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完整版课件
合集下载
清兵卫与葫芦(完整版)课件
• (6)父亲揍清兵卫 节中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
• (7)父亲砸葫芦
的新起点,又为表现清兵卫与 常人眼光的不同蓄势
• (8)教员扔葫芦
为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 矛盾冲突蓄势。
• (9)校役卖葫芦 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
盾冲突爆发。
• (10)古董店收购并高价卖出葫芦
清与常人理解不同的矛盾冲突爆发之二。
• (11)清兵卫改变爱好 矛盾爆发的结果。
从三个方面来看
1、玩葫芦(收拾葫芦):(2段)常常、不停、(5段) 坐、收拾、装、包、放、藏、看、不倦、系、挂
2、看葫芦:(3段)专心、错看、(4段)呆呆、(5 段)一个人、(6段)一一看过
3、买葫芦:(21—27段)立刻、把玩、发着跳、喘着 气、急匆匆、跑
细节描写:(3段)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哆嗦着嘴唇,在屋里缩成一团
(第33段)
心里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第33段)
只是脸色铁青,不敢做声
(第36段)
理解课文细节描写作用——细节让情节丰满充实: 1.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600 块钱的高价卖了出去。 ——这说明他具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与前
面父亲对他的审美观的否定构成对比,同时批判了长辈 的专断行为使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爱好和能力。
动作描写:(2段)常常买葫芦 ,(2段)处理葫 芦, (5段)收拾葫芦
动作、神态描写:(2段)常常上街看 ,(4段)呆 呆地望 ,(6段)一一看过
以上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 第一,刻画人物形象。生 动地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 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
•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 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 为下文他选中的葫芦卖高 价这一情节作铺垫,不会 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ppt课件
• 3、自学时间: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 4、自学思考题:
• 课文主要写了
用
的手法,以
的故事。采 为线索,
首位呼应,中间主要内容写:
• (清兵卫) 葫→ (校役 ) ___葫
整体感知课文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一、浏览全文,思考小说采用了哪种记叙方式? 哪一段与首段相呼应?
倒叙:造成悬念,引入下文 末段与首段相呼应。
小说结构:采用倒叙,首尾呼应。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根据上面的情节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想要 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主题
批判粗暴扼杀少年个性
呼吁尊重孩子个性 提倡让孩子个性自由发展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小说的结尾也是文短意长。你怎样理解这一结局? 象征着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下寻找 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出口也仍然是为压迫势力 所不喜欢的。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在此戛然 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并在 自己的生活中去完成——也许每个人都是一个清兵 卫。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课件
主题思想探讨
总结词:独特见解
详细描述:课件中对《清兵卫与葫芦》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分析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 现实,还对其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03 文学手法分析
叙事技巧
倒叙手法
通过倒叙的方式,引导读 者逐步了解清兵卫与葫芦 之间的故事,增强情节的 悬念和吸引力。
《少年闰土》
作者鲁迅,讲述了一个农村少年闰土的生活经历 和成长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小王子》
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通过一个外星小 王子的旅行经历,探讨了生命、爱与成长的主题 。
《夏洛的网》
作者E.B.怀特,讲述了一群农场动物之间的友情与 冒险故事,传递了友情、勇气和成长的意义。
亮点
课件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素材,使课程内容更加生 动有趣。
教师讲解清晰,条理分明,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作品。
课程亮点与不足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程亮点与不足
01
不足
02
03
04
部分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没有 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04 课程总结与反思
学习收获
01
理解了《清兵卫与葫芦》 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了小说的核心内容。
02
学会了如何通过分析人 物形象、语言、动作等 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 义。
03
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创 作背景,加深了对作品 的理解。
04
培养了阅读、分析和写 作的能力,提高了语文 素养。
课程亮点与不足
感谢您的观看
作业布置
作业一
《清兵卫与葫芦》ppt课件(20页)
小结:强烈的对比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 不盲目痴爱,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 了大人的愚蠢保守。
清兵卫:
个性独特
有着非凡的鉴赏力、创造力、审美力
是什么让清兵卫与葫芦断了关系?
教员没收葫芦上家告状
大人的专 制、蛮横
父亲责打,砸碎所有葫芦
探讨交流 2、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 教育方式; 其二,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了人 的正常的天性。
在学校,教员当场没收葫芦,到家里家访, 强制扭曲。
最终,清兵卫不得不放弃葫芦,改变他的爱好。
探讨交流
1、清兵卫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 明了什么?“0.1元=50元=600元”, 这个结 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有什么作用? 2、造成清兵卫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 么样的态度?
