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子发髻
• 魏晋的女子流行使用假収 梳妆収髻。有的在头顶梳 十字形収髻,余収下垂, 称“十字髻”;有的将头 収反复盘桓,然后做髻, 称“盘桓髻”;还有的将 头収梳理成凌空摇摆的収 环,称“飞天髻”。魏晋 女子使用假収是为了增加 収髻的高度,追求危、邪、 偏、侧等妩媚的风姿。她 们常常在収髻上再饰以鲜 花、簪子等,更增添了女 性的魅力。
明代水田衣
• .明代流行的一种“时装”,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 缝制而成,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 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水田衣也叫百 衲衣。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 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 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 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 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 • 到了明朝末期,奢靡颓废之风盛行,许多贵胄人 家女眷为了做一件中意别致的水田衣常不惜裁破 一匹完整的锦缎,只为了一小块衣料而已。
• 文士服饰 • 玄学、道教和佛教在魏晋时期广泛流行, 互相影响,成为一时的风气。文人士大夫 阶层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崇尚虚无, 不拘礼法,更有甚者放浪不羁,追求仙风 道骨,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喜好穿宽松的衫 子,袒胸露怀,无拘无束。
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
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领袍服的士人(《北齐校书图》局部)
大袖宽衫
• 魏晋时期的人们崇尚道教和玄学,因为祈 望长生不老,所以炼制丹药服用的情况较 为普遍。服食丹药后常使身体发热,不适 合穿紧身的衣服,加之当时的人们大多追 求“仙风道骨”的风度,所以这一时期的人们 喜欢穿宽松肥大的衣服,世称“大袖宽衫”。
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及其侍从(敦煌莫高窟288窟壁画)
穿大袖宽衫的贵族及侍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裤 褶
• 裤褶是实际上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 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 裤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 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 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 为了行动方 便,人们用1米左右的锦带将裤腿缚住,称 为“ 缚裤” 。后来衣袖和裤口愈加宽大, 时称“广袖褶衣”、“大口裤”,一时之 间成为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服饰。
胡服
深衣
首饰配饰
収饰
首饰
•
秦汉时代,将阴阳五 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 中,秦朝国祚甚短, 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 服色外,一般的服色 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 习惯。
军官服饰 • 军官分高、中、低三级。 • 中级军官俑的服装有两种:一 种是身穿长襦,外披彩色花边 的前胸甲,腿上裹着护腿,足 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 长冝,腰际佩剑;第二种是身 穿高领右衽褶服,外披带彩色 花边的齐边甲,腿缚护腿,足 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双版 长冝。 • 下级军吏俑,身穿长襦、外披 铠甲、头戴长冝,腿扎行縢或 护腿,足穿浅履,一手按剑, 一手持长兵器,另也有少数下 级军吏俑不穿铠甲,属于轻装。
明 孝靖皇后升龙刺绣比甲
士人服饰
•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 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 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 “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 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 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 所服。明代士人平时还喜 欢穿着道袍、直身、直裰 等交领袍服。
祭服
• 祭服,最为尊贵,只用于祭把的特定场合。 明朝初立,学士陶安即请制五冕。朱元璋认 为古制太繁,于是删繁就简,规定皇帝“祭 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 绛纱袍。余不用”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品官 祭服。一品至九品都是青罗衣,白纱中单, 黑领黑边。赤罗裳,赤罗蔽膝。冠带、佩绶 等都依朝服品级。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衫裙
衫裙是魏晋女子的常服, 上衣的衫紧身合体,袖 子宽肥;下边的裙子多 折裥,裙长拖地,宽松 舒展。这种上俭下丰的 造型,加上丰盛的配饰, 能够展现出魏晋女子潇 洒俊美的风度。这也是 中国传统女装的经典造 型。
陕西西安草厂坡北魏墓出土梳十字大髻、穿窄袖衫裙的彩 绘女俑
220年—581年汉代立国 400年后,皇室衰微,中 国内部分崩离析,出现了 以魏为首的三国鼎立,两 晋争权,周边的许多游牧 民族也乘虚而入,先后在 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小 王朝。这使得公元3世纪 至6世纪的中国处于空前 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 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 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 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 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 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 和脱俗。
戴巾子、穿宽衫的士人(孙位《高逸图》局部)
• 百姓服饰 •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十分丰富, 绘画中的采桑、屯垦、狩猎、畜 牧宴饮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中,留下了大量平民百姓的服饰 形态,如女子的裙裳、农民的袍 服、猎人的巾帽、牧者的绑腿等。
戴巾帻、穿袍服的信使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穿袍服、围裳的采桑妇女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锦衣卫服饰
•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 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 Leabharlann Baidu之,恩廕寄禄无常员。 凡朝会、巡幸,则具 卤簿 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 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 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 月、耕藉、视牲,则服飞 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张廷玉之《明史》职官
最帅 官服
明代马甲
•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 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 ",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 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 间,扩大了服用范围。 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 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 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 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 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 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 的变形。
