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思维(刘备和他的手下)

合集下载

偏激心态误大事

偏激心态误大事

偏激心态误大事作者:牛铹来源:《少儿科技》2018年第07期在《三国演义》中,蜀国最先灭亡。

这不仅与蜀国实力最弱有关,而且与刘备手下一些关键人物的偏激心态有很大关系。

关羽既是刘备的二弟,又是五虎大将之首,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英雄无双。

他被历代朝廷称赞,更被清代皇帝尊崇为“武圣”。

然而,在书中,刚愎自用、偏激是他不可小觑的缺点。

当他受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孙权派人为儿子求婚时,关羽直接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他把自家人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吴蜀联盟不成,最后自己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

不仅如此,关羽还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刘备写信,“要入川来与之(马超)比试高低”。

老将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之一,关羽又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他盛气凌人,气量狭小,这导致他在陷入绝境时因无人救援而迅速败亡。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老先生早已经明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里的“伏龙”就是指诸葛亮。

可是,刘备得诸葛亮辅助后并没有安天下,这其实与诸葛亮的偏激心态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的偏激主要表现在对大将魏延的认识与任用上。

魏延是一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但诸葛亮对他心存疑虑,不予重用。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降伏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

”魏延随军北伐,请求诸葛亮给他统兵五千,与诸葛亮分道出击,“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

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即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弃之不用。

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对待魏延时过于偏激,不能实事求是,不用子午谷奇谋是失策,错失了良机,若当年用了此计,有可能制险而胜,三国历史可能因此而改写——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境界小故事

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境界小故事

思维决定高度,格局决定境界小故事
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刘备的谋士徐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刘备为了自己的千秋大业,三顾茅庐,名垂千古,离不开他满如大海的胸襟,识人用人的智慧眼光,如果他性格孤僻,目光短浅,遇事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做事遇难而退,诸葛亮是怕请不到,也就不会成就他的辉煌伟绩。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分析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

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

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

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

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

其中就有三顾茅庐的故事。

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演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

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次往访诸葛亮。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

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

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

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演义-刘备分析论刘备之枭雄谭冲(09级汉语言文学200903505017)关键词:刘备、狡诈、权术、枭雄。

刘备创业思维(3篇)

刘备创业思维(3篇)

第1篇一、引言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卖草鞋的平民,最终成为了蜀汉的皇帝。

刘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独特的创业思维。

本文将从仁义为本、借力合作、知人善任、逆境求存等方面,对刘备的创业思维进行深入剖析。

二、仁义为本1. 以仁义立身刘备在创业初期,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始终坚持仁义为本。

他对待部下宽厚仁爱,赢得了广泛的拥护。

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刘备以仁义服人,天下归心。

”2. 仁义赢得人心刘备在创业过程中,多次面临困境,但他始终坚守仁义,赢得了人心。

如刘备在曹操手中逃出,途中遇到了饥饿的百姓,他毫不犹豫地分食所带的食物,赢得了百姓的敬仰。

三、借力合作1. 善于结交英才刘备深知个人能力有限,因此他善于结交英才,借助他人的力量。

在刘备的一生中,他结识了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合作共赢刘备在创业过程中,多次与其他势力合作,实现了共赢。

如与曹操合作杀吕布,与孙权合作抗曹,这些合作不仅为刘备赢得了地盘,也丰富了人脉资源。

四、知人善任1. 善于发现人才刘备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人才。

在刘备的麾下,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才各展所长,为蜀汉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量才适用刘备在用人方面,始终坚持量才适用。

如诸葛亮擅长谋略,刘备将其安排在丞相之位;赵云勇猛善战,刘备将其安排在将军之位。

这种量才适用的用人之道,使蜀汉人才辈出。

五、逆境求存1. 坚韧不拔刘备在创业过程中,曾多次面临逆境,但他始终坚持坚韧不拔。

如刘备在逃亡途中,遭到曹操的追杀,但他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

2. 谋略应变在逆境中,刘备善于运用谋略,应对各种困境。

如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诸葛亮合作,最终取得胜利。

六、结语刘备的创业思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以仁义为本,借力合作,知人善任,逆境求存,最终成就了蜀汉的伟业。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刘备的创业思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国演义·刘备(微教学设计)人教版

