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山结合部近地表速度结构与静校正方法研究——以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为例
构造地质学

2014年总目录第1期李江海, 李维波, 周肖贝, 杨静懿, 程雅琳, 毛翔. 2014. 全球沉积盆地结构与构造演化特征:洲际纬向超长剖面对比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11.王茜, 邵同宾, 嵇少丞, 道林克祯, 近藤洋裕, 龙长兴, 孙圣思. 2014. 岫玉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弹性力学性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2-26.梁瀚, 汪新, 陈伟, 王宇. 2014. 西昆仑山前和田-柯克亚挤压构造带新生代变形时序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27-37.刘寅, 陈清华, 胡凯, 王玺, 高峰. 2014.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38-51.孙文军, 赵淑娟, 李三忠, 索艳慧, 刘鑫, 楼达, 余珊, 杨朝, 王学斌, 李涛. 2014.准噶尔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迁移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52-61.王学斌, 赵淑娟, 李三忠, 刘鑫, 索艳慧, 李涛, 孙文军, 余珊, 许立青. 2014.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62-70.吴哲, 许怀智, 杨风丽, 邵磊. 2014. 南海东北部岩石圈伸展的构造模拟约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71-81.倪永进, 单业华, 伍式崇, 聂冠军, 张小琼, 朱浩峰, 梁新权. 湘东邓阜仙-锡田印支期花岗岩体的侵位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82-93.杨梅珍, 付晶晶, 王世峰, 陆建培. 2014. 桐柏山老湾金矿带右行走滑断裂控矿体系的构建及其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94-107.郑有业, 孙祥, 田立明, 郑海涛, 于淼, 杨万涛, 周天成, 耿学斌. 2014. 北喜马拉雅东段金锑多金属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与成矿时代.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08-118.胡鸿飞, 胡华斌, 董明, 薄海军. 2014. 内蒙古白音敖包地区金矿成矿特征及成矿系统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19-130.张丽敏, 张志斌, 崔文玲. 2014.川西盐源两个碳酸岩杂岩体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31-139.张峰, 陈建平, 徐涛, 范俊杰, 潘爱军, 郭晓东, 李杰美, 朝银银. 2014. 东准噶尔晚古生代依旧存在俯冲消减作用——来自石炭纪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40-156.周涛, 陈超, 梁桑, 陈桂凡, 李华亮, 李德威. 2014.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中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57-167.蔡永丰, 王岳军, 刘汇川, 马莉燕, 邢晓婉, 刘雷. 2014. 哀牢山新元古代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68-180.侯莹玲, 何斌, 钟玉婷. 2014. 桂西二叠系喀斯特型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认识:来自合山组碎屑岩地球化学证据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81-196.姜海, 李文铅. 2014. 粤北梅子窝钨矿二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197-207.郭阳, 王生伟, 孙晓明, 廖震文, 王子正, 周邦国, 杨斌. 2014. 云南省武定县迤纳厂铁铜矿区古元古代辉绿岩锆石的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1): 208-215.第2期陈毓川. 2014. 序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17-218.陈毓川, 王登红, 徐志刚, 黄凡. 华南区域成矿和中生代岩浆成矿规律概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19-229.王登红, 陈振宇, 黄凡, 王成辉, 赵芝, 陈郑辉, 赵正, 刘新星. 2014. 南岭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30-238.黄凡, 王登红, 陈振宇, 王成辉, 刘善宝, 陈郑辉. 2014. 南岭钼矿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步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39-254.赵芝, 王登红, 陈振宇, 郭娜欣, 刘新星, 何晗晗. 2014. 南岭东段与稀土矿有关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55-263.陈振宇, 黄国龙, 朱捌, 陈郑辉, 黄凡, 赵正, 田泽瑾. 2014. 南岭地区花岗岩型铀矿的特征及其成矿专属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64-275.王成辉, 刘善宝, 郭春丽, 黄凡, 陈振宇, 陈郑辉, 应立娟. 2014. 南岭地区与金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初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76-288.赵正, 王登红, 张长青, 何玉璠. 2014. 南岭地区与铅锌矿有关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289-300.郭春丽, 陈振宇, 楼法生, 许以明. 2014. 南岭与钨锡矿床有关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01-311.方贵聪, 王登红, 陈振宇, 陈郑辉, 赵正, 郭娜欣. 2014. 南岭东段北部花岗岩的萤石成矿专属性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12-324.武国忠, 王登红, 胡耀国, 王成辉. 2014. 粤北两类钨矿的成矿时代——以棉土窝和禾尚田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25-333.苏晓云, 郭春丽, 陈振宇, 赵正, 郭娜欣, 赵芝. 2014. 赣南加里东期陡水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稀土含矿性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34-346.王崴平, 陈毓川, 王登红, 陈振宇. 2014. 赣南兴国县良村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岩机制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47-358.秦燕, 王登红, 梁婷, 李建康. 2014.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深部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对于深部找矿的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59-365.何晗晗, 王登红, 苏晓云, 张怡军, 王国瑞, 李建康, 赵斌, 李建国. 2014. 湘南骑田岭岩体的稀有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66-374.王登红, 陈振宇, 陈郑辉, 黄凡, 侯可军, 刘善宝, 赵芝, 赵正. 2014. 南岭东段北部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填图的尝试及其新进展.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75-387.杨承志, 任建业, 张振宇, 张俊霞. 2014. 方正断陷新生代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88-397.董汉文, 许志琴, 李源, 刘钊. 2014.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地区晚三叠世深熔作用的锆石U-Pb年代限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398-407.刘兵, 温泉波, 刘永江, 李伟民, 冯志强, 周建平, 申亮. 2014. 大兴安岭中段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接触关系研究——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408-420.许庆林, 孙丰月, 李碧乐, 钱烨, 李良, 杨延乾. 2014. 东昆仑莫河下拉银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421-433.张丙坤, 李三忠, 夏真, 马云, 索艳慧, 张光学, 王霄飞, 余珊. 2014. 南海北部海底滑坡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与分解的时序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434-440.张新昌, 闫义, 黄奇瑜, 陈多福, 单业华. 2014. 台湾南部恒春半岛垦丁混杂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441-453.张海东, 刘建朝, 陈正乐, 陈柏林, 彭素霞, 门文辉. 2014.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成因: 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2): 454-471.第3期嵇少丞, 王茜, 邵同宾, 孙圣思, 李阿伟, 道林克祯, 近藤洋裕, 李建峰. 2014. 新疆榆树沟麻粒岩-橄榄岩地体:南天山北缘出露地表的古生代大陆壳-幔过渡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473-494.万天丰, 卢海峰. 2014. 中国东部陆壳洋幔型岩石圈及其形成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495-511.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2014. 雪峰造山带南段构造变形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12-529.陈榕, 吴朝东, 申延平, 张晨晨, 房亚男. 2014. 古巴推覆构造带周边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30-543.杨鑫, 徐旭辉, 钱一雄, 陈强路, 储呈林, 姜海健. 2014. 塔里木盆地基底组成的区域差异性探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44-556.王霄飞, 余珊, 龚跃华, 李三忠, 刘鑫, 马云, 赵淑娟. 2014. 华南北东向断裂在南海北部陆架的延伸.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57-570.牛小兵, 侯贵廷, 张居增, 冯胜斌, 赵文韬, 尤源, 鞠玮, 王芳, 张鹏. 2014. 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7段致密砂岩岩心裂缝评价标准及应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71-579.邬光辉, 陈志勇, 郭群英. 2014. 碳酸盐岩变形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80-589.丘志力, 王琦, 秦社彩, 袁姝, 孙媛, 陆太进, 李榴芬, 张健. 2014. 湖南砂矿金刚石包裹体原位测试:对金刚石成因来源的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90-597.李洁兰, 王明艳, 何玲. 2014. 澳大利亚爱博(Abra)铅-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对矿床成因的制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598-608.郎兴海, 唐菊兴, 谢富伟, 李志军, 黄勇, 丁枫, 杨欢欢, 周云, 王勤. 2014. 西藏雄村矿区南部玢岩的地质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09-620.余文超, 张启连, 杜远生, 陈粤, 梁裕平. 2014. 广西扶绥第四系萨伦托型铝土矿淋滤成矿过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21-634.廖时理, 陈守余, 姚涛, 赵江南, 邓小虎, 李培. 2014. 个旧西凹铜-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35-646.韩伟, 卢进才, 张云鹏, 李玉宏, 魏建设, 刘溪. 2014.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其邻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47-655.汪洋. 2014. 造山崩塌过程的岩浆作用响应:以北京薛家石梁-黑山寨岩浆杂岩体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56-669.王章棋, 江秀敏, 郭晶, 徐飞, 邓欣, 张倩, 李解, 牛启营, 罗照华. 2014. 