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管理的重新审视

合集下载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最新资料推荐------------------------------------------------------ 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从后现代教育管理视角看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哈尔滨市太星小学闫秀玲历史进人了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革使人们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以某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秩序为特征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就是开启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秩序的金钥匙。

通过它们,人们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控制事件的发展和变化。

而除了科学方法以外的其他方法是不为人们所推崇的。

相应的,现代教育观念便应运而生:以科学主义为中心形成一整套教育理念和制度。

这一时期的教育管理理论以效率、科学性为标识,认为组织是有明确目标的系统,强调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严格的规章制度,认为决策是通过理性过程做出的,教育管理进入了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时期。

而人这种高智商的具有无限创造性的个体并不会让这种假定的信念或价值观禁锢了头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现代性的主张和观点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他们质疑现代主义强调的理性、科学和实证,认为科学和理性并不能真正带来社会的进步,逻辑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不能回答万1 / 8事万物的所有疑问。

以现代主义观点统治下的社会必然逐渐走向封闭和单一。

由现代主义带来的不可忽视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竖起了后现代主义的大旗,弘扬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思维上倡导质疑和否定。

这种多元的、主体的、人本的、民主的、分权的理念和思想促成了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众多流派的衍生,西方教育管理开始走出现代主义的迷宫,走向一个彻底不同的范式世纪中期以来,我们正在进人一个后现代社会。

在这个时代中,教育管理理论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正在试图重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

后工业化社会和后现代管理一、后工业化社会1.含义后工业化社会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1973年推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提出的,认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将看到“后工业社会”的出现。

他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

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

这种划分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共时性体现在这三种社会在目前世界上是并存的,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历时性体现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规律。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

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

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

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围绕着经济增长这一轴心原则而运转,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

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

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是信息和知识,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用五个方面的特征来加以说明:1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 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 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 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任何国家的经济,随着逐步工业化,各产业的生产率将发生变化,从而必然会产生大多数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劳动力又将向服务业方面转移。

第16章 后现代管理思潮

第16章  后现代管理思潮

第七章后现代管理思潮:探索管理的明天西方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发端是从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管理学开始的,后现代管理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管理理论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

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危机,后现代管理向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发出挑战: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我们认为,应当认真对待后现代管理思潮,因为它不乏针对现实管理实践的深刻而犀利的见解,不乏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的勇气,因此,它不仅仅是叛逆,也是在探索21世纪的管理。

研究后现代管理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管理实践。

一、后现代管理思潮概述后现代管理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迅速风靡西方,并向全世界蔓延,成为当今西方管理学界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思潮。

“后现代”(postmodern)、“后现代主义”(Postm odernism)和“后现代管理”(Postmodern Management)成为各国管理学界的热门论题。

这一思潮没有统一的管理理论,各有立说,见解歧异,争论甚多,其内容涉及管理哲学、人性的假设、研究方法、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企业国际化战略与跨文化管理及一些现实组织的管理课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展延性。

这一思潮的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组织管理的特征与组织文化,反映了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矛盾,以及它们为克服理论难题和矛盾而提出的理论思路与范式设计。

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管理理论开始的。

1979年,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哲学家J.F.利奥塔(J.F.Lyotard)发表了《后现代状态》一书,从认识论角度论述了后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特征。

①这些理论表明,后现代主义已不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已成为广泛的哲学与文化思潮。

反思与重构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管理

反思与重构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管理

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管理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导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潮,对于教育管理领域的影响不可小觑。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重构观点,以期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能。

一、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管理的挑战1.1 片面的知识权威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管理挑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片面的知识权威的质疑。

传统的教育管理往往将知识视为权威,教师被赋予了过多的权力,而学生则被剥夺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反权威主义观念认为,知识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并且应该由学生主动参与构建。

这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1.2 唯一真理的消解后现代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对唯一真理的消解。

传统的教育管理往往将知识传递为一种固定、确定的事物,培养学生接受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习惯。

然而,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是多元的、相对的,并且常常被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所影响。

