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输入_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
论政策问题构建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论政策问题构建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公共政策的体系中,政策问题的构建在政策过程中居于关键性地位,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性质和质量。
政策问题构建的环节上结构性地缺失公众议程,将导致现行决策机制改革的众多措施失效,形式上的“专家参与决策”面临着被异化为“隐性内部输入”的危险。
这一结构性缺陷严重阻碍中国政府改变政策制定“内部输入”模式的努力,进而影响政策品质,制约中国政府整合社会利益的能力。
标签:政策问题构建;内部输入;公众议程1 内部输入:政策问题构建的传统模式政策始于问题,之所以需要某项特定的公共政策,就是因为需要解决某种特定的实际问题。
与政策问题构建相关的社会问题有着巨大的复杂性,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判断受着诸多非统一的个体性因素制约(如社会地位、伦理道德、经验知识等)。
如何认识社会问题,如何筛选问题,谁参与筛选问题,不同的方式将导致政策方案的大相径庭。
一个事实是否构成问题,一个问题是否构成政策问题,会面临着很大的异议。
谁能在问题构建上把握主导权,就能自然的在这之后的系列环节中占据主动权,就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分配格局。
反之,一项利益要求如果不能顺利地通过政策输入途径到达政策制定系统,那么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政策问题构建上一直存在着“内部输入”的问题。
“内部输入”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学者罗杰·W·科布。
在他的《比较政治过程的议程制定》一书中,将政策议程的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内在提出模型、动员模型和外在提出模型。
这里的内在提出模型即是“内部输入”。
根据张小明在《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一文的定义,“内部输入”是指“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对政策制定系统的要求和支持” 张文指出,在“内部输入”模式中,利益要求不是由政策制定系统外部的社会利益群体输入到系统中去,而是以党组织和政府官员主动进行利益要求的认证和利益综合的输入。
这一决策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与大一统的集权体制相匹配的,因而运行平稳。
我国公共政策输入面临的问题及挑战_张小明
: / d o i 1 0. 3 7 8 2 . i s s n . 1 0 0 6-0 8 6 3. 2 0 1 3. 0 7. 0 6 j
我国公共政策输入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张 小 明
[ 摘 要 ] 公共 政 策 输 入 是 向公共 政 策 制 定 系 统 提 出 要 求 和 支 持 的 过 程 。 我 国 公 共 政 策 输 入 存 在 五 个 问 题 : 可 能 会 造 成 逻 辑 起 点 错误 ; 容 易 引 起 输 入 超 载 和 输 入 失 败 ; 间 接 性 输 入 , 中 介 环 节 过 多 ; 体 制 内 的 利 益 表 达 渠道 不 畅 通 且 缺 乏 效 用 ; 有 效 性 缺 乏 制 度 保 障 。 与 此 同 时 , 我 国 公 共 政 策 输 入 面 临 诸 多 挑 战 , 如 公 民 政 治参与 要求 高 涨 , 利 益 集 团 形 成 , 利 益 分 化 造 成 替 代 性 利 益 表 达 困 难 , 大 众 媒 体 市 场化 程 度 较 高 , 网络 等新 兴 媒 体 崛 起 , 公共 危 机 事 件 常 态 化 发 生 等 。 [ 关键词 ] 公共 政 策 输 入 ; 利 益 表 达 ; 内 部 输 入 ; 利 益 集 团 [ )0 中图分类号 ] D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6 3 [ 1 0 0 6-0 8 6 3( 2 0 1 3 7-0 0 3 2-0 5
[ 2]
者却无法有 效 参 与 , 很 可 能 会 造 成 政 策 输 入 的 逻 辑 起 点 错误 , 即提出 和 确 认 了 错 误 的 公 共 政 策 问 题 。 随 着 中 国 广大人民群 众 或 利 益 群 体 的 权 利 与 民 主 意 识 的 提 升 , 政 治参与意识 及 利 益 主 体 的 角 色 认 同 也 逐 渐 觉 醒 。 在 这 种 情况下 , 如果没有广大人 民 群 众 或 利 益 群 体 的 广 泛 参 与 , 缺少合法 、 畅 通 的 利 益 表 达 渠 道 , 不 能 充 分 反 映 社 会 中 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 , 就 无 法 确 保 有 效 的 公 共 政 策 输 入 , 不利于保护公共利益 。 第 二 , 公共 政 策 内 部 输 入 框 架 容 易 引 起 输 入 超 载 和 输入失败,可 能 导 致 整 个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系 统 效 率 低 下 甚 至失效 任何公共政 策 制 定 系 统 在 特 定 的 时 间 内 只 能 接 受 有 关利益诉求 的 一 定 量 信 息 , 不 可 能 接 受 和 考 虑 无 限 量 的 利益诉求 。 如果进入政策 输 入 通 道 的 利 益 诉 求 信 息 过 多 , 它们的 经 常 性 流 动 就 会 受 到 阻 塞 , 这 就 是 “ 输 入 超 载” 。 输入超 载 和 输 入 失 败 的 直 接 后 果 是 民 众 或 “ 输入失败 ” 的利益诉求 未 被 充 分 考 虑 。 由 于 我 国 并 没 有 分 化 出 比 较 明显的多元 社 会 利 益 结 构 , 因 此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或 利 益 群 体的利益表 达 必 然 是 个 体 化 的 且 大 量 分 散 的 。 