
3.通假、分化、异体、繁简等文字现象对字词关系的影响: (1)通假 既可导致异词同字,又可导致异字同词。如: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词1:田界 字1:叛 畔(字) 叛离(词) 词2:叛离 字2:畔 (2)分化 可导致异字同词。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字1:共(古) 供应(词) 字2:供(今)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
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1.引言1.1 概述概述词类划分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对词汇的分类和归类,是理解和研究语言结构的基础。
在汉语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并讨论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影响。
古代汉语词类划分是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古代汉语时期的延续,词类划分的标准和观点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划分主要根据字形、音韵和用法来确定。
根据字形,古人将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音韵,古代汉语词类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根据用法,又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兼用、副词等多个类别。
这些标准和观点在古代汉语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主要基于语法功能和句法位置来确定。
根据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标准,词汇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量词和叹词等。
相比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更加细致和明确,更能满足语法和句法分析的需求。
词类划分的变化不仅仅是汉语语言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词类划分观点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对汉语语法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认识,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外来语言、社会变革和文化因素等的影响。
不同的观点和标准在不同的语言学派和学者之间存在差异,这也是造成词类划分的不同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法的演变和变化,了解词类划分背后的语言学和文化因素。
同时,对于汉语教学和语法分析等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具体差异以及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探讨古今汉语词类划分的不同之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引起读者对古今汉语词类划分差异的兴趣。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异同
一、定义现代汉语;我们这里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现代汉语这门课程讲解的是狭义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古代汉语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二、语音、音韵现代汉语语音特点:1.每1音节都有声调..声、韵、调是汉语音节3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没有复辅音..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 l;r;n;3.元音占优势..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古代汉语音韵:(一)双声与叠韵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凛冽2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窈窕须臾(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古代的注音方法: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二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声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将中古韵书广韵中平、上、去、入四声的归字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作比较;可以总结出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平分阴阳”意思是古代的平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化成阴平、阳平两类..规律是:古代的全清、次清声母平声字;後来都演变为阴平字;古代的全浊、次浊声母平声字;後来演变为阳平字..声调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与声母的浊音清化及入声韵尾的消失相关联;这是因为汉语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完整的系统;一旦音系内的某种成分发生变化;其他成分也会相应变化;从而调整音系格局;保持音系内部的协调性;所以;古代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古四声到现代汉语四声的演变..三、文字、字体汉字的构造规律共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前四者;而后面的只是用字法..字体: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二假借字;通假字1;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2;通假字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四、词汇特点现代汉语: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新词的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现代汉语中的音节一般都有意义..这些记录意义的音节就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和词..如:江河;山峰等;2;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 ..汉语多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具有偶数的节奏韵律..如:目—眼睛;外交部长—外长;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与双音节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有些数字略语多采用偶数形式..如“四化”、“五好”、“三大纪律”、“四个一样”等..