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型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让他们逐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课型。

实验探究课型实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种课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记录和推理。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和器械,让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丰富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解导读课型在科学课堂中,有些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很难直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导读的课型。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并逐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同时,教师还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抽象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加以拓展。

这种课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互动合作课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合作完成任务,共同探索科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进行观察和实验,然后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通过互动合作,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观点,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故事情景课型故事情景是一种富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教学方式,适合小学科学课堂。

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搭建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段与学科有关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和理解科学知识。

这种课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基本要求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型的划分及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一、课型的分类
1 、以教学任务为基点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等,统称单一课。

2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可分为:自然科学课、人文科学课、思维科学课、艺术科学课。

3、以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为基点可分为:讲授课、讨论课、自学辅导课、练习课、实践或实习课、参观或见习课等。

二、小学科学课的划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可分为以下五种课型
科学观察课
科学实验课
科学阅读课
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
科学讨论课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分别来叙述:
科学观察课教学模式:
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使用
准备材料明确目的小组交流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提供方法集中汇报判断属性
形成问题具体指导归纳总结解释现象
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3、观察的方法:
细致法:(用各种感官全面观察)方位法:(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提纲法、比较法、推断法、想象法
4、观察的类型: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感官观察和仪器观察)。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又分为观测和测量。

短期观察和长期观察。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小学科学课的类型及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概括而言,科学素养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学习兴趣与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学习活动。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环节。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

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五种课型的几本教学模式: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基本的教学模式:活动准备---自主观察---交流研讨---实践运用。

科学观察课教学要点:(1)设计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2)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3)提供具体的观察方法。

(4)突出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典型课例: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绝大部分是观察课。

二、科学实验课实验是科学课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方法。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科学课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小学舒德清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与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科学学习活动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创造性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中科学的总目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三大主要模块。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提出了问题后,用何种方法、途径去探求获取知识,就成为了科学课最核心的环节了。

以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为基点来分,我们的科学课可以分为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技术课(制作、种植、饲养等)科学讨论课五种课型。

(当然,这些课型的划分指示相对而言的,因为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学生获取事实的方法或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往往都会包含有多种方法和途径。

我们在划分时,主要看以哪种方法或途径为主。

例如三年级上册《金鱼》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了解金鱼的身体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特点,我们把它归为观察课。

但这节课中“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实验。

)每种课型的教学模式虽大致相同,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科学观察课在小学科学课中,以“观察为主”组织教学过程的课属于观察课,它是一种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对自然现象、物体特征及属性、动植物生长及其他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以获得知识、经验,并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校园的树木》就是典型的观察课。

这一个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概念:观察树木,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树木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

小学科学基本课型与教学流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也日趋形成。

现提供几个主要课型,供科学教师参考。

科学课程的分类是以科学学习方式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分为五种课型即:以观察为主的课型、以实验为主的课型、以资料交流为主的课型、以制作养殖为主的技术课型、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课型。

这样确定课型名称,是考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节课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几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所划分的课型特别强调以某种学习方式为主,也就是根据每课所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对课的类型进行划分。

《课标》要求“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因此,尽管课型不同,但探究的过程大体相同。

即:一、提出问题;二、寻找证据;三、分析与解释;四、交流与质疑;五、结论与拓展。

(一)观察课一、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自主观察交流总结应用创新激发兴趣引发问题明确任务制定计划自主观察注重指导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归纳总结创设情境实践应用拓展创新二、环节解读:第一步: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形成问题、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操作要领:导入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谜语、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导入,也可以直接导入,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问题,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

另外,在导入阶段教师提供的观察材料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层次性和结构性。

第二步:自主观察。

明确目的、制定计划、自主观察。

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24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引言本课程标准旨在落实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

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1. 形成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2. 发展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分学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操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二学段(3-4年级):1. 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能力。

第三学段(5-6年级):1. 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

2.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科学探究1. 科学观察: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观察。

2. 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探究活动:自主设计并实施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1. 自然科学:涵盖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领域的基本知识。

2. 技术知识:了解与生活相关的技术及其原理。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 热爱科学,乐于探究。

2. 尊重事实,勇于质疑。

3. 环保意识,关爱自然。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评价建议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

