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48316dc33d4b14e8524681f.png)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课程编号:12600023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64总学分:4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阔的视野,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给同学们一种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方法。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内容主要有: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社会、人的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学研究方法等。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掌握社会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并认识自我,进而改造社会并完善自我。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4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学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三、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物质基础(4学时)一、人口二、环境三、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6学时)一、什么是社会和社会系统二、社会运行三、对社会研究的几个社会学基本视角第四章社会文化(6学时)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二、文化的类型三、文化的构成和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研究方法(6学时)一、方法论二、研究过程三、主要方法四、社会指标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6学时)一、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二、人的社会化三、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4学时)一、含义二、互动过程三、主要理论视角四、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6学时)一、社会网络二、社会群体三、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4学时)一、研究概述二、婚姻家庭社会学三、性社会学四、性别角色与社会控制第十章社会组织(2学时)一、概述二、目标三、结构四、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4学时)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三、城市社区四、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4学时)一、概念二、社会制度的类型和功能三、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学时)一、社会分层概述二、理论传统三、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学时)一、社会变迁二、社会现代化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2学时)一、城市的起源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三、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四、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一、集体行为二、集体行为理论三、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十七章社会问题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三、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四、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概述二、社会控制体系三、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社会政策的含义和类型二、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三、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四、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一、社会建设的概念二、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社会学概论》,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fa9e3e384868762cbaed539.png)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f3ae1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d.png)
大一社会学概论第二版重点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P4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P14(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二)从社会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三、社会学的社会功能P24(一)科学理性功能(二)人文价值功能(三)服务建设功能四、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P28(一)概念: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P28(二)人口与社会运行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P29概念: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做人口数量的同义词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P30概念: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P32概念: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P45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以概括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的三大基本特征。
五、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P49社会与社会系统是社会学学科的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社会运行的主体。
(一)社会的特点P51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二)社会的功能P52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三)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P58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P58概念: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的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https://img.taocdn.com/s3/m/404e72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a.png)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众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而社会系统就是一种机制,用于协调和管理这些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社会系统的运行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本文将探讨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系统的核心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包括法律、规则、价值观等各种规范,它们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社会制度的存在和运行,使得社会能够有序、稳定地运转。
例如,法律的存在使得人们有权利和义务,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使得人们能够根据既定的规则进行交流与合作;价值观的传承和引导,使得人们共同追求道德与精神层面的目标。
这些制度构成了社会系统的骨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其次,社会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以共同目标和利益为基础,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体组织。
社会组织的作用是将个体的需求和能力整合起来,实现协作和合作。
例如,企业是一种组织形式,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经济产出和利润;政府是一种组织形式,承担统筹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责,保障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非营利组织则以社会福利和公益为宗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保障。
这些社会组织的不同职能和角色共同构成了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此外,社会系统还受到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源,推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技术的进步则为社会提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模式。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进步。
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社会系统的特征和运行方式。
然而,社会系统的运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缺失使得社会的信任和和谐受到挑战。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2efb45ee06eff9aff8075f.png)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7e7731bd64783e09122bf1.png)
社会学概论重点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社会学的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发展过程:原始阶段、中期阶段和现代阶段老龄化: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变化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第一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第二时期是农业时期;第三时期是工业时期环境保护经历的主要阶段: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一)社会主要有两大派别:1、社会维实派:也叫社会实体派。
他们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2、社会维名派: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对社会做过多方面的论述: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第三: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系统是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二)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功能二、社会运行(一)什么是社会运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bb3595733687e21ae45a908.png)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把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即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又从微观上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描述,并做理论解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掌握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准确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课程的性质《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普及社会学知识,形成一种通识教育。
帮助学生多视觉、多维度的观察和理解社会。
尽管社会学在我国是相对较年轻的学科,但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有关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还是相当多,这彰显了社会学的生命力。
