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趣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向明朝朝贡过

合集下载

奥斯曼向我大明朝朝贡的趣事

奥斯曼向我大明朝朝贡的趣事

奥斯曼向我大明朝朝贡的趣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

17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

今天在这里讲的就是奥斯曼帝国在鼎盛时期,自己作践自己,“朝贡”大明的一桩趣事。

奥斯曼帝国的前身是鲁姆苏丹国的一个诸侯。

而鲁姆苏丹国又是伊尔汗国的附庸,被当时的中国人翻译为“鲁迷国”。

伊尔汗国是元朝的附庸,鲁迷国就是附庸的附庸,给元朝的朝贡自然是比较勤快,所以到了明朝,中国人还记得最远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

而等到明朝,奥斯曼已经完全取代了鲁姆苏丹国的统治,但奥斯曼的统治者仍然以“鲁迷国”的身份和蒙古众汗国以及中国人联系。

奥斯曼帝国到了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国力到达极盛,控制区域西达阿尔及利亚、北达维也纳、南到红海、东到巴格达。

不但引得欧洲各国惶恐不已,还让波斯萨非王朝提心吊胆。

此时唯一能在陆地上抗衡奥斯曼的邻国只有波斯萨菲王朝,萨非王朝不惜破天荒地和神罗哈布斯堡家族结盟、还大方地借兵给巴布尔儿子控制印度作为后援。

而奥斯曼此时国力虽然极盛,但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所以苏莱曼一世需要结好一些遥远的国家,没准他们能威胁波斯萨菲王朝的后方。

于是中亚的布哈拉、希瓦等汗国开始和奥斯曼结好,甚至开始附庸奥斯曼。

这时候一些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商人开始从中亚走陆路到了中国,牵着一些狮子和犀牛之类的玩意儿冒充帝国使团来赚钱,这也是没办法,我大明到了嘉靖时期,那比丑寡妇还保守,是只准外国师团来,而不准小打小闹的生意人到处溜达的。

明朝初期的朝贡,往往意味着某国家对明朝的臣服,是有政治意义的。

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明朝长期封锁商路,许多外国商人为了做生意,不惜造假,挤破头贿赂明朝官吏来争取名额冒充代表国家的使团,带着一些小玩意儿来北京献上,回去的时候还会得到明政府的赏赐,比做生意安全可靠还赚钱多了……而我大明的皇帝窝在深宫里,虽然有锦衣卫秘密监视国内的风吹草洞谁也瞒不了,但外国人的事儿……皇帝是没啥兴趣也很难得到准确消息的。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真实历史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真实历史

明朝与日本的朝贡真实历史:明初几位皇帝曾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来抑制倭寇的侵扰,故对日本实行过羁縻政策,颁赐给勘合,准许他们入明朝贡。

但是,因双方对“朝贡”的理解不一样,明朝方面企图以此作为“羁縻”手段,以消除“衅隙”;而日本却将其看作是营利之机,甚至把某些资金的筹集都寄托在朝贡之上。

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争取入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终于在宁波酿成了拼杀事件——“争贡之役”。

此后,明朝则改变对日贸易的政策,罢市舶,中断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结果在东南沿海一带全面遭到倭寇骚扰,也就是所谓的“嘉靖倭患”。

当倭患基本被平定后,明朝虽然在漳州月港宣布开海贸易,但对日本仍实行严禁政策,且终明之世,两国未再恢复过正常的贸易关系。

一明太祖立国之初,鉴于倭寇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杨载出使日本,赐日本国王玺书,要求各安其土。

其书写道:“……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

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

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

”但是,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南朝的怀良亲王不仅不接受明朝的和解倡议.反而杀了使者中的5人,把杨载、吴文华2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

而当时明太祖对日本的国情并不是很了解,错把征西怀良当成是日本国王。

在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从山东转掠至温州、台州、明州,甚至福建沿海郡县时,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再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持诏谕怀良亲王。

怀良开始时误认为明朝使者是蒙古所派,后经赵秩一再解释,则同意派僧人祖来随之入明朝贡,且送还明州、台州被虏男女70余口。

明太祖对此大加赞赏,诏赐祖来等人文绮、帛及僧衣等物。

待辞行时,又派僧人祖阐、克勤等8人护送还国,并赐怀良《大统历》及文绮、纱罗等。

从此开始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明太祖为了了解日本的真实国情,据说曾在奉天殿召见当时正挂饧于金陵天界寺的日本僧人椿庭海寿,询问其日本国情。

明朝时期是万国来朝吗?看了这些,你会发现是明朝向世界朝贡

明朝时期是万国来朝吗?看了这些,你会发现是明朝向世界朝贡

明朝时期是万国来朝吗?看了这些,你会发现是明朝向世界朝贡明朝到底有多少朝贡国呢,有数据统计为148个。

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吗?许多人借此大夸其夸,说什么明朝是万国来朝,天下归顺。

在明朝后期,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了中国,他对所谓的朝贡制度进行了考察后,就说“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明朝为了制造“万国来朝”的假象,就禁止了民间贸易,推行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的一个目的就是官方垄断贸易,逼迫外国人和中国进行了朝贡贸易;其次,就是推行了“薄来厚往”的政策,意思就是说只要来朝贡,明朝必定大规模的赏赐。

因此朝贡贸易是不赚钱的,反而是赔钱。

第三,那就是将来和中国进行了贸易的船队都记载为朝贡,因此明朝148个朝贡国中,就包含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当时的殖民强国。

第四,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到处宣传明朝国威,然后主动和各国进行了朝贡贸易,明朝得了一个名声,周边国家得了钱。

非洲国家进贡的“麒麟但是这个朝贡贸易的结果就是明朝的财政压力太大了。

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得不得向周边国家赏赐大量的金银,因此明朝前期是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的。

永乐时期,朝贡国家达到了顶峰,白银供应不足,所以在全国开挖银矿,把中国的银子送给外国。

但是明朝的财政收入并不丰富,其商业收入只有宋朝的六分之一,全国90%的财政来自于农业税。

为了支持开支,明朝加大了赋税的征收,同时大规模发行纸币,铜钱,导致通货膨胀。

宣德年间,大米、棉布等物资的价格比洪武年间上涨了50倍,布匹的价格更是上涨了300多倍。

通货膨胀严重打击了工商业的发展,也严重损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诚如侍讲邹缉上疏:“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朝贡贸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例子就是土木堡之变。

卫拉特蒙古到了明英宗时期就已经强大了,几乎统一了蒙古各部。

也先为了在明朝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于是向明朝频繁的“进贡”,1439年后,瓦剌每年来北京的贡使达二千余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中国明清时期的交往历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中国明清时期的交往历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中国明清时期的交往历史公元1453年,土耳其人建都于伊斯坦布尔以后,他们怀着与中国悠久历史交往的情感,致力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历史上著名的苏莱曼大帝在位44年中,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访问。