新疆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地区发现早古生代火山岩地层:野外地质学和年代学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70-685.彭建堂, 胡阿香, 张龙升, 雷文艳, 阳杰华, 林芳梅. 2014. 湘中锡矿山矿区煌斑岩中捕获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86-693.李华亮, 杨绍, 李德威, 张硕, 吕志伟, 陈桂凡. 2014. 冈底斯西北缘晚白垩世石英二长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694-705.王艳楠, 张进, 陈必河, 王宗秀, 张义平. 2014. 雪峰山黔阳地区基性岩锆石SHRIMP U-Pb 年龄及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706-717.程天赦, 杨文静, 王登红. 2014. 内蒙古西乌旗阿鲁包格山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3): 718-728.第4期方维萱. 2014. 云贵高原-造山带-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代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729-732.方维萱. 2014. 论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与大地构造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733-757.韩润生, 王峰, 胡煜昭, 王学焜, 任涛, 邱文龙, 钟康惠.2014. 会泽型(HZT)富锗银铅锌矿床成矿构造动力学研究及年代学约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758-771.杜玉龙, 方维萱, 王同荣, 郭玉乾, 刘燕飞. 2014. 云南因民铁铜矿区辉长岩类侵入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772-786.付于真, 方维萱, 刘家军, 范玉须, 郭茂华, 蒋加燥. 2014. 陕川丁家林-太阳坪-董家院金矿带的矿田构造-岩相学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787-801.胡煜昭, 赵玉民, 刘路, 王津津, 李伟. 2014. 贵州晴隆锑矿床复式半地堑-盆地流体的成矿耦合关系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02-812.聂天, 方维萱, 杜玉龙. 2014. 云南东川因民铁铜矿区落因复式褶皱-断裂带与控矿规律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13-821.王雷, 韩润生, 胡一多, 毛建辉, 黄建国, 唐果. 2014. 易门凤山铜矿床两类刺穿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22-832.王同荣, 方维萱, 郭玉乾, 杜玉龙, 宋丽红. 2014. 云南东川白锡腊碱性钛铁质辉长岩类岩株与侵入构造控矿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33-847.冉崇英, 吴鹏. 2014. 东川-易门式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的几个问题.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48-854.李波, 韩润生, 文书明, 盛蕊, 邱文龙, 唐果. 2014. 滇东北巧家松梁铅锌矿床构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55-865.吴海枝, 韩润生, 吴鹏, 和继圣, 冯兴杰, 梁徐文, 孙晓栋. 2014. 滇中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成岩期和改造期热液蚀变作用——来自组分迁移计算的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66-878.吴鹏, 韩润生, 冉崇英, 王雷, 黄建国. 2014. 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阶梯空当”定位矿体及其构造地球化学异常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79-884.张海, 方维萱, 杜玉龙. 2014. 云南个旧卡房碱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85-897.张艳, 韩润生, 吴鹏, 周高明, 魏平堂, 邱文龙. 2014. 会泽型铅锌矿床铅锌共生分异的氧硫逸度制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898-907.杨林, 王庆飞, 刘学飞, 张尧, 管涛, 潘瑞广, 冯跃文. 2014. 胶东控矿断裂断层泥形成与演化: 以新立金矿床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908-918.张峤, 吴时国, 吕福亮, 董冬冬, 鄢全树, 杨振. 2014. 南海西北陆坡火成岩体地震识别及分布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919-938.李艳军, 魏俊浩, 陈华勇, 李欢, 陈冲, 侯本俊. 2014. 义敦岛弧带夏塞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成因: 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制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939-953.王立强, 唐菊兴, 郑文宝, 陈伟, 林鑫. 2014. 西藏玛雄郎铅锌矿区那舵松多矿段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954-961.高成, 李德威, 刘德民, 罗文行, 冯旻譞, 李华亮. 2014. 西藏冈底斯南缘中新世含矿斑岩源区组成与成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8(4): 962-983.2013年总目录第1期杨富全, 秦纪华, 刘锋, 张志欣, 刘振江, 耿新霞, 柴凤梅, 高文娟. 2013. 新疆准噶尔北缘玉勒肯哈腊苏铜(钼)矿区韧性剪切变形时代——来自白云母和黑云母Ar-Ar年龄的约束.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1-10解国爱, 姚素平, 王光扣, 张国明, 邱志诚.2013.淮南张集煤矿层滑构造分类及形成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11-19.王玺, 陈清华, 朱文斌, 马婷婷, 王晓蕾, 刘寅.2013.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20-28.钱建平, 黄德阳, 谢彪武, 陈宏毅, 赵小星.2013.西藏谢通门县斯弄多铅锌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29-41.路魏魏, 谭克彬, 赵献军, 师宵杰, 吴飞, 谭治雄.2013.新疆哈密市白山斑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42-48.王明艳, 何玲.2013.内蒙古查木罕钨钼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49-56.李强, 王雷, 毛建辉, 左琼华, 孟石荣.2013.易门狮子山铜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57-64.曾令君, 星玉才, 周栋, 赵太平, 姚军明, 包志伟.2013.河南卢氏八宝山花岗斑岩LA-ICP-MS 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65-77.李武显, 赵希林, 邢光福, 岑涛, 陶继华.2013.南岭东段早侏罗世沉积岩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以东坑盆地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78-86.刘汇川, 王岳军, 蔡永丰, 马莉燕, 邢晓婉, 范蔚茗.2013.哀牢山构造带新安寨晚二叠世末期过铝质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87-98. 陈新跃, 王岳军, 张玉芝, 张菲菲, 温淑女.2013.海南晨星安山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99-108.彭光雄, 高光明.2013.新疆阿祖拜矿田伟晶岩型矿床遥感找矿综合信息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109-117.朱余银, 戴塔根.2013.新疆金滩金矿床EH4电磁测深及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118-126.李建峰, 宋茂双, 邵同宾, 夏莹, 王茜, 周薇.2013.Paterson 气体介质高温高压流变仪轴向变形数据的校正方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127-137.邵同宾, 宋茂双, 嵇少丞, 李建峰, 王茜.2013.水对名义无水矿物变形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138-163.宋宁, 闫义, 张金川, 刘振.2013.东台坳陷现今地温场特征与油藏分布关系.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1): 164-171.第2期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熊雄.2013.雪峰造山带靖州盆地断裂构造及其形成背景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173-183.张子亚, 刘冬冬, 朱贝, 郭召杰.2013.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晚新生代印干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184-193.Shaocheng JI .2013.Rheology of Orthopyroxene Constrained by Folding of Single Crystals.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194-205.薛雁, 吴智平, 李伟, 聂文龙.2013.东营凹陷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06-212.钱建平, 覃顺桥, 谢彪武, 程小珍, 朱森林.2013.云南江城大团包铜矿区构造-蚀变-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13-224.谭满堂, 姚书振, 何谋春, 丁振举.2013.小秦岭东闯金矿构造控矿规律及矿化趋势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25-234.赵国斌, 李文明, 杨合群, 高永伟, 杨涛, 田永堂, 全守村, 乔耿彪, 雷永孝.2013.内蒙古北山盘陀山钨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35-241.方维萱, 杨新雨, 郭茂华, 柳玉龙.2013.云南白锡腊碱性钛铁质辉长岩类与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关系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42-261.金灿海, 范文玉, 张玙, 张海, 沈战武, 高建华.2013.中甸浪都铜矿区二长斑岩中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U-Pb 年龄及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62-272.马莉燕, 范蔚茗, 王岳军, 蔡永丰, 刘汇川.2013.那邦地区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73-283.陈新跃, 王岳军, 张玉芝, 张爱梅, 曹有金.2013.桂东南南渡正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84-293.温淑女, 梁新权, 范蔚茗, 王岳军, 池国祥, 梁细荣, 周云, 蒋英.2013.海南岛乐东地区志仲岩体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研究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294-307.李建峰, 夏斌, 王冉, 刘维亮.2013.洞错地幔橄榄岩、均质辉长岩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308-319.呼建雄, 陈建林, 张占武, 姚胜, 王贝, 杨文, 许继峰, 邬建斌, 黄丰, 曾云川.2013.青藏高原南部谢通门侏罗纪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320-332.段留安, 杨晓勇, 刘晓明, 孙卫东.2013.铜陵舒家店地区志留纪地层中金矿的发现及其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333-339.席振, 高光明, 林腾.2013.基于GIS和证据权法的秘鲁中南部成矿预测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2): 340-348.第3期刘冬冬, 郭召杰, 张子亚.2013.一个不整合面引发的构造故事——从天山艾维尔沟不整合谈起.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349-365.胡红雷, 朱光苏北地区前陆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366-376.张庆莲, 侯贵廷, 潘校华, 万伦坤, 毛凤军.2013.Termit盆地构造变形的力学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377-383.董有浦, 燕永锋, 肖安成, 吴磊, 徐波, 赵海峰, 李旭英.2013.岩层厚度对砂岩斜交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384-392.冯娟萍, 欧阳征健, 黄正良.2013.