多数研究成果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相当多的贡献,诸多社会实践证明社会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特别是今天的社会转型加速时期,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显得更有意义。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理解、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在遇到简单的社会问题时,能够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思维来解决。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角色应该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规律性。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课程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主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教学参考资料:《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学原理》朱力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学时分配表: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2.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2.1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2.2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2.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3.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4.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4.1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4.2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关于社会运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内容2.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内容3.关于社会运行研究方法的内容4.关于分科社会学的内容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2.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2.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1.社会学的社会功能1.1科学理性功能1.2人文价值功能1.3服务建设功能2.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理论自觉”中的中国社会2.1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成熟中的中国社会2.2中国社会的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的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一、社会学方法体系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三、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第二节社会学研究过程一、研究的逻辑过程二、社会学解释三、研究的基本程序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二、田野调查法三、实验法四、历史比较法第四节社会指标一、社会指标的类型和功能二、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三、社会指标体系的运用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一、抽样技术二、简单随机抽样三、数据分析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1.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1.1集体化社会的发展1.2人的社会化的经典研究2.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2.1个体化社会的到来2.2人的个体化的当代关注2.2.1现代主义取向的个体化研究2.2.2后现代主义的个体化3.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3.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3.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3.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第二节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概述1.1社会化的定义1.2社会化的类型1.3社会化的理论视角1.3.1“镜中我”理论1.3.2“角色扮演”理论1.3.3精神分析理论1.3.4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3.5生命历程理论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2.1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2.1.1语言能力2.1.2思维能力2.1.3学习能力2.1.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2社会化的主体2.2.1家庭2.2.2学校2.2.3同龄群体2.2.4工作单位2.2.5大众传媒3.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3.1早期社会化3.2成人继续社会化3.3代差问题3.4社会化内容第三节人的个体化1.个体化的意涵1.1关于“个体”1.2关于“个体化”过程1.3关于“个体化”与“个体分化”2.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2.1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2.1.1人的主体性是获得的2.1.2人的主体性是不断发展的2.2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阶段2.2.1从自然界的剥离——人的“人类化”2.2.2从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人的个性化2.2.3现代性的当代发展——人的个性化3.个体化的机制3.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3.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3.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3.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1.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特点2.社会互动的维度2.1社会互动的向度2.2社会互动的深度2.3社会互动的广度3.社会互动的类型3.1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3.2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3.3熟悉情景互动、社交情景互动和工作情景互动3.4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3.5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1.社会互动的过程1.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1.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2.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3.网络时代的社会互动3.1网络时代的主要互动媒介3.1.1BBS3.1.2网络聊天工具3.1.3博客与微博3.1.4手机3.2网络互动的特点及其影响3.2.1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3.2.2网络互动的匿名信和符号性3.2.3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1.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1.1涂尔干的社会互动思想1.2韦伯的社会互动思想1.3齐美尔的社会互动思想2.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2.1符号互动论2.2拟剧伦论2.3本土方法论2.4人际互动论2.4.1人际吸引2.4.2非语言沟通2.4.3刻板印象2.4.4人际空间2.5参照群体理论2.6自我实现语言理论2.7社会交换论第四节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的含义1.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1.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1.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1.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2.社会角色的类型2.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2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2.3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2.4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3.社会角色的扮演3.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3.1.1角色确定3.1.2角色表现3.1.3角色建构3.2社会角色表现3.2.1布景与道具3.2.2依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2.3前台、后台及角色配合4.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4.1角色距离4.2角色冲突4.3角色不清 4.4角色中断 4.5角色失败。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a8d0a17a1c7aa00b42acbce.png)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要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具体学科’表明社会学不是哲学科学,而是对社会系统进行有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的具体科学。
‘综合性’表明社会学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对象。
‘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要的主要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严复1903《群学肆言》把社会学看作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
表现在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与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社会学的最早提出:1838.10出版《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孔德。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的实践的要求。
西欧资本主义出现,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所带来的后果。
社会学思想来源: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三大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第四,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特点:研究别的具体社会学科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研究三大发展类型的主要途径: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和社会指标及其体系。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78638de39b89680203d825fa.png)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7b38af7050876323112123b.png)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人口与社会运行★★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见表2-1)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表2-1 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见表2-2)表2-2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3.人口转变与老龄化(见表2-3)表2-3 人口转变与老龄化4.人口健康(见表2-4)表2-4 人口健康拓展:世界上通行三种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①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的统计,如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②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的统计。
迁移新居住地6个月或1年以上者为永久性人口迁移。
③以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的统计。
我国是以此种方法进行统计的,它是指人口在省、市、县的行政区划间的户口所在地的变化。
考点二:环境与社会运行★★★1.环境及其社会功能(见表2-5)表2-5 环境及其社会功能2.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见表2-6)表2-6 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拓展: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不同的全球环境威胁。
以往它们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可再生资源的衰竭。
威胁人类社会的一向是外部风险,像旱灾、地震、饥荒和暴风雨等来自自然界、与人类行为无关的风险,而如今人类却越来越多地面对各种人为风险,即由于人类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而引发的风险。
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环境和健康风险就是人为风险的例证,它们是人类行为干预自然的结果。
考点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见表2-7)表2-7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特征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见表2-8)表2-8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拓展: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什么是社会基础?