随 着 市 场 经济社会的 来 临 和 改 革 开 放 的 不 断 深 入 , 在 广 大 人 民 群 众或利益群 体 的 利 益 诉 求 剧 增 的 条 件 下 , 仍 然 指 望 主 要 依靠各级党 组 织 和 政 府 机 构 的 官 员 们 来 主 动 发 现 、 提 出 并体察认 定 公 共 政 策 问 题 , 从 而 创 建 和 确 立 政 策 议 程 、 完成政策 输 入 过 程 , 这 显 然 已 很 难 完 成 任 务 。 因 此 , 输 入超载和输 入 失 败 难 以 避 免 , 必 然 导 致 整 个 公 共 政 策 制 定系统效率低下甚至失效 。 第 三 , 公共 政 策 内 部 输 入 框 架 具 有 间 接 性 输 入 的 特 点,中介环 节 过 多, 导 致 利 益 诉 求 在 传 输 的 过 程 中 发 生 损耗 、 扭曲 与 失 真 我国公共政 策 输 入 主 要 表 现 为 间 接 的 替 代 性 利 益 输 入 , 作为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或 利 益 群 体 利 益 的 普 遍 代 表 者 , 处于政策中枢系 统 决 策 地 位 的 各 级 党 组 织 和 政 府 机 构 的 官员们主动代替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或 利 益 群 体 进 行 利 益 表 达 及利益整合 , 更 加 强 调 公 共 政 策 制 定 系 统 的 主 动 性 与 决 定性作用 。 也 就 是 说 , 当 代 中 国 公 共 政 策 输 入 是 一 种 政 ,是由权力精 府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 层 级 互 动 的 “ 输入” 英通过严格的政 府 内 部 科 层 官 僚 制 逐 级 传 输 到 公 共 政 策 当中去 , 中介 环 节 必 然 过 多 。 而 政 府 系 统 内 部 信 息 传 递 渠道单一 , 并且主要呈垂 直 即 上 下 级 纵 向 互 动 沟 通 方 式 。 多层级的 利 益 传 递 必 然 会 导 致 信 息 的 减 弱 、 改 变 , 难 以 避免会发 生 损 耗 、 扭 曲 与 失 真 等 现 象 。 最 终 造 成 决 策 中 枢对信息价 值 的 忽 视 以 及 信 息 敏 感 度 的 降 低 , 也 就 是 对 公众利益需求的忽视和曲解 。 第 四 , 公共 政 策 内 部 输 入 框 架 下 体 制 内 的 利 益 表 达 渠道 不 畅 通 且 缺 乏 效 用 当前 , 广大人 民 群 众 或 利 益 群 体 的 利 益 诉 求 表 达 方 式日益多元化 , 利益表达和协 调 机 制 也 逐 渐 完 善 。 目 前 , 我国体制 内 的 利 益 诉 求 表 达 方 式 主 要 有 : 选 举 ; 上 书 全 国人大常 委 会 ; 向 人 民 团 体 和 政 协 委 员 反 映 ; 向 媒 体 反
公共政策制定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制定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制定又称公共政策决策,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
它是针对某个政策问题而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或计划,进而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一、传统公共政策制定的特点我国传统公共政策制定的特点是高度组织化,缺少民主;内部输入为主,缺少广泛性;单方案定向选择,缺少比较;上传下达的传递方式,容易变异。
为克服这些弊端,近来开始建立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举行听证、给公众广泛的直陈空间以及发挥非执政党的作用。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政策体系施加影响的方式来表达和实现自身的利益要求的,因此,公民政策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推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途径。
共政策过程,减少政策运行的阻力。
为围绕具体公共政策和利益调节问题的相互协商、相互妥协以及相互制衡,也就是说,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一般不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的完善来解决。
会团体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形成多数群体能够接受的政策方案。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共政策制定的环节主要包括6个环节:问题(problem)、目标(objective)、备选方案(alternatives)、方案结果(consequences)、权衡(tradeoffs)、合法化(1egitimatize)。
可以简单概括为POACTL。
目标和方案是公共政策制定所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
为保证政策目标的正确,政策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政策目标必须有效协调、政策目标与手段必须统一。
公共政策制定具有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公共政策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与时俱进的原则,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社会公正和利益调控原则。
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二)
• 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全面而纯粹的理性, 传统理性模型带有“乌托邦”的色彩, 只是 一种理想的追求, 缺少实践的基础.
