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人名命名及称谓语比较

合集下载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引言姓名是一个人的标识,与每个人的生命密切相关。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对于姓名的称呼方式也大相径庭。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于姓名的爱称使用也存在许多差异。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将探究这两种语言文化中姓名爱称的使用规范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和汉语中姓名的使用方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一、英语中姓名爱称的常见形式在英语中,姓名的称呼方式是比较灵活的,通常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偏好来选择使用何种名字。

常见的英语姓名爱称包括:1. 全名:即使用个人的完整姓名,包括姓和名。

John Smith。

2. 缩写形式:有些人喜欢用自己的名字的缩写形式来表示。

William可以被缩写为Bill。

3. 昵称:有些人喜欢使用与其姓名相关的昵称,例如将Richard称为Rich。

4. 姓氏: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称呼上级时,人们会使用对方的姓氏来表示尊重。

用"Mr. Smith"来代表Smith先生。

5. 称谓:人们还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称谓来代替真正的姓名,如"先生"、"太太"等。

与英语不同,汉语中对于姓名的称呼相对固定,一般根据性别和年龄来确定。

常见的汉语姓名爱称包括:1. 姓氏+称谓:在尊称他人时,通常使用对方的姓氏加上对应的称谓来表示尊重。

张先生。

2. 名+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直接用对方的名字加上对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张先生、小丽。

3. 亲属关系:在家庭或亲密关系中,通常会用亲属关系称呼对方,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在汉语中,对于姓名的称呼相对比较固定,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三、英汉姓名爱称对比分析2. 礼节与尊重:在英语中,人们通常会用对方的姓名来称呼对方,而在汉语中则更注重使用对方的姓氏或者称谓来表示尊重。

这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中的礼节与尊重方式的差异。

3. 形式与亲近:在英语中,人们使用昵称的情况比较普遍,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注重亲近与形式的特点。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一、英汉姓名的构成英文姓名通常由名字和姓氏两部分构成,且名字通常在姓氏之前。

英文姓名的姓氏通常是家族传统,而名字则因人而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字。

2. 中文姓名的构成中国人的姓名通常由姓和名两个字构成,但是有些姓的字数较多,像“蒋”、“蔡”、“毛”等,而有的名字也可由两个或三个字构成。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一般都有意义,与个人的品德、家庭背景、父母的心愿有关。

二、英汉姓名的文化内涵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主要源自西方文化,其中包含了很多与基督教有关的内容,如圣经中的人物、圣徒的名字等。

同时,英文姓名中的姓氏往往与人的身份地位有关。

中文姓名的文化内涵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可以象征着很多美好含义,例如吉祥、幸福、团圆等,同时通常和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性格及命运有关。

三、英汉姓名的爱称使用英文姓名的爱称使用相对灵活,在不同场合和人群中会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长辈、朋友、同学、领导等。

英文姓名的爱称多种多样,可以是名字缩写、昵称、全名等等。

一般来说,中文姓名的爱称使用相对固定,通常使用的爱称包括名字中的一个字、两个字、全名等。

在中文社会中,一般使用名字的简称,而姓氏通常只在正式的公共场合使用。

四、结论英汉姓名的构成和文化内涵存在着差异,这也导致了英汉姓名的爱称使用方式有所不同。

英文姓名和爱称使用较为灵活,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偏好和场合的需要;而中文姓名和爱称使用则更多考虑文化传统以及家庭和社会背景等外部因素。

不同的使用方式也反映了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对于姓名的使用应根据文化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导言:人的姓名是人的基本标识,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认识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姓名的方式和理解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比研究英汉两种文化下的姓名爱称的特点和差异,旨在深入了解英汉文化背景下的姓名文化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增进跨文化交流的理解与认知。

一、英汉姓名爱称的基本概念在英语文化中,人的姓名通常包括名字(first name)和姓氏(last name)。

名字指的是个人的名字,用来标识个人的身份,在正式场合或者认识时间短的人之间通常使用姓氏称呼。

而英语中的爱称(nickname)则是指一个人除了正式名字之外的其他称呼,可以是一个昵称,一个绰号,或者是一个对个人特征的描述。

在汉语文化中,人的姓名通常包括姓氏和名字。

姓氏在汉语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家族和血缘关系,具有较为严肃和正式的含义。

而名字通常是家长或者其他长辈根据一些特定的希望和美好寓意给孩子取的,所以名字通常是带有积极和美好寓意的。

在汉语中,爱称(小名)是指家庭成员或者亲密朋友之间私下使用的非正式称呼,通常是根据个人特征或者相处经历起的。

2.1 命名方式的不同在命名方式上,英语中通常使用given name的方式,名字的选择和意义通常由父母来决定;而汉语中,通常使用姓氏加名字的方式,姓氏是通过家系和血缘关系传递的,名字是带有美好寓意的。