![什么是社会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a84d4f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e.png)
什么是社会基础?
社会基础是指维系社会运行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条件,为社会规范和
文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涵盖了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
各个方面。
下面将通过有序列表的形式,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社会基
础的含义和作用。
一、社会制度是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制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
这些制度的构建和运行,决定着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
例如,在政治制度方面,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的差
异会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民众的幸福感;在经济制度方面,资
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
展和财富分配情况。
二、文化传统的积淀是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各种文化遗产,是社会基础的重
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统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各个方面,体
现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文化传统的
保护和传承,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三、经济基础是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资源、技术、生产力、
市场等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繁荣和个人的生活水平。
比如,资源丰富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往往更加迅猛;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则受到束缚。
综上所述,社会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社会各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和人民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好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构成及运行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构成及运行](https://img.taocdn.com/s3/m/f07e620248d7c1c708a1457a.png)
第 2 章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类型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及其特征我国,“社会”最早出现在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意指村民集会。
由“社”和“会”演进而来。
“社”,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
西方,英语“Society”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早将英语“Society”译为“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者著作时,袭用此词。
●如何理解社会?●西方学者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代表人物:乔治.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法国涂尔干,全名埃米尔·杜尔克姆(Emile Durkheim,代表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他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F.H.吉丁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派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用归纳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每个个体会因共同的刺激、联想、暗示、模仿等发生相同的情感,即“同类意识”。
同类意识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
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
2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2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3852a7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b.png)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
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
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运行的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
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的基础含义: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首先,人口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规模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其次,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自然资源来维持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在资源和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分配的资源和产品相对越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关系将发生变化;再次,人口也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也将越多,在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增加,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也会增强;最后,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质量以及人口形态的变化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人口规模: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即最大(在一定地域内由社会生产、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决定的最多人口数)和最小人口规模(在一定地域内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维持集体生存所要求的最小人口数)。
与此相关,理论上存在一个适度人口规模(未达到这个规模表现为人口不足及相关社会问题,超过则表现为人口过剩及相关社会问题)问题,但难以计算。
当今世界实际上并存着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的双重问题,但自马尔萨斯以来,人口过度增长似乎引发了更多的关注。
马尔萨斯看到了生活资料对人口增长的制约,但是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
也有学者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持乐观态度。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6eec1d7e53a580217fcfe4c.png)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2.1复习笔记一、人口与社会运行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1.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规模变化的测量指标包括:①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人口增长数”是年末人口数减去年初人口数之差,“人口总数”一般用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
②人口倍增时间,是指人口总数翻一番所花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少,表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快;反之,人口增长率越低,人口倍增的年数越多,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慢。
③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
(2)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①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a.性别比通常是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
如果性别比高于100,表示偏高,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反之,则表示偏低,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b.从年龄构成看,在人口总体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7%及以上,则表示人口结构进入老年型。
②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以及城乡构成等。
③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包括经济构成和社会构成两大类。
2.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0abc6a60740be1e640e9a4a.png)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一、概念题1.总和生育率[人大2010年研]答:总和生育率(TFR),又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一般指15~49岁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总和生育率是度量妇女生育率的指标之一,是在度量分年龄组生育率基础上计算的妇女总体生育水平。
它是衡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标准化指标。
2.人口老龄化[中财2011年研]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
[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环境问题成立的前提有:(1)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2)技术的有限性这里既指技术种类的有限性,又指技术功能的有限性,更指技术开发的有限性。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人类难以迅速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存空间(比如说再找到一个地球),或取得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替代资源。
因此,现有环境遭到破坏就成了一个“问题”。
(3)尊重人类的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如果从极端的意义上考虑,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至少不是那么引人注目。
这种极端的考虑就是:地球自身是有生命年限的,甚至太阳也如此,它们最终与人一样,都将面临生命终结的命运。
这种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从这种极端的角度出发,谈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显得有些苍白。
然而,与命运抗争,让生命增辉,正是人类伟大精神之所在。
在这种抗争中,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尊严。
尊重人类及其后代的生命价值,是关注环境问题的出发点。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73aec590975f46526d3e160.png)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常识)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迄今为止却只有170多年的历史。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Comte)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Inkeles)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1,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什么)2,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3,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社会学家们: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特别是圣西门的思想创始者们:孔德、斯宾塞(Spencer)实际奠基者们:涂尔干(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克姆)、韦伯(Webber)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社会的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1966-1976年,全面恶性,原因文革。
1976-1978年,转向中性摆脱恶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中性运行,后重建。
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阐述,可概括出物质生产方式的三大基本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
思考题: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是广泛而深远的。
就其最基本的方面而言,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减缩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6,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https://img.taocdn.com/s3/m/b7eb3f3aaeaad1f347933f09.png)
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理基础。