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以双音节词为主1、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1叠音词: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而成..如关关雎鸠;逃之夭夭;灼灼其华2连绵词:双音节单纯词;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如仿佛;犹豫;琵琶3复合词:两个语素按一定构词法组合而成;如江山、社稷4偏义复词:两个字组合以后;偏重于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另一个字只起陪衬作用;如;作息;缓急等2、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山、水、牛、羊......二历史事物的消亡;社会观念的改变或旧词被别的词语所取代造成旧词死亡;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完备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如劝古:鼓励今:规劝3.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词的范围变化1.词义的缩小:“坟”表示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现在是表示坟墓..2.词义的扩大:“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3.词义的转移:“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词的感情色彩和轻重变化1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例如:“恨”表示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2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爪牙”表示得力助手;感情色彩是褒义的;现在是贬义的..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一本义:一个词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史料可证的意义..二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三假借义:有时;一个词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如河畔;桥畔等;“叛”与“畔”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五、语法现代汉语1现代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虚词和语序;不大用形态例如:“大抓工业”和“抓大工业”;“我要学”和“要我学”..我和弟弟;我的弟弟;由于虚词和与的的不同;因此表示的语法关系和意义也不相同..2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如;词:地震;短语;地面震动;句子地面震动了..都表示有陈述关系的诸位结构..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汉语中同一类词可以充当多种成分;反之;同一种句法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兼类词较多;例如动词兼名词、动词兼介词、动词兼形容词等等..4量词语气词丰富 ;如:一个人;一头牛..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子末尾;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是她么是他吧是他呢5词形没有形态变化;一个词不管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它的发音和词形都没有什么变化..6复合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法以词根复合构词法为主..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可以满足言语交际对词汇量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如:“天”可以构成“今天”“昨天”“前天”“明天”“星期天”“春天”“秋天”“蓝天”“天下”“天气”等等大量的词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词汇使用;主要是指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等..句子结构: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君子也..”还出现一些否定句疑问句.. 古代汉语有很多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倒装句:大哉;尧之为君判断句:王;人君也..省略句;被动句:“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古代汉语常用虚词.. 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充当句子万分的词语在句子的次序都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等等..这种顺序古今一致变化不大..但是;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也有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己的特点;有少数句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例如:古代汉语听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还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也都有不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这些特殊顺序的用法..。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
——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比较一、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
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
页码如下:名词886动词301形容词141数词1176量词792代词240副词397介词650连词782助词1644叹词1225主语1643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状语1656补语101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明确: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主状谓宾主语在谓语之前状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谓语之后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
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
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例如:工人农民城市和乡村、2、偏正关系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
