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创新

合集下载

虎豹湾矿井人工冻结土体力学特性试验分析

虎豹湾矿井人工冻结土体力学特性试验分析
法, 在建 筑群 中进 行新 的高层 建 筑 的 深基 础 施工 也
冻 结法就 是利用 制冷技 术 , 使地层 中 的水 冻结 , 把 天 然 岩 土 变 成 人 工 冻 土 , 加 其 强 度 和 稳 定 增 性 … 。实践 证 明 , 冻结 法作 为 处 理 不稳 定 含水 地 层
收 稿 日期 :00— 4—1 21 0 6 作 者 简 介 : 汝青 (9 5 ) 男 , 西华 县 人 ,9 9年 毕 业 于 郑 州 地 关 16 一 , 陕 18 质 学 院 , 师 , 事 煤 田地质 工 作 。 工程 从
关 键词 : 工冻结 ; 山凿井 ; 土强度 ; 变 人 矿 冻 蠕
中图分 类号 :D 6 . T 25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4 X(0 0)6— 0 0— 4 17 —7 9 2 1 0 0 3 0
0 引 言
虎 豹湾煤 矿井 田位 于内蒙古 自治 区鄂尔多 斯市 境 内 , 井场地 位于 毛乌素 沙漠 的东部 , 矿 具有 高原沙
3 0
关汝青
蒋泽泉
拓 宝生 等
虎豹湾矿井人工冻结土体力学 特性试验分析
问题探圣
虎 豹湾 矿井 人 工 冻结 土体 力 学 特 性 试 验 分 析
关汝青 蒋泽泉 拓 宝生 陈利平’许 建 , , , ,
(. 1 陕西省煤 田地质局一八五 队,陕西 榆林 79 0 ; 100
7 00 ) 3 00 2 .中科 院 寒 区 旱 区 环 境 与 工程 研 究 所 冻 土 工 程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 肃 兰 州 甘
第 6期
关汝青
蒋泽泉
拓 宝生 等

虎 豹湾矿井人工冻结土体力学特性 试验 分析

冻土区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冻土区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岩土工程界 第8卷 第2期探讨与分析 〔收稿日期〕 2004-7-6 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01013),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创新项目(2003109).冻土区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3王大雁 马 巍 王爱国(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摘 要 通过总结寒区工程所面临的两大主要工程病害———冻胀和融沉,分析了目前所采用的冻土区地基处理措施,并提出今后冻土区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冻土 地基处理1 冻土地基所面临的问题1.1 冻胀引起的破坏所谓冻胀,系指土冻结过程中,土中水分(包括外界向冰锋面迁移的水分及孔隙中原有的部分水分)冻结成冰,并形成冰层、冰透镜体、多晶体冰晶等形式的冰侵入体,引起土颗粒的相对移动,使土体体积产生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

冻胀的外观表现是土表层不均匀的升高,冻胀变形常常可以形成冻胀丘及隆岗等一些地形外貌。

在季节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由冻胀引起破坏的事例屡见不鲜:据1978年调查,黑龙江省某灌区的中小型水利设施如涵闸、跌水及渠道衬砌等,有80%的建筑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冻胀破坏;有相当一批工程设施,虽带病运行,但每年都得花大量资金进行维修,有文章报道说,1978年新疆某河流管理局花在渠道上的维修费用高达70万元;在铁路及公路建设方面,常因冬季路基冻胀而引起路基变形产生裂缝;中小桥墩冻胀上抬,桥桩被拔出,桥面隆起,有些使桥台出现水平裂缝,甚至倒塌。

1.2 融沉引起的地基稳定性问题融沉又称热融沉陷,是指土中过剩冰融化所产生水的排除以及土体在融化固结过程中局部地面的向下运动。

一般是由于自然(气候转暖)或人为因素(如砍伐与焚烧树木、房屋采暖)改变了地面的温度状况,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大,使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所造成的。

在天然情况下发生的融沉往往表现为热融凹地、热融湖沼和热融阶地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工程建筑物安全和正常运营的条件。