• 无法实现不等于没有意义. 人们总是在追求 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 因此, 传统理 性模型的思想价值一直受到理论界的肯定.
• 传统理性模型成为其后许多政策分析模型的 理论出发点.
主要观点:
在政策过程中, 公众是完全被动的, 他 们的要求及行为不会对公共政策产生决 定作用.
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 的主动权, 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 然后由行政官员及行政机构加以执行.
精英理论模型
• 精英的定位
• 传统社会的精英是由知识、血统、武力等因素形成 的;
• 现代社会则由社会分层决定.
• 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 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 实现渐进变迁.
为什么决策是渐进的?
渐进政策
政治原因:政党意 见趋同且渐进改变
技术原因
社会价值原因
渐进模型的基本假定:
• 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 • 决策者能力有限. • 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 • 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
–环境的压力怎样影响境并影响政治 系统?
–系统决策模型对现实政治生活进行了高度概括, 从宏观角度对政策过程进行了分析, 具有一定 的理论指导意义.
对系统决策模型的评价
• 避免了传统政治学将政治制度当作政治分析的起点以及行 为科学将单纯的政治行为当作分析的基点, 更有利于把握 政治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征.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政策分析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 政策产生的原因, 认识和分析其社会效果, 思考和预测其未来发展.
• 政策分析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 角度, 为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公共政策学(第二版)期末综合模拟试卷(五)含答案
综合模拟试卷(五)一、单选题(在本题的第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25分)1、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其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A经验主义 B.理性主义 C.后现代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A.伊斯顿B.拉斯韦尔C.默顿D.阿尔蒙德3、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的出版B.《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C.《政策方向》的发表D.《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的出版4、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是()A.阶级性B.政治性C.权威性D.预见性5、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A.基础B.关键环节C.起点D.前提6、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A.20世纪30-40年代B.20世纪50-6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70-80年代7、哪一项不属于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A.引导功能B.调控功能C.沟通功能D.管制功能8、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不断循环往复。
这一运行过程表现为()A.政策问题——政策决定——政策反馈B.政策问题——政策制定——政策修正C.政策输入——政策制定——政策输出D.政策问题——政策决定——政策执行9、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府B.立法机关C.公众D.司法机关10、最基本的政策资源是()A.权威B.信息C.执行保护D.经费和人力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我国的公共政策就是党的政策B.人大决议不是我国的公共政策C.行政法规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性规章12、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效果是()AA.政策目标B.政策认定C.政策制定D.政策执行13、政策规划从时间进程上来看,主要发生于()CA.所需解决问题形成之后B.政策方案确定之前C.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D.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确定以后14、政策持续的一个消极后果是()CA.政策失误B.政策障碍C.政策僵化D.政策走样15、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AA.立法过程B.司法过程C.行政过程D.政策制定过程16、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分析的政策分析框架是()提出的A.韦默和维宁B.阔德C.帕顿与沙维奇D.邓恩17、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包括()○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A.○1○2○3B.○2○3○4○5C.○1○2○3○4○5D.○1○2○3○518、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诱导性提问属于()A.边界分析法B.类别分析法C.层次分析法D.头脑风暴法A.评估筹划B.评估试验C.评估实施D.评估总结20、将政策变动按照()可以分为断裂型和渐变型。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消极参与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众消极参与现象的原因分析摘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社会公众与政府决策者之间互动的过程,需要公众的积极广泛参与。
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还存在着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参与消极被动的现象,因此,还需要对公众消极参与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既有深层的理论根源,又有现实的多重因素影响。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消极参与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众个体意识的提高,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的行为愈来愈多,但是,公众参与中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具体而言,我国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现象仍然存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这就客观上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政策尽可能满足公众的需求,然而现有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必须借助于公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国当前的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还需要对公众消极参与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确立政府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一切社会变革都需要从经济基础的变迁中获得理解。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行为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都需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才能得到科学地解释。
一、理论根源:政府与公众的“经济人”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政府对社会利益、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政府及其官员的行政行为往往也带有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
正如公共选择学派所认为的那样,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众同样是一个“经济人”,他的行为也是以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的,如果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所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其它的成本与该参与者所预期会得到的收益不相称,就必然导致主动参与者的消沉。
只有当公众个人认为其参与政治立法过程所带来的个人好处超过参与可能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时,公众才会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