2.2 对称呼的正式与非正式使用情况不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使用正式姓氏进行称呼,特别是在初次见面或者正式场合;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使用亲密或者私下爱称进行称呼,特别是在熟悉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

三、英汉姓名爱称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意义英汉姓名爱称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文化价值观差异:英文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性,因此更加注重对个人姓名的尊重和使用;而汉语文化更加注重家庭和亲情,因此更加注重使用爱称来表达亲密和亲切。

c. 交际方式差异:英文文化交际方式更加倾向于直接和坦诚表达;而汉语文化交际方式更注重委婉和曲折表达,因此更加注重使用爱称来缓解语言紧张和创造和谐氛围。

汉英姓氏和称谓语的习俗对比2

汉英姓氏和称谓语的习俗对比2

汉英姓氏和称谓语的习俗对比A Comparison of names and forms of addr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摘要:姓名是社会上人们籍以相互区别的标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姓氏习俗和称谓体系。

本文讨论了汉英姓氏的历史渊源以及称谓语的异同点,这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陷阱,达到有效的交际。

关键词:姓氏习俗,称谓语,异同点,文化差异。

Names refer to the words that someone is called or known by. Names include given names, surnames, full names, with or without a title, and nicknames or pet names. Chinese names consists of surname plus given name with surnames put first whereas English names have surnames coming first .In the following, we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source of surname and naming habits in both languages.I.Surname1. Chinese surname1.1 HistoryThe convention of bearing a surname in Chinese can be traced to“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so Chinese surname has a history of at least 5000 years. The present“姓” is actually the combination of “姓”and “氏”。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外交往日益紧密,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中文和英文是世界上两种最受欢迎的语言,因此,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相互了解以及促进跨国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汉姓名爱称进行对比研究。

一、姓名的长度中文姓名通常包含三个汉字,即姓氏和名字两部分,例如,张三;李四。

而英文名称通常由两个或三个名字组成,例如:Bob Smith, John Brown或者 Mary Elizabeth Smith 等。

虽然这两种姓名的长度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是代表一个人的随意的符号。

二、姓名的排序方式中文姓名的排序方式通常是“姓+名”或“名+姓”,而英文姓名的排序方式则是“名字+姓氏”的顺序,例如:Emily Johnson。

这种排序方式与中文姓名排序方式的主要不同在于姓名的位置以及更具有可读性。

由于汉字的特性,中文姓名在发音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有些姓氏中包含着多个汉字,例如:“吴”、“王”、“冯”等,这些汉字的发音与拼音可能存在差异。

相反,英文姓名的发音则相对简单,根据字母的发音进行发音。

例如,“John” 在英语中的发音为[jɔn],比中文发音更加简单。

中文姓名与英文姓名之间的相互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文姓氏通常采用字面翻译的方式,例如:“Li”被翻译为“Lee”或者“Li”;“Wang”被翻译为“Wang”或者“Wong”。

相反,中文翻译常常使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马云”被翻译为“Jack Ma”,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使用姓名中的姓氏进行称呼,例如:“李先生”或者“张女士”等。

相反,在英文中,人们通常采用姓名中的名字进行称呼,例如“Bob”或者“Mary”等。

虽然两种命名方式存在差异,但追求适当的礼仪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英汉姓名爱称在长度、排序方式、发音、翻译以及爱称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英语
Sir,Miss/Madam,Ms
中国
vs
西方
CONTENTS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远亲
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
非熟人的其他社会关系
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中国
西方
祖辈
区分父系、母系
不区分父系、母系
父辈
固定称呼,专用性
强烈的通用性

同辈
受父辈关系、年龄影响
不分长幼
常用的称呼语主要为:(1)姓名, (2)头衔+姓,(3)与职业或身份有关 的称呼语。
同辈 熟人 不同辈 老师
直接称呼名字,表熟悉亲近
“小+姓”,“老+姓”
“姓+亲属称呼”
“姓+职务”表尊敬 “姓+职务/职称”
上下级
FN(First Name) TLN(Title Last Name)
英语
professor,doctor 最忌“老”
汉语
大哥、大姐、大伯等; 叔叔、阿姨、爷爷..... 先生、小姐。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中文姓名的传统表达方式是“姓+名”,其中姓是指家族的称号,名是个人的称谓。

在中国,人们的姓名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等多种因素。

此外,中文名字还常常吉祥寓意,以便能够带来幸福美好的前途。

与之相比,英文姓名就显得更加简单明了。

通常来说,英文姓名由“名+姓”组成,其中名字不像中文名那样具有吉祥寓意,而是仅仅表达个体的标识功能。

此外,在英语国家,人们的名字也不含有称谓的内容,比如中文表达中经常会包括“先生”、“女士”等这类内容。

因此,中文姓名和英文姓名在一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下文中,我们将从发音、长度、性别等方面对这两种命名方式进行探讨和比较。

