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家具研究:行看子说榻
明式家具床榻类

No Image
明 填漆戗金龙纹罗汉床 说明:通高85厘米,长183.5厘米,宽89.5厘米,座高43.5厘 米该床形体取四面平式,通体红漆地,床身正面及左右雕填戗金 双龙戏珠,其间填彩朵云。床围正面及两扶手里外面雕填戗金海 水江崖,中间正龙一,双爪高举聚宝盆,两侧行龙各一,间饰彩 云及杂宝。床身背板后面雕填戗金桅子花、梅花及喜鹊。后背正 中上沿线刻戗金“大明崇祯辛未年制”楷书款。壸门式牙板与腿 足交圈,四腿甚粗壮,扁马蹄。
明铁力床身紫檀围子三屏风罗汉床
罗汉床指那种三面安装围板的床。此床围板(围子)用攒 接法做成曲尺式图样。床身有束腰,腿为鼓腿彭牙式。整体 用材坚实,风格沉稳.明代的罗汉床以其体积不大便於移动为 特点,在使用上往往带有随意性,或户外,或室内,较固定 的位置主要是书斋和闺房,以作小憩之用。
明.黄花梨 百宝嵌龙纹罗汉床
榻,作为厅堂坐具由来已久。此榻为明式典型, 采用圆包圆作法,即用圆根裹住圆腿,浑然一体, 罗锅根弯曲处尽可能接近腿部,使美观坚固作用发 挥到了极致。整体狭长、式样古朴。
一、榻
明黄花梨有束腰直足榻 206.5 x 80.2 x 46.4 厘米。宽度不及1 米,是单人用的卧具。有 束腰家具,足端多有马蹄,此件例外,有束腰而直足无马蹄。在有 束腰的明代桌、凳中,还可以看到相似的实例,均为方材,通体打 洼。这类桌凳为什么与传统家具的造型规律不符——有束腰而无马 蹄,看来不在打洼而在方材。因为打洼的腿足下有马蹄并不罕见。 而在方方正正、上下如一的腿足上挖制马蹄,却会感到斤斧难施, 无从措手的。
明黄花梨月洞式门罩架子床?门罩用三扇拼成连同床上三面矮围子及挂檐均用四簇云纹图案繁缛由于体积大图案又由相同的一组组纹样排比而成故引人注目的是匀称而有规律的整体效果
明清家具术语大全

明清家具术语大全编者提示:本文的文字和图片并不完全对照,主要是因为在我们欣赏我国古典家具时,往往有些术语是历史术语,或者是专业术语,很多人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本网整理出来这些常见的古典中式家具的一些称谓和常见术语,以便大家了解。
几案:人们常把几案并称,是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其形式早已具备,而几案的名称则是后来才有的。
关于几和案的实物,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自战国至汉魏的墓葬中,几乎每座都有出土,有铜器、漆器、陶器等多种质地。
从种类上来分,案的种类有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
几的种类有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
几案的样式之多,且又各有各个用途,在厅堂殿阁的布置上,和其他家具一样,也各有其特定的规范。
椅凳: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北方传入的胡床,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为常见之物。
唐以后,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
宋代椅子更为普遍。
在宫廷中,所使用的椅子都是极为华丽的。
宋代帝后像中描绘的椅子都有用彩漆描绘的花纹,结构也趋于合理。
宋代还流行一种圈背交椅。
交椅又名“太师椅”,在家具种类中,也是唯一的椅官衔命名的椅子;所谓交椅,是指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可以折叠的椅子。
北方民族最先使用,其特点十分适合游牧生活的需要。
交椅在元代家具中地位较高,只有地位较高和有钱有势的人家才有,大多设在厅堂供主客享用,妇女和下人只能坐圆板凳和马闸。
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很多,如宝椅、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
它成为坐具,也是汉代以后的事。
凳的形式有方圆两种,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影木心者,有各种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还有藤心,大理石心者。
宋代以后,用材及工艺都很讲究。
床榻:我国床的历史很早,传说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床,吕望作榻。
中国古代床榻间的学问,你可知道?

