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_扶智靠教育_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扶贫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1】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按照市政协安排,前不久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全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贫困镇村教育基本情况据调查,目前全市共有贫困镇村中小学幼儿园546所,在校(园)生11.85万人,其中:初中含九年制51所,在校生2.3万人。
小学264所,在校生4.4万人;小学教学点389个,在校生0.8万人。
幼儿园231所,在园幼儿3.3万人;附设幼儿园(班)297所,在园(班)幼儿1.05万人。
其中建档立卡困难学生(幼儿)6.34万人(幼儿园0.88万人,小学2.28万人,初中1.09万人,高中段0.99万人,大学生1.09万名),约占全市农村学生总数的34%、贫困镇村学生总数的54%。
二、全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全市教育扶贫工作为我市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大局,再强措施,再加力度,聚焦重点,聚力推进,教育脱贫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成效明显增强。
(三)抓建设,贫困镇村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以贫困镇村学校为重点,整合中省教育项目,加强标准化建设,优先改善办学条件,优先保障经费投入,全市贫困镇村办学条件大为改观、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教育脱贫攻投入进一步加大,共争取到位中省教育项目建设资金3328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将其中近70%约2.3亿元资金用于贫困镇村学校建设,共开工建设贫困镇村幼儿园11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建设项目58个,为150多所镇以下学校购置计算机800多台、现代化教学设备300多套。
对全市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贫困镇村初中、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拨了公用经费,共新增公用经费投入600多万元。
(四)抓队伍,贫困山区师资建设全面加强。
以贫困镇村师资为重点,加大补充力度,各县区按照编制标准对中小学校重新进行了核编,对10人以下的教学点基本配备2名编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例子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例子
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方县实施智慧脱贫。
大方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是后续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为了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大方县把扶贫攻坚改革向智慧脱贫转型,强化智力支撑,建立起“贫困户+智慧+脱贫”的新格局。
2、湖南省邵阳市实施“扶贫先扶志”工程。
邵阳市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通过实施“扶贫先扶志”工程,建立起贫困学生的义务教育扶贫链条,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智力支持力度,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以智慧支撑贫困学生脱贫。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党建与政策— 24 —作者单位:龚洁,中共滨海县委党校。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龚 洁 摘要: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文化能育民、能励民、能惠民、能富民。
要多强调一点文化的扶智补脑、凝魂聚气、强心壮骨作用,着力拔除贫困群众思想和能力上的穷根,才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关键词:扶贫;扶志;扶智;“志智”双扶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
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
贫困群众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脱贫能力普遍欠缺,这已成为目前脱贫攻坚的突出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一)“志智双扶”要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
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
(二)“志智双扶”的核心是教育贫困群众卖力气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
关于教育帮扶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育帮扶工作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背景教育帮扶工作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物质和帮助,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机会。
教育帮扶工作是人民生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加强教育帮扶工作的落实,制定和完善教育帮扶政策,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发展,我们对教育帮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对象和范围我们的调研对象是涉及教育帮扶工作的贫困地区及其学校,主要调研范围包括:1、教育帮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2、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帮扶的情况;3、教育帮扶工作对贫困学生的影响。
三、调研结果1、教育帮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在教育帮扶工作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1 缺少完善的政策法规教育帮扶工作地区普遍存在着教育帮扶政策法规不完善、制定不规范、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给教育帮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到达的教育帮扶资金少,发放的学费补助等不及时,给贫困家庭的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难度,严重影响了教育帮扶的效果和贫困家庭的教育。
1.2 资金的使用不合理部分教育帮扶工作中,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明确,使用方式不合理。
部分资金被滥用,影响教育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没有达到实际的帮扶效果。
2、贫困学生接受教育帮扶的情况2.1 教育帮扶工作渗透率不够部分教育帮扶工作中,没有把工作做到贫困户家庭,没有深入家庭了解情况,导致未能及时发现需要帮扶的学生,或者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出现了帮扶针对不准确、帮扶对象的错误匹配现象,影响了教育帮扶的效果。
2.2 反映激烈的问题在教育帮扶工作中,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太过贫困,不愿意上学或不能够坚持学习,或者因为没有接受过足够多的启蒙教育而不能理解教育的重要性等问题,增加了教育帮扶的难度。
这就需要教育帮扶工作的帮扶人员,特别是学校的师生,要用心去关注,并及时帮助解决。
扶志、扶智、扶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建构
扶志、扶智、扶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建构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精准扶贫,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育扶贫模式建构,以期为实现教育公平和精准扶贫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扶志是教育扶贫的灵魂,通过信息化手段激发贫困地区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扶智是教育扶贫的核心,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提升贫困地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扶学是教育扶贫的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为贫困地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现状分析、模式建构、实践应用等方面,对扶志、扶智、扶学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教育扶贫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依然突出。
教育精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
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往往因为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进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贫困的枷锁,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家庭的脱贫。