发音中文名字中的姓和名通常都是由汉字组成的,而英文名字则是由拉丁字母和音节组成的。

因此,在发音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常来说,中文名字的发音较为柔和、圆润,而英文名字则较为生硬,并存在着很多的音变。

例如,以中国最常见的姓氏“王”来说,它的发音为/wang/,中间的声母和韵母结合得非常自然,造成了一种润滑的口感。

而英文名字中最常见的姓氏“Smith”(史密斯)则其发音比王氏姓要多出一个音节,同时也存在着多个辅音的组合,发音较为锐利。

长度中文名字往往比英文名字要长得多。

在中文姓名中,姓和名的汉字个数平均在两个以上,有时甚至达到了四五个。

而英文名字通常由一个名字和一个姓氏组成,两者加起来不会超过三个单词。

性别差异在中国,很多女性喜欢有一个可爱的昵称或者外号,例如小花,小鱼等。

而在英文国家,人们很少使用昵称或外号,并且英文名字也没有涵盖性别的内容。

中文名字与性别紧密相关,男性的名字往往比女性的名字要硬朗、大气得多。

总结中英文姓名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它们都是展现个体特色的重要载体。

不论是姓氏的不同,发音长度的差异以及性别上的不同,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代表着自己的身份、经历和文化背景,让每个人在众多人群中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引言:一、英汉姓名的结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姓名的结构存在差异。

英语姓在前,名在后;而汉语姓在后,名在前。

英文姓名中的“Michael Jackson”,“Michael"是名字,"Jackson"是姓。

而中文姓名中的“李明”,“李”是姓,“明”是名。

英语中一般用全名来称呼对方,而在中国,人们常常使用姓或名来称呼对方。

这是由于英语中人们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而汉语中人们更注重集体意识。

在英语国家,当一个人用“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来询问对方的姓名时,对方一般会直接告诉他们自己的全名。

而在中国,当一个人来询问对方的姓名时,对方往往只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姓或名。

英语中的爱称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是由个别亲近的人在私下使用。

而在中国,爱称的使用较为普遍,不仅仅是家人和朋友之间使用,也常被用于工作场合和社交场合。

在中国常常会有人用“小明”、“小李”等爱称来称呼对方。

而在英语中,一般只会使用对方的全名。

四、英汉爱称的形式差异英语中的爱称往往是通过将姓名缩短或简化而来,或是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亲昵。

将“John”缩短为“Johnny”,或者将“Michael”添加后缀“-ie”变成“Mikey”。

而中文中的爱称形式较多样化,常见的包括改名字的字母顺序,改用儿化音,或者加上一些特殊的字,如“小”、“老”等。

“小明”。

五、英汉姓名和爱称使用的文化差异英语中的姓名和爱称使用较为简洁,一般只用于标识个体的身份。

而在中国,姓名和爱称的使用更多的考虑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社会角色。

在英语文化中,姓和名的使用通常只是为了确定个体的身份,不涉及个体的性别、年龄、社会等方面的差异。

而在中国,对姓名和爱称的选择通常会考虑到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亲疏等因素。

结论: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姓名和爱称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一些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对姓名和爱称的使用习惯和含义有所不同。

英语中的姓名和爱称使用较为简洁,一般只用于标识个体的身份,而汉语中的姓名和爱称的使用更多的考虑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社会角色。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的现象和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英汉姓名爱称的差异和特点对于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姓名是一个人的标识符,它与个人的身份、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姓名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存在着差异。

中文姓名通常由姓和名组成,而英文姓名通常只有名和姓。

英汉姓名的书写顺序也不同,中文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姓名则相反。

这些差异导致了英汉姓名爱称的差异,并为我们研究英汉姓名爱称对比提供了基础。

二、英汉姓名爱称的差异1. 姓和名的不同中文姓名通常由姓和名组成,而英文姓名只有名和姓。

这使得英文姓名在形式上比中文姓名简洁明了。

英文姓名的简洁性也使得英文姓名爱称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

中文姓名的书写顺序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姓名的书写顺序恰好相反。

这导致了英文姓名爱称通常是根据名字来确定的,而中文姓名爱称通常是根据姓来确定的。

中国名字李小明的爱称可能是小明或明明,而英文名字John Smith的爱称可能是John或Smith。

3. 声调的影响中文中的声调对姓名爱称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中文姓氏的发音可能带有特殊的声调,这使得相应的爱称选择较为有限。

英文姓名则没有这种问题,因为它没有声调的存在。

1. 文化差异英汉姓名爱称的差异是由于英文和中文文化的差异所致。

英文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表达个人个性,因此英文姓名爱称的选择更加灵活。

相比之下,中文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因此中文姓名爱称的选择更注重姓氏和家族的传承。