中国古代床榻间的学问,你可知道?床榻类家具泛指各种卧具及部分大型坐具,床与榻在功能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床略高于榻,宽于榻,可坐可卧,榻则低于床,窄于床,有独坐和多坐等。
从古老的席到床再到榻,几乎都占据着古人饮食起居的中心,而榻更是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睡卧之外的文化内涵。
而这一自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展现了一个由基本生活到与文人风度相关联的中式卧具艺术。
比床榻更早的床据李宗山所著的《家具史话》中记载,最早的成形坐具是席,它出现的时间在我国至少已有8000年。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也表示,席出现在床榻之前,包括毯子、褥子以及草编的席等,“席地而坐”就是这么来的。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席类编织工艺已相当成熟,不仅编织材料和纺织技巧丰富多样,而且加工工艺更为精良,“神农作席荐”之说当为最早的史书记载,后“黄帝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先列珪玉于兰席上”等。
到了大禹时代,开始在席的边缘装饰花纹或用丝麻织物包边,古籍中有“至禹作讲席,颇缘此弥侈矣,而国不服者三十三。
”可见当时以丝麻作讲席是非常奢侈豪华的举动。
而讲席不仅是古代人们从事礼仪、政事、饮宴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以至于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主席台”,“贵宾席”等名称。
书中记载,商代甲骨文“宿”字写法,形象似人卧于席上,周朝时周天子手下设有专门的官史,掌管铺陈之事,名曰“司几筵”。
因此可以断定,席的广泛使用并与繁琐的礼节联系在一起,始自西周时期。
此时的席被统治阶级列为维护其等级、礼仪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东汉河南洛阳东汉墓壁画《宴饮图》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以席为中心的。
四川成都东汉墓出土的宴饮画像砖上,刻二人或三人同坐一席,席前摆设食案,这是当时人们生活情景的真实描绘,后来人们把招待客人饮食称为设筵,把酒肴称为筵席,源起于此。
筵和席经常同时使用,为了有所区别,便把铺在下面的大席称为筵,使用时,先在地上铺筵,再根据需要在筵上另设小席,人即坐在小席之上,筵席之上的几案,亦由司几筵根据需要负责陈设。
明清时期的床与榻

• 购置款 购置款是记载此器物的购 置地点、购置经过,或是 定制的造价、地点等等。
•
题识 是收藏家、鉴赏家等名人题在家具上的墨迹。或是记载此家具的来历,或是记载得此 家具的感慨与欣喜,或是记载……这种在家具上的题识,一经名人之手,也就声价十 倍,成为名器而令人瞩目和珍爱了。明代家具中,这种有款识的名器,在《清仪阁杂 咏》中就记载有两件,一件是"天籁阁书案,高二尺二寸三分,纵一尺九寸,横二尺六 寸八分,文木为心,梨木为边,右二印曰项,曰墨林山人,左一印曰项元汴字子京"。 此书案就是明代书画家、鉴赏家项元汴收藏的家具。因为案的左右刻有三方印,因而 名垂青史。 《清仪阁杂咏》中还记载了一件家具,那就是“周公暇坐”,也就是一把扶手椅。文 中记载说:"周公瑕坐具,紫檀木,通高三尺二寸,横一尺五寸八分,倚板镌:'无事此 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戊辰冬日周天球书。"印二:一曰周公 瑕氏,一曰止园居士。(见图1)这只椅子是明代书画家周天球所用,由于他在背板上 刻了此五言绝句,此椅就成为一件赫赫有名的家具了。
红木家具, 红木家具,为什么不能使用铁 钉?
•
• •
• •
• •
一、研究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 始使用榫卯了,榫卯结构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用明清家具)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水平,与对这种特征 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巧妙结构的运用,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艺 术价值,尤为国外家具和建筑艺术家们所赞叹。中式家具之所以又被称之为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核心。 二、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第一,榫卯 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 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 比如,用铁钉将两根木枨做T字型组合,竖枨与横枨很容易被扭曲而改变 角度,而用榫卯结合,就不会被扭曲。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 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许多明式家具距今几百年了,虽显 沧桑,但木质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 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等,而使家具散架。 三、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君不见,许多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 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 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 四、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纯正红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总会 出现问题的,比如某一根枨子折断了需要更换等。用铁钉连接的家具,做这 处拆卸更换就不象榫卯结构家具来得容易。如果是用鱼膘胶等好胶做的家具, 维修时先把胶用水浸软,榫卯间很快就松脱下来了,而用铁钉则做不到,除 非把家具大卸八块。 五、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 材劈裂,这一点木工师傅都非常清楚。 我们不难看出,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比使用铁钉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大 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这也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红木家具具有增值收藏 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纯正红木家具不使用铁钉的原因吧。
家具史:宋代家具