平衡地质剖面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393-397.谢大庆, 郑孟林, 蒋华山, 郭忻.2013.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398-409.宋扬, 王树志, 胡建中, 聂凤军, 谭应佳, 王志云.2013.冀东太古宙末期基底构造约束下的金成矿作用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10-421.赵振明, 陈守建, 计文化, 张更新, 查显锋, 张海军.2013.青海开心岭二叠纪铁矿床富磁铁矿体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22-439.吴伟中, 夏斌, 张玉泉, 董冰华, 夏中曦.2013.西藏玉龙成矿带斑岩Cu-Mo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玉龙和多霞松多对比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40-454.陈喜峰, 曾普胜, 徐文荣, 万大福, 郑泊松, 段云龙.2013.云南天根山桃花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55-462.薛凯.2013.福建紫金山矿田五子骑龙铜矿床矿化与蚀变分带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63-470.刘建强, 任钟元.2013.玄武岩源区母岩的多样性和识别特征: 以海南岛玄武岩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71-488.王继林, 何斌, 关俊朋.2013.江西庐山地区星子群变质时代及变质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89-498.陈志洪, 邢光福, 姜杨, 匡福祥.2013.华夏陆块古元古代A型流纹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499-510.周云, 梁新权, 梁细荣, 伍式崇, 蒋英, 温淑女, 蔡永丰.2013.湖南锡田含W-Sn A型花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511-529.蔡明海, 王显彬, 彭振安, 刘虎, 郭腾飞, 谭泽模, 唐龙飞.2013.湘南荷花坪锡多金属矿区花岗质岩石Sm-Nd同位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530-538.熊险峰, 路远发, 彭相林.2013.地质温度计的程序设计.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539-545.马海勇, 董云鹏, 杨钊, 秦江峰.2013.GCIS地球化学工具软件的设计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546-552.彭光雄, 王明艳, 何皎.2013.基于局部可变窗口的Crosta蚀变信息提取技术——以莫海拉亨为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3): 553-560.第4期岳军培, 孙晓猛, HIEU Pham Trung, 王璞珺, DUNG Le Tien, 郎元强, 杜继宇.2013.越南Song Da带前新生代构造属性及构造背景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561-570.李宏博, 朱江.2013.峨眉山玄武岩与茅口组灰岩的接触关系: 对峨眉山地幔柱动力学模型的指示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571-579.杨宗永, 何斌.2013.华南侏罗纪构造体制转换: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580-591.鞠玮, 侯贵廷, 黄少英, 任康绪.2013.库车坳陷依南-吐孜地区下侏罗统阿合组砂岩构造裂缝分布预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592-602.赵文韬, 侯贵廷, 孙雄伟, 鞠玮, 申银民, 任康绪, 叶茂林.2013.库车东部碎屑岩层厚和岩性对裂缝发育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03-610.李焕同, 曹代勇, 王林杰, 郭爱军, 李友飞, 徐浩.2013.雪峰山东缘湘中地区控煤构造特征及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11-621.张小琼, 单业华, 聂冠军, 倪永进.2013.中生代川东褶皱带的数值模拟: 滑脱带深度对地台盖层褶皱型式的影响.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22-632.杨尖絮, 尹宏伟, 张震, 郑绵平.2013.滇西兰坪-思茅盆地成钾地质条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33-640.朱江, 吕新彪, 彭三国, 龚银杰, 曹晓峰.2013.甘肃花牛山金矿床成矿年代、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41-652.岳素伟, 林振文, 邓小华, 李福让, 何怀新, 冯安国.2013.陕西省煎茶岭金矿C、H、O、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53-670.陈登辉, 伍跃中, 李文明, 王兴安, 乔耿彪, 赵晓健.2013.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磁铁矿矿床特征及其成因.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71-684.王冠, 孙丰月, 李碧乐, 李世金, 赵俊伟, 杨启安, 奥琮.2013.东昆仑夏日哈木矿区早泥盆世正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动力学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85-697.关义立, 袁超, 龙晓平, 王毓婧, 张运迎, 黄宗莹.2013.华南地块东部早古生代的陆内造山作用: 来自I型花岗岩的启示.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698-720.沈晓明, 张海祥, 马林.2013.阿尔泰南缘晚石炭世淡色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721-729.王喜龙, 刘家军, 翟德高, 杨永强, 王建平, 张琪彬, 张安立, 王晓亮.2013.内蒙古边家大院铅锌银矿区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730-742.吴云辉, 熊小林, 赵太平, 朱志敏, 李立.2013.新疆东戈壁斑岩型Mo矿辉钼矿Re-Os年龄和成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743-753.段瑞春, 杨红梅, 张利国, 刘重芃, 蔡应雄, 张富铁, 林伟鹏, 梅玉萍.2013.广东阳春盆地石菉铜矿床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754-764.任广利, 杨军录, 杨敏, 李健强, 高婷, 易欢, 韩海辉, 赵英俊.2013.高光谱遥感异常提取在甘肃北山金滩子-明金沟地区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765-776.2012年总目录第1期牛树银, 王金忠, 孙爱群, 马宝军, 陈超, 王宝德, 张建珍, 胡华斌.2012.鲁西隆起与歧口凹陷耦合机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1-7.宋春彦, 王剑, 付修根, 陈明, 何利.2012.羌塘盆地波尔藏陇巴背斜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8-15.能源, 漆家福, 张春峰, 张克鑫, 任红民, 郑元财.2012.金湖凹陷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16-23.张林, 吴智平, 李伟, 吴晓光, 贾海波.2012.济阳坳陷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研究.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24-31.王文君, 李伟, 冯德永, 张明震, 赵丽萍, 贾海波, 李成.2012.青东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与盆地转型.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32-38.魏海泉, 夏斌, 侯树杰, 蔡周荣, 张永辉.2012.济阳坳陷车西地区地层超压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6(1): 39-43.。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及砂体特征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及砂体特征施辉;刘震;张勤学;连良达;毛亚昆【摘要】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来回动荡,说明柴西南区在古近纪具有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古地理环境.总体岩性以中—细砂岩、粉砂岩、砾岩和含砾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多呈现两段式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反映强水动力成因的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化石.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可以将研究区古近纪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树枝状、坨状和席状3种,大致对应于下干柴沟组下段、下干柴沟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砂体形态特征.砂体的分布主要受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昆北和XI号共5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坡折带及其派生的挠曲坡折带的影响,并将断裂坡折带分为逆源型和顺源型2种,在此基础上建立柴西南区古近纪构造坡折带控砂模式.【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01【总页数】11页(P188-198)【关键词】浅水三角洲;古地理环境;砂体形态;柴西南【作者】施辉;刘震;张勤学;连良达;毛亚昆【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甘肃敦煌,736202;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4浅水三角洲是发育于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湖盆中的一类三角洲[1−4]。
浅水三角洲的主要特征可以从3个方面来概括,分别是形成条件、沉积特征和砂体分布。
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

第11卷 第2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1 No.22024年4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Apr.2024doi:10.19388/j.zgdzdc.2024.02.02引用格式:李清瑶,尹成明,高永进,等.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J].中国地质调查,2024,11(2):11-16.(LiQY,YinCM,GaoYJ,etal.Rapidachievementofnewbreakthroughsinultra-deepoilandgasexplorationineasternTarimBasin[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4,11(2):11-16.)塔里木盆地东部超深层油气勘探快速实现新突破李清瑶1,2,3,尹成明1,2,3,高永进1,2,3,徐大融4,曹崇崇4,白忠凯1,2,3,刘亚雷1,2,3,程明华5(1.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3.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4.新疆创源石油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新疆尉犁 841500;5.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塔里木物探院,新疆库尔勒 841001;)摘要:塔里木盆地东部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
在国家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政策背景下,中央-地方-企业紧密融合新机制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快速实现突破的新模式,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优化制定了塔东尉犁西1区块勘探部署方案,实现了8000m以深地质层位设计和实钻对比“零”误差,取得了信源1井、信源2井、信源3井超深层油气重大发现。
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了超深层地质体识别精度,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体系,明确了缝洞型储层发育区,形成了2亿t级规模超深层油气富集新区。
石油物探2010年第49卷第1期~第6期总目次

王华忠 ( 1) 1 5
溶洞地震反射波特征数值模 拟研究 …… …… …………………………………… 董 良国 黄
垂直裂 隙 P波响应特征分析 ………………… …………………………………… 李 佩
超
刘玉柱
赵 群
(2 ) 1 1
(2 ) 1 5
(3 ) 1 3
朱生 旺
曲寿酸盐岩裂缝 型储层 的测井评价技术 ……………………………………………………… 陈
魏修成
方法研 究
