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0 社会学概论

大连海事大学202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T70 社会学概论

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社会学概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内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地位考试要求1.掌握社会学的概念内涵与研究领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3.了解社会学与社会的关系。

二、社会运行概述考试内容社会运行,社会系统,社会文化考试要求1.掌握社会运行,社会系统,社会文化的定义、特性、类型、构成与功能。

2.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基本视角。

3.了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考试内容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和主要方法考试要求1.掌握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和基本过程。

2.理解社会学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3.了解抽样和数据分析的基本逻辑。

四、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考试内容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与社会性别考试要求1.掌握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性别的定义与主要内容。

2.理解微观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

3.了解微观社会运行的实际体现。

五、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考试内容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变迁,城市化与集体行为考试要求1.掌握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变迁,城市化与集体行为的定义和主要内容2.理解宏观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

3.了解宏观社会运行的实际体现。

六、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考试内容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建设考试要求1.掌握社会问题的定义、一般特征及类型。

2.理解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的概念界定、特征、类型与模式。

3.了解社会建设的定义及相关理论。

3.了解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过程。

参阅:《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马克思哲学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哲学试题及答案

试题一、单项选择1、在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A.本质上属于一种自然交往B.只是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自由地进行C.是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普遍交往D.只有性关系交往、血缘关系交往2、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体系,包括()。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传统C.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D.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3、政体是指()。

A.政权的组织形式B.国家的政治性质C.国家的经济体制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4、社会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5、暴力革命是()。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6、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B.循环论的观点C.倒退论的观点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7、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生产关系B.宪法C.国家D.政党8、国体是指()。

A.国家的经济体制B.国家的政治性质C.政权的组织形式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9、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阶级关系B.夫妻关系C.政治关系D.经济关系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1、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2、生产关系是指()。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13、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参考教材: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要求考生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历史,掌握社会学、社会工作在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上的视角、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思考中国社会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功能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2.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4.社会工作的功能二、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1.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2.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3.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三、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1.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2.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3.社会工作伦理四、社会福利制度1.福利的内涵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2.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和类型3.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五、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基础2.社会工作理论的知识基础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人类行为2.社会环境3.人类成长七、社会工作过程1.社会问题与社会干预2.作为社会过程的社会工作3.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4.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八、微观社会工作1.社会工作方法的分类2.个案工作3.小组工作九、宏观社会工作1.社区工作2.社会工作行政十、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发展1.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地位2.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和规范3.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十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我国的本土社会工作实践2.社会转型与社会工作的发展3.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第二部分社会学基本理论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其它内容的关系3.社会学的学科地位4.社会学与社会二、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人口与社会运行2.环境与社会运行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三、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2.社会运行3.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四、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文化的含义及特性2.文化的类型3.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4.文化的功能五、社会化与个体化1. 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2.人的社会化3.人的个体化六、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的含义2.社会互动的过程3.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4.社会角色七、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1.社会网络2.社会群体3.初级社会群体八、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研究概述2.婚姻家庭社会学3.性社会学4.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九、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概述2.社会组织目标3.社会组织结构4.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十、社区1.社区概述2.农村社区展3.城市社区4.虚拟社区十一、社会制度1.什么是社会制度2.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3.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十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概述2.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3.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4.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5.社会流动十三、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社会变迁2.社会现代化3.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4.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5.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十四、城市化1.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2.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流动3.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4.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十五、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2.集体行为理论3.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十六、社会问题1.什么是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3.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4.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十七、社会控制1.社会控制概述2.社会控制体系3.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十八、社会政策1.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2.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3.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4.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十九、社会建设1.社会建设的概念2.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P4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P14(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二)从社会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P24(一)科学理性功能(二)人文价值功能(三)服务建设功能四、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P28(一)概念: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P28(二)人口与社会运行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P29概念: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做人口数量的同义词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P30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P32概念: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P45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以概括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的三大基本特征。

五、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P49社会与社会系统是社会学学科的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社会运行的主体。

(一)社会的特点P51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二)社会的功能P52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P58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P58概念: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的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社会学概述第一节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个人是无法组成社会的,数量:2个以上,这是最低限度。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2.交流功能3.导向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运行一、什么是运行与社会运行运行表述的是一种动态过程,含有运动、变化的含义。

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内部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功能。

二、社会运行的类型一是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二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