课文第二至第六段集中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 迷,尤其是课文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顶看 成是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如果不是痴迷到 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品读课文
对于清兵卫的痴迷,其他人 又是怎样的态度呢?最终又是怎 样的结局?
家中父母的阻止,特别是父亲的反对、呵斥、 责骂,甚至最后粗暴的把所有的葫芦砸碎。
执教:灵武回中
吴春艳
关于小说情节
故事情节 , 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有三要素: 人物 , 环境 。 传统小说中,往往把一个核心故事作为主线 , 情节是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就一般来讲, 除了现代形态的小说(比如意识流之类),大多数 故事情节 的叙事性小说都要靠展开完整的 具体的环境描写 和 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 题。
布置作业:P80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 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 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 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 写这篇小说。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上名牌大学,老滕在生活上把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对儿子的学
习也十分关心。高考临近,老滕对儿子说:“你只能考北大、清华,不然天津大学也行,
如果考不上,你就别考了,去别的学校也没有意思。”
参加完高考后,小滕以637分的成绩考进了南昌大学。为此,老滕狠狠地将儿子骂了
一通。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里,老滕很少和儿子说话,就连吃饭也不愿意正眼看儿子一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小说的主题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小说的主题
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来看,你认 为小说表现什么主题?
清兵卫怕得脸色发青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看了这则《通报批评》,你有何感受?
至于面对教员的家访,清兵卫担心教员发现自己另外的葫芦,但是小说 也是充满摇摆,故意不让他发现,待到他松了一口气之后,又让他的父亲发 现了,最终被毁。这样使叙事具有跌宕起伏之美。
2、这五段写清兵卫喜欢葫芦的内容,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他“玩葫芦” 与“观赏葫芦”两件事。但是在写法上却摇曳多姿。第2段与第5段,第3、4 段和6段其实各有承接关系。这样错落地写,是为了在叙事时不单调。(分析: 1、将面上的概括性的信息与点上的具体性的信息分布有致。2、将“清兵卫 是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与其居住的“镇”是一个小市街放在后面补充,与 前面信息给人留下的想象产生了跌宕之美。)
中国文化以“仁”为核心,日本文化以“忠”为核心。日本取了“义礼智信, 忠诚孝悌”,唯独忽略中国人奉之为首的“仁”。在古代,中日两国社会顺序 都是“士农工商”,但是中国是“文士”,日本却是“武士”。
习也十分关心。高考临近,老滕对儿子说:“你只能考北大、清华,不然天津大学也行,
如果考不上,你就别考了,去别的学校也没有意思。”
参加完高考后,小滕以637分的成绩考进了南昌大学。为此,老滕狠狠地将儿子骂了
一通。接下来的1个多月时间里,老滕很少和儿子说话,就连吃饭也不愿意正眼看儿子一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小说的主题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小说的主题
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来看,你认 为小说表现什么主题?
清兵卫怕得脸色发青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清兵卫与葫芦》优质课件ppt
看了这则《通报批评》,你有何感受?
至于面对教员的家访,清兵卫担心教员发现自己另外的葫芦,但是小说 也是充满摇摆,故意不让他发现,待到他松了一口气之后,又让他的父亲发 现了,最终被毁。这样使叙事具有跌宕起伏之美。
2、这五段写清兵卫喜欢葫芦的内容,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他“玩葫芦” 与“观赏葫芦”两件事。但是在写法上却摇曳多姿。第2段与第5段,第3、4 段和6段其实各有承接关系。这样错落地写,是为了在叙事时不单调。(分析: 1、将面上的概括性的信息与点上的具体性的信息分布有致。2、将“清兵卫 是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与其居住的“镇”是一个小市街放在后面补充,与 前面信息给人留下的想象产生了跌宕之美。)
中国文化以“仁”为核心,日本文化以“忠”为核心。日本取了“义礼智信, 忠诚孝悌”,唯独忽略中国人奉之为首的“仁”。在古代,中日两国社会顺序 都是“士农工商”,但是中国是“文士”,日本却是“武士”。
清兵卫与葫芦 优秀课件
—他是一个痴迷,眼光独特
的葫芦收藏的爱好者。
四、清兵卫放弃自己收藏葫芦爱好的 原因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1、客人的不认同 2、教员的不理解 3、家长的不支持
五、清兵卫因为教员的不理 解,家长的不支持,客人的不 认同而被迫放弃了自己收藏葫 芦的爱好,他的遭遇令人心痛, 作者写这个故事,意图表达什 么?
