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季节性干旱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干旱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一、温带沙漠形成的原因1.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2.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二、热带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1.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详情查看荒漠化问题成因和措施)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3.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三、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四、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五、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六、华北地区缺水问题1.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更多详细内容见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七、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②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八、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1.降水方面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季风气候(详情查看不同自然带气候成因)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点与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3 植被恢复要点分析
干热河谷地区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植被等过
于稀疏,土壤过度 裸 露 且 水 土 流 失 问 题 严 峻. 除 此
之外,炎热以及干旱 等 天 气 也 影 响 了 植 株 等 的 生 长
以及存活 [6].故而针对干热河谷地区在植被恢复期
间,应当尤其关注 造 林 过 程 中 林 种 的 筛 选. 科 学 合
干旱现状,也没有对 基 于 灌 溉 方 式 规 避 干 旱 策 略 进
行深入探究.
2.
1 遴选适宜的林种
热带以及季节性干旱是干热河谷地区最为典型
的两个特点,故而 也 是 科 学 造 林 的 重 要 基 础. 针 对
干热河谷地区的植 被 恢 复 以 及 生 态 治 理 期 间,不 但
需要就乡土树种进 行 种 植,还 应 当 依 据 气 候 相 似 性
覆盖无疑是当下业内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干热河
谷地区的植被恢复,务 必 结 合 当 地 季 节 性 干 旱 以 及
热带性的生态环境 条 件,选 择 与 当 地 气 候 条 件 相 适
宜的林种,配合科学完善的植被恢复技术,有效恢复
当地植被生 态 [7].目 前,针 对 干 热 河 谷 地 区 植 被 恢
第 1 期(总第 170 期)
2021 年 02 月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Fo
r
e
s
tBy
GPr
oduc
tandSpe
c
i
a
l
i
t
nCh
i
na
yi
No
1(
To
t
a
lNo
170)
南盘江流域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测 方法 有 简单 的经 验统计 分 析 、 定 性 预报方 法 、 数理 统
计 方法 、 动力学 方 法 。 因云 南 省南 盘 江 流 域 地 形 地 貌 较 为复 杂 , 形 成 干旱 的 因子较 多 , 干旱导 致 的损失 严
进 行 空 间插 值 , 并与 气温 和 降水 的等值 线 图相结 合 , 探
引入 中国 , 该指标综合考虑 了降水、 蒸 发 和 土 壤 湿 度等 多个 因子 , 但 是 计算 相 对 复杂 、 收集 资料 困难 , 不 适宜 大 面 积 推 广 使 用 。本 次研 究 选 用 干旱 侦 测 指 数 ( R e c o n n a i s s a n c e D r o u g h t I n d e x , R D I ) , 该 指标 考虑 了降
第4 4卷 第 1 1期 2 0 1 3年 6 月 文章编号 : 1 0 0 1 — 4 1 7 9 ( 2 0 1 3 ) 1 1— 0 0 0 5— 0 4
人 民 长 江
Ya n g t z e Ri v e r
Vo 1 . 44, No .1 1
J u n e ,
干旱 的基 础 , 也 是 衡 量 干 旱 程 度 的 标 准 和 关 键 环
节
。 目前 , 国 内外 建 立 了多种 干旱 检测 指 标 , 并对
干 旱形 成机 理进 行 了多 方 面 的研 究 , 如 标 准 化 降水 指 数( S P I ) , 它是 反 映干 旱 强度 和持 续 时 间 的一 种 指 标 ,
水和 潜在 蒸发 量 两个 因子 , 计算 和 收集资 料相 对简单 ,
在芬 兰 和 马耳 他 等 欧 洲 国家 已经 得 到 应 用 。本 文 研 究 选用 云南 省南 盘 江 流 域 2 5个 气 象 站 的逐 月 降 水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东北旱涝
西北风沙水土
低温灾害区
流失多灾区
西部地震
内蒙古暴 风雪灾害区
华北地震 旱涝重灾区
高寒灾害区
华东华南旱涝
西南地震
台风多灾区
山灾多发区
台湾多地震区
比较说明我国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自然 灾害的类型差异。
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 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 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 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 南方地区: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
青藏高原: 低温冻害 冰雹、地震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 季节性干旱(伏旱) 暴雨洪涝 热带风暴、台风 风暴潮、海啸等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种类多
干旱、暴雨、洪涝、热带风暴、龙卷风、
气象灾害 雷暴大风、干热风、暴风雪、寒潮、冷
害、霜冻、雹灾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
地质灾害 塌陷、火山、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分布范围广
※地域差异大Biblioteka 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 损失大。 中部次之。 西部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时间上 ——有一定的周期性 ※空间上 ——分布很不均匀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说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灾害有哪些?
