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室内空间环境

3.识途性 识途性是指当人们不熟悉某一路线时,总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到达目的地,而在返回时,为了安全又按 照来时的路线返回的本能。一般情况下,人在慌乱时容易表现出识途性行为。因此,在对室内空间出入 口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人识途性的本能,在出入口处标明疏散口的方向或位置,便于人们明确方向。 4.从众习性 在公共场所发生紧急危险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地跟从人群跑动的方向而逃生,这就是人的从众习 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管人群跑动的方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也无心注意引导标识及文字内容。 5.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是指在空间内,人们会自动向某一地方聚集的行为。通常,人的这一行为习性是由人的好奇 心引起的。人的这一行为习性常用于商业空间设计及展厅设计中。例如,在某化妆品柜台前,商家聘请 外国模特来吸引顾客,以造成人群聚集现象,从而促进销售。
一、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
3.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直接存在于个体周围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具有看不见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不允许“他人”进入。个人空间可以随着人移动,也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地伸缩。个人空 间是个体活动和生存的基础,它受到侵犯和干扰时,个体会产生焦虑与不安。它与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人生理和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
二、人的行为模式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二)流动模式 流动模式是指将人的流动行为的空间轨迹模式化。这种轨迹不仅表现出人的空间状态的移动,而且反 映了行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例如,对身处起居室的人的流动行为轨迹进行观察、统计,发现人们去餐 厅的次数最多,占60%。该数据反映了两个空间之间的密切程度,也为空间的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由 此可见,在规划室内空间布局时,应使餐厅的位置靠近起居室。 (三)分布模式 分布模式是指按照时间顺序连续观察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并画出一个时间面,将人们所在的二维空间 位置坐标进行模式化。这种模式主要用来研究人在某一时空中的行为密集度,进而科学地确定该空间尺 度。 (四)状态模式 前面几种行为模式所记述的行为,都是客观的可以观察的行为空间的移动或定位。但人的行为状态还 会涉及人生理和心理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同时又包含客观环境作用所引起的行为表现,这正是状态 模式所要研究的内容。
住宅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住宅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卢晓萌;徐波【摘要】住宅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因素时刻被住宅室内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所影响,掌握个体在不同的住宅室内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合理运用居室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创造符合"以人为本"的室内居住环境的关键所在。
【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2页(P84-85)【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住宅室内环境;室内设计;行为与心理活动【作者】卢晓萌;徐波【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挂大学享具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38住宅是人们进行室内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其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理论, 综合考虑人对其居住环境、心理与生理反应、安全防卫、人际交往、休闲娱乐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
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物理环境”刺激信息由大脑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愉悦或排斥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会形成所谓的“环境压力”。
住宅空间作为一种内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和谐居住空间。
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住宅室内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室内设计师从事家居环境室内设计的基本任务。
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心理倾向等问题,及时地反馈到住宅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去,更加科学有效的运用空间进行组合,对室内空间各界面的处理、对整体室内环境的色彩和灯光设计的合理运用,这些都能为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1)。
人的心理与行为是住宅室内环境和心理学研究的关键,它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起到的是主导因素,而室内设计师应该以居住者的角度出发,掌握居住者在住宅环境中的心理感受与对家居环境的基本需求,结合自己过往对住宅空间设计的经验和对所设计创造空间的实际理解来营造有针对性的对象空间。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心理学

建筑设计中的人类行为与心理学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关乎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也涉及到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人类行为与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建筑的功能、舒适性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与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一、人类行为与建筑功能建筑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
人们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建筑的功能性。
例如,在住宅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住户的日常行为,如起床、洗漱、用餐等,以确保房屋的布局和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办公楼设计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沟通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了解和考虑人们的行为,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更加适合使用者的建筑空间。
二、人类行为与建筑舒适性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建筑舒适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设计师需要考虑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自然采光和通风可以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有助于降低压力和焦虑。
此外,声音和温度也是人们感受舒适度的关键因素。
通过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创造出更加舒适的建筑环境。
三、人类行为与建筑美感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各人对美的定义和偏好存在差异。
然而,研究表明,人们对对称、比例和色彩的感知有普遍的偏好。
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这些原则和技巧,创造出更加美观的建筑空间。
此外,建筑的外观和环境也会对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设计师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出具有情感共鸣的建筑,营造出积极的氛围。
四、人类行为与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根据行为和心理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和情绪往往受到环境的刺激和引导。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空间分区、材料选用、灯光、色彩等手段,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在商场的布局中,通过放置购物导向标识和设置吸引人的展示区域,可以引导顾客的购物行为。
在办公楼设计中,采用开放式布局和设计舒适的休息空间,可以促进员工的交流和工作效率。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Ergonomic s
(3)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
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
人际距离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文化背景) 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相异。熟人还是生人,不同身份的人,人 际距离都不一样(熟人和平级人员较近,生人和上下级较远)。
Ergonomic s
Ergonomic s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 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 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 虑这一习性。
Ergonomic s
抄近路习性
(6)识途性
人们在进入某—场所 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 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 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 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 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 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 向指示标记。
要的共同作用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行为的
基本模式:
环境
个体
目标
刺 激
作用
需 要
行为
反
作
欲
应
用
望
Ergonomic s
3.2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 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 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 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 行设计的基础.
Ergonomic s
(8)聚集效应
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 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 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 现明显下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 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 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 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 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 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 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 生。
室内设计原理简答论述题答案