三国演义·刘备(微教学设计)人教版
三国演义·刘备(微教学设计)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教具Fra bibliotek教材分析“三国演义·刘备”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刘备起兵反抗曹操,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历史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和智慧。本文是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启蒙篇,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三国演义·刘备》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三国演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三国演义·刘备》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三国演义·刘备》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刘备的仁德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学,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备的仁德品质。
2.教学难点:感受古典文学魅力,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三国演义·刘备》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三国演义·刘备》教学目标和《三国演义·刘备》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三国演义·刘备》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三国演义·刘备》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4.参与线上学术论坛或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关于刘备和三国时期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心得。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领导力和战略思维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富盛名的文学作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间的斗争与战争,同时也展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导者和其战略思维。

本文将解析《三国演义》中几位重要角色的领导力和其应用于战争中的策略思考。

1. 关羽:忠诚与军事才能并重关羽是刘备帐下最忠诚且备受尊敬的将军之一。

他以武艺高强和心系刘备为特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

关羽在制定军事计划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例如攻打荆州时采取奇袭战术来击败曹操。

他始终保持对团队成员的严格管理和责任心,激发了士兵们更大的战斗潜能。

2. 刘备:智谋统筹与赢得民心刘备是《三国演义》中备受推崇的主角之一。

他以谋略和智谋统筹著称,善于根据形势调整策略并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

刘备在聚集人才、拓展势力、建立联盟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

他通过坚持儒家思想的仁爱原则,赢得了民心和士兵们的忠诚,使得自己的势力逐渐壮大。

3. 曹操:胸怀宽广与变通应对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

尽管被描绘为野心勃勃且冷酷无情,但他的胸怀宽广和出色的战略思维不容忽视。

曹操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军事战术,并在决策时考虑多个因素。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并让自己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4. 孙权:卓越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孙权是东吴创立者,他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手腕和长远目光。

孙权善于处理内外事务,重视与其他国家的联盟关系。

他通过与刘备建立三个桃园结义的联盟,成功对抗曹操并在之后统一了江东地区。

孙权的领导力也体现在他尊重诸侯、注重士兵培养以及制定适应时代背景的战略决策。

结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领导者形象,这些领导者不仅具备出色的战略思维和智慧,还能巧妙运用自身特点来赢得民心和统一势力。

从关羽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到刘备的智谋统筹、曹操的变通应对,以及孙权的外交手腕与长远目光,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者所展示出来的受人钦佩和学习借鉴之处。

反客为主典故

反客为主典故

反客为主典故反客为主比喻变被动为主动,意思是善于利用机会,钻对方的空子,掌握其首脑机关,解决其要害问题,夺取主动权,从而取而代之。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反客为主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反客为主典故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

以刘备个人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

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江东做说客。

诸葛亮见到孙权,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

于是刺激孙权,劝他投降。

孙权听完诸葛亮一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服侍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

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与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势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

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

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

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

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绝不会心悦诚服。

现在假如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

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

”于是,孙权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反客为主的解释[释义]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

比喻变被动为主动或变次要为主要。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夏侯)渊为人轻躁;恃勇少谋;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

[辨形] 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 喧宾夺主[用法] 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智慧思维的体现也是
十分明显的。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们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思维。

比如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思维,制定了一个计划,让自
己的军队在汉中之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统一了中国。

另外,诸葛亮也
是一位极具智慧思维的人物,他曾经利用自己的智慧思维,制定了一
个计划,让自己的军队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维护了蜀汉的统一。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们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思维。

比如说,孙权在江东之战中,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思维,制定了一个计划,让自
己的军队在江东之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统一了江东。

另外,张飞也是
一位极具智慧思维的人物,他曾经利用自己的智慧思维,制定了一个
计划,让自己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维护了蜀汉的统一。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们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智慧思维。

比如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思维,制定了一个计划,让自
己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维护了袁氏的统一。

另外,关
羽也是一位极具智慧思维的人物,他曾经利用自己的智慧思维,制定
了一个计划,让自己的军队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维护了蜀汉
的统一。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仅体现在人物
们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之中。

这些智慧思维的体现,不仅
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启发,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到智慧思维的重要性。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描写了自黄巾军起义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纵观《三国志演义》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太平盛世的明君良臣的希冀。

《三国演义》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臣、良将的典范;相反,则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残暴害民的代表。

很明显的,全书具有浓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从古至今,历史上曹、刘两派孰为正统,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体现出来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自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儒家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