我国八大自然灾害区
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性
质灾害 地震频发 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候灾害 暴雨洪涝
滑坡、泥石流
文灾害 太阳黑子增多
东北地区: 季节性干旱(冬春较重)、低温冻害 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
2010年攀枝花特大旱灾异常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研究
1 1 0 初 3 O 万 h 成 灾 16 .6 m, .3万 h 直 接 经 济 损 6 % ,_5月 平均 相 对 湿度 不 足 5 % , 春 m,
25 0 13 8 24 0
1. 0 0 5 75 . 8 1 . 0 0 9 44 .7 1 . 0 0 5 54 . 7 z ・ j l 16 95
仁和
18 91
.
9 2 — 18 . . .4 924 1
10 1. 0 0 5 9 2 4 . 6
1 81 21 5 1 . 0. 7 39 07 2 . 0.1 O 57 2
下 降 , 江 ( ) 岸农 田取 水 抗 旱难 度 大 ; 沿 河 两 部分 旱 区水库 干涸 , 沟 断流 , 源枯竭 , 溪 水 人
旬 开始 四川南部旱 情有所 发展 , 出现特旱… ; 畜饮水 困难 , 森林 火 险等级 居 高不 下 。截 止 2 月下旬_3 月上旬攀 枝花出现特重旱灾 。 21 0 0年 4月 2 日, 市 受 灾 人 口 3 .9万 6 全 12 ( 干旱危 害及滞后效应 二) 人 , 作 物 受 灾 30 农 . 6万 h 成 灾 16 m, . 3万 h 直接 经济 损失 25 m, . 7亿元 。为 深入 了解
2 1 年 01
・
第 3 卷 6
第3 期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
( 总第 16 0 期)
气 候 与 科技 ・
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
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摘要】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地区,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农业旱灾频发,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小影响。
本文旨在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价,从而为未来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依据。
通过对各主产区的概况、农业旱灾影响、评价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应对策略建议。
研究认为,我国13个主产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农业旱灾风险,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措施。
但同时也要注意研究局限,提出未来发展的展望,加强科研力量,为我国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关键词】关键词: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影响、方法、结果、应对策略、结论、展望未来、研究局限。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的研究背景十分重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我国农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旱灾风险。
粮食是人类的生命线,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稳定供给。
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价,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供给稳定。
当前,我国正在加大农业现代化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抗灾能力。
农业旱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如何科学评估和预防这一风险,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开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风险评价,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旱灾风险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当前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国的粮食主产区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旱灾风险,这不仅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旱灾风险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政府和农业部门更好地了解各地旱灾风险程度及其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提高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抵御旱灾的能力。
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
收 稿 日期 :0 0—0 21 8—3 O
1 . % ; 食产 量 86 3万 t 占全 国 的 1 . % 。 12 粮 7 , 64
2 干旱基本情况
2 1 干旱 季 节 性 分 布 .
地貌 复杂 多样 , 以高 原 山地 为 主 , 、 ( 地 ) 嵌其 谷 坝 盆 镶
中 , 中山地 、 陵 约 占总 面积 的 9 % , 地 、 其 丘 2 谷 盆地 仅
1 2 社 会 经 济 .