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活动中的政府利益分析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活动中的政府利益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20050701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活动中的政府利益分析作者:王庆波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1.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 19902.赵锡斌.费显政政府利益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2002(01)3.密尔功利主义 19974.胡象明利益相关性原理对分析政府经济政策行为的方法论意义[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1999(12)5.卢梭.何兆武社会契约论 19956.张庆东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2000(06)7.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9858.苏宏章利益论 19919.Stuart S Nagel & Marian Neef 199310.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 199911.Randall B Ripley Policy Analysis in Political Science 200112.Edward Quade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 199213.陈振明政策科学 1998wrence C Walters Putting More Public in Policy Analysis 200215.黄小勇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败"理论述评[期刊论文]-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2)16.王浦幼政治学基础 199517.李春成公共利益的概念建构评析 ——行政伦理学的视角[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18.Ann Majchezak Methodsfor Policy Research 199619.张小明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 2001(03)20.胡琴论政府利益与其冲突治理 2002(10)21.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 200022.欧文·E·休斯.彭和平.金竹青公共管理导论 20012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199624.赵锡彬.费显政政府利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1999(02)25.王玉明公共政策失控:探因与防治 1999(04)26.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2(2)27.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199828.李对.玉莉市场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论 1998(01)29.周志忍政府行为规范化与公共政策[期刊论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1(4)30.杨超"公共性"视野中政府行为的市场化及其限度[期刊论文]-探索 2003(2)31.W B Thompson Policy making through thick and thin:Thick description as a methodology for communications and democracy 200232.宗景才理顺政府利益关系改革政府管理体制 1996(06)33.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 1997。
公共政策学 5
第一节 公共问题概述
一、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具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公共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公共问题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 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 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 切相关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二、 公共问题的类型
(一)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1.公众参与 2.建立听证制度 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 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 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二)政策合法化的类型 1.政策合法化类型的通常划分方法 2.政策合法化按其主体划分
第五节 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式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 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模式为“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 式。表现在: 1.政策制定以政治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 2.政策制定的主体不仅只是官方的政策制定主体。 3.决策权力的结构除了集权制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 自身的独特之处。 4.改革开放前,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 领袖的言论。
在博弈论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策略”。它所对 应的是这样一种理性决策的情境,即在考虑了对手所有的可 能性选择之后,设计—组行动并使之达到最优的结果。博弈 论者借用了这样一个词“最小最大化”来阐述理性策略的实 质性内涵,对博弈的参与其而言,无论对手怎样去做,自己 的选择都将使自己最大的损失最小化或最小的收益最大化。
四、 系统决策
系统决策模式借助了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思想。美国学者戴 维·伊斯顿1957年提出、阐述和完善了政治系统分析理论。这一分析 理论适用于全部政治生活,当它被应用于公共政策学时就被称作决策 的政治系统模式(Political System Model)。
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5. 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中,直接决策者可以区分为A.团体和组织B.个人和团体C.个人、团体和组织D.个人和组织正确答案:C解析:当代实行代议制民主的政治体制中直接决策者分为三种类别。
2.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才华横溢的一批政策研究者是A.巫B.史C.君主D.策士正确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代特有的士,靠政策设计、政策分析和政策预测能力说服别人,并成就了如《论语》、《吕氏春秋》、《国策》等政策研究杰作。
3.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A.《政治学一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B.《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C.《政策方向》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正确答案:B解析:《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范畴、科学的决策方法等做了深刻探讨,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被称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4.从内容特征划分政策类型,下列完全按照涵盖与被涵盖关系排列的是A.元政策、部门政策、基本政策B.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C.基本政策、元政策、部门政策D.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元政策正确答案:B解析:元政策是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基本政策在某一社会领域起伞局性和战略性作用;部门政策为某一部门而制定,因此他们是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5.关于政策工具的定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B.包括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C.包括人力、资金、设备、资源D.起到的作用与主观认定相一致正确答案:D解析:政策工具的作用具有“被认定”的特性,其起到的实际作用未必与主观认定相一致。
政策制定的机制分析
政策制定的机制分析程杞国(国家行政学院理论部 副教授、博士 北京 100089) 内容摘要:公共政策过程是一个由多项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过程。
就行政哲学的追求而言,政策的制定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民主程序,来保证政策目标的公正性、政策过程的公开性,从而使政策选择符合社会的需要,政策选择的过程符合民主,政策选择的结果符合民意。
但现代政府的运转是由一个职业性的集团推动的,由于科层之间的利益掣肘,导致政策的制定形式上是公共利益追求,实际上变成公共利益外表的集团利益安排。
这一窘境的存在,引发了民主行政的紧张:社会政治精英与大众的对抗。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机制 民主行政一、精英参与 政策制定的过程,如果作为一个纯客观的动态过程来考察,是一个将政策需求从输入端输入,然后经过制造程序,最后从输出端输出的完整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其中,人的作用是关键的。
因为政策总是人制定的。
政策的制定可以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来保证政策目标的公正性、政策过程的公开性,实施民主决策。
这就是说,通过政策制定过程前后的民主性,保证政策选择符合社会的需要,政策选择的过程符合民主,政策选择的结果符合民意。
但是,由于民主行政的制度环境尚不充分,社会精英依借科层政治的利益机制,构成对公共利益的侵蚀,使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果非公共化,引发社会精英与社会大众之间关系的紧张。
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这一紧张现象,有其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
但是政策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管理者制定出来的,社会精英对政策的制定过程实际上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而且,政策的执行最终是由管理者参与和实施的。
