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
首先要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克服学科分类过多过细过杂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并设置综合活动实践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必修课
针对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提出的以充分灵活地适应地方学校发展的三级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内容偏、难、繁、简,现在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知识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过去强调死记硬背机械接受。
现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过去的评价强调分数,强调甄别选拔,而现在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就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强调持续的发展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课程改革六大目标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1】1.课程功能转变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
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有帮助的训练。
学生学得很辛苦,但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
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转变课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转变课程功能示意图.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思维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知识不是衡量21世纪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据,能力和态度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
因此,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新的课程中,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
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
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三位一体化”,是衡量我国课程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这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就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与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与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与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 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 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关注学生“全人” 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了课程结构 的均衡陛、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 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 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 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 )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 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与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 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 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四、简答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我市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
(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
(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
(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
(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
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展开。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学生主要是以记忆为主,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三,新课程改革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刀切的,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个性化教育,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第四,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
而新课程改革通过设置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重视名校而忽视普通学校。
新课程改革强调公平教育,注重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新课程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教育与时俱进。
总结起来,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的一次革新,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
让我们共同期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新课程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的六项具体目标(1) (改功能)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 (改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内容)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改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5) (改评价)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 (改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 3. 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存在智能。
(3) 构建主义理论(皮亚杰)(4) 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 四个支柱的教育观念①学会认知 (6) 人格本位教育理念 (7) 教育机会均等的三层含义①教育起点机会均等;②教育过程机会均等;③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8) 教育民主观念①“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②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4.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3)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②学会做事③学会共同生活④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5. 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变化(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十、教学1.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对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进行深入比较、对未来人才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这种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为课程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对于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新课改课程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三方面改革来实现: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间.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三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农村初中推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它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第三部分是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计划规定了课程门类及课时分配,课程标准则是根据课程计划来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第四部分是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想像,没有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能局限于教科书的更替.第五部分是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科书是现阶段课程的核心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建设方面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制定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计划框架,集中力量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套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标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同时为了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国家将制定相应教科书编写资格认定制度与教科书的审定制度.同时倡导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第六部分是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新课程怎样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第七部分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上,改革过去国家管理过于集中的做法,实行有指导的、逐步的放权,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第八部分是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第九部分是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这次课改,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国家和省都要建立课改实验区,积极开展新课程的实验.试验区将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发挥示范、培训、指导作用.建立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支持体系,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研究,负责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相信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为了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为: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
学校应该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各项核心素养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通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通。
传统的学科划分过于片面,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五、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指导和控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六、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和谐的学校环境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学校环境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特岗教师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与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中原区小三门讲义
郑州中原区考点汇总——小三门(2016-2019.2010-2014)(注:只考过一次的不进行★标注,考过2-3次的进行★★,考过4次及以上的进行★★★)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概述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提高民主化和适应性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考试频次题型时间具体知识点1多选:1次20182018中原区多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A.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B.个性化与多样化交织C.分层推进,加快过渡D.从“双基”到“四基”第二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四节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为发现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是一种由能力各异的多名学生组成小组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
考试频次题型时间具体知识点1单选:1次20172017中原区单选:新课程引导学生建立的新学习方式是()(常考)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巩固学习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C.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首要特征)(2)独立性(核心特征)(3)独特性(不一样)(4)体验性(参与)(5)问题性考试频次题型时间具体知识点1单选:1次20182018中原区单选: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常考)A.体验性B.交互性C.独立性D.主动性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第二节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教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改六大目标背诵口诀
新课改六大目标背诵口诀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中国的新课改十分重要,它涵盖了六大目标,这些目标是我们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了解这些目标,并背诵它们的口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意义。
本文将对新课改六大目标背诵口诀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新课改六大目标概述新课改的六大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建设;构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
下面将分别深入探讨每个目标的内涵及背诵口诀。
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系,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方面。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背诵口诀敬爱中华,忠诚社会知行合一,品尝美好自由探索,考逆境助人为乐,人人友爱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目标,它有助于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背诵口诀锐意进取,寻找创新实践探索,展示自我求真务实,知识实用勇于挑战,迎接未来五、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1. 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意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2. 背诵口诀多元发展,展现自我兴趣拓展,激发潜能独立思考,自主自学个性彰显,多彩未来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 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成长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新课改6条具体目标口诀
新课改6条具体目标口诀
新课改6条具体目标的口诀是“一减一增三重点,八大聚焦干什么”,这六条目标是教育部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所制定的具体实施
措施,旨在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质量,提
高学生学习和综合素质。
一、一减:减轻课业负担
减少课程数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避免
过度的功利化教育和应试教育,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自
由时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精神素质。
二、一增:增加选修科目
增加选修科目,鼓励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学科。
通过增加选修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好
地发挥和展现个人潜能。
三、三重点:重点突出素质教育
重点突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三项重点分别是思
想政治素质、社会生活能力和职业发展素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
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增强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的基础。
四、八大聚焦:聚焦教材建设
八大聚焦,聚焦教材建设。
这八个方面分别是:基本知识通用性、前沿性、学生趣向性、科技性、时代性、国际性、应用性和灵活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聚焦教材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改六条具体目标的口诀是一个很好的提纲,完整阐述
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和实施方案。
在全国各级教育机
构和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教育质量一定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和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强调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再将知识按学科划分,而是将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跨学科活动和综合实践课程,培养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5.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创造力的公民。
6. 倡导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
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和评价标准,如学业水平评价、学科竞赛评价、课程评价和素质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这六项具体目标的实施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如下: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兴趣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潜力。
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强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
4. 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设置选修课程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5. 促进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鼓励
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和研究,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6.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设置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项:1. 强调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提倡学生主体性:新课改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方式,并参与课程设计、调整和评价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改不再强调学科划分和知识的分割,而是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改也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5. 强调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改不再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的单一评价,而是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
新课改倡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评价、项目评价、实践评价等,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6.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善教师培训体系,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以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新课改也鼓励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指导者和学习引导者。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推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适应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新课改是我们在考试中经常会考察的一部分内容,无论大家对教育学了解不了解,都应该听过新课改这个名词。
而今天我们就讲一下,新课改这部分知识点中经常会考察到的一个知识点: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对新课改的具体目标这部分知识点,首先需要大家把这个新课改的具体目标背下来,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六条,分别是:(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这六条目标需要大家背诵下来,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一个常考的知识点,另外它里面的一些具体内容也可以拿出来考察,比如新课改课程结构的特点等。
所以大家需要背下来这段话。
怎么背呢?这可能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背诵的口诀,背诵起来可能会方便点。
那就是目容方能构评级。
什么意思呢?就是目是具体目标,容就是内容,加强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方就是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能就是功能,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就是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评,就是评价,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级,就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这样背起来是不是就方便了一点呢?当然除了把具体目标背下来,还需要大家掌握里面的具体内容。
比如有时候会问,新课改的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什么?这个就是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这个知识点仅仅记住这个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去理解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的含义。
什么叫均衡性呢?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简单来说就是调整课时比例。
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体现在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以及增设综合时间活动三个方面。
简单来说,就是开发一些综合性课程。
而选择性的意思是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20%的课时量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陛、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与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地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有效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能够使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
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京师经纬jsjw_edu教师证培训网给广大考生提供最新教师考试讲座北京教师资格证考前辅导,北京教师资格证考什么、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教师资格证大纲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