这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多样化的知识和观念。

1.3 变革的价值观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管理提出了对变革的价值观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管理往往对变革持保守态度,重视维持现有秩序和传统价值观。

然而,后现代主义鼓励对现有秩序的怀疑,并主张持续不断的变革。

这对教育管理意味着必须更加开放和灵活,教育管理者需要积极推动创新和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反思与重构: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能2.1 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

他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鼓励学生探索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此外,教育管理者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2 培养批判思维和适应能力教育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适应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估不同的观点和知识,同时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

后现代管理研究的回顾与追问摘要: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

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

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

本文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后工业社会;非理性;反思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69-02后现代管理研究是国外管理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的核心之一。

来自管理咨询和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对此都进行了精深的究。

然而,国内研对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却至于少数几人,未如对于其他管理理论的研究那样蔚为壮观。

本文将从后现代管理研究的起源入手,对后现代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主要理论观点及争议进行回顾,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一、后现代管理的兴起的背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社会背景。

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贝尔提出,“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我们将看到我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的出现……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将是21世纪美国、日本、苏联和西欧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就是经济改造和职业体制改组的方式,而且也涉及理论与经验,特别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新型关系。

”“后现代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社会,其最主要特征就是知识管理将在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知识成了关键资源,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源,这一改变使我们的社会成为‘后资本主义社会’。

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后现代管理兴起的主要哲学背景。

追溯理性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现代主义的启蒙哲学把人的理性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诸多的现代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对于管理者理性推崇的基础之上的。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论文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论文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论文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全文如下:[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后现代管理观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后现代主义中关于平等对话、多维思维风格、倡导创造性、注重反思批判性等内容已影响到社会各领域中,尤其对高等教育管理也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本文主要对后现代管理观、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进行探析。

前言尽管近年来高等院校对教育管理逐渐给予更多的重视,然而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模式仍显落后,无法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

正因如此,国内许多学者及教育界人士开始引用西方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即后现代管理观。

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念相比,其具有强烈的批判与反思意识,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因此,分析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后现代管理观的基本概述后现代管理理论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主要表达管理中的新兴理论趋势。

目前对其概念仍没有完整的界定,但能够肯定它体现的是管理内涵与管理思想上的变革。

从后代管理理论的特征分析,可表现在非理性、边缘化与多元化、怀疑性与批判性等特征。

其中后现代管理理念的非理性指对人的情感、内心体验、意志等内在精神世界给予重视,打破理性与科学的局限,并找寻失落后的“家园感”;边缘化与多元化则主张以多种角度看待世界,同时注重个人打破传统边界,使决策“中心化”向“边缘化”转变;怀疑性与批判性则是后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内容,强调突破现代主义中一成不变与墨守成规的诟病,并以此使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公平主义得以促进与发展,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一从管理结构角度从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对科层化的重视以及人性化的轻视。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结构主要集办学、管理于一体,使大学趋于行政化。

这种行政化充分反映了官僚制或科层制的需要。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基于理性和科学的理念,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的作用,忽视人类意识和身体的主观感受,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试图提高人类认识的维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性反思,这种反思的出发点是人类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理性和科学被视为绝对真理的标准。

但后现代主义反思认为,理性和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仅仅是一种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讨论了许多与理性和科学有关的问题,如独断性、福利主义、制度主义等。

这些问题都是现代理性所带来的矛盾和后果。

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是难以决断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理性虽然可以提供我们一些信息和知识,但它无法回答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类生命的意义、二元对立与一元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问题都是难以用纯粹的理性思考来解决。

为了回应这些问题,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例如,透过语言和话语进行反思。

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工具,而是由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其中包含着种族、性别、权力等因素的因素。

因此,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反思,才能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身体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身体感受也应是我们的思考对象。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感性和身体感受被视为一种智慧的来源,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真相。

总之,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理性和科学,重新审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过去的错误和现代理性的批判,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也许,我们可以发掘更多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摘要】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在于重新定义权力与领导,推崇组织的多元化与包容性,鼓励创新与实践,强调跨界合作与共融,重视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

