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8分钟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1.39、图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初中地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课件2024秋

初中地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课件2024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丘陵
平原
海洋
活动 绘制并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
根据图中高度表,用不同的彩笔 完成分层涂色。 判断图中①—⑤所代表的地形类 型。 ①:平原;②:盆地;③:高原; ④:山地;⑤:丘陵。
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海拔与相对高度
常见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地 形
等高线 地形图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从等深线上标注的海拔,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等深线 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

大小

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读 分层设色 平原
地形图 比较容易判读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表的起伏
状况
歌诀记忆等高线地形的判读
判断地形地势图,关键是读等高线; 同一线上高度等,同幅图上高差等。 坡陡线密有悬崖,坡缓线疏易攀爬; 鞍部内有同心圆,山谷曲线向内弯。
(2)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判断地势高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
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是相等的;数 值越大,地势越高,数值越小,地势越低。
②判断坡度的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 越缓。
③判断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上判断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山峰:等高线 闭合,数值从 四周向中间逐 渐升高
山谷:等高线状元成才路 的弯曲部分向 高处凸出
山脊:等高线 的弯曲部分向 低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 重叠
鞍部:两侧的山 脊、山谷等高线 近似对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例题解析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计算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2)等高线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3)等高线地形图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

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A.8689米 B.9003米C.8999米 D.9009米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

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4)等深线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课要点】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鉴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种类。

【教课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课课时】 40 分钟。

【教课过程】问:讨教同学们一个问题:据丈量,世界最顶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13 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却说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何会出现两个高度值?“珠穆朗玛峰高8844.13米”指的是什么高度?(海拔高度)。

而青藏高原上的藏民说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 4000 多米”则指的是什么高度?(依据故事提出海拔,相对高度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籍24 页,找出两个观点: 1. 海拔; 2. 相对高度。

[ 板书 ]1.4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确实定[ 教师叙述 ] 在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以前,我们要认识一个观点,叫海平面,海平面就是指海的水面,世界上是否是各处的海的水面高度都是同样的呢?自然不是。

我国的标准海平面0 米是以青岛邻近的黄海海平面为起算点的。

[ 板书 ]1. 海拔 2. 相对高度那么什么叫海拔和相对高度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 教师叙述 ] 从上边的示范再套入到真实的山,请看大屏幕(对海平面、海拔(绝对高度)、相对高度进一步解说)从上边的图我们能够看出,海拔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不可以用其余单位。

(引用错误示范提示学生)经过方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了。

方才我们是在正面去看这些山体,此刻我们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山体的上空去观察和议论山体的地形。

[ 教师叙述 ] 请同学们看书籍24 页第三段文字,找出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观点。

[ 板书 ]2. 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叙述 ] 请同学回答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观点。

回答得特别好,大家看大屏幕这个图,上边的线所有都是将同样高度的各个点连结起来的等高线,注意,是同样高度的点。

这些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我们从上边看下去就是一骗局一圈的,再把这些等高线投影到平面上,就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要点一:等高线地形图(难点)1.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如下图中甲的海拔为1500米,乙的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中甲高出乙1 000米,1 000米就是甲地对乙地的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3)等高线的特点:在地图上,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般来说,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3.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山体名称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③山谷: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高处。

④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⑤陡崖:等高线发生重合的地方。

4.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及作用(1)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①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会重合,那只有在陡崖处出现。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2)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缓陡。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条相邻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

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闭合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例题1】某班学生计划分成四个登山活动小组,目标是图中等高线所示的山峰,沿图中的①②③④虚线方向进行攀登。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知识基础薄弱、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地形图上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形图模型、实地考察等,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地形图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分类及作用,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3.地形图判读方法的学习:教授地形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如等高线法、坡度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地形图模型,学会判断地形图上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地形图判读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形图判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方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的缓急以及地形的名称。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示例,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地形图的符号和表示方法感到困惑,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实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地形图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地形图符号的识别和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学生需要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如等高线、地形点、地形线等,并能通过这些符号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的缓急以及地形的名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例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形图上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点、地形线等,并通过地图实例,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实践练习: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地形图进行实践练习,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的缓急以及地形的名称。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并强调在地形图判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

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

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精品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成果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资料,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学直观理解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绘图,着重理解学习理解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3、通过活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4、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1、多媒体课件;2、视频。