1.名词解释:1。
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应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2。
室内装饰(装潢):装饰和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棚等各界面的处理,装饰材料的选用.3.室内装修:其英文含义为interior finishing,finishing一词有最终完成的含义,室内装修着重于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构造做法等方面,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土建施工完成之后,对室内各个界面、门窗、隔断等最终的装修工程.4。
室内界面处理:是指对室内空间的各个维和合面—地面、墙面、隔断、平顶等各界面的使用功能和特点的分析,界面的形状、图形线脚、肌理构成的设计,以及界面和结构的连接构造,界面和风、水、电等管线设施的协调配合等方面的设计。
5。
虚拟空间:指在界定的空间内,通过界面的局部变化而再次限定的空间。
6.虚幻空间:指室内镜面反映的虚像,把人们的视线带到镜面背后的虚幻空间去,于是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效果。
7。
固定空间:常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使用不变、功能明确、位置固定的空间,因此可以用固定不变的界面围隔而成。
8。
灵活空间:也叫可变空间,是为了能适合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而改变其空间形式,因此常采用灵活可变的分隔方式。
9。
静态空间:形式比较稳定,常采用对称式和垂直水平界面处理,空间比较封闭,构成比较单一,视觉常被引导在一个方位或落在一个点上,空间常表现得非常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10.动态空间:具有空间的开敞性和视觉的导向性的特点,界面组织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空间构成形式富有变化性和多样性,常使视线从一点转向另一点。
11。
肯定空间:界面清晰,范围明确,具有领域感的空间,一般私密性较强的封闭型空间属于此类。
12.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性能的规律性。
浅谈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

浅谈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需要人的心理感受,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以期为室内设计师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对环境的认知过程,即如何理解和解释周围环境的信息。
情感心理学的是环境对人的情感体验的影响,包括人对环境的喜好、舒适感和归属感等方面。
行为心理学则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环境来促进人的行为。
现代室内设计追求个性化、舒适性和人性化的特点。
个性化表现在设计风格和空间布局上,需要根据业主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定制。
舒适性则是室内设计的核心,包括视觉舒适、心理舒适和生理舒适等方面。
人性化设计则是现代室内设计的趋势,强调为人的需求和体验而设计。
将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以下是一些实际案例,展示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融合:自然元素的运用:在室内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如绿植、花卉、山石等,可以增加空间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理感受。
这种手法在现在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如客厅、卧室等空间都可以适当添加自然元素。
色彩和光线的运用:色彩和光线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体验有很大影响。
在室内设计中,通过合理运用色彩和光线,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效果。
例如,温暖的色调可以带来温馨、舒适的感觉,而冷色调则容易让人感到冷静、安心。
空间布局的考虑:空间布局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有很大影响。
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以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例如,开放式布局可以增加空间的通透感和明亮度,而闭合式布局则可以提供更多的私密性和安全感。
室内装饰设计师从业资格证考试题(附答案)