这一新的管理思路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重新思考权力结构和领导方式,高等教育可以建立更有活力和包容性的组织文化。

注重创新和实践可以促进教育机构的进步与发展。

跨界合作与共融则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新。

最重要的是,重视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整体绩效。

后现代管理观为高等教育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方式,为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观, 高等教育管理, 启示, 重新定义权力与领导, 推崇组织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鼓励创新与实践, 强调跨界合作与共融, 重视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 新思路, 新方法.1. 引言1.1 后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现代管理观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在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知识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后现代管理观强调了权力、领导、组织、创新、合作和个体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在高等教育管理中,重新定义权力与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应该更加注重赋予教职员工更多自主权和责任,建立起一种基于信任和合作的领导模式。

推崇组织的多元化与包容性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积极促进学术和文化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包容性强、能够容纳不同声音和观点的组织文化。

鼓励创新与实践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强调跨界合作与共融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与不同领域的机构和组织进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

重视个体发展与自我实现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每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发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培训。

后现代管理观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灵活和有活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

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

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引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行政管理理论,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Postmoder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旨在突破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束缚,重新审视管理实践中的权力、知识、文化和价值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核心观点、批判和挑战、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以期为行政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部分: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法国的先锋领域,出现了一股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这一思潮起源于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并试图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

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行政管理理论也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子,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反映出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逐渐显现。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学者们开始对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弊端进行批判,认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中存在着过于机器化和宏观化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对于社会和人性等问题的忽略;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学者们开始尝试引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方法,试图在现有行政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更加符合现实需求和社会变迁的行政管理学说;第三个阶段是1990年代至今,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开始在实践领域中得到应用和检验,成为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二部分: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强调实践导向,注重从实践经验中总结规律性的理论,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的实效性和适应性。

其次,后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强调权力扩散和多元参与,试图打破传统行政机构的权力垄断,增加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后现代管理

后现代管理
克拉克和孟克豪斯主要是从组织结构、控制模式以及信息技术对公司的影响等角度,阐述了他们的后现代公 司观点。
阿肖克·兰乔德
英国南安普顿商学院营销学主任阿肖克·兰乔德在其《因特,后现代营销和全球化》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 后现代营销观点。兰乔德认为,对后现代营销的讨论,大多数强调数码/通信、技术、传播、消费、形象/符号和 超现实的日益增强的重要性。他引用科瓦的观点说,后现代捍卫个性和对社会约束的解放。社会零散化显示后现 代个人主义的结果。而自相矛盾的是,后现代个人既是隔离的,又是通过电子与整个世界发生实质的。
也就是说,后现代管理不满于“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的社会人”等假设,而将人看作是“符号的 动物”(卡西尔)。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哲学和文化学一样,将现代社会对人本质的异化为颠覆对象,试图在管 理中还原人的本质。后现代管理对人的看法无疑是源自后现代哲学的。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结构中的 人不是“真正的人”,而是社会结构的附属品,其存在的方式是权利。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文明的成果 所压迫,人成为管理制度的创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存在的。
张曙光将企业制度发展划分为三种形式和三个阶段:
其一,是古典式企业和企业制度;
其二,是现代企业和股份公司制度;
其三,是后现代式企业和企业制度。
张曙光就后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本极其产权特征、后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等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独 到的看法。张曙光教授首开历史之先河,对后现代企业制度的预期得到了国内经济学家的肯定。这为中国后现代 企业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阶段的由来
阶段的由来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与此同时,事物的运动又同其外界环境相互、相 互影响。适者生存和发展是一切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也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规律。因而,研究和认识企业 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依据这一客观规律,首先研究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外界环境变化,同时要研究外部环境变化 所引起的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变化。《矛盾论》认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矛盾“有些是激化了, 有些是暂时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是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如果人们不去注 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也就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正是我们研究 和认识企业管理演变历史的阶段性的基本思路。

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

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

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与启示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是以人为本、注重平等与多样性,注重情感与关爱,强调协作与沟通,强调生态与环境,推崇自由与开放的管理理念。