2. 语言差异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英汉姓名爱称的选择产生了影响。

在英文社会中,人们通常以名字来称呼他人,这反映了英文文化中个人独立和个性的重要性。

在中文社会中,人们通常以称谓、尊称或称呼的方式来表示尊重和家族的联系。

四、比较与反思英汉姓名爱称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跨文化交流者来说,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姓名爱称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在中国,人们虽然有自己的姓名,但平时常常被称呼为爱称。

爱称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带来亲切感和亲密感,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地位。

相比之下,英语中的姓名和爱称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含义。

本文将对中英姓名和爱称的对比进行研究。

1. 中文姓名和爱称中文姓名通常由姓和名组成,而名字通常是不同意义的两个汉字组合而成。

在中文语境中,姓名与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有很大关联,所以大多数人会使用真实姓名,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中文有丰富的爱称。

人们常常使用爱称来代替姓名,更加贴近日常交流。

一般来说,爱称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或者一些称呼的组合,以显得亲密和亲切。

比如“小王”、“丽丽”、“小张”等。

很多情况下,爱称还可以根据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惯来取,给人带来更多的个性和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胖子”、“萝卜头”、“小美食家”等等。

总之,中文姓名和爱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关系,同时也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特点。

英文姓名通常由名字和姓组成,在外国人之间,姓的重要性比名字要强很多。

因为在英语里,大多数人先说姓,然后再说名字。

在英语中,人们也常常用爱称来代替姓名。

爱称的种类各不相同,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缩写,也可以是一些别名和代号,例如“约翰尼”、“阿甘”、“艾米”的名字缩写,“布鲁斯”、“小贝”、“梅西”的卡通寓意。

有些爱称取之于人物外貌特征,人们可以称呼性格明快而朝气蓬勃的人为“太阳男孩”或“灵活女孩”,称呼体形娇小的女孩为“小巧玲珑”,等等。

此外,一些爱称还可以根据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等特征来确定。

总之,在英文中,姓名和爱称是人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传达出个人特点和关系。

3. 对比分析中英文姓名和爱称的使用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中文中的姓名和爱称比英文更加注重亲密和亲切感,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和文化习惯都让他们认为爱称更加接近生活。

英文中,姓名和爱称更加注重个性特点,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这种特点在英文中更容易带来市场竞争力和商业价值。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引言在中西方文化中,取名和爱称是一个人身份认同、个性特征和社交关系的重要体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增多,因此英汉姓名与爱称的对比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英汉姓名与爱称的区别、相似之处、影响因素及文化意义展开研究。

一、英汉姓名与爱称的区别英汉文化中的姓名和爱称有着不同的习惯及文化背景。

在英语国家,姓名一般包含名和姓两部分,名为辈份荣誉,姓则是一族之本。

英语中的爱称通常是由名字的一部分或简写形式构成,用于亲昵地称呼某人。

名字“Christopher”可以简称成“Chris”作为爱称。

而在中国,姓名的形式与英语有所不同,一般由姓和名组成,名字的取名亦有基于父母意愿的传统,中国人也喜爱使用亲属关系的称谓作为爱称,如“爸爸”、“老婆”等。

尽管英汉文化的姓名与爱称有所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在取名上都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英国人通常会使用家族姓氏,以强调他们的身份和家族的传承。

而在中国,父母取名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孩子的八字五行、一生命运,以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

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的爱称,都意味着个人生活中的亲密联系和社交关系,是人们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英汉文化中姓名和爱称的形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背景是影响姓名和爱称形式的重要因素。

英语国家的人们更侧重于个人独立和自由,因此他们在取名和使用爱称时更注重个性化和与外界的互动,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家族和社会的整体性,并强调孝道和家族传承,因此在姓名和爱称的选择上也会与英语国家有所不同。

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影响姓名和爱称形式的重要因素。

在英语国家,人们更注重个性与社交关系,因此姓名和爱称的选择会更加灵活和多样;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社会群体的整体和社会关系,因此姓名和爱称一般更具有固定性和尊重性。

英汉姓名和爱称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英语文化中,姓名和爱称的选择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多样性,同时也强调了亲密关系和社交沟通,是英语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交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汉英人名命名及称谓语比较

汉英人名命名及称谓语比较

汉英人名命名及称谓语比较【摘要】人名的命名及人们相互之间的称谓语受民族、宗教、历史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中人名命名和称谓语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简要分析两种语言在人名命名和称谓语方面的异同,以加深对汉英两种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英语;人名命名;称谓语;异同姓名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人文符号,是人类社会中个体相互识别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前提。

此外,姓名还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地理、宗教、心理、阶级、伦理等方面的信息。

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

姓名和称谓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人名命名及称谓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存在差别。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异同。