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生产力低下。

人们对神灵观念笃信不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封建帝王就是他们的“天”,所以每当遭逢乱世,人们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出世,给他们带来“甘霖”和“阳光”。

加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深深扎根于处于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心中,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刘备和汉室是远亲,虽是织草履出身,但作为刘室宗亲他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因而作者这一主张是从下层民众的的思想阶层出发的,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另外,在《三国志演义》(第六十六回) 中提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

”(第六十六回)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愿望的,加之刘备从来以“宅心仁厚,知人善任”著称,作者著书立说表明“拥刘”的立场,更容易被接受。

作者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1.刘备的失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刘备忽视了这一点,派不执行这一原则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孙权遣使提出要和关羽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被关羽骂回。

关羽自认为兵多将勇可以抵抗孙吴,北伐曹操,致使两面作战,前后受敌,犯了兵家大忌,丢了荆州和自身性命,并且蜀国与孙吴结盟也随之瓦解。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置赵云、诸葛亮等众臣的意见于不顾,执意起军东征,攻打东吴,最终兵败。

思考与讨论:请根据领导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本案例分析:(1)刘备的失误在于决策失误。

(2)决策贯穿领导活动的始终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3)科学的决策必须遵循7个原则:客观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原则、选优原则和“外脑”原则。

(4)本案中刘备严重违背了信息原则、预测原则、选优原则及“外脑”原则,在作决策是未听从“外脑”诸葛亮的意见,也没有依照选优原则而委任并非最佳人选关羽驻守荆州,使得最终的失败。

2.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英语: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当时美国制定了六个可供选择的方案:(1)无所作为;(2)施加外交压力;(3)同卡斯特罗谈判;(4)全面入侵;(5)空袭损毁导弹基地;(6)封锁海面。

最后,肯尼迪政府选择了第六方案迫使苏联将导弹基地撤出了古巴。

思考与讨论:请根据领导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分析:(1)本案例说明了科学决策的择优原则。

(2)决策就是行动目标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而只有一种方案就无法对比选择。

所以科学决策要求遵循选优原则,要求在各种方案之中对比选择。

三顾茅庐课堂反思(三篇)

三顾茅庐课堂反思(三篇)

三顾茅庐课堂反思《三顾茅庐》是一篇经典散文,通过讲述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展现了刘备的聪明才智和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刘备的坚持、智慧和坚强的意志中汲取很多启示。

首先,刘备三顾茅庐的决心和坚持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故事中,刘备三次上山请诸葛亮出山,这不仅展现了刘备对于政治才能的追求,更体现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刘备面对困难并没有放弃,而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具备的。

其次,在故事中,诸葛亮以智慧和才能征服了刘备,并成为了他的重要助手。

诸葛亮以他的学识和智慧帮助刘备解决了很多问题,成为了刘备重要的战略顾问。

这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才能帮助别人,完成自己的目标。

再次,刘备在面临困境时不放弃,相反,他通过请教老人和再三推敲,最终获得了诸葛亮的帮助。

这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耐心思考,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有时候,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能够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通过《三顾茅庐》,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备的坚强意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刘备在面对困境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坚强意志和不畏困难的精神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

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坚持努力,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三顾茅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和反思。

无论是刘备的坚持、诸葛亮的智慧,还是刘备的毅力和坚强意志,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勇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

三顾茅庐课堂反思(二)《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它讲述了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的故事。

刘备的反面例子

刘备的反面例子

刘备的反面例子1在多数人看来,刘备带给大家的形象是仁义爱民、善待下属。

就以仁义爱民来说,刘备在当阳和曹操打仗时,被迫转移,于是刘备“率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

”在这种紧要关头,有人对刘备说:“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的回答耐人寻味,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从这件事上看,刘备确实爱戴百姓,充满仁义之心。

在后世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会儿的刘备深怕百姓因其而遭殃,还差点投江自杀。

正是这样的形象,让刘备声名远扬,以至于北海名士孔融遭到黄巾军围困时都说“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

”于是,孔融还派太史慈去向刘备求救。

不过,仔细看来,刘备虽然看上去充满了仁义,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善于在乱世中口是心非、背弃信义的两面派人物。

例如,汉献帝初平二年,31岁的刘备时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让他当了别部司马的官,结果刘备背弃而去。