与传统管理观念相比,后现代管理的和谐观更加注重人性、场域性和变通性,而非机械性的规范和标准化操作。

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对管理的启示。

一、强调人本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人的参与和合作,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平衡,强调人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真正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发展。

在实践中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需求和选择,让员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福利机制,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的日常需要,为员工发声,建立共识,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二、推崇生态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强调生态环境的意义和赋权。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行为,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关注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增长。

在实践中管理者应尽力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环境安全,建立环保机制,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创造条件。

三、注重多样性和谐后现代管理和谐观强调多元文化和多元视角,强调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观念。

这启示我们,管理需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考虑企业行为,关注企业员工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实践中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关注员工的国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充分尊重和利用多元化视角的优势。

后现代管理和谐观提供了崭新的理念和思路,为管理者建立更加人性化、生态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启示。

在实践中,管理者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和理念,重视环境、员工和社会的利益,走向一个更加和谐的未来。

后现代管理理论

后现代管理理论

后现代管理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李占祥当前,国际上有一种思潮,认为企业管理的演进历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现代管理阶段。

对这一问题,应如何认识和研究呢?一、后现代管理阶段的由来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与此同时,事物的运动又同其外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适者生存和发展是一切事物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也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规律。

因而,研究和认识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依据这一客观规律,首先研究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外界环境变化,同时要研究外部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变化。

《矛盾论》认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矛盾“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是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示出阶段性来。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也就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正是我们研究和认识企业管理演变历史的阶段性的基本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管理演变历史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20世纪初以前的传统管理阶段,其特点是经验型管理;(2)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科学管理阶段,其特点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为代表,企业管理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化;(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到"#世纪末的现代管理阶段,其特点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出现了许多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运筹学、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出现,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型复杂的重大工程的出现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等等,使企业管理走上现代化阶段进入;(4)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后,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界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激烈的变化,其本质性的变化:一是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主体跨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管理范围、增长方式等都得从全球观念出发;二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让信息变得更加无所不能,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流程,改变着企业间的联系,改变着企业交易、合作、竞争等多方面,推动着企业营运方式根本性变革,重塑经济过程;三是顾客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弹性化等。

从现代到后现代——一脉相承的人本管理思想

从现代到后现代——一脉相承的人本管理思想

从现代到后现代——一脉相承的人本管理思想
王伟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16X
【摘要】一般认为,古典管理是刚性管理,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

后现代管理更注重柔性管理,注重组织中人的因素。

实际上,三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中都包含着人本管理思想。

在这一方面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总页数】0页(P137-138)
【作者】王伟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披着后现代外衣的现代主义话剧——简析孟京辉话剧的非后现代性及其所具有的后现代剧演形态 [J], 刘娜
2.从现代到后现代——一脉相承的人本管理思想 [J], 王伟
3.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非后现代性--《五号屠场》非后现代性解读 [J], 戴桂玉;李智
4.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概念简述 [J], 叶金梅
5.后现代主义规划:后现代精神的当代延续——从林少伟的著作《亚洲伦理城市主义——一个激进的后现代视角》谈起 [J], 曹洋;张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

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

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教育管理后现代主义模式综述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管理也逐渐变得复杂多变。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是指在后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多元化和包容性原则为核心,将参与与合作作为教学管理的核心理念,体现出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地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管理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的法国,旨在批判现代主义思想和对于现代化的过度信仰。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固有问题,是一种完全相对化的思潮,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这种思潮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学科领域的繁荣发展,也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出现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多元化、民主性、开放性、参与性和包容性。

多元化指的是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倡导接纳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学习风格。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民主性体现在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权,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严格的君子党式的教育模式。

开放性则是鼓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打破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参与性则倡导师生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形成一个共同的教育氛围。

包容性则体现在尊重不同背景、需求和观点,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更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教育。

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降低学生的压力,提高其学习的乐趣,在此背景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该管理模式的不足在于容易陷入“主观主义”,盲目追求表面的多元化,忽视了对知识的体系化和系统化的学习。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确定。