地震波旅行时计算方法及其模 型试验分析 ……………………………………………………………………一 陈 可 洋 ( 5 ) 1 3
应 用 研 究
改进 的大地 电磁与地震资料 联合 反演方法在黔 中隆起 区的适用性研究 ……… 陈 高 于 叠前 同时反演方法在流体识 别中的应用 ………… …………………… 郎晓玲 鹏 陈 晓 戴 明 刚
禄
娟 冯心远
李 斐 苌 亮 ( 0) 3
储 层预测
泌 阳凹陷安店区块薄储层精细预测 ……………………… …………… 张世 鑫 张繁 昌 李少鹏 印兴耀 常炳章 ( 4) 3
孙 赞 东 ( 2) 4
Gao- r t 波 变 换 分频 技 术 及 其 在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预 测 中 的 应用 … … … … … … … …… …… … 马 志 霞 br Mol 小 e
于相 海
张克 诚
周 夏 丽 王
军 汪铁 望 高
秦
张
媛
( 5) 8
综述 和讨论
逆时偏 移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 ………………… 杨勤 勇 段 心标 ( 2) 9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3)022*******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刘丽军1,肖建新1,林畅松1,王典敷2,卢明国2(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江陵凹陷古近系沙市组进行地层等时划分及对比,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
认为沙市组是形成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浅湖陆源碎屑岩和盐湖沉积。
主要的沉积体系包括河流—三角洲体系、滨浅湖—半深湖砂、泥质沉积和盐湖沉积等。
低位体系域以发育低水位的下切河道、三角洲及干旱盐湖沉积为特征;高位体系域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沉积。
高位、湖侵及低位体系域的演化表现为河流—三角洲体系的进退和干旱盐湖的交替发育。
层序Sq3和Sq4高位域发育较厚的储集砂体,具有进积式的层序结构特点。
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高位域,其中层序Sq1的高位域发育的河口坝和分流河道砂体为最重要的储集地层单元。
图4参12关键词:江陵凹陷;层序地层学;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中图分类号:TE121.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江陵凹陷是江汉盆地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继潜江凹陷之后发现的又一生烃凹陷,具有发育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
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1210],划分江陵凹陷重点勘探目的层段沙市组的层序地层和体系域,在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内阐明其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
1层序地层格架沙市组总体是一套滨浅湖碎屑岩和盐湖沉积,上段以碎屑沉积为主,下段以盐岩为主。
综合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及古生物、同位素等定年资料,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对比,可把沙市组划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组、4个三级层序(见图1)。
在地震剖面上,2个三级层序组之间的界面反射特征差异明显:下部三级层序组呈弱的反射带,见有丘形或楔状、双向底超、乱岗状等反射结构,主体为盐层、泥岩和局部砂岩透镜体等沉积,沿西缘的间安寺断裂内侧可见楔状反射结构,可能代表边缘扇三角洲或冲积扇;上部三级层序组为相对连续、中等振幅、平行—亚平行结构,局部见有代表三角洲的前积结构。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

第44卷 第1期2022年2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4,No.1Feb.,2022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1张致伟,龙锋,赵小艳,等.2022.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J].地震地质,44(1):170—187.ZHANGZhi wei,LONGFeng,ZHAOXiao yan,etal.2022.StudyonfocalmechanismsolutionandstressfieldcharacteristicsinSichuanandYunnanarea[J].SeismologyandGeology,44(1):170—187.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张致伟1,2) 龙 锋1) 赵小艳3) 王 迪1)1)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成都 6100593)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摘 要 基于川滇地区2000年1月—2017年3月2600次ML≥3 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文中对震源机制相对密集的次级地块和断裂带进行了震源机制量化分类和整体应力场反演,利用1970年1月—2017年3月727次ML≥4 0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反演了汶川8 0级和芦山7 0级强震前后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空间分布,探讨了川滇地区现今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总体以走滑型为主,但龙门山断裂带、四川盆地及其边缘的马边-盐津断裂带的机制类型存在局部差异;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明显的分区特征,自北向南总体呈现顺时针旋转,四川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从西到东经历了EW—NW—EW的转变,云南地区的主压应力方向在西部地区呈NNE向,在东部地区则表现为NNW向,空间上形成倒“V”形;汶川8 0级和芦山7 0级强震前后,应力场在龙门山断裂带变化较大,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变化次之,其他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震中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应力场经历了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的一次完整转变过程。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6卷(2019年)总目次

张 朋,赵 岩,寇林林,等(408) 西藏多龙矿集区早白垩世美日切错组火山岩成因 石洪召,李玉昌,黄瀚霄,等(421) 西藏错那洞穹隆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夏祥标,向安平,李光明,等(435) 钨矿床的碲化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方贵聪,毛景文,冯佐海,等(449) 贵州习水洞子沟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辜 鹰,陈翠华,宋志娇,等(460) 扎西康多金属矿含碳质岩石中赋矿断裂带的电性变化及找矿意义
第 2 期 (总 第 213 期 )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潜山油气来源及成藏充注过程 王 昕,罗小平,吴俊刚,等(129) 川东南深层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勘探前景 常雨琪,孙 玮,李泽奇,等(142) 高泥质低阻碎屑岩储层含油饱和度评价方法 陈 静,郭 涛,朱龙权(153) 以石门剖面为例分析桂北地区下石炭统页岩气勘探潜力 张子亚,吴超伟,石砥石,等(162) 吐哈盆地红连地区三间房组储层特征与成岩相 李富祥,徐胜林,徐雄飞,等(171) 下扬子地区宁国凹陷大隆组孤峰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徐菲菲,张训华,黄正清,等(180) 川西拗陷须家河组第四段致密砂岩孔隙演化定量研究 李晔寒,林良彪,余 瑜,等(191) 水平钻井环空岩屑床表面颗粒临界启动流速的影响因素 孙晓峰,汤 捷,袁玉金,等(204) 双重介质页岩气藏水平井压力动态特征 黄天坤,王德龙,王丽影,等(212) 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通道加砂酸压导流能力实验 周 臖,周林波,蒋廷学,等(221) 桂中鹿寨地区鹿寨组下段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因素 罗宏谓,侯明才,刘 宇,等(227) 基于地震相研究的三水盆地布心组沉积相再解释 祝圣贤,侯明才,黄志发(240) 桩周土含水率对三维碎石桩基承载力影响的实验 刘 源,徐同桐,赵宪锋(249)
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活动构造图像及构造变形模式

断层 滑 动摩 擦 生热进行 探测或 测量存 在 的主要 问题及 可行 性进 行 了初步 总 结和探 讨 ,认 为 只 适 应于对震 级 大、断层滑 动 距 离和 速 率 大 、摩 擦 强度 大 ,位 于 一定 深 度 有 大量 摩 擦 热 生成 , 并使 断层 附近增 温达到 或超过 磷灰 石裂 变径 迹部 分或 完全退 火温度 的 断层进行 滑动摩擦 生热 的探 测或测 量。利 用磷 灰石裂 变径 迹 的退 火动 力学 方程及 断层摩 擦 生热 物理 方程 等 ,磷灰 石
度隆升造就和改变了整个亚欧大陆的构造格局 , 同时对亚洲地 区的气候和环境也产生 了巨大 的影响。河西走廊及其邻 区是青藏高原北部高原向北扩展的最前缘,也是对高原变形响应最
为敏感 的地 区之 一。该 地 区发 育有 大量 的 晚第 四纪 活 动断裂 ,是通 过 断裂构 造 活 动 习性及 构
动
态
向、不 同性质构 造 的?变形是 如何迁 移到 与其平 行构 造 上 而不发 生衰减 的?这 些和 其 他许 多
有关断裂滑动速率 的问题及高原北部断裂的相关问题, 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变形和 构造 转换具 有十分 重要 的意义。
本论 文通 过对位 于青 藏高原北 部 的河西走廊及 其邻 区主 要断裂 滑动速 率 的精 细研 究 ,同
造转换研究高原变形过程的理想区域,同时这一地 区也是在青藏高原北部两大主控边界断裂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 晚泥 (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 , 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 ! 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 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晚泥盆世到三叠纪 (古特提斯洋阶段) , 塔西南边缘经历了 陆内裂谷 -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 侏罗纪到第四纪 (新特提斯洋阶段) , 盆地经历了陆 内裂谷 (坳陷) (坳陷) &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 &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 ! 个次级旋回。伸展期 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 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 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 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体制;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0
。原型盆地分析首先需要合
理划分盆地的演化阶段, 然后对每一阶段盆地的 周缘构造环境、 深部构造背景、 构造沉降、 沉积充 填、 古地理古气候与古生态、 岩浆活动特点及其反 映的构造背景、 构造变形及热体制等进行分析, 合 理恢复该时期盆地的构造与沉积面貌, 即盆地原 型的实体。由于随时间的演变, 原型盆地将被叠 加、 保存或改造, 因此, 需要深入剖析原型盆地的 叠加过程, 逐渐 “剔除” 叠加效应, 对原型盆地予以 “复原” 。通过这一 “反演” 方法的系列应用, 就可 以 “正演” 或再现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也可以具 体刻画盆地叠加的动力学过程。 本文以 “世” 为单位, 采取原型盆地分析的思 路与方法, 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多旋回叠加 演化过程。
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和思路

第二章 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和思路
二、盆地分析内容 (一)多手段进行盆地背景分析 指导理论: 指导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或其他大地构造理论手段 重力、磁力、电法、地震、 重力、磁力、电法、地震、钻孔测井等地球物理方法 盆地形成机理和盆地中的重大动力事件,如伸展、 盆地形成机理和盆地中的重大动力事件,如伸展、挤 断陷、 压、断陷、拗陷 确定盆地成因类型及进行对比 (二)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年代地层学研究 方法:古生物学的、同位素测定、古地磁、 方法:古生物学的、同位素测定、古地磁、地震反射 剖面、沉积旋回和测井资料。 剖面、沉积旋回和测井资料。 目的: 目的:①建立成因地层单元或等时地层单元 建立地层序列—成生联系和特征 ②建立地层序列 成生联系和特征 确立地层格架—地层的空间关系 ③确立地层格架 地层的空间关系
