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庭的起源及未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丁克家庭的成因及未来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丁克家庭在中国悄然出现后,数量在大、中型城市剧增。人们由一开始的议论,怀疑慢慢转变为现在的少部分人理解,接受。本文将从丁克家庭的成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未来丁克家庭的发展进行预测,旨在更好地促进人们对新的家庭形式的认知与接受,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
一、丁克家庭的含义。
丁克家庭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欧美国家的一种新型家庭形式。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的组合--DINK的谐音,Double Income No Kids有时也写成Double Income and No Kid(Kids)。汉语解释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人群。
二、丁克家庭的成因。
所有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所推动的。主观原因是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而客观原因是不为人的意识所转移的。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丁克家庭的成因做简单介绍。
(一)主观原因。
1、婚姻价值观念的转变。
丁克家庭夫妻二人的文化程度一般都较高,大多是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在他们眼里,家庭不再是享受天伦之乐,儿孙满堂的地方,而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他们更注重的是爱情的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去实现自我的价值。但若如费孝通所说:“男女相约共同担负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会开始围绕孩子转,从而浪费时间,导致个人价值无法全部实现。
2、对承担责任的逃避。
自孩子出生,父母便要承担养育的责任。但大多数丁克家族都属于独生子女,自己的生活尚不能很好的照顾,更无法顾及自己的孩子。而且,在加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压力,承担各种责任,有些人无法承担过多的责任,因此选择了丁克家庭这种形式。
3、对婚姻的不确定感。
有些丁克家庭的形成是因为对婚姻的信心不够,担心如果生下孩子后,日后离婚会给孩子带来重创或者因为孩子存在需要维持岌岌可危的婚姻。或者是,生下孩子后,担心没有能力提供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客观原因。
1、生养成本高。
自改革开放后,我们经济飞速发展,消费水平也急剧上涨,但相对的,工资水平上涨速度低于物价水平。而父母对小孩的投入从孕期就开始了。包括物质上的投入(如衣食住行等)和精神上的投入(如教育费、文化活动娱乐费等)。据不完全统计,供养一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至少需要投入45-50万。高额成本压力下,一些人都选择不生育小孩。
2、外来文化的影响。
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丁克家庭,但由于当时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因此中国还并未受到影响。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在接受欧美投资的同时,丁克文化也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而作
为处在潮流前线的高素质、高学历、高收入人群逐渐接受这种西方的生活方式。
3、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在传统观念里,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但随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不再需要子女为其养老。因此,大、中城市的夫妇也愿意选择丁克家庭形式。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这种形式,丁克家庭已经成为了我国家庭形式的组成形式之一。
三、丁克家庭的未来发展。
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丁克家庭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选择。但未来丁克家庭的发展仍是变数。从法律角度来说,不禁止即为自由。我国法律上只规定,夫妇有计划生育的义务和权利,没有生育孩子的义务。因此,夫妇有选择不生育孩子的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丁克家庭的存在是合法的。但对于我国传统的婚育观念来说,仍是一种挑战。支持者认为,丁克家庭可以降低人口出生率,缓解人口压力和环境压力。但反对者认为,丁克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素质较高。如果生育孩子,那么孩子的教育水平会高于一般阶层,因此,丁克家庭的存在,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人口整体质量提高。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各种思潮都在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都有自己做出选择的权利。据报道,由于近日来《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一些丁克家庭重新感受到生养孩子的乐趣及温暖,有生养孩子的想法。这就说明了人们的思想都在不断地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变化,而且丁克家庭目前并非以后也绝对不会是社会家庭形式的核心,因此,丁克家庭对人类进程和社会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不必太过担心。但丁克家庭仍然会继续保持在大、中型城市的增长势头,不过绝对不会成为我国家庭形式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