宋代家具宋、辽、金至元(10世纪-14世纪),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的普遍方式,一大批新的家具持续不断出现,是我国高型家具大发展时期。
宋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起居方式由席地而坐转变到垂足而坐的重要时期。
高型坐具伴随着垂足坐的习俗,影响渐渐深入和扩大。
不仅椅、凳等高型坐具,其他如高桌、高几等品种,也不断丰富,而且普及到了民间。
宋代农业、手工业、建筑及科学技术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普通地主,开始了“竞营宅第,兴建亭榭园林,广蓄歌儿舞女”的腐朽寄生生活。
促进了家具业的发展和繁荣。
从北宋末到南宋初,高型家具大发展,垂足坐已完全取代了席地坐,中国历史上起居方式的大变革,至此已经彻底完成。
一、家具样式1、坐具类宋代凳子有了新发展,造型多样。
主要有:粗木小凳:结构简单,制作粗糙的一类小凳。
方凳: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平,有带托泥和无托泥之分。
一种是四腿八岔,腿的侧脚大,是更多采用梁架结构的表现。
长凳:有如意形脚下加托泥。
圆凳:四腿向内弯曲,脚似如意形向内勾起,在托泥之下又加小角足的形式,是宋代的新创造。
墩在宋代的贵族家庭中,是必备的家具。
有木质、藤编,形式多样。
《五老图》《十八学士图》中的藤墩(有单层结构与多层结构之别。
单层即是藤圈并列;多层藤圈重叠,互相压在一起排列的)。
《戏猫图》中的坐墩;《秋庭婴戏图》中的开光圆墩。
宋代,“椅子”这个名词已经普遍使用。
在宋墓的壁画中,发现了很多椅子的形象。
靠背椅:如河北巨鹿出土的木靠背椅,是典型的宋代风格座椅。
后腿直接升上,搭脑出头收拢,整块的靠背板支撑人体向后倚靠的力量,坐面下有牙子支撑,底部有踏脚,其下有牙子加固,脚踏之间相互交错,避开结构点,形成稳固结实构造,而且比例适度,简捷美观。
由于其形状好似南方挂在灶前的油灯灯挂,故又称灯挂椅。
扶手椅:靠背较矮,如后世的玫瑰椅。
圈椅:圆靠背、背板弧形以适应人体曲线。
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产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 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时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长 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床已明显增高,可以跂床垂足,并加了许可床顶、床 帐和可拆卸的多折多牒围屏.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 型发展.
• 夔纹——形象近似龙纹,一角、一足, 为侧面形象.它也是张口、尾部上卷.夔纹 的变化很多,有时又发展成为几何图形,表 现出一种神力智慧的创造美.
• 蝉纹——多在青铜器上,蝉纹被看成是商 代的图腾.蝉纹经过先民的加工,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其头部似如意形,蝉嘴、蝉眼、 蝉身和蝉翅的美丽环道,非常漂亮.蝉纹已
1.宋代家具
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 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 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
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 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 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 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此外,宋代家 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开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围屏榻、条几、靠背椅、鼓架 (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的另一个局部,可以看出此时的家具造型与装饰和唐代家具有明显不同, 为宋代家具的简练质朴的风格的前奏.
幔帐围屏床、围屏榻、条案 (五代)
家具发展史

中外家具发展史中国传统家具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商、周和三国时间“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演变到隋、唐、五代到北宋而定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以后又经过约五、六百年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到明代达到了其艺术的顶峰。
中国家具随人类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原始时代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西半坡遗址发现有高出地面约10厘米左右的土台,据考证是“床”的形状,也许是中国家具的源头。
开始时,土台铺设防潮的草或荆条纺织的席,后来发展到在土台上铺设“筵”(竹篾编的席)。
当时人们的室内生活不仅坐、卧、睡眠在土台上,连吃饭、待客也在土台上,所以后来人们称待客宴会为“摆筵席”。
我国在陕西临潼发现出土的姜寨遗址也看到了可供一家人休息、寝卧的土床;在斯卡拉的史前石头房子里同样可找到一些用石头、石块或石板铺成的凳子和床;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是用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粘土砖砌成的桌和椅,这些原始的家具由于其宠大而笨重被固定在地面上,才能保存至今。
商周时代在我国商代的家具形式中已有了“几”和“榻”,这在甲骨文中有所记载。
“几”是在长方形板下两端带足的家具,“榻”是一种无顶无框的小床,“几”与“俎”酷似,“榻”与“禁”相仿,显然,“几”和“榻”是由“俎”和“禁”演变过来的,且这种演变是那样直接,无需复杂地改造,只要简单地模仿加工即可。
在这以后的家具中,“几”、“案”、“桌”等形式均是“俎”的形象演化。
西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公元前722-481年),人们的室内生活仍保持着席地跪坐的习惯。
家具的种类除商朝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凭靠的“几”和“屏风”、“衣架”等。
在装饰纹样上多为饕餮纹、龙纹、凤纹、云纹、波纹和涡纹等。
秦汉时代秦汉时代,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由于经济制度的改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果说,在奴隶社会,家具还只是为奴隶主阶层服务的话,那么,到了封建社会,不仅是封建阶层需要,广大平民百姓由于有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村落活动,也提出了对家具的迫切需求,因而,可以说自秦汉始,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才真正开篇。
宋代手工业金属器,木家具与漆器

