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作部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
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
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
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
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
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
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
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
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
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
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9年
缪锦安《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
饶长溶《汉语层次分析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年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
邵敬敏《中国理论语言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邵敬敏《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国璋吴淑春等《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 1996年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吴竞存侯学超《现代汉语句法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年
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1992年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年徐枢《宾语和补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
杨成凯《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
俞如珍金顺德《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
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
于思《句法的逻辑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9年
张斌《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4年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淑湘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
郑怀德孟庆海《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1991年
中国语文杂志社编《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年
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80年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1985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1982年
论文部分
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虚词
重叠短语句法成分句法分析句型句类复句句群
一、词类
刘丹青《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陆俭明《关于汉语词类的划分》《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马庆株《影响词类划分的因素和汉语词类定义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
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文炼《与分类有关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3年第3期
邢福义《词类问题的思考》《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徐枢《兼类和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
杨成凯《词类的划分原则和谓词“名物化”》《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1991年
尹斌庸《汉语词类的定量研究》《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张连生《词性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
朱林清《论词类的语法功能及词性的确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
TOP
二、名词
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限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邵敬敏《论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测方法》《汉语学习》2001年第6期
邢福义等《时间词“刚刚”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其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TOP
三、动词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语法研究和探索》(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范晓《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及其再分类》《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
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三)商务印书馆1988年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年第1期
马希文《与动结式动词有关的某些句式》《中国语文》1987年第6期
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一)商务印书馆1983年
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吴为章《“成为”类复合动词探讨》《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吴为章《动词研究述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尹世超《试论粘着动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
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
TOP
四、形容词、区别词
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
齐沪扬《区别词的语法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石毓智《现代汉语的肯定形容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
谭景春《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中国语文》1992年第2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朱德熙《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吕淑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TOP
五、副词
白梅丽《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聂仁发《否定次“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
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年
TOP
六、数词、量词
方梅《宾语和动量词的词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
郭继懋《也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
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项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宋玉柱《关于数词“—”和量词相结合的重叠问题》《现代汉语语法论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张万起《试论现代汉语复合量词》《中国语文》1991年第4期
TOP
七、虚词
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
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1980年
黄国营《“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马学良史有为《说“哪儿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倪宝元《也谈“的、地、得”的分合》《汉语学习》1983年第6期
沈开木《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
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张炼强《人称代词的变换》《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
周刚《连词的范围和分类之再认识》《中国语学》(246号)日本中国语学会 1999年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顾》《现代中国语研究论集》日本中国书店1999年
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语法丛稿》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TOP
八、词语的重叠
卞觉非《AABB重叠式的语义、语法、修辞和语用功能》《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
TOP
九、短语
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马庆株《词组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齐沪扬、王爱红《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2001年第2期
TOP
十、句法成分
陈平《试沦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1996年第4期
范继淹《形名组合间“的”字的语法作用》《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
李英哲《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词序》(陆俭明译)《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3期
廖秋忠《现代汉语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刘月华《定语的分类和多项定语的顺序》《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
陆丙甫《定语的外延性、内涵性和称谓性及其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陆丙甫《汉语定语的分类及其顺序》《华文世界》1989年第4期
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马庆株《动词后面时量成分与名词的先后词序》《语言学论丛》(13)商务印书馆 1984年
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马庆株《多重定名结构中形容词的类别和词序》《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
孟庆海《动词+处所宾语》《中国语文》1986年第4期
屈承喜《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屈承喜《汉语词序与词序变迁中的问题》《语言学论集:理论、应用及汉语语法》台北艾鹤出版有限公司 1986年
邵敬敏《从语序的三个方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史有为《施事的分化与理解》《中国语言学报》(四)商务印书馆1991年王光金《动词直接做定语时的位置》《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
项开喜《体词谓语句的功能透视》《汉语学习》2001年第1期
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十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杨成凯《广义谓词性宾语的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2年第1期
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余志鸿《补语在句中的语义联系》《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蕴涵》《中国社会科学》
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
张伯江《动趋式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
郑怀德《“住了三年”和“住了三年厂”》《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月—9月号
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TOP
十一、句法分析
方经民《哈里斯的变换理论》《语言学通讯》1989年第1—2期
李临定《试谈汉语语法分析方法——从〈汉语句法的灵活性〉一文说起》《中国语文》1992年第5期
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管见》《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2期
陆俭明《变换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
陆俭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嬗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学习和探索》1979年第4期
马庆株《层次、语法单位和分布特征》《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王维贤《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语文研究》1991年第4期
吴为章《运用变换理论的先驱——〈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二》《汉语学习》1994年第5期
徐枢《十多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述评》《语法研究与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1995年
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TOP
十二、句型
陈建民《如何整理与归纳口语句型》《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范芳莲《存在句》《中国语文》1963年第5期
范继淹《多项NP句》《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范晓《动谓句的定型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范晓《VP主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范晓《施事宾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范晓《“兼语”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胡裕树《如何确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年第4期
李临定《谈谈句型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
马庆株《现代汉语的双宾构造》《语言学论从》(十)商务印书馆1983年施关淦《动词谓语句型简论》《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1996年
宋玉柱《经历体存在句》《汉语学习》1991年第5期
宋玉柱《谈谈特殊句式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王还《英语和汉语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3年第6期
王维贤《说“省略”》《中国语文》1985年第6期
文炼《句子的理解策略》《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易绵竹《汉语把子句和被字句探析》《求是学刊》1992年第4期
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中国语文天地》1990年第1期
詹开第《有字句》《中国语文》1981年第1期
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
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年
邢福义《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
TOP
十三、句类:
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
胡炳忠《有关“呢”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2期
黄国营《吗字用法研究》《语言研究》1985年第2期
黄正德《汉语正反问句的模组语法》《中国语文》1988年第4期
李宇明《NP呢句式的理解》《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
李子凡《也谈“反复问句”》《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
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
刘月华《语调是非问句》《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
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吕淑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邵敬敏《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吕淑湘等著马庆株编商务印书馆 1999年
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举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汉语学习》1992年第5期
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中国语文》1984年第6期
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朱德熙《关于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TOP
十四、复句:
范晓《补重复句》《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假设让步句》《语言文字探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
梅立崇《现代汉语的“即使”假言句》《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期邢福义《“越X,越Y”句式》《中国语文》1985年第3期
邢福义《复句的分类》《句型与动词》语文出版社 1987年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要么P,要么Q”句式》《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
2期
邢福义《反递句式》《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邢福义《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邢福义《现代汉语复句与单句的对立和纠结》《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1期
徐杰《“即使A,也B”句的语法逻辑问题》《汉语描写语法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王维贤《论转折句》《中国语言学报》(4)商务印书馆 1991年
周换琴《“不但……而且……”的语用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TOP
十五、句群:
田小琳《句群的修辞》《修辞学新探》论文集(香港)1995年
吴为章《句群研究兴起的原因》《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
吴为章《解证句群的类型和作用》《学语文》1989年第6期
吴为章《汉语句群研究的价值》《中国语言学报》(6)商务印书馆 1996年
邢福义《选择问的句群形式》《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