一、汉英人名命名的异同1、汉英人名的命名在姓氏的来源、命名的心态和命名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点首先,汉英姓氏的来源都包括国名地名、居住地名、职业技艺名称、颜色、家族姓氏、动植物名称等方面。

例如汉语中的秦、东郭、马等姓,英语中的london, field, fox等。

其次,汉英命名的心态大致相同。

“起个好名字,响亮一辈子。

”这是汉英民族人们起名的共同心态。

中国人取名的基本原则是:形美、音美和义美。

在西方也流传着“起个好名字胜于发财致富”的说法。

最后,汉英两种语言在命名方式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他们都会以出生地点,出生年份、季节、日期、时间、天气,动物禽鸟名,植物名,金属名等命名。

如汉语里的长城、冬梅、小虎、小桃、金锁等,英语里的 june, summer, bear, lily, silver 等。

2、汉英人名的命名在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汉语的“重姓轻名”与英语的“重名轻姓”。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强调传统道德“光宗耀祖,传宗接代”。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姓名是一个人的标识,而爱称则是与姓名相对应的一种亲密的称呼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姓名和爱称的看法和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尤其是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对于姓名和爱称的使用有很多独特之处。

本文将进行一份关于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的研究,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对姓名爱称的不同认知和运用。

我们来看一下英汉两种语言对于姓名的认知和使用。

在英语中,姓名通常由名字和姓氏组成,名字通常是个人的第一个名字,姓氏则代表着家族的姓氏。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使用完整的名字来称呼他人,尤其是在商务场合或者正式的社交场合,使用完整的名字会显得更加正式和尊重。

而在不太正式的场合,人们可能会用熟悉的朋友的名字,甚至是一些昵称来称呼对方。

在汉语中,爱称的使用与英语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家庭和朋友之间,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亲昵的爱称,来表示亲密的关系和友好的情感。

一些常见的爱称包括“宝贝”、“亲爱的”等。

但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不会使用爱称来称呼对方,而是使用完整的姓名或者姓氏。

在管理层和下属之间,也不会使用爱称,而是使用职务头衔或者职称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对于姓名和爱称的认知和使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姓氏的使用相对较少,而名字和爱称的使用相对较多。

在汉语中,姓氏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场合都会使用的,而名字和爱称的使用要看场合和关系的亲密程度。

由于文化和传统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对于姓名和爱称的使用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在英语中,人们通常更注重个性和个人的尊重,因此在称呼他人时会更多地使用名字和爱称,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在汉语中,人们通常更注重家族和尊重,因此在称呼他人时会更多地使用姓氏和正式的称呼方式,以彰显家族和尊重。

英汉两种语言对于姓名和爱称的认知和使用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语言和文化对于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反映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姓名和爱称的使用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

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的姓名爱称使用方式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分析英汉姓名爱称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文化对于姓名爱称的不同理解和使用习惯。

一、英语国家对姓名爱称的理解和使用在英语国家,名字通常有正式的全名和非正式的爱称两种称呼方式。

正式的全名包括名和姓,用于正式场合或者对陌生人的称呼,比如John Smith。

非正式的爱称通常是名字的缩写或者昵称,用于朋友之间或者熟悉的人之间的称呼,比如John。

在英语国家,人们普遍认为姓名和爱称是可以相互转换使用的,很多时候根据不同的场合或者情境选择使用合适的称呼。

在英语国家,爱称可以是名字的缩写,比如将Christopher缩写成Chris,将Elizabeth缩写成Liz,将Margaret缩写成Maggie等等,这种称呼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爱称还可以是一些特殊的昵称,比如将Jennifer称作Jenny,将Catherine称作Cathy等等。

在家庭和朋友之间,人们经常使用昵称来称呼对方,显得更加亲密和亲切。

在汉语国家,特殊的昵称可以是基于名字的发音或者意义来起的,比如将小明称作明明,将小红称作红红等等,这种称呼方式在家庭和朋友之间非常常见。

名字的简称也是一种常见的称呼方式,比如将玲玲称作玲、将明明称作明等等。

这种称呼方式往往代表着对对方的亲昵和熟悉程度。

在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对于姓名爱称的理解和使用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更习惯于将姓名缩写成爱称来使用,而汉语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特殊的昵称或者名字的简称来称呼对方。

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姓名和爱称是可以相互转换使用的,而汉语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在家庭和朋友之间使用特殊的昵称或者名字的简称。

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爱称是一种在不同场合或者情境下选择使用的称呼方式,而汉语国家的人们更习惯于在家庭和朋友之间使用特殊的昵称或者名字的简称。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有很多,包括语音、构词、用字等方面。

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姓名也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英汉姓名以及爱称的对比。