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能力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
嘉应学院政法学院 谢明
一、创新概念及创新过程 的一般特征
• (一)创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创新——创造新的事物。 • Innovation——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 西 ;第三,改变
(一)创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 创新是指以新的方式展 开的生产。包括:引入 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 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 个新的市场,实行一种 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等。
中科院寒旱所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创新
冻土工程创新 1、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2、调整人才结构模式 3、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4、进行开放研究与国际合作
云南铜业
引进吸收再创新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 创新方式,具体模式因技术领域不同 而异。
云南铜材技术 引进吸收再创新的特点和模式: 1、对引进技术的选择和消化吸收需要必要的技术基 础及技术能力 2、对引进设备和工艺进行系统消化吸收 3、引进技术的缺陷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机会 4、组建专业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5、多管齐下实现再创新 6、创建新技术产品平台实现再创新和持续创新
(二)创新的内容
• 创新的主体:人类。 • 创新的客体:客观世界 • 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 • 创新的关键:就是改变 • 创新的结果:有两种,其一是物质 的;其二是非物质的
(三)创新的过程
• 准备期 • 酝酿期 • 明朗期 • 验证期
二、创新能力
•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要素 •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 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 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 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 力”。
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保鲜果蜡的 自主研发
新型纳米硅基氧化物保鲜果蜡的 自主研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寒旱所创建并发展了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对流风暴和雷电物理学、寒区旱区水文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并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风沙物理、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气象、高原与干旱气候形成机制、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和寒区旱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

目前,寒旱所已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重点基金及国家地方的其他科研项目300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8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70余项。

几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西部、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勇于奉献,一个以西部国土资源环境为研究主体、以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为专业特色的研究和技术体系已经形成。

寒旱所目前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

七大研究室分别是: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室。

三大研究系统分别是以实验分析研究为主的实验分析系统,以野外观测试验研究为主的试验观测系统,以信息共享和网络应用、图书编辑服务为主的信息平台系统。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学习资料含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学习资料含答案

创新案例教材资料1、“先行号〞地铁盾构是由〔〕开发的。

A、美国B、日本C、中国D、德国答案:(C)2、2002年国务院、科技部把盾构国产化纳入〔〕国家863方案。

A、八五B、九五C、十五D、十一五答案:(C)3、当今跨国公司实施的重要竞争战略是〔〕,从而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A、控制最新技术B、完善网络效劳器C、制定国际标准D、多元化经营答案:(C)4、“一切从心开场,一切从新开场〞是〔〕开展理念。

A、上海隧道B、南海机电C、云铜钢材D、上海振华港口答案:(B)5、国家创新体系要以〔〕为中心。

A、市场B、高校C、政府D、企业答案:(D)6、技术开展的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核心是〔〕。

A、引进B、消化C、吸收D、再创新答案:(D)7、未来智力经济的制高点是〔〕,也是企业竞争的焦点。

A、人才B、资金C、技术D、市场答案:(A)8、教育券制度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学券制〞。

A、保罗·萨谬尔森B、赫伯特·西蒙C、米尔顿·弗里德曼D、约翰·纳什答案:(C)9、米尔顿·弗里德曼于〔〕年建议通过“学券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公立学校体系。

A、1950B、1955C、1960D、1965答案:(B)10、目前我国约有〔〕人是乙型肝炎病毒长期携带者。

A、1亿人B、2亿人C、3亿人D、4亿人答案:(A)11、天津地铁公司为构建有效鼓励机制,采用〔〕开展模式,从根本上调发动工积极性。

A、单通道B、双通道C、三通道D、四通道答案:(C)12、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的产品占据着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份额。

A、1/3B、50%C、60%D、70%答案:(D)13、“中国一重〞座落在〔〕市。

A、长春B、武汉C、济南D、齐齐哈尔答案:(D)14、?创新案例?一书中,邢东媒矿创新技术的动力是〔〕。

A、企业生存的需要B、追求经济效益C、保护环境D、市场需要答案:(C)15、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获得国际标准的文字是〔〕。

