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合集下载

严重输血危害应急预案

严重输血危害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严重输血危害事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发生严重输血危害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输血传播疾病等。

三、处置原则1. 立即停止输血,确保患者安全;2. 快速评估患者病情,采取相应急救措施;3. 严格遵循感染控制原则,防止交叉感染;4. 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5. 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四、处置程序1. 立即停止输血发现严重输血危害事件时,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2. 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了解患者生命体征、症状、体征等,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3. 抢救措施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以下抢救措施:(1)给予氧气吸入,维持呼吸功能;(2)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3)使用抗过敏药物,控制过敏反应;(4)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查找原因;(5)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

4. 感染控制(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2)隔离患者,防止病毒传播;(3)对输血器材、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5. 报告与调查(1)立即报告上级部门,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2)详细记录事件经过、处理措施、患者病情变化等,为调查提供依据。

6. 整改与总结(1)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2)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对严重输血危害事件的能力;(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预案的宣传与培训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严重输血危害事件的能力;2. 利用宣传栏、海报等形式,普及严重输血危害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3. 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 本预案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3. 本预案的修订由医务科提出,经医院批准后实施。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为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的质量与安全,预防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血液输注无效等输血严重危害,特制订本预案。

一、控制和预防输血传染疾病制度:1、临床用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2、专人负责血液收领、交叉配血、发放及储存工作,认真检查血袋包装、血液的物理外观。

3、储血设施应当保证完好,全血、红细胞、代浆血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应当控制在(20-24)℃(六小时内输注),血浆-20℃以下保存。

储血人员应当做好血液保存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标准。

4、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小于8CFU/10分钟,或者小于200CFU/立方米为合格。

5、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当认真检查血袋标签记录,并核对血型、品种、规格及有效期无误后方可输注,并将输血情况详细记入病历。

6、输血器械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

7、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1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8、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输进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9、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0、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回输血科保存。

11、输血完毕的输血袋要进行登记,可自行保存于本科室2-6℃冰箱内,或送回输血科保存至少一天后方可销12、废弃的一次性输血耗材、废血袋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

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统一送医疗废物暂存地,严格交接登记,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输血反应的识别及处理第一类:轻度反应症状:局部皮肤反应:荨麻疹、皮疹体征:瘙痒可能的原因:超敏反应(轻度) 紧急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演练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演练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已成为抢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严重危害,如输血传播疾病、输血反应等,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为提高医务人员应对输血严重危害的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演练方案。

二、演练目的1. 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严重危害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2. 优化输血流程,确保输血安全。

3. 提高医务人员应对输血严重危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4. 完善输血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应对输血严重危害的整体水平。

三、演练时间2022年某月某日四、演练地点某三级甲等医院输血科五、参演人员1. 医院输血科全体医务人员。

2. 医院感染科、急诊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

3. 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六、演练内容1. 输血前检查2. 输血过程监控3. 输血反应处理4. 输血传播疾病防控5. 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1. 演练准备(1)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2)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内容、时间、地点、参演人员等。

(3)培训参演人员,确保参演人员熟悉演练方案及操作流程。

(4)准备演练所需物资,如模拟血液、输血器、急救药品等。

2. 演练实施(1)输血前检查①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等检查。

②发现血型不符或交叉配血试验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2)输血过程监控①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输血反应发生。

②发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输血反应处理①根据输血反应类型,给予相应治疗措施。

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抢救。

(4)输血传播疾病防控①加强输血前检查,确保血液质量。

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输血传播疾病。

(5)应急预案启动与实施①发现输血严重危害,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②根据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处理工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 演练总结(1)指挥部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指出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输血危害应急预案

输血危害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预防和控制输血过程中的危害,制定本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输血危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伤害。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活动,包括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可能发生的危害事件。

三、处置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协同处置;3.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维护医疗秩序;4. 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危害事件分类及处置措施1. 过敏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输生理盐水;(2)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4)做好病情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5)通知输血科,对血源进行核查。

2. 发热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输生理盐水;(2)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4)做好病情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5)通知输血科,对血源进行核查。

3. 溶血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输生理盐水;(2)遵医嘱给予利尿、碱化尿液等治疗;(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4)做好病情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5)通知输血科,对血源进行核查。

4. 细菌污染(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输生理盐水;(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4)做好病情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5)通知输血科,对血源进行核查。

5. 大剂量输血并发症(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2)遵医嘱给予输血并发症治疗;(3)做好病情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4)通知输血科,对血源进行核查。

五、应急预案的执行与监督1. 医院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2. 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3. 对违反本预案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

六、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血库):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编制人: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

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逐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供血者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 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 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保障受血者安全。

合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严重危害( 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的诊断、处理及改进。

⑴负责输血严重危害 ( SHOT ) 的处置与鉴定工作,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分管院长报告。