英文姓名常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名字、中间名、姓氏。

中间名在一些情况下会省略,但是在正式场合通常都会加上中间名。

在英国爵位的体系中,名字被看作第一等级,而姓氏则被看作第二等级。

例如,“威廉·亨利·盖茨”(William Henry Gates)中,“威廉”是名字,“亨利”是中间名,“盖茨”是姓氏。

与英文姓名不同的是,中文姓名一般只包含名字和姓氏两个部分。

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姓名应当简洁、大气、风雅,不宜过于繁琐。

姓氏通常在名字的前面出现,例如“张三”、“李四”。

由于中文姓氏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常出现不同人拥有同一个姓氏的情况。

至于英汉姓名的爱称差异,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一、种类英文中爱称有很多种类,如宠爱称、昵称、习惯称呼等。

其中宠爱称通常只在亲密关系中使用,如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昵称则是一种亲切的特殊称呼,而习惯称呼则是指因某种特殊原因而形成的称呼方式,如明星、政治家等。

在中文中,爱称则只有比较简单的宠爱称和昵称。

宠爱称通常只限于亲密关系,而昵称则比较常见,可以用来表示亲近、亲切之意。

二、长度英文中的爱称通常比较长,如“Billy”(比利)、“Charlie”(查理)、“Johnny”(约翰尼)等,而中文中的爱称则通常比较短,如“小李”、“小张”等。

这是由于中文中的姓名本来就比较短,而英文中的名字比较长,所以在取英文姓名的爱称时也通常比较长。

三、亲近程度英文中的宠爱称通常只在亲密关系中使用,而中文中的昵称则比较常见,可以在不同亲密程度的人际交往中使用,如夫妻、朋友、同事等。

这是由于中文文化中注重人情关系,尊重长辈、亲近幼小。

综上所述,英汉姓名和爱称在词汇、用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这些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同时也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美好之处。

汉英姓名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汉英姓名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汉英姓名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英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因此对比研究中英姓名的语言文化,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1. 原名与英译名汉英姓名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起名方式不同,汉语传统上是单名双字,命名时注重字的意义;而英语中则为名字和姓氏的组合,较少关注名字的意义。

因此,在取英文名时,中国人有时会更注重名字的含义,而采用翻译、音译、意译的方式。

2. 礼仪称谓在中英文化交往中,也存在着使用称谓的差异。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相对严谨的称谓,而在英文中则有“Mr.”、“Mrs./Ms.”、“Miss”等比较灵活的称谓。

此外,在英语中,称呼方式还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在商业谈判中一般使用较为正式的称呼,而在私人交往中则较为随意。

3. 命名文化在中英两国的命名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注重名字的寓意和形象,有些名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雨果”、“易安”等;而英国人则更注重名字的个性化和与自身经历有关的背景故事,比如“戴安娜”、“弗雷泽”等。

4. 翻译和意译在中英文化交流中,翻译和意译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姓名的翻译上,要考虑到译名是否符合英语语法、是否容易理解、是否符合礼仪习惯等多个方面。

而在意译上,则要考虑到是否兼顾了姓名的寓意和英文习惯,并做出权衡。

5. 文化背景最后,中英姓名的语言文化还受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中文命名中,会有许多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等相关的名字,这些名字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英文命名则更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可包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名字和姓氏。

总体来说,汉英姓名的语言文化差异在不断地影响着双方的文化交流,加深着跨文化交流的沟通和理解。

在交流与合作中,了解对方的姓名语言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利于增强互信,增进文化交流。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

英汉姓名爱称对比研究在中文社会中,人们的姓名习惯由姓氏和名字构成,并且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与此不同的是,英语国家使用较简短的名字,甚至没有特定的姓名顺序。

在中英文姓名中,爱称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比较中英文姓名和爱称的用法,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

在中文文化中,爱称是表示亲密感和亲切感的方式。

比如,父母可能称呼孩子为“宝贝”、“小豆豆”或“小宝贝”,朋友常常用别称称呼彼此。

相反,英语中的爱称通常较短,如“Tom”、“Mike”或“Jen”,并不涉及情感层面。

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文化习惯。

在中文社会中,人们更注重群体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亲密和热情的表达方式被视为社会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使用爱称显示友好和尊重。

相比之下,英语社会强调个体主义和自我表达。

因此,英语世界中的人更倾向于使用简短的姓名,而不使用亲密或可爱的称呼。

此外,在中英文姓名中,姓名的顺序也不同。

在中文中,姓氏排在前面,名字排在后面。

例如,中国人的姓名通常由姓和名组成,在写作和交流中,姓氏在前面。

相比之下,英语人名的排列次序是先名字后姓氏。

例如Tom Cruise,Jennifer Lawrence。

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中英文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姓氏往往被视为家族和血缘的象征,因此放在姓名前面更具有象征性。