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5、连动式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6、兼语式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坚韧和刚强2、偏正式例如:非常生动3、形补:漂亮极了D、主谓短语例如:春天来了E、介宾短语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
古今汉语语法的变化
古今汉语语法的变化语法是什么无需多说。
可以说说的是“今”和“古”。
今即所谓“现代汉语”,用不着再解释。
应该解释一下的只有“古”。
我国从有文字到现在三千多年,文献中保存的口语材料不多,即以远古的殷周而论,所存文献与口语有无距离,距离多远,也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据以研究其语法的“古汉语”,实事求是应该说是“古汉文”。
古汉文,由甲骨文到章太炎、王国维的笔下,历史太长,正如其他事物一样,不能不有变化,以哪一时期、哪些著作为准呢?标准即使能选定,其中有同有异,怎么对付异呢?大家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取其大同而舍其小异。
幸而我们的古汉语确是有大同,即所谓“文言”,古代大致以秦汉为准,有个相当明朗的规格,后代,不管是强调宜复古的明朝前后七子还是强调宜创新的公安派,都亦步亦趋地照着规格作,这样,文言居其位而众星拱之,就形成相当协调的一统。
我们讲古汉语语法,这语就是定于一的“文言”。
文言大同之中自然不能避免小异,如过于古奥的词句,见于甲骨文、金文以至《尚书》中的那些,或者另一端,如佛经译文,间或露出外道气,六朝志怪小说,常常露出俚俗气,可以存而不论。
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关系是传承关系,因为是传承关系,所以有同有异。
有人强调文言不易学通,说等于学外国语。
这话说得过了一点,因为同点很多。
举例说,大家常提到的《四书》,《论语》开头是“学而时习之”,现在有小学程度的人也能看懂;《孟子》开头是“孟子见梁惠王”,用现代汉语写,照抄也未尝不可。
又,从语汇方面看,差别虽然不小,但共同使用的,如水、读、大等,意义大同小异的,如国、顾、或等,也很不少。
语法方面,更是同点比异点多。
但也要承认,对比两种,分别也很不少。
首先是语音。
古代没有录音,假定有,而恰巧孟子的保存下来,可以推想,我们一定听不懂,虽然读《孟子》,我们感到很流畅。
就是中古,与现在普通话也差多了,比如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就是上、去,韵味也一定差得不少。
其次是语汇。
古库里装的是ABCD,今库里装的是CDEF,就是说,有的此有彼无,有的此无彼有。
古代汉语:语法--古今对比
• 上古最常見的指示詞是“是、此、茲、 斯”(近指) •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 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 • 賢者也有此樂乎?《孟子梁惠王上》 •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論語子罕》
copyright (c) Zhongmin Chen 2006
乌鸦的翅膀绝对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偏 正
谓 动 偏 正
后 补
宾
偏
正
copyright (c) Zhongmin Chen 2006
三,句子分主謂句和非主謂句
• 非主謂:誰?我。 • 主謂句:
–名詞性謂語句 –動詞性謂語句 –形容詞性謂語句 –主謂謂語句 (動賓、動補、兼語、連動)
copyright (c) Zhongmin Chen 2006
限指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賈誼《論積貯疏》 特指 其: 非其鬼而祭之,諂之。《論語為政》 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史記項羽本紀》
copyright (c) Zhongmin Chen 2006
• 第二人稱的“若、爾”也可作指示代詞: (“若”近指為常)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論語憲問》 君如有愛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公羊傳定公 四年》 • “爾”遠指為常: 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爾?” 《世說新語》 爾夕忽極,於此病篤,遂不起。(同上)
zhongminchen2006zhongminchen2006四修飾語在中心語前面一個剛進大學不久的天真幼稚的青年
古今語法比較
copyright (c) Zhongmin Chen 2006
語言學基本知識 • 語法單位: 語素(詞素)—詞—短語(詞組)—句子 語素/詞的區別: book books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前言关于古今汉语语法中得“古”与“今”一、王力四分法。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给汉语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上古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前。
(二)中古时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三)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四)近代:二十世纪以后(五四运动以后)二、吕叔湘“二分法”。
他说:“什么是近代汉语?这涉及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两个时期。
可是语言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得以观察,而这又必然要受到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影响。
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不是拼音文字,难以如实地反映口语。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书面汉语地位。
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地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他又补充说:“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指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
”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三分法。
蒋绍愚说:“从研究工作的实际出发,现在学术界一般倾向于三分,近代汉语的上限大致定在晚唐五代,下线大致定在清代中期。
”四、此课程所涉及的“古”与“今”,其依据是汉语史中得“三分法”。
“古汉语”主要指晚唐五代以前,尤其是汉代以前的汉语,当然也包括晚唐五代以后的仿古文言文;“今汉语”(即现代汉语)主要指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的汉语。
“三分法”中得“近代汉语”基本不在比较范围之内。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全课程共分六章,前四章(词构成的比较、词功能的比较、词系统的比较上、词系统的比较下)为词法比较部分,后两章(语序的比较、单句的比较)为句法比较部分。
第一章“词构成的比较”。
主要比较古今汉语词与词的构成成分及词的构成方式。
前者重点分析汉语词与语素的渊源、转换和构成三种关系,分析古汉语语素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后者重点分析汉语音变构词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合成构词的类型与合成构词的古今差异及其原因。
第二章“词功能的比较”。
主要比较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功能的古今差异。
