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胛与骨盆部分
骨盆部posterior elevat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5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5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骨盆部向11点钟方向
运动
肩胛与骨盆部分
骨盆部anterior depress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5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11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骨盆部向5点钟方向运动
运动
肩胛与骨盆部分
肩胛部anterior depress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5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11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肩胛部向5点钟方向运动
骨盆主要运动肌肉
运动 前上提 后下压 后上提 前下压
肌肉主要成分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对侧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腰方肌、背阔肌、髂肋腰肌、胸长肌 对侧腰方肌、背阔肌、髂肋腰肌、胸长肌
肩部主要运动肌肉
运动 前上提 后下压 后上提 前下压
肌肉主要成分 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 前锯肌(下部)、菱形肌、背阔肌 斜方肌、肩胛提肌 菱形肌、前锯肌、胸小肌、胸大肌
肩胛与骨盆部分
肩胛部anterior elevat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1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7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肩胛部向1点钟方向
PNF 定义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本体 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 一种治疗方法。
A Concept of Treatment 一种治疗的概念
PNF特点
强调感觉输入,尤其是本体感觉 注重运动控制 多关节、多轴位的螺旋对角旋转运动模式(肌群
快速挤压与慢速挤压
Stretch 牵伸
Stretch stimulus 牵伸刺激 :肌肉被拉长 目的:
- 促进肌肉收缩 - 促进协同肌的收缩
Stretch 牵伸
Stretch reflex 牵伸反射: 在肌肉拉长或收缩的 时候发生肌肉兴奋
分成两部分: - 短效脊髓反射: 产生微弱的力量,没有功能性收缩 - 长效反射:称为功能性牵伸反应 产生较大的力量和功能性收缩
性-单侧运动
利用各类反射改善肌群间的协 调和平衡
主动拮抗平衡 双向运动 痉挛抑制,拮抗促进,主动诱
发 利用环境 目的性治疗及任务为导向 不断重复、不断强化
原理: 套用与修正,过于微观的往事
Sherrington神经生理学:外周所产生的感觉输 入信号可以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兴奋作用(易化)、抑制作用
PNF基础理论与技术
Proprioception 本体感觉
深感觉 躯体对于本身位置、姿势、平衡或内部状态有关
的刺激的感觉 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感受压力
和肌肉、关节形状的改变 位置觉 和 运动觉
思考
根据对上述概念的理解,思考如何刺激本体感受 器:
阻力 抓握 牵张、关节压缩、牵引 其他
本体感觉的理论起源
1557年,Scaliger提出了位置运动感觉的概念 1826年,Bell将这个概念详细的描述为肌肉感觉 1880年,Bastian 建议由运动觉代替肌肉感觉 1889年,Goldscheider将运动觉分为肌肉,肌腱
和关节感觉
本体感觉的理论起源
1906年,Sherrington提出本体感觉,内感觉和 外感觉的概念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牵引:使躯干或肢体延长 - 促进运动,尤其是抗重力运动 - 牵拉肌肉 - 运动中抗阻力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牵引和挤压
Approximation 挤压:挤压躯干或肢体 - 促进稳定性 - 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肉的收缩 - 促进upright reactions - 运动中抗阻力
最佳阻力 根据病人条件和治疗目标选择适合的阻力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扩散与强化
Irradiation 扩散:反应的扩散 Reinforcement 强化 扩散与强化和阻力相关:
- 阻力的大小与肌肉反应的大小呈正相关 - 决定阻力的施予和肌肉收缩的方式取决与:
外感觉:眼,耳,嘴,皮肤 内感觉:内部器官 本体感觉:肌肉,肌腱 和 关节 PNF的理论起源
PNF起源
Herman Kabat博士(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由 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E Voss于50年代正 式发表
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多种神经肌肉系 统疾病的治疗,以及骨科疾病、运动员调整竞技状态等方 面
已广泛应用于欧美及日本等康复发达国家 我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引进并使用PNF技术
PNF 定义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本体感觉 Neuromuscular 神经肌肉 Facilitation 促进
大脑支配是肌群运动,并非单一肌肉收缩 大多数肌肉纤维的附着和排列表现为螺旋形和
对角形 螺旋和对角线运动是正常动作发育的高级阶段
原理扩展:神经生理学
后期放电或后续效应(after discharge) 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 反射中枢内神经元间环形突触联系 效应器活动时,对本身感受器(如肌梭)的刺激 随着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增加,刺激的后续效应也随之增加 在维持肌肉静力收缩后,其后续效应使肌肉力量得以增加