2011-7-14 3
第二章 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和思路 第一节 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要素)
八、特殊沉积体的基本参数 如石油地质学:生、储、盖;热演化指标;油 气地球化学的若干指标等。 如煤地质学中的煤质、煤岩参数; 古地热(温)参数; 煤体参数(厚度、分带); 砂体参数(厚度、分带); 涉及盆地形成演化的关键指标等等。
2011-7-14 4
第二章 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和思路
第二节 盆地分析的整体思路及内容
一、总体思路 关键思路:把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沉积规律、 沉积规律、 关键思路:把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沉积规律 相分析、成矿特征——从全盆地着眼 从全盆地着眼——演化史、充 演化史、 相分析、成矿特征 从全盆地着眼 演化史 填史、成藏史。 填史、成藏史。 (一)整体分析: 即把盆地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个别要服从整体。 如单个剖面局部区的特点,要从全盆地着眼进行研究, 为沉积体系和体系域配置打下基础。 (二)古环境和古构造结合分析—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 古环境和古构造是控制沉积矿床的基本因素,如煤、 古环境和古构造是控制沉积矿床的基本因素,如煤、 石油。 石油。 盆地分析大量工作—再造古环境 再造古环境, 盆地分析大量工作 再造古环境,沉积体系重建 古构造又控制古环境和古地理,因此, 古构造又控制古环境和古地理,因此,两者应结合起 2011-7-14 来,不能孤立地去分析。 5
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初步划分

记录了晚古生代 — 中生代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发 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地质演化历史。 碰撞之 后该区的大部分地区于晚三叠世转化为陆地,并形 成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的裂陷或裂谷盆地。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 雅构造区:班公湖 # 丁青 # 碧土 # 昌宁 # 孟连对接带 是冈瓦纳与劳亚 # 泛华夏大陆的分界线,亦即冈瓦 纳大陆的北界。伯舒拉岭 # 高黎贡山属于冈瓦纳晚 古生代 — 中生代前锋弧, 聂荣隆起、 嘉玉桥变质地体 等是前锋弧的残块。在前锋弧的后面 (南侧) 是晚古 生代 — 中生代冈底斯 # 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 盆系发育、 弧 #弧碰撞、 弧#陆碰撞的演化结果。 该区 三叠纪和侏罗纪 — 早白垩世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是 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内, 保存最好、 最完整的 蛇绿岩 “三位一体” 组合, 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 诱导出的一系列藕断丝连的弧后扩张盆地。
(或晚古 !#*&#奥依塔格 &库地 &苏巴什 &东昆中结合带 生代裂谷带) (含前寒武纪岩块、 海山和洋岛残块) !#*&!南昆仑残余弧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带或基底逆冲带 #+&)低喜马拉雅褶冲带 #+&+锡伐利克后造山前陆盆地带
!#*&)麻扎&康西瓦&木孜塔格&西大滩晚古生代结合带 !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扬子陆块: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 结构, 是一个由北部劳亚大陆、 泛华夏陆块西缘和南 部冈瓦纳大陆北缘不断弧后扩张、裂离,又互相对 接、 镶嵌构成的复杂地区, 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变动历 史, 特别是古生代以来的多岛弧盆系的形成演化, 最 终由!"多条规模不等的弧#弧、弧#陆碰撞结合带和 其间的岛弧或陆块拼贴而成。由于后期印度板块向 北强烈顶撞,在其左右犄角处分别形成帕米尔和横 断山构造结及相应的弧形弯折,在东西两端改变了 原来东西向展布的构造面貌,加之华北和扬子刚性 陆块的阻抗和陆内俯冲对原有构造,特别是深部地 幔构造的改造, 造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构造、 地貌景 观, 形成了统一的深部幔拗和地表的隆升。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卷(Volu m e)33,期(Numb er)1,总(S UM )120页(Pages)1~9,2009,2(Feb ruary ,200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 ica etM eta ll o genia收稿日期:2008-12-02基金项目:国家油气专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8ZX0032005201)资助.作者简介:贾承造(1948-),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刊副主编.长期从事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研究.Em a i :l ji acz @petroch i na .co m .cn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贾承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1)摘 要: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
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0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关键词: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小型克拉通盆地;前陆逆冲带;油气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 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552(2009)0120001209我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与我国东部盆地和世界其他主要含油气盆地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

第40卷第1期2020年3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Vol.40No.1Mar.2020 DOI :10.19826/ki.1009⁃3850(2020)01⁃0015⁃10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付修根1,王 剑1,宋春彦2,刘中戎3(1.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收稿日期:2019⁃10⁃11;改回日期:2020⁃01⁃05作者简介:付修根(197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地质与油气地质研究工作㊂E⁃mail:272331614@资助项目:‘羌塘盆地金星湖-隆鄂尼地区油气资源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项目(编号:DD20160159)和‘东特提斯演化在羌塘盆地的沉积响应及能源效应“项目(编号:91955204)摘要: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陆上面积最大㊁勘探程度最低的油气勘探新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油气科学钻探井的验证,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认识不清㊂最近,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北羌塘中北部的半岛湖地区组织实施了第一口深达4696.18米的油气科学钻探井 羌科1井,本文对该科探井的油气地质成果进行了报道㊂钻遇了从上侏罗统至上三叠统的连续地层,其中下-中侏罗统雀莫错组与下伏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地层为整合接触,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局限台地环境㊂羌科1井在雀莫错组中首次钻遇了烃源岩,并发现13层气测异常,其中,3层为重要含气层,此外还识别出两套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和一套直接封盖层㊂这些成果表明半岛湖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是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㊂关 键 词:油气地质条件;科探井;羌塘盆地;地震解译中图分类号:TE121.1文献标识码:A 青藏高原位于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与之毗邻的西段是著名的波斯湾油气区,东南则是东南亚等含油气盆地分布区[1]㊂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东特提斯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中生代海相盆地,也是我国陆上面积最大㊁勘探程度最低的油气勘探新区㊂开展羌塘盆地资源潜力调查对于寻找我国油气资源战略后备基地㊁缓解国家能源安全㊁提升青藏高原油气地质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近年来对羌塘盆地油气地质调查主要基于盆地周缘及盆地中部地表露头资料开展的,特别是盆地及中央隆起带周缘发育大规模泥火山[2⁃3],盆地南部发育大规模古油气藏[4⁃5],这些特征表明盆地油气成藏之后经历了大规模的破坏作用㊂一些学者提出了羌塘盆地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的认识[6]㊂然而,盆地周缘与盆地腹部相比,在沉积古地理条件和油气保存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㊂因此,不能根据盆地周缘的古地理环境和浅地表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㊂羌科1井的实施为了解盆地腹部的沉积环境和构造沉积演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使得客观评价羌塘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条件成为可能㊂图1 羌塘盆地构造格架及羌科1井位置图Fig.1 Simplified tectonic map of the Qiangtang Basin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the QTKT1well 羌科1井位于在北羌塘中北部的半岛湖地区(图1),羌科1井井深4696.18米,钻遇了从上侏罗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统至上三叠统的连续地层㊂1 北羌塘下侏罗统地层时代新认识及盆地侏罗系地层格架的建立1.1 北羌塘坳陷下侏罗统时代新认识羌塘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剥蚀到伸展拉张的过程,盆地的伸展拉张以那底岗日组火山-火山碎屑岩的广泛沉积为特征,其时代为晚三叠世[7-11]㊂盆地伸展拉张早期,在周缘沉积了雀莫错组冲洪积相砾岩㊁砂岩㊂由于该套地层下部缺乏生物化石,其时代归属存在较大的争议㊂早期的研究认为,北羌塘坳陷缺乏早侏罗世地层,雀莫错组时代归属为中侏罗世[12],Yan et al.[13]的研究也沿用了这一认识㊂Fang et al.