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发展中国家就是这一类)三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亚非拉低度发展国家)四评价社会运行的原则1综合型 2满足需要 3.协调第三节社会学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将社会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因此,条件和机制指的是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途径3.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中观、微观微观层面:可以分析个人购买钻石的社会因素或其中的社会意识对个人购买钻石的决定性影响。

宏观分析: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体系1、产地较为集中:比较好的原产料多产于非洲,特别是南非。

2、加工:初加工(东南亚国家——印度)精、高级加工(欧美发达国家——比利时美国)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观分析:钻石消费统计可以分析社会分层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01 人口与社会运行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一)人口规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专业综合》入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政治学考试大纲一、绪论(一)政治与政治学(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三)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二、权力(一)政治权力(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三、国家(一)国家理论诸流派(二)国家的演变(三)国家与社会四、政体(一)政体的一般理论(二)政体的基本类型(三)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五、政府(一)现代政府的内涵与职能(二)立法、司法机构(三)行政机构六、政党(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二)政党制度(三)政党政治七、政治参与(一)政治参与的含义与功能(二)政治参与的主体与途径(三)政治参与与政治现代化八、政治发展(一)政治发展的类型与方式(二)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九、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二)政治文化的成分、类型与发展(三)政治社会化十、国际政治(一)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行为主体与权力格局(二)主权国家与国际环境第二部分:社会学考试大纲《社会学》大纲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四)社会学与社会二、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二)环境与社会运行(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三、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四、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一)文化的含义及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四)文化的功能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学方法论(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四)社会指标(五)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六、社会化与个体化(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七、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三)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八、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九、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一)婚姻家庭社会学(二)性社会学(三)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十、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概述(二)社会组织目标(三)社会组织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十一、社区(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十二、社会制度(一)什么是社会制度(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十三、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三)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四)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五)社会流动十四、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十五、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十六、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十七、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十八、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十九、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二十、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

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第三: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二、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即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又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并做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掌握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准确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课程的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普及社会学知识,形成一种通识教育。

帮助学生多视觉、多维度的观察和理解社会。

尽管社会学在我国是相对较年轻的学科,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有关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还是相当多,这彰显了社会学的生命力。

多数研究成果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相当多的贡献,诸多社会实践证明社会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特别是今天的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显得更有意义。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理解、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在遇到简单的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来解决。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应该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规律性。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主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学参考资料:《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原理》朱力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学时分配表: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2.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2.1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2.2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2.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3.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4.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4.1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4.2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2.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3.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方法的内容4.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2.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2.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1.社会学的社会功能1.1科学理性功能1.2人文价值功能1.3服务建设功能2.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理论自觉”中的中国社会2.1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成熟中的中国社会2.2中国社会的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的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一、社会学方法体系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过程一、研究的逻辑过程二、社会学解释三、研究的基本程序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二、田野调查法三、实验法四、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一、社会指标的类型和功能二、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三、社会指标体系的运用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一、抽样技术二、简单随机抽样三、数据分析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1.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1.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2.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2.2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2.2.1现代主义取向的个体化研究2.2.2后现代主义的个体化3.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3.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3.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3.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第二节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概述1.1社会化的定义1.2社会化的类型1.3社会化的理论视角1.3.1“镜中我”理论1.3.2“角色扮演”理论1.3.3精神分析理论1.3.4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3.5生命历程理论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2.1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2.1.1语言能力2.1.2思维能力2.1.3学习能力2.1.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2社会化的主体2.2.1家庭2.2.2学校2.2.3同龄群体2.2.4工作单位2.2.5大众传媒3.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3.1早期社会化3.2成人继续社会化3.3代差问题3.4社会化内容第三节人的个体化1.个体化的意涵1.1关于“个体”1.2关于“个体化”过程1.3关于“个体化”与“个体分化”2.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2.1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2.1.1人的主体性是获得的2.1.2人的主体性是不断发展的2.2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阶段2.2.1从自然界的剥离——人的“人类化”2.2.2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人的个性化2.2.3现代性的当代发展——人的个性化3.个体化的机制3.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3.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3.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3.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特点2.社会互动的维度2.1社会互动的向度2.2社会互动的深度2.3社会互动的广度3.社会互动的类型3.1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3.2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3.3熟悉情景互动、社交情景互动和工作情景互动3.4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3.5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1.社会互动的过程1.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1.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2.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3.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3.1网络时代的主要互动媒介3.1.1BBS3.1.2网络聊天工具3.1.3博客与微博3.1.4手机3.2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3.2.1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3.2.2网络互动的匿名信和符号性3.2.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1.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1.1涂尔干的社会互动思想1.2韦伯的社会互动思想1.3齐美尔的社会互动思想2.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2.1符号互动论2.2拟剧伦论2.3本土方法论2.4人际互动论2.4.1人际吸引2.4.2非语言沟通2.4.3刻板印象2.4.4人际空间2.5参照群体理论2.6自我实现语言理论2.7社会交换论第四节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的含义1.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1.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1.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1.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2.社会角色的类型2.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2.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2.4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3.社会角色的扮演3.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3.1.1角色确定3.1.2角色表现3.1.3角色建构3.2社会角色表现3.2.1布景与道具3.2.2依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2.3前台、后台及角色配合4.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4.1角色距离4.2角色冲突4.3角色不清 4.4角色中断 4.5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人类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行的物质
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现实 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
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
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统一的,是人类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在双向互动中呈现出
复杂的协同进化的趋势。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 时期类型 --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对环境影响十分有 限,对环境依赖于敬畏 --农业时期(持续1万多年)相对于环境的独立性逐步增 强,并存与环境和谐相处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深度与广度扩大,局部的生态破坏,逐渐脱离简单依 赖,相互适应的有机联系 --工业时期(距今两三百年)史无前例的影响,凭借技术 进步对环境的控制与主宰,明显突出人类中心主义, 社会系统的快速、过度膨胀和一定意义上与环境失衡、 对立与冲突。普遍化、严重化
思考题
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分析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时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统型、过渡型及现代型) 人口转变论是阐述在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人 口发展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及低自然增长率过程的一种理论。 现代人口转变的主导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进程,特别是医疗技术进步与生活条件的改善。 新转变的后果:客观上带来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伴 随人口老龄化过程。 中国2010人口普查60岁比重13.26%;65岁8.87%。人口 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未富先老”。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就业及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围绕老龄人口的社会服务业;经济活力不足;人口发 展不可持续的危机,威胁社会的存在。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人口与社会运行★★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见表2-1)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表2-1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见表2-2)表2-2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见表2-3)表2-3 人口转变与老龄化4.人口健康(见表2-4)表2-4 人口健康拓展:世界上通行三种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①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的统计,如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②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的统计。

