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历史沿革
池州
池州池州市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中文名称:池州外文名称:Chizhou 别名:贵池、秋浦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1市辖区,3县政府驻地:池州市贵池区百牙中路1号电话区号:0566 邮政区码:247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面积:8271.7平方公里人口:158万(2008年) 方言:江淮官话、吴语、赣语气候条件:气候温暖,四季分明著名景点:九华山风景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杏花村等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火车站:池州站等车牌代码:皖R 市树:樟树市花:杏花行政区划代码:341700目录11.基本市情1.1 地理11.2 历史11.3 资源11.4 发展11.5 旅游12.行政区划2.1 市辖区12.2 县13.历史沿革3.1 境域变迁13.2 建置沿革14.综合经济4.1 综述14.2 园区15.交通运输5.1 综述15.2 水运15.3 公路15.4 铁路15.5 航空16.自然资源6.1 矿产资源16.2 生物资源16.3 野生资源16.4 水利资源16.5 土地资源16.6 旅游资源7.历史文化18.特色文化8.1 池州傩18.2 文南词18.3 青阳腔9.历史名人10.风景名胜10.1 九华山风景区10.2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3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4 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0.5 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10.6 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10.7 紫石塔县级自然保护区10.8 秋浦河10.9 杏花村10.10 九子岩风景区11.教育概况11.1 综述11.2 基础教育11.3 职业教育11.4 成人教育11.5 民办教育11.6 高等教育11.7 师资力量11.8 主要初、高中学校12.重点企业池州市- 野生动物池州大渡口至安庆公交专线开通展开1.基本市情1.1 地理池州市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
池州沿革
池州市情池州建制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距今1400年。
1949年5月,成立专区,隶属皖南行政公署,辖贵池、青阳、大通市(1949年8月改为新设铜陵县辖市)、芜湖县(1951年划出)、繁昌(1950年从芜湖划入)、太平、石埭、至德、东流。
1952年2月,撤销专区,贵池、至德、东流、青阳、铜陵划归安庆,繁昌划归芜湖,太平、石埭划归徽州。
(52年至65年)1965年7月,复设专区(1971年3月改地区),辖贵池、青阳、东至(1959年由至德、东流两县合并)、石台(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改设)、铜陵(1974年3月划归新设铜陵市)、太平(1974年3月由徽州划入)。
1980年1月,撤销地区,贵池、东至划归安庆,石台、太平划归徽州(1987年改为黄山市),青阳划归宣城(1983年又由宣城划归芜湖)。
(80年至88年)1988年6月,复设池州地区,贵池、东至从安庆划入,贵池县改市;石台从黄山划入;青阳从芜湖划入;设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处(正县级)。
2000年6月,撤地建市。
现辖贵池区(贵池市改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
贵池:因梁昭明太子萧统盛赞“水好鱼美”而得名“贵池”。
汉初置石城县(今殷汇镇灌口),属扬州之丹阳郡。
南朝时石城属南陵郡。
梁大同年间,侨立南太原郡于石城县地,不久即废。
陈天嘉元年(560年),改南陵郡为北江州,石城属北江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石城县入南陵,十九年(599年)复析南陵西五乡并石城故地置秋浦县。
以县城临秋浦水得名,治所石城,属宣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池州,秋浦县属池州,贞观元年池州废,县还隶宣州。
永泰元年(765年)复置池州,秋浦县属池州,为池州治。
唐代中叶,秋浦县属秋浦郡,晚唐属池阳郡。
五代十国吴顺义六年(926年)改名贵池县。
贵池水在县西而得名。
宋为池州池阳郡,元为池州路。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属九华府,后属池州府。
清顺治时,属江南左布政史池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隶属安徽省池州府。
青阳县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户,当年新增19户,产 值超亿元企业28户,超5亿元企业2户;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6%;工业增加值能耗0.7983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 上工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3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增长23.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业产值增长8.73%;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22.36%;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6.5%;非金属 矿物制品业产值增长23.97%;汽车制造业增长3.4%;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值下降4.37%;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 0.8%;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长不一。阀门2.27万吨,下降11.07%;石灰石1189.03万吨,下降1.17%;服装135.6万 件,增长30.38%;铸铁件5.75万吨,增长15.9%;铜材4551吨,增长2.38%;通信及电子络用电缆对千米,增长 15.53%。
青阳县
地形地貌
青阳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南部中山峭拔;中部丘陵绵延,山丘间散落,小型盆地; 北部以河谷平原为主,平原之上有少数低山、丘陵分布。
气候