2. 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编写建议1. 体现课程理念,注重实践性。

2. 内容编排合理,难易适度。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

2.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前沿,拓宽视野。

附录课程标准解读本标准强调科学教育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与旧版标准相比,2024版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讲课稿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讲课稿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作者:韩化彬信息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5-02-26】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在确定问题和假设后,学生需要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6、科学引导、创设氛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模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问题假设和探究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观察实验方法。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和思考,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他们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过程包括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 实验方案、总结交流等环节。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制定实验方案:
一般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研究的问题,制定自 己小组的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理方法。
2、逻辑推理课的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做一块卵石》 ① 既得事实,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卵石图片,并让学生摸一摸卵石。 教师提出: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来做一块卵石,了解它是怎样 形成的?
② 逻辑推理,提出假设 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那么它的形成和什么有关?是哪些外部力量使山 上的岩石滚落下来的? ③ 设计实验,模拟验证 ● 小组讨论如何做一块岩石(方案)。 ● 分组实验,探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和水对岩石的搬运、冲刷以及摩 擦、碰撞作用。
2、解暗箱课的教学案例:五年级(上)《火山》 ◆ 创设情境,展示暗箱 呈现火山喷发时的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 依据感知,猜测暗箱 依据火山喷发的情境,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 模拟验证,揭示暗箱
小组内依据材料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 后进行分组实验,然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一下地壳内 部火山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课件展示科学家研究火山喷发的正确结论。 ◆ 总结运用,升华暗箱 学生交流:火山对人们的影响?人类如何预防火山喷发?
教材中常以“解暗箱”的形式出现。
解暗箱课实质运用的乃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 复感知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外部情况,研究有关事实,抓住推理这
一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课型及模式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课型及模式

科学新授课课型模式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所以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的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评价。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1、提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方向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预见,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方案的制订一般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环节中完成。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而且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4)教师要少说、多看,给学生从当顾问,必要时给予指导。

5、表达交流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2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2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4.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教师提出分组活动的要求:分工合作、学会记录、物体还原。
(2)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
(3)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4)学生汇报自己的分类结果。
测评反馈(5)分
出示轻重分类的不同结果,师讲述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不同。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小结拓展(5)分
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螺母、透明塑料盒、绒球、玻璃珠、海绵块、透明塑料尺、石块、不干胶贴纸、小组记录单等。
导 学 流 程
检测导入(5)分
1.师:在前面的课里,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特征,大家还记得用哪些词来描述物体的特征呢?
通过我们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板书设计
4.给物体分类
按物体大小分类 大 小
形状方 圆
厚薄厚 薄
颜色深 浅
轻重较轻较重
软硬软硬
是否透明透明不透明
是否光滑光滑 不光滑
评价反思
本课要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开展“分类”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以及分类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培养科学素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型

小学科学课型季荣臻老师将小学科学的课型分为八类:科学观察课、科学实验课、科学阅读课、科学探究课、科学技术课、科学讨论课、过程技能课、解暗箱课。

对科学课来说选择恰当的课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需要教师对应选择不同的课型。

而季荣臻老师的八种类型的课型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如果粗略一点来看的话我觉得这其中有些课的性质是差不多的,可以归为一类。

比如技术课主要是设计制作和实验的过程差不多可以将其归为实验课,同样过程技能课也同样可以归为实验课,其实所有的课型都是围绕探究位核心而展开的。

对于那10节课堂实录,我觉得每节课都上的很好,特别是曾老师的课,他的课很完美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的本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将探究的问题丢给学生思考,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稍稍引导下,教师对课堂的拿捏恰到好处,课堂内学生积极性也很高。

下面我根据季荣臻老师的课型分类来给这10节课分分类。

第一节《今天天气怎么样》这节课,教师主要从获取天气信息渠道、描述天气再到设计天气符号记录天气以及预报天气这四个环节来进行的。

整个过程符合从设计到制作再到运用,所以我将这节课归为科学技术课。

第二节《运动和位移》这节课,我觉得可以归为科学观察课,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借助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的基础上交流总结,再引导学生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整堂课符合科学观察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声音的产生》这节课,整个环节符合科学探究课的流程。

从开始提出声音是怎么发出的这个问题为导火线,在学生做出假设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收集证据,再分析解释交流质疑最后利用铜锣发出声音和停止发出声音这个活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应用。

第四节《有关电磁铁》这节课,我觉得理当归为科学实验课。

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就引入电磁铁吸回形针的环节,在与学生前知识碰撞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提供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启发学生在实验中操作、观察以及思考相结合,利用记录表指导学生用逻辑思维方法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新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最新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教学模式利津县教研室张树凤(修订)高效和谐课堂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一、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新授课主要指传授新知识和增长新技能的课。

小学科学新授课有:观察实验课、逻辑推理课、动手制作课、解暗箱课、科学考查课等等。

下面主要探究以下三种新授课型:二、各类课型的操作流程: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模式说明:主要体现“亲历探究——做中学模式”。

大致分为六个板块。

该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一)模式操作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活动的开端。

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新知的兴趣。

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就会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观察活动。

导课可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讲故事导入、小魔术导入等,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广泛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并为之认真观察时,探究活动就开始了。