迁移新居住地6个月或1年以上者为永久性人口迁移。

③以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的统计。

我国是以此种方法进行统计的,它是指人口在省、市、县的行政区划间的户口所在地的变化。

考点二:环境与社会运行★★★1.环境及其社会功能(见表2-5)表2-5 环境及其社会功能2.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见表2-6)表2-6 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拓展: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不同的全球环境威胁。

以往它们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衰竭。

威胁人类社会的一向是外部风险,像旱灾、地震、饥荒和暴风雨等来自自然界、与人类行为无关的风险,而如今人类却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人为风险,即由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而引发的风险。

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环境和健康风险就是人为风险的例证,它们是人类行为干预自然的结果。

考点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见表2-7)表2-7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见表2-8)表2-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拓展: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2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2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

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运行的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

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的基础含义: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首先,人口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规模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其次,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自然资源来维持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在资源和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分配的资源和产品相对越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关系将发生变化;再次,人口也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也将越多,在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增加,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也会增强;最后,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质量以及人口形态的变化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即最大(在一定地域内由社会生产、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决定的最多人口数)和最小人口规模(在一定地域内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维持集体生存所要求的最小人口数)。

与此相关,理论上存在一个适度人口规模(未达到这个规模表现为人口不足及相关社会问题,超过则表现为人口过剩及相关社会问题)问题,但难以计算。

当今世界实际上并存着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的双重问题,但自马尔萨斯以来,人口过度增长似乎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马尔萨斯看到了生活资料对人口增长的制约,但是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

也有学者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持乐观态度。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复习笔记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规模变化的测量指标包括:①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之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②人口倍增时间,是指人口总数翻一番所花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少,表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长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①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a.性别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如果性别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则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则表示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

③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包括经济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

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运行的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

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的基础含义: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首先,人口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规模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其次,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自然资源来维持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在资源和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分配的资源和产品相对越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关系将发生变化;再次,人口也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也将越多,在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增加,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也会增强;最后,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质量以及人口形态的变化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即最大(在一定地域内由社会生产、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决定的最多人口数)和最小人口规模(在一定地域内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维持集体生存所要求的最小人口数)。