在1544年,苏莱曼大帝曾经派出了一个90多人的庞大访华团,在土耳其历史上,像这样人数众多的访华团是少见的访华使团的成员到中国后,受到了中国皇帝的多次接见,双方并互赠厚礼。

由于土耳其人的素丹(君主)重视发展中土友好关系,因此大批的土耳其商人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华贸易。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有一位土耳其人旅行家游遍中国各地后,向人们叙述道,他是由陆路东行经波斯,与骆驼商队结伴前进至嘉峪关上驿道,夜宿驿站,而且供给饮食,顺着驿站直达大都。

此外,来华从事商贸的土耳其商人按照有关规定,必须把所带的一些贵重物品贡给中国皇帝,其余的商品才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并购买中国土特产品以及丝绸、瓷器等。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土耳其商人回国时,“带有奇草根、异花果或异石等物。

……带有小根一条,藏之身畔。

疲倦及受寒时,则取一小块咀嚼之,吞咽后,即觉身体发温,精神振奋。

”此根即人参。

中国人参出口,这是中外关史上第一留到的记载,完全是土耳其商人的功劳。

中国明朝地图明代中国与土耳其的交住,可以从《明史》(卷三三二)记载中得以证明“:鲁迷,去中国绝远。

嘉靖三年,遣使贡狮子、西牛。

……五年冬,复以二物来贡。

即颁赠,其使臣言,长途跋涉,费至二万二千余金,请加赐。

……二十二年,偕天方诸国贡马及方物。

明年,还至甘卅。

会迤北贼入寇,总兵官杨信令贡使九十余人往御,死者九人。

帝闻,褫信职,命有司棺敛,归其丧。

二十七年、三十年入贡。

其贡有珊瑚、琥珀、金刚钻、花瓷器、锁服、撒哈刺帐、羚羊角、西狗皮、猞列孙皮、铁角皮之属。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明朝的时候,土耳其人常来中国访问。

特别是在嘉靖的44年间,土耳其五次派使团来华访问,其中一次使团的成员达90余人。

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奥 国遣 使 通 贡 明 朝 一 奥 国何 时 遣 使 入 贡 ,与 明 修 好 ,史 书 记 载 不

莫辩 ,宜 善 遣 之 。 五 年 , 复 贡 狮 子 、 犀 牛 , ’
留 熟 夷 五 人 饲 内府 ,定 五 年 一 贡 , 十余 人 。 ”
— —

《 实 录 》 载 ,永 乐 二 十 一 年 ( 4 3年 ) 二 明 12
闻 ”] [ 。史 籍 多 以 鲁 迷 此 次 进 贡 的 时 间 为 明 奥 通 贡 3
之 始 。诸 如 :
正 统 诸 朝 人 贡 之 肉 速 、 肉迷 及 嘉 靖 朝 之 鲁 迷 ,均 为
“ 迷 ,或 云 地 属 哈 烈 ,嘉 靖 三 年 ,其 王 鲁
遣 使 自甘 肃入 贡 狮 子 二 、 西 牛 一 ” 。
亦 为 嘉靖 三 年 鲁 迷 人 贡 事 ,只 不 过 使 臣邀 索 重 赏 , 与 明讨 价 还 价 ,逗 留 至 嘉 靖 四 年 , 尚 未 出 境 而 已 。
有 永 乐 二 十一 年 二 月 辛 酉 , “ 迷 人 贡 ” 。 随 后 , 鲁 [ 洪 熙元 年 ( 4 5年 ) 12 、宣 德 二 年 ( 4 7年 ) 12 、宣 德 八 年 ( 4 3年 ) 13 、正 统 十 年 ( 4 5年 ) 14 ,均 有 奥 国 使 臣 来 贡 方物 。但 自此 之 后 , 《 实 录 》久 不 载 奥 明
年 。 奥 国遣 使 明廷 ,时 间 不 尽 一 致 ,究 其 原 因 ,一
番 王遣 人 贡狮 子 、西 牛 、珊 瑚 、玉 石 等 物 ,边 臣 以
为奥 国 在 嘉 靖 之 前 ,久 不 入 贡 ,加 之 去 中 国绝 远 ,
明人 对 其 地 望 所 知 甚 少 ;二 为 永 乐 、洪 熙 、宣 德 、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学习近代世界历史的开端,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开端。

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第二子目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三子目是“其他航路的开辟”,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三个子目在逻辑上互为因果。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

就本课而言,本课相关内容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如何从新的角度去拓展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并为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教学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的重要节点,掌握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方法;2、通过对不同时期世界地图的勾勒与不同航线的历史图表分析,了解全球航路的开辟过程,培养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3、通过郑和下西洋后继无人与新航路开辟取得划时代成就的对比,审视新航路的开辟,理解把握世界大势与海洋安全的重要性,涵养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过程。

难点:全面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其他航路的开辟的时空定位和相关探险家的识记。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两则史料:材料一 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

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读书报告 李博

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读书报告 李博

明清经济史,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读书报告古人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历史是位老师,但能从他学到知识的是有慧眼有智慧的人。

从历史中学习到精髓,就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眼力。

明清经济史对今日的我们借鉴意义非凡,但是带给我们的迷惑和困扰也是不少。

《被误解的中国-看明清时代和今天》大胆地质疑了史学家已有的观点,带给我们看待明清经济史新角度,“李约瑟之问”的新答案,也让我有了思考经济问题的新方向。

全书探讨明清经济落后西方的原因,重在质疑已有的部分观点,期望从明清经济史中发现经济落后更本质的原因,以从中借鉴到更有意义的经验。

该书中指出,对明清经济与社会的研究在近三十年来有了很多新发展,研究发现,之前对中国明清时期的传统观点,如闭关锁国、重农轻商、抑制市场、轻视科技、缺乏产权保障及法治精神等,存在着争议。

史学家开始质疑这些问题对明清经济落后的真正影响。

之前的学者研究明清存在一个问题,他们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当时的社会,多纵向比较而少横向比较,不多的横向比较也是相对片面化的:与明清帝国作比较的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英国城市地区,而非整个欧洲。

因此该书作者看来,关于明清经济落后原因的传统观点有待商榷。

书中提及,明清时代(嘉庆之前)与当时的整个欧洲相比,多同少异,将明清经济落后的原因局限在社会、政治、文化、市场、法治等于欧洲相差并不多的方面是不合理的。

人们可能夸大了这些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限制能力。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其实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合理的外贸政策。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商品依赖度低,对外贸易政策更多考虑国家安全以及政治利益。

