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合集下载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完整版)北师大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程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堂讲义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概论】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统觉答:统觉是莱布尼兹于17世纪首先使用的术语,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它为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赫尔巴特认为,统觉就是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统觉团”。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观点如出一辙。

冯特对其加以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有赖于统觉,并将思维、情感、意志等过程归入统觉,认为统觉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创造性地综合,把许多基本的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2.学校心理学答: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以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学习与情绪障碍作适当的分析与处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育系统中有身心缺陷或学习困难的儿童和青少年。

根本任务是为中小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其主要职责是:①心理预防,即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尤其是心理发展敏感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心理卫生措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②心理评估,即施行各种心理诊断测验,分析学生在智力、情绪、人格、学习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症状,提出排除障碍的措施。

③心理咨询,即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和障碍。

④行为矫正,即对学生语言、认知、人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帮助学习困难、情绪挫折、行为越轨、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获得正常发展。

心理学

心理学

题型: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科学P12、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中心观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P2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会区分这些原则)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1924年。

P114、研究特征: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具有相对的模糊性,研究上予以量化的可能性5、弄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口语报告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作品分析法P15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6、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是循序渐进、持续和有规律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

7、(重点)皮亚杰区分认知发展观的几个基本概念:P34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同化: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图式之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顺应:指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现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重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按儿童的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教学4、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7、维果茨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育应优先于儿童的发展(核心理论)P4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基本信任感——基本不信任感0—18个月希望的品质?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第二阶段:自主感——怀疑感、羞怯感18个月—三四岁意志的品质: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意志的不屈不挠的决心第三阶段:主动感——内疚感三四岁—六岁目的的品质: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第四阶段:勤奋感——自卑感六岁—十二岁能力的品质:灵巧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第五阶段:同一性——角色混淆12岁—18岁(最关键的)忠诚的品质: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最重要第六阶段:亲密感——孤独感18岁—30岁爱的品质:永远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互相献身第七阶段:创造力感——自我专注30岁—65岁关心的品质:能自觉自愿关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能给他人以温暖和爱第八阶段:完美感——失望感65岁—智慧的品质:以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第三章学习心理理论学习的实质:指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潜能上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

各章习题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10章原有知识与学习迁移第2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与分类第11章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12章个别差异第4章知识的性质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13章学习动机第5章智慧技能的学习第14章教师、班级与家庭第6章认知策略的学习第15章网络媒体与多媒体第7章问题解决与创新性学习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8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17章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第9章态度与品德学习返回补充习题说明页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五、判断1.教育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对此西方各国学者不存在什么争议。

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科学内容。

4.在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5.教育心理学在西方也称“学校心理学”。

6.从科学心理学发展历史来看,学习的科学研究先于教学的科学研究。

7.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六、问答1.从课本以外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早已应用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事教育工作。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怎样为德、智、体三育提供哲学心理学依据的。

3.简述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是怎样把教学过程模式建立在哲学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的。

4.简述实验教育学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

5.简述桑代克对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的贡献。

6.简述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异同。

7.简述教育心理学学科与《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研究的性质和分类五、判断1.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学习与表现(performance)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3.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4.二年级儿童学会用学具拼搭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这是动作技能学习。

1.概论

1.概论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专家型教师的四种专长:
1、学科知识专长: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及利于教学的 知识结构 2、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课堂条 件的知识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专家型教师的四种专长:
3、教授专长: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与教学策略 与教学方法有关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和 4、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和个别学生信息状况 的能力 。 其他:人格特征、动机、价值观与情绪
• 优势:在处理课堂教学事件时,以直觉方式立即反应, 从而能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针对复杂程度各 异的教学情境,采取不同处理方式
• • • •
教师成长: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景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新手教师易出现的错误观念:
1、教学就是传递知识 2、具有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教授这门学科 3、学会教学仅仅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教师发展阶段: 3、胜任水平教师
• 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达到 • 优势:能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能确定课堂教 学活动中各类事件的主次 • 不足:教学技能仍然达不到迅速、流畅与变通的水平
(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新手到专家 • 教师发展阶段: 4、熟练水平教师
(二)指导教师科学开展教育实践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例子:如何处理学生擅自离开座位的行为? 一般做法:学生离开座位,教师就叫他坐下,甚至进 行批评。 • 研究表明 :教师越要求学生坐下,他们往往越反抗; 而当教师不理睬他们的离座行为,只是表扬那些安 静坐在自己座位上的学生时,离座率反而会下降。 • 原因:许多小学生离座的目的在于引起关注,而教 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 为。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小学) 教育心理 学(小学)
蔡红梅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目录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九章 问题与创造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目录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二、研究的方法
• 观察法:直接观察记录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 特征及行为变化
观察内容确定,目的性,随时记录,时间短, 反复观察
• • • •
实验法 自然,实验室 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 (突出特点) 教育经验总结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
• 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 展的基础。 •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 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 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一)关于学习准备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 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 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思考:关键期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教育最佳时期 ,心理敏感期 矛盾冲突突出,教育跟进
• 3.评价/反思过程 •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 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 和反思。