常见的宋代金属器一、宋镜(一)宋镜的自名宋代纪商标铭号铜镜背面刻铸的铭文,对铜镜的称呼不一。
1、称“监子”或“照子”。
如“湖州石十三郎自照青铜监子”;南宋私家商标铭号镜大多称“照子”。
这是因为宋人避讳甚严,宋太祖赵匡胤之祖父名叫“赵敬”,为避“镜”讳,故改为“照子”或“监子”;宋翼祖皇帝(赵敬)是宣祖(赵弘殷)的父亲,太祖赵匡胤的祖父,是唐朝营州、蓟州、涿州刺史。
2、称“镜”或“镜子”、“照子”并称。
“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湖州真正石家青铜镜子,炼铜照子每两六十文”,但这种实例不多;宋钦宗1156年死于金中都,金人将其葬于巩县宋陵,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赵桓的死讯才传到南宋,其弟高宗赵构表面上痛不欲生,内心却暗自窃喜,终于可以心安了,七月,为其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宋史》载:“(绍兴)三十二年正月,礼部、太常寺言:‘钦宗祷庙,翼祖当迁,以后翼祖皇帝讳,依礼不讳。
’诏恭依。
”按绍兴三十二年的规定可以不避此讳。
但《宋史》志第六十一记载,“绍熙元年四月(1190年)又下诏:‘今后臣庶命名,并不许犯祧(tiāo)庙正讳。
如名字见有犯祧庙正讳者,并合改易’。
”朝廷规定不避讳,民间依旧避讳,是可以理解的;反之,朝廷规定要避讳,民间绝不敢造次,何况是刻铸在公开出售的铜镜上。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刻有“镜子”字样的铜镜,其时代当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朝廷规定不避讳之后,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重新颁布禁令之前。
同一镜子铸“镜子”、又铸“照子”也应该是这个时期的产品。
3、称为鉴。
南宋在湖州设立湖州铸鉴局,铜镜铭文上就有“湖州铸鉴局”。
唐太宗:“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二)宋代铜镜特点1、有官府铸造的官工镜。
“湖州铸鉴局”、“临安府小作院监造官王宝”、“饶州铸鉴局”、“婺州官铸监造”2、也有私家作坊所铸的民间镜3、体小,量轻。
长物之镜_文震亨_长物志_设计思想解读_李砚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美术与设计版FINE ARTS & DESIGN 2009/05001理论与批评长物之镜——文震亨《长物志》①设计思想解读李砚祖(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长物志》是晚明苏州文士文震亨撰著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十二个部分,包括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是我们了解晚明生活和文人情趣的重要著述,也是了解这一时期设计及其设计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文通过解读对其思想的内核进行了揭示,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做了驳议。
[关键词]晚明;《长物志》;艺术与设计;思想[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09)05-0001-12收稿日期:2009-08-20作者简介:李砚祖(1954— ),男,江苏泰兴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科学》主编。
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一、“长物”与《长物志》《长物志》是明代苏州文人文震亨撰著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笔记体著作。
所谓“长物”,即多余之物。
其典出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王恭语:“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即无余席,便坐荐上。
后大闻之,甚警,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此“长物”亦指多余之物。
王恭字孝伯,太原晋阳人。
曾为五州都督,青、兖二州刺史诸职。
史传其:“清廉贵峻,志存格正。
”其身无长物,足见其品格高贵清廉,当为世范。
“长物”亦非专指多余之物。
明人宋诩在明弘治甲子(1504年)所撰《宋氏家规部》中设有田亩簿、屋宇簿、舟车簿、长物簿等。
其著称“长物”为:“凡天地间奇物随时地所产、神秀所钟,或古有而今无,或今有而古无,不能尽知见之也。
从「鹤膝桌」 到「圆转桌」《是一是二图》中的家具

从「鹤膝桌」到「圆转桌」《是一是二图》中的家具张志辉【摘要】故宫博物院家具馆展览中,有一个以《是一是二图》为蓝本的主题陈设,广受好评。
《是一是二图》的布局和构图明显模仿自宋人绘《人物图》。
从《人物图》到《是一是二图》,不但画中人物由无名氏变为乾隆皇帝,家具和器物也悄然换为乾隆时期所能见者。
从宋代家具陈设,到清代室内情景,二者正好代表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中两个重要阶段。
【期刊名称】《紫禁城》【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4页(P112-125)【关键词】中国家具;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乾隆时期;鹤;人物;无名氏;发展史【作者】张志辉【作者单位】[1]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77.3故宫博物院家具馆展览中,有一个以《是一是二图》为蓝本的主题陈设,广受好评。
《是一是二图》的布局和构图明显模仿自宋人绘《人物图》。
从《人物图》到《是一是二图》,不但画中人物由无名氏变为乾隆皇帝,家具和器物也悄然换为乾隆时期所能见者。
从宋代家具陈设,到清代室内情景,二者正好代表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中两个重要阶段。
《是一是二图》是以乾隆皇帝鉴古为主题的重要清代宫廷绘画,其相关研究亦多。
现今在故宫南大库所设的家具馆展览中,就有一个以《是一是二图》为蓝本的主题陈设,颇受好评。
由此,关于《是一是二图》内的家具及其陈设问题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笔者抛砖引玉,就画中家具漫谈一二。
《是一是二图》的布局和构图明显模仿了宋人绘《人物图》。
从《人物图》到《是一是二图》,不但画中人物由无名氏变为乾隆皇帝,家具和器物也悄然换为乾隆时期所能见者,与之相应的,前者画面反映出宋代家具和室内布局的情况,而后者描绘的则应是乾隆时期的情景;宋代是垂足而坐成为主流、高型家具大量涌现的时期,清代乾隆时期则是家具的极成熟时期,二者正好代表了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是一是二图》现共存四个版本,四幅画作大同小异,所涉家具也无明显差别,不过落款不一,有「养心殿偶题并书」、「长春书屋偶笔」(此落款存两幅,一幅残损较多,一幅较完整)、「那罗延窟题并书」。
凿枘工巧:一次古代卧具的梳理与展示