西 南 5省 ( 、 ) 地级 行 政 区 6 区 市 辖 1个 、 县级 行 政 区 5 9个 。2 0 4 0 8年 区域 内总人 口 2 2 5 l7万 人 , 占全 国
水平 的 6 % ; 地面 积约 18 0万 h 其 中农 田有 效 0 耕 5 m,
灌溉 面 积 6 1 5 万 h 分 别 占 全 国 的 1 . % 和 5. m , 52
河流具 有 河谷深 切 、 降大 、 量 丰 富 、 沙 量 低 和 岩 比 水 含 溶地 区地 下伏 流普遍 发 育 的特点 。 区域 内水 资 源总 量 丰富, 季节 性变 化大 , 当地水 资源 总 量 83 7亿 m , 4 占 全 国的 2 . % 。区域 内水 能资 源 富 集 , 能 资源 理论 94 水 蕴藏 量约 3 1 k 占全 国的 4 % , . 亿 W, 4 可用 于 经济 开 发 的装 机 容 量 约 2 5亿 k , 发 电 量 约 9 1 . W 年 . 9万 亿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预报的时效性分析
图3 全国四季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图
(一)干旱时空分布
东北地区干旱类型主要是春、夏 旱。 华北是中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 一,干旱主要发生在4-10月,年干 旱频率最大的月份是4-6月,其次 是10月。华北干旱主要是春夏旱 和夏秋旱。 西北地区东部干旱主要分布在黄 土高原中、西部和甘肃南段。4-10 月都有可能发生干旱,最易发生 的是夏季。 西北地区西部是干旱气候,该区 年内各月的干旱频率均低于5%。 长江中下游5-12月均可能出现干旱, 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以8-10 月出现机会最多,处于“伏旱”。 华南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和冬季 及前春。 西南干旱季节性差别大:冬春频 率高、夏秋频率低。 青藏高原的干旱主要发生在5-7月 和10月。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 及其预报时效性分析
第十组 组员:王娟 胡迪 张署光 王天义 陶然 母灵 马永杰
October 24, 2011
主要内容
引言:与干旱有关的定义与概念 我国干旱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
我国干旱的预测及其时效性
我国干旱形成的主要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时效性分析
图6 1951-2006年间干旱过程最长持续时间(单位:天)
二、我国干旱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统计表明,对于东 北、华北、黄淮、 西北地区东部、华 南及四川盆地等地 的大部分地区,在 近半个多世纪里, 最长的干旱事件大 多了生在1980年以 后,如图示。
图7 1951-2006年间最长干旱出现年代
二、我国干旱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
(一)干旱时空分布
春季,春季北方少雨雪,干旱为常 见,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干旱发生 频率最高,达50%-70%。海南、云 南、四川南部也是春旱多发区,发 生频率有50%-80%。长江中下游及 其以南的大部分发区了生频率不到 20%,为春旱少发区。 夏季,干旱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 北西部、华北大部、西北东部及黄 淮北部,发生频率达50%-60%。长 江中下游地区、黄淮南部、东北中 部和北部及四川东部等地发生频率 也较高,有30%-50%。华南、西南及 东北地区东南部为夏旱少发区,发 生频率在30%以下。 秋季,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南部、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 地区和华南等地,发生频率为40%60%,全国其余大部地区不足40%。 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季节,干旱 主要出现在南方。华南、西南为冬 旱主要发生区,华南南部及云南大 部发生频率达50%-70%。
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地区保水系统探讨
论文标题: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地区保水系统探讨—昆明呈贡地区土壤保水措施探讨 2011年07月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地区保水系统探讨—昆明呈贡地区土壤保水措施探讨摘要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常年处于干旱,比如西北地区、黄淮流域、东北地区西部、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南部,而近年气候反常又出现许多季节性干旱地区;即使不是常年干旱,也是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加上土壤的不透水性,就更造成一段时期内,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连续的干旱,为了可以缓解地面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就需要我们深入考虑怎么可以解决季节性干旱气候保水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降水量分明的地区,增加对区域内部保水,从而延长土地内部水分含有量,对植物良好的生长和水土保持都起到一定的持续性作用,也更好的降低植被养护运营成本,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工程和生物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季节性干旱地区保水问题。
根据我国云南昆明呈贡地区典型的山地高原季风气候的地理环境为例,进行探讨和研究。
这对我国改善亚热带季风地区季节性干旱有着十分必要的帮助。
关键词:高原、山地、季节性干旱、保水系统、土壤1.季节性干旱地区气候情况和土壤情况简述: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常年处于干旱,比如西北地区、黄淮流域、东北地区西部、东南沿海、西南地区西南部,而近年气候反常又出现许多季节性干旱地区;即使不是常年干旱,也是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加上土壤的不透水性,就更造成一段时期内,一二个月甚至几个月连续的干旱,为了可以缓解地面干旱对植被的影响,就需要我们深入考虑怎么可以解决季节性干旱气候保水的问题。