教育精准扶贫对于提升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精准扶贫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扶贫先扶智 育人先育德
扶贫先扶智育人先育德近年来,我国在扶贫攻坚和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了智力和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扶贫先扶智、育人先育德成为了我们扶贫与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
本文将从扶贫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角度,探讨智慧和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扶贫和教育工作更好地与智慧和道德相结合。
一、扶贫先扶智扶贫攻坚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在积极参与的一项事业,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扶贫工作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也意识到了单纯的物质帮助并不能长久解决贫困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扶贫先扶智”的理念。
扶贫先扶智,意味着在扶贫工作中要注重智力资本的培养和提升。
这包括了对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对贫困人口的智力培养等方面。
只有通过智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地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困境。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扶持农村教育、提供教育援助、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助力贫困地区的智力发展。
扶贫先扶智也需要我们重视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通过技能培训,让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得到提升,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也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我们也需要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吸引更多的智力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可以让贫困地区摆脱单一的农业经济,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育人先育德教育事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工程,一直是我国政府所重视的工作。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育人先育德的理念被提出,强调了在教育事业中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在当今社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唯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教育工作中,育人先育德的理念需要我们注重课堂内外的道德教育。
通过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范文(精选篇)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范文(精选篇)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一、引言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然而,传统的扶贫观念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误区,即只注重救济物质贫困,忽视了贫困人口的精神层面。
因此,扶贫工作中必须坚持扶志扶智,注重贫困地区人口的精神激励和智力培养,才能真正摆脱贫困陷阱。
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赈济,更应关注贫困群众的思想和精神。
只有帮助他们改变内心的贫困意识,提升自尊自信,才能真正具备摆脱贫困的动力和能力。
因此,扶贫先扶志应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原则。
为了做好扶贫先扶志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
要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教育活动,引导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能,增加知识储备。
如开设职业技能培训班,提供就业培训和岗前培训,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学习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增加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三、扶贫必扶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
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因此,扶贫必扶智成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贫困地区的公办学校建设和师资培养。
同时,要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此外,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要注重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
通过开设高中职教育课程,培养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和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样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换句话说,扶贫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赈济,更要关注贫困群众的教育和知识的提升。
只有通过教育,让贫困群众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四、贫困地区智力支持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智力支持存在着许多问题。
教育扶贫调研情况汇报
教育扶贫调研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对教育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以了解当前教育扶贫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和数据收集,我们对教育扶贫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了实地走访。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学校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其次是教学设施简陋,学校的教学条件有待改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再次是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很多学生缺乏基本的学习条件,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次,我们进行了座谈交流,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交流中,他们向我们反映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扶贫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其次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依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再次是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一些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教育的正确引导和支持。
最后,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数据显示,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也相对较低,这为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综合以上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教育扶贫工作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
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
其次是加强家庭教育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再次是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学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助力他们走出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教育扶贫工作,共同为教育公平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