两年后,刘备投奔陶谦,陶谦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

不仅如此,陶谦在临终之际,将徐州牧的位子给刘备。

结果呢,吕布夺走了徐州,刘备投奔于曹操。

问题是,吕布虽然夺走了徐州,但曾经有恩于刘备,还保护过刘备的妻子。

但当吕布被曹操抓住时,向刘备求救,刘备来了个落井下石:“明公(曹操)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在曹操面前说这句话,吕布必死无疑。

投奔曹操后的刘备,颇受重视,曹操以刘备为豫州牧和左将军,和刘备出同车,坐同席。

不过就在这时候,刘备却在暗地里参与衣带诏事件。

果然是表面一套,暗地里一套。

40岁时,刘备投奔袁绍,但没多久,又弃袁绍而去投刘表。

刘表以上宾之礼待之,让刘备屯兵新野,刘表患病后,表奏刘备当荆州刺史。

但最后,刘琮投了曹操,刘备又出逃,这结局显然与刘表初衷相悖。

刘备后来和孙权同盟,却自己图蜀,背弃了盟约。

后世甚至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显然不是仁义之君的行为。

此外,刘备入川时,刘璋对刘备待遇也非常优厚,送了米二十万斛,马千匹,车千乘等等。

名人坚守底线正反事例

名人坚守底线正反事例

名人坚守底线正反事例诸葛亮与“扶不起的阿斗”提起阿斗,熟悉三国的朋友一定都对他不陌生。

他就是三国中蜀国领导人刘备的儿子,名字叫刘禅,阿斗是他的小名。

说起刘备,从桃园三结义到煮酒论英雄,再到三顾茅庐,以至于后来建立蜀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绝对是个人才,而且是个不得不佩服的人才。

一个能把哭都当成政治工具以此控制人的人,你不佩服都不行。

就是这么一个让人五体投地的人,又生了一个让人更加五体投地愚笨无能的儿子。

读三国,看到父子两人巨大的差异,有时候我都觉得现代的遗传学、基因学简直成了忽悠人的东西,并非什么科学了。

说到阿斗刘禅愚笨无能有两个典型事例:一是蜀国被灭后,他被封为安乐公,住在魏国都城许昌。

有一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主人公在宴会上问他还想不想回蜀国家乡去,可爱的刘禅说:这里有歌有舞有美酒,我怎么舍得回去啊!成语乐不思蜀典故就由此而来。

二是在他回答完司马昭后,他旁边的一个随从叫郃正的,认为如此回答不妥当,并告诉他,如果司马昭再问起同样的问题,就边流泪边哭诉,天天都梦想回去。

没成想我们的阿斗却怎么都装不出悲伤的样子,更别说流泪了。

当司马昭指出他的话是郤正教的时,竟然用一种吃惊的眼神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郃正教我的。

引得堂下大笑。

刘禅出了名后,“扶不起的阿斗”就成了他懦弱无能的代名词。

正是由于阿斗的无能,诸葛亮先生只能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最终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没办法,谁让刘备托付给他这个重任呢。

他不成器,诸先生又不能体罚,毕竟人家是皇帝,有“法律”保护着呢。

能做的也就是隔三差五上个书,旁征博引,苦口婆心提醒罢了。

不能用激烈的言辞,那样是对阿斗人格的侮辱,不能老讲,没完没了是很招人烦的!可是,自己毕竟担负着辅佐的重任,又不能撒手不管,哎,诸先生不得不决定牺牲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生命来辅佐这个永远都“扶不起的阿斗”。

【成语故事】物极必反

【成语故事】物极必反

【成语故事】物极必反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张飞的将军,他是刘备的亲信好友。

张飞勇猛无敌,力大无穷,在战场上难敌敌手,是刘备麾下最有威力的将领之一。

张飞有一项致命的弱点,就是他脾气火爆,急躁易怒。

一旦遇到令他不满的事情,他就会立刻发怒。

这个弱点成为了他在军队中的一个隐患。

一次,刘备和张飞率领军队出征,打败了敌军,取得了胜利。

刘备身为主帅,对这次胜利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将这个好消息传达给整个军队。

但胜利的喜悦却被张飞一句话给打破了,“这点小胜算什么,不值得庆祝!”他的话让刘备非常生气。

刘备决心教训张飞一顿,他对张飞说:“张将军,你虽然勇猛无比,但是你的脾气太暴躁,经常忽视了集体的力量。

你想想,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不是因为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因为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在关键时刻互相配合。