凿枘工巧:一次古代卧具的梳理与展示凿枘工巧:一次古代卧具的梳理与展示《红木视界》2012年第九期北京5月的一天,我置身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中,切身体验了一次古代卧具的文化盛宴。
与以往碎片化的家具展示不同,这次古代卧具展从一个探寻文化母体的原点出发,呈现了一幅有别于前的传统人文景观。
与“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卧具展”结缘于今年三月。
当时,我有幸接触到这个展览的发起人之一刘传生先生,却奈何时间匆促,以致很多问题没有深谈。
此次的展览便成了我与他乃至参与其中的收藏家们的一次间接交流与对话,算是折中的弥补了。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卧具,这也是“凿枘工巧”系列展览的一个鲜明特色。
根据刘传生的说法,今后的“凿枘工巧”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本次的卧具和正在筹措的坐具、乘具、庋具和杂具共五个独立展览将联合完成一次对中国古典家具学术性的梳理和展示。
本次卧具展分为五个章节,以史、礼、文、安、艺串联成线,每条线索又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生态。
史·追本溯源“透过图文对照、考古发现等,勾画出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并剖析其功能、社会和象征意义,对中国——一个将道德伦理根植于文明模式最深处的民族,作出长远的探讨,从而获得新的体会。
”正如这一章的文字介绍所言,以它作为整个展览的开篇,不难发现那个有关折射中国传统人文面貌的立意。
无论今古,卧具都是人生活环境的重心。
从这一点出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究古家具文化的一隅,卧具无疑是个见微知著的切入角度。
整个展览以两件罕见的高古家具拉开了序幕。
这两件家具:剑腿带围栏床和彩绘三弯腿榻,分别可追溯到辽代和元代。
其中,剑腿带围栏床的造型、风格与隋唐家具并无明显关联,反而是与宋元明的家具形成了较为直观的风格衔接。
这一点对于古代家具历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另一件家具:彩绘三弯腿榻,其腿足上彩绘花草纹饰,墨线勾勒,以黄、青色晕染,似有建筑彩绘的遗韵。
由这张榻,再到宋、辽、元、金各时期北方多个窑口的白釉黑彩或白釉刻花瓷器,那个大时代的审美意趣便逐渐显露出来。
宋代床的研究

宋代床的研究作者:邵晓峰来源:《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床的话题说起,研究了宋代文献中的床,并通过对5件宋代实物床,南宋佚名《韩熙载夜宴图》、南宋佚名《五山十刹图》等图像中的床,以及宋代不同材料的床的梳理与考察,揭示了宋代床在卧具研究中的价值。
【关键词】宋代;床;实物;图像;价值[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引言:关于床我国早期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床,安身之坐者。
”表明当时流行的观念认为坐是床的主要功能。
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主要指坐具。
东汉刘熙《释名》说:“榻,言其体,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六朝以后的床榻打破了传统习惯,高度增加,形体变大。
习惯上仍是床榻并称,并将榻看作床的一种。
直到唐代中期及以前,坐具、卧具仍多称床,也称榻,坐具称为小床,坐面使用绳条的称为绳床,今天的马扎(折叠凳)也被叫做胡床。
成语——“东床快婿”中的“床”指的也应是榻(或胡床),而非睡觉用的床。
此故事出于《晋书·王羲之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睡觉用的床应放于卧室,王羲之大白天“坦腹食”的地方按理也不会在其卧室,而以榻或胡床来解释,似乎较能说得通。
另外,唐代李白著名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床”结合时代背景与动作发生的合理性来看,较合理的解释也非睡觉之床,而是胡床。
至于宋代的床,则长期以来少有学者研究。
一、宋代文献中的床宋代长达320年,这一时期床之含义的多变性依然存在。
例如,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引徐敦立言说:“梳洗床、火炉床家家有之,今犹有高镜台,盖施床则与人面适平也。
”再如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说:“宰相别施一床,连上事官床,南,坐于西隅,谓之压角。
谈宋代家具中宋代理学观念