⑵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⑴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 SHOT。

⑵负责受血者发生 SHOT 的诊断及处理。

⑴负责浮现 SHOT 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⑵协助 SHOT 的处理。

⑶负责 SHOT 的原因调查与上报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为能及早发现 SHOT,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认真鉴别。

( 1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①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者寒颤,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 1~2 小时后缓解。

②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者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③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浮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惟一的早期征兆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④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细菌污染反应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 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毒素所致的休克,可浮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感染疾病预案
依据2011年优质医院评审细则,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订、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预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不输血的尽量不要输血,做到有目的输血。

2.所有血液制剂必须来源于指定供血单位(陕西省血液中心),并对血液进行认真检查,保持贮血冰箱温度在2-6℃。

3.输血科发出的血液制剂外包装必须符合规定。

严禁将理学不合格的血液制剂发出。

4.不能随意打开血包(血袋)以避免污染。

绝不能为追求快速输血而用开放瓶输血,或因血袋内“白膜”堵塞输血器插针在病房开血袋,用开放式漏斗和消毒纱布过滤血液于开放瓶输血应当禁止。

5.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6.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7.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8.鼓励自身输血。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处置预案
1、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首先
发现者应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护士长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若是过敏反应,症状较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必要时给予地塞
米松5mg静推;过敏持续进展者,停止输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
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4、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疑为细菌性输血反应者,尽早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疑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者,立即大量补液、水化、激素治疗、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滤。

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报告科主任、输血科、医务科,做以下核对检查:
4.2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遵医嘱送检,并封存血袋备查。

4.3血库复检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完全抗体筛
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4.4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该标本和输
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5新抽标本应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4.6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4.7对患者尽早检测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
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5、医务科会同临床科室、输血科对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并做好证据保全工作。

6、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血库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

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

输血严重危害的控制预案由于人类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几乎不存在完全同型的血液成分,这使受血者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或潜在的风险。

为及时、正确处置输血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或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特修定本预案。

一、组织管理1.在昆医附一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下成立我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在出现输血严重危害时,全面负责协调、指挥,督促相关科室按流程及时处理和进行相关检查,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再教育和培训。

组长:程若川副组长:钱军杨慧张敏成员:全科医护人员二、输血严重危害的控制预案(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观察15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二)临床监测输血的医护人员发现患者因输血导致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及时实施治疗,进行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同时报告输血科和主管医师。

(三)疑为溶血性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按既定步骤,做核对检查:1.对症治疗: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压,防治肾衰竭和DIC,必要时行透析、血浆置换或换血疗法等。

2.核对检查(1)立即停止输血,同时观察剩余血外观;(2)核对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3)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4)采患者血(抗凝血与非抗凝血各1份)及血袋连同输血器、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输血科检测分析;(5)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6)必要时做溶血的其他实验室检测;3.输血科收到输血反应的样本后,应立即做以下基础性检查:(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配血试验记录及发血单;(2)复查病人ABO血型(输血前留置标本及反应后采集的血标本);(3)复查输血前留置的献血者血标本及血袋中剩余血的ABO血型;(4)病人输血前、后血标本与血袋中剩余血作交叉配血试验,采用盐水法与聚胺法或酶法,最好采用抗球蛋白法配血;(5)输血前病人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6)反应后要及时采血,抗凝血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选试验;(7)怀疑是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取血袋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细菌,取血袋血和反应后病人血液,分别在4℃、22℃和37℃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

SHOT应急预案11

SHOT应急预案11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能早期识别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并能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和抢救措施。

一、SHOT主要包括: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输血传染疾病二、临床症状及应急处理(一)溶血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1.临床症状:(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1)早期症状: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腰背部剧烈疼痛和心慌胸闷等症状;(2)中间阶段: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浓茶/酱油色),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3)最后阶段: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可致死亡。

2.应急处理:(1)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医生;(2)核对:①核对患者信息:呼叫患者姓名,核对腕带、床头卡及发血单、血型单;②核对血袋标签及发血单、血型单(受血者及供血者ABO/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③检查血液的质量: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④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重新抽取血标本,重新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4)碱化尿液:遵照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5)遵医嘱用药,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5)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6)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细菌污染1.临床症状: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杆菌,即使输入10~20ml,其内毒素所致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1)早期表现:神志清楚、剧烈寒战、烦躁不安;继而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腹痛、发绀;随后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血压不稳定、心率加快、呼吸深而快、尿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1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1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一、控制输血传染病制定并严格执行控制临床输血感染方案书,严防输血传染疾病二、控制输血不良反应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样复验制度、急性输血反应应急方案和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标准。

三、控制输血输注无效全员学习血液输注无效的措施。

输血科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和感染报告制度一、控制输血感染方案1.配血室、贮血室等工作室的工作台、操作台等每日消毒一次,污染时应随时消毒。

