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德育教育主题活动记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诚信教育---考试不作弊

一、诚信教育的背景

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左传》说:“德,国家之基也。”《论语》中《为政篇》第一句就是“为政以德”。爱因斯坦的见解更是入木三分,他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前学校教育正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社会处于全面转向,人们各种观念,道德意识急速转变。而当前德育现状却让人困惑。

①德育传输方法传统。教育方法传统、陈旧、简单,强调了单向的灌输与接收,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德育缺乏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无德育教育的特定情境。说到底,徒有说教而无受教育者的参与过程体验。没有受教育者的内语,反省,自责,自律的内化过程,致使德育目标没有落到实处。

②德育评价的体系滞后。当前学生的能力,学生能否升学或毕业的主要依据还是“应试模式”的以分定优势,学生道德素养和修养显得无足轻重,这样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意义。导致受教育者在德育情感上的“知”与“行”脱节,出现了“知而不行”如许多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熟悉,但不行动。又如:知而不行或行而不完全行的现象,有人在场和没有人在场的行为表现两个样。

③社会德育环境消极。我们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一大误区,就是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上的“世外桃源”。而德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1、诚信教育的内涵。

以“诚信”教育为中心,幅射社会公德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品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学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促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2、诚信教育的任务。

诚信教育的任务可以明确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学生以诚信养德,在诚信教育中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促进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学会了解自己,把握自己,使自己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取得平衡,并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确立健全的人格,最终学会做人。二是

教师诚信立教。教师要以“热情、关爱、公平、宽容”为执教思想基础,以“职业道德”为执教规范,为人师表,以诚立教,在诚信教育中形成科学,现代,文明的施教方法和态度。3、诚信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关系。

三、诚信教育的内容及教育评价

当前德育工作现状,在前面我们已作了分析认识。为避免学校德育工作的理想化,内容落空;传输途径单一,可操作性差,缺乏实效;评价滞后,“知”和“行”分离的弊端。我们把诚信教育的具体内容作了进一步的分解细化,以确保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

具体内容:(1)信赖——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热爱集体,热爱国家。(2)敬重——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不存偏见,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友善的方式处理愤怒和争执。(3)责任——干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敬业奉献,自控自律,谨慎可靠。不遮掩过失。(4)勤奋——勤劳朴素,珍惜时间,有理想,奋斗不息。(5)关怀——善良,热情,宽恕,助人。(6)公德——合作,参与,睦邻,遵纪守法,保护环境。

诚信教育的对象内容及标准:(1)教师诚信立教——热情,关爱,公平,宽容。(2)学生诚信养德——目标,勤奋、明礼、友善。

诚信教育评价内容分解: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学生自评,班级评,。可编制“诚信手册”作好评价记录记载。

最近我们班上有许多学生的校服被别人偷过,针对这个现象我在班上召开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对小偷偷我们班的校服事件都深恶痛绝,主题班会的内容是偷东西与作弊,利用辩论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考试作弊和小偷偷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偷别人的精神财富,后者是偷别人的物质财富。甚至前者更加可恶。同时我还宣布,每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全班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投票检举揭发在考试中有不规范行为的同学名单,结果这一招还真管用,考试从来没有学生作弊。真正触动学生的往往是集体的舆论,学生最不愿意的就是他在班级集体心目中的形象受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