谈宋代家具中的宋代理学观念摘要本文以理学在宋代家具的体现为启示,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宋代理学的发展,阐明了宋代理学对宋代艺术的影响,进而阐述了宋代理学观念在宋代家具中的体现,并从格物致用、理性、礼教化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研究宋代家具中的宋代理学观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宋代理学宋代家具格物致用理性礼教化中图分类号:i525.3 文献标识码:a宋代,文化精神开始由张扬走向内敛,儒家思想进一步条理化、正规化,于是产生了宋代理学这样的儒家哲学思想,使得整个宋代弥漫着一种探究事理,冷静反思、理智总结的思潮。
与之呼应相随,宋代理学观念在宋代家具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一宋代理学的概述“理学”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阶级关系变化、经济文化发达的社会背景下,根据改造与重塑儒学的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宋代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体,汲取佛学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和道教中关于“天人合一”等宇宙观的一些思想养料以丰富儒学理论,宋代理学流派甚多,以程氏兄弟和朱熹影响最大,后世常称宋代理学为“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家二程和朱熹认为:理学,以“理”为根本。
“理”是永恒存在、无所不包的,先有“理”,然后产生万物,而又统辖万物。
理学应当遵循“穷理以致其知”和“理一分殊”的主张。
他们认为理学的核心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方法便是要在“致知”方面用力。
“致知”在于“格物”,即“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
若能将宇宙万物的“理”一一研究,穷尽心力持之以恒,就会体会到天地万物的理。
只是一个理,而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个理的一一体现即“理一分殊”。
从而达到一种万物之理皆在吾性中的境地,笔者认为理学中所谓“理”与现代科学中的“规律”有很多近似点,应该都是指事物的客观的自然规律。
理学家认为在自然、社会、人生以至人类历史上,凡是真的、善的、美的、正的、光明的,都是“天理”、“理之自然”是符合正确发展规律的,是应当尽全力研究其本质规律并当遵循和认真领悟的,笔者认为本文中还可以看作是对理性思维或行为的提倡;反之,凡是违背“天理”的,就是“人欲”;属于该去之列。
上得厅堂下得酣眠的罗汉床

58小林上得厅堂下得酣眠的罗汉床在古代,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对于日常家居中的床都相当重视和讲究。
古人睡觉有大睡和小睡两种,而具体表现在睡眠和卧具上可分出很多种层次和说法。
大睡自然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则是午睡和小憩。
以明清时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的罗汉床便是小睡的标准卧具。
罗汉床不仅可以用来小睡,还可以用来待客。
一中国古典家具总被人冠以一副正儿八经的面貌,坐在官帽椅上,就得正襟而坐,目不斜视,似乎连在自家休息时,身体也得不到完全的放松。
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罗汉床的出现就完全打破了古典家具古板严肃的形象。
简单来说,罗汉床可以被称为古代人家庭中的沙发——家居活动、待客的中心。
中国人最开始是席地而坐的,到了汉朝之后才逐渐出现坐具、卧具、床具等。
而罗汉床也是这种坐姿演化的一个见证。
虽然名曰罗汉“床”,但这种家具的款式介于沙发与床之间:坐面的宽度比床要窄,但比现代沙发深。
用一个地道的传统词汇来形容,就叫做“榻”(狭长而较矮的床)。
这样的造型设计,决定了罗汉床是一个坐卧两用的实用至上的家具产品。
摆上小茶几,恣意闲坐,与友人焚香品茶,谈古论今亦可;撤去茶几,清凉的夏日午后,凭靠扶手,悠闲小憩亦可。
生长在北方的人可能会对这种坐具更为熟悉,现在很多地方仍然在使用的炕也是类似这种功能。
在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就可以看到,主人与朋友高谈阔论、谈笑风生的地方,正是围绕着一张坐卧兼宜的罗汉床。
到了明清,在罗汉床上就像如今的沙发一样成为固定的家居待客中心了,这样的画面在很多明代的插图小说中十分常见。
久而久之,形成了国人待客的等级观。
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上或炕上。
二 罗汉床有着一个颇具禅修意义的名字,但这个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不罗汉床,“床”如其名,一面有着神佛的庄严面孔,另一面有着罗汉无拘无束的潇洒个性。
59◆海南黄花梨罗汉床 尺寸:212×129.5×80cm 成交价:25,760,000拍卖公司:上海联合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会:2015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一木一器”就是一木成一器,一件家具用一块木料制成,因其反映“道器一体、文物一体”的宗旨,这在中国古典家具词藻中是令人向往的。
认识和了解古家具——桌案类