青阳县春夏秋冬图(6张)青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长,无 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四季气温递减率为:春季(3~5月)0.44度/100米,夏季 (6~8月)0.56度/100米,秋季(9~11月)0.49度/100米,冬季(12~2月)0.38度/100米,全年平均值0.47 度/100米。夏季始于每年5月21日,终于每年9月20日;秋季始于每年9月21日,终于每年11月21日;冬季始于每 年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计115天。初霜多出现于11月上中旬,平均初霜为每年11月3日,终霜3每年月28 日。
安徽青阳导游词
安徽青阳导游词安徽青阳导游词青阳县,安徽省池州市下辖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东临南陵、泾县,南连石台、黄山区,西交贵池区,北与铜陵市接攘,地势南高北低,下面是安徽青阳导游词,请看:安徽青阳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来到青阳领略美丽的山水风光和醇朴的风土人情!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北襟长江,南相黄山,东与泾县革命老区交界,西有九华山耸立。
1180平方公里,山清水秀,有着神奇的历史文化和美丽卓绝的自然风光。
元代诗人萨都剌来到这里情不自禁地赞道:“相逢桥上无非客,行尽江南都是诗”,南宋诗人王十朋听到这里的人文故事,深深感叹:“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
要想深刻了解青阳和认识青阳,恐怕不是一朝一日的事,但我们走进芙蓉湖景观区,听听这里的故事,凭着自己的敏锐观察和细心感受,一定会得到一顿丰盛的游览大餐并满载而归。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芙蓉湖。
芙蓉湖的名称,来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
传说古时候这里有恶龙作怪,民不聊生,有当地一户财主养了九个儿子,他们齐心协力大战恶龙,最后一条恶龙沿着青通河往下游逃窜,企图逃向长江,九子追赶到这里,将恶龙交战,因而留下一片水坑,便成了湖。
等战胜恶龙之后,九个儿子各化成一座山峰,将恶龙镇住,这便是九子山,后来被李白改为九华山。
欣逢盛世,青阳县人民政府将这一片湖水通过治理、疏浚,显得更加清澈美丽。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一湖清水就来自于青通河的上游的九子山。
站在这里环顾湖面,确有“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感觉。
芙蓉湖在四围青山的陪衬下,风平浪静,恰似老天爷赠给人间的一面玉镜。
自古以来就有“就着玉镜照一照,面如芙蓉,美似天仙;就着湖水洗一洗,心如莲花,益寿延年”之说。
还有“心情不好,事业不顺的人,照一照,洗一洗,就有洗心革面,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之说。
现在我们就站在芙蓉湖公园的入口处--对华览秀。
顾名思义,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芙蓉湖公园的大概景致,更远一点就是九华山,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九华山第一峰--莲花峰。
青阳县简介
青阳县简介青阳县区位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皖南地区和长三角腹地,面积1180 平方公里,11 个乡镇,27 万人口,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生态环境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内,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点众多,生态游、农家乐、休闲山庄享誉省内外,年游客量达180 万人以上。
交通条件318 国道、103 省道、合黄高速、沿江高速、铜九铁路穿境而过,童埠港水运直通长江,县城距九华山旅游机场25 公里,距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40 -100 公里,距合肥150公里。
资源蕴藏已探明矿藏7 类36 种,其中:方解石 3 亿吨,白云石 4 亿吨,石灰石10 亿吨,另有较高品质的石英石、花岗岩、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农业盛产蚕茧、茶叶、油料、竹木等农副产品,素有蚕桑之地、鱼米之乡的美称。
综合实力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亿元,财政收入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4元。
工业基础开发区总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已形成“一个核心、两条走廊、七大板块”发展格局,综合配套、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已形成机电制造、非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三大主导产业。
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6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16.3亿元。
当年引进规模项目7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引进了投资20亿元的超威新能源产业园、10亿元的柯力传感器、超5亿元的埃美柯产业园等项目,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目标围绕“共筑皖南名城”目标,开展“构筑名业、培育名企、建设名店、打造名片、争创名牌”活动。
2012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3%,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
优惠政策1、增值税:自投产之日起三年内,由县财政分别按其年度缴纳的增值税地方所得部分的50%、40%、30%给予奖励。
青阳县:以“阳”为名,境内有名山,置县于唐
青阳县:以“阳”为名,境内有名山,置县于唐来源:沧海桑田(2020年2月3日)安徽省,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内陆,地跨长江、淮河,临江通海,不仅历史悠久、人文灿烂,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安徽尽管设省较晚,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才正式设省,建省仅三百多年,但安徽省域自古属于华夏中心,庄子、管仲、曹操等就诞生于此。
历史上,今安徽分属数个不同的地理、文化单元,元朝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当时安徽分属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南京为中心设直隶(后为南直隶),包括今安徽、江苏、上海两省一市,清初改为江南省,1667年析江南为安徽、江苏两省,安徽以省内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命名。