1.1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1.1.1春季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气流来自热带大陆,多晴朗天气,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
但昼夜温差大,有“上午如春、午后似夏、晚间如秋、深夜如冬”的“一日四季”的特点。
春季降水量少,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气温回升快,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威胁,不利于小春作物成长和大春播种。
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发生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并产生相应的后果。
经常是在气象干旱发生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旱才表现出来。
那么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呢?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形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时间长,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产生伏旱。
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连旱特别严重。
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11—次年4月为旱季。
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
土壤干旱和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都是降水不足。
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
降水量是直接影响土地是否干旱的关键因素,发生干旱的几率和降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干旱并不完全由降雨量决定,还与蒸发等因素有关。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集雨利用工程设计研究——以李子溪流域为例
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集雨利用工程设计研究——以李子溪流域为例董杨;李昌兵;雷孝章;吕宗强【摘要】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集蓄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川中丘陵区嘉陵江中游的李子溪流域为例,对区域农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进行了设计研究.探讨了小流域集雨利用工程解决农业生产中季节性干旱的可能性,试图总结出适合我国西南地区的农业集雨利用技术和抗旱灌溉模式,为该地区今后的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2(043)018【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集雨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川中丘陵区【作者】董杨;李昌兵;雷孝章;吕宗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西藏分公司,西藏拉萨850008;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82川中丘陵区位于四川省境内,属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丘陵区,又称盆中丘陵区。
李子溪为丘陵区内的一个典型小流域,该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保水性能差、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导致水土流失和农业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且呈加剧趋势;地下水埋藏深,区域内大部分地方不具备开发地下水资源的条件,造成农业生产力低下、土地退化等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川中丘陵区农田灌溉设施少,很多坡耕地没有配套的农田灌溉设施,成为“望天田”[1]。
本文以李子溪流域为例,对区域内农业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即汇集工程、蓄水工程、输水工程和利用工程进行设计研究,期望能总结出适合我国西南地区农业集雨利用技术和抗旱灌溉模式,为该地区今后的农业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雨水汇集工程设计研究雨水汇集工程涉及到的各类参数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归纳和总结起来最主要的参数有4个:集流效率、降雨强度、设计标准和降雨历时。
攀枝花一次特重旱灾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1 干旱事实及 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1 干旱 的时 空分 布 .
攀枝花秋冬 春特 重干 旱除 盐边新 县 城早期 为 2 0 09
日, 市农 作 物 受 灾 4 . 全 59万 亩 , 灾 2 . 成 4 4万 亩 , 收 绝 1. 8 10 万亩 , 农业经济损失达 2 2 亿元 。 .4
农业经济损失达 2 2 亿 元 , 1.3万人 和 3. 6万头 .4 有 63 44 牲畜 出现饮水困难 。为深入 了解 这场 干旱发生 的天气背
景, 提高对异 常干旱气候预测预报和分析 能力 , 文对攀 本 枝花 20 2 1 0 9~ 00年秋 冬春 特重旱 灾发生 特点 及成 因进 行 了综合分析 , 希望能对攀枝花 市以后 的抗旱 、 减灾工 作
第3 卷 第3 0 期
21 00年 9月
高
原
山 地
气
象
研
究
V0 . O N . 13 o 3
Plta n u t i to o o v R s a c ae u a d Mo n an Me e r le e e r h
S p . 01 e t2 0
文 章编 号 :64— 14 2 1 )3— 0 4— 4 17 2 8 (0 0 0 0 7 0
期, 形成全市 16~2 3天 的秋 冬春 三连旱 ( 图 1 , 9 1 如 ) 且
25 亿元 , .7 损失为历 年之最 。
12 2 饮用水源枯竭 ..