1 4 地形图的判读 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1 4 地形图的判读 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线,就是等高线4.等高线地形图特征1)密陡疏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2)凸低为脊: 李高线最大警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为山脊3)凸高为谷 :等高线最大变曲部分向高处凸出.为山爷、4)同图同距 :等高距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似高度差,同-幅地图上等高距-致5)闭合,不相交: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由图幅限制,在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等高线一般不相交(陡崖处除外).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坡面径流的方向:垂直于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流凸低为脊: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同低直山出为山脊凸高为谷: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问高值山出为山谷6.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色而成。

7.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类型(1)平原: 地表宠平坦,海拔一般低于200米(2)高原: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海拔-般高于500米(3)丘陵: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海拔-般低于500米(4)盆地:四周高,中间低(5)山地:山峰耸立,山坡较陡,海拔-般高于500米地形面剖面图: 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图 (可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计算两点相对高度和温差的方法从等高线地形圆上,读出意两点所高度海拔根据公式.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可以根据对流层平均垂直减率进-步求出它们的温度差。

(海拔每升高 100m.气温下降0.6℃).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法: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 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似相对高度H可用下公式求 : (n-1)d<H< (n+1)d求A,乃两点闻的相对高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掌握地图基本符号、画法和阅读方法。

2. 初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

3. 能够熟练掌握地形图和城市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地形图的判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画法;2. 地形图的读法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听课、讲义、讲解、演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询问学生:你们曾在生活中使用过地图吗?有哪些地图?地图的作用是什么?(在生活中使用的地图:街道导航、旅游地图,地图的作用:指引方向、查找位置、认识地域环境。

)2. 出示地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描述,思考问题:这是哪张地图?地图的规划是什么?上面有哪些符号?有什么用途?Step 2 学习地形图1. 让学生看一些地形图样张,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含义、表示方法和图例。

2. 通过学习示范性地形图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画法。

3. 让学生合作学习,分组练习画出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形图,练习画符号和用色,提高学生拟作地形图的能力。

Step 3 地形图的判读1. 分析高地和低地等基本要素,指导学生从高对低的关系概念判断地形的高低。

2. 解释山路上常见的阶地和山地常见的谷地形态,并要求学生查找和区分有关符号。

3. 将山地高低交错、地形复杂的地形展现给学生,并讲解如何把这种地形表现在地形图上。

Step 4 地形要素的形成原因1. 学生评价用图例里的尿素模型模拟自然地势过程。

2. 指导学生探讨自然地形的基本形成原因,结合案例实例化探究。

例如,大自然的作用——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水化学过程、风化侵蚀等工程,还有人类活动——如开矿、填海造陆、水利工程等活动。

Step 5 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地形图的读法。

2. 在平面地形图和立体地形图的对比中总结和综合本课所谈的各个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七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使学生理解地形图中对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别并引出绝对高度的观点;让学生理解“等高线” “等深线”的观点并联适合合练习以加深其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感情态度价值观(法制浸透):经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质生活相联系,使其懂得学习地理知识一定有科学的方法和谨慎。

南极合约: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干净大陆,储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

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天气、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据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产,其储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拥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南极科考领域的不停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连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现国家综合实力拥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二、教课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海拔和相对高度定义教课难点:分层设色图的理解三、教法与学法教法:解说法,图表展现法学法:分组议论研究四、课时安排: 1 课时五、教课策略:经过学生的读图,剖析、整理资料,使学生掌握认识地形图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思路。

六、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同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收藏着无数漂亮而奇特的天然艺术作品。

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秀的高峰,有高低起伏的创建情形,导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入新课的盆地同学们,方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峰、有低地。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襟四面八方的地图,倒是平面的。

她是如何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动脑思虑,如何表锻炼学生思虑组织表示,议论讲话。

达能力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展现目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点2、等高线的观点及等高线地图的判读方法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观点及判读方法3、地形剖面图的观点及绘制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自学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何差别?2 、什么是等高线,有何特色?3 、如安在地形图中表示出山脊山谷和山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较弱,对地形图的构成和表示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来判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地形图判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样本,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不同类型的地形图。

2.准备与地形图相关的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让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表示方法,如等高线、地形符号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判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结合案例资料,运用地形图判读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应用相对高度和海拔来表示物体的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4“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解析知识点例题解析基础知识一、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计算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2)等高线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3)等高线地形图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A.8689米 B.9003米C.8999米 D.9009米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

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

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4)等深线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②等深线地形图的判读在等深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判断海底的坡度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深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深线稀疏。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