现在,安徽境内名城、古县众多,其中就有一以“阳”为名的千年古县,设县于唐,县内有著名的“七十二福地”之一的九华山。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皖南山区北部,县境多山,地势北低南高,为安徽省池州市辖县。
青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西汉时今县境就已置县,先后有陵阳、广阳、临城、南阳、定陵等县制,唐朝时正式设青阳县并沿袭至今。
青阳不仅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也非常优美,著名的九华山就位于此。
九华山,最早称陵阳山,后因李白一首诗而改称九华山,其最早为道教修道圣地,是“七十二福地”中的三十九福地,后佛教逐渐兴盛,现与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青阳,古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三国,战国时为楚国陵阳邑,秦灭楚后为鄣郡之地,西汉元狩二年(前109年)置陵阳县,此为今青阳县域置县之始。
陵阳县辖今青阳、泾县、石台等县之地,东汉末孙权析陵阳北部置临城县,两县均属丹阳郡。
东晋时,陵阳为避讳改称广阳县,后乔置定陵县于今县域,此时青阳县域有广阳、定陵、临城三县。
隋朝时,广阳县曾改称南阳县且三县俱废,仅南阳县曾于唐初短暂复设。
此为青阳县正式建县前,青阳县域县制沿革。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隆基析南陵、秋浦(今贵池)、泾县三县各一部置青阳县,因“在青山之阳”得名,县治为今蓉城镇,先属宣州,后属池州。
安徽省青阳县
安徽省青阳县安徽省青阳县,这座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小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南的山水之间。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青阳县的历史,犹如一幅悠长而绚丽的画卷。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老的传说、传统的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
三国时期,这里就是军事要冲,见证了无数的烽火硝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阳县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壮大。
青阳县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
境内山峦起伏,九华山宛如一位慈祥的巨人,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山上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寺庙众多,香火旺盛。
山间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
春天,漫山遍野的鲜花竞相绽放,五彩斑斓,仿佛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夏天,山林葱郁,是避暑的好去处,清凉的山风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炎热;秋天,枫叶如火,银杏金黄,为山峦披上了华丽的衣裳;冬天,雪花纷飞,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中的世界。
除了九华山,还有其他美丽的景点。
例如,将军湖波光粼粼,周围青山环绕,景色迷人。
还有芙蓉湖,湖水清澈,岸边绿树成荫,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青阳县的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
古老的寺庙建筑,承载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
寺庙中的佛像庄严肃穆,香火袅袅,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此外,还有古老的村落,保存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
青石板路、马头墙、木雕门窗,无不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在这些村落里,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淳朴的乡村气息。
青阳县的美食也是一大特色。
当地的农家菜以新鲜、绿色、健康为特点。
竹笋、野菜、土鸡、土鸭等食材,经过简单的烹饪,保留了原汁原味。
特别是青阳的米饺,外皮软糯,内馅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还有当地的茶叶,香气扑鼻,口感醇厚。
品尝这些美食,不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体验。
青阳县的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前行。
农业方面,凭借着良好的自然条件,种植了优质的农作物和水果。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的创作背景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的创作背景1. 任务背景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人韦仲堪的创作背景的文章。
韦仲堪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与九华山和青阳县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主题:九华山和青阳县的地理和历史背景、韦仲堪在这两个地方的经历以及他对九华山和青阳县的情感表达。
2. 九华山和青阳县的地理和历史背景2.1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它以险峻的山峰、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佛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九华山就被视为修行禅定之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找灵感。
2.2 青阳县青阳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东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青阳县自古就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这里有茂密的竹林、清澈的溪流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写作。
3. 韦仲堪在九华山和青阳县的经历3.1 九华山之行韦仲堪年轻时曾到九华山修行,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间。
他亲眼目睹了九华山壮丽的山峰和奇特的自然景观,感受到了大自然给予他的启示。