明清时代继承了之前的朝贡制度,为了使得朝贡达到羁縻周边国家的目的,就必须要禁止私人贸易。

明清科举虽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与思想,但是中国的识字率仍然在世界前列。

中国农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流通度甚至高于欧洲同期水平。

中国也不是不好奇新事物,只是当时传教士带到中国的物品、知识都不是顶尖水平的,因此中国人兴趣对其较低。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撒马儿罕贡狮背后的政治纷争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撒马儿罕贡狮背后的政治纷争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撒马儿罕贡狮背后的政治纷争
杜鑫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3)6
【摘要】明成化、弘治年间,西域撒马儿罕曾三次向明朝进贡狮子,其在向明朝贡狮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有悖于明朝规定的举动,此种违制之举得到了明朝相关宦官的纵容,从而在明廷内部引起了政治纷争。

撒马儿罕三次贡狮明朝背后所引发的政治纷争是明中期宦官势力横行的一个缩影。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杜鑫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2
【相关文献】
1.15世纪后期撒马儿罕使臣海路来华与明廷的反应
2.《明史》撒马儿罕传“成化十九年条”所存在的问题
3.成化十九年《撒马儿罕贡狮图》试释
4.关于明朝成化年间“洮岷寺僧诡名冒贡”问题探讨
5.成化、弘治年间科举指导思想的衍变——以丘濬的举业思想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贸易关系,早在秦汉,双边就有着贸易往来。

进入明代以后,这种贸易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不同的时期里表现出不同的贸易形式和特点。

一般来说,明前期以朝贡贸易为主,中后期以私人贸易为主。

本文主要探讨明前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贸易。

一、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及其措施 明朝建立以后,统治者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巩固专制政权,对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对外则实行了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

①这一政策的实施原因有二:首先是为了确立新王朝在海外诸国中的正统地位,树立“天下共主”的威信。

其次是为了造就一个比较安定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此同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为防止窜踞沿海岛屿的方国珍、张士诚余党勾结倭寇侵扰,以及防止沿海居民与海外势力相勾结,危害刚建立的明政权,朱元璋在海外政策上,又实行了严厉的“海禁”,规定沿海居民“片板不许下海”,“不得私出海”[1]。

“为使这—政策推行的更为彻底,又禁止民间使用番货,敢有私自下海与外国贸易互市者,置之重法。

②这一政策为后来几位继任者所沿袭。

“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私自下海收番货至十斤以上者,边卫充军”,[2],对犯禁出海者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同时,又将“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3]彻底截断国内民众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代的“朝贡贸易”含有政治和经济两个因素,且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

初期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些,可以说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对外政策。

随着明王朝日益巩固,这一体系中经济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朝贡”为名由官方垄断的对外贸易。

与之并行的“海禁”政策亦由国防安全为目的向维护官方垄断贸易为目的转变。

为了使这种以朝贡贸易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付诸实现和顺利发展,明初统治者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招诱安存”的措施: .遣使四出,招徕东南亚诸国入明朝贡。

历史趣谈:称霸中亚的帖木儿大帝为什么要向明朝称臣呢?

历史趣谈:称霸中亚的帖木儿大帝为什么要向明朝称臣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称霸中亚的帖木儿大帝为什么要向明朝称臣呢?
导语:帖木儿帝国,是中亚河中地区突厥贵族帖木儿开创的大帝国。

在帖木儿帝国刚建立的过程中,周边的所有强大的帝国无一能够避其锋芒,都倒在了帖
帖木儿帝国,是中亚河中地区突厥贵族帖木儿开创的大帝国。

在帖木儿帝国刚建立的过程中,周边的所有强大的帝国无一能够避其锋芒,都倒在了帖木儿大帝的脚下。

经过三十年的征服战争,帖木儿大帝最终在撒马尔罕建立起领土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大帝国。

由于帖木儿大帝在其4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卓著,无论是蒙古人、波斯人、印度人、马穆鲁克亦或是新兴的奥斯曼土耳其人都不得不向帖木儿的俯首称臣,因此西方人将其称为世界征服者。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后,朱元璋要求西域各国依照元朝时的旧例进贡。

从洪武二十年(1388年)起,帖木儿希望与明朝建立军事联盟,共同打击蒙古人,多次遣使臣来明朝进贡。

帖木儿晚年,由于其一生征战无不让敌人闻风而降,所以他开始想摆脱与明朝的臣属关系。

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帖木儿率领20万大军东征中国,结果在进军中国的途中病死了,终结了其辉煌的征战史。

