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十一学校
研究性学习课程
综合报告
课题名称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
课题组成员李睦麟唐子阳周子其
指导教师魏勇
所在年级高二
研究领域历史
2013年11月2日
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
唐子阳周子其李睦麟
北京市十一学校
指导教师:魏勇
摘要
20世纪30 年代,国内的经济危机为美国共产党争取工人群众创造了有利时机,美国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然而,从大危机到来的1929年到二战前的1939 年,10 年间, 大多数美国工人对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党仍然持排斥和拒绝态度。

共产党在劳工阶层中开展的工作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美国苏联大萧条共产党
一、美国共产党内部的危机
(一)简介
美国共产党建立于1919年,延续至今,已经有94年的悠久历史。

其最壮大之时期是在二战前期,美共利用二战前期人民的反法西斯情绪,建立广大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党员人数一度达到10万人,成为国内最壮大的左翼政党。

虽然在之后受一系列打压以及党本身的错误,至今仍有3000余名党员,是美国最活跃的左翼政党。

与其他共产党的基本立场相近,《美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美国共产党是为美国工人阶级服务的美国工人阶级的政党”1。

本部分着重论述在1929年爆发的美国大萧条(广义上的萧条时期)当中,工人们为何没有选择这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政党,美国共产党自己本身存在哪些问题,导致未能领导起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二)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美国共产党
1929年10月24日,注定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随着虚假繁荣的破灭,美国陷入一片绝望之中。

从1929 年10 月到1933年, 美国经济持续下降, 基本工业生产下降了50 % , 无数工人和农民陷入饥饿境地。

到1933 年为止, 一千多万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工人平均工资几乎下降了一半,但食物零售价却只跌落12%2——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甚至有悲观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降临。

然而,这样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却给处于低潮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契机,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期盼着人民革命情绪的爆发——这并非凭空臆测,在罗斯福上任之前,美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联邦制度或立法未能给失
1/wiki/Communist_Party_USA#cite_note-16
2( 美) 威廉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9.
业中的人们提供任何形式的社会福利或公共救助,失业工人主要依赖自己的储蓄和私人慈善机构的救济维持生存。

即使如此,胡佛政府仍固守着传统的放任政策,使得经济进一步滑坡。

人们不但对生活绝望,美国政府也令他们失望之极,相比20年代劳工对于共产党的排斥情绪也有所缓和。

社会的现状表明,这是美国共产党掀起革命浪潮的不二契机。

事实上美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了推动人民革命的行动。

1930年3月6日,全国各大城市约有125万人起身响应共产党号召,参加了“国际失业者日”的活动。

党的一个领导人威尔.温斯顿将这次示威游行看做是美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转折点和群众性共产党诞生的标志3。

然而,事情的发展显然证明美共的估计太过乐观,工人们的革命热情很快消失了。

事实上,这正是美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失误:错误的判断了工人运动的形势。

后来美国共产党也不得不承认,这仅仅是工人们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并不是真正渴望革命的到来。

相反的,大多数失业者仍然反对暴力革命手段,这正是美国与其他革命成功国家的不同之一,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并不牢固,这就导致工人们对于共产党的响应只是表面上的,工人运动的本质,美国共产党并没有认识到。

其次,美国共产党过于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面对失业和饥饿的威胁, 劳工们最关心的是工作、住房和面包, 绝大多数工人对革命持冷淡和反对态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 共产党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鼓动工人进行阶级斗争上, 而解决和改善工人日常生活需要的斗争则被置于了次要地位。

在当时,挽救经济的颓势,改善人民生活才是当务之急,如果美共率先呼吁国家干预经济,实行“以工代赈”(我们清楚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一部分是吸收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那么底层人民对于美共的支持力度将会远超过之前。

可惜的是,共产党虽然提出了诸如失业保险方案等,但认为“首先,…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政府。

”4——美共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美国共产党对于国情的错误认识,是美国共产主义运动未能兴起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人们对美共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美共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