在有效的民主程序里,社会精英对政策的参与过程、政策的执行,会受到公众的有效监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被有效地制约在社会的监督之下。
在民主程序不够的决策环境中,社会对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精英对决策的作用就有独立化的趋势,容易偏离社会目标。
精英对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第6章 政策过程:政策制定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6.3 政策合法化
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政策合法化过程是与政策决策的领导体制紧密相连的。 领导体制的不同往往导致政策合法化过程的不同。 根据政策合法化程序的相对性原理,我国行政机关的政 策合法化过程有:(1)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2)领导 决策会议的讨论决定;(3)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政策的发布形式是当前我国行政机关政策合法化过程中 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做到:除确系内部政策外,凡要 求公众遵守的公共政策,必须改善发布形式,及时公之于 众。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政策制定?它包含哪些功能活动环节? 2.什么是政策议程?社会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议事日程 的? 3.方案规划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4.如何看待政策合法化的地位、作用与程序? 5.简述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及基本经验。 6.上述案例中路桥收费年票制听证会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它说明了目前中国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方面的什么问题?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 主编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第6章
政策过程:
政策制定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6.1 政策议程
6.1.1 政策议程的种类
政策议程就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 域的过程。
1.系统议程 系统议程是由那些被政治社区的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 意,并由与现存政府权威中的立法范围内的事务相关的一切问 题组成。系统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 一个问题要想成为或达到系统议程的程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 条件: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分析
2018年江苏开放大学-公共政策分析-第二次
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姓名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评阅教师第次任务共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公共政策分析》形成性考核作业2(4-6 单元)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教师评语及评阅时间得分评阅人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1、(A)是指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环节所组成的政策形成过程,包含议程设立、方案规划和方案合法化三个基本环节或阶段。
A. 政策制定C.政策分析B. 政策执行D. 政策评估2、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这指的是(A)。
A. 政策执行C.政策议程B. 政策制定D. 政策评估3、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是(A)。
A. 正式评估C.政策评价B. 政策评估D. 非正式评估4、很少有政府和组织以热情和认真的态度从事政策评估,其主要原因在于(C)。
A. 政策评估制度化B. 缺少独立的评估组织C.对政策评估的认识存在障碍D. 政策目标不明确5、(A)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A. 政策执行B. 政策制定C.政策评估D. 政策监控6、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C)。
A. 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依法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D.享有执法权的行政机关7、(B)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A. 政策制定B.政策议程C. 政策分析D.政策出台8、(C)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A. 政策监控B. 政策变迁C.政策评估D.政策分析9、为了实现政策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指的是(D)。
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第5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5,2007 (第9卷第5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9.No.5)公共管理试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孙常程(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全球化、信息化迎面而来,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群体日趋多元化。
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政府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重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7)05—0007—02 我国的公共政策是指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本国或本地区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1]公共政策不仅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所谓公共政策制定一般是指针对某个政策问题提出、论证并抉择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和论证、方案抉择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着动态性、指向性、系统性、前瞻性等特征。
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任何政府政策的制定,都是在特定的政治格局内、特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这些特定的政治格局、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就决定了一国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
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政治体制,决定了政策制定过程有如下特点:1.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由宪法所规定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所决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是国家的公法权主体。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事务,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参与政府决策,并且是政府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者,这是中国决策体制的一大特色。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和经验
四、完善我国政策制定的几点建议 (一)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制定权限 并给以具体的法律保障,建立一个符合中国 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层级目标决策系统,加快 “缩省—撤市—强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 体制的层级次数,适当减少“条条”数量, 缩小“条条”权限,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和 可操作性,尽量避免信息过滤、信息失真导 致政策失误。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 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 标准。 (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的组织保证。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二)具有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模式及其特点
在中国,由于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 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由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 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 公共政策中去的,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 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有的学者从 总体上称为“上下来去”的政策制定模式,也有的学者把我 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制定模式归纳为“摸着石头过河”。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一种
