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医发疱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中医发疱疗法
□胡松胡涛湖北省南漳县第二人民医院
近两年由于中国医学的“冬病夏治”发疱疗法,治病效果甚佳,越来越受到患者的信赖,在我国很多地区已广泛流行,而许多人对发疱疗法仍有一种神秘感。
其实,中医发疱疗法自古有之,它是利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疱,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现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发疱疗法治疗疾病,患者不妨一试。
白芥子发疱法白芥子研末,醋或姜汁调成膏状,每次用5~10g贴于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贴敷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起疱为度。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哮喘痰嗽、口眼歪斜等病症。
其临床应用最多且疗效可靠的冬病夏治喘膏即是其例。
大蒜泥发疱法将大蒜(以紫皮者为佳)捣烂如泥状,取3~5g贴于穴位上,贴敷时间为1~3
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或起疱为度,如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涌泉穴主治咯血、鼻出血;敷鱼际治疗喉痈等。
威灵仙发疱法取鲜嫩威灵仙叶加少量红糖捣成糊状,贴穴位上,覆盖油纸、胶布固定,如贴足三里穴可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疗顿咳等。
此药贴在穴位上,局部若出现蚁走感后,最多不超过5分钟,应将药去掉,以起疱为度,防止刺激太过。
毛茛发疱法取鲜毛茛叶捣烂,敷于穴位或患者,初有热辣感,继而所敷皮肤发红、充血,稍时即起水疱。
发疱后,局部有色素沉着,以后可自行消退。
敷贴时间为1~2小时。
如敷内关、大椎穴主治症疾,治风寒湿痹可直接敷于患处。
蓖麻仁发疱法取蓖麻仁捣烂如泥状,贴敷穴位上,外盖油纸,胶布固定。
如敷涌泉穴治疗滞产,敷百会穴治疗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
瓦楞子发疱法取瓦楞子1个洗净消毒,黄芥末2g,益肝散1g(青黛4份、甜瓜蒂2份、冰片1份)。
以上药末和匀用山西陈醋调成糊状,放在瓦楞子内,倒扣在臂濡穴,用绷带胶布固定。
24小时后取下,2周1次,左右臂交替用药,3次为1疗程,主要适于肝风内动之眩晕、抽搐、头痛、头胀。
斑蝥发疱法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并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如黄豆大的小孔,贴在欲发疱部位,以暴露穴位保护周围皮肤,再将药粉少许置于孔中间,上面贴一胶布固定即可,以局部起疱为度,该法可用于治疗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胃痛等症。
斑蝥对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可迅速引起充血和发疱,故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孕妇禁用。
中医发疱疗法一般应根据病情选择穴位和药物,方可取得预期效果;发疱药物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必须敷到应发疱的部位并予以包扎,以防药物流失损伤其它部位皮肤;水疱挑破与否均可,但要注意清洁,预防感染,可适当涂碘优或炉甘面洗剂。
D4
鲜中药发泡疗法
本疗法根据本人经验总结而写,仅供读者参考,了解一些常识,治疗方案需结合临床实际,具体细节并非本文所能概之,所以请勿盲目模仿与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想知详情请与我们联系。
一、历史渊源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1 发泡灸源流
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
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已相当普遍。
明、清时期:
2 现代应用及研究
近百年来,发泡疗法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专家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突破性的创新,并开始用于疑难痼疾的治疗。
例如发泡疗法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和支
气管哮喘、腮腺炎、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变应性鼻炎、额窦炎、梅核气、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椎炎、胃脘痛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临床例证不胜枚举。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泡疗法治病机制在于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亢进者下降,低下者升高,趋向协调平衡,正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论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泡灸起源于战国时期,奠基于晋代,定名于宋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近代,发泡灸已引起国内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将成为研究的热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大放光彩。
二、客观评价
1、确有一定疗效,但非秘方、也非祖传
族祖传。
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
经文献检索,近年来也有数十位学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报告。
尽管对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疗效也相似。
“八五”攻关课题中有一个中医药项目主要诊对发泡疗法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这足以说明,发泡疗法已纳入现代中医学研
2、应加强病例的科学总结