1932年罗斯福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以力挽狂澜。

1933年6月,《全国工业复兴法》颁布伊始,美共领导人就批判之恶化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并说“该法案正预示着美国走向了法西斯主义”5,在19 34年的例会上, 共产党宣布:“…罗斯福和资本家们严重地损害了大众的生活水平, 加强了反对黑人群众的恐怖主义和政治压迫, 系统地否定了已经存在的公民权。

”不过现实再一次证实了美共批判新政的愚蠢。

1934年开始,美国已经逐渐在罗斯福的领导下渐渐走出危机,不仅如此,工人们的社会地位同时得到了提高。

在工人们看来,罗斯福带给他们的实际利益远远大于美共,所以他们对于双方的倾向性可想而知。

关于美共为何会在新政诞生之初,还未被实践检验的情况下便毫无根据的大肆批驳,笔者认为,这源于美共与政府的阶级对立性。

因其极力鼓吹资产阶级政府的无能和反动,忽视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能力,加之渴望立即推倒资产阶级统治的迫切需求,美共在新政问题上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总而言之,因为缺乏工人群众的支持,党本身的政策态度也存在着问题,美国共产党企图推动革命以及建立独立工会的想法都以失败而告终。

美国共产党也就此丧失了变革的最好机会。

3《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工人与美国共产党》刘疆著
4( 美) 威廉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9.
5( 美) Harvey Kleher《大萧条时代——美国共产主义的繁盛时期》
(三)美国共产党的转变:人民阵线运动(1935-1939)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没有带来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反而是法西斯主义势力日益猖獗。

在此情况下,共产国际做出指示,将斗争矛头从“废除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转为“反对法西斯主义”6。

1935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建立人民阵线运动。

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美国共产党改变了过去激进革命的态度,主动谋求与其他政党的合作,推进人民阵线运动的发展。

主要有四点表现:一、在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问题上,积极谋求与社会党的合作,寻求与后者建立反法西斯阵线的合作。

二、在劳工运动领域改善与工会领袖的关系,同“产联”领导人合作推进产业发展。

三、开始强调黑人的平等权利,致力于组建有各个阶层黑人参加的联合阵线。

四、由对罗斯福新政的批判转为全面支持,将美国人民阵线扩大为包括大资产阶级在内的民主阵线。

这些主张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人对美共的态度也有所好转,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极端革命组织的美共此时被认为“温和化了”。

与此同时, 共产党放弃了过去的左倾宗派主义, 团结工会中的中间派力量, 共同致力于组织工人的工作。

从1936 年开始, 共产党同新成立的产联合作, 着重在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中从事组织工人和建立产业工会的活动。

美共对于产联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其在工人中的声望。

当然,共产党在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也只是相对而言的,虽然工人们对共产党的好感度有所增加,但是从整个美国社会来看,工人还是没有站在共产党一方。

1937年,美共虽然号召了65万人加入产联,但是未加入其中的工会成员仍有200万之多7。

在全美的工人当中,美共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

为什么即便美共做出了如此努力,仍然招不来工人的青眼相待呢?究其原因,在于美国的工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党。

虽然美共不再从事阶级斗争,但是在工人眼中,这个党仍是苏共的代理者,它并没有真正把保护工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从以上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美国共产党不再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由向外的革命激情转变为了对内的改造和合作。

客观上讲,人民阵线运动的确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贡献,不过这种妥协——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因素迫使——让美国共产党再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时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告诉美国共产党人,群众从没有真正支持过这个党。

社会环境和阶级基础尽失,美共在这一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最终也成为了徒劳。

(四)美国共产党对黑人的政策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经历过长期的被压迫状态。

马克思在他的学说中称,这样的底层、被压迫群体往往是最容易接受革命思想的。

在20世纪大萧条的背景下,贫穷且社会地位低下的黑人李莹成为革命的先锋。

前面提到,美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也积极地在开展着动员黑人的工作,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美共成立之时,1919年美共建立时没有特别重视黑人
6《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工人与美国共产党》刘疆著
7(美) Bert Cochran 《劳工与共产主义》
的问题,大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共忙于准备开展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也没有将争取黑人支持提上议题。