认识和了解古家具——桌案类桌案类家具分类及图⽰桌案⼏类家具算是⼀个⼤项,种类⽐较多.这种家具有时也被称为是置放物品在古典家具中,桌案⼏类家具的家具。
桌案⼏正如名字所说,桌案⼏类家具主要包括桌类家具、桌案类家具和⼏类家具。
下⾯为⼤家⼀⼀简单的介绍。
桌⼦⼤约产⽣于唐朝,开始时形式⽐较单⼀,风格也⽐较单调。
在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经常出桌⼦现桌⼦的⾝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桌⼦也渐渐出现了许多新品种,除了常见的长⽅桌、长条桌、⽅桌、圆桌、炕桌外,还有半⽅桌,半圆桌,⽉⽛桌凳等。
另外,还有⼀些椅⼦只有单⼀⽤途,如供桌、琴桌、棋牌桌、酒桌等。
桌⼦⼀般与凳⼦或绣墩搭配使⽤,易于摆放,实⽤性强。
桌案类家具种类很多,主要有书案、画案、平头案、架⼏案、翘头案、炕案、供案、条案等桌案类等。
案类家具与桌类家具相⽐⽂雅的多,这些桌案的⽤途⼤都与⽂⼈雅⼠有关,与摆放物品为主的桌案类家具有⼀定的区别。
案类家具和椅类家具搭配摆放的多,在古代⼈们常在上⾯书写绘画。
⼏类家具主要有条⼏、茶⼏、⾹⼏等,它属于配属家具。
⼏类家具主要应⽤于桌案的配属、供⼏类家具奉专⽤配属,有时也可当作放置花草盆景的承放类家具使⽤。
由于⼏类家具的配属装饰性强,其外形⼤都样式繁多。
桌案⼏类的⼤都家具实⽤性与装饰为⼀体,放置在室内与墙壁上的书画或案头⽂房交相总之,桌案⼏类辉映,极具观赏性。
按照⽣活习惯和⽤途,桌案类可分炕桌、⾹⼏类、条桌类、⽅桌类、书画桌案类,这⼏类⼜有细的分类。
桌案类和椅凳类⼀样也是经历了从低到⾼、从简⼊繁的过程。
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家具⽊制家具的最⾼⽔平是⽏庸置疑的,其中桌案类的发展更是代表了明清家具,尤其是桌案作为⽂化平台更是受到了⾃古到今⽂⼈雅⼠的推崇和竭⼒优化,桌案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化进程的⼀个解读。
桌案作为家具中的⼤器,其结构的维稳是⾄关重要的,桌案类的发展系统规范化得益于榫卯结构的完善。
故宫藏紫檀⼏型画桌故宫藏紫檀⼏型画桌明代⼩束腰炕桌明代⼩束腰炕桌明黄花梨五⾜内卷⾹⼏明黄花梨五⾜内卷⾹⼏明黄花梨夹头榫酒桌明黄花梨夹头榫酒桌黄花梨霸王枨⽅桌黄花梨霸王枨⽅桌黄花梨翘头案黄花梨翘头案黄花梨夹头榫⼤画案黄花梨夹头榫⼤画案⽅桌和圆桌 四边长度相等的桌⼦称为⽅桌,⽅桌有⼤、⼩之分,⼤的称⼤⼋仙桌,可坐⼋⼈;⼩的称⼩⼋仙桌,较⼤⼋仙桌略⼩。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

中国古典家具术语一览以及家具描写几案人们常把几案并称,是因为二者在形式和用途上难以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几是古代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其形式早已具备,而几案的名称则是后来才有的。
关于几和案的实物,从考古发掘情况看,自战国至汉魏的墓葬中,几乎每座都有出土,有铜器、漆器、陶器等多种质地。
从种类上来分,案的种类食案、书案、奏案、毡案、欹案。
几的种类宴几、凭几、炕几、香几、蝶几、花几、茶几、案头几。
由此可知,几案的样式之多,且又各有各个用途,在厅堂殿阁的布置上,和其他家具一样,也各有其特定的规案明乌木边花梨心条案说明: 高81.5厘米,长111.5厘米,宽28厘米案面乌木攒边,镶独板花梨木心。
直牙条,小牙头,扁方腿,两侧腿间安横枨,腿及横枨均四面打洼,前后打大洼,两侧打小洼。
腿部四个棱角作混面线,混面与打洼线结合处作双打洼细皮条线。
直腿外撇,侧脚收分,正面跑马叉和侧面跑骑马叉明显可见,显现了明式家具的特征。
明铁梨象纹翘头案说明: 长343.5厘米,宽50厘米,高89厘米此案案面用厚度近10cm的独板制成,连同两端翘头系一木连做。
直牙条,牙头做出卷云纹曲边,雕象纹,象鼻微卷,两象合之又似下卷的云纹。
牙头以夹头榫结构与案腿相连。
案腿素混面,侧腿间安挡板,用厚材透雕出大朵垂云,居中悬挂,四角镶云纹角牙。
足下带托泥。
为减少器身重量并保留看面的厚度,案里挖出凹槽,槽内有阴刻“崇祯庚辰仲冬制于康署”款。
据此得知此案制成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款识应为当时的主人购置时所刻的纪念款。
康署为今广东省德庆县。
此类大案造型浑朴凝重,存世较少,而带年款者更少,对研究明代广东家具的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铁梨螭纹翘头案说明: 高90厘米,长363厘米,宽68厘米案面两端翘头,面下直牙条,腿、牙头、案面间用夹头榫结合。
牙条两端雕相对的回纹,牙头作卷云形。
直腿外撇,两侧腿间安插挡板,透雕螭纹。
有关家具的历史典故