二、试用一句话归纳故事情节:
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 热衷于收藏葫芦,并且对鉴赏 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 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 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收藏者形象? 清兵卫喜欢收藏葫芦,并与 别人欣赏的眼光迥然不同,他只 喜欢收藏没有开过口的,带皮的, 周正的,平凡的葫芦。他喜欢葫 芦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于把老 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的彼岸。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寿桃献至亲。
• 概括情节’摇摆”有哪些作用?
表达主题 刻画人物 吸引读者 丰富情节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昏黄的灯光下,清兵卫趴在桌子上,如饥似渴地翻着一本 本新买来的绘本,眼神专注于那一页页的写实画。他时不时地 忍不住拿起笔练上几笔,画上的每一笔似乎都倾尽心力,格外 的认真;他有时只是看着,露出浅浅的微笑,轻轻地用手抚摸 那绘本上的一笔一画;他有时会突得站起,拍案叫绝他看到的 一幅幅惊人的美图,然后高高地将绘本举过头顶,大笑着,手 舞足蹈着……每每夜晚母亲来叫晚提醒他该睡觉时,他都依依 不舍地钻进被窝,机灵的眼睛转动着耳朵倾听着,洞察周围的 动静,直到父母的壁灯熄了,早已迫不及待的他“骨碌”从床 上爬起来,将绘本藏在被窝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继续 享受自己的宝贝。早上,睡意朦胧的他不情愿地抓起书包,离 开他再三检查过的安全隐藏绘本的地方,他可不想再被父亲发 现了…… 每天他都会认真地听完每节课,他不想被抓住任何把柄失 去自己珍爱的绘本……可是那天一早,他穿过大街转出弯时, 眼球一下子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画作吸引住了,他兴奋地穿梭在 每一幅精致的画面中。原来镇上这两天举办画展,这
的葫芦收藏的爱好者。
四、清兵卫放弃自己收藏葫芦爱好的 原因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1、客人的不认同 2、教员的不理解 3、家长的不支持
五、清兵卫因为教员的不理 解,家长的不支持,客人的不 认同而被迫放弃了自己收藏葫 芦的爱好,他的遭遇令人心痛, 作者写这个故事,意图表达什 么?
二、试用一句话归纳故事情节:
写了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 热衷于收藏葫芦,并且对鉴赏 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 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 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三、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收藏者形象? 清兵卫喜欢收藏葫芦,并与 别人欣赏的眼光迥然不同,他只 喜欢收藏没有开过口的,带皮的, 周正的,平凡的葫芦。他喜欢葫 芦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于把老 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的彼岸。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寿桃献至亲。
• 概括情节’摇摆”有哪些作用?
表达主题 刻画人物 吸引读者 丰富情节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昏黄的灯光下,清兵卫趴在桌子上,如饥似渴地翻着一本 本新买来的绘本,眼神专注于那一页页的写实画。他时不时地 忍不住拿起笔练上几笔,画上的每一笔似乎都倾尽心力,格外 的认真;他有时只是看着,露出浅浅的微笑,轻轻地用手抚摸 那绘本上的一笔一画;他有时会突得站起,拍案叫绝他看到的 一幅幅惊人的美图,然后高高地将绘本举过头顶,大笑着,手 舞足蹈着……每每夜晚母亲来叫晚提醒他该睡觉时,他都依依 不舍地钻进被窝,机灵的眼睛转动着耳朵倾听着,洞察周围的 动静,直到父母的壁灯熄了,早已迫不及待的他“骨碌”从床 上爬起来,将绘本藏在被窝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继续 享受自己的宝贝。早上,睡意朦胧的他不情愿地抓起书包,离 开他再三检查过的安全隐藏绘本的地方,他可不想再被父亲发 现了…… 每天他都会认真地听完每节课,他不想被抓住任何把柄失 去自己珍爱的绘本……可是那天一早,他穿过大街转出弯时, 眼球一下子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画作吸引住了,他兴奋地穿梭在 每一幅精致的画面中。原来镇上这两天举办画展,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父亲 不呵 高斥 兴、
揍 、
砸
痴迷、喜爱、买 清兵卫
断了关系、新寄托
不舒服、不会有出息 教员
没收、训斥、家访
不不 理认 解同
27
客人
28
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
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
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
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
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和《炼金术士》有一定的 相通之处。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与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 著,是一实一虚的,一个从普通生活场景来写,一个从奇 幻故事来写,都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 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 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15
大家好
1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2
志贺直哉(1883-1971年), 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 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 《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 郎等人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 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 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 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 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 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白桦派” 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志贺直哉是 “白桦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为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
3
《暗夜行路》。
小说的三要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4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
开端 喜欢葫芦,痴迷葫芦
发展 高潮
眼光独特,发现宝物 没收葫芦,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 转卖葫芦,卖出高价
结局 放弃葫芦,改变爱好 倒 叙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5 陈子良 原创
12
❖ “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 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 请小组合作欣赏小说的高潮部分,说说 作者在这里安排了几次摇摆。