旱情逐渐呈不 断蔓延 发 展加 重态 势。期 间的 2 1 00年 1
收 稿 日期 :0 0— 6— 5 21 0 2
作者简介 : 陈永琼 , 工程师 , 长期从事农业气象服务与研究工作 。E m i ceynqog0 3 ao.o .n - al hn ogin20 @yho cr c : n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滥 伐 森 林 陡 坡 开 垦
围湖造田
水 土 流 失 泥 沙 堆 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 下降
加重 洪灾
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
资产、人口 等密度加大
2008年的那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猛一些 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寒潮的定义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 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 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以后又补充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 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 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相当于 三个行政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 有6~8级大风者,称为寒潮或强寒潮。未达到以上 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一般冷空气。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主要特征: ①出现次数多
资料1: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 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 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 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 涝总次数的56%。
1.主要特征: ②持续时间长
资料2: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正 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 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持 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 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858- 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 1968连续3年干旱;1951-1980年我国华 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 14次。
①长江流域夏季风异常,大部分地 区先后普降大雨和暴雨是根本原因。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国
的
洪
涝
灾
害
的
空
间
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 布区。其中海河中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沿 海地区是我国的多洪涝区。
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严重的原
因
锋面雨带停留时间较长
气候
降水量大且集中 完成P39—40活动
自
降水范围广、面积大
然
原 因
水系 支流众多且呈南北对称,干支流同时来水, 加快了干流的汇水速度,中下游河道弯曲
青藏高原、云贵高 原除外,我国大部 分地区都受影响 进一步分析地形对 寒潮活动的影响?
☆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不易受影响
东弱南河西。北流向向域山、山脉长脉—江———流阴形域山成甚、冷至秦空两岭气广和的地南通区岭道。等,完阻分成挡流,P南4势下5力活影不动响断到减黄
湖北
连续十几日大雪, 湖北丹江库区、富水 库区、三峡库区等退 耕还林区,75%以上 的柑橘均受到不同程 度的冻害。
(2)水土资源的匹配:
北方地区:
耕地面积广,以旱作农业为主,随冬小麦播种 面积增加,灌溉面积扩大,春季作物生长关键 期,需大量灌溉水源--春旱严重
南方地区:
耕地不如北方多,但以水田为主,农业发展需水 量大--伏旱严重
(3)社会经济:
①农业活动
②工业活动 ③人口增加
生产、生活用 水量大,且用 水量不断提高
地形 中下游以平原为主,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人
使下游河道淤塞,泄洪能力下降
为 原
西亚干旱的原因
一、干旱灾害及其分类干旱灾害是指在足够长的时期内,因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份亏损,河川流量减小,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是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蓄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中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
从学科观点看,干旱可分为四大类: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二、干旱产生的原因干旱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大气环流系统相联系。
除了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戈壁、沙漠地区)造成当地缺水少雨之外,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而大气环流异常,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会导致降雨偏少,蒸发加剧,这是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
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
一般将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毫米至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
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
三、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区域、季节和年际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1、干旱灾害季节性强从季节分布上看,我国的旱灾主要类型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其中春旱灾害最为严重,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上游和云贵高原也时有发生。
2、干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干旱地区具有面积广,分布不均,且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严重的干旱区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浙、赣南部与两广北部地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和滇中地区。
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东北干旱区,主要集中在4~8月的春夏季节;黄、淮海干旱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大的区域;长江流域地区,以7~9月出现干旱几率最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冬季及前春;西南地区干旱的范围较小,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
浅析中国2010年西南大旱的原因及避旱减灾措施
因干旱全省农业直接经 济损失超过127.88亿元
贵州
88个县(市、区)中84个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1728万人;557万 特大干旱, 80年一遇 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12.9万人需口粮救济
因灾直接经济损失 28.77亿元
广西
严重干旱
13个市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1126.38万亩,因旱导致218.12万 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度日的人数为31.86万人 截至3月16日,旱灾造成四川省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616万人受灾, 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
14
谢谢!