室内装饰设计师从业资格证考试题(附答案)1、单项选择题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用于确定人和()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A.物体B.人际C.空间正确答案:B2、单项选择题根据规范,对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土壤氡的测量孔径宜为()。
A、20~40mm;B、30~50mm;C、40~60mm;D、50~60mm。
正确答案:A3、单项选择题舞厅中的舞池以地面材质变化与四周休息空间的分隔属于()A、虚拟分隔B、固定分隔C、局部分隔D、灵活分隔正确答案:A4、多项选择题室内家具的选用和布臵原则是什么?()A.以满足具体的使用要求为前提B.与室内装修的标准相符合C.与所需的室内气氛和意境相协调D.家具的尺度和模数应与室内空间相匹配正确答案:A, B, C, D5、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对书房设计原则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明B.素C.序D.静正确答案:B6、多项选择题体现一个户主的品位主要在()A.设计风格B.整体配饰C.材料选用正确答案:A, B, C7、多项选择题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式发包的大中型装饰装修工程范围包括().A.军事设施工程B.政府投资的工程C.国有企业投资的工程D.国有企业控股的企业投资的工程E.行政、事业单位投资的工程正确答案:B, C, D, E8、单项选择题室内设计中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小对比。
A.大起伏B.大调和C.大稳定D.小协调正确答案:D9、多项选择题在建筑无障碍设计中,下面()说法是正确的A.大型公共建筑的入口平台最小宽度≥2.00mB.大型公共建筑的入口平台最小宽度≥1.50mC.有台阶的建筑入口的坡道,其最大坡度为1:15,最小宽度≥1.50mD.有台阶的建筑入口的坡道,其最大坡度为1:12,最小宽度≥1.20mE.大型公共建筑走道轮椅通行最小宽度≥1.80m正确答案:A, D, E10、单项选择题()是一种将三维空间的形体转化成具有立体感的二维空间画面的绘图技法。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环境影响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环境影响人类行为是千姿百态的,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探讨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塑造作用。
一、人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复杂的心理过程驱动的。
我们的思维、情感和动机等心理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和决策。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具有一定的内在动机。
例如,一个人选择吃某种食物,可能是因为他对该食物的偏好或其对自己健康的影响有认识,这是因为他内心的动机使然。
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环境是指我们所处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环境对人类行为起着重要的塑造和引导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 物理环境的影响物理环境是指我们周围的物质和空间。
环境的布局、色彩、光照、温度等因素都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室内的光线明亮、温度适宜的环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
而拥挤、嘈杂的环境则容易引发压力和不适。
2. 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所形成的环境。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约束和影响。
社会环境可以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例如,在一个具有和谐互助氛围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积极主动、乐于助人的行为。
3. 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背景是指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价值观念。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态度会有不同的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个人自主性、集体利益、约束规范等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文化背景会通过社会化过程影响人类行为的发展和表现。
三、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塑造作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塑造作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环境可以通过提供机会和限制行为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和决策。
1. 创造机会环境创造了各种机会和资源,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环境心理学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要点

环境心理学与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及广,暂且列举几点: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例如:现代购物广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包括饮食--信息(获得商品的新信息--服务(问讯,送货,邮寄,,,等行为。
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
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
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空间的提示: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拒,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组织范围和形状,选择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
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辨证的掌握合理的分寸。
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
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题的人产生影响。
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
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
心理学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科学。
下面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
领悟性与人际距离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防碍。
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的被外来的人或物所打破。
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