13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 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
摇 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
8
4、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 不以为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 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说明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 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这使的情节又达到高潮. 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
9
陈子良 原创
“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 些内容构成对比:
摆 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
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 个地砸碎”。
3、一毛钱买的葫芦,被卖至五十块、六百块钱。
14
三、小说主题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 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 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儿童有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不能拿成人 的看法去要求儿童。儿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现出 来,就是成功。
画家的孙女和清兵卫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个 性,一个的天性获得了肯定,她的画在国际画展中 获得一等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另一个却被迫 放弃自己对葫芦的喜好,转而喜欢绘画。
两个孩子的不同遭遇,真实地反映出清兵卫所处 的令人窒息的环境,父母、教师的做法造成了他可 悲的人性的毁灭。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23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那个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
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
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
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
堕着,堕着。
21
弟弟喜欢风 筝,“我” 粗 暴地折毁了弟 弟精心制作的 风筝
批判那些受封建教 育思想影响、无端压 制子弟的天性的父兄, 憎恶冷酷的现实
清兵卫痴 迷葫芦,教员没 收葫芦,父亲砸 碎了葫芦
批判粗暴扼杀儿童个 性,呼吁尊重个性,让 个性自由发展
22
比较《画家和他的孙女》和《清兵卫与葫 芦》在对待孩子的个性上有何异同点?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
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 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 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 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 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 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 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2了0
7
3、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复杂 的心理活动。仔细体味当清兵卫的天性遭受扼杀 的时候,清兵卫的内心感受。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 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惊愕、害怕、欲哭无泪。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痛苦无奈。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心如刀绞,悲痛欲绝,无可奈何,不敢反抗
16
卡盟平台 卡盟平台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 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 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 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 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 天才的苦闷。
17
清兵卫的处境和哑女素芭相似:
两个人都无法与别人沟通,清兵卫执著与他的爱 好,而素芭只有几个动物和她做知心朋友。他们都是 沉默无言的,所区别的是一个是后天的、心理的原因 造成的,一个是先天的、生理的原因造成的。
另一点区别是:素芭的内心世界经过泰戈尔的充 分书写,已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本文的特点是将 心理活动略写,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调动读者自己的情感体验。
显出樵悴可怜模样。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19
陈子良 原创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 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 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 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 笑柄,可鄙的。
写出大人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毁灭 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抨 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天性的罪恶。
11
6、小说的结尾也是文短意长。你怎 样理解这一结局?
象征着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 迫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出口也仍然 是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的。这就蕴涵了新的矛 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 读者自己去想象,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完成— —也许每个人都是一个清兵卫。
24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上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 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 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儿呢25?
二、内容把握
1.清兵卫热衷于葫芦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 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细节描写: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动作描写: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收拾葫芦 动作、神态描写:常常上街看,呆呆地望,
一一看过
6
二、内容把握
2.清兵卫这么喜欢葫芦,有没有得到支持?