但在英美文化中,使用名字表达了更加自由的,自我表达的意愿。

因此,中英文名字和爱称的用法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在中文社会中,爱称被视为表示人际关系和亲密感的一种方式。

与此相反,英语社会强调自由和个体主义,因此在称呼时更倾向于使用简短的姓名。

在选择名字的顺序上也有所差异。

虽然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盛行,但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至关重要。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

2 英汉社交称谓的差异2.1 姓名称谓汉语有关姓名的称谓可谓灵活多样。

可称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称谓词”,还可称呼“iJ',/老+姓”或“姓+老”。

如人们可称“李小明”为“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小/老李”或“李老”。

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

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姓”。

例如,人们可称“John Brown”为“John”或“Mr.Brown”。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

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2.2 职衔称谓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职称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用于称谓。

职业称谓如老师、医生等;职务称谓如厂长、部长等;职称称谓如工程师、会计等;头衔称谓如将军、博士等,林林总总,几乎无所不包。

除可单用外,还常与姓名连用(姓/名/姓名+职衔)以示认可或尊敬。

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相对的定位和特定的职衔称谓。

英语中的职衔称谓局限性很强,一般不用作称呼。

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师”或是“建筑师”,人们是不能称其为“?老师/建筑师”的,而应称其为“?先生/女士”。

社交活动中常用的职衔称谓有:Dr.,pro— fessor等。

这些职衔称谓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与姓氏、身份等结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职衔+姓氏)。

总之,汉语的职衔称谓要比英语广泛复杂得多。

2.3 泛称称谓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远比汉语简单得多。

汉语中,作为称谓俗语中的人称,主要表现在具体语境巾的敬、谦、呢、贬、谑、讳等变化形式,也就是说,汉语IfI存在着三种人称的敬识0 漾语形式如:阁下,鄙人等。

中西文化差异: 姓名和称谓

中西文化差异: 姓名和称谓

第二节:姓名和称谓差异名字构成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姓名都由两部分构成:姓和名。

但是这两种语言中姓名的顺序和使用是不同的。

汉语中,姓要放在名之前。

例如:王静(王是姓氏,静是名字)。

而西方人的姓名无论在说还是写时,总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Thomas Green(Thomas是名字,而Green是姓氏)。

姓氏和名字来源差异中国姓氏来源:以崇拜的动、植物名称为姓。

如:牛、马、李、杨等以颜色名称为姓。

如:白、黄等。

以封地为姓,如:赵、宋、秦、韩、齐等以职业为姓,如:石、陶、屠、乐等。

西方国家的姓氏来源主要有:以职业名称为姓,如:Smith, Baker, tailor, carpenter等以动物名称为姓,如:Bird, Fish等以居住地的地形、外貌为姓,如:Field, Hill 等。

中国名字来源: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为名字,如:建国,志高,招弟,永康等。

以植物、花卉为名字,如梅、桃、菊、兰等。

以生辰八字为名字,如:金、木、水、火、土。

以出生地、出生的季节或天气、以历史事件。

西方人名字的来源: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如: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他的父亲叫Robert Darwin,他父亲的哥哥叫Charles Darwin,在父亲的名字前面加上伯父的名字就是他的名字。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名为名,如:Washington, Lincoln等。

女子取名时也常用象征美丽、优雅、可爱等词。

男子取名时常要求用名字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等。

称谓差异在中国正式场合下:中国人往往根据对方所担任的职位来尊称对方为“张老师”、“王师傅”,或者是“李局长”、“宋经理”等。

在初次见面不知道对方姓氏、名字或职称的时候也会称呼对方为同志。

注意:①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Doc.)、医生(Doc.)、法官(Judge)、教授(Pro.)等之外,对“teacher Zhang”或“李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在非正式场合下:①在熟悉的朋友或同辈之间,一般可以直呼其名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人名命名及称谓语比较
【摘要】人名的命名及人们相互之间的称谓语受民族、宗教、历史以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中人名命名和称谓语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简要分析两种语言在人名命名和称谓语方面的异同,以加深对汉英两种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英语;人名命名;称谓语;异同
姓名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人文符号,是人类社会中个体相互识别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媒介,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前提。

此外,姓名还隐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语言、地理、宗教、心理、阶级、伦理等方面的信息。

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

姓名和称谓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人名命名及称谓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存在差别。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异同。

一、汉英人名命名的异同
1、汉英人名的命名在姓氏的来源、命名的心态和命名方式等方面存在共同点
首先,汉英姓氏的来源都包括国名地名、居住地名、职业技艺名称、颜色、家族姓氏、动植物名称等方面。

例如汉语中的秦、东郭、马等姓,英语中的london, field, fox等。

其次,汉英命名的心态大致相同。

“起个好名字,响亮一辈子。

”这是汉英民族人们起名的共同心态。

中国人取名的基本原则是:形美、音美和义美。

在西方也流传着“起个好名字胜于发财致富”的说法。

最后,汉英两种语言在命名方式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他们都会以出生地点,出生年份、季节、日期、时间、天气,动物禽鸟名,植物名,金属名等命名。