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教育扶贫的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教育扶贫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生活困难的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评估其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为未来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内容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对教育扶贫工作的认知和评价;实地访谈则主要针对教育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了解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 调研内容(1)教育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2)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3)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调研结果1. 教育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教育扶贫政策在贫困地区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绝大多数受访者知道有教育扶贫政策的存在,并且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2. 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教育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
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积极与各方合作,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学生和家长对教育扶贫项目的评价大多是积极正面的,认为这些项目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研结果还显示,教育扶贫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是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贫困地区的学校和教师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是贫困家庭对教育的认知和支持不足,一些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四、建议和展望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1.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2. 增加对贫困地区学生和家长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加强他们对教育的认识。
3. 加强对教育扶贫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
4. 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教育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发展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了解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发展现状,本调研深入贫困地区,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状(一)教育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得到了重视。
许多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教学设备也有所更新。
一些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师资力量有所加强政府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支教行动等方式,为贫困地区补充了一批年轻教师。
同时,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有了一定提高。
(三)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如“两免一补”、助学贷款等,确保了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
三、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依然短缺尽管教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仍显不足。
一些学校的教学设备老化、损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图书资料、体育器材等配套设施也相对匮乏。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贫困地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部分教师存在“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三)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一些贫困地区,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读书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学生辍学,影响了教育扶贫的效果。
(四)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不合理,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建议(一)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补充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拓宽教育资源的来源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教育成就美好未来--黔南州教育扶贫工作综述
■30/2020年第21期/5月18日教育成就美好未来----黔南州教育扶贫工作综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为了让贫函家庭学生能上学、好上学、上好学,有效阻断贫囲代际传递,近年来,黔南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为了让贫困家庭学生能上学、好上学、上好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黔南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总体思路,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把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教育功能职责,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教育资助: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2018年12月,黔南师院学生资助中心开展了向贫困生送温暖活动,给32名贫困生发放慰问金、慰问礼品和寒假回家路费,资助金额达9万元。
希望他们树立信心、自强自立、勤奋学习,争取早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这只是黔南州开展学生资助的一个缩影。
自2014年以来,黔南州教育局严格贯彻落实资助政策,累计资助学生431万人次,累计发放资助资金49.45亿元,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2019年,全州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8万人,资助资金5.487571亿元。
其中,学前教育2.22万人,资助金额3030.7万元;义务教育10.6万人次,资助金额1.6073亿元;普通高中1.9万人,资助金额1.0734亿元;中职0.75万人,资助金额3095.5万元;大学教育2.5万人(含省外高校建档立卡教育精准扶贫资助),资助金额2.194251亿元。
全州已实现农村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校农结合”是黔南州探索出来的扶贫新模式。
去年,全州学校食堂采购农产品80万吨,其中,釆购本省农产品60万吨,占采购总量的75%,惠及贫困户2.6万户9万人。
全州实施“校农结合”学校(园)1992所。
针对个别地方落实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政策不够及时的问题,黔南州还专门制定出台了《黔南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若干措施》,加强督查检查的力度和广度,确保应助对象及时申报、按时受助。
扶贫先扶志教育助脱贫
扶贫先扶志教育助脱贫扶贫先扶志,教育助脱贫贫困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而扶贫工作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所重视的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千差万别。
其中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方法是通过教育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
本文将探讨扶贫先扶志,教育助脱贫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与教育的关系贫困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教育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他们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教育还能够改变人们的认知和观念,激发他们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而,贫困与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等。
因为贫困的人口往往缺乏经济资源,无力支付昂贵的教育费用。
此外,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导致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