从教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创造力,鼓励他们能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中国人的管理之道

中国人的管理之道

中国人的管理之道【摘要】中国人的管理学首重无为而治,也就是强调放权与自我管理的自组织治理模式;中国人的管理学谈天下至诚、德育天下及修身齐家之道,也就是愿景领导、价值领导、关系管理及文化建设,以创造信任的环境;中国人的管理学总是强调阴阳并存又阴阳融合,这正是学习型组织在变化环境中的动态平衡之道。

【关键词】中国人;管理之道;现代管理;无为而治;中庸之道。

众所周知,现代管理理论起源于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德国韦伯的“科层管理”。

现代管理通常将组织视为“工作流程系统”和“命令系统”,认为组织与人都是经济理性的,组织可以制定系列规章制度流程,并通过“胡萝卜”和“大棒”政策使员工成为流程的忠实执行者。

因此,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更有效率的流程,并监督其得到有效执行。

以理论层面上看,科学管理常受到“后现代管理”思潮的严厉批判。

组织应被视为一个合作系统和信息系统以及关系网络系统,组织内个体是追求社会意义、人际满足以及归属感的,在这种情况下,差别迥异且又追求社会意义的个人只有在“共同目标”激励下,才能高效合作,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领导的职责是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建立良好的文化规范,促使员工实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忠诚度,并引导小团体配合组织的工作。

从操作层面上来看,层级制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思想在中国也遭到严重的适应问题,这些病症的主要源头在于中国组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僚主义”等特点。

当下中国管理界有两个理解误区:一是认为韦伯加泰勒就是“现代管理”,二是认为这个“现代管理”是包治百病的。

实际上,在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交相前进,完整的管理系统应该包含“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后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化、符号性消费,以及一对一的合作性生产,知识经济与服务业经济的崛起,使得“单腿独行”的科学管理力不从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现代管理的局限性将会越来越明显。

后现代思想视阈下的管理理念重塑

后现代思想视阈下的管理理念重塑

后现代思想视阈下的管理理念重塑内容摘要:后现代思想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泛于哲学及各文化领域。

直到20世纪90年代方得以盛行于西方管理学界。

作为一种管理思潮,它以不同的方式探究和描绘了现代管理特征,并揭示出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与消极后果,形成了一系列迥异于现代特征的管理思维。

本文在挖掘后现代思想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学习再造、协作整合、平等参与以及柔性管理等管理理念,通过管理思维逻辑的更新,求得对现代管理理念的重塑。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理念非理性以人为本协作整合后现代思想理论概述溯至19世纪80年代,后现代思想的先驱、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che)提出“上帝死了”、“强力意志”、“理性的原罪”等观点,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

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方法逐渐渗入管理领域,后现代管理思想孕育萌发。

自后现代管理概念被首次提出之后,人们对现代管理学基本假设的质疑日益加深,撼动了现代管理的理论根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后现代管理这一综合性思想已盛行于西方现代管理学界。

1957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提出了“后现代世界”(postmodern world)的观点,随后又创设了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等重要的管理概念。

1979年,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J·F·利奥塔(J.F.Lyotard)在其著作《后现代状况》一书中,论述了后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特征,同时指出现代与后现代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后现代总是隐藏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暂时性,自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状态的冲动。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不断地充满它的后现代性的”(J·F·利奥塔,1997)。

后现代行政精神的现代性谋划:智力游戏抑或科学运思

后现代行政精神的现代性谋划:智力游戏抑或科学运思

后现代行政精神的现代性谋划:智力游戏抑或科学运思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思想核心是对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批判。

在行政领域,后现代主义思想对行政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行政管理者重新审视传统的管理模式,探寻更加智力游戏与科学运思的新途径。

后现代行政精神的现代性谋划,旨在打破传统的行政模式,引入更加灵活、变化多端的管理方式,利用游戏化的管理手段激发行政人员的创造力与激情,培养团队合作力和综合决策能力,以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后现代行政精神倡导智力游戏的管理方式。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流于官僚化和僵化,使得行政组织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而智力游戏则以游戏化的方式激励行政人员的内在动力,提高团队凝聚力,促进员工的创新与进取心。