高温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_刘世伟

高温冻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_刘世伟

较大,在-20 ℃ 下 淤 泥 土 中 未 冻 水 含 量 超 过 初 始
含 水 量 的 一 半 .未 冻 水 即 使 在 低 温 下 仍 然 大 量 存 在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量逐渐增大的趋势已被很多学
者所证实 .冻 [17-18] 土 中 未 冻 水 含 量 主 要 取 决 于 三
大 因 素 :土 质 (包 括 土 的 粒 度 成 分 、矿 物 成 分 、分 散
收 稿 日 期 :2011-08-30;修 订 日 期 :2011-12-06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0971045);冻 土 工 程 国 家 重 点 实 验 室 自 主 研 究 课 题 (SKLFSE-ZY-02-6)资 助 作者简介:刘世伟(1987—),男,河南开封人,2009年毕业于中原工学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主要
度 、含 水 量 、密 度 、水 溶 液 的 成 分 和 浓 度 )、外 界 条
件(包括 温 度 和 压 力 )以 及 冻 融 历 史[19].冻 土 中 未
冻水含量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动态平衡关系,即 随着
温度的升 高,未 冻 水 含 量 增 加,反 之 亦 然.因 此,
高 温 冻 土 的 未 冻 水 含 量 较 高 ,且 未 冻 水 含 量 随 温 度
其上的各类线性工程及各种构筑物的工程稳定性造 成巨大威胁.因此,对 高 温 冻 土 特 别 是 物 理 力 学 性 质的研究工程意义很大.
1 高 温 冻 土 的 定 义 及 温 度 界 限
随 着 对 冻 土 物 理 力 学 性 质 研 究 的 深 入 ,对 高 温 冻 土 的 研 究 频 频 出 现 在 有 关 冻 土 研 究 的 文 献 中 ,并 且 作 为 一 个 研 究 热 点 而 被 广 泛 接 受.在 文 献 中, “高 温 冻 土 ”这 一 名 词 常 常 用 来 描 述 相 对 较 高 温 度 的 冻土,被广泛接受的 是,高 温 冻 土 具 有 较 高 含 量 的 未冻水[6].一般 而 言,高 温 冻 土 是 指 温 度 介 于 0.0 ~-1.5 ℃的冻土,也 称 近 相 变 区 冻 土.在 英 文 文 献中 大 致 有 “warm frozen soil”、“warm perma- frost”、“frozen soil at temperature close to 0 ℃”以 及“frozen soil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with severe phase changes”等几 种 说 法.高 温 冻 土 作 为 人 为 分 类标准下的产物会由于界定标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 的内涵.刘永智等[7]提 出 的 多 年 冻 土 温 度 分 区,即 以天然条件下多年冻土的年平均地温 -1.5 ℃ 为划 分界限,低于-1.5 ℃ 的 为 低 温 多 年 冻 土 区,高 于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概况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吸纳XX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而组建,2007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

葛修润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谢与平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夏庭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研究内容实验室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要紧研究内容针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与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处置)与co2地中隔离的战略需求与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围绕“重大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协调”与“能源及废弃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两大重大战略性研题与“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工程作用下的演化机制”长期科学计划,开展岩土体力学特性及岩土工程的安全预测与调控方法与技术研究,揭示多场、多相及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体的力学特性的演变特征,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与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及co2地中隔离中的安全、经济与环境协调问题。

2、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概况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

2008年5月获准启动建设,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

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教授,实验室主任为缪协兴教授。

研究内容实验室围绕研究与解决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目的,以(1)深部岩体力学与围岩操纵理论、(2)深部土力学特性及其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3)深厚表土人工冻结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与(4)深部复杂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等四方面为要紧研究内容。

构成以深部为研究背景;以深部复杂地质环境、岩土体、冻土体为研究对象;以高围压、高水压、高气压、开挖卸荷、动力为荷载特征;以深部地质环境精细探测、深部岩土体与结构稳固、深部岩体热效应及利用为学术研究目标;从宏观(环境、构造)到中观(破碎、节理、裂隙、界面),到细观(结构、颗粒、水),再到多相(固、液、气)、多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的系统的具有深部、地下特色的研究体系。

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侯宏飞;白雪瑞;李晓宁
【期刊名称】《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年(卷),期】2022(41)6
【摘要】中国科学院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参与者,一直发挥着骨干作用。

回顾了自198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以来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历程,系统统计了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专项经费、评估成绩等数据,并与教育部等其他部委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据进行了横向比较。

对上述数据的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对竞争力虽然略高于教育部等其他部委主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是近年来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

中国科学院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重塑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地位。