在这段时间里,韦仲堪与其他修行者交流思想、学习佛法,提升了自己的修行境界。
3.2 青阳县之行韦仲堪曾多次到青阳县游览,并在这里寻找灵感写作。
青阳县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他。
他常常沿着溪流漫步,欣赏竹林间清澈的水声,感受大自然带给他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平和。
这些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的重要素材。
4. 韦仲堪对九华山和青阳县的情感表达4.1 对九华山的情感表达韦仲堪在他的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九华山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他用深情款款的笔触描绘了九华山峰峦叠翠、云雾缭绕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奇妙之美的敬畏之情。
他还将自己与九华山融为一体,认为自己在这里可以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和平静。
4.2 对青阳县的情感表达韦仲堪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次描绘了青阳县秀美风光和独特文化。
他通过诗歌描写了竹林间悠然自得、溪水清澈见底的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纯净之美的向往。
青阳县境内的主要文物古迹
青阳县境内的主要文物古迹青阳县境内的主要文物古迹本县文物原较丰富,由于屡遭洗劫,损失惨重。
1978年后,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始得加强。
1981年5月,于县图书馆内设文物组,并设省文物商店青阳收购点,专事文物收集、整理工作。
1983年11月,成立县文物管理所,配备干部8人。
是年起,该所即在全县进行文物普查,绘制全县文物分布图册。
先后发掘古墓4座,修复古建筑5处,举办出土文物展览2次,展出文物210余件,先后报经省、县政府确定15处为省、县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5月,县文管所聘请雇员53人,组成业余文物保护队伍,保护,管理散落城乡各地文物。
是年,县文管所被评为省文物系统先进单位。
1989年,馆藏文物8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180件。
一、古遗址已发现6处,择记下列5处。
王家垅遗址位于蓉城镇北1.5公里处土山岗上,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
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000余年。
近年陆续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镰、网坠等生产工具及石环、玉石器等装饰品。
另据残片分析,还有鼎足、鬲、壶、罐等生活用具及印纹红陶片。
岭头遗址位于陵阳乡内陵阳河与永安河交汇处高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平均厚0.5米,属良渚文化遗址。
出土文物有舌形穿孔石斧、扁平阔刃穿孔铲、锛等。
陶器有鼎、罐、盆等。
中平遗址位于杜村乡中平村黄拢自然村山坡上。
面积1.5万平方米。
属良渚文化遗址。
出土文物有石斧、锛、段石锛、桃形石器、石簇、石网坠等30余件。
陶器标本系地面采集,除陶纺轮尚完整无缺外,余皆鼎足、鼎、鬲等器物口沿残片,属手制。
少数陶片上布有绳纹、刻点纹、捺窝纹及凸凹纹。
童埠、朱家渡砖窑址位于童埠乡陀龙村朱家渡西南。
现有残窑数处,发现有铭文残砖。
据考证,该窑曾为明初建筑南京皇城烧制墙砖。
"童埠窑遗址"是同时期的古窑遗价古城隍庙旧址原址在蓉城北隅,宋绍熙四年(1143)始建。
明万历六年(1576),知县苏万民捐资扩建,迁于今富阳桥东大街北。
安徽池州的历史沿革
安徽池州的历史沿革一)池州的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
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
吴灭,归越。
战国时期隶楚。
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就是这年建立的。
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豫州之南陵郡。
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宣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
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再隶宣州。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复立池州时,州、县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
五代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公元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
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361)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公元1666)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设三道,池州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为第八区。
抗日战争期间,池州隶属于皖南行署;抗战胜利后池州复为第八区,贵池一直为池州所辖。
1949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专员公署。
1952年池州专员公署撤销。
1965年复立,1980年又撤,1988年再建,辖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管理处,人口150万。
2000年12月池州撤地建市,成为江南古老而年轻的省辖市。
(二)古城形成的历史概貌池州城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传说它为唐武德年间尉迟敬德创筑。
按唐窦《池州重建大厅壁记》所云,池州城创筑于唐永泰年间李芃在池州当刺史的时候,以此说,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旧时池州及下属县地名由来
旧时池州及下属县地名由来池州、贵池、青阳、石台(石埭)地名最早出现于何时?《池州府志》这本书都给出了答案。
贵池地名最早出于五代,青阳地名最早出于唐天宝年间,石埭最早出于南北朝(这个地名出现年代最早,很意外吧!),东至县是东流、建德(至德)两县合并的。
《池州府志》开篇是池州府的地形图和所辖县治,古代的测绘技术落后,地形图是一个大致的轮廓,值得注意的是地形图上的相关地名。
图池州府地形图
从池州历代治所可从中了解到各个县区是何时并入池州,池州又是何时置州,各县古地名是什么。
例如“贵池”县名历石城、秋浦后定为贵池,
青阳县又有名临城县,定陵县(青阳县有一条路叫做临城南路,也许是纪念该地名的),石埭(dài)县地名一直稳定,东流县原属彭泽县地。