这使得贫困人口很难接受良好的教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工作的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力更生。
传统的扶贫方式通常侧重于物质援助,如提供生活补贴、住房、食品等基本生活条件。
但这些措施只能解决短期贫困问题,不能根本解决贫困。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扶贫工作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
扶贫先扶志,即重点关注贫困人口的精神富裕和能力培养。
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系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为贫困人口提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扶贫工作也应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自立能力。
通过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获得实用技能和就业机会。
同时,在扶贫过程中,还需注重培养贫困人口的意识和精神追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教育助脱贫的路径教育助脱贫的路径是多样的,需要综合施策。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途径:1. 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
教育扶贫扶智工作调研报告
教育扶贫扶智工作调研报告教育扶贫扶智是指通过教育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摆脱贫困,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教育扶贫扶智工作在贫困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教育扶贫扶智工作在贫困地区帮助了大量的贫困家庭改变了命运。
通过提供基本的教育资源,例如建立学校、提供教材和教师培训等,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增加了他们未来就业的机会。
在我调研的一个贫困地区,当地政府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建设了新的学校,并向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补贴。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孩子们的受教育条件,使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并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另一方面,教育扶贫扶智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相对短缺。
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和经济条件限制,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
这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和不均衡。
同时,由于贫困地区居民经济条件差,很多家庭无法负担孩子上学的费用,从而导致很多孩子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师。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组织志愿者参与教育工作等方式来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可以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贫力度,提供孩子上学的资助。
这可以通过建立社会扶贫基金、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可以加强教育和产业的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他们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孩子们的教育重视。
总之,教育扶贫扶智工作在贫困地区的作用非常重要。
通过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然而,当前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扶贫扶智的目标,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调研教育扶贫情况汇报
调研教育扶贫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教育扶贫的情况,我对某县的教育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并就调研结果进行了汇报。
首先,我对该县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通过实地走访和数据收集,我发现该县的学校数量较多,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城市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而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条件较差。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其次,我对该县的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估。
通过考察学校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业成绩,我发现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业水平普遍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所致。
同时,家庭经济困难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再次,我对该县的教育扶贫政策进行了分析。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该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扶贫政策,包括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资助政策、对乡村学校的支持政策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困难,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宣传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
最后,我对该县的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师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资助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县教育扶贫情况的调研,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当前我国教育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关于扶贫扶智的调研报告
关于扶贫扶智的调研报告一、调研情况(一)基础环境1.基础设施落后,xx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xx山区xx市中南部,总面积xxxx 平方公里,辖x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xxxx个自然村,总人口xx万人,是xxxx个国列贫困县之一。
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立地条件差,xxxx个自然村分布于xx余条河谷和xx多座山梁之中,xx%以上的群众分散居住在高半山、深山峡谷及林缘区。
xx县沟壑纵横,xxx、xxx及xx山三大山系xx交错,将全县分为南北中三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农村群众居住分散,通行、通水、通电、通讯十分困难,特别是全县xxx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受水、电、路、房、网等基础条件制约,严重影响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2.公共服务落后,随着农村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多,老龄化、“空巢”化现象严重;学生主要以留守学生为主,平时缺少父母关爱,需要心理关爱和辅导。
在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薄弱学校改造、边远村级教学点恢复及网络通讯覆盖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导致县内各级各类学校缺少骨干力量。
(二)产业发展xx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特色产业链条不长,综合效益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有限,县内带贫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相对较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综合效益不明显,持续增收存在较大难度。
(三)帮扶措施一些单位帮扶措施,只注重物质赠与,忽视了扶智和扶志,只注重片面济困,忽视了整体发展,帮扶办法不多、载体不实。
(四)教育教学情况目前,xx县教育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xx%,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xx%,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教育经费欠账大。