学生在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整合、归类,并且,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课型

小学科学课课型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

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

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

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

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

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作者:韩化彬信息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日期:2015-02-26】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

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1.界定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

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

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

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

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

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基本要求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可以按空间顺序,静态顺序观察,例如观察动植物,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然后再各部分依照一定方位去观察。

也可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动态顺序去观察,如观察月相等,要提示学生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观察,并作好必要的记录。

(2)用比较的方法,抓住事物特点去观察。

指导学生要在全面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捕捉到事物的特点。

如观察水的特征时与牛奶等其他液体相比较,水的性质特点就会清晰展现。

(3)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

如观察种子时,启发学生联想、猜想种子各部分的功能。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边看边相互议论,“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索,分析比较。

由此,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对事物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其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

(4)观察要实事求是,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

观察时要注意各种细节,边观察边记录,详细地、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下观察的情况,不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观察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混为一谈;观察目的一定要明确,切忌盲目观察,要细心、有心,不放过那些看起来似乎是偶然发生的意外现象;注意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观察,观察中的比较、测量、分析、推理等方法都要用到,还要运用多种感官。

同时也要重视借助观察工具的观察。

另外,教师要注意中长期观察活动中的评价激励,保持学生观察探究的热情。

(二)实验探究课1.界定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实验探究课。

教学中此类内容很多,包括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如种子萌发实验、它们会生热吗、蒸发、摆的研究、谁热得快等对比实验,另外还有日食和月食等模拟实验。

2. 一般操作步骤(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

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

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设计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设计好实验方案,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实验探究。

分组观察、实验操作。

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

(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现象或数据中有所发现。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

交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基本要求(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提出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

(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实验探究的基本目标。

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进行实验,验证假说。

(3)提出规范撰写实验方案的要求。

提出假设、器材准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结论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都要涉及到。

(4)实验前必须要明确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

考虑不周到往往会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准确,或出现安全问题等,甚至导致探究活动失败。

(三) 资料探究课1.界定以借助资料获取信息寻找答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资料探究课。

当有些探究活动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时,便捷的资料信息获取分析便成为其主要的探究方式。

如太阳家族、探索宇宙、寻找达尔文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等内容。

2. 一般操作步骤(1)提出问题。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背景资料应尽可能直观形象。

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并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和评价,在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2)寻找证据。

教师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途径给予关注,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3)分析与解释。

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掌握学生的想法,并安排适宜的时机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将筛选出的信息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

用收集的信息对所研究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回答。

(4)交流与质疑。

创设较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启发学生对信息收集的方法、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5)结论与拓展。

启发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建构起较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性或方法性的知识。

3.基本要求(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探究专题。

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2)确定专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和整理。

(3)要重视学生信息搜集整理情况的展示汇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探究结论。

(四)制作探究课1.界定以学生动手制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制作探究课。

以制作探究为主的内容有: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制作小火箭等。

教材中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等。

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进行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

同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

2. 一般操作步骤(1)教师或学生选择和提出制作任务,讨论操作步骤、技术要求等。

(2)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或制作对象展开想象,然后由学生设计制作方案,选择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指导非常重要,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想象引导成为科学、合理的方案。

(3)学生进行制作,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拼装组合,并对作品的整体进行美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制作中的问题,在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合理性、科学性,增强美观性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避免“学生坐着做,教师站着看”的现象发生。

(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看一看是否体现了制作任务的要求,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做出修补,完善自己的作品。

评价的标准是:作品是否完成;作品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合适;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作品是否具有实用价值。

3.基本要求(1)材料的准备。

制作活动前首先要准备足够的制作材料,如做不倒翁用的蛋壳、橡皮泥等。

其次,选择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具备如下特点:学生人人都能找到的材料;最好是不花钱的材料,坚持废物利用;材料容易加工;最好有多种替代材料,每一个制作活动的材料都不应是唯一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种材料。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材料,保证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2)要注重教学引入。

教师在制作活动前,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欣赏优美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对有趣的作品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上好制作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注重教师指导。

要根据学生准备材料的差异性,提出不同材料的不同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选择做法,切忌一刀切;在个别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设计,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特别是对待制作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切忌回避或者视而不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切忌“泼冷水”。

如学生学习了不倒翁不倒的道理,学会了用蛋壳制作不倒翁后,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材料(如乒乓球等球形物体),发挥自己的想像,制作形状不同的各种不倒翁。

(4)注重活动后反思。

制作活动结束时,不仅要认真回顾制作步骤,更要注意激励学生把制作活动延伸到课外,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可以评选优秀作品,用好作品鼓舞学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使学生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继续制作的兴趣;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设计制作出更新颖的作品;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课后去仿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