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一定数量的人口和必要的资源环境条件是实现两种生产的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本身所产生的生产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本章简要介绍人口、环境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运行的意义及其发挥影响的主要方面。

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

人口的基础含义: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首先,人口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规模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其次,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自然资源来维持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而在资源和产品既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人均分配的资源和产品相对越少,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关系将发生变化;再次,人口也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口越多,意味着劳动力也将越多,在劳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力数量增加,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也会增强;最后,人口数量、分布、结构、质量以及人口形态的变化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人口规模: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上限和下限,即最大(在一定地域内由社会生产、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决定的最多人口数)和最小人口规模(在一定地域内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维持集体生存所要求的最小人口数)。与此相关,理论上存在一个适度人口规模(未达到这个规模表现为人口不足及相关社会问题,超过则表现为人口过剩及相关社会问题)问题,但难以计算。

当今世界实际上并存着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的双重问题,但自马尔萨斯以来,人口过度增长似乎引发了更多的关注。马尔萨斯看到了生活资料对人口增长的制约,但是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安排对于人口增长的影响。也有学者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持乐观态度。

人口规模直接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等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这三者而影响人口规模。——人口的自然增长,迁移增长,出生,死亡,迁移率测量人口规模变化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增长率,即在一定时期里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其他指标还有人口倍增时间,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要的年数等。

对于特定规模的人口,依据其所具有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可以分析其内部的构成关系,这就是人口结构分析,通常包括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性别,年龄),人口的地域构成(自然地理,行政区域,城乡),人口的社会经济(经济和社会)构成。人口构成即其变动对于人口规模和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定规模的人口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人口自身的数量变化以及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形塑着人口分布格局;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的难易程度并由此决定着人口分布的稀稠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

人口分布既意味着一种静态的格局,也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是长期以来人口不断迁移和扩散的结果。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

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有三种:按居住地变化,按居住地改变的时间,按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人口流动虽然反映的也是人口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但是一般指居住位置发生的非永久性改变,在中国尤指在迁入地没有法定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迁移表现的类型和过程复杂多样,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有两种突出的类型:一是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二是个体性的自愿迁移。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是围绕着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所做的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影响人口迁移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环境容量;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人口经济容量。自愿迁移条件下,则与个体情况有关,是否发生迁移行为还包括人们对于迁入地拉力因素和迁出地推力因素以及中间因素的全面考量,只有从迁移中所能获得的利益大于将会损失的利益时,理性的的迁移行为才会发生,即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受制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综合作用,人口发展呈现出特定的整体特征。历史地看,人口发展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三种模式。

法国学者兰德里等人提出了人口转变论,阐述在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程。它的核心观点是人口发展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既能对人口发展过程做宏观的总体分析和系统动力研究,又可以将家庭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微观分析纳入人口发展分析之中,使之成为宏观分析的基础,对于分析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是一种有用的理论工具。

现代人口发展出现新转变的主导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方面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另一方面,生养孩子成本增加使孩子的家庭效益弱化,避孕技术出现,出生率随之下降。最终实现高位平衡向低位平衡过渡。

现代人口的新转变客观上带来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必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导致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也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人口结构已进入老年型。其特点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状况;老龄人口的绝对规模很大;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不断增多,规模很大。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广泛而深远。首先,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原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由此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其次,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由此影响到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再次,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最后,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四、人口健康

一个社会中人群的平均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死亡率,特别是婴儿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也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两个测算口径。

死亡现象受到人口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是威胁人群健康、影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直接因素。对抗传染病取得的胜利则使一些专家指出,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即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由生物转向社会和心理因素。但各种新的传染病和已控制的旧式传染病依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