我国公共政策输入机制探析
我国公共政策输入机制探析
李杰;杨荣军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中国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是一种内部输入,它是由权力精英代替民众进行要求的体察和认定.内部输入机制的形成是与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有关的.在新形势下单独的内部输入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要逐步发展外部输入机制,通过发展外部输入,激发政策形成的外在压力.一要发挥公众在政策输入中的作用;二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利益集团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初步筛选、整理和综合的作用,以减少政策系统的信息压力,保证系统运行的高效率;要保证外部通道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建立起内部输入和外部输入相结合的输入机制,真正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目标.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李杰;杨荣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1
【相关文献】
1.公共政策的"内部输入"机制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J], 李春明;张玉梅
2.公共政策、交易成本与治理机制——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交易成本视角探析 [J], 于正伟
3.公共政策、交易成本与治理机制——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交易成本视角探析 [J], 于正伟
4.革新当前我国的公共政策输入机制 [J], 邓(摘)
5.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的输入机制 [J], 何志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部输入_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
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总第102期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张小明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引申出政策输入的概念。
并从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中国政策输入过程中“内部输入”的一般特征。
最后试图对内部输入机制下政策输入的若干途径作一具分析。
自从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的那本标志着政策科学诞生的著作———《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问世以来,政策科学获得了长足进展。
“政策科学运动”(P olicy sciences m ovement)旷日持久,并形成了所谓的拉斯韦尔—德洛尔政策科学传统的主导范式。
那么,何谓公共政策呢?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笔者之所以采用此种界定,基于两点原因:其一,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公共政策无非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本质上反映、调节的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
从利益的视角观之,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
而那些在中国普遍存在的所谓“争政策”现象,无非争的是利益,所谓的“政策资源”的说法,也无非是从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一定的利益这个意义上说的,而绝不是指政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
其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代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西方的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的话,那么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则完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然而,必须说明的是,在当代中国的实际政治下,这里的政府概念的内涵应有所扩大,包括党组织和政府组织,而且党组织是政府机构的核心,更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即政策中枢,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更不用说试图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了。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②。
琼斯、安德森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P olicy-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 olicy-formulation),指从问题构建、目标确定到方案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而德洛尔则从广义上把它理解为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过程,包括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
政治输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建设
政治输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建设李春明【摘要】社会分层背景下,通过政治输入方式获得政治认同,适应了人们利益表达和维护的参与需求,能够推动法理型政治权威认同的建设,促进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执政党与公众之间双向支持的政治氛围.但是,在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限制及不畅通和利益代表的"非代表性",思想文化上对政治输入的排斥,输入主体间的不平等,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政治认同.因此,从获得政治认同的目的出发,执政党和政府要担负起提供、维护社会正义的历史使命,创新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完善政治输入渠道建设.【期刊名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年(卷),期】2008(000)002【总页数】10页(P117-126)【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输入;利益表达;社会资本;社会正义【作者】李春明【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哲学政法2008 年第 2 期(总第 96 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也cialismJun.2008 A Quarterly,No.2 政治输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建设李春明摘要:社会分层背景下,通过政治输入方式获得政治认同,适应了人们利益表达和维护的参与需求,能够椎动法理型政治权威认同的建设,促进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执政党与公众之间双向支持的政治氛围。
但是,在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限制及不畅通和利益代表的“非代表性”,思想文化上对政治输入的排斥,输入主体间的不平等,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政治认同。
因此,从获得政治认同的目的出发,执政党和政府要担负起提供、维护社会正义的历史使命,创新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完善政治输入渠道建设。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输入;利益表达;社会资本;社会正义中图分类号:因;因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574 (2008)02-00117 -10在传统社会中,政治系统主要是通过实行所谓的“仁政”、“德治”等“输出”来取得民众的政治认同。
论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1)
论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谭 晓(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能够引导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正确走向,实现政策目标。
然而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着制定程序不明确、公共决策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缺陷。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用该理论解决公共政策制定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选择;公共政策制定;经济人;利益集团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98(2010)07201622011 我国现有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与存在的问题1.1 典型的精英政策制定模式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各公共政策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妥协的交易过程,包括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