在帖木儿死后,由于其没有立储君,所以帖木儿帝国陷入汗位的争斗中,最后帖木儿第四子沙哈鲁胜出,成为帖木儿帝国的新汗王。

之后,沙哈鲁重新派遣使臣与明朝建建立外交关系,同时恢复对明朝的朝贡。

直到帖木儿帝国灭亡,都还是明朝的藩属国。

生活常识分享。

【doc】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doc】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12卷第1期2010年2月五邑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Wuyi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01.12N0.1Feb.,2010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马明达,马一(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摘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突厥族因受蒙古西征影响西迁至小亚细亚后于1300年建立的公国.明代称该国为鲁迷,与其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双方在政治往来,经济交流,技术传播等方面有着频繁,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谱写了中土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关键词:明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鲁迷;关系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10)O1一OO70一O5 有明一代,正值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明代称鲁迷,以下简称奥国)开疆拓地,臻于极盛之时,大明帝国亦国势强盛,文明远播.两国交相辉映,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一,政治往来(一)奥国遣使通贡明朝奥国何时遣使入贡,与明修好,史书记载不一.《明实录》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肉速回回哈只阿里麻来朝贡方物,命礼部宴赉之"[]毪25..明末清初学人谈迁所撰《国榷》,亦载有永乐二十一年二月辛酉,"鲁迷人贡"[.随后,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二年(1427年),宣德八年(1433年),正统十年(1445年),均有奥国使臣来贡方物.但自此之后,《明实录》久不载奥国入贡.直至嘉靖三年(1524年)夏四月,"鲁迷番王遣人贡狮子,西牛,珊瑚,玉石等物,边臣以闻"[3].史籍多以鲁迷此次进贡的时间为明奥通贡之始.诸如:"鲁迷,或云地属哈烈,嘉靖三年,其王遣使自甘肃入贡狮子二,西牛一".——(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81《鲁迷》"鲁迷,不详所始,或云地属哈烈,嘉靖三年,其王遣使自甘肃入贡狮子二,西牛一".——明茅瑞征《皇明象胥录》卷7《哈烈?附鲁迷》"嘉靖四年,鲁迷地方进狮子二,西牛一".——(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五《哈烈》"鲁迷,去中国绝远.嘉靖三年,遣使贡狮子,西牛".——(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32《西域四》"鲁迷,或云地属哈烈.嘉靖中一再入贡.礼部尚书席书奏:'鲁迷不载王会,真赝莫辩,宜善遣之.'五年,复贡狮子,犀牛,留熟夷五人饲内府,定五年一贡,十余人."——(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六《哈烈国》严书载嘉靖四年奥国人贡,其实不然,其所记亦为嘉靖三年鲁迷人贡事,只不过使臣邀索重赏,与明讨价还价,逗留至嘉靖四年,尚未出境而已.查书所记嘉靖五年,为奥国使臣复贡之年,非始贡之年,是年之前所述史事均与嘉靖三年奥国入贡之事吻合.故以上诸君俱主奥国通贡明朝始于嘉靖三年.奥国遣使明廷,时间不尽一致,究其原因,一为奥国在嘉靖之前,久不入贡,加之去中国绝远,明人对其地望所知甚少;二为永乐,洪熙,宣德,正统诸朝人贡之肉速,肉迷及嘉靖朝之鲁迷,均为Rum之一音多转,明人对此尚未知其究竟.奥国最早遣使进贡,当以永乐二十一年为准.但明奥民间的交流往来却远在明朝建立之初便已肇端.如弘治五年(1493年)吴郡人王鏊所撰《敕建净角寺礼拜寺二座于江南应天府之城南碑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有亦卜剌金,马收稿日期:2.09—1O一26作者简介:马明达(1943一),男,河北沧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研究.第12卷第1期马明达,马一: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71?可鲁丁等,原系西域鲁迷国人,为征金山,面,遂从金山境内随宋国公归附中华."[](二)明帝厚待奥国使臣开元地3.明廷对鲁迷漫天要价,滥冒正使,特加优容.西域贡使多为唯利是图之商人,有时甚至全为明朝自诩天朝上国,在对外交往中,怀柔远人,厚往薄来,"宁使物薄而情厚,毋使物厚而情薄"[]牲8..对入朝进贡诸国"以礼相待","皆免其征","厚加纳抚","多加赏赐",以巨大商业利润吸引万邦来朝,虔修职贡,满足自己天下共主的骄虚心理.对地处极西日落之地,不远万里来华入贡的奥国,明廷极为重视,优渥有加.这主要表现在:1.明廷x,l奥国未按照规定入贡,不加追究.依照明朝"祖宗故事,惟哈密每年一贡,贡三百人,送十一人赴京,余留关内,有司供给.他若哈烈,哈三,土鲁番,天方,撒马儿罕诸国道经哈密者,或三,五年一贡,止送三五十人,其存留赏赉如哈密例"E瑚.哈密为明朝关外第一站,在中西交通与丝路贸易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倍受明王朝重视,其贡期,起送贡使人数自然比其他各国大受优待.奥国入贡,道经哈密,应与哈烈,天方诸国一样,三年或五年一贡,贡使三五十人.到嘉靖时,无论亲疏,各国皆定为五年一贡.嘉靖三年,五年,六年,鲁迷无视贡期,接连来朝.嘉靖三十三年,"鲁迷诸国贡夷九十余人"E引.其中,奥国贡使占绝大多数,大大超过法定人数.按明朝法律规定,对于未至贡期前来叩关且贡使超额的使团,甘肃守臣有权予以拦阻,禁其入境.但明廷仍对奥国网开一面,不仅起送使者至京,而且还厚加回赐,纳抚.2.明廷对奥国所贡狮子,西牛,玉石诸物,厚偿其值.奥国进献狮子,乐此不疲.一则狮子的威仪与气度为帝王所好,二则狮子,西牛,玉石等物获利丰厚.对奥国进献狮子,交口赞颂者有之,如袁襄《观鲁迷所进狮子歌》:"奚奴绿髯深眼睛, 戟手魑髻垂胡缨.须臾鞋引槁街下,俯首帖耳犹长鸣."但亦有不少大臣对此类华而不实,不切实用的珍禽奇兽颇有异议,大为反感.给事中郑一鹏,御史张禄认为狮子,西牛之类豢养费用甚为巨大, 珊瑚,玉石之属寒不可衣,饥不可食,"以光禄有限之财,充人兽无益之费",徒靡国用,并引周武王却旅獒,汉武帝却千里马故事,乞奏明世宗却其人,返其物,薄其赏,以示"明王不贵异物,不宝金玉之意".[]卷33但嘉靖帝对此均"不纳","不用", 而是从礼官言,一应收下,厚加赏赐.商人冒充,并非国王所遣,奥国自然也不例外.明人对此早有清楚的认识.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 年),礼科给事中黄骥便上疏言:"西域使客多是贾胡,假进贡之名,藉有司之力,以营其私."[7]明宣宗亦认为:"回人善营利,虽名朝贡,实图贸易."[s]籼奥国使臣及夹杂其中的商人,为谋取厚利,常以地理之辽远,费用之繁重,编造谎言,与朝廷较量价值.多次奏称不是"离家十年"就是"远走七年",夸远邀赏,并极力夸大所贡狮子,西牛,玉石等物价值.礼科都给事刘穆力陈奥国使者肆口浪言,不足凭信,且计费索赏,无异于贾人逐利,毫无效顺之心,乞敕礼部对其回赐不可复有增加.但明帝多悯其远至,艰辛备至,仍加其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廷"疲中土以奉远人".对鲁迷使臣,"于赏赐则厚之,于求讨则与之,恩宠可谓极隆而无以加矣".[8二,经济交流关于中国历史上的"通贡",应主要"指周边民族和外国派遣使臣向中国王朝进行'朝贡','朝献,,也包含有中国王朝向这些地区派遣使臣的活动.通贡基本上可以说是经济贸易的一种政治表现形式"[.鲁迷称臣纳贡,看重的是巨额商业利润;明朝册封赏赐,看重的则是政治效应.就鲁迷而言,朝贡的经济意义至为明显.鲁迷遣使入贡,进献方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奥斯曼土产传人明朝, 与明互市贸易,调剂余缺,各取所需的经济交流过程.(一)奥国贡品奥国贡品种类繁多.《明史》卷332《西域四》载:"(奥国)二十七年,三十三年并入贡.其贡物有珊瑚,琥珀,金刚钻,花瓷器,锁服,撒哈刺帐,羚羊角,西狗皮,舍列狲皮,铁角皮之属."此外,尚有马,驼,西马,西牛,西狗,玉石,宝珠等.贡品多为本国土产,大多为中原所无,亦有买自其他西域诸国.如嘉靖五年九月奥国入贡,使臣白哈兀丁等奏称:"有本国王子差往瓦刺买狮子, 西牛,值银二万,在路使用.既到边上三年,借银三千两为狮子,西牛嗅用,望乞加赐o,,Eel奥国所贡诸物,最为明廷所需的则为马,西马,故每次人贵,马匹必不可缺.奥国立国者为凶72?五邑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血猛彪悍之游牧民族,马背上创建帝国,所据中,西亚诸地,历来盛产良马,故马匹是其重要优良特产之一.再者,明朝自创基之日起,便与退据漠北的蒙古南北对峙,为遏制蒙古骑兵的侵掠肆扰,明廷需要引入优质马匹,改良马种,提高其骑兵的战斗力,同时也可以减轻民间养马的负担,故明朝对西域良马孜孜以求.明帝多次戒谕兵部,"西番易马, 必与好茶",使团"至京进马,宁厚无薄".西域诸国贡马依据其品种及等级优劣,上等马一匹给彩缎四表里,绢八匹;中等马每匹丝一匹,绢八匹,回赐相当丰厚.[]卷.(二)明朝回赐奥国进贡,明朝回赐,实质上是在政治友好名义下进行的一种商业行为.奥国使臣进入嘉峪关, 并非所有人,所有贡品都携至京师.因为使臣甫一"入境,则一切饮食,道途之资,皆取之有司"[5]卷∞.,劳民伤财,所费不赀.故诸国使臣"分为等第,照例每十人准起送二人来京,其余存留在边,听后给赏"[1.使臣贡品亦分为两类:最好者造册登记,运往京师;余者由甘肃边吏收购,或由存留使臣在甘州,肃州两地市场上出售.人京贡物,朝廷估算其值,厚加回赐.如奥国使臣贡献方物后,明帝通常赐彩币,表里,金织,文绮,袭衣有差——既偿其值,又额外给赏.据《明会典》载,成化八年(1472年),哈密"进贡到京使臣,分五等,一等彩缎五表里,绢四匹;二等四表里,绢三匹;三等三表里,绢二匹;四等二表里,绢一匹;五等一表里,绢一匹.俱丝衣一套,靴袜各一双.存留甘州男女人等,有进贡者,照五等例赏;无者与绢一匹"m].比之奥国,亦大略如此.进贡余留诸物,使臣可在京与军民人等开市交易,购买非违禁物品.一言概之,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无论赴京还是留住甘肃的奥国使臣,中央乃至甘肃地方政府对其回赐大大超出其物价值.这样,通过回赐及使臣选购,明朝缎匹,文绮,彩帛等丝织品以及麻布,茶叶,陶瓷,大黄等土产源源不断输往奥国,极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两国经济,商贸的往来.(三)商人往来如前所述,明朝与奥国官方交往甚晚,但双方的民间往来却早已有之.洪武初年便有奥国人来华经商,游览,定居.奥国官方使团,也夹杂有大批追逐厚利的商人.甚至有时人贡的使臣,完全由商人冒称组成,他们打着国王使节的旗号,以进贡之名行贸易之实.当然,除使团外,更有众多奥国商人入境经商贸易.人华奥国商人名姓已不可考.但英人亨利?玉尔所着《古代中国闻见录》一书,对此有所涉及.书中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之命出使土耳其的荷兰人白斯拜克,记有嘉靖年间鲁迷游客到达中国之见闻.白斯拜克当时不能确认此事真假如何,疑其以4tk国之事塞责.