另外一方面,由于美国种族主义的长期盛行,党内的白人成员排斥黑人,使得黑人工作迟迟没有进行。

直到共产国际第六次会议时,共产国际指示美共拉拢这一支无产阶级革命潜在的盟军,要求以争取南方黑人自决权作为主要目标。

这一次美共并没有按部就班的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行动。

他们来到南方时正值大危机席卷全国,黑人的生活问题十分严重,于是美共首先做的事是救济黑人。

与此同时,美共组织了南方种植园的黑人农民,建立起形似于农民联合协会的组织,反抗地主的剥削,其核心是废除贫苦农民和佃农的所有债务。

《全国农业调整法》颁布后,农产品价格提升,一些地主为调整生产结构,遣散多余的农民,在阿拉巴马,被赶走的农民找到联合协会寻求帮助8——这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黑人意识到了在困境当中或许共产党才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1931年发生的“斯考兹波罗案件”也是因为美共的介入才保障了黑人的权利,美工在黑人当中的声望也大幅提高9。

看似美共博得了黑人的好感,但也仅限于此。

全国范围的黑人工作的实际效果仍然远不能达到革命的要求,黑人们对于共产主义似乎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首先,长期的种族歧视使白人和黑人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化解积蓄已久的矛盾,共产党对于动员黑人的准备工作太过仓促而准备不足,以至于双方间的隔阂难以真正消除;其次,美共几次在南方为黑人出头,难免招致当地白人保守势力的敌视,进而威胁到黑人的安全。

黑人因为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只能选择尽量减少与共产党的接触;第三,美共的最终目的与黑人的理想并不一致。

美共想争取黑人,推翻资本主义,而同样受美国文化影响的黑人却更加现实,仅仅想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争取自决权,不愿意加入到反对政府的斗争中;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共的力量对于挽救整个黑人的生活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它最多能够支持一个地区的黑人的生计问题,面对全国的黑人生火困难,只能依靠新政的强大力量缓慢恢复,美国共产党想要发动起全国的黑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总结美国共产党失败的原因,根本上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在美国的强大生命力和稳固的基础,美国共产党在强大的资本主义面前力量太弱小了,经济力量不强,阶级基础薄弱,可谓是革命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美国共产党没能抓住机会,在资本主义最脆弱的时候,美国共产党力量再弱,也足矣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关键时刻党内的策略出现严重问题,反映了美国共产党对于形势把握和国情分析的不彻底。

所以说,美国共产党的失败,是主客观两方面的严重缺陷造成的。

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
(一)苏联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和水兵在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攻占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斯莫尔尼宫),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
8《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工人与美国共产党》刘疆著
9《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工人与美国共产党》刘疆著
动的新局面。

10
美国最早的社会主义政党是1876年成立的美国社会主义劳动党(TheSocialist Labor Party of America),是世界上成立时间第二早的社会主义政党。

但在成立后的40多年里,该党对美国政治生活影响一直较弱,并被美国左翼阵线长期孤立。

在1900年,该党还分裂为社会主义劳动党和社会党,进一步削弱了其实力。

可以说,在十月革命之前,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长期处于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

11
受十月革命的鼓舞,美国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相对高潮期。

在十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相继有农民劳工党(1918),美国共产党(1919),美国共产主义联盟(1928)及美国社会党(1933)、美国工人党(1938)等左翼政党及政党同盟宣告成立。

12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极大地吸引了美国人民的关注,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化设计也吸引了大量美国人移民苏联,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

然而,等待这些充满自豪与骄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共产主义天堂。

新生的苏联对外面临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武装干涉与孤立,在内面临着沙皇势力与临时政府支持者的威胁。