你若总是以个人英勇为荣,忽视了集体的力量,那么你的力量就会在某个时刻变成你的负担。

”张飞听后深感反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从那以后,他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增强了集体意识。

他开始重视队友的努力和贡献,懂得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不久之后,刘备和张飞又一次率领军队出征,这次他们面对的敌人实力非常强大,恰逢他们正要攻城,突然遭遇到敌军的强烈反击。

刘备的军队陷入了被动局面。

这时,张飞建议整个军队进行分工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攻击敌人的弱点,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战,张飞的智慧和集体意识大放异彩。

刘备为张飞的成长感到非常高兴,他说:“物极必反,在你的反省中,你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此之后,张飞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成为了一位受人敬仰的将军。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人争先效仿的楷模。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踏实努力去改正,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点,找到成长的机会和可能。

物极必反,正是通过反省、改变和进步,我们才能够赢得更大的成功。

拆书-法正跟对人做对事

拆书-法正跟对人做对事

法正跟对人做对事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多少一辈子,都无所事事,一事无成,又有多少人同辈怀才不遇,怀有大智慧,却无处施展,最后消失在历史的显现出来尘埃之中,这是多么让人遗恨的好事。

三国时代,英雄的时代,每个风流人物都形态各异,每个人都利用时势在历史画卷上留下艳丽的色彩。

在众多谋士中,我更喜欢刘备集团里法正这类人物,恩怨分明,不被时代,不被道德,不被名利所束缚,闲适的做自己。

《三国志》记载,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祖上也是有名的书乡世家,他的奶奶是东汉东汉末年名士法真,在当时社会上很有名气的,记载说:有清节高名,一生不愿意当官。

法正一生,应该分俩个时间段,在司徒王允和刘备时间,这样分离了解法正,这样,我们可以更正确的认识他。

一法正跟着刘章混沉沦在截叶建安初年,群雄争霸,饥饿遍野,于是法正就和老乡杨洪,一起投靠刘章去了,蜀地是天府之国,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可以躲避战乱,况且刘章也是仁义之主,守成之主,且无开疆辟土之野心,所以蜀地五国时代,是个理想的居所,陈敏这大概是法正他们投靠刘章的动因吧!可是法正投效刘章之后,一直没有得到任用,过了好久才给了个芝麻小官新都并令,我想法正心理问候刘章的法氏祖宗十八代,老子这么个大才,你给个芝麻绿豆的曾官。

后来刘章也知道法正是有才能的,让法正做军大垣城校尉。

在人能傅宽这里真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啊!一直是底层员工,真是怀才不遇,再加上其他人的嘲笑和辅以鄙视,法正内心忧郁苦闷的要死。

好在还有益州别驾张松互动关系与法正自己关系不错,张松可是刘章眼前的红人,也是个有才华的人物,大争之世,也想建立不世功勋,想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可是吕雉不是开拓进取的并非英雄之主。

于是俩个做到不能实现志向的人,开始图谋让刘备取代司马师。

张松积极引刘备入川动因的原因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在荆州,刘章惧怕曹操的实力,就派遣张松去拜访曹操,想和曹操联盟,维护双方和平,想维护自己的权利数据安全。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实用)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实用)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实用)《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许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疾妒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欢送阅读!《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至西汉之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为了独霸天下以至沙场厮杀的战乱时期。

其中有很多特性显明的英雄人物:独霸一方、窥伺天下的乱世枭雄;解民倒悬、广施仁政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威猛绝伦的威猛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然而,在这个人才云集的时代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赤胆忠诚的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写照;“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今,他义无反顾地追随刘备;面对东吴的盛邀,他断然拒绝;白帝托孤,他一心一意辅佐刘禅;他“六出祁山”,只是为了兴复汉室;上表《出师表》,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诸葛亮的忠诚深深打动了我,令我钦佩不已。

从古至今,忠诚始终受到人们的敬爱。

屈原的投江自尽,以身殉国,是忠诚;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还”,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主,一身胆也,是忠诚;魏征敢于直言,向李世民进谏两百屡次,是忠诚;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歌颂它,传播它!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因为忠诚,他先身士卒;因为忠诚,他不怕牺牲;因为忠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忠诚,他把自己珍贵的生命献给了国家!虽然只有平凡的工作,但他却家喻户晓,受到全国人民的敬爱,就是因为忠诚。