为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由各学校在无项目支持的情况,先行实施了部分教学设备、功能室建设、校园美化亮化等工作,导致欠账过大,截止目前,累计欠账达到xxxx万元。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对于某县“扶贫+扶智”路径探索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对于某县“扶贫+扶智”路径探索主题教育调研报告—关于xx县“扶贫+扶智”的路径探索如何激发脱贫攻坚更强内生动力(原创)——关于××县“扶志+扶智”的路径探索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2012年xx县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注重“志智双扶”,着重围绕激发内生动力,打出系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根本的、可持续的脱贫之路。
一、聚焦问题——思想贫困是造成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近年来,部分地区扶贫效果显著,但仍有一部分地区出现贫困反弹。
贫困地区之所以难以脱贫,究其原因是精神比物质更贫困。
“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思想贫困”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扶贫脱贫的政策效应,阻碍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还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xx,地处xx腹地,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下辖xx个乡镇(街道),x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xx个村(社区)。
2014年开展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贫困村xx个,贫困人口xx户xx人,贫困发生率高达xx%。
目前,国办系统中我县共有贫困人口xx户xx 人,未脱贫xx户xx人。
这些贫困户、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主动参与发展生产积极性不高,自我脱贫动力不足。
其中,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占了大半比例。
而因学、缺技术、缺劳力和自身发展不足正是思想贫困的直接表现。
因此,新时期通过“扶志+扶智”扶贫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脱贫的根本出路。
二、分析问题——xx县“扶志”与“扶智”基本情况为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xx县立足实际,坚持产业引领、项目带动,按照“全、准、实”的要求,创新党建引领、聚焦“两业两生”、聚焦精准施策,着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扶智攻坚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扶智攻坚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一环。
扶智攻坚旨在通过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内生动力,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为了深入了解扶智攻坚的实际效果,我们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然而,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脱贫基础薄弱,返贫风险较高。
因此,扶智攻坚成为当前扶贫工作的重点。
2. 实践目的(1)了解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现状,掌握其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2)分析扶智攻坚政策的实施效果,总结成功经验。
(3)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三、实践过程1. 调研地点与对象我们选择了我国某贫困县作为调研地点,调研对象包括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学校教师、村民、企业代表等。
2. 调研方法(1)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当地政府发布的扶贫政策文件、统计数据等。
(2)访谈: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学校教师、村民、企业代表等进行深入访谈。
(3)实地考察:走访贫困地区,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
3. 调研内容(1)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等。
(2)扶智攻坚政策的实施情况: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落实情况。
(3)扶智攻坚的效果:群众综合素质提高、内生动力增强等方面的情况。
四、实践结果与分析1. 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地区群众普遍存在以下特点:(1)年龄偏大:大部分群众年龄在4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较低。
(2)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缺乏其他收入来源。
(3)健康状况不佳:部分群众患有慢性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2. 扶智攻坚政策的实施情况(1)教育方面: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
(2)医疗方面: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降低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就业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改革与发展
积累的发展能力 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温饱 摆脱贫困
1 贫困地区工业化项目投资战略误区
开发式扶贫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主要表
现在交通 通信 能源和饮用水工程方
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对缓解贫困地
区的贫困产生很大的作用 但在80年代
中期到90年代初期 大多数贫困地区选
4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 贫困地区 尤其是偏远山区 师范院校毕业 生 派不去 留不住 的问题长期存在 一些学校只有请代课老师 他们素 质不高 没有经过正规师范训练 由于地方财政状况不好 加之长期拖欠教 师工资 给教师队伍造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一些家庭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 决 而国家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 否则学校就不能达标 有些老师不得不 用可怜的工资为学生垫付学费 来保证小学达标入学率 这也是影响教师队 伍稳定的一个因素
改革与发展
扶贫先扶智 扶智靠教育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扶贫调研报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嘉岩
编者按 贫困 千百年来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人民的阴影 新世纪 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发展很不平 衡 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未彻底摆脱贫困 怎样才能帮助落后地区 的人们富起来 不少专家 学者在为解答这个问题进行着各种探索与 研究 李嘉岩同志不久前赴贵州考察后写出了这篇调研报告 提出了 教育开发扶贫的观点 供大家参考
2 教育成本高 贫困地区山多 居住分散 又没有住校的条件 所以 小学生要走很远的山路去上课 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育成本高 还表现为学费昂贵 据我们调查 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每学期学费为80元左右 其中包括课本费和学杂费 这对农村贫困户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
3 职业教育发展步履艰难 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困难主要来自两 方面 一是商品经济不发达 乡镇企业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职业学校毕业 生就业困难 因而影响了学生的来源 二是和普通中学毕业生相比 职业教 育对师资和设备要求比较高 而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又相当困难 这就使职 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烈的市场竞争中 岂有不败之理 如今企业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就是依靠教育的支持 尤其于对贫困地区来说 不依靠提高人口
的文化素质 仅希望通过办几个乡镇企业 上几个项目就能使贫困人口摆脱
贫困 只能是事倍功半 甚至事与愿违
2 贫困地区教育投资战略显著
农村的贫困 贫在知识 困在教育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 最根本的
3 农科教结合 传统的农村教育只重视 小学 初中 高中 的 纵向教学管理模式 不重视同社会各产业部门横向联系 只重视对教育的自 身关系 不重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这种自我封闭的教育 不仅对当 地脱贫致富不利 而且教育自身的诸多问题也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支持而难 以解决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性 沟通教 育同外部的联系 特别是同经济部门 科技部门的联系 实行农科教结合 形 成教育支持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进步的良性循环