中国的决策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精英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党和政府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内输入”的特点;“内输入”是指在社会没有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由政府精英代替人民进行利益的综合与表达。
(3)强势利益集团在政策制定上处于优势,利益集团参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在其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1.2 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1.2.1 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不明确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有待进一步完整,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依次为: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规划原则与标准的确定、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手段的确定、提交上级政府或立法部门审议。
然而,在实际的公共政策制定中这些程序体现得并不明显,很多环节交叉和融合在一起,很难区分开来。
这使得政策制定者往往依靠自身经验制定公共政策,政策的随意性较大。
结果,政策刚刚公布即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或因各种原因不得不“朝令夕改”。
同时,由于政策制定者的“经济人”特点,缺乏明确的程序规定,使得政策的公平性遭到质疑。
和谐社会语境下我国公共政策输入——输出分析
和谐社会语境下我国公共政策输入——输出分析摘要:和谐社会是保留冲突下共生的社会,这就要求社会利益分配的均衡化。
因而,作为对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政策过程,应最优平衡各利益诉求的关系。
然而,我国政策输入中利益表达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决策中枢系统存在的问题影响到政策输出结果,为此,需要改善这三大系统,从而使政策输出满足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旨。
关键词:和谐社会政策输入政策输出公共政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对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方案,实际上是用特定的形式重组、整合着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确立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在资源获取方面的游戏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政策过程也就是利益的分配过程,它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秩序,不同的政策过程催生出不同的政策产出,也反映出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有效性程度,因而,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公共政策过程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乃至整个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就以和谐社会的内涵解读为出发点,在西方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批判继承基础上,结合我国政策过程的具体实际,从输入——输出的角度分析我国政策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一、和谐社会公共政策输入——输出的应然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
在《说文解字》中,“和”字左“禾”右“口”,解释为“相应也”,引申为互相唱和的意思。
“谐”字在《说文解字》中原作“鬾”,从龠皆声,指音乐和谐,引申为和合、调和之义。
因而,和谐之意,在乎调和。
然而,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调和并不意味着矛盾对立的消除,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认为的:万物的本性就是对立,但正由于对差异、对立与冲突的承认,和谐才成为追求的最重要目标。
和谐是秩序,但无论何种秩序都建立在差异之上,因此,强调和谐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差异或抹煞差异,而是使差异在保持自身的基础上达到真正统一。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加剧,社会各阶层间由于财富分配、能力强弱的不同,使得对资源的占有处于不均衡状态,这必然会造成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隔阂和冲突,导致社会不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总第102期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张小明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引申出政策输入的概念。
并从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视角详细分析了中国政策输入过程中“内部输入”的一般特征。
最后试图对内部输入机制下政策输入的若干途径作一具分析。
自从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的那本标志着政策科学诞生的著作———《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问世以来,政策科学获得了长足进展。
“政策科学运动”(P olicy sciences m ovement)旷日持久,并形成了所谓的拉斯韦尔—德洛尔政策科学传统的主导范式。
那么,何谓公共政策呢?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政策制定的过程分析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笔者之所以采用此种界定,基于两点原因:其一,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公共政策无非是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本质上反映、调节的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
从利益的视角观之,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一个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
而那些在中国普遍存在的所谓“争政策”现象,无非争的是利益,所谓的“政策资源”的说法,也无非是从政策的实施会带来一定的利益这个意义上说的,而绝不是指政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
其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代中国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西方的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社会互动过程的话,那么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则完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然而,必须说明的是,在当代中国的实际政治下,这里的政府概念的内涵应有所扩大,包括党组织和政府组织,而且党组织是政府机构的核心,更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即政策中枢,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更不用说试图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了。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②。
琼斯、安德森把它理解为政策形成(P olicy-formation)或政策规划(P olicy-formulation),指从问题构建、目标确定到方案选择以及合法化的过程;而德洛尔则从广义上把它理解为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过程,包括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
本文采用广义的理解,并结合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运用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所提出的作为比较政策过程和方法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即政策过程粗略地划分为三大阶段:政策输入、政策输出、政策反馈。
政策输入即向政策制定系统提出的要求和支持,这种输入来源于政策制定系统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制定系统内部本身。
来源于系统内部的政策输入有时叫“内部输入”。
而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政策输入的过程也就是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
利益表达是社会中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政策要求的过程,它是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利益综合则是指决策者将各种利益要求转变成可供选择的重大备择方案的过程。
利用表达以及进一步的利益综合的过程共同构成了政策输入过程。
如果这种被表达并综合的利益要求获得了大量政治资源的支持,那么它们就会成功地“进入”或“接近”政策制定系统,成为重大的政策选择。
这也就意味着政策议程得以建立,政策问题有可能得以解决。
依据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此时政策问题进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在政策制定系统内部会经历一个转换过程,然后成为权威性的政策输出即具有约束力的公共政策。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黑箱”特征,无法对内部转换过程作具体分析,只能从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决策过程作一简要分析。
鉴于此,笔者这里所指称的政策输出是一种大输出,包括决策和执行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决策的过程就是把有效的利益要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的过程,这是政策过程的核心。