发泡疗法疗效各家报道不一,有的甚至达到95%以上或达到100%,或治愈率高达90%以上,或称之能将慢性疾病“一次根治”“一次治愈”,可谓比神药还灵,这似乎有夸大疗效之嫌。
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疗效
3、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发泡疗法虽然已有不少报道,但极大多数仅为病例总结,而且样本较小,更缺乏基础理论的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样就难于走向世界。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崇医师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建议国内学者多申请一些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发泡疗法的机制研究作出贡献。
三、发泡药物与其他用品
药物:发泡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
一般选用1~2种即可。
各种药物虽都能发泡,但其药理机制不完全相同,所以应对症下药。
其他用品:治疗盘、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四、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根据不同的病情辨证选定穴位或部位,并暴露发泡部位。
敷药前将痛点或穴位处清洗干净,局部消毒。
2、将选定的药物敷于确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用消毒纱布包扎,以胶布固定敷药,以防止药物滑脱。
4、敷药后数小时,敷药部位发热、有少许疼痛(因个人局部皮肤情况不同时间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蚁走感,皮肤潮红,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当灼痛感极强时,将所敷的药取下,将小泡用消毒纱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径约3cm的消毒瓶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注意保持伤处的干净。
禁止用水清洗伤处,避免感染。
5、一般将药取下之后,敷药的部位皮肤表层红肿,这时患者有些胀痛感。
6~12小时后,伤处皮肤逐渐起泡,初为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水泡,水泡会逐渐变大,最后溶成一个比较大的水泡或2至3个较大的水泡。
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底部侧面,抽出水泡里面的白色液体。
6、伤口愈合时可有伤处皮肤及周围有些骚痒。
几天以后,结口处自行脱落,新长成的皮肤呈紫红色,一段时间后,皮肤紫红逐渐变浅变淡。
发泡处的皮肤愈合复原后,根据需要还可再次发泡。
五、适应症
1、多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肩周炎、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
2、也可用于妇女痛经、过敏性鼻炎、牙周病、面神经麻痹、肝炎、疟疾、小儿消化不良、慢性支气管炎等。
六、注意事项
1、应用本疗法前,首先要明确病情,按疾病需要,选择发泡部位,然后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2、由于发泡的药物多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对皮肤有一定的创伤,所以本疗法治疗范围有一定的局限。
故除本疗法介绍的适应证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
有些发泡的药物还有较大的毒性,所以发泡药物禁止口服和乱敷。
药物敷用后应即包扎好,防止药物外溢或滑脱。
中药发泡疗法还有很
3、发泡后,可以将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让其自行吸收。
但要注意局部清洁,用消毒纱布包扎,
预防感染。
4、如病情需要在原发泡处进行第二个疗程即在同一部位进行重复治疗时,必须待发泡处皮肤完全愈合后再进行。
5、发泡部位一般不会感染,愈合不留疤痕。
如发泡处感染,即外涂或外敷消炎药物。
6、在治疗一些急性或烈性传染病(如白喉)时,应配合应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药物。
疼痛明显时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会越来越轻,直至伤口自行愈合。
治疗过程中注意饮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鱼腥发物.
发泡疗法
用某些中药切碎捣烂后,敷于患处或一定穴位,使其局部皮肤灼热、潮红,继之起泡,以达治疗作用,称之为发泡疗法。
本法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止痛消肿之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物(根据需要事先将新鲜的毛茛或威灵仙等中草药切碎、捣拦,捏成直径约1cm的药饼)、塑料纸、纱布、胶布、绷带、75%酒精棉球、5ml注射器一副、消毒瓶盖一个(直径约3cm,高2cm)。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暴露发泡部位。
(2)将制好的药饼敷于需要的部位,如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急性黄疸敷于内关穴等。
(3)盖上塑料纸、纱布,以胶布固定。
(4)敷4小时左右后,病人感局部灼痛、蚁走感,皮肤潮红,即可将药饼取下,上扣一直径约3cm 的瓶盖,以绷带固定。
(5)8~12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内液体充盈、胀满时,经常规消毒,用针头刺破水泡底部,抽出液体。
(6)再以酒精棉球消毒针眼,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1)向病人解释发泡疗法的作用及发泡过程,以取得病人配合。
(2)发泡前应将局部清洗干净,或嘱病人洗澡。
(3)敷药后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病人感烧灼,疼痛较重,皮肤反应大,可提早将药饼取下。
(4)发泡过程应注意保护水泡,避免碰破,抽吸泡液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抽吸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隔日更换敷料一次,待局部干燥愈合即可。
(5)局部皮肤病变者,禁在病变部位发泡。
4、在护理中的应用
此法须根据医嘱,选用适宜药物和部位,进行发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