教育心理学讲义

教育心理学讲义

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 2第一章心理学总论 2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2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4 第二章心理过程与教学 5 第一节注意与教学 5第二节感觉、知觉与教学 8 第三节记忆与教学第四节思维与教学第五节想象与教学10 12 15第二编教育心理学 16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16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1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6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生和教师心理 18 第一节学生心理 18 第二节教师心理 23 第三章一般心理学 24 第一节学习心理导论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四节建构学习理论第五节人本学习理论第六节学习动机理论26 27 32 36 37 3817第四章分类学习心理 43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43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4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47 第四节学习策略 48 第五节品德的形成49 第五章教学心理 53 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三节学习评定第一编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章心理学总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53 53 53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一--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可以划分为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一)心理过程1、概念: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

2、分类: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2)情绪情感过程(情)--对外(客观事物) 或对内(自身的)产生的态度体验(3)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 3、解析:(1)认识过程。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2)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举例: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等(3)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第一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二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三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四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五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六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第六章教案
第课时计划
200 年月日第周星期。

《教育心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本科)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
第二部分学生发展与多元性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个体差异
第三部分学习心理
第三章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论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章不用领域的学习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智力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四节态度的学习
第五章学习方式
第一节自主学习
第二节研究性学习
第三节合作学习
第四节体验式学习
第五节创新学习
第六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应用
第四部分教学心理
第七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教学中的动机设计
第八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节教师中心式教学
第二节学生中心式教学
第九章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
第一节组织课堂讨论的策略
第二节提问、创建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的策略
第十章学习困难的诊断与对策
第一节学习困难概述
第二节学习困难的诊断与对策
第十一章多媒体学习与教材设计
第一节多媒体学习理论
第二节多媒体学习原理与教材设计。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Thorndike)(美):
第一章:绪论
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 1913~~1914年该书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
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 、《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 学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之父”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教育经验总结 法
(12)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 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学 研究方法,叫做
A.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教育经验总 结法
结语
谢谢大家!
第一章:绪论
练习题
(1)教学系统五要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2)教学过程三侧面: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3)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环 境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 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及个别差异理论对教育心理学 研究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绪论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s——50s末)
20s和30s: 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维果斯基(前苏联):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 弗洛伊德(奥地利)→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 中的作用
第二节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三、成熟时期(60s—70s末)
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 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 段的改进。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方便学习的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

教育心理学 第1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 第1章绪论
实验形式主要有三种: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等。 单组实验
【案例】 刘老师开展了一项“培养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他 首先选取了一个班作为实验样本,在实验前运用《中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 能力测试试题》对全体学生进行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前测),并统 计了所得数据;然后根据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及化学教学 实际,编写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教程,该《教程》以高二年级化学基 础知识内容为主线和载体,设计若干循序渐进的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 教案,每个教案的设计尽量体现启动、探究、归纳、演绎、创新、点评和 练习等重要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原则上一个教案为一个教学课时,一个 课时重点训练一个主题,同时,在课外还适当安排了一些创造性实践活动 。实验时间为一年,一年后,采用事先设计的经过预测的《中学生化学创 造性思维能力测试试题》对实验组所有学生的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进行 一次全面测试(后测),接着比较了前、后测的实验数据。
程序教学和机 器教学兴起,同 时信息论的思想 为许多心理学家 所接受,这些成 果也影响和改变 了教育心理学的 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和完善阶段(20世纪60 年代至今) 美 国
布鲁纳发起了提倡发现学习的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苏 联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 国
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我国出现第一本有 关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 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一 度中断。70年代末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的说,就是研究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首要的任务是揭示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解释在教育或教学情况下学习者如何学习、记忆、保持、迁移、解决问题以及怎样表现出他们的举止行为等。

2、应用任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它能为科学地进行教与学提供指导,促进学校教育实践。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

3、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4、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5、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师参与研究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与专家们的研究往往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1、研究问题来自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中的任何问题,而不一定是个大的课题。

2、研究途径可以是任何非正规的探索方法,包括作笔记、写日志、谈话记录以及保留整理学生的作品等,而不一定像专家那样严格遵循研究套路。

3、教师可以形成研究者的团体,其中包括教师与其他成员之间的非正式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联合。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心理、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北师大版的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 心理学答案