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

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

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一条等高线,海拔比A峰高。

答案:(1)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200(3)B 此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4)M基础知识二、分层设色地形图①定义: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这样的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②着色规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③优点: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的高低起伏。

④不同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特点:地形类型高度地面起伏状况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山地500米以上起伏大丘陵500米以下起伏和缓盆地不固定中间低,四周高平原200米以下起伏小【例2】下列关于不同地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D.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地解析:平原的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丘陵海拔不是很高,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山地海拔高,起伏大;高原海拔高,起伏较小。

答案:B基础知识三、地形剖面图(1)定义: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

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例3】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A.a B.b C.c D.d(2)优点: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高低起伏的状况。

(3)绘制步骤如下:①根据需要确定剖面线,如上图中的直线AB。

②确定比例尺:先确定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一致)与水平比例尺(一般采用原图比例尺);再确定垂直方向的高度差(一般与图上方向的等高距相等)与垂直方向的比例尺(一般大于水平比例尺)。

③量出剖面线与不同等高线的相交点间的相对位置,并读出其海拔。

④在剖面图上画出相应的点,各点的水平位置及海拔必须与上一步所确定的点相对应。

⑤把各点连成圆滑的曲线,在曲线内画上阴影以表示地形起伏情况。

(2)在图乙中画出图甲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图甲图乙解析:第(1)题,a点处于两座山峰之间,为鞍部;b点处等高线相交,为陡崖;c处等高线向高值凸,为山谷;d处等高线向低值凸,为山脊。

第(2)题,画地形剖面图时注意A点海拔在400~500米之间,B点海拔为300米,再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完成即可。

答案:(1)C基本方法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

(2)山峰和盆地的等高线形状相同,都是闭合的曲线,但数值变化规律不同。

山峰是“内高外低”,即越往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大;盆地是“内【例4-1】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B.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起伏越大C.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山顶D.闭合等高线的中心一定是盆地低外高”,即越往里等高线的数值越小。

(3)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弯曲方向不同,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

在山谷中经常发育河流,因此河流也是山谷的标志。

(4)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A—山峰,B—山脊,C—山谷,D—鞍部,E—陡崖。

如下图:解析: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形起伏越小;闭合等高线应根据数值的变化特点,判断是山顶还是盆地。

答案:A【例4-2】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有关图中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表示的地形,说法不正确的是()。

A.A处是山顶B.B处是山谷,C处是山脊C.D处为陡崖D.E处为鞍部解析:A处等高线闭合,越向中心海拔越高,是山顶;B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C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D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E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答案:B思维拓展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1)等高线和地图基本要素的结合一般给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然后在图上要求计算两地的实地距离,判断各个地理事物的相对方向。

这要求及时把地图的基本要素的知识迁移过来。

①根据等高线上的数值可判断海拔高低,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值是海拔,数值越大,该地的海拔越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海拔之差是等高距,也是两地的相对高度。

②根据等高线疏密可以判断坡度陡缓③根据等高线形态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2)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①工程建设:修路、修水库、建大坝。

点技巧:修建工程选址要考虑的条件修路一般选择坡度比较缓和的地方,水库一般选在地形较为封闭的位置,大坝一般建在盆地的出口处,这里地形狭窄,工程量小。

②生活相关:登山比赛,河流的流向和发育等。

在登山的时候,要看具体情况,要求速度就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就选择缓坡。

河流一般存在于【例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在乙地的________方向,河流丙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

(2)图中B点海拔是________米,A点和B点的相对高度大于________米而小于________米。

(3)甲、乙两地的实地直线距离是______米。

(4)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该小河应位于______(C或D)处。

(5)如果在甲地拟建一座工厂,有人建议建化工厂,也有人建议建自来水厂。

你认为哪个建议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山谷之中。

③城镇建设,工农业发展:选择城镇的位置应该在地形平坦、有河流流过、交通便利的地方。

发展农业也要靠近河流;建设自来水厂要选址在河流的上游;化工厂一般建在河流的下游,并且远离居民区。

(1)西南、自北向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2)600、200、400A点海拔不确定,在800~1 000米之间,因此相对高度也只能是一个范围(3)750先量出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计算得出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4)D小河存在于山谷中,图中C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D处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5)甲地适合建自来水厂。

因为甲位于城镇上游,水质清洁,污染少;建化工厂有可能污染城市水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