矛盾存在: 1.清兵卫喜爱葫芦与父亲的不理解 2.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眼光的矛盾
18
四、比较阅读
阅读鲁迅的《风筝》,比较《风筝》和《清兵 卫与葫芦》在主题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
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
父亲 不呵 高斥 兴、
揍 、
砸
痴迷、喜爱、买 清兵卫
断了关系、新寄托
不舒服、不会有出息 教员
没收、训斥、家访
不不 理认 解同
27
客人
28
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
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
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
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
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和《炼金术士》有一定的 相通之处。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与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 著,是一实一虚的,一个从普通生活场景来写,一个从奇 幻故事来写,都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 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 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15
大家好
1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2
志贺直哉(1883-1971年), 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 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 《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 郎等人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 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 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 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 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 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白桦派” 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志贺直哉是 “白桦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为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
3
《暗夜行路》。
小说的三要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4
一、《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结构
开端 喜欢葫芦,痴迷葫芦
发展 高潮
眼光独特,发现宝物 没收葫芦,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 转卖葫芦,卖出高价
结局 放弃葫芦,改变爱好 倒 叙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5 陈子良 原创
12
❖ “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 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 请小组合作欣赏小说的高潮部分,说说 作者在这里安排了几次摇摆。
13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 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
摇 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
2、教员家访,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
8
4、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 不以为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 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说明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 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这使的情节又达到高潮. 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
9
陈子良 原创
“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 些内容构成对比:
摆 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
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 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将之“一个一 个地砸碎”。
3、一毛钱买的葫芦,被卖至五十块、六百块钱。
14
三、小说主题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 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 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儿童有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不能拿成人 的看法去要求儿童。儿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现出 来,就是成功。
画家的孙女和清兵卫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个 性,一个的天性获得了肯定,她的画在国际画展中 获得一等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另一个却被迫 放弃自己对葫芦的喜好,转而喜欢绘画。
两个孩子的不同遭遇,真实地反映出清兵卫所处 的令人窒息的环境,父母、教师的做法造成了他可 悲的人性的毁灭。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23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那个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
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
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
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
堕着,堕着。
21
弟弟喜欢风 筝,“我” 粗 暴地折毁了弟 弟精心制作的 风筝
批判那些受封建教 育思想影响、无端压 制子弟的天性的父兄, 憎恶冷酷的现实
清兵卫痴 迷葫芦,教员没 收葫芦,父亲砸 碎了葫芦
批判粗暴扼杀儿童个 性,呼吁尊重个性,让 个性自由发展
22
比较《画家和他的孙女》和《清兵卫与葫 芦》在对待孩子的个性上有何异同点?
画家和他的孙女
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六岁的孙女。六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
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 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 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 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 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 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 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2了0
7
3、作者很善于以简练传神的描写来表现复杂 的心理活动。仔细体味当清兵卫的天性遭受扼杀 的时候,清兵卫的内心感受。
(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 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惊愕、害怕、欲哭无泪。
(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痛苦无奈。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心如刀绞,悲痛欲绝,无可奈何,不敢反抗
16
卡盟平台 卡盟平台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 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 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 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 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 天才的苦闷。
17
清兵卫的处境和哑女素芭相似:
两个人都无法与别人沟通,清兵卫执著与他的爱 好,而素芭只有几个动物和她做知心朋友。他们都是 沉默无言的,所区别的是一个是后天的、心理的原因 造成的,一个是先天的、生理的原因造成的。
另一点区别是:素芭的内心世界经过泰戈尔的充 分书写,已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本文的特点是将 心理活动略写,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调动读者自己的情感体验。
显出樵悴可怜模样。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19
陈子良 原创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 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 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 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 笑柄,可鄙的。
写出大人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毁灭 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抨 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天性的罪恶。
11
6、小说的结尾也是文短意长。你怎 样理解这一结局?
象征着个性解放精神的曲折胜利——在压 迫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出口也仍然 是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的。这就蕴涵了新的矛 盾。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 读者自己去想象,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完成— —也许每个人都是一个清兵卫。
24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说:"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上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 鸡还大。婷婷就拿那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 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 画家心里就犯嘀咕:这洋人,怎么跟小孩子没两样儿呢25?
二、内容把握
1.清兵卫热衷于葫芦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 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
细节描写: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动作描写: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收拾葫芦 动作、神态描写:常常上街看,呆呆地望,
一一看过
6
二、内容把握
2.清兵卫这么喜欢葫芦,有没有得到支持?
矛盾存在: 1.清兵卫喜爱葫芦与父亲的不理解 2.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眼光的矛盾
18
四、比较阅读
阅读鲁迅的《风筝》,比较《风筝》和《清兵 卫与葫芦》在主题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
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