室内设计中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研究作者:王鑫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33期王鑫(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兰州 730070)摘要:文章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通过对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设计中应注意的心理、行为模式。
关键词:室内设计行为心理中图分类号:TU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11(c)-0058-02在现代社会中,室内环境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比室外环境,室内环境更切近生活,更容易为人所控制和改变,更能体现出个人的意愿、爱好。
因此,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成为衡量现代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
那么,如何把握人对环境使用的心理和行为来指导室内设计就成了重要的课题。
1 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人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也影响着人的心理,进而左右着人的行为。
相反,当室内环境不能满足人的行为或心理需求时,就要对其进行调整。
所以,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人们喜欢的、愿意停留和驻足的生活环境;一个能给予人视觉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
可见,人的心理与行为对室内空间环境具有决定作用。
在室内环境设计时,必须以人为核心,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行为在室内环境中共性表现尽管人在室内环境中的心理、行为有着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表现,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
2.1 心理因素在室内环境中,人体尺寸决定了人生活的基本空间范围,而人对空间的满意度及适应方式不仅仅以生理尺度去衡量,还取决与人的心理尺度,即心理空间。
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其表现形式也有很多种,主要有领域性、安全性、私密性等。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
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
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
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
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
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
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0449017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室内设计原理 有答案试题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室内设计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449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常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的流派是(A )A.高技派B.装饰艺术派C.白色派D.超现实派2. 在室内装饰中以精细轻巧和繁复的雕饰为特征,并具有华丽而浪漫、传统中不失现代气息的装饰氛围的流派是(D )A.超现实派B.装饰艺术派C.白色派D.新洛可可派3. 室内设计的分类和建筑设计类同,从大的类别来分可分为居住建筑室内设计、工业建筑室内设计、农业建筑室内设计和(A )A.公共建筑室内设计B.旅游建筑室内设计C.医疗建筑室内设计D.观演建筑室内设计4. 不属于色彩的物理效应的是(C )A.距离感B.尺度感C.纯度D.重量感5. 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石是(A )A.为人服务B.科学性C.艺术性D.创新性6. 照度的单位是(A )A. 1xB. 1mC. 1m / wD. cd7.空间序列设计的客观依据是(D )A.艺术章法B.人的感受C.连续性D.活动过程8.室内设计平面图常用的比例是(C)A. 1:1B. 1:10C.1:100D.1:59.人际距离中亲密距离的范围是(A)A. 0—45B. 45—120C.120-360D. 360-40010. “具有空间开敞性和视觉导向性的特点,界面组织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空间构成形式富有变化性和多样性,常使视线从一点转向另一点。
”这种空间类型属于(B)A.静态空间B.动态空间C.固定空间D.肯定空间11. 色彩的物理效中能够改变空间的大小和高低的是(B )A.温度感B.距离感C.重量感D.尺度感12. 空间序列的全过程包括起始阶段、过渡阶段、高潮阶段、终结阶段,其中高潮阶段属于(D)A.序列的开端B.承前启后C.序列的结束D.全序列的中心13. 常在大空间内围隔出小空间,以增强亲切感和私密感,同时又可避免产生沉闷、闭塞感觉的空间形态是(A)A.母子空间B.地台式空间C.回廊与挑台D.下沉式空间14. 室内视力作业与附近工作面之间最大允许亮度比为(B)A. 10: 1B. 3: 1C. 50: 1D. 1. 115. 室内各类界面不仅具有共同要求,在使用功能方面又各具特点,具有''挡视线,较高的隔声、吸声、保暖、隔热”功能特点的室内界面是(A)A.侧面B,底面C.顶面D,墙面16. 室内照明方式中不是按灯具的散光方式分类的是(D)A.直接照明B,间接照明 C.漫射照明 D.成角照明17. 视野中由于不适宜亮度分布,或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以致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视觉条件是(A )A.眩光B.自然光C.散射光D.人工光18. "室内镜面反映的虚像,可把人们的视线带到镜面背后的空间去,于是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效果,还可利用有一定景深的大幅画面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造成空间深远的意象。
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