15
11
水污染严重
12
应对措施
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进行科学的水源工程规划。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保护植被,严禁乱砍乱伐,恢复原生态林和人工种植森林。 依法管水。尽快建立健全较完整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体系 。 发展节水站略。依靠科学进步,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灌溉 水利用率,推广渠道防渗技术。搞好工业节水,搞好城市节水和 污水净化等方面的工作。 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强化旱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7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
降水持续偏少
蓄水少
气温持续偏高高,蒸发大
印度季风势力弱, 水汽无法输送进来
喀斯特地貌,地表水蓄不住 雨季降水偏少,库塘蓄水不足
全球气候变暖
8
喀斯特地貌
9
上游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导致来水少
10
植被是最天然的水储备库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人 们乱砍乱伐,导致生态 环境破坏严重,进而引 起许多支流季节性干涸, 或者源头向干流方向萎 缩。 原生态林被砍掉后,原 先的地上取而代之种上 了经济林——桉树林或 橡胶林。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考查寒潮危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防御寒潮的主要措施, 侧重考查学生对等值线图的判读和分析能力。第(1)题,可从 等值线数值的总体变化趋势和三大地形区之间的差异两个方 面描述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其形成与距
寒潮源地远近(纬度位置)和地形有关。第(2)题,水与土壤相
比,其热容量大,降温慢,变化幅度小,可减轻冻害危害。
因 素
原 因 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 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小,又使大量泥沙入江,
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上 游 ―→ 滥 流失加剧,既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
伐森林
人
为 中 游 ―→ 围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 峰能力减弱 因 湖造田 素 下 游 ―→ 建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核心地带,占据河道的 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分洪区的占 用不仅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还无形中使 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
(1)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及强弱变化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降水的季节变化 (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为 A.人口稀少地区
(
)
( B.经济落后地区
)
C.平原地区
D.高原和盆地地区
解析:第(1)题,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 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 涝的现象。第(2)题,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
三、热点探究 今年第6号强热带风暴“杜苏芮”的中心已于2012年6月30
日02时30分前后在广东省珠海市南水镇沿海登陆,登陆后迅速
减弱为热带风暴,中心最低气压为995百帕。但受“杜苏芮” 残余云系的影响,6月30日08时至7月1日08时,南海西北部、 北部湾仍将有5~6级大风,部分海域阵风可达7~8级;广东中 西部沿海、广西中南部、海南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其中,广东
西南干热河谷休闲农田温度与蒸发量日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
西南干热河谷休闲农田温度与蒸发量日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胡兵辉;王维;张红芳【摘要】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
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加,曲线依次向后推移,波幅也逐渐变小,表明农田覆盖物对土壤起到一定的稳温和保水作用,可明显降低农田土壤水分散失;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协同函数均呈现正向协同关系,且协同系数普遍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和地表覆盖物逐渐增加,协同关系逐渐减弱,而干旱却有利于协同关系加强,说明在气候干燥区,农田温度升高,农田蒸发量增大,温度与蒸发量的协同关系增强,农田温度仍然是农田蒸发的主要推动因素。
故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要开发利用季节性休闲农田,就必须做好旱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地表覆盖物,减少农田水分的无效蒸发,为休闲农田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水分基础。
%Aiming at the reality of fallow farmland area enlarging in dry season of southwest dry-hot valley,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change regulation and synergic relation of fallow farmland temperature with evaporation in 24 hours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dry s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fallow farmland temperature curves and evapora-tion summation curves are mainly presented the change of waveform function curve .With the soil depth and farmland mulch increase,the curves backwardly evolved in proper order,the amplitudes also gradually reduced .It indicated that the farmland mulch will be played a certain function for stable 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servancy,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soilmoisture losses .The synergic function of fallow farmland temperature with evaporation was presented a posi-tive synergic relationship and the synergic coefficient was generally rather large .But with the soil depth and land surface mulch gradual increase,the synergic relationship will be gradually decreased .Yet the drought will be useful to strengthen the synergic relation .It can illustrate that the land evaporation will be increasing when the farmland temperature going up,so the farmland temperature still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for the farmlandevaporation .Therefore to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seasonal fallow farmland in the southwest dry-hot valley area,it must be doing best to save and store the soil wa-ter in dry season by adding the land surface mulches,reducing the noneffective evaporation for thr soil moisture,to estab-lish a good water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fallow farmland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页(P259-265)【关键词】休闲农田;温度;蒸发量;日变化规律;协同关系;西南干热河谷【作者】胡兵辉;王维;张红芳【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4西南干热河谷区系指横断山区河面以上300~800 m的干旱、半干旱河谷地带,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砻江的中、下游,大渡河和元江的中游,岷江和嘉陵江上游等河谷区,其总长度为4 105 km,总面积 11 230 km2[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旱情有所缓解.目前,我国的将近400个 城市处于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有17多个城市出 现了断水的严重缺水状况.