伸展-外展-内旋
起始姿势 屈曲-内收-外旋
肩胛与骨盆部分
骨盆部 anterior elevat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1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7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骨盆部向1点钟方向
运动
肩胛和骨盆部分
骨盆部posterior depress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1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1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骨盆部向7点钟方向运
目的: - 提示运动开始或者肌肉收缩 - 对肌肉力量产生影响 - 纠正病人动作上的错误
命令的时间(Timing)会影响病人与治疗师之间 运动的协调性
运用牵张反射
Vision 视觉
目的: - 促进肌肉最大强度的收缩 - 帮助病人控制、纠正姿势和运动 - 同时有头部和躯体的运动 - 沟通与互动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无锡国济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 PT神经组
Textbook
Adler Susan S. , Beckers Dominiek, Buck Math. PNF in Practice 3rd Edition, Springer, 2008 中文名称《实用PNF技术》
Pattern 模式
近端关节 对角线 远端关节 轨迹
PNF 基础操作
大纲
肩胛与骨盆部分 上肢部分 下肢部分
肩胛与骨盆部分
Posterior Elevation
Anterior Elevation
Posterior Depression
Anterior Depression
原理扩展:神经生理学
时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 在短时间内连续的弱(阈下)刺激的组合(总和)可引起
的兴奋(在每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衰尽之前) 空间总和 同时刺激身体的不同部位,各个刺激相互加强导致神经肌
肉兴奋(各个突触前末梢同时传来冲动,累积达到突触后 神经元发放冲动的水平) 同学间简单的实验
Timing 时间
时间是指运动的顺序 最协调Normal Timing和最有效的运动是从远端
到近端 Timing for emphasis 是指由正常的运动过程到
强调某一组肌肉或某个特定运动
Pattern 模式
正常的功能运动是有肢体的多种运动模式和躯干 肌肉协同运动共同组成的
协同肌联合模式 螺旋形和对角线运动
Resistance 阻力
对主动收缩的肌肉施加阻力,对本体感觉促进是 最效的
促进技术的强度与阻力的强度直接相关 阻力的施加取决与肌肉收缩的方式
- 等张收缩: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稳定性 等张收缩(Stabilizing isotonic)
- 等长收缩
Resistance 阻力
目的 - 促进肌肉的收缩能力 - 增加运动控制与运动学习 - 取得运动知觉与运动方向 - 增加力量 - 放松 (交互性抑制原理)
- 病人的情况 - 治疗的目标
Manual Contact 手法接触
刺激皮肤感受器 Lumbrical Grip: 屈曲掌指关节,伸直指间关节 有利于控制各方向的活动,同时避免疼痛
Manual Contact 手法接触
目的: - 对肌肉施加压力,帮助肌肉收缩 - 给予病人安全感和信心 - 促进触觉- 运动感觉 - 在运动方向的对侧施压,刺激肢体协同肌肉以 强化运动 - 帮助肢体运动时接触病人躯干,间接的促进躯 干稳定
原理扩展:神经生理学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主动肌大力抗阻收缩的同时拮抗肌自动放松 扩散 部分肌群所受刺激及其反应可扩展至其他相关肌群
促进技术基础
Resistance 阻力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扩散与强化 Manual contact 手法接触 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 躯体位置与机制 Verbal 言语 Vision 视觉 Traction or approximation 牵引和挤压 Stretch 牵伸 Timing 时间 Patterns 模式
运动
肩胛和骨盆部分
肩胛部posterior depress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1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1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肩胛部向7点钟方向运

肩胛与骨盆部分
肩胛部posterior elevation 病人:侧卧位,屈膝 治疗师:5点钟方向 使用Lumbrical Grip 快速的向5点钟方向牵伸 病人肩胛部向11点钟方向
理念、各肌群协调配合、中线、复合运动——各 类实际运动的提炼化、套路化) 可通过被动、助力或主动活动实现(诱导患者完 成要求动作;感觉输入、神经控制、运动输出) 必须主动参与
原则ຫໍສະໝຸດ Baidu
感觉刺激(促进运动) 本体觉 言语、视觉,等等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实
践中的问题) 从头到尾 由近端到远端 由屈曲到伸展 双侧对称-双侧非对称-双侧交叉
上肢部分
屈曲-内收-外 旋
伸展-内收-内 旋
屈曲-外展-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起始姿势 伸展-外展-内旋
完成姿势 屈曲-内收-外旋
主要肌肉
关节 运动
主要肌肉
肩胛 前上提 肩 屈曲-内收-外旋 肘 伸展 前臂 旋后 腕 桡侧屈 手指 屈曲,桡偏 拇指 屈曲,内收
斜方肌、前锯肌(上部) 胸大肌(上部)、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喙肱肌 肱三头肌、肘肌 肱桡肌、旋后肌 桡侧腕屈肌 指屈肌(浅肌、深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屈肌(长肌、短肌)、拇内收肌
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 姿势与力学
目的: - 治疗师有效的控制病人的运动 - 促进施加阻力的方向控制 - 防止治疗师疲劳
治疗师身体需要与运动的方向或施力的方向成一 条直线
运用躯干的力量(Body Weight),手与上肢相 对处于放松状态
Verbal Stimulation 言语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