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在国内实行共产主义,并通过配额制和计划体制将粮食、燃料、资源向红军、军事工业以及重工业倾斜,希望以此在短时间内提升苏联的国家实力,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家转变为重工业国家。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3苏联设计和执行这一忽视客观实际的政策,直接后果就是其经济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倒退之中。

据统计,1921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

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300万人至1000万人饿死。

14甚至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制定者列宁都哀叹道“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5
1928-1934年,苏联为配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

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集体化开始时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而最后被剥夺的农户却达到农户总数的6%-8%,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

1929年11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个月内集体农庄的比例从15%增长到59.3%),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

16苏联1928年-1934年间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谷物的总产量下降了7.8%,而同期的国家收购量却增加了150%,这直接导致了波及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地区、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地的严重的饥荒。


10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11/wiki/Socialist_Labor_Party_of_America
12/wiki/List_of_political_parties_in_the_United_States
13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
14/20c5m.htm原网页上有多种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死亡人数的不同说法
15《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第二部分:斯大林、右翼反对派、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体化
此次饥荒中死亡的人数大约在600万-1000万之间,其中以乌克兰大饥荒最为惨重(饿死250万-500万人)。

17
严酷的经济现实让美国左翼知识分子从对于社会主义的美好幻想中清醒过来,而类似的关于苏联经济衰退的长篇累牍的报导更是让普通美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运动长期保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即使是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共产党的注册党员人数也从未突破过十万人,在各地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也未能吸引这些工人加入美国共产党,而在二三十年代由于其暴力革命的主张长期处于地下活动。

这一切,与美国人民和工人对苏联经济形势强烈的戒备心是分不开的。

他们担心一旦实质上符合他们根本利益的美国共产党一旦取得执政地位,就会以苏联共产党为师,强制在美国推行极为严苛的集体化政策,让发生在苏联各地的惨剧在美国发生。

而在政治问题方面,苏联建立了包括肃清反革命和怠工委员会(简称肃反委员会,又名“契卡”)在内的一系列反间谍机构。

据统计,契卡在国内战争期间直接处决了20-50万人,在监狱中又有40万人由于恶劣的关押环境和狱中暴乱等原因死亡。

18通过契卡对人民的严密控制,苏联已偏离了美国左翼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转而走向一个极权和秘密警察国家。

自布尔什维克掌权以来,绝大多数美国人就将这个政权看作是一个不民主的、压制公民权的独裁专政,苏联的共产党统治自然也被视为在延续“共产主义暴政”。

主流媒体对于布尔什维克统治基本也持否定态度。

19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作为一个完全拥护苏联政治制度、主张在美国建立一个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美国共产党在群众中宣传自己的理论时遇到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第三国际和苏联共产党的影响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继任成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斯大林上台后,采取了严酷的清党政策以巩固个人在党内的地位,先后除去了党内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集团以及布哈林集团等可能对自己政治地位构成威胁的政治集团,在党内建立高度集权的个人专政。

在三次莫斯科审判中,大批忠诚的老布尔什维克在清洗中被流放以至于处决。

斯大林以消灭苏联共产党及苏联红军中的中坚力量为代价,成功建立了一个对斯大林绝对崇拜的政党系统。

苏联共产党作为第三国际的指导和中坚力量,其一举一动必然会在其兄弟党内部有所反应,美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其内部主要分为以党的执行秘书C.E.路滕贝格为首的裴博尔—路滕贝格派,以及由W.Z.福斯特和J.P.坎农为领导的福斯特-坎农派。

1925年,在第三国际在美国共产党中的代表S.古谢夫的授意下,路滕贝格同意将党的领导权交给斯大林的支持者福斯特。

1927年,路滕贝格去世,其秘书洛夫斯通成为该派别的领导人。

随着斯大林对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集团以及布哈林集团的清洗,美国共产党内部也分裂成了三派:以党的书记洛夫斯通为首的布哈林派,以W.Z.福斯特为首的斯大林派以及以坎农为首的托洛茨基派。