与此相关,理论上存在一个适度人口规模(未达到这个规模表现为人口不足及相关社会问题,超过则表现为人口过剩及相关社会问题)问题,但难以计算。

当今世界实际上并存着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的双重问题,但自马尔萨斯以来,人口过度增长似乎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马尔萨斯看到了生活资料对人口增长的制约,但是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

也有学者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持乐观态度。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物质资料的生产等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这三者而影响人口规模。

——人口的自然增长,迁移增长,出生,死亡,迁移率测量人口规模变化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其他指标还有人口倍增时间,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等。

对于特定规模的人口,依据其所具有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可以分析其内部的构成关系,这就是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性别,年龄),人口的地域构成(自然地理,行政区域,城乡),人口的社会经济(经济和社会)构成。

人口构成即其变动对于人口规模和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一定规模的人口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人口自身的数量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形塑着人口分布格局;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的难易程度并由此决定着人口分布的稀稠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

人口分布既意味着一种静态的格局,也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

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是长期以来人口不断迁移和扩散的结果。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

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有三种:按居住地变化,按居住地改变的时间,按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

人口流动虽然反映的也是人口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但是一般指居住位置发生的非永久性改变,在中国尤指在迁入地没有法定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表现的类型和过程复杂多样,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有两种突出的类型:一是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二是个体性的自愿迁移。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是围绕着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所做的研究发现。

一般而言,影响人口迁移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

自愿迁移条件下,则与个体情况有关,是否发生迁移行为还包括人们对于迁入地拉力因素和迁出地推力因素以及中间因素的全面考量,只有从迁移中所能获得的利益大于将会损失的利益时,理性的的迁移行为才会发生,即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受制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综合作用,人口发展呈现出特定的整体特征。

历史地看,人口发展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三种模式。

法国学者兰德里等人提出了人口转变论,阐述在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

它的核心观点是人口发展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

既能对人口发展过程做宏观的总体分析和系统动力研究,又可以将家庭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微观分析纳入人口发展分析之中,使之成为宏观分析的基础,对于分析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是一种有用的理论工具。

现代人口发展出现新转变的主导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方面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另一方面,生养孩子成本增加使孩子的家庭效益弱化,避孕技术出现,出生率随之下降。

最终实现高位平衡向低位平衡过渡。

现代人口的新转变客观上带来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必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导致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人口结构已进入老年型。

其特点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状况;老龄人口的绝对规模很大;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不断增多,规模很大。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广泛而深远。

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原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由此影响到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再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四、人口健康一个社会中人群的平均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也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包括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两个测算口径。

死亡现象受到人口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是威胁人群健康、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直接因素。

对抗传染病取得的胜利则使一些专家指出,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即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由生物转向社会和心理因素。

但各种新的传染病和已控制的旧式传染病依然不断出现。

传染病威胁重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原来感染动物的微生物转移了它的攻击目标开始感染人类;2.一些细菌或病毒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基因变化,原来不致病的病原体增加了可以致病的毒力基因,或成为一种新的病原体,引起人类疾病;3.人类滥用或误用抗生素,创造了许多原本不存在的病毒;4.技术进步对疾病更为精确的诊断发现导致疾病的新型病毒;5.生活方式的转变,疾病控制力度削弱,环境状况恶化,社会自身变化等。

此外,中国整个社会体系处于快速而又艰难的转型过程中,传染病威胁易出现,社会应对传染病威胁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下降。

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理基础,特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着人口发展,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特定的环境资源条件与社会运行和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其本身就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所谓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其环境。

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环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实际中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依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加工改造程度,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我们可以把环境区分为以下四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

对环境的理解中实际包含了资源,自然资源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在一定意义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开发使用中可能枯竭的资源(可再生与不可再生)。

环境要素,包括环境中的资源,其功能通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另一方面是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系统自身的良性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环境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并且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也是从属于自然环境的。

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经济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积累,人类社会系统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试图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环境的三种功能会出现被人类过度使用的情况,影响人类社会及环境自身。

这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并且程度在增加,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对全球环境产生了影响。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忽略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

并且,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在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各种挑战。

人类在回应环境挑战,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也不断改变着自身,并使人类社会的文化与制度越来越复杂。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在双向互动中呈现出复杂的协同进化的趋势。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的不同类型。

采集狩猎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极其有限,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突出表现为社会对环境的依赖,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死存亡,迁徙变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