【总页数】4页(P157-160)
【作者】侯宏飞;白雪瑞;李晓宁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前沿与教育局重点实验室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1
【相关文献】
1.变废为宝解决“厕所”污染之困——访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李壮博士
2.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巡礼(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3.科技报国壮心不已——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李壮
4.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新引领冻土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5.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维新课题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冻土实验室

冻土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2年10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是唯一的国家级冻土工程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单位。

实验室具有持续科技创新与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的国家冻土工程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它的研究方向是土、岩等介质的冻融过程及其相关的物理、力学、化学和生物过程、特性、机理和模式,及其在工程、环境与资源上的应用。

建室20年来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为我国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国际冻土研究前沿领域有重要影响。

实验室拥有一只训练有素优秀的研究、技术队伍和一批国际先进的现代精密仪器设备。

该室具有岩土工程、地质工程、自然地理学硕士授予权和工程地质、地理学博士授予权,以及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该实验室是我国冻土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中心,在国际冻土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实验室于2001年3月13日首次通过国家计量认证(量认(国)字(Z2017)号)。

具备岩土与工程建筑材料检测、溶液与颗粒分析的能力,向社会全面开放,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和与寒区工程及材料有关的检测工作。

从事检测工作八年多来,对外出具的公证数据无人投诉。

2004年又取得了国家计量认证复评和国家实验室认可二合一资质证书。

2008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第三次复评。

2002年荣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测量、服务”管理达标会员单位称号。

同时,被铁道部指定为青藏铁路建设中材料检测定点单位。

实验室现有在编固定创新人员43人。

按职称分:正高级15人(包括院士1人);副高级15人;中级10人;初级3人。

按工作性质分:研究人员27人;技术人员15人;管理人员1人。

按知识结构分:具有博士学位31人;硕士学位2人;学士学位7人;其他3人。

按年龄结构分:小于30岁(含30岁的6人,占14%;31岁—45岁24人,占56%;46岁—60岁12人占28%;60岁以上1人,占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专业目录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寒旱所), 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经过整合组建。

现在, 在学科建制上设有冰冻圈与全球改变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试验室。

该所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以探索寒区旱区陆地表层系统过程、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 开展区域环境与全球改变、重大工程及可连续发展研究。

该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 博士生导师45名, 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关键培养基地之一。

该所是国务院学位会首批同意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有地理学一级学科授予权, 博士生招生专业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4个专业。

设有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该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 深入强化了硕士培养力度, 全方面实施“研究助理”岗位制度。

现在学硕士300名, 其中博士硕士200名。

报名时间: 1月1日—2月30日; 9月1日—30日。

报名地点: 寒旱所硕士部220 、222办公室, 外地考生能够函报,索取报名表。

考试时间: 3月中旬一次; 10月中旬一次(具体考试时间见准考证), 复试另行通知。

考试地点: 寒旱所硕士教室。

考生于前一天持准考证到本所硕士部报到。

具体报考情况请与该所硕士部联络, 简章备索。

单位代码: 80076 地址: 兰州市东岗西路260号电话: 、 4967523 邮编: 730000联络部门: 硕士部联络人: 王正文、张明娟 mail: .net。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16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按照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要求,由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在保留原有特色学科基础上,凝练出优势研究方向,于1999年整合而成。

该所是以探索寒区旱区陆地表层系统过程、尺度、格局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开展环境与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

总体目标是建成国家寒区旱区科学研究基地、西部大开发的科学技术支撑平台与人才库和国际寒区旱区研究交流中心,成为有特色、有优势、有实力、有影响、有贡献的科研机构。

现有7个研究室、16个野外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该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现有院士4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8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8人。

在学研究生473人,其中博士生282人,硕士生191人。

设有地理学、大气科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在站博士后80人。

2016年预计招收博士生78名,其中预计招收直博生10人,与兰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4名。

在校生享受奖助学金,博士年均46600元。

报名时间:2015年12月10日至2016年1月31日。

报名网址:考试时间:2016年3月中下旬(具体考试时间见准考证),复试另行通知。

考试地点:寒旱所(具体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经审查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于2016年3月17日到本所研究生部(寒旱所科研6号楼301室)领取准考证。

详细报考情况请与寒旱所研究生部联系,简章备索。

单位代码:80076 通讯地址: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电话:0931-*******,4967555 邮政编码:730000。