2、我国的可利用水状况 我国的淡水储量大约在27890亿立方米. 根据2012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人口在13.39 亿.我国的人均淡水量约在2000立方米。为解 决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我国采取 南水北调工程等,在其中我国的水蒸发量非常 大,虽然每年都会有雨水补给,但是,随着我国 近几年来降水减少,以及饮用水污染造成
因此,水电站不仅不会造成干旱, 反而会对调节干旱发挥很大的水量作 用。 所以,云南的特大旱灾不仅不是水 电开发造成的,而恰恰是由于我们的 大型水电开发不足造成的!
二.我国水资源储存和分布情况
我国的淡水总量比较丰富,约占全球水资源 的6%,但是,我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给我们淡 水资源带来的很大的压力,人均用水不足2000立 方米,处于严重的缺水状态. 1、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的水资源以南方充沛,北方比较干旱. 东部比较充沛,西部比较干旱的格局.我国的水 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了我国在用水过程中消耗 非常大.根据2012年我国气象局的数据报道,我 国2010年,上半年南方的平均降水量为37厘米, 北方为11厘米,今年南方的降水量普遍增多,对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多 溶洞、暗河,不利于水的贮藏
春季气候干旱,空气中水汽含量 小,固体凝结核不足,没有形成 降水的条件
该地区多地质灾害,板块活跃,多断层 ,不利于修建大型的水库,水资源的储 备不足!
五、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低 我国西南地区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 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 流。这种情况与北方的平原有所不同。 在北方的平原地带,一旦出现干旱总可以 通过向地下深处打井抽取地下水救急。但是 ,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并不像平原地区那 样容易找到地下水源,并通过打井解决水源 问题。因此,对于西南地区就更需要依靠水 库的蓄水解决特大干旱的供水问题。
误区2:有一些水电站为了保证生活用
水,决定放弃发电?
当河流来量的非常少的时候,停止发电 就相当于让水电站把河流通道完全截断, 这样可以保障当地的用水需求。但是,当 你保障了当地的用水之后,河流下游的地 方肯定是水量变得更要少了,干旱更严重 了。所以,放弃发电也只能调解远近不同 地点的河流水流量的比例。
不过,由于水库大了以后水位一定会比较 高,向下放水的时候一定会有巨大的能量要 释放出来。如果不用来它发电反倒会对水库 的设施和下游的岸坡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所以,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大型水库 不采用放水的同时发电的方式来消能的。这 样一来所有的大型的蓄水水库就必然都是大 型水电站。 目前的现实社会当中,我们要解决水源 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主要是依靠建设这 种具有大型龙头水库的水电站蓄水来解决。
原因: (一)工业排污及废弃物引起水污染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工业 废水排放量中,乡镇企业排放量为29.2亿L,是整 个工业排放量的14.5%。由于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 处理率、处理达标率和符标率等3项指标都很低, 所以,导致农村的水环境也不断恶化。 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形成污染的关键,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不但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还对 空气,地下水,河流等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 而且使江湖面积缩小,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废弃水,我国可利用的饮用水为12000亿立 方米,因此,我国的可用水资源十分紧缺.其 中水污染造成的水和水的净化日以冲突,水 处理远远不能满足于水污染的平衡,因此, 我国的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在600立方米,已 经属于缺水状态。
3.我国水资源状况形势严峻
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 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 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 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 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 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 发难度极大。
2.西南干旱的原因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 ?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 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 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 ,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 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 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 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 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 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 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 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我们不要小看了水电站这种调节水量的作 用。一般来说小水电的调节作用小一些,大 水电的调节作用要大一些。由于径流式的水 电站和小水电的水库容量有限,甚至没有水 库调节能力强,所以,人们通过小水电站调 节河流水量的重要作用还不能充分显示出来 。但对于有蓄水能力的大水库电站情况则完 全不相同了。有蓄水能力的大型水电站在壅 高水位发电的同时,往往都要把洪水期的大 部分洪水保存在水库里,等到枯水期分期分 批地向下游放水。
西南季节性干旱是否由水电开发造成???