有关家具的历史典故在两千年漫长的家具历史长河中,无论在史料中,或是在民间,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家具故事、传说和趣闻,反映出时代、民族、地域的情感和脉络相连的文化背景,直抒着社会的兴衰,见证岁月的沧桑。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典故传说。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家具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家具的历史典故1、榻的典故历史上关于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他的一句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因为我们都知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他心里老是忐忑不安的,所以他对身边的事,尤其经过五代十国以后,五代十国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残酷的时期,不停地在换君主,所以他非常担心,他就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好像是一种担心。
这个榻呢,显然是睡觉来用的。
跟榻相关的有一个词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叫“下榻”。
就是出差,说您在哪儿下榻呀?榻是睡觉的,床也是睡觉的,可是睡觉却说“上床”,那么它为什么叫“下榻”,不叫“上榻”呢?这就有个历史故事,东汉有一个名臣陈蕃,他性情耿直,是一个非常廉政的官,他喜欢结交有气节的人,他专门设专榻。
就是他分人嘛,看不上的人,你爱怎么着怎么着了,我看上的人,我就专门有一个榻。
他这榻平时是挂在墙上的。
一来了重要的客人,就是他喜欢,他看得中的人,他就把这个榻从墙上拿下来,让你睡觉,所以叫“下榻”。
如果当时他要挂一床在墙上,那就叫“下床”了。
所以“下榻”是这么来的,是非常古的一个词。
2、八仙桌的传说八仙桌的起源已经无从追究,但是民间有很多关于八仙桌的美好传说。
八仙桌,凝聚了很多文化;八仙桌,造福了炎黄子孙;八仙桌,闪耀着五千年文化。
怀着对八仙桌的崇高敬意,我们来欣赏此文。
相传,以前布依人家办喜事,没有桌子,吃饭时只能用木头或石板摆在外面吃,大热天,晒得满头大汗;雨天,淋得周身湿。
一天,有一家娶媳妇,中午摆饭时太阳变得火热起来,蹲在地上吃饭的亲戚朋友们个个被晒得满头大汗,但刚摆了两轮,天上乌云滚滚,下起瓢泼大雨来,地上的饭菜被雨淋得吃不成。
辗转犹增半日眠——床榻小史(2)

辗转犹增半日眠——床榻小史(2)闲倚和床一样,榻也能增加背板。
汉代的带屏榻一般只有两面屏风,即背后和侧向各一面,但到了魏晋以后,则变成了三面围屏,人们坐累了就可以斜靠在屏风上休息。
而这时候榻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高度达到了膝盖部位,这样也让侍者轻松了不少——递送物品不必俯身或跪地。
另外榻的面积也翻了一倍多,不但能坐还能躺卧,榻上可摆放乐器、杯盘和文房用品。
带有彩绘的北周安伽墓石棺床,尽管不是给活人享用的,但形制却与西域同时代贵族床榻非常吻合。
此类家具今人一般称为箱型榻(见题图)。
大榻前端还有一个小台供踩踏,称之为榻登,如果铺的是毯子,一般又写作毾㲪。
底座更多采用壸门结构,分为带托泥和不带托泥(床榻腿下端相连的横木底座)两种。
这一时期的高榻吸收了寺庙中须弥座的特点,直腿变成束腰,加入了宝相花和火焰纹等装饰。
这种榻最典型的代言人就是在家修行的维摩诘,所有的佛画中都是衣带宽松,翘足横陈高榻之上的姿势。
伴僧这一变化的时代前提是,上层士族崇尚清谈,追求身体和精神的闲适自由,或是彻夜纵酒谈玄,或是服用五石散之后,只想四肢摊开好好睡上一觉——就和今天躺在沙发上的感觉差不多。
节疤较多的木材体现了一种奢华的追求,比如《南史》中提到贪官鱼弘的蹙柏眠床,用银镂金花福寿两重为脚。
另外榻的高度继续增加,直到两腿可以下垂,实际上就是改变了坐姿,增加了舒适度。
孝经图中的带三面围屏的高榻,注意底座采用了带托泥的壸门结构。
不夸张的说,中国历史上海拔第一的高榻,也正是出现在宗教场合——莫高窟中唐第一五九窟中的“随喜功德品”一图,里面说法者盘腿端坐的大榻,与人身量几埒。
小编想来可能正因为此,后世讲经的大法师才被尊为“高”僧吧?不过这似乎与原始佛教中反对修行者坐高广大床的精神有所悖离。
唐代人给高榻取名为痴床——处其上者,皆骄傲自得,使人如痴也。
公用唐代,床榻不但用在家中,还成为了办公家具。
商议国家大政方针的政事堂,就设有一张超级大床,可供十余人盘坐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