具体表现在:古汉语名词做谓语、宾语、述语、定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古汉语动词做主语、宾语、述语、定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容词做主语、宾语、述语的功能强于现代汉语。
第三章、第四章“词系统的比较(上、下)”。
主要比较古今汉语的代词系统、介词系统、连词系统、助词系统、语气词系统。
代词系统的比较包括“代词系统元素对应差距”和“代词系统元素意义差异”两个方面;介词系统、连词系统、助词系统、语气词系统的比较分别包括“系统元素对应差距”、“元素跨系统的古今差异”、“系统元素音节构成的古今差异”、“语法作用的古今差异”四个方面。
第五章“语序的比较”。
主要比较古今汉语语序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第六章“单句的比较”。
主要比较古今汉语单句类型的一致性和单句语法手段的差异性。
第一章词构成的比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词与词的构成成分、词的构成方式。
词与词的构成成分,一般来说,词的构成成分即语素。
我们先对几个例句进行单位切分。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爸爸/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一、词与语素的关系1、渊源关系由于语素是词的最小构成要素,因此,从级别上说,词是比语素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
那么词与语素孰先孰后?语素是不能够单独使用的语言单位,必须从词中来划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素来源于词。
例如“桌椅、尾巴、英雄、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由自由语素直接成词的情况,例如:“书、本、钢、笔、转、换、牛、肉”,首先是基于这几个单位都能独立运用。
如果不能独立运用,就不能独立划分。
所以,对于由自由语素直接构词的情况来说也是成立的。
2、转换关系本来是一个词,但当它作为一个词的构词语素时,这个词就转变为语素。
这种转换是单方向的,即只能说是由词向语素转换,而不能说是由语素转黄成词。
根据其数量来衡量,有以下几种情况:1)一级转换:经过一次构词分析后成为语素的转换。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中“时、习、说、朋、知、愠”等,它们在古代汉语中都是独立的词(尽管在现在汉语中不是),但当我们分析词的构成时,它们也就变成了语素。
“远方”是一个合成词,而“远”和“方”又都是能够单独使用的词,但在分析“远方”的构成时,“远”和“方”就成了语素了。
2)二级转换,是指经过两次构词分析后成为语素的转换,如“火车头”一词。
先分析为“火车+头”,然后火车再分析为“火+车”。
这时,“火车”是语素,而非词。
3)多级转换,指词经过多次构词分析后成为语素的转换。
如现代汉语“非霸权主义”。
二级转换和多级转换在现代汉语中是占主要的。
3、构成关系1)自由语素构词有些词,只能分析为一个独立运用的单位,而分析不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从词构成的要素上来说,此单位就是自由语素。
从构成的词上来说,这种形式就是自由语素构成的词。
如古汉语“朕、朋、语、悠悠”现代汉语“人、山、水、咖啡、沙发”。
2)半自由语素构词自由语素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单独成词,而半自由语素本身在一般条件下不能单独成词。
如“友谊、维持、顽固”。
但这些语素的构词能力相对较强,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构成的新词位置不是固定的。
如“朋友”“好友”“情谊”等等。
3)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构词如“祖国、伟大、学习、辣椒”4)不自由语素和自由语素或半自由语素构词不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像半自由语素那样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其构词的位置通常也是固定的。
如“油然、沛然、沃若、率尔、有夏”“房子、老师、头儿”。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比较,由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占多数。
而现代汉语中不仅有较多的自由语素构词,还有相当多的半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与自由语素构词,还有相当多的半自由语素与半自由语素构成的词。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除了单音节外,双音节词已经成为言语交际中得主要运用单位。
现代汉语中得双音词是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转换为语素构成的,即由自由语素变成非自由语素。
(三)古今语素的异同古今语素的异同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相同或完全不同。
1、相同情况大致都有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1)自由语素古代汉语:朕、而、唱、母、言、习、河、店、悠悠、陆离、芣苢现代汉语:布衣、妈妈、手套、电话、火车2)半自由语素古代汉语:“辅佐”中得“佐”“司马”中得“司”朋友“中”的“朋”和“友”现代汉语:台灯、手机、脑子3)不自由语素古代汉语:有夏、阿翁、率尔、油然现代汉语:老虎、初三、第二、桌子、看头、花儿2、不同情况从语素出现和使用频率来看,古今汉语还存在着某些差异。
1)古汉语的语素主要是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很少见。
而现代汉语红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数量都很高。
古代汉语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白话文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呐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吧,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据大致分析统计,该白话文中友单纯词526个,占总词数的79%,其中单音节的524个,单音节的524个,双音节的2个(如“婆娑”),均由自由语素构成。
合成词138个,占总词数的21%。
在其构成语素中,自由语素162个,半自由语素104个,不自由语素(如“子、儿、头、者、面、然、乎”等)9个。
(以上的数字统计包含重复的词或语素)原因分析:现代汉语中得语素,大多是从古代汉语中发展而来的。
其中有一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失去了独立成词能力,有一部分意义虚化,因而发展成为现代汉语构词中得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
二、词的构成方式(一)音变构词所谓音变构词,即“通过改变同一个汉字音节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语音要素(声韵调)来构造音义相关的新词。
音变构词是古代汉语单纯词的主要方式之一。
本文只涉及声调改变的音变构词。
1、声调音变构词声调音变构词,即通过改变同一个汉字音节中的声调来构造音义相关的新词。
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改非去声为去声,词性由名词变为动词:王:平声,名词;改为去声,动词,君拥有天下。
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左传成公二年》子:上声,名词,男女之通称;改为去声,动词,以女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