如汉语里的长城、冬梅、小虎、小桃、金锁等,英语里的 june, summer, bear, lily, silver 等。

2、汉英人名的命名在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汉语的“重姓轻名”与英语的“重名轻姓”。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强调传统道德“光宗耀祖,传宗接代”。

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重姓轻名”的姓名文化。

代表祖宗、家族的“姓”在先,代表个体的“名”在后。

如名字张晓飞,张为姓,晓飞为名。

与此相反,英美国家众多民族历来具有民主传统,重视个人作用,强调个人主义,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强调人人平等的观念。

这种观念体现在命名上为“重名轻姓”,体现个人特征的“名”在前,体现家族特征的“姓”在后。

如thomas edison, thomas是名,edison是姓。

其次,在名字的来源方面,除了有许多共同的来源之外,还存
在差异。

如汉语里特有的以事件、事情名,兄弟姐妹的排行顺序,生辰八字,辈分名为名字。

如沈国庆,许三多,闰土,孟庆云等。

英语国家多信仰宗教,所以他们的名字有很多都来自宗教。

如来自《圣经》中的adam, eve, john 等都经常被人采用。

最后,在命名原则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素有尊祖敬宗的习俗,忌讳与祖先或长辈取同样的名字,或者有谐音字、同音字,否则被认为是对祖先或长辈的不敬。

而英美国家的人在命名时不怕重复。

而且英美人在为孩子命名时,往往会用一位家族长辈或伟人的名字以示对长辈的追念或尊敬。

如美国总统george w. bush,他的名字来自于他的父亲george h. w. bush,这与中国人的命名方式大相径庭,为便于区分,这两位总统分别被中国人称为老布什和小布什。

二、汉英称谓语的异同
1、汉英称谓语的共性
首先,从分类上看,可进行大致相似的类别划分。

总的来看,汉英称谓语均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用语。

汉语的亲属称谓语有爸爸、妈妈、叔叔等,英语的有papa, mama, uncle 等。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亲属称谓语泛化的现象,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

社会称谓语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称谓用语,包括职务称谓、职业称谓、通称等。

比如汉语中常见的李丞相、王军长、赵校长等;英语中常见的doctor
smith, queen elizabeth 等。

其次,从功能上看,二者均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汉英称谓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亲属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最后,从使用上看,二者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规范性。

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汉英称谓语系统均具有自己独立的使用规则和使用系统。

交际者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不同的,并且是恰当的称谓语。

如果违反了这些使用规则,将无法达到交际目的。

2、汉英称谓语的差异
首先,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这一差异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宗族和外宗族称谓的差异。

汉语中对此区分严格,内外分明。

祖父、祖母、侄子、孙子、孙女等属同族,外祖父、外祖母、外甥、外孙、外孙女等属外宗族。

而英语亲属称谓语中没有宗族、外宗族之分。

grandfather 包括祖父和外祖父,grandson 即是孙子,也是外孙。

(2)父系和母系称谓的差异。

汉语中父系亲属称谓语和母系亲属称谓语不同,如叔叔和舅舅;而英语中没有此区别,均用uncle 表示。

(3)长幼称谓的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语中,长幼有序,规定的十分清楚和严格,如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伯和叔叔;而英语亲属称谓语不区分长幼,分别用brother,sister和uncle表示。

(4)血亲和姻亲称谓的差异。

汉语里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界限分明,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妈是血亲,伯母、婶婶、姑父、舅妈、姨父是姻亲;而英语没有此区别,统一用uncle和aunt来表示。

其次,汉英社会称谓语的差异。

这一差异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姓名称谓语方面的差异。

汉语中对姓名称谓语的使用存在严格的界限。

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或者关系平等的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姓名;但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直呼其姓名则是冒犯。

而英语中名的使用相当广泛,不仅亲朋好友之间可以直呼其名,师生之间、婆媳之间,甚至孩子对父辈、祖辈也可以名相称,以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亲切、随和。

(2)职衔称谓语方面的差异。

汉语中职衔称谓语的使用比英语中广泛和频繁的多。

汉语中一般能够表示职业、职务等社会地位的象征词都可以用于称谓,如老师、医生、书记、处长、教授等。

而在英语中,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法律界或学术界人士,如queen elizabeth, president bush 等。

(3)零称呼语的使用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

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 hi, excuse me”等。

汉语里的零称呼语须谨慎使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零称呼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然而在英语里,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
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结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的人名命名和称谓语的使用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

了解这种异同,对于更好地理解汉英语言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任海棠.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夏箐.英汉称谓语与文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12).
作者简介:陈彦(198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