特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着人口发展,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虽然社会学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和生物决定论,但是,特定的环境资源条件与社会运行和发展密切相关,甚至其本身就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更应关注环境资源条件对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
它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本书所讲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按照l989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被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重要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具有系统的特征。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根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和人类对自然环境加工改造的程度,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我们可以把“环境”区分为以下四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其中,聚落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和基地,地质环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藏,星际环境将是人类未来的活动场所。
如果按照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地球表面的几个圈带,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
在这三个圈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产生了土壤圈和生物圈,这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大约下起岩石圈表层,上至气圈下部对流层顶端,也就是包括地表深度不到11 公里和地表高度不到9公里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AT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 或者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 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此外,它也表明,社会 层次上的富裕,或者人们消费物品的总量,也对环境 有着影响。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大量采
掘自然资源、加工和使用自然资源、生产以及使用各种工 业产品、处理各种生产生活废弃物等所造成的环境(水体、 大气、声音等)污染和生态破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也对作为人类 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和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 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改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 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P33) 2 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P37) 3 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第一,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 文化;
第二,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相对于生 物特征的变化更为迅速;
第三,因此,人群的差异是由有文化的社会引起的,并非 从来就有,而且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社会加以改变,甚至被 消除;
第四,文化的积累意味着进步可以无限制继续下去,并使 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人口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人口老龄化: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
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人口发展增长和转变阶段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 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 的年数。
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 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4、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在双向互动中呈现 出复杂的协同进化的趋势。当今世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 境危机,更应关注环境资源条件对于社会运行的重要影响。
5、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现实的基 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 社会生活的不同形貌,甚至也对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环境资 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着社会运行的人口与环境 条件。
这种范式揭示了工业社会中人类认识的偏差,而且实际上 为开创环境社会学这门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 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 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所导致的环 境问题可以通过“协调生态与经济”和进一步的超工业 化(superindustrialization),而非“去工业化”的 途径来解决。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世界分布图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环境,是指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 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环境的三种功能: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两种生产:即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是由马克思提出并经恩格斯系统阐释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就是指 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以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
客观性:无论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作为人们保证自己生
活的方式,实际上都并不是人们主观规定和选择的,而是 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客观决定的。
邓肯 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 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 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 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 污染(E)的产生。
社会性:生产方式不仅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客观地
规定的,而且也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与特定的社 会形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历史性:生产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
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活动, 无论是个体生命的维持,还是他人生命的生产,都 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资料基础。
原生环境问题:由于环境系统自身变动(例如自然灾害)
所引发的环境破坏
雾霾笼罩下的北京
面对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出现两种不同的价值 观:
“人类例外范式” (Human Exceptionalism Paradigm,简称HEP)
“新生态范式”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简称NEP)
人口结构 人口迁移 老龄化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环境 IPAT模型 新生态范式 生态现代化 生态文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 环境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人口”,就其最基 础的含义而言,即是 指特定时间、特定地 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 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 一定的数量、质量和 构成特征,并由此对 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 基础性影响。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
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 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 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 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
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 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六次人口普查人口规模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 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
这个模型是美国生态学家埃里奇(Ehrlich)和康默纳 (Comnoner) 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Environmental Impact(I)= Population(P)*Affluence(A)*Technology(T)即IPAT公 式。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用以评估环境压力的著名公式。 这个公式表明,影响环境的三个直接因素是人口、人均财 富量(或国内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总值中的收益)和技术以及相互间作用 的影响。
(P41) 4 试析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P43-P44) 5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P45-P46) 6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46-P4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 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邬沧萍,侯东民,主 编.人口、资源、环境 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0.
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 的生产,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 的存在方式。
2、人口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 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 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3、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理 基础。特定的环境条件影响着人口发展,而人类的生产与 生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这些认识导致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环境的负荷能力可 以无限增长,予取予求,从而否定匮乏的可能性。
第一,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 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第二,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 之网中的复杂反馈,常常使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产生预料不 到的后果;第三,世界是有限度的,因此,经济增长、社 会进步以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存在自然的和生物学上的潜 在限制。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 产,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 在方式。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 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 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
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 运行的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 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理论:
一般而言,影响人口迁移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由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 容量,二是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 口经济容量。
人口转变理论: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 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 过程的一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