但其所载"欲至契丹国者, 皆须结大队而行","商贾至者,皆须报告运载何物,自何方来及人数若干.报完后,王之卫士,日间则举烟,夜间则纵火为号,传至别一嘹望塔,以次沿途递传而至王都","既至,报告所有,赠送国王以相当之礼物,王皆酬以重价.其余货物,可以自由出售,或换他货,限定若干时日,必须归回故国也"[1.这与《明会典》中明廷对朝贡贸易及贡使之规定完全一致,可知此奥国人并非妄言,确实到过中国.嘉靖,万历朝,明,奥国势正盛,政治通聘频繁,奥国来中国游览,经商乃至定居的人自然不在少数.明朝使节是否到过奥国,未见史书记载.但以当时两国之声望,交往之密切而言,明朝经商奥国者必不乏其人.明世宗嘉靖年间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张雨所撰《边政考》卷八之《西域诸国》,记载从嘉峪关出发至极西奥国的日程里数,沿途风俗物产,山川地理极为细致人微,如数家珍.非为亲自经历的人,不能述说如此详细缜密,故张雨所载内容十有八九出自曾经往来行走于这一旅途上的中国商人之口.其所记路线是:自嘉峪关经哈密,吐鲁番,苦先城,阿速城,我撒刺,牙思城,俺的干,黑楼城,普哈刺,撒马尔罕至天方等七十八城,再由天方经牙蛮城,也勒尕思,哈里密,阿的那城,非郎城,安各鲁城,科台城,哮罗撒城,最后到达奥国.三,技术传播(一)天文术明朝时,阿拉伯天文历数知识进一步在中国传播,推广,应用.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有洪武朝来华的奥国学者马德鲁丁,马沙亦黑,马哈麻,马哈沙父子四人.而他们的贡献又主要体现在编译《回回天文书》,《回回历法》等方面.依据马德鲁丁后裔收藏之"大测堂马"中堂挂轴可知,马德鲁丁精第12卷第1期马明达,马一: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73? 通天文,数学,于明洪武初年携三子来华,"随宋国公内附,明太祖嘉其学有渊源,遂留朝用".父子四人被赐姓马,供职于钦天监.明朝开基建业,太祖朱元璋对回回天文历法极为重视,谓"西域推测天象最精,其五星纬度又中国所无,命翰林李狮,吴伯宗同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译其书"[J卷3.李狮,吴伯宗均为翰林,不一定懂得回回天文历法,更不通阿拉伯文,只是书成后为之作序并进献于上,具体编译工作则主要由精通天文历法,熟悉西域文字,长期在钦天监供职的马沙亦黑,马哈麻兄弟负责.马氏兄弟二人为编译回回天文历法付出了巨大心血.洪武十六年(1383年),《天文书》译成,十八年(1385年)《回回历法》亦编译完毕.《天文书》中包含有许多为明人所不知的阿拉伯天文知识,第一次介绍了2O个阿拉伯星座名称和30颗恒星的星等和黄经,这是西方星等概念首次传人中国,使明人眼界大开.《回回历法》包括太阴历,太阳历,日月五星行度的推算和日月食的预报等等,蔚为大观.明代参用回回历法260余年,回回历法在明代历法中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日常使用非常普遍.毋庸置疑,奥国来华定居不归的马德鲁丁父子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可以当之无愧地列于中国古代着名天文学家之列.(二)鲁迷铳鲁迷铳,亦作噜嘧铳,是奥国军队装备的一种火绳枪,明代嘉靖年间由前来朝贡的奥国使臣携带传入中国.E133在鲁迷铳投入使用之前,明军装备的是鸟嘴铳,由东南沿海抗倭中缴获的日本鸟铳仿制而成.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喜谈兵事,尚骑射,讲火器"口的着名火器研制专家赵士桢,经同乡游击将军陈寅引荐,求访于来朝进贡,定居不归的奥国掌管火器官员朵思麻,获知鲁迷铳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自此,赵氏精心研究,全力仿制,并于次年着成《神器谱图说》,详细介绍这种新式火器的构造,制造及打放方法.按传世《神器谱》的描述,鲁迷铳"约重七,八斤,或六斤,约长六七尺,龙头轨,机俱在床内.捏之则落,火燃复起,床尾有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斩马刀用.放时,前捉托手,后掖床尾,发机只捏不拔,砣然身手不动,火门去着目对准处稍远,初发烟起,不导熏目惊心.此其所以胜于倭鸟铳也.用药四钱,铅弹三钱,,[15].赵士桢仿制而成的鲁迷铳,装填的火药多,射程远,威力大,机械弹性好,命中率高,远胜同时期欧洲火绳枪,亦比日本鸟铳轻便得多.为收防倭制虏之效,明廷军工部门大批量制造这种新式火器,交付明军装备.天启元年(1621年),徐光启就曾领取两千支,用以军中训练.E"鲁迷铳的传人, 促进了中国军用火器的改良,大大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是明奥交往的一项重大成果.(三)制瓷术明时,青花瓷制造技术传人奥国.中国的制瓷技师,16世纪初已在波斯的伊斯伯罕烧造瓷器.此后,这种技术又影响了叙利亚的制瓷业.L1]此间正是奥国极盛时期,领土北从奥地利边界直至俄国境内,西达非洲摩洛哥,东迄亚洲高加索和波斯湾,南境一直伸入到非洲内地,伊斯伯罕,叙利亚尽在其囊括之中.青花瓷传人奥国后,为满足市场需求,技师大规模仿制.如小亚细亚半岛上的重镇伊兹尼克,就是奥国青花陶,瓷器的重要产区,并深受明宣德瓷器的影响,烧制大口径的盘,采用釉下彩技术.奥国技师为更加适应帝王及上层社会的需要,把中国陶瓷工艺与奥斯曼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绝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输入的众多明代白瓷,青瓷,青花瓷及五颜六色的瓷碗,碟,杯上,镶嵌上光灿夺目的宝石,黄金,银丝,以此制成更为绚丽的装饰纹样,使瓷器更显雍容华贵,更富伊斯兰艺术风格.同时,为使明瓷更合实用,技师亦对其进行一些改进.如在明人饮茶壶的壶嘴,壶柄,壶盖等处,稍加装饰,就成了奥国人进餐时,礼拜前常用的净水壶.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类似这样经过加工的藏品几达300,it-.14~17世纪,明与奥斯曼土耳其,东西方两大帝国同时并立,交相辉映.虽地隔万里,相去绝远,但彼此间的政治往来,经济交流,技术传播频繁密切,不绝如缕,这极大地丰富了双方的物质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奥间的友好往来,在中土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厚一笔.参考文献:Eli明太宗实录[G].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E23谈迁.国榷EM3.北京:中华书局,1958;1200. [3]明世宗实录:卷38E6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E4-1伍贻业.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I-M3.南京:南京市74?五邑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卑伊斯兰教协会,2000:396.C53张廷玉,等.明史[G].北京:中华书局,1974.E63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81EM3.台湾:学生书局, 1986.[73明仁宗实录:卷8[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8]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5[M3.余思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499.[93周伟洲.唐朝与南海诸国通贡关系研究口].中国史研究,2002(3):59.ElO]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E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El1]申时行,等.明会典:卷112[M].北京:中华书局,1989.E12]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EM].朱杰勤, 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77:369.E13]马建春.大食?西域与古代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38.[143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3[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5]赵士桢.神器谱[M]//玄览堂丛书:第18册.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出版,1981.[16]徐光启.徐光启集:上册F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72.[17]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蛔.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413. TheMingDynastyandtheOttomanTurkishEmpire/VIAMing--da&MAY/ (AcdemyofOverseasChineseStudiesofJM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Abstract:TheOttomanTurkishEmpirewasaprincipalityestablishedin1300bytheTurksafte rtheiremigrationtOAsia MinorduetOtheimpactoftheMongolianwestwardexpansio~TheMingDynastycalleditLu miandmaintainedfriendlyre—lationshipwithit.ThetWOsidesconductedfrequentpolitical,economic.andtechnologicale xchangesandco—wroteamuch—toldstoryinthehistoryofSino-Turkishrelations.Keywords:theMingDynasty;theOttomanTurkishEmpire;Lumi;relations[责任编辑文俊][上接第54页]TheArtforPackagingDiscoursesInvolving''Sex''__._.____-._.——Onanewliterarymarket--orientedmeansofcommunicationCHENShang--rong(SchoolofHumanities,Nan}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94,Ch ina)Abstract:Inthe1990s.theterm"packaging''wasopenlyintroducedintothefieldofliterarypu blishing.Whetherby"directpackaging''or''indirectpackaging,',theingeniousweavingofal1kindsofovenorcovertsex--relateddiscoursesbecomethemainmeansofpackaging.Packagingitselfisirreproachable,butpublishersshouldtakeacco untofbotheconomicandsocial benefitsandbalancebetweenthesecularandelegantandbetweencommercializationandart. Keywords:sex—relateddiscourses;packaging;literaryart;marketization;communication [责任编辑文俊]。

