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21古诗三首·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诗歌单元”。
本课通过学习《出塞》这首古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词义,掌握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用现代文翻译古诗;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长城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城的敬仰之情。
进而引入新课《出塞》。
2. 朗读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翻译学生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古诗,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5. 体会情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韵味。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出塞》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1. 秦时明月汉时关2. 万里长征人未还3. 但使龙城飞将在4. 不教胡马度阴山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2. 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出塞》的鉴赏文章。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边疆戍卒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同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来理解诗文内容。
但是,对于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了解边疆戍卒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思考中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塞》的原文和译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2.学生准备:提前阅读《出塞》,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出塞》的原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教师给出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诗人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描写边疆戍卒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理解并尊重边疆戍卒的辛勤付出。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记忆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精准解读、诗句画面的细腻描绘,让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3、体会诗人对国家安定的强烈渴望和对戍边战士的深切同情,感受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通过赏析诗句的韵律、用词、意象等,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如“但使”“龙城飞将”等,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雄浑壮阔的意境。
2、体会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理解诗歌所承载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1、领悟古诗借古讽今的独特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对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含蓄不满,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感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画面中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战士们浴血奋战。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想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感到紧张、激烈”“想到了战争的残酷”“想到了战士们的勇敢”等等。
教师接着引入:“在古代,战争频繁发生,无数的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远离家乡,奔赴战场。
他们在边疆经历着艰苦的生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王昌龄创作的与边塞战争有关的古诗——《出塞》,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诗人王昌龄的画像,同时呈现以下简介:“王昌龄,字少伯,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
该诗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和戍卒生活的七言绝句。
教学内容围绕《出塞》的诗歌背景、诗句解读、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意境的领会展开,通过深入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作者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句的基本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戍卒的艰辛生活和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情感。
2. 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学会通过诗歌鉴赏的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插图及朗读音频。
2. 课本及辅助教材:包括《出塞》的原文、注释及相关解析。
3. 诗歌鉴赏指南:提供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边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边塞风光和戍卒生活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出塞》,标记生词,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句中的难点和意象,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解析诗句,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5. 朗读感悟:学生朗读《出塞》,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节奏美。
6. 鉴赏活动: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学生尝试对《出塞》进行评价和分析。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出塞》的诗句、主题和情感。
包括以下内容:- 诗歌标题《出塞》- 诗句及重点字词- 诗歌的背景介绍- 诗人王昌龄简介-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出塞》教案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构想】课前预热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板书: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状况下思念家乡。
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办?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读不明白的地方,在这里不妨提出来,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征人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⑴读一读。
⑵想一想。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呢?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⑶说一说。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⑷学一学。
我们刚才总结了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有一首描写征人具体生活的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⑸叹一叹。
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心中可能会作何感叹?(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⑹诵一诵: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和理解《出塞》这首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诗歌中的古代背景和文化元素可能难以理解。其次,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此外,学生可能对如何鉴赏和分析诗歌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支持。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出塞》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出塞》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出塞》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出塞》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出塞》的背景、作者、意境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出塞》重点,强调《出塞》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出塞》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入了解边塞诗的历史发展,以及边塞诗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研究《出塞》的创作背景,分析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1《出塞》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1《出塞》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出塞》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认识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3.学习并掌握正确地朗读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中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理解。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阅读能力培养,理解课文内容。
2.诗歌的朗读与表达。
难点1.让学生理解《出塞》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体会诗歌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出塞》的教材资料。
2.集体备课资料,教案、教学多媒体课件等。
3.诗歌朗诵资料及音频。
4.板书、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教室中播放草原风光的图片、音频视频,并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兴趣。
第二步:导入新课(10分钟)1.讲解《出塞》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的特点,为课文的阅读做铺垫。
2.介绍作者王之涣,并简要说明他的成就和生平。
第三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字生词,并让学生跟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展现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讨论《出塞》中所蕴含的感情。
第四步:诗歌朗诵(15分钟)1.教师示范诗歌的朗诵,展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发问和总结,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强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1.背诵《出塞》中的关键诗句。
2.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出塞》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教授《出塞》这篇诗歌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诗歌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诵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诗歌的教学和引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朗读并背诵《出塞》。
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学习并运用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词汇和句式。
4.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歌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复述;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记和运用。
3. 唐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图片)。
3. 字词卡片。
4. 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边塞的氛围,然后简要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2. 新课呈现:展示《出塞》的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诗句的节奏。
接着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内涵。
3. 深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所营造的战争氛围,以及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某一句或某一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5. 朗诵练习:学生个人或分组练习朗诵《出塞》,注意情感的传达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6. 知识拓展:介绍唐代边塞诗的一般特点,如常用的意象、主题等,并简要介绍其他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作品。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出塞》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包括:- 诗歌标题和作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通过对边塞战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戍边将士的敬意。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句,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出塞》的语言较为古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句的具体含义。
2. 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将士的敬意。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背景资料和朗读示范。
2. 课本和笔记本:用于学生阅读和记录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出塞》,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情感体验: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5.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出塞》。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塞》的艺术价值。