通过制定各种管理游戏,如团队建设游戏、创新竞赛游戏等,让员工在游戏中感受到管理的乐趣与挑战,激发出更大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从而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后现代行政精神倡导科学运思的管理方式。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得行政工作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变数,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这种复杂环境。

科学运思的管理方式注重对信息的高效处理和决策的科学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构建一个实时的信息平台,使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

科学运思也倡导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融合到管理实践中,实现管理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后现代行政精神的现代性谋划要求行政管理者不再只是单纯地执行规章制度,而是要具备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创造力,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善于运用游戏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更加灵活的管理。

行政管理者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后现代行政精神的现代性谋划也需要行政管理者发展更加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注重员工的感受和需求,尊重员工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创造更加和谐的组织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后现代管理”及其价值分析

“后现代管理”及其价值分析

作者: 殷国强
作者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出版物刊名: 全国商情
页码: 38-39页
主题词: 后现代管理 后现代 现代 价值分析
摘要:过去的几十年,西方的理论、艺术和科学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后现代”作为最时髦的语汇几乎广泛地深入到一切社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后现代管理”作为管理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而“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语汇的逻辑关系,“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后现代管理”实际意义等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梳理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以强 调否定性 、 不确定性 、 非连续性 和多 元性为特 征 ; 体现 出反 中心性 、 反体系性 的思维 向度” 。… 在 8 年代前期 ,后现代话语 又分为消极后现代话 语和积 0 极后现代话语 。 以汤 因比、 贝尔等人 为代 表的消极后现代话语 反 映了人们 对现代世界 的悲观情绪 , 认为西方 文明的危机致使 “ 因为现代性 , 现代 的暂 时性 , 自 历 史断裂 , 以哈桑 、 而 费德勒 为代表 的积极后 现代话语 则认 为 了 。 后现代 总是 隐藏在现代里 , 身包含 着一 种超 越 自身 ,进 入一 种不 同 于 自身状态 的 冲动 。 后 现代 的进程 能使人类 同过去 的彻底决裂 , 克服危机 、 克服现 现代性 在本质上 是不 断地充满它 的后 现代性 的。” I l 4 】 所 代性 , 向资本 主义的更高级形式 。但是此 时的后现代理论 只 走 也可 以把后 现代管 理看作是 现代 管理学 的新 发展 , 并不 是 是作 为一种文化 理论 出现 , 仅仅是一 种理论 游戏 , 同社会 的实 以 , 些专家声称 的管理 的新 时代 。“ 我们 可 以这样认 为 , 一方 面 , 践相分离 。到了 9 0年代 , 以大卫 ・ 格里芬 为代 表的建设性后现 后现代 管理理论 在通 常意义上被 视为是 管理学 理性主 义的反 代 主义的 出现 , 弥补了 同实 践的裂 隙。格里 芬在其 《 现代精 后 另一方 面 , 现代组织 变革与 发展则被 视为 与组织及 其管 后 神 》 书中 , 一 论述 了建设 性后现代 的几个取 向 : 推崇 实践 , 高扬 动 ; 理 的进 步有 关” 5 在管理 中涉及到管 理的人性假设 、 。[o 1 6 组织文 人 的创 造性 ; 多元化 的思维方式 ; 对世界状况的关注等。 化、 组织结 构 、 织变革 、 组 激励方 式 、 文化 战略与跨 文化交 流等 二 、 现代 管 理释 义 后 最终于 现 代管理是 以实现 组织 目标 为 出发点 ,在理 性 的分析 中 问题 。无论是理论 界还是实践领域对这 些问题的探讨 , 8 0年代美 国交汇成后现代管理 , 成为引领 管理前沿的综合性思 “ 建立在 合法 的 , 有报酬 和强 制性权力 基础上对 下属人 员指 明 美 F 德鲁克 , 后现 干 事的方 向和指令他们专 干事情 ” 现代管理 以“ 令 一服 潮 。代表人物主要有 , 国的管理学教父 彼得 ・ ・ 。 命
l _ l I 一 些l 堡 l 笪
后现代 管理 的重新 审视
张 守连
( 中国人 民大学 哲 学院, 北京 10 7 ) 0 8 2
【 摘 要 】 后现代 主义是后现代管理 的基
外的一种学术体系或者理论流派 , 现代 管理 只是 运用 后现代主义对 现代 管理所做 的一种批判性的反 思。 后 后现代 管理运 用后现代的话语批判现代管理的理性 中心主义 、 整体 主义, 出后现代管理 的不确定性 、 突 非理性 、 多元性 等特 征。文章通 过对后现代管理合法性 的考察 , 分析 后现代 管理 中权力的特 征、 织的安排 、 组 制度的设计 、 道德 的 自由化 等问题 。