明代丝路地图及其所见中土交流

明代丝路地图及其所见中土交流

明代丝路地图及其所见中土交流◎ 郭琦 席会东明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相较于汉唐时期大为衰落,但明王朝仍然继承了蒙元时期的西域政治关怀、知识关注和地图遗产。

明朝对西域的经略和西域诸国的朝贡贸易,推动了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地图的编绘,见证了明朝与丝路沿线国家的交流盛况。

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内容版本及其所见鲁迷城早在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永乐帝使臣陈诚所撰著的《西域行程记》中就绘有“西使行程图”,但此图在清代散佚。

现存内容最详实、流传最广的陆上丝绸之路图籍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左右成图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堪称16世纪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地图。

该图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版本流传复杂,是最重要的中文丝绸之路地图。

《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绘注和记载了明代嘉峪关到鲁迷城沿途300多个地方的山川、城镇、物产、种族、宗教、习俗等内容,所绘地域范围涵盖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多个国家。

图中绘有牵马或牵驼的商旅、背着行囊的旅客、缠头对酌的“回回”、牵着贡狮子往东朝贡的使者、头戴蒙古帽骑马飞奔的军士、埋首耕种的农夫、在辇帐中接受跪拜的贵族,另有方形、椭圆形等形态各异的城镇,以及水磨、风磨、架子井、望日楼、藏式佛塔等多样的地理景观,呈现出西域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

该图至少有三个抄绘本传世:台北故宫藏明嘉靖《西域土地人物图》卷尾天方(麦加)至鲁迷(伊斯坦布尔)段一是台北故宫藏《甘肃镇战守图略》所附的纸本彩绘《西域土地人物图》及其图说《西域土地人物略》《西域沿革略》册页。