板书设计1. 《出塞》2.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诗句,突出重点词汇。
3. 情感体验: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示爱国情怀。
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写一篇关于《出塞》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出塞》的诗意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出塞》的教学难点在于诗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由于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差异,加之涉及边塞战事等特定历史背景,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出塞》的全文解读、背景分析、意境描绘、韵律讲解以及作者介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出塞》,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把握: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边塞战事的背景理解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 韵律节奏的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来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插图。
- 教学挂图:展示《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相关历史背景。
-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战事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初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出塞》,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 解析诗意:逐句解析诗意,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感悟意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5. 学习韵律: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习诗词的韵律节奏。
6. 作者介绍: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条理分明,包括《出塞》的诗句、重点词汇、作者简介和诗词韵律等要点。
作业设计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出塞》,并解释诗句含义。
2.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出塞》的感想,不少于100字。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的作品,拓展知识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1、想象法2、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教程: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
《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āo。
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
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
(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
)(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2)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基本意境与诗意,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其中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出塞》的全文及注释、图片等。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课外材料: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背景、注释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出塞》(15分钟)
•逐句讲解《出塞》,包括诗人的抒情情感和对出塞题材的描写技巧。
3. 听读诗文(10分钟)
•让学生依次朗读《出塞》,指导其准确把握语调与节奏。
4. 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出塞》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与操练(15分钟)
•分段指导学生背诵《出塞》,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6.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课后感想。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的互动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学生对于《出塞》的深入探讨。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继续背诵《出塞》,并撰写一篇《出塞》的读后感。
六、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加深对于出塞题材的理解。
以上为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出塞》这首古诗的优质课教学!。
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板块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六)有感情地再读古诗。
让我们带着对边关战士的同情,对国家起任良将,边关巩固的期望再来读读这首诗。
板块六:总结学法,学会迁移
今天我们按照了解诗人,解读诗题,正音读韵,初探诗意,体悟诗情的思路来学习古诗,初探诗意可以运用借注释,看插图,查资料的方法,体悟诗情运用圈景物,查典故,圈动词的方法。请同学们尝试着运用这样的方法预习《凉州词》《夏日绝句》。
板块三:一读古诗,正音读韵
(一)正读音,读正确鼻音,“将”在这里读四声,,表示“将领”的意思,在“将来、将要”中读一声。
2、运用注释与字典对比的方式正音“教”
“不教胡马”,通过课本注释知道“教”的意思是“令,使”,再通过查字典“教”的意思是“使,令,让”的时候读四声,表示“传授”的意思,读一声。
“可怜无定河边骨、年年战骨埋荒外、白骨已枯沙上”,战争让人颠沛流离,战争让人妻离子散,战争让人生离死别,但是为了自己的土地不被践踏,战士们只能万里出征。此情此情,诗人王昌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涌上心头?
(四)明典故,感悟诗人对任用良将的期望。
面对残酷的战争诗人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李广。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思考“明月、边关”所蕴含的情感。
(1)预设:古诗中常用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认为此处的“明月”也表达了思乡之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描绘了边疆战事频繁,士兵们辛苦守卫边疆的场景。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但对于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深层含义还需要引导和讲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理解和分析能力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和诗意的感悟。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背景和军事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将士的辛苦和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2.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感受边疆将士的辛苦和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的全文、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内容。
2.图片:准备与诗相关的图片,如边疆景色、士兵守卫等。
3.音乐:选择与诗氛围相符的音乐,营造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展示边疆景色和士兵守卫的图片,播放与诗氛围相符的音乐。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出塞》,注意停顿和语气。
followed by an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it.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翻译。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 (含练习 无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出塞》的大意,体会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出塞》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及其意义。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出塞》中的抒情意境。
2.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仿写或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开始前,播放关于《出塞》诗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边塞风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并逐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出塞》的主题和情感,展开互动讨论。
3.教师讲解《出塞》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3. 欣赏诗歌1.学生朗读《出塞》,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用典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课文仿写1.学生运用诗歌《出塞》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课外积累相关诗词,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练习1. 课文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出塞》的主题是什么?2. 作者写《出塞》的用意是什么?2. 写作练习仿照《出塞》的写作风格,写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出塞》——诗歌欣赏•用典•修辞•仿写与创作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塞》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以上为整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出塞》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体会诗中对戍边战士的同情以及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4、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对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味诗情,激发学生对于唐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探边塞,破诗题一、视频导入,引发感知。
1、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你们认真的观看,看看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播放视频)2、指名谈感受。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总而言之,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3、同学们都说出了我的心声。
是啊,战争是残酷的。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民族也饱受了战乱之苦。
许多爱国的将士,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万里,守卫边疆,抵御外敌,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来自于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塞”)二、出示诗题,了解背景。
谁知道这个“塞”字是什么意思呢?师介绍: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即是边塞。
那么出塞是什么意思?师:字面:出使边塞、出边塞。
“出塞”也是乐府旧题,唐代诗人常用这个题目来描写边塞的所见所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何为边塞诗,目的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对于边塞诗的感知上来,为下一环节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板块二:熟读古诗,解诗意一、导语:诗中到底写到了怎样的内容,又饱含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出塞》。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评价。
三、指名读古诗,正音纠字。
“但使”、“飞将”、“不教”注意正音提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通过对古代边塞战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勇,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这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能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培养热爱和平、珍视生命的情感;通过对古代边塞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刻,如“长城”、“胡马”、“飞将”等,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深入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2. 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诗人通过对古代边塞战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戍卒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出塞》的插图、背景音乐、诗歌朗诵等。
2. 课文朗读录音:用于指导学生朗读。
3. 诗歌解析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塞》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4. 感悟诗情: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对戍卒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设计
《出塞》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出塞》,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
重点难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古诗《静夜思》。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
(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
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五、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边关家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对和平的向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凉州词》,背诵《凉州词》。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
3. 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
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
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夏日绝句》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