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游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崆峒山简介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城西的一个小乡镇,它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至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其主峰有2000多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西镇奇观”和“道源圣地”之美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崆峒山脚下淳朴和善的劳动人民的生计则靠的就是他们的这一方水土,他们吃住全靠这一方水土及自己辛勤的劳动。
正常年份泾河就对这些庄稼人没有任何意义了,一旦遇到遇到干旱的年份,泾河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农民的庄稼灌溉全靠泾河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泾河水孕育了崆峒人民,而崆峒山则给了他们坚强的臂膀。
”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这项休闲活东也就随着火热起来了。
早在旅游还是作为一件奢侈行为的时候,在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自1994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崆峒山依次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等桂冠;在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皇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登上了“国家名片”。
与此同时,崆峒旅游胜地的发展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在镇子上,很多农户家就开个农家乐,专门做一些崆峒的特色小吃或小菜,以此获得收入,或者有些农民则每天早晨带着他们的土特产或者手工艺品早早的在山上排好摊,等着游人来购买他们的东西为纪念,当然这不但为崆峒的人民增加了收入,也使这也构成了崆峒山的一景。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种类繁多,动物有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
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
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
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
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一、历史极为久远,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1、崆峒山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登山问道的圣地
据学者研究,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
因此,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在崆峒山隐居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司马迁本人曾亲自登临崆峒山。
他在太史公自叙中说:“吾尝西至崆峒,北过琢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
他的记载应当是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谨慎作出的,当代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著作中说:“黄帝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又说:“黄帝的功业,主要是起于黄河平原的东方与北方,而他的文化学术思想主要是得之于西北高原系统。
”还论述广成子说,所谓广成子,究竟有无其人,往往名号是代表一种内容,广成子是集中国文
化之大成的意思。
如今崆峒山的望驾山,山下的问道宫,上天梯旁的摩崖石刻“黄帝问道处”就是对这一千古盛事的纪念。
2、崆峒山是古代北方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
崆峒一词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
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释。
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这一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
”意思是北斗星正下方为空同。
另一部典籍《汲冢周书》中更进一步解释:“正北的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部族统归空同。
部族融合发展并消亡后,中心区域的名山加以山字偏旁专用指山。
其实古人对这一地域概念相当清楚,从唐代李白、杜甫,至明代吕大器,至清代林则徐诗中所提到的崆峒大体指一个大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河南汝阳,西至甘肃河西。
中心区平凉可能就是商周时期十大部族中空同族的居息地。
3、崆峒是古代著名君王巡幸出游的西极
由于轩辕黄帝西巡疆界,登崆峒访名师而万古留名。
所以后世的周穆王乘八骏访西王母于泾川瑶池,后又西登崆峒。
秦始皇平定六国之后也西登崆峒,汉武帝处处效法黄帝,黄帝败炎帝战蚩尤,武帝也大肆征伐,同时西登崆峒。
因武帝的登临有司马迁陪同,所以在《史记》中记载非常详细。
汉武帝并在平凉设立了中央的牧马机构——军马场。
这个机构一直沿续到明代,唐太宗也亲自登临。
4、崆峒是三教合一共尊共荣的宗教摇篮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
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应当说黄帝、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
另据道教
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当不为过。
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
到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
明朝嘉靖初年,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韩王妃崇尚道教,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到建国前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道士百余人,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佛教在崆峒山也历史悠久。
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在唐代时,山上佛教活动已具相当规模。
据铸造于金代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的一口铁钟上的铭文记载,崆峒山中台至皇城的上天梯石台阶就是仁智禅师在唐贞观年间开凿的,还有唐太宗为山上明慧禅院御赐田地的记载。
元朝,皇子忙哥剌被元世祖封为安西王,管辖陕、甘、川等地。
安西王信奉佛教,主持修建了崆峒山东台宝庆寺,封自己的王相商挺为宝庆寺主持,并授银质三品印,统管陕西、四川、西夏等路(省)的佛教事务。
明代万历年间修建了中台凌空塔,明神宗皇帝还给崆峒山真乘寺藏经楼赐了匾额,皇太后给崆峒山佛教赐送经书三万多册。
到清朝初年,崆峒山佛教寺院已达19处,现在崆峒山道佛并存,互让互尊,有一种包纳一切、雍荣大度的和谐气氛,这成了崆峒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独特现象。