二是意大利地理学会所藏的《甘肃全镇图册》中的《西域诸国图》一幅及其他九幅分图册页。

三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丝路山水地图》卷轴。

其中前两个绘本都作为明代陕西边臣所编绘边防图籍的附属内容。

该图另有两个明代刻本传世,一个是收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马理主编的《陕西通志》中的《西域土地人物图》和《西域土地人物略》,另一个是日本东洋文库藏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延绥巡抚金忠士、荆州俊、马丛聘等七人所编,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和陕西巡抚李楠撰序《陕西四镇图说》中的《西域图略》和《西域土地人物略》。

奥斯曼向我大明朝朝贡的趣事

奥斯曼向我大明朝朝贡的趣事

[键入文字]奥斯曼向我大明朝朝贡的趣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个帝国,创立者为奥斯曼。

17 世纪也叫奥托曼帝国。

今天在这里讲的就是奥斯曼帝国在鼎盛时期,自己作践自己,朝贡大明的一桩趣事。

奥斯曼帝国的前身是鲁姆苏丹国的一个诸侯。

而鲁姆苏丹国又是伊尔汗国的附庸,被当时的中国人翻译为鲁迷国。

伊尔汗国是元朝的附庸,鲁迷国就是附庸的附庸,给元朝的朝贡自然是比较勤快,所以到了明朝,中国人还记得最远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

而等到明朝,奥斯曼已经完全取代了鲁姆苏丹国的统治,但奥斯曼的统治者仍然以鲁迷国的身份和蒙古众汗国以及中国人联系。

奥斯曼帝国到了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国力到达极盛,控制区域西达阿尔及利亚、北达维也纳、南到红海、东到巴格达。

不但引得欧洲各国惶恐不已,还让波斯萨非王朝提心吊胆。

此时唯一能在陆地上抗衡奥斯曼的邻国只有波斯萨菲王朝,萨非王朝不惜破天荒地和神罗哈布斯堡家族结盟、还大方地借兵给巴布尔儿子控制印度作为后援。

而奥斯曼此时国力虽然极盛,但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所以苏莱曼一世需要结好一些遥远的国家,没准他们能威胁波斯萨菲王朝的后方。

于是中亚的布哈拉、希瓦等汗国开始和奥斯曼结好,甚至开始附庸奥斯曼。

这时候一些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商人开始从中亚走陆路到了中国,牵着一些狮子和犀牛之类的玩意儿冒充帝国使团来赚钱,这也是没办法,我大明到了嘉靖时期,那比丑寡妇还保守,是只准外国师团来,而不准小打小闹的生意人到处溜达的。

明朝初期的朝贡,往往意味着某国家对明朝的臣服,是有政治意义的。

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明朝长期封锁商路,许多外国商人为了做生意,不惜造假,挤破头贿赂明朝官吏来争取名额冒充代表国家的使团,带着一些小玩意儿来北京献上,回去的时候1。

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外儒内法的国际化应用格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外交实践形式:1、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2、武:军事打击实质:以文化感召(侵略)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没有出现西方的帝国体系,中国或者说汉文化从来没有被外族灭亡过,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国际化应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册封诸国,以邻卫华”的演变,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和平与否完全取决于中国的外交活动事例:1、文:唐——吐蕃,明清——朝日(体现中国在体系中完全的道德优越感和领导地位)2、武:汉——匈奴、楼兰,唐——突厥(体现中国为建立和维护一个优越的道德的国际体系不惜动用武力)武装干涉:明万历援朝战争(中国作为体系中的超级大国的责任)使用武力并不是基于征服异族,而是统一天下的雄心。

体系中的各国和中国的关系:1、父子:中国——朝鲜、日本、泰国和越南2、兄弟(中国为兄):中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大食、波斯)形成过程:战国苏秦张仪纵横家和“远交近攻”思想——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班超经营西域,西域都护府——唐用文化感召周边小国前来朝贡称臣,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明清扭曲了的天朝上国思想影响: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今日中国外交中奉行的政策疑问:1、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政策还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策呢?支持理想主义的论断:朝贡贸易其实是一种亏本生意支持现实主义的论断:控制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诸小国,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客商安全。

使边疆上的蛮夷之国臣服,保护边境安全。

类似“集体防卫”思想的国际安全体系。

2、中国古代外交活动的核心是什么?利益。

(参考《国家间政治》)分成哪几个部分?大部分是道德上的利益,即追求一种道德的优越感。

明朝与日本所谓“朝贡”关系的历史真相(1)

明朝与日本所谓“朝贡”关系的历史真相(1)

明朝与日本所谓“朝贡”关系的历史真相(1)二明成祖继位后,遵循明太祖的遗绪,对海外诸国仍实行羁縻政策,鼓励他们派遣使者入明朝贡。

明成祖告谕礼部大臣说:“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

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

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

尔其谕之,使明知朕意。

”此时在日本,室町将军义满已成功解决了南北朝合并问题,辞去征夷大将军职务,升任太政大臣;而后再辞去太政大臣,退出公职,基本完成了九州地区的征霸事业,实际上已成为最高的政治权力人物。

他正急于寻求建立与明朝的朝贡贸易关系,以解决国内财源枯竭的问题。

据说在建文三年(1401年),义满就在博多一位名叫肥富的商人的劝说下,派遣该商人和自己的亲信僧人祖阿为使者,携带国书和贡品,入明进行过朝贡。

永乐元年(1403年),义满又遣天龙寺僧人坚中圭密为使入明朝贡。

与此同时,明成祖亦命左通政赵居任、行人张洪、僧录司右阐教道成出使日本。

于是赵居任等人就偕同坚中圭密一起到日本,赐予义满龟钮金印及勘合百道,从此两国重新恢复了朝贡贸易关系。

明成祖所赐的勘合,为一种朝贡贸易凭证。

它始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为防止假冒使者入贡,则命礼部颁发勘合文册,赐给暹罗、占城、真腊诸国,规定凡至中国使者,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以假冒逮之。

据《明会典》记载,当时获得勘合的有暹罗、日本、占城、爪哇、满刺加、真腊、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柯支、勃泥、锡兰山、古里、苏门答腊、古麻刺等15国。

⒅由赵居任带去日本颁赐的勘合百道,系由日字号勘合100道和本字号勘合100道,以及日字号勘合底簿2册和本字号勘合底簿2册组成。

日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与本字号勘合底簿各一册存于明朝礼部;本字号底簿一册置于福建布政司。

而本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勘合底簿一册则送至日本。

由日本人明朝贡的船只,每船需带勘合一道,与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对无误后,始护送至京,再与置于礼部的底簿核对。

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揭秘

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揭秘

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揭秘作者:周宁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05期一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船队,自福建五虎门放洋。

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上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