三 摆脱贫困 立足教育改革 1 必须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 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 既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首要任务 也是进行农 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条件 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只是一句口号 它有着确定的内涵和检验标准 思想认识的统一 即是否确立了 教育必须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贫 困地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的思想 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 即贫困 地区的党政第一把手是否真抓教育 抓真教育 经费投入的增长程度 即 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保证 三个增长 全民参与的 程度 即能否真正贯彻群众办学路线 确定这些标准对于检验贫困地区是否 真正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2 实行 三结合 的教改方针 1 村校结合 我国农村教育多年存在的问题是搞经济的不关心教育 搞教育的不过问经济 经济和教育是 两张皮 村校结合的目的在于理顺教 育外部的关系 沟通教育与经济 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具体操作要点是 村校干部交叉任职 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教委主任 校长兼任村长 共同讨 论决定村里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使校长有了参与重大问题的决 策权 村里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同步规划 同步运行 全村实施的 两基
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收入来源表现为多元化 调查表明 农民的物质和文化 生活是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的 农民文化程度越低 技术人才越少 这个地方的经济越落后 越贫穷 这个答案的背后显然已经隐含着对农村教 育的急切要求 只有农村教育办好了 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好了 贫 困地区的脱贫也就有了希望
教育投入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逐渐显现的 这种投资 回报率不如房地产那样来得快 走得也快 而是表现为长期 持续和稳定的 效果 我们在制定扶贫投资计划时 没有理由不加大教育的投资 但教育的 投资也应该讲求效率 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贫困 走向富裕
3 提倡全面素质教育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应该抓住两个关键 第一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培 养人 第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传统的农村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 这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试教育 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读书 读死书 读 书死 这显然不能适应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需要 提倡全面素质教育不仅要 培养贫困地区急需的懂技术 会管理 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而且也应注意培 养这些人的手段和方法 要教学生活读书 读活书 读书活 从传统的应试 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而且也 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速度有十分明显的提升
二 从项目扶贫到教育扶贫的转变 建国以来 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 消除贫困 但真正严格意义 上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逐步明确的 并由过去的救济式扶贫转为 开发式扶贫 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方针 即在国家必要支持下 利用贫困 地区的自然资源 进行开发性生产建设 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自我
一 黔东南州的贫困和教育情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现有人口 417.14万人 1999 其中少数民族人 口为 312.34 万人 占全州总人口的74.88% 少数民族主要以苗族 侗族 水 族 布依族等为主 这里山脉众多 重峦叠峰 绵延纵横 山高谷深 交通 落后 信息闭塞 人们的思想观念普遍封闭 保守 这是该地区长期贫困落 后的主要原因 全州的 16个县市中 有国家级贫困县 13个 贫困人口36.88 万人 1999 黔东南州不仅贫困面大 而且贫困程度也比较深 贫困人口的年人均收 入只有 500 元左右 人均粮食产量一般在 300 公斤左右 大部分家庭每年缺 2-3 个月的口粮 口粮结构主要以糙米 玉米和土豆为主 很少食用蔬菜和 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肉 蛋 鱼类 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条件较差 甚至还延 续着人畜共居的现象 人们衣着破旧 仅能蔽体御寒而已 个人卫生状况十 分糟糕 黔东南州的落后也表现在文化教育方面 全州只有一所凯里民族师范学 院 只能招收专科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89% 远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的规定 要求 而且中途退学现象普遍 很多儿童只能读到小学三 四年级 特别是
43
改革与发展
任务被纳入全村总体规划中 村校共同负责实施 建立教师联系农户制 度 依靠教师的知识财富 把教师分给农户当脱贫致富的参谋 教师不仅兼 负全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文化课以及扫除村里青壮年文盲 还可以给农户提 供信息 技术和咨询服务 建立资源共享制度 村里的果园和大田作物可 以供学生实验实习 学习实用技能 学校的图书资源可以对农民开放 成为 农民获取致富信息的重要窗口
2 三教结合 农村教育中包括三类教育 其性质 任务各不相同 但 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要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实行农村的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相互结合 并在人 财 物上统筹兼顾 以充 分发挥农村教育的整体功能 基础教育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 的影响 但不能弥补家庭农户追求教育收益的短期行为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 让贫困农户认识到知识等于财富 成人教育是改变人传统思想观念的基础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 既要把握共性 又不能互相取代 做 到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扶贫 的项目
农村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可以有 效地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开发或反贫困战略被演变为 贫困地区 工业化项目投资 的开发战略 实践证 明 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区域
经济的发展 但缺乏人力资本的投入 使得企业产品老化 市场占有率低和
缺乏竞争 这些企业不仅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而且企业的管理不科学 在激
择了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
有几方面的理由 一是认为工业化投资
能带来高速经济增长 二是实施工业项
目 县办企业与乡镇企业可以向当地政
府上缴更多的利润和税收 三是因为扶
贫开发资金按项目分配 选择工业项
目 企业容易成为承贷主体 有利于争
取扶贫信贷投入 四是认为可以扩大非
农就业机会 结果 在一些贫困地区
40
改革与发展
女童的辍学现象更为严重 我们所调查贫困县的学校 很少有女生升入初中 继续就读 更谈不上考高中 上大学了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政府对教育的主渠道投入不足 职 业教育发展步履艰难 教师队伍不稳定和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是主要原因
1 政府对教育的主渠道投入不足 黔东南自治州虽然对教育的投入逐 年有所增长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 但由于地方财政拮 据 仍然保证不了义务教育所需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 因此 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的速度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有些贫困县的小学校由于教育经费的 困难 目前 普六 都存在着相当的问题 更不能 普九
原因是文化技术水平低下 劳动者素质不高 劳动生产率较低 在农村中 究
竟什么人能尽快脱贫致富 我们对黔东南州的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100个农
42
改革与发展
村住户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得出如下结论 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收入水平 高 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步快 受益早 文化程度高 的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大 投入高 文化程度高的农户物质生活改善程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