另缺部分地名古称,如青阳有古称陵阳,东至又有古称至德,
如有历史研究爱好者再进一步,研究为何统治者在这个阶段废立州县,应该也是很有趣的一种研究,对于行政区域划分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安徽池州历史沿革
安徽池州历史沿革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连铜陵,南接黄山,西邻江西,北濒长江。
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光旖旎。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置府,入赵宋,至清季,一直作为府路之治,领有贵池、青阳、铜陵、石埭、至(建)德、东流六县。
民国元年,撤府留县,遂使舆图仅载贵池,而世人少识池州。
新中国成立后,池州专(地)区二撤三建,最后一次于1988年8月复建,2000年6月改建为省辖市,下辖一区(贵池)三县(东至、石台、青阳)。
池州人口156万,面积8272平方公里。
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
池州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
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
辖8县。
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
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5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2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
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专署驻贵池县。
原属安庆专区的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度街)、铜陵4县划入池州专区。
由太平、贵池2县析置石台县(驻七里镇)。
辖5县。
1970年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地区驻贵池县。
辖贵池(驻池州镇)、铜陵、青阳(驻蓉城镇)、石台(驻七里镇)、东至(驻尧度街)等5县。
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
辖5县。
(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史为乐著》)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所属的贵池、东至两县划归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归宣城地区(1983年青阳县划归芜湖市);石台、太平两县划归徽州地区。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
道教在青阳县的发展
道教在青阳县的发展据旧县志记载:西汉元封年间(前110—前105)沛人窦子明为陵阳县令,后登九华山,结茅以居,穴石为丹灶炼丹。
“三年丹成,有白龙下降负之而去”。
刘向《列仙传》有记。
三国时道教人物赵广信,曾来九华山采药炼制“九华丹”。
晋代道教丹鼎派创始人葛洪也到过九华采药炼丹,今葛仙洞、炼丹井是其遗址。
唐代,道教达到全盛。
旧传当时九华山为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九位(陈蔚:《九华纪胜幻。
女冠道士激增,宫、观大量出现,规模较大的有唐王朝赐额的九华山开元观(开元中建,“诏以馆元真”)。
仙坛宫(天宝间建)、甘贽道庄(贞元间建)等。
其中以乾宁年间(894—898)创建的延华观最负盛名,相传观中道士赵知微有“仙术”,他曾在凤凰岭岩下植桃千树,乾道中朝廷征诏不出,御赐以“碧云星冠、青霞羽衣”。
其弟子皇甫元真亦以“棋格无敌,黄白术复极元妙”著称。
本县其他乡镇,也先后兴建宫、观多处,主要有保宁观(旧名崇德观。
南唐天顺间建,今县农机厂所在地)、吕祖祠(在九郎墩)、武圣宫(在木镇街口)、崇真观(后唐天顺二年建,今为陵阳职高校址)、东山道院(在沙济谢村)及南阳乡境内的塔院等。
两宋以后,本县道教由盛转衰。
九华成为佛教名山,昔曾炫赫一时的延华观、甘贽道庄分别成为佛门的沙弥庵和龙门寺。
而一批全真派道人(即出家道士)仍坚持授徒传教,从事采药、炼丹、辟谷、服气等道术,以办香会与布施为生,并与官绅交往密切。
明朝建立的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和太极洞、古仙洞、燕子洞等,都是全真道人聚居修炼之所。
明万历年间,官方特设五溪行馆,置道士专司接待来往官绅。
名儒王阳明曾与伏虎洞松毛道人及名道蔡蓬头交往,并赠有诗词。
清室独崇佛教,本县道教渐趋衰落。
至民国,仅九华山的太极洞、犀牛望月、白云观、燕子洞、古佛洞及陵阳乡境内的道僧洞、新河乡观音洞、酉华乡仙人洞等处住有道人,香火冷落,生计维艰,终于不得不依附佛教,形成释、道合流。
一些寺庙宫观,和尚与道士杂居,女冠与尼姑共处,道僧洞外住道士内往僧人,胜曼精舍、大慈庵则既奉三宝,又供佛陀,道人户籍也被列入九华佛教会的名册。
池州行政区划当代史,最多辖九县,两次被撤销
池州行政区划当代史,最多辖九县,两次被撤销本文旨在分享池州市地区当代(指1949年建国之后)的行政区划变革,古代行政区划史已有更新,另文详述。
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笔者,查询过往已发布的图文。
府,延续至今便为池州市。
1949年1949年置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
池州专区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太平、铜陵、石埭等县,专员公署驻贵池县(今池州市),便为上图的行政区划。
1951年1950年撤销大通市。
同年芜当专区撤销,繁昌县划入。
1951年芜湖县划入。
此时的池州专区辖上图九县,是池州历史上行政辖区最大的时期。
之后池州的行政辖区越来越小,还时常不存在,直到如今辖四个县级行政机构。
1954年1952年池州专区先改属安徽省,随即撤销,专区辖县分别划归安庆、徽州、芜湖三专区。
到1954年年底,这一带的行政区划如上图。
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置东至县,治尧渡镇。
1976年1965年恢复池州专区,同时新设石台县。
1971年池州专区改置池州地区,辖贵池、青阳、东至、铜陵、石台等县,行政公署驻贵池县。
1974年太平县划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便为上图的行政区划。
1984年1980年池州地区又撤销,辖县分别划归安庆、徽州、宣城三地区。
青阳县在1983年改属芜湖市,便为上图的行政区划。
建国初这几十年,行政区划的变化可能让池州人有点懵。
举个例,一个1949年在青阳县出生的人,出生时为池州人。
三岁成安庆人,十六岁又成池州人,三十一岁成宣城人,三十四岁成芜湖人。
其他各县的情况雷同。
2020年1988年恢复池州地区,贵池撤县设市。
随着2000年撤销池州地区,设地级池州市,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
逐渐成今日的行政区划。
已完结全国大部分地市古代行政区划史,。
青阳县历史沿革
青阳县古为陵阳、泾县地。
三国时期,吴国新置临城县,为临城、陵阳县分领。
东晋侨置定陵县,为3个县分领。
隋分属泾、南陵县。