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1 实验室简介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唯一从事大气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是专门从事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和气候变化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研机构。

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是随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大气科学研究的发展变化中逐步形成并建立起来的,具有数十年的历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础。

早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为加强祁连山地区人工增雨、人工融雪和人工消雹等方面的研究,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并于次年成为兰州分所。

1962年2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

1973年3月,为了加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整合了寒旱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简称西北研究院);在寒旱所与西北研究院中,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力量整体上浓缩为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

2006年12月在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所级重点实验室“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以加强寒旱所在寒区旱区大气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010年6月经中国科学院计划局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筹),2010年12月正式批准运行。

几十年来,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陆-气实验室”)及其前身主要承担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与大气科学相关的关键性、基础性科研任务,以寒旱区陆面过程、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物理和高原与干旱气候动力学为主攻方向,在促进大气探测与遥感技术发展及强化大气科学与其它交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重点开展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环境的演化规律、形成原因、预测方法、适应对策,以及青藏高原陆面过程和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CT技术在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CT技术在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CT技术在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李晓宁;向铭铭;朱宝龙【摘要】The application of CT technology to rock damage measurement becomes an important field of rock damage mechanics.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T machine are described. The application of CT technology to rock damage measurement,rock damage measurement in frozen and corrosion environment,soil structure,detecting concrete quality and other special engineering are reviewed.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main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investigated in the future.%利用CT技术进行岩土体损伤特性的研究是当前岩土工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介绍了CT技术的技术优势、发展现状、检测原理,简述了CT技术在岩石常规加载下对损伤特性、特殊环境下岩石结构细观损伤特性以及土体结构性等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该领域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6(033)011【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岩土工程;CT技术;无损检测;损伤力学【作者】李晓宁;向铭铭;朱宝龙【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521.1 CT技术的优势与发展CT技术作为一种细观力学实验手段,在物质内部结构检测方面可实现实时、无损检测,检测结果可为细观损伤模型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图形基础。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概况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吸纳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而组建,2007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

葛修润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谢和平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夏庭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研究内容实验室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和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处置)以及CO2地中隔离的战略需求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围绕“重大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协调”以及“能源及废弃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两大重大战略性研题和“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工程作用下的演化机制”长期科学计划,开展岩土体力学特性及岩土工程的安全预测与调控方法和技术研究,揭示多场、多相及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体的力学特性的演变特征,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以及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及CO2地中隔离中的安全、经济和环境协调问题。

2、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概况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

2008年5月获准启动建设,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

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教授,实验室主任为缪协兴教授。

研究内容实验室围绕研究与解决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目的,以(1)深部岩体力学与围岩控制理论、(2)深部土力学特性及其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3)深厚表土人工冻结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以及(4)深部复杂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等四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

构成以深部为研究背景;以深部复杂地质环境、岩土体、冻土体为研究对象;以高围压、高水压、高气压、开挖卸荷、动力为荷载特征;以深部地质环境精细探测、深部岩土体与结构稳定、深部岩体热效应及利用为学术研究目标;从宏观(环境、构造)到中观(破碎、节理、裂隙、界面),到细观(结构、颗粒、水),再到多相(固、液、气)、多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的系统的具有深部、地下特色的研究体系。