2.对一次性输血器材符合国家标准,“三证”齐全后才能使用。

3.配血室、贮血室的工作人员操作时应穿白大褂、戴手套,应严格手的清洁和消毒。

4.室内桌椅、操作台、地面和空气等消毒应按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和《消毒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要求执行。

5.使用过的试管、玻片等,应立即置于消毒液中浸泡后再洗涤。

6.应定期检测紫外线灯的紫外光强度,贮血冰箱及配血室应每月做一次空气培养细菌培养。

7.受血者配血标本试验后要放冰箱2-6℃保留7天,以便患者用血后发生问题时查找原因;献血者的血清标本应在-20℃以下温度保存半年以上,以备患者输血后发生输血相关传染病时追查。

8.实验后废弃的血标本,应按规定消毒,要置适当容器内以0.1%过氧乙酸浸泡1-2小时以上方可倒入下水道处理。

9.应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感染报告制度1.建立专用的输血相关传染病登记表;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

2.发现血源性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填写血源性传染病报告卡,立即上级主管部门。

对严重血源性传染病应严格检查,按规定核对,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必要时追踪献血者,并注意保密。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规定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报告主管医生。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处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严重输血危害应急预案

严重输血危害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严重输血危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严重输血危害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发生的严重输血危害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输血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等。

2. 输血传播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 输血器具污染:导致患者感染等。

4. 其他严重输血危害事件。

三、处置原则1.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首要原则。

2. 快速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3. 加强部门协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

4. 详细记录事件经过,为后续调查和处理提供依据。

四、处置程序1.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生理盐水。

2. 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4. 准备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5. 若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立即进行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6. 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7. 通知输血科、护理部、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启动应急预案。

8. 按规定程序,采集患者血液、输血器具等样本,送检验科进行检测。

9. 逐级上报事件,并按照上级指示执行。

10. 对事件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职责分工1. 医生:负责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

2. 护士:负责患者的护理、观察、记录和报告工作。

3. 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管理、输血产品的检测和输血反应的处理。

4. 护理部:负责护理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5. 药剂科:负责药品的供应和管理。

6. 其他相关科室:按照职责分工,积极配合应急处置工作。

六、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严重输血危害事件的发现、报告、抢救、封存、样本采集等环节。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控制输血的严重危害预案引言:输血作为目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之一,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危害和风险,需要我们严格掌握和执行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预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控制输血过程中的严重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输血相关感染危害及预案1. 输血反应感染危害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反应。

为降低输血反应的感染危害,预防措施包括:- 确保血液质量: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血液筛查和检测,确保无感染源的血液输注。

- 预先评估患者: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评估患者的输血适应性,避免超过患者耐受范围的输血。

- 监测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一旦发现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处理。

2. 输血相关传染病危害输血可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梅毒等。

为预防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危害,建立如下预案:- 血液筛查和检测:确保血液来源的正规化和安全性,对于献血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和病毒标志物检测,以筛查潜在的传染病感染者。

- 临床检测和隔离措施: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要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测,如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隔离患者以避免传播。

二、输血不良反应危害及预案1. 输血反应危害输血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等。

为防范输血反应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通过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术前评估,确定输血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 适当选择输血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输血成分,减少风险。

2.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 及时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迹象,需要立即停止输血。

- 给予抗过敏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给予适量的抗过敏药物。

- 血液清除处理:若输血反应严重,需要及时进行血液清除处理,如血液置换或血液滤过等。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1、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输血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1. 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和预防血液输注无效,切实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3. 指导思想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有效预防和处理输血治疗所致的严重危害实施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4. 组织及职责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是医院输血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修订本预案,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事件发生,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调查处理小组。

组长:医务科科长
副组长:输血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用血委员会成员
职责
4.2.1医务科科长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4.2.2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4.2.3输血科协助对输血不良反应、输血无效的原因调查并上报医务科;协助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并上报医务科;
4.2.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2.5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的上报。

5. 培训
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与教育,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及时处理。

6. 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流程
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1.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6.1.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对症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6.2.1 核对用血申请、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6.2.2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6.2.3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6.2.4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
6.2.5 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细菌培养相关要求,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2.6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6.2.7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

输血完毕后,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7、输血传染疾病的处理程序
发现输血传染疾病发生,立即上报输血科及医务科,由输血科协助调查。

请采供血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检验科检查受血者输血前各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具体流程如下:
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
输血科将调查结果报告主治医师及医务科。

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8、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
正确评估病情,尽量减少不合理的血液输注。

采用自体输血。

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

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

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

为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可一次性足量输注。

9、总结评估与改进
预案终止后,应将原因分析、处理结果及时、准确地向院领导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
会作出书面报告。

对每一起输血严重危害事件,要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对本预案进行调整和修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