唐分属泾、南陵、秋浦县,疆界已很难考清。
其疆域大体定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县、南陵、秋浦3个县地置青阳县。
青阳县建制后疆域主要变化有:一是唐永泰二年(766年),划出南境的六都、广阳等地入新置的石埭县(治广阳故城,已淹入太平湖)。
二是1959年3月22日决定,撤销青阳县,并入贵池县。
三是1961年12月15日,恢复青阳县,仍其旧域。
四是1974年2月1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铜陵县的董店、新建公社和大通镇划归青阳县。
1月18日,撤销这一决定,上述地区实际未动。
建县以来疆域变迁较著的实只有唐永泰间一次。
先秦时期近些年,考古学家在本县发掘了王家垅、岭头、中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说明本地区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尚古时期,这里居住着古越族中的扬越部族春秋时期,在陵阳等地已形成聚落、城邑。
战国以后,陵阳已是江南名邑,为楚国重镇和边邑。
爱国诗祖屈原在《楚辞·九章》中数次提及陵阳地名。
春秋时期,属楚国,吴越亡后,仍为楚土。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置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
翌年平江南,地初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后属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泾县(治今泾县城厢镇西北2.5公里溪西岸)西境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
西汉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境改属英布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鄱阳县东)泾县(治今县城西北泾溪西岸)西部陵阳邑(仍治今陵阳镇)。
高祖四年(前203年),庐江郡改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
十一年十月庚午,庐江郡改属刘长淮南王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
文帝七年(前17年),庐江郡归汉。
十二年,庐江郡改属刘喜淮南王国(仍都寿春)。
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改属刘赐庐江王国(都番县)。
安徽池州的历史沿革
安徽池州的历史沿革一)池州的历史沿革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
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
吴灭,归越。
战国时期隶楚。
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就是这年建立的。
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豫州之南陵郡。
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宣州。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
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再隶宣州。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复立池州时,州、县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
五代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公元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
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361)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公元1666)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设三道,池州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为第八区。
抗日战争期间,池州隶属于皖南行署;抗战胜利后池州复为第八区,贵池一直为池州所辖。
1949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专员公署。
1952年池州专员公署撤销。
1965年复立,1980年又撤,1988年再建,辖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管理处,人口150万。
2000年12月池州撤地建市,成为江南古老而年轻的省辖市。
(二)古城形成的历史概貌池州城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传说它为唐武德年间尉迟敬德创筑。
按唐窦《池州重建大厅壁记》所云,池州城创筑于唐永泰年间李芃在池州当刺史的时候,以此说,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楚汉青阳今何在
楚汉青阳今何在
喻立新
【期刊名称】《长沙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28)001
【摘要】青阳是战国末期楚国南方一个有名的地方,秦汉时期仍为世所知,后来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北宋期间,时人多以为是今安徽省青阳县;南宋以后,大多数人又以为是今长沙.当今学者也聚讼纷纭,现已成为学术界非常关注的历史之谜.而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与研究,可推断出青阳位于今宁乡黄材一带,且青阳从战国到秦代是洞庭郡治所在地,西汉时期是青阳县治所在地.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喻立新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22;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湖南长沙4106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K928.6
【相关文献】
1.彰显楚汉人物深化史记研究——楚汉人物研究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七届年会综述 [J], 范新阳
2.\"秦汉中\"\"楚汉中\"与秦楚汉中争夺 [J], 于天宇
3.《史记》项羽形象对《楚汉春秋》的接受\r——以《楚汉春秋》佚文为视角 [J], REN Gang;LI Yan
4.江阴市青阳镇开展“大美青阳·母爱无限”暨“以情暖侨”花艺沙龙活动 [J], 无
5.彰显“青阳”文化魅力建设温暖幸福校园——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特色文化学校建设概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阳县古为陵阳、泾县地。