[13]进一步通过该套地层中上部的双壳和腕足化石确定了雀莫错组地层时代归属为中侏罗世巴通期㊂然而,双壳和腕足化石的时代跨度较大,难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地层时代㊂近年来,那底岗日组火山-火山碎屑岩最新的锆石U⁃Pb SHRIM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地层时代归属为晚三叠世,而不是前人归属的早侏罗世或中侏罗世[14⁃17],因此,对沉积于那底岗日组地层之上的雀莫错地层时代也提出了早侏罗世的新认识[18]㊂然而,上述认识并没有准确的同位素年龄㊁沉积或可靠的化石证据㊂羌科1井成果为雀莫错组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证据㊂在羌科1井中,钻遇了1500余米厚的雀莫错组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泻湖相-潮坪相沉积,下部岩性主要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㊁浅红棕色含泥粉砂岩㊁紫红色细-粉粒砂岩夹灰白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㊁紫红色粉砂岩㊂在羌科1井中,雀莫错组底部为浅灰绿色陆缘近海湖相凝灰质粉砂岩,那底岗日组顶部为灰绿色沉凝灰岩(年龄为201Ma),显示整合接触的特征,因此,推测雀莫错组地层时代为早侏罗世㊂雀莫错组二段发育泻湖相沉积,岩性以白色石膏岩为主,偶夹灰色灰岩㊁白云质灰岩;三段为潮坪相沉积,岩性为灰色㊁黄灰色灰岩㊁白垩化灰岩与灰色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㊂值得注意的是,在雀莫错组三段地层层中,识别出了负的碳同位素异常(未发表成果),通过对比,确定了这些碳同位素异常与全球早侏罗世托尔期缺氧事件的负偏碳同位素异常能够完全对比㊂早侏罗世托尔期缺氧事件的负偏碳同位素异常在南羌塘地区也已经被广泛识别,其托尔期特征的菊石化石显示,时代为早侏罗世[19-20]㊂上述资料表明,雀莫错组地层时代归属主体应该为早侏罗世,而不是中侏罗世㊂当然,雀莫错组地层顶部地层是否跨时,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本文沿用前人的资料㊂1.2 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柱的建立羌科1井由上至下钻遇上侏罗统索瓦组(J3s)㊁中侏罗统夏里组(J2x)㊁中侏罗统布曲组(J2b)㊁下-中侏罗统雀莫错组(J1-2q)及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T3nd),共五套地层㊂羌科1井钻遇上侏罗统索瓦组视厚度为59米,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层状泥晶灰岩㊁泥灰岩㊂该套地层与下伏夏里组间存在明显的岩性差异,该井段表现为较低的伽玛值,符合碳酸盐岩的自然伽玛测井特征,其物性特征也与下伏夏里组地层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图2)㊂羌科1井钻遇中侏罗统夏里组视厚度为991米,该套地层总体为一套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沉积,下部以深灰色泥岩为主,偶夹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㊁泥质粉砂岩互层夹少量灰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㊁泥灰岩㊁泥晶灰岩及石膏㊂夏里组测井曲线总体为齿化线形特征(图2)㊂细碎屑岩段表现为高自然伽玛值㊁锯齿化线形;碳酸盐岩段表现为自然伽玛为低值㊁箱状㊁微齿化㊂因此,夏里组的测井曲线的齿化线形特征与主要岩性为细粒碎屑岩一致㊂羌科1井钻遇中侏罗统布曲组视厚度为1450米,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晶灰岩㊁泥灰岩,夹鲕粒灰岩㊁藻砂屑灰岩㊁生屑灰岩㊁泥岩㊁泥质粉砂岩,偶夹白色石膏㊂布曲组中下部以局限台地相的灰岩㊁泥岩为特征,上部以开阔台地相的颗粒灰岩为特征,与上覆夏里组存在明显的岩性差异㊂在测井曲线上,上部自然伽玛为低值㊁曲线呈箱形,微齿化;中下部自然伽马为高值㊁曲线呈锯齿化线形(图2)㊂羌科1井钻遇下侏罗统雀莫错组视厚度为1557米,岩性组合特征显示,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中部以膏盐为主,上部为灰岩夹石膏㊁泥岩㊁粉砂岩,总体显示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㊂雀莫错组与上覆布曲组地层岩性差异明显,在界线附近,布曲组地层以泥晶灰岩为特征,而雀莫错组地层则以紫红色泥岩为特征㊂值得注意的是,在羌科1井雀莫错组中钻遇了厚度超过360米的膏岩地层,这与前人[6]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㊂羌科1井雀莫错组测井曲线总体为锯齿化线形,局部呈箱形特征(图2)㊂61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图2 羌科1井钻井综合柱状图Fig.2 Synthesis column map of the QTKT1well 羌科1井钻遇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视厚度为639.18米,岩性以灰绿色凝灰岩为主,夹沉凝灰岩㊁凝灰质粉砂岩㊁碳酸盐岩㊂测井曲线总体为弱锯齿化线形,自然伽玛为中-低值(图2)㊂2 单井地震标定及新认识用羌科1井井深500~4696m测井声波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图3)进行标定㊂总体分析表明,与钻井标定前相比,标定后构造的整体形态和地层层序是一致的㊂从羌科1井现阶段的标定结果来看,较纯的厚层泥岩在常规地震剖面上表现为空白反射㊁内部存7181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9102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在微弱断续同相轴,反演剖面表现为低阻抗㊁分布连续稳定;纯碳酸盐岩段表现为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波组特征,如果碳酸盐岩中发育优质储层,则会出现变振幅-杂乱反射㊁反演剖面上表现为高阻抗中的相对低阻抗;碎屑岩层段表现为变振幅㊁中低频㊁弱连续㊁前积-丘形-杂乱反射;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的层段对应地震剖面的平行-亚平行中强振幅的波组,见图4㊂与钻井标定前的地层记录相比,钻井标定后在地震解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㊂在羌科1井标定之前,依据其他地区的经验和羌塘盆地地表地质综合解译,认为空白反射㊁内部存在微弱断续同相轴的地震记录为布曲组灰岩的特征,然而,钻井标定之后发现,该套地层为中侏罗统夏里组泥岩㊂钻井标定之前,地震剖面表现为中强振幅㊁中低频率杂乱反射的地层解译为那底岗日组火山-火山碎屑岩沉积,然而,钻井标定之后表明,该套地层为下侏罗统雀莫错组膏岩地层,该套膏岩在北羌塘中部地区是首次发现㊂3 羌科1井石油地质条件及气测异常3.1 羌科1井气测异常羌科1井在钻井过程中共发现13层较为明显的气测异常(表1),发育于1237m~4254m井段,涉及中侏罗统布曲组㊁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和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三套地层㊂其中,布曲组气测异常6层22.7m(灰岩3层15.7m㊁泥质粉砂岩2层5m㊁泥岩1层2m),雀莫错组气测异常6层21.0m(灰岩4层17m㊁灰质白云岩1层2m㊁泥岩1层2m),那底岗日组气测异常1层7.7m(钙质凝灰岩);总体上气测异常的数值较低,异常最高的井段为那底岗日组的4246.0~4253.7m井段㊁其异常全烃值为3.54%㊂ 综合钻井过程中实时钻进及取芯钻井时的气测异常情况㊁H2S显示情况㊁后效显示情况㊁显示层岩性及缝洞发育情况㊁录井现场岩芯及岩屑实物含油气试验情况㊁测井解释结论等,认为羌科1井较重要的油气显示层有:(1)布曲组井深1219.3~1226.1m,厚6.8m,岩芯岩性为深灰色含溶孔洞含砂屑-砂屑灰岩㊂钻井过程中出现H2S异常18⁃210PPM,含甲烷气体,工程节流循环后液气分离器排气管线出口点火橘黄色火焰高50cm,该套含气层作为H2S气层㊂(2)布曲组井深1237.0⁃1249.3m,厚12.3m㊂岩性为深灰色含生屑亮晶藻砂屑灰岩及深灰色含生屑藻砂屑泥晶灰岩㊂气测全烃由0.028↑0.074%㊁C1由0.021↑0.068%,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为1.10㊂有一次明显的后效,气测全烃由0.049↑4.467%㊁C1由0.012↑3.577%,后效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11㊂(3)布曲组井深2059.0~2061.0m,厚2.0m,岩性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及灰色泥晶灰岩㊂气测全烃由0.161↑0.541%㊁C1由0.143↑0.527%,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为1.09㊂现场录井统计该显示层有13次后效,最大的一次后效气测全烃由0.024↑2.894%㊁C1由0.001↑2.786%,后效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28㊂(4)那底岗日组井深4246.0~4253.7m,厚7.7m,岩性为灰白色钙质凝灰岩㊂气测全烃由0.044↑3.544%㊁C1由0.005↑3.35953%,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为1.25㊂钻井液相对密度提至1.44后仍然有后效,共见8次后效,最大的一次后效气测全烃由0.0.421↑0.559%㊁C1由0.005↑0.068%,后效显示时钻井液相对密度1.32㊂3.2 羌科1井烃源岩特征羌科钻遇了多套烃源岩层,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布曲组和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地层中㊂尽管从区域优质烃源岩展布预测及羌科1井最下部含气层分析,主力烃源岩发育于上三叠统巴贡组,但该井未能钻进到巴贡组,因此未能揭示羌塘盆地的最优质烃源岩㊂羌科1井布曲组以碳酸盐岩特别是泥晶灰岩为主,局部夹泥岩,有利于烃源岩发育㊂羌科1井布曲组发育烃源岩5套,第一套为井深1143~1159m,岩性为深灰色生屑泥晶灰岩,视厚度为4m,TOC含量为0.61~1.04%;第二套为井深1216~1232m,岩性为深灰色含生屑藻砂屑泥晶灰岩,视厚度为4m, TOC含量为0.51~0.90%;第三套为井深1444~ 1484m,岩性为深灰色含生屑微-亮晶粉屑灰岩,视厚度为6m,TOC含量为0.67~2.99%;第四套为井深2044~2056m,岩性为深灰色含钙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4m,TOC含量为0.50~0.87%;第五套为井深2076~2120m,岩性为深灰色含钙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11m,TOC含量为0.52~0.77%㊂通过羌科1井,首次在下侏罗统雀莫错组地层发现烃源岩,包括4套,第一套为井深3172~ 3140m,岩性为灰色泥岩,视厚度为6m,TOC含量为12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0.51~0.59%;第二套为井深3284~3340m,岩性为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11m,TOC 含量为0.51~0.56%;第三套为井深3766~3790m,岩性为深灰色泥岩,视厚度为24m,TOC 含量为0.51~1.58%;第四套为井深3846~3858m,岩性为粉砂质泥岩,视厚度为12m,TOC 含量为0.53~0.67%㊂值得注意的是,雀莫错组地层在区域上以冲洪积相沉积为主,有机碳含量非常地低,羌科1井首次在雀莫错组地层中发现了烃源岩,表明了半岛湖地区的沉积环境与盆地沉降中心存在较大的差异㊂尽管羌科1井仅在布曲组和雀莫错组地层中发现了多套烃源岩,而且,这些烃源岩以差的烃源岩为主,但在下部那底岗日组沉凝灰岩地层中钻遇了厚达7.7m 的气测异常,通过研究表明,这些气测异常为正常裂解气,因此,推测其气源来自下部地层,可能为上三叠统巴贡组烃源岩㊂我们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巴贡组泥岩是羌塘盆地的一套优质烃源岩㊂3.3 羌科1井储层特征及新认识羌科1钻遇的多套地层中,储层类型包括裂缝㊁溶孔㊁岩性储层等㊂溶孔储层主要见于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碳酸盐岩化凝灰岩及布曲组中,裂缝型储层在各个地层中均有发育㊂岩性储层主要见于布曲组颗粒灰岩,包括生屑砂屑灰岩㊁藻灰岩㊁鲕粒灰岩等㊂孔隙类型有晶间孔及溶蚀孔,发育程度较低,孔隙比较孤立;孔隙周缘的颗粒表面有明显的溶蚀痕迹;粒状方解石晶体之间呈紧密镶嵌状接触,见个别晶间微孔隙,细晶结构方解石晶体之间呈镶嵌状接触,见晶间溶蚀孔隙(图5)㊂图5 羌科1井布曲组灰岩显微镜下特征Fig.5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qu Formation limestones in the QTKT1well 物性分析结果表明,羌科1井布曲组灰岩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0.1%~2.4%,平均0.7%;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1mD ~0.2136mD,平均0.0011mD 左右,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㊂通过单井相分析,羌科1井布曲组为局限台地潮坪-泻湖相沉积㊂井南侧的长水河西剖面布曲组为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其上部发育台内浅滩储层,局部发育点礁,整体储层厚度较大㊂地震剖面上,在羌科1井西南侧发现明显 底平顶凸㊁内部杂乱变振幅反射”地震异常(图6),初步推断为滩相灰岩,分布面积42.4km 2㊂3.4 羌科1井盖层及生储盖组合羌科1井实钻在中侏罗统夏里组及布曲组中各发现了1套泥质岩集中发育的井段,在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中发现了1套厚度较大的石膏㊂在夏里组的下部即井深788~1050m 钻遇泥质岩集中发育段,岩性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夹薄层白色石膏㊁厚度262m (图7);在布曲组中部井深1904-2105m 钻遇泥质岩集中发育段,岩性为深灰色泥岩㊁厚度201m (图7)㊂该两个段地质录井资料及测井资料均证实为致密地层,具有一定的封盖性㊂雀莫错组下部井深3397~3752m 井段发育泻湖相白色膏岩,累厚296m,膏岩集中发育段厚270m㊂膏岩实验室分析孔隙度0.6⁃2.1%㊁渗透率0.0342⁃0.161×10⁃3μm 2,岩性比较致密㊂羌科1井夏里组泥质岩累厚近700m,其底部泥岩段(厚262m)在地震时间剖面上为弱反射㊁波阻抗反演剖面上为低阻抗特征,横向上分布较稳定(图7),可作为区域盖层;布曲组中段的泥质岩累厚201m,其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同样表现为弱反射㊁在波22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图6 半岛湖地区布曲组地震相异常图Fig.6 Seismic facies anomalies of the Buqu Formation in the Bandao Lakearea图7 羌科1井盖层地震反演剖面特征Fig.7 Seismic inversion profile ofregional caps based on the QTKT1well32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阻抗反演剖面上为低阻抗特征,横向上具有一定范围的展布,但从地震时间剖面上可看出其横向稳定性不如夏里组底部泥岩,可作为其下伏储层的直接盖层;雀莫错组膏岩累厚296m,膏岩集中发育段厚270m,地震反演剖面上为高阻抗特征,横向上分布较稳定,在半岛湖地区波阻抗预测膏岩厚度290~ 330m,可作为下部巴贡组储层的区域盖层㊂需要注意的是,在每套盖层的下部,均发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如:在夏里组泥岩之下,发现了厚12.3米的气测异常层;在雀莫错组膏盐地层之下,发现了厚7.7米的气测异常层㊂依据这些主要盖层㊁钻井钻遇的烃源岩(或区域有效烃源岩)㊁储层特征等因素,建立了生储盖组合,明确了盆地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包括夏里组-布曲组㊁布曲组㊁雀莫错组-巴贡组(或巴贡组上生下储)㊂其中,特别是雀莫错组-巴贡组(或巴贡组上生下储)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㊂4 结论与油气勘探建议(1)羌科1井在下侏罗统时代归属方面取得了新认识,明确了北羌塘中部地区存在下侏罗统,雀莫错组时代为早-中侏罗世,而不是前人归属的中侏罗世㊂(2)钻井标定后在地震解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明确了空白反射㊁内部存在微弱断续同相轴的地震记录为布曲组灰岩的特征,而不是之前解译的夏里组泥岩的特征;中强振幅㊁中低频率杂乱反射的地层为下侏罗统雀莫错组膏岩特征㊂尽管如此,标定后构造的整体形态和地层层序与钻前解译结果是一致的㊂(3)首次在雀莫错组中发现了烃源岩,尽管该套烃源岩属于差烃源岩,但该套烃源岩的发现表明,半岛湖地区沉积环境与盆地沉降中心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沉积相预测,在羌科1井南部的坳陷区,该套烃源岩较为发育㊂(4)储层分析显示,北羌塘地区储层性能总体较差,但通过连井地层对比分析,岛湖地区布曲组具备台内浅滩发育条件,羌科1井西南侧地震剖面明显的 底平顶凸㊁内部杂乱变振幅反射”,分析认为是浅滩沉积㊂因此,羌科1井西南侧的浅滩沉积区可能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㊂(5)羌科1井发现13层气测异常,其中,3层为重要含气层,通过羌科1井标定和地震的重新联片解译,识别出了两套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和一套直接封盖层㊂这些成果表明,半岛湖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是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㊂参考文献:[1] 王剑,丁俊,王成善,等.