义 以批判 自笛卡尔以来所坚持纯理性 的至上地位为 主要特 征 , 批判这一理 性化 过程 , 批判 理性概念 的运用使得 知识独立于实 践、 传统和社会 、 政治和经济利益 的倾 向。“ 现代主义消解认 后 识 的明晰性 、 意义 的清晰性 、 价值本体 的终极性 和真理 的永恒
而这种美好 图景要 实现 ,就需要科学技术 的不断探索与革命 , 以信息科 技为先导 , 以生命科技 为发展 重点 , 以新 材料科技 为 基础 , 以新 能源科技 为动力 , 以海 洋和空 间科技 为内涵 与外 延
【 键 词 】 后现代 ; 关 后现代 管理 ; 理性 中心主义 ; 性 非理 【 中图分类号】 9— 6F7 【 C 30 ;20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426 (0 1—200 10—7 821 )204—2 1
后现代管理 的产生是 和企业环境 的变迁分不 开的 , 这主要 后 现代 主 义概 述 现代企 后现代 主义是一 种集合 了多种文化 、 艺术 、 哲学等 多 门学 体现在以科技革命和经济革命为主导的管理变革方而 。 以“ 能源为基础 科 的思潮 。 理论界普遍看法认为 , 现代 思潮形成 于 2 后 0世纪 5 业的经济环境 日益受 到越 来越多的 限制 , 高碳 ” 0 能源 的枯 竭和这种发展模式所 带给人 年代末到 6 O年代前 期 ,于 7 0年代到 8 0年代达到顶 峰 ,在 9 的发展模式受到 了限制 , O 正威胁着人类 的后 续发展和健康 。寻求 “ 低碳 ” 年代便衰弱 了。后现代思潮 的代表 人物主要有 : 国哲学家德 类环境的破坏 , 法 阳光 经济发 展模式 , 探索 新 的生 物能源 已成为各 国 里达 、 福柯 , 法国文艺批评 家罗兰 ・ 巴尔特 , 国文艺学 家伊哈 发展道路 , 美 将来以“ 高碳 ” 能源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将得到缓 布・ 哈桑 、 国社会学家 丹尼尔 ・ 尔 、 美 贝 法兰克福 学派思 想家 哈 发展的新趋 向。 全球环境保 护将不再是梦 , 人类将 以健康 绿色的方式生 活。 贝 马斯 以及伽达 默尔 、 利奥塔 、 杰姆逊 、 斯潘诺斯 等。后现代主 和 ,
的一场伟大革命 。[ 以“ 3 1 . s 高碳” 7 能源 为基础 的企业 发展模式 , 将 被 以“ 知识 型” 员工为基础的企业发展道路所取代 。 知识 型” “ 员 工掌握着新 的科学技术 , 内含无 限的发 展创 造潜 能。 正是人类 面 临新 的环境 , 践的反 思 , 实 认清 了 自身发展 的 桎梏 , 才需要 在企业经 营方式上 发生转 变 , 使得 更符合 人性 和 人的 自由。这么一来 ,后 现代 ” 管理 ” “ 和“ 的结合就显得 不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