三国时期,吴国新置临城县,为临城、陵阳县分领。
东晋侨置定陵县,为3个县分领。
隋分属泾、南陵县。
唐分属泾、南陵、秋浦县,疆界已很难考清。
其疆域大体定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县、南陵、秋浦3个县地置青阳县。
青阳县建制后疆域主要变化有:一是唐永泰二年(766年),划出南境的六都、广阳等地入新置的石埭县(治广阳故城,已淹入太平湖)。
二是1959年3月22日决定,撤销青阳县,并入贵池县。
三是1961年12月15日,恢复青阳县,仍其旧域。
四是1974年2月1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铜陵县的董店、新建公社和大通镇划归青阳县。
1月18日,撤销这一决定,上述地区实际未动。
建县以来疆域变迁较著的实只有唐永泰间一次。
先秦时期近些年,考古学家在本县发掘了王家垅、岭头、中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说明本地区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尚古时期,这里居住着古越族中的扬越部族春秋时期,在陵阳等地已形成聚落、城邑。
战国以后,陵阳已是江南名邑,为楚国重镇和边邑。
爱国诗祖屈原在《楚辞·九章》中数次提及陵阳地名。
春秋时期,属楚国,吴越亡后,仍为楚土。
秦朝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置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
翌年平江南,地初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后属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泾县(治今泾县城厢镇西北2.5公里溪西岸)西境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
西汉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境改属英布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鄱阳县东)泾县(治今县城西北泾溪西岸)西部陵阳邑(仍治今陵阳镇)。
高祖四年(前203年),庐江郡改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
十一年十月庚午,庐江郡改属刘长淮南王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
文帝七年(前17年),庐江郡归汉。
十二年,庐江郡改属刘喜淮南王国(仍都寿春)。
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改属刘赐庐江王国(都番县)。
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郡归汉。
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仍为泾县(仍治今县城西北泾溪西岸)西部陵阳地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在故陵阳邑置陵阳县,今境属之,属丹阳郡。
元封五年四月,丹阳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附王莽新朝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建立新朝,改宛陵为无宛。
东汉刘玄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刘秀建东汉,今境仍为陵阳县(仍治今陵阳镇)地,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永和四年(139年),陵阳县改属扬州(已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宣城郡(仍治宛陵)建和元年(147年),陵阳县改属扬州丹阳郡(仍治宛陵)。
兴平二年(195年)后,为孙策控制区,仍之。
建安十六年(211年),改属孙吴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
黄初二年(221年),丹阳郡改治建业。
后改治芜湖县新址(今芜湖市);不久,复治建业三国·吴国魏黄初三年十月,孙权建吴国,今境为陵阳县(仍治陵阳镇)地,属扬州丹阳郡(均治建业,今南京市)。
嘉禾初(约232年),丹阳郡改治宛陵侯国(仍治今宣州市区)赤乌八年(245年),析陵阳、石城县地置临城县(治今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属丹阳郡(仍治宛陵)。
此时县境为2个县分治,大体上,今南境的陵阳、南阳、沙齐等乡及石台县东部的六都、七都、河口、七井、广阳等乡及黄山市黄山区的上苏、岭下苏等地属陵阳县;今北部的东堡、杨田、城东、朱备、新河、蓉城、庙前、九华、杜村、木镇、竹阳、丁桥、乔木、酉华、童埠、五溪等乡镇及南陵丫山、河湾乡,铜陵县董店乡等属临城县。
西晋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吴,今境内仍为陵阳(仍治陵阳镇)、临城(仍治临城)2个县地,属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太康二年(281年),2个县改属扬州宣城郡(仍治宛陵)。
三年,扬州治建业改称“建邺”。
建兴元年(313年),建邺改为“建康”。
东晋丁丑年(317年)三月,建东晋,今境仍为陵阳(仍治今陵阳镇)、临城(仍治故临城)2个县地,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
东晋初在古丹阳城(今当涂县丹阳镇)侨置定陵县,后在今县境与铜陵、南陵3个县交界的丁桥(古定陵乡)、竹阳、木镇乡及今南陵县丫山、河湾乡及今铜陵县部分地区侨置定陵县属襄城郡。
咸和四年(329年),宣城郡改属豫州(治芜湖,今为市)。
咸康四年(33年),为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
兴宁初(约363年),宣城郡改治芜湖;不久还宛陵。
宁康二年(374年),定陵县改属上党郡(侨治芜湖)。
不久,废上党郡,定陵县改属淮南郡(侨于湖,今芜湖县王诎乡)。
义熙九年(413年),淮南、宣城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今境仍为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淮南郡(治于湖,今芜湖县王诎乡)定陵县(仍位今丁桥乡)、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
大明三年(459年)二月乙卯,改扬州为王畿。
五年九月甲戌,宣城、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
六年三月乙巳,宣城郡改治姑孰城,定陵县属之。
八年六月戊寅,定陵县复属淮南郡(治姑孰城),宣城郡复治宛陵。
泰始二年(466年)九月,2个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
九月壬辰,2个郡改属东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
三年五月辛丑,2个郡改属扬州。
五年二月丙申,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宛陵)。