1928年千货,党内斗争达到最高峰:随着斯大林对托洛茨基派斗争的胜利以及对布哈林的清洗,以坎农、洛夫斯通被福斯特在斯大林的授意下清除出党。

20坎
17 Robert Conquest , The Harvest of Sorrow: Soviet Collectivization and the Terror-Famine. (1986)
18/20c5m.htm
19Peter G. Filene,Americans and the Soviet Experiment[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67.
20 Ottanelli,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depression to World War II (1991)
农脱离美国共产党,成立了托派政党美国共产主义同盟(The Communist League of USA),而洛夫斯通则先后组织了美国共产党(反对派)以及美国共产党(多数派)(Communist(Opposition),Communist(Majority Group))以示对于美国共产党的将自己清除出党的行为的抗议以及对自己政治理念的坚持。

21本来党员数量就不多的美国共产党,经此变动支持者人数更加稀少。

而正如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斗争与清洗为苏联共产党日后的纷争与衰亡埋下了伏笔,美国共产党这种通过政治斗争,而不是根据美国实际情况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决定本党发展路线,最终使得美国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消耗了过多的实力,导致该党不仅没有抓住大萧条时期的绝佳机会发起工人运动壮大无产阶级政党的实力,反而在这段时间日趋没落,最终在1944年自行解散22。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所经历的斗争类似,美国共产党内部的斗争矛盾点主要在于如何在美国实现社会主义,而三派所持的三种观点,没有一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较彻底的美国化的观点。

而与中国共产党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本国实际加以运用的重要性,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阶级斗争路线,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反观美国共产党,福斯特的继任者白劳德为了将美国共产党打造成一个斯大林式的政党23,在苏联内务部特工的帮助下建立了美国共产党内部的秘密机构。

24从此,美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完全听命于斯大林的指挥。

25美国共产党没有成为一个美国的社会主义政党,仅仅扮演了一个苏联共产党在美国代理人的角色,这也是两党在阶级斗争中一成一败的关键性因素所在。

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美国共产党不得不苏联共产党与保持一致,但显而易见,苏联共产党制定其政策的出发点是苏联的国家利益,而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前提下,许多表面上自相矛盾的举措是具有其内在合理性的。

但是,作为其政策忠实响应和执行者的美国共产党,就无法像其潜在的支持者解释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1928年,美国共产党在斯大林的要求下进行清党,拒绝与其他美国左翼党派合作,并称他们为“法西斯社会主义者”,并且处于类似的原因,美国共产党对于罗斯福提出的新政保持了敌视的态度。

然而,在1935年的第三国际七大上,美国共产党又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谋求与其他左翼政党合作建立“人民阵线”以反击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并且支持罗斯福新政。

1939年,苏德签署《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美国共产党在苏联的授意下极力反对美国参与对德战争,并且大肆攻击罗斯福新政。

1941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美国共产党的立场则又转变为支持反法西斯斗争和现行政策。

短短13年,美国共产党的政策发生了四次几乎彻底地变化。

这样一个对苏联共产党俯首帖耳、惟命是从的政党,自然很难获得美国人民的信任。

盲目执行苏联和第三国际的指示,除了会出现上述反复变换本党斗争路线的问题之外,还会导致执行不契合实际的方针政策。

1928年10月, 第三国际的黑人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美国黑人问题的决议》。

该决议不仅承认黑人在未来革命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特别强调美国南方地区的绝大多数黑人是无产阶级的
21Theodore Draper, American Communism and Soviet Russia (2003)
22Ottanelli,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depression to World War II (1991)
23John E. Haynes, Harvey Klehr, and Fridrikh I. Igorevich, The Secret World of American Communism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4Ryan 1997,
25James G. Ryan, "Socialist Triumph as a Family Value: Earl Browder and Soviet Espionage," American Communist History 1, no. 2 (December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