公共政策出台以后并不能立即对目标群体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这里还有一个将政策意图转换为政策行为或政策结果的过程即政策执行的过程。
与此相适应,在整个政策输出过程中,通过政治文化的桥梁作用,政策输出所产生的政策结果会进一步反馈到政策制定系统即形成政策反馈回路,并对政策制定系统的未来政策行为产生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整个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项决议,而且包括目的、计划、规划以及实现它们的程序”③。
在政策过程诸阶段中,政策输入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
一项利益要求如果不能顺利地通过政策输入途径到达政策制定系统,那么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就此而言,研究政策输入过程中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特征以及方式、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番简要分析。
二、分析的框架: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从逻辑分析概念上说,公共政策过程是以公共政策问题为逻辑起点的。
所谓公共政策问题,指称的是那些由作为社会公共权威的政府加以体察和认定并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也就是说,社会公共问题只有经过政策议程才会成为政策问题。
关于政策议程,科布和爱尔德在《美国政治中的参与》一书中曾经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即系统议程(或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或正式议程)④。
公众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由那些已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且又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需要政府加以解决的问题组成。
而政府议程即政策议程则由那些已为政府决策者所察觉和注意并将之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可能对之采取具体行动的一些事项构成。
政策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共问题进入公众议程加以讨论,然后引起决策者的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并由政府决策者加以确认。
然而事实上,很多问题可能并不经过公众议程而由政府主动列入议事日程并直接进入政策议程。
这一点在当代中国表现得十分突出。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党组织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般代表者,以及它们在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所处政策中枢的特殊地位,使得它们拥有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权力,对于社会公共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中国,常常是党组织和政府主动寻求和发现问题,并把它直接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从而使这些问题并不经过公众议程而直接形成政策问题。
可以说,党组织和政府是我国各种重大政策问题的主要提出者,在政策问题的提出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从政策输入的角度上看,所谓政策问题就是反映不同利益的问题,政策问题被发现和提出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或社会利益群体反映和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促成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予以满足的过程,也是党组织和政府集中与综合这些利益要求并通过政策制定予以体现的过程。
简言之,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就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
只不过,在西方,由于其社会利益结构分化明显,压力集团作为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比较发达,其社会性利益表达现象也比较普遍、有力,所以,西方的政策输入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各种政治力量的社会互动过程。
而在中国,由于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分化并不那么明显,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为明显的多元利益结构,也没有分化出相应的利益集团以及其他社会性的政策输入结构,所以,基于党组织和政府群众路线的决策规范,以及党的领导和政府官员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和决策方法,当代中国的社会性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并不主要由社会性结构来承担,而主要是由党组织和政府内部的各级官员们来体察和认定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存在利益表达与综合的社会互动过程,相反,近年来这一互动过程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趋势⑤。
笔者在这里只是想说明,在当代中国,党组织和政府在对社会利益表达的认定和利益综合方面显得更为重要。
在政策输入过程中,利益要求不是由政策制定系统外部的社会利益群体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政策中枢)中去,而主要是由党组织和政府官员们主动进行利益要求的认定和利益综合的输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输入过程呈现出“内部输入”的一般特征。
当然,这里的“内部输入”的一般特征只是从相对的意义上说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输入都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性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政策制定者对社会利益的主动认定和综合总是必不可少的。
西方的政策输入功能并不完全由社会利益集团来承担,政策制定者的主动认定和综合作用也很重要;而中国的政策输入功能也并非完全是由党组织和政府官员们来完成的,社会性利益群体在基础性的利益表达和初步的利益综合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不过中国的社会性利益群体更多的不是作为利益集团向政策制定者施加压力,而是较多地发挥了在党组织和政府与人民群体之间沟通信息、反映情况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社会性利益群体更多地呈现出“高度组织化”的政府整合特征,这可以看作是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它们在政策输入过程中所承担的基础性利益表达和初步利益综合功能也可以看作是党组织和政府“内部输入”功能的一种合理的非政府延伸。
与此相适应,它们在政策输入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并不具有多少社会互动的色彩,而是与党组织和政府“内部输入”功能交织在一起。
“它们既代表一部分群众向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表达意见,又常常反过来协助党和政府做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工作,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施加‘压力’”⑥,从而使当代中国的政策输入过程表现出高度的政府整合性和组织化一体性。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政策输入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内部输入”特征。
当然,如果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认为这种内部输入过程中也有互动的话,那也只是公众与党组织和政府、党组织和政府内部的上级与下级之间信息沟通性质的互动过程,而绝不是西方那种政策输入性质的社会互动过程。
如前所述,在政策输入过程中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也就是政策问题的提出和政策议程确立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同质的,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基于群众路线的决策规范,党组织和政府在政策问题提出和政策议程确立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和主导作用,使得很多问题常常不经过公众议程而直接进入政策议程,这只是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中国政策输入过程中“内部输入”的一般特征。
这一特征使中国政策问题的提出更多地使用内在提出模型和动员模型⑦,而较少使用外在提出模型;亦使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决策更多地呈现出“单方案决策”的特征⑧,而不是多方案的择优。
正因为如此,政策输入成功与否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决策和政策合法化反而显得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这也正是本文立意的要旨之所在。
三、内部输入机制:途径分析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当代中国的政策输入过程主要地表现为一种“内部输入”。
这只是从一种较宏观的、总括性的层面上加以分析的。
具体而言,在这种“内部输入”大框架的观照下,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要求究竟是如何被输入到政策中枢中去的呢?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行的呢?笔者认为,中国“内部输入”机制的途径也即政策议程建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诸项:第一,结构内的组织体制和工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