人才培养初现成效 冰川冻土步入发展

人才培养初现成效 冰川冻土步入发展

岌可危的普通冰川和积雪研究学科,形成普通冰川、 普通冰川和积雪的研究基本消亡,人才大量离所或
冰川气候、积雪分布、雪化学、积雪与气候的研究队 转移到别的研究课题上,情形十分严峻。“十五”后
伍,正在恢复和建立冰川物理和积雪研究的后备队 期强化了冰川和积雪研究队伍的恢复组建支持,但
伍,取得了复苏雪冰研究的初步成效。
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
后安排学科发展人才的先急后缓指导思想,有序推 进人才培养项目,特别强调对一般青年研究人员和 博士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十五”前期重点支持国 家急需的冻土以及集成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十五” 后期着重组建冰川与积雪恢复的研究队伍。本着这 一指导思想,人才项目前期为形成以程国栋院士为
定性等学术思想。开展了块石路基、通风管路基、块 学科发展的整体战略,形成了将帅人才培养和全面
石!碎石护坡、遮 阳 板 护 坡、边 坡 防 护、热 棒 ! 保 温 材料等筑路技术研究,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了理论
提升人才素质的环境。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对冰川冻 土学科的推动、深化和延伸,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才
依据、设计参数,具体的冻土工程措施。为冻土工程 培养取得的成果,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深化了冰
但冰川冻土学的人才培养还不均衡。通过“九
定性研究”荣 获 "##% 年 甘 肃 省 科 技 进 步 奖 二 等 奖 的好成绩。
五”、 “十五”的持续支持,冻土工程人才基础可以说 已经比 较 扎 实。 但 由 于 工 程 项 目 的 牵 引 和 趋 利 作
通过人才培养项目设立的“区域冰川对气候变 用,原来从事普通冻土和冻土机理研究的基础研究
理信息学科建设,形成了以李新、王建为主的冰雪遥 南、韦五周、张智慧等一支从事应用技术的研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研究观念的转变以及“理论——数据(考察、观测、试验、实验)——计算”螺旋推进新的研究思路的形成,需要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来支撑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变革以及综合集成研究的实施。
四是冰川冻土学科是一个很偏的学科,知道的人很少,了解的人更少。冰川冻土学科的延续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需要培养科普人才,对社会进行科普宣传,让人们了解冰川冻土学研究与我们生存环境的关系,了解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主要对策
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通过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结构模式调整,培养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高水平科技队伍,凸显了团队创新建设的重要意义。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岗位性质、职称结构、学位布局等方面均表现出高端精英、中层骨干及初级团队有机整合的梯次发展状态。这使得该团队既有核心层领军人物,又有支撑层贯彻执行生力军,从而达到了团队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开放研究与国际合作方面,均表现出只有搭建一个合理且稳定的用人、育人平台,才能保证团队的持久生命力。
(三)案例思路
1.主要问题
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而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只有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问题,才能助推青藏铁路的顺利建设和运行。
2.主要原因
在青藏铁路和公路建设中,冻土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的最大难题。为此,自1961年起中科院就组织队伍,对青藏公路沿线进行冻土调查与勘探,建立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为冻土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关参数,也提出了冻土病害治理措施,但尚有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困扰青藏铁路施工。所以,摆在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解决由于冻土而带来的路基建设难题。
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实验室直接参与了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项目——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冻土问题的科研攻关。在青藏铁路和公路建设中,冻土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的最大难题。为此,自1961年起,中科院就组织队伍对青藏公路沿线进行冻土调查与勘探,建立观测站进行长期观测,为冻土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关参数,也提出了冻土病害治理措施。
2009年1月9日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寒旱所)里喜气洋洋,在当天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科院寒旱所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完成的“青藏铁路工程”和“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两项成果保障了青藏铁路和公路的良好运行,也打破了国外某些专家“按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要让铁路横穿昆仑山和唐古拉山,至少要在100年以后”的预言。这标志着我国的高原冻土研究技术已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科研团队结构和人才培养
1.科研创新团队的构成
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程国栋院士的带领下,已经建设成为学科梯队合理、学历和职称层次较高、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突出、教学水平优良、管理制度健全的优秀科研团体。他们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授予“冻土与寒区工程创新群体”。实验室有固定创新人员40人,平均年龄38.8岁。有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百人计划”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在国际或国内学术组织任职的有37人次,担任国际或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主编或编委的有18人次,1人次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促进科学发展是整体提升研究队伍科研素质,强化团队攻坚意识,形成团队精神的良好途径。
“九五”期间的支持为马巍、吴青柏奠定了成为项目首席的基础,“十五”的支持使他们成为优秀的领军人物。他们领导的核心攻坚队伍,赢得了2001年~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贡献奖,2002年中国科学院、人事部的“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团队,2003年共青团甘肃省委“青年文明号”称号,2005年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形成了一支具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的能吃苦、能打硬仗的高水平科技队伍。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从事冻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单位。实验室拥有优良的科研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它是我国冻土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在国际冻土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结语