刺激是人体的所能接受的信息,是源于 人体 内部和外界的各种环境因素。
刺激的来源,见图3-2。
1、刺激
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 理和意识活动也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刺激 与行为的关系,见图3-3。
2、人体
是行为的表现形式。行为的基本模式,见图3-4
3、反应
图3-2 刺激分析示意
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 基础,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 分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此表中人际 距离的大小是适 应在不同空间中 人际交往的尺度 衡量标准。
同时也是交 往空间的大小和 家具设备布置的 依据。
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密切接近的距离
行为
返回 3
3.1.2 行为构成(行为模式)
❖ 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 行为取决于个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即
BBff((PPEE))
式中 B—行为(Behavior) f—函数(Function) P—人(Person) E—环境(Environment,广义)
公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行为的目的是为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的需求;行 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
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是对外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 客观环境可能支持行为,也可能阻碍行为。
人-个体本身,“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熟”、“学习”等构成行为的基础因素, 行为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
B=H×M ×E ×L
H-遗传(Heredity) M-成熟(Maturation) L-学习(Learn)
间、方式、程度的需求。它主要以独居、亲密、匿名和保留 四种形式出现。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探究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探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环境心理学和室内设计的关系探讨了如何把环境心理学合理的运用到室内设计当中。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关系1引言心理学在当前越来越出名了,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环境心理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广义的环境心理学自然包括社会领域,含有社会环境心理学的内容。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学、都市计划学,特别是与室内设计以及普通心理学有至为密切的关系,它一方面研究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改善、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不论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他们的工作宗旨都是以人为本,为人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我们所讨论的环境,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人处于环境的核心,包围核心的周围一切事物、状态、情况的总和则构成了庞杂的环境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生理器官直接感觉到的近距离环境研究,则是室内设计师讨论研究的重点课题。
室内设计之首要目的,即在于使用者的定位,以确定的空间使我们脱离虚无的不确定感。
这就是说人们不仅关心通过人的个人体验而创造心理的环境,同时认为较易被忽视的心理环境也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
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尽管其心理与行为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总体上仍具有共性,这恰恰是我们在设计中需要学习的基础。
2.1距离感距离感是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
由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的发射场,距离人的身体越近场的效应就越强。
因此人们总是根据亲疏程度的不同,来调整交往的间距,这种距离感就是一个行为心理的空间感念问题。
室内本身就是空间围合的强制限定,人在室内的活动就远不如室外那么自由。
我们注意到三人沙发往往只是两端坐人而中间空出,所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2.2围护感围护感是个人空间领域感的物化外延。
这种渴望围护的感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与人有着一定距离的家具包括室内界面与装饰织物就成为外在围护感获得的主要方面。
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方式。
家庭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如房间的布置、家居的整洁度等,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软环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应对策略,帮助读者优化家庭环境,维护和提升心理健康。
一、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物理环境物理环境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相反,杂乱无章的房间布置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此外,光照、温度、噪音等因素也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例如,过亮或过暗的光线可能导致睡眠问题,进而影响情绪。
2.软环境除了物理环境,软环境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环境可以增强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反,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沟通不畅,可能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冲突。
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专制、溺爱或忽视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情绪困扰。
二、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焦虑症、抑郁症、品行障碍、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往往与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关。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家庭软硬环境的不利变化,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教育不当等。
这些事件可能导致家庭氛围压抑、紧张,使孩子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应对策略1.优化物理环境为了提高家庭环境的舒适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保持房间整洁,定期清理杂物;其次,调整家具布局,确保活动空间充足;再者,控制室内光线和温度,确保适宜的居住环境;最后,注意降低噪音水平,创造一个宁静的生活空间。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居住质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2.改善软环境为了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氛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坦诚交流;其次,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争吵和冲突;再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用民主、理解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后,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7——室内环境中人的常见心理

私密性与近端倾向: 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的要求更为突出。
科学工作者对屏风式办公桌挡板的高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330mm的标准尺寸。根据以下要求得出: a 当你坐着面向前方时,视线不会受阻挡,容易与人交流 b 当你面向工作台时,感受不到外界的视线,增强了个人 私密性。 c 当你站起来时,挡板顶端正好达到人的肘部,使人与人 之间容易交流。
一、消费行为与购物环境
• • • 购物行为,是指顾客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购物 交易的全过程的活动表现。 人的心理活动直接支配着消费着的购买行为。 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从认识——识别——评定——信任——行动— —检验阶段。
• 这六个阶段又可概括为三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注意→兴趣→联想→欲望 2.情绪过程:比较→信任
观展行为与展厅空间环境设计
观展行为特征: 有序性 流向性 求知性 求知性 猎奇性 递进性 便捷性 习惯性 向光性
展厅环境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1)尺度方面 a 展厅的净高 不小于4m,过低会使观众压抑、憋 闷。 b 陈列密度 展示空间中,展品与道具所占的面积, 以占场地地面与墙面40%为佳,如果超过60%, 就会显得拥堵。 c 设计合理的展柜、展板、观展距离。
2. 3. 4. 5. 6. 7. 8. 9.
空间界面的质地设计
a 墙面设计:不宜太光洁,否则缺乏亲近感,特别是在远离 人体接触的部位,其质感宜粗犷一些,在接近人体的部位 宜光洁一些。 b 地面设计 :大众化的饮食店、快餐厅以及大宴会厅地面 防滑耐磨的材料,酒吧、咖啡厅特别是风味餐厅的地面采 用柔软的材料如地毯、木地板等。 c 顶棚设计:
幽闭恐惧 如坐在只有双门的轿车后座上、乘电梯、坐在 飞机狭窄的舱里,总有一种危机感。原因是这几 种空间断绝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
浅析室内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