北师大版的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 心理学答案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从第六章思维与想象一、(略)二、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无意想象、再造思维、创造思维3.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三、1. A; 2. C; 3. C; 4. B;四、1."; 2."; 3.X;五、1.参考答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与感知觉:二者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内容与形式不同。

从内容看:感知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事物的外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从形式看: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对事物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属于理性认识。

总之,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而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过程,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我们常说的对由感知得来的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际上就是通过思维完成的,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达到对事物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反映。

2 .参考答案: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巳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创造成分的不同。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或是准备阶段。

3 .参考答案:(1)知识表征的方式影响问题的解决。

(2)迁移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为此,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能力越强,迁移的范围就越广泛,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应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几种知识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的作用就越大;其三,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牢固,越能顺利地实现迁移。

教育心理学各章感悟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各章感悟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各章感悟心得体会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章节都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和体会。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每一章节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心得。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育现象的科学,它对于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

在这一章中,我了解到儿童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这使我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单纯地强调知识传授。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这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发展。

第三章:知觉与注意。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明白了感知是学习的起点,而注意则是保持学习持久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感知体验,并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此外,我还意识到学生的知觉和注意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调整教学策略。

第四章:认知发展。

在这一章中,我学习到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让我明白了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差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

此外,我也意识到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积极探索和思考来构建知识结构。

第五章:记忆与遗忘。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了解到记忆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基础。

我明白了记忆的分类和特点,并学习了一些记忆技巧和策略。

这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记忆情况,探索适合他们记忆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章:语言发展与教育。

在这一章中,我了解到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习的关键。

我学习了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这使我更加重视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各章的学习,我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教育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一、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找到了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一) 中国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如孔子:1、“性习论”:主张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而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后天的学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学知论”:主张人的认识不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的学习中得来的。

3、“知行论”: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孔子更强调行。

4、“阶段论”:归纳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实习---笃行”《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大约在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11年。

该书提出的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都闪耀着光辉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在哲学家们的论著中,人的心理被称为灵魂或精神。

有人认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所著的《灵魂论》(De Anima,又译《精神论》)一书,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

在人类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堪称把古代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他的《灵魂论》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2、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J.A.Comenius, 1592—1670)、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 1746—1827)和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上,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巴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也叫行为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 个体心理分为几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 心理动力系统包括哪些成分?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 人的活动的动机就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6、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 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8、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主观原因。

原因。

9、 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1010、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1111、、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什么状态?处于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能的活动水平。

1212、、心理特征的内涵和内容。

是人们在认知、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主要包括能力、主要包括能力、气气质和性格。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四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1.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a) 动机: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2.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关系。

a)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b)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

c)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3.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是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 心理特征: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a)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b)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c) 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d)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这些心理,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二、个体心理与行为—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的心理具有意识性。

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察觉的心理活动。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得作用。

3.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专升本辅导课件模板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专升本辅导课件模板

第三部分 学习条件论
• 内部条件 • 个别差异 认知结构 学习动机
• 外部条件 • 教师;家长;社会风气、网络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 技能的学习
第五章 学习策略
第六章 品德的学习
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九章 认知结构(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迁移
第十章 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
第十一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原理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 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般意义、对小学教师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内容概览
• 第一部分 学习总论 • 第二部分 学习分论 • 第三部分 学习条件论
• 第四部分 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部分 学习总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 学习分论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知识的建构 技能的学习 学习策略 品德的学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等研究 •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 • 独立的理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正在形成 布鲁纳、教学
中的社会心理 •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势)
• 1.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 2.研究方法逐渐走向综合化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小学教师) • 一、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富勒&布朗) • 1.关注生存阶段 • 2.关注情景阶段 • 3.关注学生阶段 •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作用(一般意义) •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对学生的研究
主要探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心理和个别差 异。
具体含义:
身心发展包括个体的身 体发展规律、认知发展 阶段和道德心理的发展
个别差异主要指学生的 智力水平、个性特点、 需要、动机和兴趣等。
学习心理主要了解相关 的学习理论,明确学生 建构知识的主要影响因 素和方式
这三部分构成了教育心 理学的主要内容
( 2.2)对教师的研究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 教学管理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
(2.3)对教学活动的研究
研究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引 导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而获得知识 和技能
(2.4)对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交感互 动的研究
教学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感互动包括师生之 间、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 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括地说,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如何学、教 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 对象的一门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沟通,它包括言语沟 通和非言语沟通,后者如期望和暗示等
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指社会助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