漆纱笼冠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极具 特色的主要冠式。 当时的男子和女 子都可以佩戴。 因为它是使用黑 漆细纱制成的, 所以得名“漆纱 笼冠”。冠的特 点是平顶,两侧 有耳垂下,下边 用丝带系结。
伦敦大英博物馆东 晋顾恺之《女史箴 图》之一,男穿曲 领大袖长襦, 女倭堕髻垂臂,右 衽衫,长裙拂地, 腰束细绅带。
穿裤褶的男子和女子
• 杂裾垂髾服
•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要接上 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 裳,从围裳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 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 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 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 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服的造型。杂裾 垂髾服使魏晋的女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 质。
穿袍服的农民及农妇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 戴毡帽、穿袍服的猎人 (甘肃嘉峪关出土砖画)
• 裲裆铠
• 南北朝时的主要铠甲是裆铠, 其材料大多采用坚硬的金属 和皮革,甲片的形状分为长 条形和鱼鳞形两种,在胸背 处通常会采用精巧的鱼鳞纹 小形甲片,以增强铠甲的机 能性。将士一般会在裆甲内 衬一件厚实的、布帛制作的 裲裆衫,以防止坚硬的甲片 擦伤肌肤。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 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 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商周 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 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 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 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 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 眼、鼻、口、爪等部位,以 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 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 峻狞厉的美学风貌,象征着 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 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风格。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 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 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丝织纹样因受提花 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 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 艺的巨大进步,使服 饰材料日益精细,品 种名目日见繁多。河 南襄邑的花锦 ,山东 齐鲁的冰纨、绮、缟、 文绣,风行全国。而 工艺的传播 ,使多样、 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 而出。春秋战国时期, 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 服,从臣客卿也是足 饰珠玑,腰金佩玉, 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春秋战国时的服饰样式与纹样
明代男服
• 明初规定,庶人结婚可以借用九品 官服,平时则服杂色盘领衣。男、 女衣服不许用黄、玄色,不得僭用 金绣、锦绮、纻丝、绫罗。靴不得 制作花样,不得用金线装饰。饰物 不得用金玉、珠翠。平民百姓的帽 子不得用顶,帽珠只许用水晶、香 木,不许用金玉等。农民可以穿绸、 纱、绢、布,而商人只准用绢、布。 对衣服的身长,袖的长、宽,都规 定了尺寸。这些限制,至明代中后 期,多已禁而不止了。 明代男子便 服,一般用袍衫,形制虽然多样, 但都未脱大襟、右衽、宽袖、下长 过膝的特点。庶民百姓服装,一般 是上身着衫袄,下身着裤子,裹以 布裙
清代服饰
•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 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 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亦属 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 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 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 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 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 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 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 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 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 和明代差不多。
• 袍的款式有三种类型。 • 第一型后领下凹,前领为三角 形交领。两袖下斜向外收杀, 袖筒最宽处在腋下,小袖口。 此型尺寸较小,比较实用。 • 第二型两袖平直,宽袖口,短 袖筒。后领直起,前领为交领 (三角形)。衣身较宽松,为 罩于表面的袍服。 • 第三型长袖,袖下部呈弧状 (袖下面的弧线称为“胡”, 据《后汉书· 舆服志》说它是仿 效牛的颈项下有垂胡之形而设 计的)。衣身宽松,有华贵的 风度。此种款式至西汉仍继续 流行。
戴兜鍪、穿裆铠的武士
• 纹样
• 外来的装饰题材大大补充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纹样。 它们包括:具有古代阿拉伯 国家装饰纹样特征的“圣树 纹”;具有佛教色彩的“天 王化生纹”;具有少数民族 风格的圆圈与点;还有组合 的中小型几何纹样和“忍冬 纹”等。这些纹样的共同特 征是对称排列,动势不大, 装饰性强。
长沙战国楚墓出土帛 画人物与木俑,尚有 衣襟右侧向后身呈三 角形延伸的曲裾袍式, 实物于湖南长沙马王 堆一号西汉墓有所发 现。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所绘人物虽极简练,但作风非常 写实。其在中间坐者在室内,为观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 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 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 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 袍类裁法有正裁、斜裁两种。 • 正裁法:袍分上衣下裳两部分, 上衣正裁共8片,正身2片宽各32 厘米,双袖各3片,宽42厘米、 43厘米、45厘米。以上8片拼合 之后,再从下边缝合。在双袖与 正身相接的腋下,另拼一块长37 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便于 手臂上下活动。领缘用纬起花的 绦带做成,正裁,至大襟部分向 下延伸44厘米。下裳正裁共5片, 大、小襟正面两片各宽45厘米, 其他三片各宽41厘米。裾缘下摆 缘直裁另拼缝。 • 斜裁法:上衣部分正身和双袖均 斜裁,共8片,宽度23厘米、26 厘米、17厘米,袖缘、领缘也斜 裁。下裳正裁共8片,每片宽20 厘米至37厘米不等。
新疆吐鲁番出土北凉几何鸟兽纹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方格兽纹绵(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 朱为正色,又因《论语》 有“恶紫之夺朱也”, 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 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 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 料,织绣上不同纹样, 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 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 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 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 分身份,长大者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