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19-20.[2] Fu Xiugen,Wang,Jian,Tan,Fuwen,et al.Gas hydrate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potential in the Qiangtang Basin, northern Tibet,China.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3,73,186-194[3] 冯兴雷,付修根,谭富文,等.羌塘盆地戈木错地区泥火山群沉积及浅地表地球化学特征.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35(1):50-56.[4] 王成善,伊海生,刘池洋,等.西藏羌塘盆地古油藏发现及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39-143. [5] 万友利,王剑,付修根,等.羌塘盆地南坳陷古油藏带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8,38,23-35.[6] 赵政璋,李永铁,叶和飞,等.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石油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4-238.[7] Fu Xiu-gen,Wang Jian,Tan Fu-wen,et al.2010.The LateTriassic rift-related volcanic rocks from eastern Qiangtang, northern Tibet(China):Ag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J].Gondwana Research,17(1):135-144.[8] 王剑,汪正江,陈文西,等.藏北北羌塘盆地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的新证据[J].地质通报,2007,26(4):404-409. [9] 付修根,王剑,汪正江,等.藏北羌塘盆地菊花山地区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 2008,54(2):232-241.[10] 王剑,付修根,陈文西,等.北羌塘沃若山地区火山岩年代学及区域地球化学对比―对晚三叠世火山-沉积事件的启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38(1):33-43. [11] 付修根,王剑,谭富文,等.羌塘东部鄂尔陇巴组火山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9(5),28:15-21.[12] 郝子文,饶荣标.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西南区区域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0-126. [13] Yan Maodu,Zhang Dawen,Fang Xiaomin,et al.Paleomagneticdata bearing on the Mesozoic deformation of the Qiangtang Block: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eo⁃and Meso⁃Tethys[J].Gondwana Research,2016,39:292-316.[14] Fang Xiaomin,Song Chunhui,Yan Maodu,et al.Mesozoiclitho⁃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evidence from the central TibetanPlateau for megamonsoon evolution and potential evaporites[J].Gondwana Research,2016,37:110-129.422020年(1)羌塘盆地第一口油气科学钻探井油气地质成果及勘探意义[15]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万黑虎岭幅)[R].成都: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16] 贵州地质调查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万丁固幅)[R].成都: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17] 长春地质学院.青藏地区羌塘盆地区域石油地质调查报告(蜈蚣山幅9⁃45⁃93,达尔沃错温幅9⁃45⁃94)[R].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青藏项目经理部,1996.[18] 付修根,王剑,吴滔,等.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雀莫错组地层及其古环境.中国地质,2016,37(5):1305-1312. [19] Fu Xiugen,Wang Jian,Feng Xinglei,et al.Early Jurassiccarbon⁃isotope excursion in the Qiangtang Basin(Tibet),theeastern Tethys:Implications for the Toarcian Oceanic anoxicevent.Chemical Geology,2016,442,62-72. [20] Fu Xiugen,Tan Fuwen.,Feng Xinglei,et al.Early Jurassicanoxic conditions and organic accumulation in the eastern Tethy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4,56(12),1450-1465.Petroleumge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oil and gas scientific drilling well in the Qiangtang BasinFU Xiu⁃gen1,WANG Jian1,SONG Chun⁃yan2,LIU Zhong⁃rong3(1.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Technology,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610500,China;2.Chengdu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Chengdu610081,China;3.Sinopec exploration company,Chengdu610041, China)Abstract:The Qiangtang Basin is located in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which is a new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rea with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lowest level of exploration in China.Oil and g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unclear in this basin due to lack of validation of oil and gas scientific drilling wells.Recently,QTKT1well was drilled by Chengdu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Northern Qiangtang Depression with a depth of4696.18m.This paper reports the petroleum ge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well.The Quemo Co Formation conformably overlies the Upper Triassic Nadi Kangri Formation in the Badao Lake area suggesting an early⁃middle Jurassic age.Mudstones and gypsum we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Quemo Co Formation,suggesting delta⁃restricted platform environments. The QTKT1well penetrated the Quemo Co Formation source rocks firstly,although they are poor source rocks. Shoal on edge of platform was identified on the southwest of the QTKT1well with an area of42.4km2,where is a favorable target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Thirteen gas logging abnormal zones and two important regional cap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QTKT1well.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Bandao Lake area exhibit good oil and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is a favorable area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Key words:Oil and gas conditions;scientific drilling well;Qiangtang Basin;Seismic interpretation52。
川西地区陆相气田高产、稳产关键技术

0 引言四川盆地西部陆相层系包括川西中浅层和川西深层,主要气田有新场气田、中江气田、洛带气田、马井气田以及什邡气田等,主力气田为新场气田和中江气田。
主要开发层系为侏罗系沙溪庙组、蓬莱镇以及遂宁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处于试采阶段。
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8328.55×108 m3,动用储量1859.37×108 m3,其中中浅层探明储量4018.08×108 m3,动用储量1632.38×108 m3;深层探明储量1658.53×108 m3,动用储量226.998×108 m3。
目前川西中浅层共有气井1905口,其中开井1543口,日产气667×104 m3,平均单井日产气0.43×104 m3,累计生产天然气487.51×108 m3,动用储量采气速度1.34%,动用储量采出程度29.9%。
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新场沙溪庙组等主力气藏明显暴露出主力开发单元(J2s22、J2s24)递减较快、直井多层合采层间干扰明显、难采储量(J2s21、J2s23)动用程度差、稳产难度加大的问题;新场须家河组气藏受裂缝预测难度大和水的影响迟迟没能规模开发;其他老区块和层系也逐步进入低压和增压开采,产量递减幅度明显加大;勘探提供的新的优质储量规模有限,川西陆相气田高产稳产难度极大。
面对严峻的稳产形势,开发技术人员多措并举,一方面加强对老区气藏的精细描述与综合调整,明确剩余气分布和调整潜力;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区,强化滚动评价与产能建设,加大新工艺的攻关,尤其是水平井技术的攻关与应用;同时加强老井综合管理减缓递减。
通过这些方法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川西陆相气田以年产气20×108 m3稳产14年的高效开发目标[1-4]。
1 主力气藏基本地质特征新场J2s2气藏为一近东西向的平缓鼻状构造,埋深介于2120~2560 m,单砂体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叠加沉积,呈毯状展布(宽5~12 km,厚16~30 m);纵向上4套砂组(J2s21~J2s24)叠合程度高,平均孔隙度为9.7%,空气渗透率为0.16 mD,为典型致密储层。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

本文为原地质矿产部(9501204)、国家新疆305项目(96-915-0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F4973423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800)的联合资助。