浅析室内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作者:张垚烨刘硕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5期摘要:室内空间对人的感官影响有许多种,包括室内结构、室内色彩、室内材质等等,对人的心理感受起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空间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主要从空间的尺度关系对人的心理感受着手,并通过不同的室内设计案例来分析尺度把握的要素,浅析室内空间尺度与心理感受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更好的进行室内设计。
关键词:空间尺度室内设计行为心理感受一、室内空间尺度要素建筑物是人类文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建筑本身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建筑所构筑的空间才是真正有实际意义的部分。
对于建筑室内空间来说,布局和陈设是室内设计的最重要部分,对于室内空间的利用,一直是室内设计师所探讨的。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于机器的使用的频繁,人们越来越对工业产品设计舒适程度来进行考究,也就出现了人体工效学,发展到室内空间部分后,出现了对于室内设计尺度的分析,对于人的尺度在室内空间的舒适性的把握逐渐增多,人体数据开始运用在室内设计的各个领域。
解决的是人—机—环境三方面的协调,我认为主要在室内方面主要解决的是人与家居之间的联系的处理,和人与空间,在室内除了家居之外的人可以活动的范围之内的联系的处理,而这种空间尺度则直接影响着使用空间的人的心理感受,对于室内空间的尺度要做出详尽的判断和合理的设计。
在室内空间中,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动作,都要遵循空间尺度的要素和家居尺度要素等。
才能满足对使用的基本需求。
[2]二、室内设计行为分析室内设计的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是为人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对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行为、爱好、习惯都要做到充分的了解。
室内设计的空间的划分方式有很多种,从空间的使用划分,有的从空间的私密程度划分,由于不同空间功能和私密性不同,所产生的室内行为也不尽相同。
使用者的个人行为方式,或者公共空间的人流导向都是设计时要特别遵循和注意的,如在空间中功能划分中,一个空间的尺度是否合理,如居家、办公、餐饮空间等等,空间都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充分给予合理的使用空间外,也要留出一部分的空余空间,留出的空间的大小对于空间的张力产生的心理感受是不相同的,能够在视觉触觉等感官上带来良好的心理感受,提供最大的舒适程度。
人体工学的解释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
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编辑本段研究内容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
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有涉及到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
至今,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仍在发展,并不统一。
编辑本段人体基础数据人体尺寸的比例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
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室内设计心理学

室内设计的实质是为人创建安全、舒坦、宜人和富相关感的室内环境。
跟着室内设计学科的不停完美,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日趋展现而且成为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理论。
认识人在不一样室内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科学而艺术地掌握室内环境设计中各因素关系,创建切合需要的室内环境。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过去对比,更为重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申以人的感觉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
一、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空间概括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意理学领域。
它侧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商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认识个体是怎样和环境互相作用,从而利用和改造环境,解决各样因环境而产牛的人类行为问题。
环境心理学主要运专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观点来研究人在各样环境条件下的活动、反响及人的心剪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反应到各样环境条件中去,改良人类环境。
所以,人们为了生活的舒坦和快乐而不停追求行为上的方便,不停对环境进行着选择、适应、调理、改造。
好的室内环境不再是只是知足使用。
二、人的心理与行为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人与环境老是经过某种互相的作用达到一种均衡。
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中时,既表现其外显行为,同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意志等心理因素也处在室内环境影响中,心理与行为会做出同样或近似反响。
这正是我们川环境心理学指导现代室内设计的基础。
室内设计的最整天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向有利的方向指引,经过人的体验创建心理环境,从而达到较为完美的动向均衡,切合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色。
人的心理与行为在室内环境中的共性特色及其影响: 1、安全性室内空间中,从人的心理感觉来说,其实不是越宽阔宽广越好,当空间过于空阔时,常常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
需要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从而更愿意搜寻有所“依靠”的物体。
比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其实不是逗留在最简单上车的地方,人群相对散落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邻近,适合地与人流经过保持距离。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标准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
编写本课程标准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和学时,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一、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室内设计原理2.课程代码:0432013.学时:32学时4.学分:2学分5.适用专业:室内设计专业6.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能从事公共和住宅建筑的室内设计和装饰施工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室内装饰工程方案设计、方案表现等核心知识和技能,并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能胜任室内设计、装饰工程施工等企业的方案设计、图纸制作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1.师资要求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专任教师);◆熟悉室内设计基本理论,并有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的能力;2.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多媒体教学3.教材及参考资料《室内设计原理》朱增祥、陆震纬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室内设计资料集》张绮曼、郑曙暘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教学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演示、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考核方式为了更全面评价学生对室内设计原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应用能力,将课程教学评价成绩分为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其中,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包含考勤情况(20%)、平时作业和测验成绩(50%)、平时提问成绩(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
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
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
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
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
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
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
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
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 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
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
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
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
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
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
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