冻土工程重点实验室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面向国际冻土学科前沿,把探索冻土重要科学问题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制定实验室具体周密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实验室自创的“青藏铁路科研模式”和“以我为主”的原则,吸引国内外同行专家,组织团队联合攻关,持续深入地开展系统性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为我国冻土科学研究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仅2001~2004年问,本项目给铁道部门提交研究报告63份;发表论文251篇,其中SCI杂志收录48篇、EI杂志收录26篇、核心期刊收录180篇。批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青藏铁路项目组紧紧围绕青藏铁路建设中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集成研究,不但为青藏铁路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技保障,对冻土地区工程建设与环境演化研究有极强指导意义,并且具有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点评:冻土问题是青藏铁路、公路建设与良好运行的巨大障碍。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两项研究成果保障了青藏铁路和公路的良好运行,并标志着我国的高原冻土研究技术已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他们的成功得益于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该所利用各种模式调整人才结构,不仅培养出优秀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而且形成了一支具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的能吃苦、能打硬仗的高水平科技队伍。(撰稿人:高洁)
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思路,创造了将帅人才,提升了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带头人。培养的人才,成功地促成了新的学科点建设,加强了交叉学科的融合,形成了跨学科集成研究的创新点,开辟了冰川冻土学的新局面。
(3)有序推进,奠定冻土腾飞基础,重建雪冰复苏团队。“十五”期间按照先解决国家和学科急需人才,后安排学科发展人才的先急后缓指导思想,有序推进人才培养项目,特别加强对一般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十五”前期重点支持国家急需的冻土以及集成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十五”后期着重组建冰川与积雪恢复的研究队伍。本着这一指导思想,人才项目前期为形成以程国栋院士为主管、以马巍、吴青柏研究员为首席技术专家的青藏铁路研究项目科学家小组奠定了基础,也促使张学富、王大雁、赵淑萍、吴子建、俞文兵等12位年轻学生成长为青藏铁路重大项目队伍的骨干成员。
4.开放研究与国际合作
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共批建了96个开放课题,其中所外课题占68%。实验室不仅与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基础性合作研究;同时,与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以及与冻土和人工冻结相关的产业部门等20多个单位开展了应用基础研究,并与其中有些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久合作关系。此外,实验室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先后派出12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观访问、合作研究,并先后邀请国外科学家50多人次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或讲学。实验室先后有20多人次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
2.人才结构调整模式
对冰川冻土实验室的人才结构进行引导和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人才队伍相对稳定,后备力量基本保障,研究项目得到支持的情况下,重点提升研究人员的科研素质,培养能够领军攻坚的将才和具有开拓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根据承接的国家“十五”计划研究项目,仅有冰川冻土专业的人才还不够,还需要培养学科交叉、边缘研究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3.人才培养方式
(1)设立小额基金,资助具有发展前景但缺乏其他经费支持的前瞻项目,起到雪中送炭、启动人才队伍的关键作用。“十五”期间冻土室从战略角度出发,将团队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实施。为此,首先在青藏铁路项目中开展了试点,为肯藏铁路项目培养领军人物和攻坚团队。
人才基金项目专门支持了青藏铁路项目管理系统,采用了国际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思想,建立了知识库,开展了团队内部知识共享、主题讲座,五项修炼学习与实践等活动。开展项目负责人与课题、专题负责人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促使青年人才在做好自己课题的同时,成长为具有领军作战的团队领导人,同时也将青藏铁路项目队伍建成具有攻坚能力、适应现代管理的学习型团队。五项修炼在青藏铁路项目团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项目团队精神风貌日益突出,团队自我超越意识增强。
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创新
(一)案例内容
摘要: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参与了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项目——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冻土问题的科研攻关。多年来,冻土实验室在程国栋院士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利用各种模式调整人才结构,不仅培养出优秀的中青年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而且形成了一支具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的能吃苦、能打硬仗的高水平科技队伍。
(二)知识点简介
1.团队的内涵。团队是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小组,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的一群人,小组成员具备相辅相成的技术或技能,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评估和做事的方法,他们共同承担并分享最终的结果和责任。
2.创新团队的内涵。创新团队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取得做出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团队,而其核心则是创新造性思维。
(四)分析提示
1.核心思想
中科院寒旱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两项研究成果保障了青藏铁路和公路的良好运行,并标志着我国的高原冻土研究技术已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他们的成功得益于科技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表明了创新团队建设对攻克科技难关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创新团队建设在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