六月壬午,2个郡复属扬州七年,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
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今境仍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定陵(仍位今丁桥乡一带)、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
建元二年(480年)2个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
永明二年(484年),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
南朝·梁萧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齐,今境仍为南豫州(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定陵县(仍位今丁桥乡一带)、宣城郡(仍治宛陵)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
天监二年(503年),南豫州改治姑孰城。
普通六年(525年),临城、定陵2个县改属南豫州南陵郡(治东晋故南陵戍,今贵池市临江处)。
中大通二年(530年),宣城、南陵2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
大同二年(536年),临城县改属太原郡,属南豫州。
太平二年(557年)正月,广阳县属南豫州宣城郡;临城、定陵县属南陵郡。
南朝·陈太平二年十月,陈朝代梁,今境内仍为南豫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广阳县(仍治今陵阳镇)、北江州南陵郡(均治南陵,今繁昌县芦南乡故赭圻城)临城(仍治故临城)、定陵(仍位今丁桥乡一带)3个县分领。
太建末,广阳县改属宣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临城、定陵2个县仍属北江州南陵郡。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调整州、县,今境分属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南陵(仍治今繁昌县赭圻城)2个县境。
十九年,分置秋浦县(治石城,今贵池市石城村),属宣州。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仍治宣城),属扬州刺史部。
十三年,为群雄杜伏威部控制区。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今境设南阳县(由广阳改,仍治陵阳镇),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南陵(仍治今繁昌县故赭圻城)、秋浦县(仍治今贵池市石城村)属池州。
七年,2个州改属宣州都督府(治宣城)。
八年,废猷州,废南阳县入泾县,改属宣州。
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废池州,今县境仍分属泾、秋浦、南陵3个县,属江南道地理区宣州。
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迁治青阳城(今城关镇),今境仍为宣州秋浦、泾县、南陵3个县分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
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县、秋浦、南陵县地分置青阳县(初治故临城,后改治今蓉城镇),属江南西道宣城郡。
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改宣城郡为宣州(仍治宣城)。
乾元元年(758年),青阳县改属蒺州(今南京市)。
上元二年(761年),青阳县改属宣州。
永泰元年(765年),青阳县改属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
贞元三年(78年),池州属宣歙道(治宣城)。
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池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宣城)。
大顺二年(891年),池州所在的宣歙池道改称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
天复三年(903年),改为都团练观察使。
唐末,杨行密仍恢复宁国军节镇,青阳县仍属宁国军节镇池州。
五代十国·吴国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
顺义六年(926年),秋浦县改名贵池县。
五代十国·南唐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国,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南唐国江宁府(治今南京市)池州。
升元二年(938年)六月甲申,池州升为康化军。
北宋开宝八年(974年)十一月,灭南唐(自易名江南国),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江南道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治蒺州,今南京市)。
至道三年(998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蒺州)。
仁宗时,蒺州升为江宁府。
天禧二年(1018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
二年,池州改属江州路(治江州,今九江市)。
四年(1130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建康府,今南京市)建康帅府(改治池州,后还建康府)。
绍兴元年(1131年),池州复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池州(仍治贵池,今贵池市区)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入元,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
十四年,升池州为路(仍治贵池)。
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为市),改称江浙行省。
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
二十六年,再迁杭州路。
二十八年,再次改称江浙等处行省(仍治杭州路)池州属之,并自元初直隶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
后池州路改属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集庆路)。
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今宣州市区)。
天历二年(1329年),建康路改集庆路。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一月,陈友谅部占池州。
大宋龙凤三年(1357年)十月,朱元璋部常遇春取池州路,李文忠下青阳,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