改回日期:2001-7-30;责任编辑:宫月萱。
第一作者:高锐,男,1950年生,研究员,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E -mail:gaoui@ 。
新疆地学断面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带岩石圈细结构高 锐 肖序常 刘 训 管 烨 李秋生 卢德源 李朋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摘 要 横过西昆仑-塔里木结合地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新疆地学断面南部山盆结合部位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发现了塔里木岩石圈下部南倾、西昆仑山岩石圈下部北倾的强反射特征,它们相向倾斜、相互交织,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挤入到西昆仑北带之下,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相碰撞的地震证据。
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呈/V 0型的盆山耦合关系,这种/V 0型的耦合关系代表了陆内陆-陆碰撞变形过程的一种样式。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昆仑 塔里木 深地震反射 陆-陆碰撞 盆山耦合Detail Lithospheric S tructure of the C ontact Zone of West Kunlun and Tarim Evealedb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long the Xinjiang GeotransectGAO Rui XIAO Xuchang LIU Xun GUAN Ye LI Qiusheng LU Deyuan LI Pengw u(I nstitute of G eology ,CA GS ,Beij ing,100037)Abstract A near vertical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ross the contact zo ne of West K unlun and T arim completed in 1998.T he seismic line began the front of the southern T arim basin extended southward into West Kunlun M ountains,total about 100km long.T otaling 432channels of recording equipment w ere deplo yed,the sensors were 10Hz geophones with an average spacing of 50m,all r ecorded to 30s with a 600-channel SN 388.Some 183shots (charge size 48~200kg),with an average spacing of 500m,were used as sources o f seismic energy along the seismic line.Seismic data are giv ing first view of crustal structur e of the area.Conv entional CDP processing r esulting in a stacked time section shows a very detailed structure w ith differ ent reflectors dow n to 30s two -way time (T W T ).T he M oho is clearly observed o n the CDP pr ofile from nort h to south,wher e it occurs at a depth of 57~60km (18~19s)under lying the West Kunlun.T 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 f the seismic profile in the northern W est Kunlun M ountains is a gently north -dipping band of reflectio ns ex tending from 8~21s,w hile r eflectors in sout hern T ar im basin show dip to sout h.T he strong er r eflections which are nor th dipping under the west Kunlun M ts.and sout h dipping under the southern mar gin of t he T arim basin,constitute the evidence of the T arim lithosphere collided with the lit hosphere of the northwestern T ibetan plateau beneath the edge of t he west K unlun M ts..T he Imag e of r eflection structure reveals out that the V -shaped basin -and -range coupling r elatio nship betw een w est K unlun M ts.and T arim basin in the lithosphere scale.T his pattern may be an ex pression o f the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pro -cess.Key words Q ing ha-i T ibetan Plateau West Kunlun T ar im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basin -and -r ange coupling continent -cont-inent collision大陆内部的陆-陆碰撞变形过程是大陆地球动力学的核心问题。
盆地沉降分析中的两类沉降

沉积盆地作为大地构造当中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对于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盆地内部含有丰富的油气、煤炭、矿产等资源,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广 泛关注。近年来,由于盆山系统耦合的研究,使单一的造山带和单一的盆地研究成为一个系 统。通过盆地的研究分析,包括盆地所在区域及内部的构造、沉积层序、地层格架及演化史 的分析,为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沉积盆地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1.0 概述
盆地的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垂直运动,使顺重力方向、高程降低的方向运动。地壳的沉降 作用是形成盆地的直接原因,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1]。而盆地沉降史研究,就是将盆地在各 个时期沉降的量进行求解, 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 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 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 内容,是整个盆地系统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对于整个盆地的构造、热历史及演化等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且,时间上存在地层的缺失,适宜分开讨论。 (3)详细古水深的变化资料。 (4)岩性差异的 存在。由于岩性的不同,用于计算盆地沉降的参数不同,所以选取同一岩性的地层,有利于 计算的方便。 (5)精确度的要求。根据工作的需求,把握对时间尺度的选择,从而进行分层 [6] 。 如图 2-a,T4 是现今地层,根据以上分层原理,将它分为 4 层,并且假设这 4 层厚度分 别相等。按照沉积物沉积速率相等,4 层沉积时间相等计算,从 T0-T4,每段时间沉积的厚 度应该是相等的。 但是,由于岩层内部孔隙的存在,在地层沉积和埋藏的过程中,孔隙会随着上覆压力的 增大而呈有规律的递减, 这个规律符合指数关系。 因此, 岩层的厚度在后期的埋藏下会减薄。 图 2-b 中现今(T4)相等厚度的 4 层,在每一层沉积的过程中是不等的。最下面的一层受到挤 压最强,最上面的一层是 T4 时刻最新沉积,受到挤压最弱。所以,在进行总沉降量求解的 过程中, 需要对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 将现今经过压实后的地层, 根据分层逐层的进行压实, 最后恢复到最初沉积的状态。 a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构造-地层层序与盆地演化梁宇生;何登发;甄宇;张磊;田爱军【摘要】研究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及盆地演化,不仅对于认识盆地结构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文章利用井、震结合的思路,精细追踪地震同相轴,结合连井剖面对比,分析石炭纪以来各地层内部的削蚀及超覆尖灭关系,并结合相应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将研究区综合划分出6个大的构造层.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并利用平衡剖面技术,重点分析了沙湾凹陷自晚石炭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研究认为沙湾凹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晚石炭世伸展断陷、早二叠世伸展拗陷、中二叠世—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侏罗纪陆内拗陷及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及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7个阶段,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周缘边界断裂带多期活动的控制.西边界的红车断裂带在晚海西运动中期(P2),印支运动晚期(T3)及燕山运动中晚期(J2-E)的强烈扭压作用对沙湾凹陷的构造演化及相应地层的发育与分布影响最强.【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12页(P943-954)【关键词】不整合面;构造-地层层序;盆地演化;沙湾凹陷;准噶尔盆地【作者】梁宇生;何登发;甄宇;张磊;田爱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构造-地层层序是指在一定的构造作用背景下所形成的,以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具有相同构造特征的一套地层总和[1]。
构造-地层层序的研究将构造与层序演化之间的联系、沉积相展布特征以及油气地质条件等紧密结合,能更好地认识盆地结构与指导油气勘探[2-3]。
我国地洼型造山-造盆作用与硅藻土成矿

二十世纪 8 年代中期大陆动力学计划提出以来, 地质学家明确把造山作用与造盆作用纳 0 入统一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改变了以往把盆地和山脉孤立起来研究的局限。盆 - 山体系演化, 特别是盆山耦合过程与成矿的研究, 已成为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陆相硅藻土矿 产资源十分丰富, 是世界上少数盛产硅藻土的国家之一。但是, 用于生产助滤剂等高附加值产 品的优质硅藻土仍然严重不足。 由于陆相硅藻土成矿明显受到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的制约, 因此 造盆作用的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硅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硅藻土成矿作用与地洼型造山 - 藻土成矿规律, 为我国优质硅藻土找矿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山体系的稳定性与硅藻土成矿 3 地洼期盆 -
新生代山脉和高原的隆升可对硅藻生物成矿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提高地表岩石的 , 为硅藻生长带来大量的矿物质; 另一方面山脉隆升速率与盆 物理和化学风化 1 9 9 7 R u d i m a n,
3 1 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2 5卷
图 3 盆山耦合过程的环境效应与硅藻土成矿关系图 盆山耦合的环境效应背景图据 1 ,R 有改动 9 9 7 a u d d i m a ne ta l . ≹ F i g . 3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n v i r o n me n t a le f f e c to fr a n g e - b a s i nc o u p l i n gp r o c e s s a n do r e f o r ma t i o no fD E
)硅藻对成矿盆地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通常只有侧生或伴生型微型地洼盆地才 究结果表明:1 ) 更有利于硅藻土成矿;2 地洼期盆 -山耦合过程引起的气候效应对我国陆相硅藻土成矿起着积极 ) 的作用; 地洼期盆 -山活动性直接控制着硅藻土成矿, 盆 -山体系的相对稳定有利于高质量硅藻 3 ) 土矿的形成; 盆- 山转换过程中, 成矿期后的盆地抬升对硅藻土矿层的保存是相对有利的。 4 关键词: 硅藻土; 地洼构造; 造山 - 造盆作用; 盆- 山耦合; 非金属成矿学 中图分类号 P 6 1 9 . 2 6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1 5 5 2 2 0 0 10 3- 3 1 3 -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