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
中国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在资源总量及其可再生能力有限的世界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人类福祉的提高,同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要 求我们在地球的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生活与发展。 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命运关系到全人类的共同命 运,不断降低生态赤字是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责任。 纵观影响生态赤字的五大因素(如下图)。未来中国的生态足 未来中国的生态足 迹更多地取决于消费水平和消费的生态足迹强度,生物承载力 迹更多地取决于消费水平和消费的生态足迹强度, 则取决于生态用地的规模与产出能力。 则取决于生态用地的规模与产出能力。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倡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并 尽量提高生物承载力的同时,降低生态足迹, 使发展与生态足迹增加脱钩。
个人生态足迹测算及分析
以厦门大学为例(基于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如下表
两住宿区个人生态足迹均值相似,且耕地、水 域、碳足迹为主要个人生态足迹主要组成部分 ,建筑用地占比例很小。 均值为0.83gh,低于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 1.8gh,但高位值1.6gh,接近全国人均水平。
性别、学科、学历差异对个人生态足迹影响不 明显。 个人月可支配收入及其出行方式与其个人生态 足迹的大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可支配收 入 ,个人生态足迹 ;步行、自行车者<出租车 摩托车者)
性别、学科、学历对个 人生态足迹影响不大。 个人生态足迹随月可支 配收入的增大而增大。
结论
厦门大学在读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介于0.4gh~ 1.6gh之间,平均值为0.83gh,远低于中国人均生态 足迹,但其高位值已接近中国人均生态足迹;耕地 、水域和碳足迹为厦门大学在读学生个人生态 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占人均生态足迹的90%以 上。 个人生态足迹随月可支配收入的增大而增大。 交通方面以步行、自行车、生态足迹较小,摩 托车、出租车较大。 性别、学科、学历对个人生态足迹影响不大。
Ecological footprint
目录
概念 背景 构成 现状 研究意义 中国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生态足迹的概念
英文:Ecological footprint .EF
亦作生态足印 生态足印,用以衡量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 生态足印 的需求的一种分析方法。此分析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与地球生态涵容能力进行比较。由于全球化的缘故,一个 都市所消耗的资源,未必都在当地生产,而很可能输入自 其他地方。举例说:香港几乎所有天然资源都由中国大陆 供应,因此香港的生态足迹亦包括为提供香港所消耗的资 源而作的投资及开发。生态足迹可以测出需要多少颗地球 才能支应您目前的生活型态。
中国生态足迹现状
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 面发展的轨迹,也是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提 高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尽管人均 生物承载力水平很低,中国拥有总量丰富的生物 承载力,生物承载力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巴西 与美国。但种种数据表明,中国的生态足迹远 远大于生物承载力。
中国生态足迹现状
降低个人生态足迹
倡导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以步行、骑车为 主) 推行可持续消费观
谢谢捧场!!
源自文库
全球性公顷ghm2(global hectare),区别于通 常的土地面积公顷hm2(hectare)。1单位的全 球性公顷指的是1公顷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 力空间。
中国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中国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实现了人类发展指数 (HDI)的快速提高,到2007年接近高度发展的 水平,人均收入提高了50多倍。同时期,中国人 均生态足迹增加了大约4倍,中国虽已突破可持 4 续发展的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界限值(1.8gha) ,但比全球总体上突破这一界限的时间晚了30年
生态足迹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 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 William E .Rees)提 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 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 )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生态足迹账户广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一 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其所消耗的食物、纤维和木 材,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和提供空间进行基本设施建设 所需要的土地总面积。一个国家需要消耗来自世界各 地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它的足迹就是这些面积的总和 ,不论足迹落在地球的何处。
生态足迹构成示意图
我们可以将生态足迹这样形象 地理解,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 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 田……的一只巨脚,踏在地球 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
生态足迹现状
20 世纪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 影响也在增强。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的供应能力 。2007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即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可再 生能力的50%。全球生态足迹与地球生物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关 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打破,全球人口的平均消费在总体上 持续超过全球人均生物承载力水平。
生态足迹现状
不同国家的人口对地球生态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WWF最 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2.2 全球公顷,较全球平均水平低0.5全球公顷,在核算的153个国家中居 第74位。
生态足迹现状
而在环境条件与土地利用实践的区域差异方面,生物承载力在 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从国家尺度来看 ,中国提供了全球9.5%的生物承载力,人均生物承载力为1.0 全球公顷。但是中国消耗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15%。
中国生态足迹空间分布
中国的生态足迹空间分布均非常不均衡。2008年,中国总生态足迹较 大的省份(该省份占全国总生态足迹4%以上)有广东、山东、江苏、 河南、四川、浙江、河北、湖南、湖北,合计占全国生态足迹的53% ;总生态足迹居中的省份(该省份占全国总生态足迹2%-4%之间)有 安徽、辽宁、广西、福建、上海、江西、黑龙江、北京、云南、陕西 、重庆、贵州、吉林、内蒙古和山西, 合计占全国生态足迹的41.1% ;总生态足迹较小的省份(该省份占全国总生态足迹2%以下)有新疆 、甘肃、天津、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这7个总生态足迹较小的 地区生态足迹合计仅占全国的5.9%,但分布着全国12.3%的生物承载 力。
中国生态足迹增长与碳足迹增长
全世界生态足迹增长最快的碳足迹部分,2008年,31个省份中,有29 个省份的碳足迹占其生态足迹的比重超过50%。其中上海、北京、天 津与山东四地的碳足迹比重超过65%。1985-2008年,中国各省份的人 均碳足迹增长幅度为0.4-2.0全球公顷,而生物质足迹的变化幅度不 超过0.25全球公顷(西藏计算起点为1990年)。由此可见,在未来的 一定时期内,中国及其各省份生态足迹的增长仍将主要取决于碳足迹 的增长幅度。
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 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 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 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生态足迹的研究意义
人们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高质量地生活,同时为其它 生物留有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 可以用人类发展指数(HDI)与生态足迹两个指标对比, 来评价生活质量/发展水平和人类消费对生态系统需求的 关系。 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布的用于 度量一国在健康、教育和高质量的生活上取得的平均表现 的综合指数。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认为当人类发展指数达到 0.8-0.899之间时就意味着该国进入高人类发展阶段,而 如果大于0.9就意味着进入了非常高的人类发展状态。相 应的,人类发展指数的下限(0.8)被认为是最优发展模 式的阈值。
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和欧盟27国的生态足迹相当,成为第二 大生态足迹国,次于美国。2007年,在中国的生态足迹超过全 球人均生物承载力水平的第四个年度,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 2.2全球公顷,但仍较世界平均水平低0.5全球公顷。
中国生态足迹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且 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需要2.2倍于中国的生物生产性 土地利用面积来供给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国的 人均生态足迹为全球平均水平的81%。如果全球人口都采 用中国的人均消费模式,全球需要1.2个地球来支持消费 ,而目前全球人口的实际需求是1.5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