当时,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帝国。

帝国东南是一片汪洋和一些半开化的岛屿。

西北是帖木儿大帝的领土(帖木儿曾想如成吉思汗那样征服世界,却病逝于远征的途中。

他的儿子沙合鲁势力已远不如其父,只能重新开始向大明皇帝遣使朝贡),再向西,便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的土地以及西方诸国。

当时,西方诸国势力虚弱:拜占庭帝国、塞尔维亚帝国和保加利亚帝国的政治斗争使整个东欧四分五裂;意大利诸国又战乱不断;可怕的黑死病也夺去了欧洲近四分之三的人口,印度衰落已近千年,北印度的许多穆斯林王国朝兴暮覆,而南印度的一些印度教国家与其说是国家政权,还不如说是一些散落的社会团体。

可以说,只有大明帝国繁荣富足,经济不断增长,综合国力处于上升势头。

1405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敢与大明帝国争雄。

明朝开国已近半个世纪,经过洪武皇帝30多年的努力,恢复了国力,农业经济繁荣,专制政权强大。

而永乐皇帝统治下的明帝国,政治野心、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等方面在世界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自他登基,扩张就开始了:向北,永乐皇帝5次御驾亲征蒙古部落,将中国北疆扩展到克鲁伦河与黑龙江,向南,帝国的20万军队征服了越南的阮氏王朝。

军事扩张的同时,政治外交范围也跟着扩大。

永乐元年,侯显开始出使西番(西藏、尼泊尔、印度),继而海童出使漠北(蒙古草原),1413年秋,陈诚首次出使西域(中亚),沙合鲁不远万里遣使来朝。

于是,在大明的京城里,甚至可以看到埃及玛木鲁克王朝的贡使。

洪武年间在南京地区植下的五千万株树,业已可以造大船,装备帝国的海军。

明代敖英在《东谷赘言》中记载:“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帛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影响明朝战略走向的一次“朝贡”

影响明朝战略走向的一次“朝贡”

明嘉靖年间,日本大内氏和细川氏这两大豪门争着派使团来中国朝贡,两使团到达宁波后,发生真伪之争。

结果双方打了起来,不仅自相残杀,还杀害了不少中国民众,明军将领或不幸战死,或被掳走。

在今人眼里,朝贡是四周弱小蛮夷向强大的中央王朝示好、臣服的表现,通俗来讲,也就是给人磕头。

那为什么当时日本人要争着给明王朝磕头?磕不成还要烧杀抢掠?更匪夷所思的是,这次日本朝贡改变了明朝的战略走向,留下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不择手段的使团明朝建立时,因日本拒不奉表称臣,明太祖非常愤怒,决定永远不准日本来华贸易。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他希望通过“招徕绝域”,使万国来朝,以借此确立皇位的合法性。

而当时中日断绝交往已超过15年,日本除以倭寇方式劫掠和走私贸易外,基本没有获取中国商品的途径。

对此,日本幕府、各地武士及私商都感到不便,要求改变中日关系的现状。

于是,日本政府决定遣使赴明入贡。

十月,日使桂悟一行到达南京,明成祖同意日本朝贡,“诏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不得携军器,违者以寇论。

乃赐以二舟,为入贡用”。

(张廷玉等《明史·日本传》)中日勘合贸易关系随之正式确立,即明政府颁发符契文书,日本商船到中国后只有拿出勘合交验,才准许贸易。

自此以后,日本朝贡即以勘合为凭证。

日本得到“勘合”,也就是取得了朝贡、即与中国通商的权利。

正德八年(1513),日本爆发了应仁之乱,大内氏和细川氏两大豪门对峙。

日使桂悟一行回国时,携带的新勘合在半途中被九州岛大内氏夺去。

大内氏随即派出三艘朝贡船,一行300人由和尚宗设谦道率领,于嘉靖二年(1523)四月抵达宁波。

看到大内氏独占朝贡,控制京都的细川氏当然不满,立刻向幕府表示也要分一杯羹。

幕府将军当时已徒具虚名,丝毫不敢拒绝,但新勘合又没有送到京都,只好拿过期作废的旧勘合打发细川氏。

尽管如此,细川氏仍信心满满,因有来自于浙江的宋素卿做他的副手。

宋素卿原姓朱,幼年被叔父抵债给日本商人,后来往来于中日之间做贸易掮客,得到细川氏重用,多次出使中国。

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明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马明达;马一
【期刊名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2)001
【摘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突厥族因受蒙古西征影响西迁至小亚细亚后于1300年建立的公国.明代称该国为鲁迷,与其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双方在政治往来、经济交流、技术传播等方面有着频繁、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谱写了中土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马明达;马一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奥斯曼帝国与土耳其共和国早期政治权力延续性的民族主义分析 [J], 张志鹏
2.土耳其番红花城奥斯曼帝国的活化石 [J], 胜季
3.土耳其首种邮票和奥斯曼帝国 [J], 黄山
4.萨法维伊朗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关系评析 [J], 冀开运
5.奥斯曼帝国晚期与现代土耳其官方关于"库尔德问题"话语的嬗变 [J], 昝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史趣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向明朝朝贡过
导语:个奥斯曼在鼎盛时期,自己作践自己,曾经稀里糊涂地“朝贡”了我大明一次的事儿。

奥斯曼帝国的前身,是鲁姆苏丹国的一个诸侯。

鲁姆苏丹国
个奥斯曼在鼎盛时期,自己作践自己,曾经稀里糊涂地“朝贡”了我大明一次的事儿。

奥斯曼帝国的前身,是鲁姆苏丹国的一个诸侯。

鲁姆苏丹国是伊尔汗国的附庸,被当时的中国人翻译为“鲁迷国”。

伊尔汗国是元朝的附庸,鲁迷国就是附庸的附庸,给元朝的朝贡自然是比较勤快,所以到了明朝,中国人还记得最远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

而等到明朝,奥斯曼已经完全取代了鲁姆苏丹国的统治,但奥斯曼的统治者仍然以“鲁迷国”的身份和蒙古众汗国以及中国人联系。

奥斯曼帝国到了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国力到达极盛,控制区域西达阿尔及利亚、北达维也纳、南到红海、东到巴格达。

不但引得欧洲各国惶恐不已,还让波斯萨非王朝提心吊胆。

此时唯一能在陆地上抗衡奥斯曼的邻国只有波斯萨菲王朝,萨非王朝不惜破天荒地和神罗哈布斯堡家族结盟、还大方地借兵给巴布尔儿子控制印度作为后援。

而奥斯曼此时国力虽然极盛,但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所以苏莱曼一世需要结好一些遥远的国家,没准他们能威胁波斯萨菲王朝的后方。

于是中亚的布哈拉、希瓦等汗国开始和奥斯曼结好,甚至开始附庸奥斯曼。

这时候一些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商人开始从中亚走陆路到了中国,牵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