崆峒山还培育了一批儒家学者,最著名的有汉代的王符,他是和王充齐名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潜夫论》。
皇甫谧,朝那人,除大多数人熟知他是医学针灸鼻祖之外,他还是博学多才的学者,《甲乙经》是我国针灸术最早著作。
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号崆峒子,还有“明八大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以上四人早年都曾在崆峒山潜心读书,是崆峒山的钟灵毓秀造就了这一批学者文人的旷世才华。
5、崆峒山是文人墨客登临赏景抒发情怀的人间胜境
由于崆峒山悠久光辉的历史,加之雄秀幽奇的自然景观,因而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士、骚人、迁客。
司马迁曾慕名登临;东汉大哲学家王符曾流连忘返;晋代大医学家皇甫谧曾隐居山中采药著述,研习针灸、著成《针灸甲乙经》。
此后历代文人名士有的虽没有到过崆峒山,但题咏盛赞崆峒的佳篇妙笔,云集霞蔚,洋洋大观。
如南北朝王褒,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岑参、元稹;宋朝李清照、游师雄、张亢;明朝李攀龙、赵时春;清朝王士祯、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民国于右任、傅作义、邓宝珊。
这些佳篇妙章,画幅墨宝已成为崆峒山丰富的文化宝藏。
6、崆峒山是中国五大武术流派崆峒派的发祥之地
崆峒山也是中国武术发祥地之一。
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就记载说:“空同之人武”,李白在诗中赞道:“世传崆峒勇”,杜甫也盛赞“崆峒足凯歌”。
崆峒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齐名的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当代传人燕飞霞曾于1956年在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
1957年随中国武术团赴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佛尘五项冠军。
崆峒武术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神秘奇诡,特点独特,
实为我国武术奇葩,2001年5月第一届崆峒武术节在崆峒山隆重举行,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欣然题词“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以表示祝贺。
7、崆峒山是古代关陇锁钥三秦咽喉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交通不便,六盘道未通之前陇山南北横阻,而崆峒地处陇山中段,扼七关之首,控制六原,是保中原守关中的重要通道,北宋韩琦、范仲淹;南宋吴介、吴璘等名将都曾在此督军作战。
晋代符登,十六国时期的赫连定曾在此扼守。
唐代刘昌、段秀实抵御吐蕃,都借助“高岭崆峒,山川险阻”而克敌制胜,所以在历史上崆峒山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和抵抗强敌、保卫中原方面曾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因此崆峒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远古到清代,金戈铁马,有过数不清的故事。
8、崆峒山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主要通道
崆峒山在中古前又称为“笄头山”。
汉时,笄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北路第二站。
从汉至唐这里曾有过一段驼铃叮咚,商贾不绝的胜况。
二、地形地貌极为奇特,自然风光极为优美
1、崆峒山是高海拔地区的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孤山峰岭,峰丛广布,方山洞穴发育,怪石突兀,山势险峻,气势雄伟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
这种以下白垩系浅紫红色调为主的巨厚层砾岩自然地貌,是受我国少有的南北向构造主导、新构造运动频繁作用形成的,是国内丹霞地貌类型中形成时代较早的类型,是大面
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自然奇观。
这一奇特的自然遗迹最早被我国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地理学界知名学者黄进先生所发现,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认为崆峒山虽与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一样同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但由于崆峒山地处高海拔地区显得尤为珍贵。
这一自然遗迹的发现,为研究本区地质构造、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演化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揭示广大黄土高原区分布的岛状基岩山的形成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崆峒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珍贵财富
崆峒山林深似海,草茂花繁,松柏苍翠,药材遍山。
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
其中蕨类植物21科18属30种,裸子植物6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7科397属703种,古树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园柏、五角枫、辽东栎、大果榆、丝棉木等近60棵。
招鹤堂孔雀柏和凤凰岭“千年华盖”两棵树的树龄虽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崆峒山有各类动物300余种,其中有70多种野生珍稀动物,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秃鹫、金雕、雀鹰、鸱鹗、长耳号、白鹤、金钱豹等。
3、崆峒山的自然风光多姿多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崆峒山以峰为骨,以林为肉,山峰雄伟,林海浩瀚。
所以古人评价“崆峒山水甲于关塞”,又评价“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南方山色之秀”。
春观桃花,秋赏红叶,夏天翠绿,冬季银装,四季都有美景。
特别是忽而烟笼雾锁,时而云海飞瀑,朝观日出,夕望残阳都给人以无限享受。
崆峒山奇洞石室,多达七十余处,著名的有玄鹤洞、广成洞、归云洞、朝阳洞、三教洞,崆峒洞位于太和宫神座之下深不见底。
许多山洞或处悬崖绝壁或隐密林峡谷,至今无人涉足,特别是主要景区之外的70平方公里之内的许多山峰,如座落沟底的奇峰大阴山和天然峡谷十万沟,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状态,这为今后的有计划地开发和发展探险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有山无水衬不出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精神。
山下的弹筝湖平湖如镜,泾水湍急,水流激石,淙淙如琴,故崆峒山前峡又名弹筝峡。
崆峒山北面的胭脂河绕山而来,春季桃花如霞,落英缤纷,飘满水面,因而又名胭脂河。
两河一湖把崆峒山环抱其中,更显出水色山光格外秀丽。
在夏季的时候,你坐在崆峒后峡的石头上,远望胭脂河,耳边阵阵鸟鸣,微风拂过你的耳际,你就会感受到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这句诗:“林花着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写的是多么的贴切,多么的符合意境,他形象的把崆峒后峡的那条河水比作浓妆淡抹的娇美女子,胭脂丹赤,姿色动人,因此有了"胭脂河"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