有了对国家的忠诚,他才用完一生精力探究‘‘两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奉献。

可见,忠诚对人们成就一番事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时此刻的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像金钱、权力、名誉等利益,深深诱惑着人们。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纷争的时代。

为了生存和发展,各个势力勇猛善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战略思维。

本文将从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出发,分析他们的战略和战术,并对其影响进行剖析。

一、谋事在人:刘备的和平思维刘备以“仁者爱人”为核心思想,奉行温和、仁爱的政策,广纳贤士,以人为本,倡导和平与稳定。

他深明仁者无敌之理,坚持以德服人,使得南方势力对他寄予厚望。

刘备以“卧龙”诸葛亮为军师,聪明才智、知人善任。

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了战略愿景的实现。

二、韬光养晦:曹操的谋略之道曹操以“有备无患”为战略原则,充分发挥兵力之强,以独特谋略制胜,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战略家之一。

他善于韬光养晦,避免与敌人直接对抗,力求在敌人疲惫时乘机发起进攻。

曹操非常重视情报的收集与利用,深入敌方背后,实行秘密布局,使得敌人无法预料。

三、分而治之:孙权的灵活战术孙权在战略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战术,利用地理优势和敌人之间的矛盾,实施灵活战术,从而取得了不少胜利。

他善于联合各军队,共同作战,在战术上充分利用水军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草船借箭”等作战方法。

孙权也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拉拢各方势力,增强自身的实力。

四、变法创新:刘备、曹操与孙权的差异在战略思维方面,刘备、曹操和孙权有着不同的特点。

刘备强调和平与仁爱,注重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倡导和谐的国家关系。

曹操则注重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手段,以干练的谋略和强大的权力为基础,规模辽阔。

孙权灵活应变,注重战略的灵活性,依靠水军和外交手段,融合南方地理特点。

五、战略延续:三国遗产与影响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备、曹操和孙权各自的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策略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备的和平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影响了后来天下一统的统治者。

曹操的韬光养晦和实际政治手段,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借鉴。

孙权的灵活战术和联合作战思想,对后来军事战略有着不小的影响。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的战略思维与实际应用,展示了三个势力在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

何以说刘备是个标准的双面人?

何以说刘备是个标准的双面人?

何以说刘备是个标准的双面人?三国时代的刘备是一个标准的双面人,内奸外仁。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一个绝对正面的角色!他那忠厚仁义的长者之风深受每个人的喜爱。

其实,他是以不动声色、谦让有礼为外表,处处掩盖内心的真实意图。

刘备这人极其虚伪,他的谋略偏于阴柔,极具韬晦特色,在待人、用人上打的是攻心战。

在三国鼎立时期,魏得天时,吴凭地利,刘备靠的是人和。

他一死,人和即失。

蜀国后期出现刘封、孟达、糜芳等的叛乱,这跟刘备表里不一、谋略上的取“假”不无关系。

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他刚刚登上历史舞台说起。

在刚出道的时候,刘备就用象征着“仁义”的“眼泪”和关张二人桃园三结义。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刘备为什么要和关羽、张飞二人桃园三结义?刘备不但长有一副帝王相,而且心理素质极佳,可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让人难摸深浅。

不过我们只要把握一点——看行为,不看言语——就不难窥破。

仁义的刘备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就是从“仁”字上得到他们二位的信任,辅佐他成就大业,还组建了一支游离于官方和民间之外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其实严格说,该组织并不合法:第一,刘备虽姓刘,且自诩皇室宗亲,但没有被确认,实为一介农民,所以没有守在招兵榜前半路截获政府资源,私自组建“义军”的权力;第二,如果真是皇亲,那就不允许与异姓结拜兄弟,会破坏皇家姓氏的纯正;第三,关羽“造反”在前,张飞鞭笞督邮于后,这些行为在朝政里被称为贼军、草寇的行为,尽管他们帮助过“义军”镇压过农民起义。