现代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水土工程 后小霞 2012214023
目录
一.西南干旱的现状与原因 二.我国水资源储存和分布情况 三.我国水电开发的现状与利弊 四.水库对西南干旱的影响 五.西南干旱的解决方法
一.西南干旱的现状与原因
1.西南干旱的现状 连续4年云南的大旱,被归结为“百年 一遇”的大旱,虽然目前并没有资料显示 百年前云南有过如此严重的大旱。不过, 可以确信的是,今天的云南,已经完全不 是百年前的那个云南了。云南的整个生态 环境,已经被完完全全的改变了!!!
云南遭遇到了特大干旱之后,根据国家防 汛抗旱总指挥部和云南省提供的旱灾原因 ,我们都知道了云南的特大干旱的重要原 因之一,就是因为蓄水能力不足。目前云 南水资源开发程度还不到7%,大约只相当 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分之一。
大型蓄水工程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们拦蓄 洪水和旱季供水的能力,因此,我认为要想 增加抗拒特大干旱的能力,必须全方位的加 强水利设施建设,不仅需要建设农村的基础 水利设施,同时也要加强大江大河上的龙头 水库的建设,没有后者就无法解决蓄水少的 矛盾。
(二) 农业方面引起的水污染 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化肥和农药残 留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 带来不小的污染危害。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化 学肥料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壤板结、耕作 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中的养分容易 流失,最后污染了地下水。农药对水体所造 成的污染也很严重。
(三)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 我国人口多,居民的生活垃圾量大,由于生 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大部分垃圾只有 堆放在土地上,不仅占据了大面积的土地, 还会产生各种病菌,这些病菌会污染空气和 地下水,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 安全。
误区1:现在社会上也有人说,水电开发
截断了江河,加剧了旱情?
这是一种非常错误地认识,甚至不能排除又 是国内外反水坝组织故意编造出来骗人的谣 言。众所周知,水轮机是钢铁的,它不可能 吃水。水电站不像农田灌溉,它只是利用水 的势能根本就不消耗任何水资源。一些水电 站截断河流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因为 河流里的水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来,当水电站 的水库蓄满水以后,河水一定还是要流下去 的。如果建水电站真的能够截断河流,那么 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错的。
一、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太 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 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 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主要原因。 二、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 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 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 大气活动。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 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即使北方有冷 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 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 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三、秋冬季节降雨减少伴随着气温持续升高, 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造成陆地海洋间温差减 小,海洋季风登陆动力减弱,海洋上的水汽 无力与北下的冷空气汇合,难以形成降雨。
从整条河流来看,水电站只能调解水量, 而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水量。水电站就 是人们调节河流的一种工具,到底要怎么 样调解,什么时候给谁多少水?都取决于 我们人对水电站的管理水平。
误区3:水电站会造成干旱?
水电站的库容越大,它存储水资源的能 力越强,它能够吸纳的洪水就更多,同时在 洪水期过后,向下游供水的能力也就越强。 这就是大型水电站的水资源调节作用。这也 是当前世界各国维系现代社会用水需求必不 可少的形式。实际上从水资源调节的重要性 上看,即使大型水库不能发电,人பைடு நூலகம்也必须 要建造大量的水库来调控水资源。
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 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 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 围的灾害性天气:冷热失去均衡,该天晴的地方洪 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一般来说,当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 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 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根据我国环保局的有关报道:我国的主 要河流有机污染严重,并呈不断扩大的趋 势,水源污染日益突出。同时,根据水利 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来看,大 型淡水湖泊中,太湖已经完全处在富营养 状态,滇池富营养化也越来越严重,巢湖 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下降,但还是处于副营 养状态;洞庭湖,洪泽湖水质较差;白洋 淀污染较重。
近些年中国西南地区大气层下垫面发生了什 么变化呢?因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 地搞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经济活动,将原来的 植被烧掉砍掉,改为栽植一种速生的桉树, 据说这是一种外来物种,它生长的地方,其 他植物都难以存活。还有新开发的矿山,新 建的工厂、城镇等等。这些变化势必显著改 变西南地区的原来的大气层下垫面形态结构 和温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