而后来刘备还打出了一系列的“漂亮”牌,那就是他先后曾救过孔融、陶谦,但或名或利他总能捞一把。

他投靠刘焉,却占了刘焉儿子的地盘;投靠卢植,卢植有难他不敢援手;投靠公孙瓒,在公孙瓒被围时袖手旁观;投靠吕布,却勾结曹操杀了吕布;投靠曹操,却杀了车胄,占了徐州;投靠袁绍,曹、袁大战时他在新野享清福;投靠刘表,却任凭蔡氏夺权。

刘备就是这样在投靠和背叛中捞取好处。

这样一个人竟然能被称为仁义之君,可见刘备使的手段是多么厉害。

夜读《三国志》的36个思维模式(2)

夜读《三国志》的36个思维模式(2)

夜读《三国志》的36个思维模式(2)7.进退思维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卷二十七《徐胡二王传》)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文凭并不是特别高、也没有强硬的背景,甚至多次创业失败。

但他们能屈能伸、落入低谷之后仍然有强大的反弹力,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国时期的孙权,就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君王——他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把荆州南郡借给他,即使刘备夺取益州、不肯奉还南郡,孙权也是忍下了这口气;后来,趁刘备攻占汉中、关羽出兵樊城的时候,一举攻下荆州。

而后来,在夷陵“火烧连营”大破刘备之后,孙权也主动示好、跟诸葛亮重新促成合作,共同抵御曹丕。

所以,懂得“进退思维”的人,更容易成功。

8.动态思维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

(卷四十二《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任何优势,都是会根据形势来转化的——你今天拥有的优势,明天很可能就会成为你的短板;同样的,你的缺点如果发挥得当,也会成为你的优势。

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而东吴则让一个年轻的将领——陆逊去防守关羽。

陆逊知道自己不是关羽的对手,就选择避其锋芒、不断吹捧拍马屁,让关羽放松警惕。

待荆州防御薄弱、襄樊陷入苦战的时候,再对关羽的大后方进行偷袭,一举占领荆州。

成功,不仅仅是实力的比拼。

要想成大事,不能目光短浅、轻举妄动,而是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分析,认清形势、看准时机。

9. 底线思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弗闻。

(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古人说:君子慎独。

真正的君子,即使是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也不会放任自己,而是时刻保持警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在维护自己的“底线”。

《三国演义》里面有这样一个细节:曹操攻打徐州,把关羽和刘备的两个夫人俘虏了,准备带回许昌。

有一天,他们要在一个驿站过夜,曹操就给关羽“难堪”:你不是要保护两位嫂嫂吗?那好,今晚你们就住一个房间吧!关羽会怎么做呢?他让两个嫂嫂住在房间里,自己坐在门外,点着蜡烛读《春秋》,就这样读了一个通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不问箭这么少,所以六次出祁山无功而返。关羽不问士兵那么少,所以关羽失荆州悲哉关公。张飞从不问兵临城下,所以最后被手下割首而亡。韩信点大兵多多益善,所以为刘邦打下大汉江山。献给只从来不问刘备,是因为诸葛多智而近妖。于吉、左慈等辈真是望而却步。关羽从来不问刘备,是因为他刚愎自用,后世君王捧他为武圣只不过是做给臣子看的。关羽离开曹操,只是因为曹操抢了他看上的女人。张飞从来不问刘备,是因为张飞是能文能武的帅哥,而在罗贯中笔下却硬硬被写成了李逵。赵子龙手上只有20个兵,这是因为他是刘备的保镖。你说他攻下了十座城池,那么刘备为什么出兵打仗用魏延比用赵子龙多?多了两万个兵、三千匹马,你又怎知士兵是冲着赵子龙的名头而不是刘备的名头去的?你说他们是开国功臣,是大将军,借问一下,帝都洛阳、陪都长安,他们占了哪个?王国和帝国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那么,你是谁?世上本无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难道演义看多了,演义就成了正史?世无完人,羡慕嫉妒恨难道有错?若是错也只是作茧自缚罢了。人食五谷,当有五味。你的人生若缺少了五味,也只是一张白纸而已。
诸葛亮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箭那么少?关羽从来不问刘备,为什么我们的士兵那么少?张飞从来不问刘备,兵临城下我该怎么办?于是,有了草船借箭、有了过五关斩六将、有了据水断桥吓退曹兵……赵子龙接到进攻军令时手上只有20个兵,收获成果时已攻下了十座城池、多了2万兵、增了三千匹马,军令只是写着:攻下城池!如若万事俱备,你的价值何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